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17: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

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

郭晓鸣

四川是地处中国西南内陆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上看,人多地少是四川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性制约因素。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水平,则是事关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入2000年以后,四川农业以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在3个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

1.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川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在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方面将很难与其它资源丰富省区一争高低,只有充分发挥四川农业特色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相对优势,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才能有效改变四川农业效益低下和农民增收困难的被动局面。2003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继续调减,总播种面积9130万亩,比上年减少5.3%。与此同时,各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四川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000个,各类龙头企业2200多个,带动农户90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0%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30元。

2.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四川农村人多地少矛盾极其尖锐,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四川减轻农业负荷、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富有成效的途径。2003年,四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70万人,其中省外劳务输出7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30元,比上年增加122元,创1996年以来新高,其中人均劳务收入54.4元,占新增收入的44.6%。

3.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关键地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构成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频繁的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成为部分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根源。因此,四川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从目前看,四川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截止2003年,全省成片造林1069万亩,退耕还林7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生态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不仅较为显著地抑制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四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评价,四川省通过推进改革、调整政策和增加投入,农业发展已突破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困境,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仍然不断产生,四川农业发展过程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粮食安全矛盾有所凸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农业发展的资源性和区位性劣势正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四川农业在争取中央政策倾斜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由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四川农业与其它省区竞争粮、棉、油等耗费土地的农产品的增长规模是没有出路的,在人地矛盾极其尖锐的条件下,四川农业发展尤其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走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线的道路。

综合分析,四川农业和农村发展主要面临下述关键性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外部压力趋于加大。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身资源约束比较严峻,现正处于起步期,但当前全面强调粮食安全的外部压力,可能对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可低估的阻滞作用。

2.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新的挑战。四川劳务输出虽然成效显著,但在新的形势下不能盲目乐观。就总体而言,四川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化的初级阶段,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在从体力优先向技能优先转变、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十分薄弱的劣势己经日益充分地表现出来。

3.农业生产要素的外部流失愈加严重。四川农村耕地资源和资金要素十分稀缺,但主要由于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反向导向,当前全省农用耕地和农村资金大规模向农村外部流失的矛盾仍在不断加剧,在此过程中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更重要的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必然因此受到严重削弱。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趋尖锐。税费改革前四川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推进,税费改革后虽然较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必不可少的补偿性投资来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构成四川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5.基层政府运转极其困难。机构庞大、人员众多、高成本运行,是当前四川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又一突出矛盾。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不足留下的较大缺口与背负的沉重债务矛盾相互交织,更使得基层政府运转困难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6.因生态建设构成的经济负荷仍然沉重。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虽然长期看具有良好的宏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四川大多数项目区农户和地方政府近期的实际经济收益水平是下降的,补偿机制的缺陷导致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负荷。

从宏观角度判断,未来四川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立足实际,扬长避短,突出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从根本上确立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导的战略思路。而要实现由农产品数量增长优先向特色及质量优先的战略转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实施重大突破:

1.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川的资源禀赋客观地决定了主要农产品只能自求平衡,很难与其它资源相对丰富省区在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增长方面一争高下。因此,四川农业发展必须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首先在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上实现突破,进而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规模求发展,以特色争效益,真正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2.进一步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四川劳务输出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现正发生两个方面极其重要的变化:一是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劳务输出向以市场推动为主的劳务输出转化;二是劳务输出的就业竞争正在从体力优先向技能优先转化。与之相适应,四川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一是全力强化政府在公共培训、权益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服务职能;二是大力扶持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创业指导等劳务输出服务企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开放农村职业教育市场,有针对性地强化职能培训。

3.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突破战略。四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落后,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专项投资,企业运作,政府监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显著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内部“一事一议”制度,以利益机制为基本导向,更充分地调动农户参与社区内小型生产和生活设施投资的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全省20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尤为突出,制约性更强,因此应当相对集中有限资金,重点突破,循序推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投资效果。

4.合理调整生态建设经济补偿政策。生态建设虽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区域内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必须得到充分保护,社区和农户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合理补偿。因此,不论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还是退耕还林工程,都应当把县级政府纳入经济补偿范围,通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其财政收入因政策性减少所形成的收支缺口。更重要的在于,农户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通过完善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显著提高广大农户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参与能力。此外,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生态建设不应沿袭完全由政府承担公益性投资的传统发展方式,应当制定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在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开辟新的生态补偿渠道。

5.全面加大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力度。从根本上看,未来四川农业的发展必须把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始终坚持改革,注重创新,不断消除体制与政策障碍,才能为四川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必须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在重新进行政府职能定位基础上切实简政放权,较大幅度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真正建立高效政府。其次,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扩大县级财政实力,增强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最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有效遏制农村土地资源和资金要素过度流失的趋势。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农村经济》

第二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四、关于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的几点建议

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政权的重要一环。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当前,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等原因,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行政体制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而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方面,县级政府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政府或者是被动应对。市管县的体制导致市县之间利益博弈,市、县经济相对独立分割,各有各的责任和利益,市对县在经济发展上很难有精力给予帮助,相反却增加一个层次,使得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政策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工业、商业用地多为流转地、租赁地,工商业户无法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而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因此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

1个体工商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金融部门取得信贷支持。二是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象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基层银行除负债业务发展有一定的自主权外,其他业务权限一律上收,严厉的责任追究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加之以产权分散为特征的农业和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国有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发放条件,农村仅有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上划资金、邮政储蓄等渠道被抽走,造成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集中现象,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而农发行已由过去涉足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银行蜕变为目前单一支持粮棉购销的“收购银行”;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显得势单力薄。

3、自身因素的制约。县级财政大多是吃饭型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如何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1、以县域扩权为突破口,增强县级发展的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县域

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持、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我省是农业大省,下辖农业县很多,我们可以先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级市中选取若干县(市)进行县域扩权的试点,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凡是县(市)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市)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市)更大的自主权,使试点县市享有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过试点,了解扩权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推开,最终实现地级市和县级市在行政级别上的平行的改革目标。

2、以破解县域用地为手段,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目前县域中的土地性质大多是基本农田,按照国家土地政策的规定,是不允许改变基本农田的使用性质的,这无疑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政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适当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建议在保持耕地总面积不便的情况下,采取“占补平衡”的办法,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土地环境,以提供县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3、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目的,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县域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中小企业,金融部门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县域经济的融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不健

全、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积极推出和发展动产抵押业务,对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展业循环贷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等,并不断提高贷款的上限。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信贷服务,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同时,除了重视正规金融外,还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鼓励成立小型金融机构,并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4、以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县域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就我省所辖的县(市)来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农业县和口岸县,农业县存在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的能力不强;口岸县的问题则是贸易通道不畅,制约了对俄贸易的深入开展。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应把开展对俄经贸作为突破口,加大对我省重点县域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此来保证双边贸易的畅通和繁荣,使中俄双方边境地区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实现良性互动,促进中俄经贸的加快发展,共御经济危机,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县域的自我造血功能,而且还能够有力推动我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

第三篇: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未形成规模,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偏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及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自有关方面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算起,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地位不断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化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由此,往往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较高,发展难度较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亟待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的蜜月期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做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之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型,然后传入西欧和日本,传入发展中国家较晚。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约在90年代初始于山东,当时,针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买难卖难,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由山东省潍坊市于1993年初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对农业产业化作出了24个字的解释,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1993年7月,《农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首次报道。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经验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配发长篇社论,其导向极为明确。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模式,很快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 按照《人民日报》社论的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经营体制”。由此可见,尽管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但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都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在社会劳动分工深细化基础上,使农业与相关联的产前、产后产业相融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和有效方式。?? 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被看作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现状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它提出之日起,其内涵就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有许多是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这种看法实际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多元参与主体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表述,必须根据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体现和反映产业化的全部内容。其内涵表述应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才可称之为产业化经营。?? 农业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出路。??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化状态,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许多国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阶段其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手中分散经营,每户农民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同时,各农户还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据统计,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只好以手工劳动为主,仍然是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这种小规模农户经营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是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近七万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规范不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一些政府行为尚未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求成心切,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在没有摸清本地实际,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下,往往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做出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强令农户改变经营品种、经营方向,强迫农民种植某个农作物品种或使用某种生产要素。这种强制性的干预,造成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可见,当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却存在着“越位”、“移位”和“虚位”等不适当的行为,这些严重掣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化。

(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不注意土壤的墒情保养,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最让老百姓担心也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提供有效的途径,实践上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上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生产领域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加工领域的家庭小作坊和流通部门中的个体户商贩。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其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必备的条件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在流通领域,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达300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营方式落后,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变革,它将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加收入,走出贫困,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使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步为农民所认识,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正在为打破这个束缚而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允许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手中,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二)大力培养各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扶植和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扶持那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能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能为农民提高有效服务的龙头企业。在培育各种龙头企业过程中,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建设龙头企业要防止主导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明确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作用是为市场等主体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应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变审批为指导,努力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水平。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协调农业产业化组织在运行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规范环境。政府应当尽快地消除全过程过度介入干预的计划经济传统惯性,以便给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尽快创造出一个“小政府、大服务、大市场”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机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方面几块实现自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自觉自为的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最佳组合。??(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作强龙头企业时,必须积极推行农业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检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上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逐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同时,加快完善我国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体系,着重加强一元化安全管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把超市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篇: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早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

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发布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

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

第五篇: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以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为根本先导。一是挖掘内涵,树立大农业意识。要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即农业工业化,做到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研究农业,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公司化发展。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的关联度,真正实现“带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多点支撑复合型产业。二是对标先进,加强学习意识。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并与我县实际进行深入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三是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搞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准确规划产业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

二、激活体制、创新机制,以建立与县情相符的体制机制为内生动力。一是“利益联结”保农企利益。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中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占主导的情况,要通过农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将由价格波动而使农业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对风险损失能有所补偿。建立风险基金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共建,可将每年获取的共同经营利润予以一定的比例的扣除,形成风险基金。二是政府担当一定的职责,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形成风险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倡导 “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规范与深化农业订

单,提高履约率。同时,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严肃奖惩”调部门热情。根据各乡镇部门的资源、交通、原有基础等实际条件,向其下达硬性任务,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基地建设等量化的指标,并将此项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严肃奖惩,对于提前或按期完成的单位给予通报奖励,后进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一切评优资格,以此调动个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和紧迫感。三是“现代管理”促企业壮大。做好分类指导,积极引导部分规模较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要明确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明确公司的组织结构,明确公司的财务、审计、劳动人事、业务的管理方式等。二是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体系,实现权责利的协调统一。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性质和特点,建立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范围、执行程度和执行时限,实现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四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充分用好企业有限的资金和财力,不断增加自我发展的资金积累。加强财务监督,完善财务制度,堵塞各种财务管理漏洞。四是“构建载体”强产品营销。积极为农产品营销搭建平台,建议充分利用承秦高速,在路边设立醒目标志,大力宣传我县绿色农业产品;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且与秦皇岛、迁安、宽城、辽宁接壤的祖山、肖营子、八道河、三星口等乡镇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打造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为产品营销搭建有力载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健全配套、加强扶持,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重要途径。一是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政府应作出适度倾斜,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协调各涉农部门,结合区域或产业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本着“在规划内申报项目,在申报前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批复后集中实施”的原则,采取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计其功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扶持某一农业主导产业,或扶持某一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支农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县内工业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进行“二次创业”,鼓励其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二是齐设施,提升支撑保障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突出抗旱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三项重点,积极增打抗旱水源井,搞好小型水库塘坝维修加固,因地制宜地修建集雨水窖、截潜流、拦河坝和一些小型灌溉设施,提高抗旱能力;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鼓励和支持高耗水的铁选厂及其他加工企业,建设后备水源,修建蓄水池或小塘坝,实现汛期蓄水,干枯期补水,充分调节水源;采取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办法,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作用;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水利投资的良好机遇,密切与中央省市联系,积极谋划和争取水利项目,多方筹集配套资金,尽快完善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三是强队伍,提高科技推动力。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重点建设好科技型企业家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四支队伍”,树立“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

安”的理念,不断完善“一条龙”式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健全服务机构,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民办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水平;四是对于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

四、培树龙头、打造品牌,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要措施。一是以“龙头”为扶树目标,彰显“示范带动”。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企业采取重组、联营、增资、扩股等形式,壮大企业实力,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扶持水果加工、林板加工、板栗深加工、羽佳蚕丝、杂粮加工、枸杞深加工、农夫宝生物有机肥等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企业,使强者更强;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培育生产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促其早日达产达效,发挥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以“绿色”为推广重点,强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农产品,强力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及行业协会注册商标,全面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加大对新“注册商标”、创建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奖励力度;以“龙富”苹果和“#####甘栗”等名优品牌为依托,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以“市场”为产业导向,做到“见缝插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效益问题,大家都想找到一种统一的、规范的、便于操作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便捷的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于是各县域经济单位纷纷仿效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做法来发展当地的经济,造成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趋同,到处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结果并没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民收入也就增长缓慢。所以建议我县成立市场监测分析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市场进行严密监测和分析,采取日监测、月汇总、季度报告、半年总结的方式,紧密围绕市场走向,找准市场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特色新型产业,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推动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大力引进和发展如三星口枸杞饮料加工和沟域农旅一体等市场紧缺项目,寻找占领市场的“捷径”,迅速占领市场空白点。

五、拓展产业、延伸链条,以增强企业和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为基本保障。一是扩充产业规模,提升集聚效益。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承租、土地入股、特色农业推动、大户引导等六种模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积极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并立足我县各乡镇实际,全力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以土门子、大石岭、大巫岚等乡镇及几大河系沿岸为主,着力构建苹果产业基地;以#####镇、肖营子、八道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板栗产业基地;以安子岭、凤凰山、祖山、龙王庙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两蚕产业基地;以草碾、三拨子、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核桃产业基地;以木头凳、三星口、凤凰山、干沟、平方子、大巫岚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枸杞产业基地;以平方子、娄杖子、八道河、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食用菌产业基地;以官场、草碾、三拨子等长城沿线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杂粮产业基地。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开拓发展空间。一是力推多元发展。我县现在的农业发展基本上以种、养业为主,水产、林业等等

方面发展极度滞后,应在大力发展种养业的基础上强力推动其他类型农业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二是加强产品深加工。我县的板栗、苹果、枸杞等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声誉,但是现今我县的发展还只是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的阶段,未能发掘这些产品的最大利用率。在我县销售经过深加工的板栗、安梨、山楂等产品大多来自迁西、玉田等县,所以应立足现有资源,争取做大、做强、做到极致,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三是与第二、三产业关联推进。将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和旅游、矿产资源丰富相结合,全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以现有相对优越的工业条件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沟域经济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商贸物流、仓储基地的建设,从而力推三大产业协调推进,均衡发展。三是构建立体安全屏障,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早做好资金、物资和技术设备;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确保生产资料供应足量及时。

下载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农业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1朝阳市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挑战1.1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朝阳市设施农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与高产高效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

    制约政法综治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反思发言材料 制约政法综治工作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策建议: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较多。有的乡镇、有的部门对纠纷排......

    制约我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主要因素和对策建议

    制约我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主要因素和对策建议 县云创担保中心主任 曹树全 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融资关系......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障碍与对策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障碍与对策 李静 刘英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分析目前我国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着银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与合理化。1.现有产权关系导致银行管理当局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着银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1.现有产权关系导致银行管理当局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和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