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正视基督教场所和信教人数大多分布在农村,基督教活动也大多发生在农村的实际,把加强对基督教工作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到贯彻体现党的宗教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切实做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措施和手段,将农民引导到我们党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来。
农村宗教活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活动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农村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农民也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但是,如何使农村基督教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现状
(一)基督教的发展规模
当前在农村最为活跃、信徒较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近年来,信教群众呈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农村,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下,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各项管理相对松散,给宗教在农村的无序发展带来空间。加之基督教的传教和活动方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发展迅速,传教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活动场所增加很快。信徒中以老人、妇女为主,也有相当部分的中年和青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二)对基督教信仰的特点
1、基督教信徒增长较快,对社会的影响有扩大趋势。信仰宗教在农村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以基督教发展最为迅速。信教群众由过去的青年妇女多、有病的多、无文化多等“三多”又向“三增多”发展:男性增多、年轻人增多、知识分子增多。
2、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如今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较少,往往感到孤独,精神空虚,故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加之当今农村、农民的医疗成本大,但收入有限,看病问题成为农民心中的病痛;面对困境,选择信教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依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人信教就是因为听说了有人信仰基督教后原有的疾病痊愈的事迹。
3、多数信教农民对基督教的认识不深,主要出于非理性因素。
信教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基督教的认识不足,甚至弄不清基督教和迷信、邪教等的区别,往往是在不了解宗教的情况下信教的。有的信教群众看到隔壁邻居或朋友信教了,平安大吉,就抱着不妨试试的心态,加入了基督教组织。有的认为自己或家庭有灾难或不顺意,通过信教可以化解。有的心灵空虚,烦躁不安,认为通过信教可以寻找一种寄托,平静自己的心境。
二、基督教信仰兴盛的原因
(一)政府管理不够到位,村级自治组织缺乏活力,不能充分发挥职能
1、宗教事务依法行政中的“缺位”。《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后,行政执法的步伐更加迅速,但很多人将宗教事务局限于意识形态,认为宗教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也多以统战方式为主,导致宗教事务依法行政意识的“缺位”。基层专职宗教工作干部严重缺乏,导致依法行政主体的“缺位”。宗教事务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对人行为的交叉性,导致相对人非法行为涉及面广,造成多个部门、多条法规管理,结果形成了哪条法律都管不到的局面。
2、基层宗教工作管理小组大多徒有形式。一是责任不落实。一些村干部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其小组成员是哪些人,对辖区内的宗教场所情况不清;二是宗教政策一知半解,只知道一句“宗教信仰自由”。碰到宗教方面的问题,不是简单粗暴伤害宗教感情,就是无原则放任,造成宗教管理无序的现状。
3、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村级自治组织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组织者,具有以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主的服务功能。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许多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主要把精力和资金投在了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条件上,着重发展生产,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大多并不看重,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更难以有财力物力建设诸如图书室、文化室之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所了。单调乏味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缺少寄托,农村妇女和老人为寻求精神寄托,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信教。所以说,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缺乏的现状与农民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况结合起来,构成了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4、村级自治组织活力不足,不能组织和团结群众。农民长期听不到来自政府、基层组织的声音,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对象,为寻求心理安稳和寄托,许多人投向了宗教。
(二)基督教自身适应农村和农民的要求,在发展中呈现新的特点 与有的村级自治组织疏于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相比,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行使了村级组织的部分功能,使农民能找回在集体的感觉。应当说,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发挥着积极作用的。
1、提出切合农村实际,能满足农民需求的一套理论,使农民在信教后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基督教的观点,劝人向善、乐观好施、相互帮助、远离邪恶、清心寡欲的要求,能适应农民的不平衡心理,使他们释放心灵上的不快。
2、提高传教者的素质,调动信教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培训班,培养专职信教人员,并着力吸引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加入传教人员队伍,我和一位基督教传教人员面谈时可以感受到初中水平的他经过培训,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传教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3、定期举行聚会,采取措施吸引群众参加。聚会使农民有机会在一起活动,有场所进行交流,使他们能找到归属感,排解心头的压力、空虚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感。加之请省基督教神职人员传道吸引群众。为方便农民参加聚会,往往在农民身边设置许多活动地点。
(三)从农民自身来说,信教能满足他们心理上的平衡
1、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基督教认识不深,说不清基督教的教义,只是认为信教使他们的心里有安慰感,有归属感,有现实的好处,如看到有些人信教后能改掉坏脾气、戒烟等恶习、能治好病等,便自己也信了教。
2、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农民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但能参加的文化活动较少。村里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活动场所,加入活跃的宗教组织,到宗教活动场所去和邻居、乡亲一起活动就成为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了。
3、因为非理性因素而信教。在调查中,我们知道大多数信徒对基督教的教义不甚了解,往往将基督教信仰与迷信混为一谈,却依然对自己信仰的宗教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盲目。
农村信教群众之所以呈高速发展态势,一是有深厚传统观念为基础,信教群众为了医病驱鬼,祈祷消失的实用功利目的,导致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二是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一些人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三是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和信仰需求多元化,使一些人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四是农村党组织一年也没有几次活动,普通农民更是无人理睬,还不如信仰宗教,有个交流思想的场所,还能增加见识,更能感受温暖。多年来,我们基层组织对农村、农民的关心教育不够,为农村信教人数越来越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农村基督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法、措施,如果这些方针、政策、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多数问题将得到解决。通过调查和深入思考,认为农村宗教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认真落实党宗教的政策,科学引导基督教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引导基督教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要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活动,努力为农民提供致富途径。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对农民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在市场经济逐步健全的今天,体集意识、集体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受调查的部分农民信徒说,村里除选举外没有开过会,组织过活动,心里几乎没有集体这个概念了。要确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功能,积极对干部进行专门教育,增强宗教知识、工作方法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宗教的工作水平。重视抓好对党员的宗教政策教育,努力改变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状况。
村级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真正下力气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实惠,要采取措施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实能力,使基层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
要经常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和农民进行学习,使党员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带领组织群众向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党员的示范导向作用,使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观。只有农民接受了先进的主流文化思想,宗教在农村中的传播与盛行自然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村党支部要着力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要着力兴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农民在农闲之余有地方阅读书报,参加科学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开阔眼界,了解外部信息,充实精神世界,并能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样,既可帮助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素养,精神充实就不会在宗教中寻求慰藉了。此外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乐意参加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群众接受正面教育,要用文明、科学、现代的生活方式吸引群众,使更多的人自觉远离宗教信仰。
(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就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作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改变农村宗教现状,吸引广大农民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相信广大信教农民能从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受益,得到最大的实惠,进而相信科学,接受先进思想,相信并支持村级组织,一起全力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牛村镇党委委员 付晓丽
第二篇: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平定县监察局副局长王红梅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基督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发展迅速,2010年《宗教蓝皮书》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所作的《中国基督教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总体估值为2305万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督教徒大都以建国初期信教者为主,关注基督教发展状况者将这种情况归结为“老弱病贫加文盲”,但是,根据近期对信仰基督教的一些调查显示,基督教作为西方主要宗教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镇农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无序状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及城镇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基督教活动还是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的,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督教信徒队伍不断扩大。在年龄结构上,由以年老、体弱、妇女居多向年青化转变。在知识结构上,由农村以文盲或半文盲居多向县城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公职人员,甚至还有少数党员干部转变。
二是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家庭聚会点暗中发展且屡禁不止,屡劝不散,外来传教人员未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还在适时活动,信徒发现外来传道人认为是信友而不举报,不协助宗教管理部门开展有效地打击,给基督教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各聚会点负责人、传道人及组织成员文化素质普遍偏-1-
低,讲经诵经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曲解经文。据了解,全县经过专门培训的神职人员寥寥数人,远远满足不了我县众多名信教传道的需要。
四是宗教活动频繁,除规模较大的礼拜天讲经外,平时一、三、五小聚会,另外还有家庭聚会和私设聚会点,特别是当前农村,非正常基督教活动情况复杂且具有隐蔽性。
五是宗教内部问题较多。如教义纷争,争夺领导权、经济权、财物管理权等,宗教内部的利益争夺往往演变成宗教外部矛盾,影响信教群众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六是信教具有世俗性趋势,一人信教即全家信教,老辈信教,即下辈也信教,盲目追求。甚至部分信教群众认为只有信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心中只有“上帝”,宗教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淡薄。
七是各教堂、教点消防安全不容忽视。我县的教堂、教点多为砖木结构建筑,且已建成多年,绝大多数没有消防设施,安全通道单一,加强各教堂、点的消防安全已刻不容缓。
二、农村及城镇基督教无序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职能部门管理不够到位,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为基督教无序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党的宗教政策缺少全面的理解,因而措施和行动不得力,有的甚至认为,信教群众既不向你要钱,也不到政府告状,宗教信仰是他们的自由,也就不多管。
二是基层单位监管不到位。各乡镇宗教管理工作由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但由于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党委副书记还要兼顾其他必要的工作,难以将宗教管理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一年难得到各教堂、点一次,管理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
三是宗教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县宗教局人员少,没有专门经费,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要对所有的教堂、教点进行管理,困难可想而知,偶遇突发性群体事件,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处臵。
(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弱势群体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基督教无序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
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相对较少,不少农民往往感到孤独,精神空虚,故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加之当今农村、农民的医疗成本大,但收入有限,看病问题成为农民心中的病痛;面对困境,选择信教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依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信教群众并不是真心信仰宗教,而是处于某些动机利用宗教,尤其在农村,由于发生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事件,使农民失去依靠对象,需要寻求依托的人和组织,在“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思想的支配下,走进教堂。同时由于宗教理念和教义本身的局限性,使分部信教农民过分地相信命运,依赖神灵,削弱了穷则思变、尊重科学、勤劳致富的决心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交流加深,宗教文化的迅速传播渗透,将基督教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随着世界交流的日渐紧密,西方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基督文化也随之发展,特别是基督的节日的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人的假日生活的补充,对基督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基督教会的社会交流特点也吸引了大量信徒尤其在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闲时期的教会聚会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为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教会又往往会组织一些对困难教
徒的互帮互助,在教会内不少教徒可以体会到人间的真诚友爱,这是将宗教传统、宗教感情曲解为现代文明和真诚的人间友爱,这种思想导致了对基督教的盲目接纳,并视为骄傲时髦,为部分人效仿。
三、促进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有序发民的措施和对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江泽民同志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向全党提出的严肃要求。宗教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思想上只能重视、不能忽视。精力上只能集中、不能松懈。措施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当前宗教事务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一是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宗教政策宣传教育,为基督教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增强政治观念、政策观念、法制观念,使基层干部群众都能分清宗教与迷信、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违法宗教活动等界限,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处理好宗教问题。特别要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无神论思想教育。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方向存在着诸多可能性,环境的熏陶作用举足轻重。家庭要力避有神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学校要加大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执行力度,社会要营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良氛围。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无神论教育工作,使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成为鼓舞广大青少年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激励广大青少年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基督教
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决定着宗教管理必须立足长远、把握主动、常抓不懈。一是要成立由宣传、统战、民政、公安、综治办等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宗教工作协调小组,经常研究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宗教活动中心重大问题。二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协调步骤。三是要加强宗教管理部门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配齐配强宗教管理人员队伍,保证经费足额到位,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宗教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四是依法加强对合法宗教场所的管理。对宗教场所的主要负责人、传道人及管理组成人员要加大法律法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年检,严格把关。对年检不合格的场所,限期整改。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对宗教界人士的法律法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使广大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做一个信教的好群众,在社会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合理解决群众诉求,逐步铲除基督教无序扩散的土壤和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以村镇为单位的剧院、图书馆、群众娱乐场所、文化站等场所的建设,规模不求宏大 ,重要的是突出地方特色 ,方便村民的自娱自乐;并对某些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间艺术和娱乐形式加以扶植和发展。要有目的的、有策略的培养文化宣传人才,使之能够发挥在农村科学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作用,将农民吸引到用科学文化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处境的轨道上来。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各种互助活动的开展。对原有的敬老院、五保户、合作医疗制度 ,应加以完善 ,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等新的事物 ,从而从根
本上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为广大农民、尤其是困难农户解决后顾之忧。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有效的组织农民进行互帮互助良好社会关系和风尚的形成,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科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基督教。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宽了,环境美了,农民收入高了,但这只是物质条件的变化,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偏废不得。要及时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娱乐方式,赋予时代的活力。要跟上时代步伐,创新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广大群众闲有所事,闲有所乐,闲有所好,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成为新农村生活的主旋律。要正确引导基督教弘扬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支持基督教会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鼓励信教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服务。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进一步培养广大农民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要注意挖掘恢复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广阔的精神修养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只有正确引导基督教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发挥广大信教群众建设国家、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才能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邮编:746500
李玉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存在,影响着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本文在甘肃康县若干农村初中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初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康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康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王坝、周家坝学校,较落后的南部三河、铜钱、白杨三所学校,最落后的西部豆坝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
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
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
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
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
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
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
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整治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定稿]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学生厌学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
三、师生关系不良;
四、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矫正这些不利因素,帮助孩子们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呢?本文试着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他们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是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没有减弱的趋势。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现在农村大部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一起,还有的将孩子托付亲戚、朋友。这些孩子他们得到的仅仅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缺乏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也有一些家长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在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3、师生关系不良也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关键。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的劣质情绪传染给学差生, 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厌学。
4、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在班级里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有的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描,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对学习差的学生缺少耐心和关爱。在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总之,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是教好书育好人,所以,对他们的矫正,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二、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上连续失败,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烦感;有的是由于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式简单重复、学习任务过重,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有的是由于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有的是由于自己受到了其它诱因如网络的影响,开始厌恶学习„„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要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如找学生谈话,家访,调查等方法,找出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转变他,使其消极思想转变为积极因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从而树立热爱学习的思想,解除厌学情绪。???
(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只有经常和家长交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同伴背景等。这里,老师和家长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因此,交流的时候不要老去告状,不要总拿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是要告诉家长,这个小孩在学校哪点特别好,比如说他每次都按时擦黑板。家长回去表扬了孩子后,他就会对老师产生良好的印象。以后老师做工作时也能更方面一些。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帮助家长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三)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甚至经教育后仍重复犯错。对这些学生,我采取宽容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如我班有一位厌学生黄某有段时间上课经常迟到,我并不指责这一位同学迟到,而是在课间悄悄的把他叫到一边,问清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耐心的教他睡前调好闹钟,并提醒家长记得叫他按时来校。这样一来学生对我也有了好感,每天也记得按时到校了。我的宽容尊重了他,他易于接受,他就能在教师的殷切期望下自觉地向先进看齐。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关心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用激励教育,学生的身心就必定能健康地成长,才能真正帮助那些厌学的学生。
(四)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转变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甚至半途而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相信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第五篇: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对策。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
政府统揽、财政支撑、社会合力、资源下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具体说来:第一,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从当前许多省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预算中设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金,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基础服务质量。一是文化交流平台,每个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都应该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交流平台,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组建以镇乡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体作为文化交流基本组织;二是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县及镇乡文艺团队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从而为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