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儿童在我国内地的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如深圳元平特教学校)、培智类学校(如海淀培智和越秀启智学校)、专门的孤独症学校(如广州康纳学校)、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班。无论是哪一种安置形式,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教这些孩子?课程建设是各类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我国课程管理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的观点,校本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中小学新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一、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孤独症以及康复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要性
近年来,已报道的孤独症患病率逐渐上升。美国2008年统计的结果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已达1/88。2011年广州市孤独症患病率调查结果为1/133。2014年3月2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约为1/68。有文献报道,儿童患孤独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糖尿病、艾滋病三者的总和。孤独症是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性病症。
伴随孤独症患病率的急剧上升,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格局也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关注单一的听障和视障儿童到关注多种障碍和多重障碍的儿童,智障、孤独症、脑瘫、多重障碍儿童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的教育对象。同时,融合教育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重要演变。伴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这种现状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的孤独症康复教育都提出了大的挑战。
孤独症儿童因其在社交沟通方面的核心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被称为“残疾之王”。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且伴随终身的疾病之一,被列为世界性医学难题,早期不予及时干预,多数儿童成年后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做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2、孤独症康复教育参考培智类课程设置方案不合适。
当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关于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传统的孤独症观念,75%的孤独症儿童都伴有智力低下(目前有学者认为,50%,甚至7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并不存在智力障碍),因而在康复教育方面,特殊学校和教育机构大多参考国家出台的有关培智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了引领性文件《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试行)》(教基【1994】21号),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组织编写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适用于轻度智障。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以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教育为主的指导
性意见,但并没有正式出台与之配套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及教材。
我认为:孤独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在病因、核心特征、外在表现,干预的时机等方面与智障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康复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应该不同,参考培智类的课程设置方案,对实际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意义有限。已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只注重中重度智障学生,可能对中低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难以指导高功能程度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此外,学前教育、职业高中课程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文件,可以参照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很少。因此,孤独症康复教育需要走上自主探索之路,无法回避校本课程建设任务。
此外,从国家层面来看,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 步扩大。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公布,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对未来3年特教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在这样有力的大环境的支持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课程建设势必会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困惑和我校的应对
校本课程建设既依赖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引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理念指导,又依赖于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当前,孤独症课程建设主要的困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困惑
1、谁来进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
近年来,尽管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在逐渐提升,孤独症儿童研究也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进行课程建设的对象是各类学校。普校因孤独症随班就读学生偏少和特教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繁重的正常教学任务要应对,难以进行针对孤独症的课程建设。培智类学校和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因教育对象类别多,也难以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只针对某一类学生进行课程建设。因此,孤独症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自身发展和需求的体现。
2、采用什么样的评估工具?
当前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的评估多采用香港协康会引进的结构化评估工具-PEP-3,该工具的特点是能为二至七岁的孤独症及其他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标准化评估,是比较注重发展的评估,能够一定程度上监控评估效果。但是,在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上面,如社交沟通的意愿、情绪情感方面没有太多量化的指标,对IEP制定的参照依据不够。因此,只依赖PEP-3进行测评是不够的,需要同时进行其他范畴的专业化评估。这对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一直都很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没有出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各个学校和机构更多依赖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经验和水平进行评估。甚至有些机构或学校因理念认识和专业人员缺乏的原因,没有做针对性的评估!
(二)我校的应对
我校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科学研究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研究机构。在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教育服务是特殊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作为“残疾之王”的孤独症学生的教学,从创校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着关于孤独症的课程建设问题。
我认为,孤独症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基于IEP的管理是关键。当前,我校通过以下举措来为IEP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1、科研部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针对全员的理论讲座和 小规模的沙龙进行理论支持。我校科研部定期会举行关于孤独症最新资讯的讲座,对象为全校老师,内容包括最新的孤独症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介绍、疗效分析介绍等等。相关资讯还会通过校园网、校内刊物《孤独症研究》以及公开发行的《康纳通讯》进行分享。沙龙主要参与对象为业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科研部成员、相关教研组长和有兴趣的老师,讨论的主题为具体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以及研究设计的讨论等。
2、评估团队制定科学、可行的IEP,三级督导保障IEP的有效达 成。我校的评估团队包括医生、治疗师、行为督导、教师和社工,IEP制定时会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和看法。通过IEP制定讨论会、实施前的解读会、实施中的检讨会以及实施后的总结会等形式保障实施效
果。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即组长-专业督导-业务校长对IEP的课堂实施和日常流程、家居指导进行有效督导。
3、正在探索学龄期的孤独症教育评估工具。
三、我校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框架
我们的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创造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他们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能提升、部分孩子能融入主流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不断探索。
1、课程目标。在充分了解、学习台湾和香港以及国内外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政策等前提下,分析孤独症学生的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为核心目标,强调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能、特长的开发。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层次和需求差异,确定分程度、分阶段的课程目标。对于高功能学生,实现生活自理、自立,自我管理,基本适应社区、主流学校生活;对于中低功能学生,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自我管理,基本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
2、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课程目标,学校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对已有课程进行调整、删减和重新整合,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提出了一般课程、特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三类课程。一般课程培养基本的认知和学业方面的能力,包含有语文、阅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英语、认知学习、电脑等。特需课程是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开设的补偿性课程,包括有社交沟通、生活技能、感统训练、休闲活动、心
智解读、综合游戏、个人工作等等。拓展课程关注孤独症孩子的优势能力,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兴趣、特长的挖掘,包括音乐、美术兴趣小组和康体小组课,所学内容涵盖了钢琴、古筝、打鼓等乐器演奏,话剧表演,绘画和陶艺制作,体育特长挖掘与训练等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别教育计划(IEP)目标达成的过程。我校课程实施的流程如下:评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IEP)->召开IEP讨论会,解释训练目标->实施IEP->召开IEP实施检讨会->修订IEP,IEP再实施->再评估。
入学一个月内,评估团队为儿童进行各个范畴的评估,包括社交、言语沟通、认知、大肌肉、小肌肉、感觉统合、自理等等;通过评估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家长需求和儿童实际能力,拟定合适的IEP,之后召开IEP讨论会,解释各个训练目标,讨论实施策略;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每月定期检讨IEP实施情况,分析康复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提出IEP修改建议和解决建议;实施修订后的IEP;半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了解半年来IEP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个半年的IEP目标。
我们认为,评估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科学全面的评估之下才能明确康复教育的起点。评估同时又是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监测的重要方法,通过再评估,我们才能了解目标达成的情况,为IEP修订提供依据。基于评估拟定合适的IEP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督导下实施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动态的修订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4、课程评价。我校的课程评价依据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实施个别化评量,包括学生教学起点的综合评估、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估、定期进行的阶段性评估、不定期进行的活动评估,以及以及依据短期目标做总结性评估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动态评估、实作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多元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孤独症孩子的学习历程与成效,以作为课程设计及改进的参考。参考资料: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 〔2014〕1号。
2、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校本课程建设,龙建友,北京市朝阳区课程实践优秀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3、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王馨、杨文翰、金宇、樊越波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
4、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许家成,广州市特殊教育校长高级研修班讲座,2014年4月。
第二篇: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崇德、尚文、和谐、创新
建设校本课程 打造特色教育
——南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罗村镇南韩学校 2014.08.15
建设校本课程 打造特色教育
----南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材料
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注的永远是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为此,我校在“办规范加特色学校 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的指导下,按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的目标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南韩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社区、家庭等课程资源,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第一,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我校校本特色课程正常有序开设,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教导主任为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定位、设臵依据、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一年来以来,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与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第二、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氛围
有句话说:“靠近清泉,心灵也会湿润;靠近音乐,生命也会起舞。”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一个充满浓厚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学熏陶,学校自国学启蒙教育启动之初,便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学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启迪。
走进南韩小学,你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国学氛围。步入走廊,如同在历史长河中徜徉,儒风古韵,汉唐名篇,名人雅事,警句妙论令人应接不暇。一楼的文化长廊以名人介绍为主,二楼以名人故事为主,三楼以名人名言警示学生惜时、求知、务实、创新。为了让国学深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去,我们从细微之处着手,把上下课铃声调整为古诗诵读,学生们融入到浓厚的国学氛围之中。“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学生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立足学校实际,精选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体系设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有特色课程作基础;要保证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专长,需要有校本课程作支撑;要学生一个不少地接受优质教育,需要设计校本特色课程作保证。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追求,更是一种行动。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整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我校把《国学》、《硬笔图形格书法》列为一至五年级的必修课程,其余的十多项特色校本课程,以社团的形式呈现。作为全校学生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三下午二节课,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校在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资源开发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内容可分为: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体育艺术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活动专题类、学科延伸类、综合实践类等。根据这几类强化打造核心社团:金葵花合唱、舞蹈、刻瓷、科学梦工厂;积极培育其他社团:如:古筝社、葫芦丝社、棋社、书法社、国画社、实用美术社、快乐英语社、太极社、篮球社、乒乓球社,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多元个性的发展。
2、组团形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和学习状况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填写申请表选报一项特长,学校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打破班际界限组团,每个社团至少确保由两个年级梯队学员组成。
3、考核评价:没有评价就失去了监督,失去了监督就难以收获成效。我们从两个层面进行校本特色评价:
一是教师评价:教师实施校本课程,要求有纲要、有计划、有教案、有考勤、有成果。通过社团成员评价得分、家长评价得分、学校评价得分、特色成果得分对教师考核,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二是学生评价:学期末,将对学生所申报的特长学习及发展情况予以考核,并将该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里面,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三、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的育人特色更为突出,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焕发了师生的活力,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全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选修课“刻瓷社团”让许文惠同学取得了好成绩,他的作品在全区第十五届小星星艺术节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合唱社团的同学们的作品也获得淄川区第十五届小星星艺术节的一等奖;舞蹈社编排的群舞、双人舞、独舞也分别获得区艺术节的一、二等奖;葫芦丝、古筝社团的同学们先后有多人获得淄川区特长生大赛的二等奖。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学期来,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化教师和创新性教学成果。白皙、孙媛媛老师辅导的合唱在淄博市百灵艺术节获得三等奖。王坤获区优秀教师,白皙、张祖森获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张祖森老师在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的学生闫威宇获小学组二等奖,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张玉仙获镇优秀教师,白皙、张娜娜获镇教科研先进个人,李红卫获镇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另有多名老师的10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赵沙沙老师在区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胡萌萌老师在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英语学科一等奖。
3.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了学校办学特色。我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校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我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育合格加特长人才已成为南韩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困惑与思考
1、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缺编,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需要改善。
2、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某些专业领域的教师,普通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机械模仿和被动服从的客体,没有任何经验和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的难度很大。今后应注重培训教师理论素养,让他们掌握课程设计方法,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3、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学校组织的校本活动往往认识不到位,认为是不务正业。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不明白,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他们不但不支持,甚至极少数家长持反对意见。再有,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可供学生活动的场所数量极少。
4、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素材匮乏、资源不足,内容缺乏整体规划,难以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
一年来,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2年4月20日,有幸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观摩二中、铁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情况,并参加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推荐会,受益匪浅。当看到二中和铁中组织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看到二中的校本课程授课情况,给了我深深地震撼。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二中和铁中做出的成绩,很不容易。然而,联想到我所在的农村小学,我们依然没有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对校本课程建设更是没有涉及,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通过观摩学习,我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我所在的白庙学区,虽然近几年分配到此任教的年轻教师很多,且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学历全部是大专以上,但每所学校都有一部分民转公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
3、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 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定信念,敢于探索。正如教育局牛局长在推进会所说,我们要确定一个信念,就是要必须以此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坚定信念不动摇。虽然面对很多的困难,我们要勇于探索和研究。
2、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
开发校本课程,离不开政策和理论指导,因此,学校有必要组织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材料,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在理论方面,主要学习校本课程及其研制的基本理论。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制度,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体,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程序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3、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校长角色和教师角色要有所转变。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而且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
4、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不能“断电”。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全部转移至城市,随之他们的子女也来到城市念书,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学生在逐年减少,那么学校的经费也就在逐年减少,除了保证学校基本运行外,留给校本课程建设的经费就很少了,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建设能够坚持运行。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不能“断电”。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都相对滞后的农村小学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开发能力和水平,扎扎实实地工作,有意识地去开发,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得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多元、内容宽泛,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5、构建起有特色的五一小学课程体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择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和成员。成员职责: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做出客观评价以调整、完善。校本课程实施后,每学年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承担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科组和教师要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并按时上交相应的书面材料,及时反馈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帮助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内容。开发何种校本课程的应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设备资源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其一,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志。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为校本课程的确立找到一个“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目标的基准点。其二,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教师的专业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师的专业是否具备学生所选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学校应在教师的培养上多下工夫,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成长一批具有个性特长的、适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设备和资金作支 撑。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是能否开设相关校本课程的物质保障。总之,这三个因素是确定、审批、开发、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2、学校负责可行性论证。如不符合的,则取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计划。一系列课题初步确定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中,使构建的课题体系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
(三)师资培训。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培训方式与途径: 培训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实施新课程的全体教师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工作者,学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
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
3、学习--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四)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由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执行申报工作。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下述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班级规模等。课程纲要具体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2、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3、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六)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按 12 节满课时纳入绩效系数,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五、校本课程的类别
有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书法、特色美术、国画、陶泥、舞蹈等。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5、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6、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学生评价
发展性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相关档案内。
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目标展望
我校将整合学校的一切资源(有形的、无形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一切潜在的能量,组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努力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性。
1、尽可能的满足一切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2、尽可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支科研型的、专家型的 教师队伍。
3、尽可能构建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交融,人文素养、科技素 养并重”的、具有现代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第五篇: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思路,即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着眼“校内合作,资源共享”,以“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副校长任副主任,学校中层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综合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综、理综和各学科组专人领衔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室,形成覆盖全校的课程开发网络,积极创建同伴互助、一人一面旗极具个性的校本教材开发特色。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以及学校“学生选科指导
委员会”等,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目标范围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二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三是其它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考虑到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在初级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多年的实践探索,“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方面从新颁高中《课程标准》显示,各科已具备相应一定的选修模块。因而学校将着力“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时,继续探索、丰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在积极选择实施“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已有选修模块的同时适当关注并以“改编调整、新编充实”策略逐步加强这一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
有关“选修Ⅱ”拟重点开发校本课程参考项目类别如下:
(一).主体性品质导论类
课程方向:学习策略、主体性活动设计、考试心理、高考志愿选择、理想与前途、学会创造、浅说心理活动、心理健康、自我监控、人格结构与行为表现。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类
课程方向: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国防与军事。
(三)、西方文明与国际了解类
课程方向:英文表达、西方文明的理解、中西方文化景观的对比、上网技术、网页制作。
(四).人类与环境类
课程方向:科学技术节、生活现实中的环保问题,环保的基本技术介绍,环境教育、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村人的现代环境观
(五).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类
课程方向:科学史实对我们的启发、科学巨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最新科技成果介绍 高科技条件下的伦理问题
(六).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类
课程方向:体育节、文化艺术节、一种健身技能 生活技能(缝纫、电子、制图等)、乐队、合唱 美育欣赏讲座、绘画技法。
(七).学科特长类
课程方向: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英语竞赛、作文竞赛信息技术竞赛、地理竞赛等
(八)、社会实践活动类
课程方向:社会调查、学科实验、开发设计、模型制作,班团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①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学校将加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一个《课程纲要》。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形成能满足2005年实施新课程需要的一套初具巴东一中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三年
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鲜明的巴东一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②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校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整体教师队伍。
③ 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目标
初步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科学习计划。能比较恰当的评价自己和同伴。
四、开发策略
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校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无何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开发,应该有其特有的开发,实施策略。
1、统一共识
明确职责
全体同仁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作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
纲要》;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有的放矢”
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限制: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在此基础上,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巴东一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学校课程建设决策共同体全体成员应突破传统知识论理观,确立新的知识论理观,赋予地方性知识、缄默的知识、个人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等知识形态应有的地位;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以“学会选择、着力改编、关注新编”校本教材的策略,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多元化创建校本课程体系。
4、倡导合作
资源共享
学校将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特点、需要,积极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
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盟,依靠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强强联合,分工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尽可能联盟内课程产品、师资、设施等互惠互用,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组织学习、全面动员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形成校本课程大致结构
4、公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教师或有关工作室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制《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学校形成整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老师完成具体的《课程纲要》报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力度小组审定。
六、实施评价
校本课程一经开发即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同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并实施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 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 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 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 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附:
1、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名单
2、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3、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4、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5、学校学生选科指导委员会名单
6、《课程纲要》撰写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