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
关键词:音乐资源;课堂教学;乡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56-01
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内容,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音乐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富于生活气息,也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就是乡土文化的灵魂与思想。将乡土音乐艺术引入小学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课堂上认识本地区传统精神文化的结晶,使之热爱本地区文化艺术,这能使保护和承传民间艺术落到实处。其次,通过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音乐教材,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音乐教学内容都是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没有本省、本市、本县的音乐作品。并且,在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中,还有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技巧过分深奥,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但是,乡土音乐则不同,它是立足于本土,反映本土民俗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艺术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其深刻的内涵,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这些音乐资源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将把乡土音乐资源合理地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这些音乐与教科书上带有共性的其他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应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音乐资源,教师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在音乐学习的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有针对性地展开音乐学习活动。
一、感受与鉴赏
瑞士音乐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曾经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注意搜集有关音频和视频资料,通过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表现乡土音乐的代表曲目,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其对乡土音乐的热爱。教师的旁白和提示,应简明和生动,富有启发性。对多首作品进行欣赏时,还应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其不同的处理方法与审美特质。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激发他们听赏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乡土音乐老艺人、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进课堂,或者以讲座或演出的形式开展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纯正的乡土音乐的魅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乡土音乐的氛围。
二、表现
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课堂上,让学生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听音乐,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表现是让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状态的重要环节。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创造
所谓音乐创造,其实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音乐材料对音乐的再创造的一种活动。教师把这些民间口头传唱、学生熟悉的乡土音乐素材记录整理后拿到课堂,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重新填词,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教师通过修改、总结、评价和旋律学唱,在课堂上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组织班级联欢晚会和学校联欢晚会等不同的平台组织学生表演乡土音乐的小节目,让学生在回味无穷的课余生活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又达到创造和承传家乡音乐的目的。
四、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集中体现在音乐与音乐相关文化上,它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文化的教学,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音乐,从而不断促使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当地乡土音乐的产生、继承和发展状况。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文化由知之不多到十分熟悉,由表及里地了解,由感性及理性地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挖掘整理乡土音乐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总而言之,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性质和价值要求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第二篇:略谈音乐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
略谈音乐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王文丽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模”等光荣称号。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从教24年,植根课堂,潜心研究教学,逐步形成了“亲和、淳美、细腻、清晰”的教学风格,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术受到专家的大力肯定和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曾应邀到全国百余个省市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讲学几百场,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
一、音乐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教改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之中,使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作用,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语文学习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教育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先祖已经发现音乐在人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乐记》中“乐者,德之华也”已论证了音乐的启迪作用。
音乐的功用主要包括感染性、愉悦性和教育性三个方面,也可以说,音乐可以给人以心理上的共振、感情上的激发、情操上的熏陶和哲理上的启迪。而语文教学中,不正包含着这些内容吗?
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音乐和文学:对美的领会和诠释
从美学意义视角来讲,音乐和文学具有一样的内涵,它们都是对美的领会和诠释。音乐运用“流动”的声音音响来展现其存在,文学是运用静态的文学语言展现文学的存在。文学语言运用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大或小的语调表现来展现其情感的表达,这一点类似音乐中的音效和音响。事实上,优秀的古诗词都被认为具有极佳的音乐性。
诗词有乐感,散文亦如此。小学语文课本第12册选入了朱自清的《匆匆》。在这篇散文中,维持了音乐通常运用的手段――复沓。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示出诗人感慨的遥深,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在文中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的重叠,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关注其本身的乐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不是停留于枯燥的字面上,文字的美就能够被充分地挖掘,从而使作品的整体美感被牢牢把握。
2.音乐与“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学法”中提出: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类似的反应,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使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达成一致性或相似,尤其在整个基调、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北京版教材第六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一开课就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MTV,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共鸣的目的。(插入视频)草绿花香、蜂飞蝶舞、牛闲马奔,把学生引进了广袤无边、景色别致的大草原,学生如身临其境,对于文本的言语自然就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这节课中,我还带领学生用手敲击桌面,模仿马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感受草原的辽阔、广袤;在结尾处以教师的演唱指导朗读“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句,让学生感受到马儿奔跑的尽情和欢畅。
3.歌曲与语文:让教学变得更加艺术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为我们塑造了白求恩这样的人物形象――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或许是那段历史离今天的学生过于久远,因此让这个人物清晰、真切地出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产生崇敬和感恩之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我除了给学生播放视频,了解了白求恩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中国,还在展示白求恩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一年九个月的图片时插入了一首歌曲――《怀念白求恩》。
在充满怀念的忧伤的旋律中,在平白如话却真情洋溢的歌词的浸润下,学生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了我们身边,不能忘记他手术台旁鞠躬尽瘁的身影,还不能忘记他因为操劳过度而头发花白、面容苍白,更不能忘记他把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这种认识和歌词中所说的“不远万里,你带来和平的希望,出生入死,你拯救战争的创伤,生生不息,你走在英雄的路上,永永远远,你活在我们心上”是极为吻合的。这样就使得课文和歌词相互映照,一个坚毅、果敢、充满仁爱的白求恩的形象树立在了学生的心中。
三、用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及语文课程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鉴于音乐与文学诸多的共同特质,将音乐资源引入语文课程成了不少语文教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同行们已有的探索,使得乐曲常常只在这几方面发挥着作用:(1)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播放适当的歌曲使学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题,达到抛砖引玉、营造氛围的效果。(2)阐释课文。音乐可以阐释文章主题,使主题变得深刻隽永,也可以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具体。(3)结课、点题。有的是重申主题,画龙点睛;有的是水到渠成,自然结篇;还有的推波助澜,巧留余韵。音乐资源的确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也从中得到启迪,产生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素质、情感素养等。但是,音乐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仅仅止于此吗?仅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点缀功效吗?在语文课程中,音乐资源是否还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从而更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需要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来支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能够使语文的学习面向生活,面向时代,使教学灵动而有趣味。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要善于将自然与社会广阔天地里的资源巧妙而恰当地引入语文课程。
1.歌曲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载体
一般情况下,学生识字主要以文本为依托,尤其是低年段的教材,编者常常会选取诗歌、韵文作为课文,成为学生识字的载体。一些歌曲也常常具备作为识字载体的特征,歌词的内容浅显,贴近儿童,富有情趣,字词和语汇反复出现,尤其是好的歌曲旋律与歌词达成一致,创设情境,学生能在音乐与文字共同构成的意境中不知不觉地识字。
2.歌曲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常号召学生阅读经典、阅读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教材中也常常有名著中的节选。事实上,这些名著和经典也早已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达成了默契。无论是《枉凝眉》《葬花吟》还是《敢问路在何方》《红梅赞》,这些歌曲都是从名著中生发出来的,它们浑然一体,让人感到妥帖、舒服,人们一说到“此”,自然就会联想到“彼”。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在开课伊始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由此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梁山有108个好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林冲就是第一个出场的好汉,课文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什么事情呢?”结课时这首歌再次响起,我又说道:“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请你回去之后自己阅读《水浒传》。”再一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从歌曲走向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
3.歌曲可以引领学生体察生活,学会表达
很多儿童歌曲描写了儿童的快乐生活,如《小鸟,小鸟》《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成人歌曲,虽然说的是成人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也能够触及学生心灵,引发他们对人、对事、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思考。记得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题为《妈妈》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妈妈送给自己生日礼物”“妈妈陪伴在生病的自己身边”这样的事例,其实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无微不至,无处不在。于是我给他们播放了《母亲》这首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面,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在这样一首歌的启迪下,学生再写妈妈时,就学会了从细微处、从多个角度观察妈妈,通过一个个小事例把对妈妈的感激和爱表达得更加真切、自然。
4.歌词有助于学生学习修辞
有人认为:“歌词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罗大佑就把歌词比作是“语言的花朵”,歌词意境的美除了语言本身的美和感情的真挚以外,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修辞的独具匠心的运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好的歌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这些修辞手法的范例和空间、机会,具有超乎寻常的教学价值。曾经有人问过我:教材中的文本难道不能提供这样的范例和空间吗?为什么要以歌词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呢?我想:生活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生活即是学习语文的课本,教师应该打破语文学习的界限,善于把生活中那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为学生所用,为教学所用,真正体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5.歌曲历练学生的人格品性
人们喜欢一首歌,通常对歌词有同感,人们是被歌词感动了,旋律只是帮助人们记忆。好的歌词既有深厚的诗词功力,又充满了灵性灵感。其实,诗与歌词在某种程度上境界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诗的受众比较小,更在乎个人感受,而歌词要唱给大家听,要将个人情感融入大众情感,由此也可以说“歌词是送给大众的精神食粮,让思想插上歌声的翅膀”。好的歌词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怀,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做公民、做儿女、做学生、做朋友、做自己。例如“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这首《北京欢迎你》就把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礼仪之邦,迎接四海宾朋的热情和迎来奥运盛事的喜悦充分表达了出来。
6.歌曲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歌词通常是押韵的、对仗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这样写道:“让学生赏析歌词,我觉得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非常好的一个选题,歌词不同于诗词,不同于学术语言,它比较平实和舒展;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它比较凝练和雅致;更不同于市井、俚俗的语言,它可以陶冶性情、培养趣味,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我曾经执教过《月之故乡》一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以歌词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听过这节课的老师大概对这样三处环节还有印象:(1)开课听写歌词,教师有意漏掉两句,让学生将其补充完整;(2)学前隐去歌曲的题目,请学生根据内容概括题目;(3)模仿歌词中的句子,写出自己对月亮和故乡的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语感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执教《送别》时,我仍然是结合六年级第六单元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择了一首歌词来教,目的在于:(1)复习、回顾、整理、积累小学阶段学过的关于“送别”的诗词;(2)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初步懂得什么叫诗歌中的意象,以及送别诗中为什么会常出现“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丰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李叔同的这首歌词语言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长短参差、朗朗上口,句式充满了变化。尤其难得的是把“长亭、古道、折柳、夕阳、芳草离”这些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以短短的一首词集中起来,恰好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评价建议”中写道:“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第三、四学段,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音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通向语文学习的路不止一条。
第三篇:在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赵奇伟
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村打开了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各乡镇甚至许多行政村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室,但不少地方的远程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小学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初步尝试,我深深地认识到,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形象,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集中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媒体中的形声资料是一种控制注意的工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为83%,听觉为11%,视觉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农村孩子获取新鲜事物的途径较少,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播放,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去,对激发音乐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听录音来欣赏音乐,学生对这种枯燥、单调的欣赏方式早已厌倦,这样有的学生会在听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心不在焉。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上小学三年级音乐课《库尔班大叔喜洋洋》一课时,我选用远程教育资源里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先是播放新疆民俗风情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新疆,从而引入歌曲教学。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看到美丽、热情的新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高昂起来,为歌曲教学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感情学习这首歌曲。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我还利用远程资源中的拓展资料,安排了《掀起你的盖头来》和《新疆好》这两首具有新疆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异域文化带给他们的愉悦体验。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音乐教师们都知道,进行基础知识练习时,因为知识内容比较单一,所以学生往往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比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播放远程教育里农场的内容,——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动物们醒来了,他们伸伸懒腰来到屋外,农场顿时热闹起来,可小羊还在贪床。羊妈妈咩-│咩-│咩咩│咩-‖地催促小羊快起床,迎接到农场来的小客人。我们和羊妈妈一起来催催小羊吧!这样X-│X-│XX│X-‖的节奏就学会了。远处传来“嘎嘎嘎”的叫声,原来鸭妈妈听说农场要来小客人了,也带着它的孩子小鸭们来欢迎,它们边走边呷呷│呷O│呷呷呷│呷O‖,有谁想学学鸭妈妈和小鸭子?让学生模仿鸭子的动作和叫声,这样XX│XO│XXX│XO‖的节奏学生也会了。这样在故事的情景中,通过画面的启发,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节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使其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感兴趣。远程教育教学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三只小猪盖房子时的童谣。“我用木头盖房子,我用木头盖房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提琴声音多美妙,快快乐乐做游戏。”由于学生对童谣这种新的题材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对唱童谣这种形式还不怎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利用了远程教育的同步课程录像资源,播放了欣赏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课堂录像,让我的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一起来上这堂课,让我的学生们从看动画片《三只小猪》――念童谣直观的感受和感知童谣,然后在让学生和电视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唱童谣,并且和电视里的同学比赛,还很有创意的用自己的文具盒给童谣伴奏等等。这样我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唱童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音乐形象,一幅幅或灵动、或激情、或有趣的作品,这些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美好空间。只有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够使我们的音乐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只有恰当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历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教师都十分注重对这两点的综合处理。过去,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只能用语言描述和表达,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就构成了难点。现在利用远程教育教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上《小企鹅》一课时,为了解决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播放小企鹅互相打招呼的发声练习: 0啊|噢哩呀|噢哩|噢哩哩|哩︱0啊| 噢哩呀|噢哩|噢哩哩|哩 || 0×|×××|××|×××|× | 0×|×××|××|×××|× || 让学生模仿小企鹅,这样轻易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解决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远程教育教学多媒体制作优美的画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融情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学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如在《音阶歌》一课的教学中,播放远程教育光盘里《音乐之声》的电影,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家庭教师玛利亚和少校的七个孩子共同演唱七个音符的快乐场景。通过这样的教学,枯燥的音符在学生的眼里变的是那么的有趣,《音阶歌》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采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广泛借助美术、文学、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变的具体可感,可以使音乐教学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易到难、有简到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较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因为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只靠单纯的讲解,单一的去听,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我把《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搜集下载,把踢踏舞的定义和介绍做成幻灯片,讲课前,先做简单介绍,请同学们对《大河之舞》和爱尔兰的踢踏舞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再播放《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同学们看得心醉神迷,我趁机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大河之舞》后的感受,大家带着问题又欣赏了一次,结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欢快热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宏大的舞蹈场面等等。通过视频的欣赏,使同学们对《大河之舞》这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盛宴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大河之舞》很是喜欢,借此机会,老师又把踢踏舞的基本舞步的视频播放,同学们带着对踢踏舞的喜爱之情
兴致盎然的学了起来,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活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五篇: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