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打通合格教师进入乡村通道
从合肥师范学院毕业后,张军通过特岗招聘进入安徽省金寨县第一希望小学任教。图为张军和学生在一起。王伟伟摄(照片由光明日报公益合作伙伴蒙牛乳业提供)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第二中学特岗教师宋浪超在课堂上。(照片由光明日报公益合作伙伴蒙牛乳业提供)
开栏的话
乡村教师,这个中国基层社会曾经的精英群体,如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所言,已经跌出乡村的精英圈,沦为乡村社会“边缘化的打工者”,成了“弱者中的弱者”。而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亿多人、专任教师620万名,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70%,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的现实处境与承担责任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此种景象,令人感慨,刺人心痛。
近年来,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的开展和报道,乡村教师动人的职业坚守、朴素的心灵之美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但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只停留在感动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笔笔的捐助、一次次的支教、一个个的政策利好,去切实改善他们的境况和命运。为此,《光明调查》从本期起陆续推出系列调研报告,深入调查乡村教师的职业现状、教学环境、待遇情势,以及大学生支教乡村教育、担当乡村教师情况,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境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农村教育地位举足轻重,但却是这个系统中最薄弱的部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关乎公平正义,也关系到塑造人口红利,提升我国的全球竞争力。农村教育,师资是一个关键瓶颈。为了给农村学校补充高质量师资,2006年我国启动了“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教,解决了农村教师紧缺而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去不了、合格教师补充不上的两难困境,一举打通了合格人才进入农村学校的通道。
“特岗计划”的实施,对于充实、壮大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队伍力量,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特岗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他们聘任期满后的去向等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特岗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现状,总结“特岗计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分析其中的不足与问题,更好地推动和优化“特岗计划”的实施,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团队在2012年10-11月,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6个县为样本,对特岗教师做了深入调查研究。
1、谁在做特岗教师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2006—2012年,共有52.3万名特岗教师加入“特岗计划”。“特岗计划”实施八年来,大批高校毕业生成为特岗教师,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的农村学校任教。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为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并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
1.特岗教师年龄多在25周岁左右,女教师居多
“特岗计划”的招聘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并且要求年龄在30周岁以下。因此,特岗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调查显示,特岗教师的年龄大都集中在25周岁左右,基本呈正态分布。这样一支年轻的特岗教师队伍,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为农村学校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其中,男、女教师分别占特岗教师总人数的35.6%和64.4%,女特岗教师人数明显多于男特岗教师。
2.特岗教师主要来自本省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
从学历来看,在我们调查的特岗教师中,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占61.6%和38.4%,初中特岗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
特岗教师大部分毕业于省属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其比例分别为65.5%和29.4%。特岗教师中,“985”院校、“211”院校和部属院校的比例仅为1.7%,这反映出对于我国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来说,特岗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85%的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所学专业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
3.特岗教师大多来自本省经济水平一般的农村家庭
调查显示,37.9%的特岗教师的生源地为村屯,30.5%的特岗教师的生源地为乡镇,这说明超过三分之二的特岗教师的生源地为农村。特岗教师来源也具有本地化的特征,96.2%的特岗教师都来自于本省。其中,特岗教师工作学校与家乡的最小行政区划关系为同一个乡镇、同一个县(县级市/区)、同一个地级市、同一个省的比例分别为11.3%、30.5%、26%和28.2%。总体上,特岗教师家庭经济情况处于一般水平。其中,74.6%的特岗教师家庭经济情况在其家乡处于一般水平,12.4%的特岗教师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不好,9.0%的特岗教师的家庭经济情况很不好,4.0%的特岗教师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4.工作稳定性是吸引特岗教师的最主要原因
特岗教师的入岗动机不仅关系到特岗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关系到他们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关系到他们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选择。统计分析发现,人们选择做特岗教师最主要的四个原因依次为找一份稳定工作、为了支援农村教育、锻炼提高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转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为正式教师。其他选择较多的原因选项是工作地点离家近、先工作在寻找其他机会、家里人的要求、没有找到其他满意工作。
5.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多数为1501—2500元
调查发现,5.1%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12%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48.6%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1501—2000元之间,33.1%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2001—2500元之间,0.6%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2501—3000元之间,0.6%的特岗教师每月工资收入在3001—3500元之间。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特岗教师每月的工资收入在1501—2500元之间。
在本科学历毕业的特岗教师中,工作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占42.6%。在专科学历毕业的特岗教师中,工作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占20.7%。对比当地居民收入,特岗教师认为明显高于、稍微高于、基本持平、稍微低于、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12.7%、35.8%、19.1%、31.2%,超过一半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当地居民低。
此外,工资能否及时发放也深为特岗教师关注。调查显示,27.3%的特岗教师认为工资完全能及时发放,33.5%的特岗教师认为工资基本能及时发放,25%的特岗教师认为工资不太能及时发放,14.2%的特岗教师认为工资完全不能及时发放。
6.大部分特岗教师聘任期满后拟继续留在本校任教
为了了解特岗教师的未来去向,我们调查了特岗教师在聘任期满后的打算。调查显示,71.5%的特岗教师打算继续留在本校任教,12.2%的特岗教师打算参加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考试,6.5%的特岗教师打算调到其他学校工作,4.1%的特岗教师打算考研究生,3.3%的特岗教师打算回到家乡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特岗教师打算在聘任期满后继续留在本校任教。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对转正的时间和标准做出明确的说明,学校等相关部门为特岗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打算留下来的特岗教师的比例会更高。
调查发现,特岗教师离职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考公务员、考公职教师、婚恋问题、自主创业、不适应当地生活等。特岗教师更愿意回到自己家乡工作,83.9%的特岗教师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更希望报考家乡的特岗教师。
2、特岗教师面临哪些困难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特岗教师的到来,解了很多农村学校的燃眉之急。但特岗教师在工作、生活、学习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正视和解决特岗教师面临的这些困难,才能在激情渐渐退去,梦想逐渐回归现实生活后,真正让特岗教师坚持下来。
1.部分特岗教师教学上面临经验不足和方言障碍等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是特岗教师进行教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特岗教师基本上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也有待于加强。在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较落后的地方,虽然有普及普通话的规定,但运用方言进行教学仍然是普遍现象。学生主要接触的是方言,习惯的是方言,运用的也是方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从知识讲授、课堂气氛调动、教学互动,还是师生交流,不会方言都会有一定的障碍。特岗教师不会方言,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教师教起来也很吃力,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2.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但培训机会少
特岗教师主要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但他们素质好,教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培训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2011年参加1次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培训的特岗教师占32.2%,参加2次培训的特岗教师占25.4%,参加3次培训的特岗教师占21.5%,参加4次培训的特岗教师占4%,参加5次培训的特岗教师占2.8%。可见,大部分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比较少。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对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3.特岗教师工资的后续保障面临困难
实施“特岗计划”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特殊困难地区的师资建设困境。在3年聘任期内,特岗教师的工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当聘任期满后,特岗教师工资的支付主体由中央财政转入地方财政,转正特岗教师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这给贫困地区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他们承担聘任期满后转正特岗教师的工资发放有很大的困难。
4.部分特岗教师工作负担偏重
调查显示,平均每位特岗教师任教1.9门学科,其中,平均每位村小特岗教师任教4门学科。20.9%的特岗教师每周课节数在20节以上,61.0%的特岗教师任教一个年级,26.0%的特岗教师任教两个年级,13.0%的特岗教师任教3个及以上年级。可见,部分特岗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特岗教师在农村学校很受重视,但特岗教师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和继续学习,这不利于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容易使特岗教师难以承受而产生离开的意愿。
5.特岗教师的婚恋尤其是女特岗教师婚恋问题突出
特岗教师多数在20—32周岁之间,处于婚恋的高峰期。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已婚和未婚的比例分别为35.6%和64.4%,大部分特岗教师还没有结婚成家。由于特岗教师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来到农村学校后,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小,主要交往对象是本校特岗教师和其他教师。而在特岗教师群体中,女教师人数明显多于男教师人数。女教师普遍希望嫁一个学历比较高、家庭条件强于自己的人,但这样的人在农村很少。相对而言,特岗教师之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语言比较多,更容易成为婚恋对象。因此,已经结婚的特岗教师,很多配偶也为特岗教师。调查显示,在已婚的特岗教师中,配偶也为特岗教师的占31%。
6.部分特岗教师对编制落实问题存在担忧
调查显示,特岗教师最关心聘任期满后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和编制。如果三年聘任期满后,特岗教师能够转入地方编制,就意味着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得到了进一步保障。聘任期结束后,特岗教师若想留在任教学校成为一名有编制的正式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考查和审核过程。特岗教师的转正需要多个行政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当多方协调存在问题时,特岗教师的去留就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调查发现,部分特岗教师对于自己在聘任期满后落实编制存在担忧,认为聘任期满后的编制落实有很大不确定性,这直接关系到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
3、如何让特岗教师更好扎根乡村
特岗教师所面临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学校共同参与。
1.加大实施力度,把“特岗计划”建设成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
建议延长“特岗计划”实施年限,扩大“特岗计划” 实施范围。可以把农村教师问题突出的其它省份纳入计划,实施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转入地方编制特岗教师人数的增加,贫困县的财政压力逐渐凸显。建议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特岗教师的工资保障要充分考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担问题,对于特别贫困地区中央可以延长特岗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年限或者由国家省市按比例分担,以缓解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促进“特岗计划”的实施。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2.优化特岗教师招聘结构,提高特岗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特岗教师男女比例差距过大、教非所学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重新考虑特岗教师招聘结构的布局。特岗教师中男女教师比例差距过大,一方面与我国师范生招生的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特岗教师岗位对男性毕业生吸引力不足有关。为了提高男性教师在特岗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办法吸引更多的男性毕业生报考“特岗计划”。在招聘特岗教师时,要考虑特岗教师所报考专业和所学专业是否一致、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与农村学校所需专业是否一致。在制定特岗教师招聘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科需求情况,尤其是紧缺学科需求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少数民族地区招聘特岗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双语教师等。
3.加强特岗教师日常管理和培训,促进特岗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特岗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升特岗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将省教育厅委托高校对特岗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各县(市)教育局负责的单独培训相结合。为了使特岗教师的培训名额不被挤占、给特岗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设立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培训计划。学校应当为特岗教师的交流、研讨、互助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实行“师徒结对”的方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4.完善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制度,为特岗教师生活提供保障
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是影响“特岗计划”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特岗教师生活质量及去留意愿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和稳定特岗教师,必须严格执行特岗教师工资的相关规定,防止工资发放不及时现象的发生,逐步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水平。交通、住宿、社会保险等都是特岗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特岗教师工作地点的偏远、艰苦程度也各不相同,可以设立偏远艰苦地区岗位津贴、交通费用补助等,增加特殊地区、特殊岗位的吸引力。政府及学校要扩建特岗教师周转房,改造危房,多方面改善特岗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要将特岗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为特岗教师的生活提供保障。
5.继续创新特岗计划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任教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特岗计划”相关政策的设计,要兼顾特岗教师个体需要和特岗计划整体需要,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融合和统一。如尽可能地将夫妻双方均为特岗教师的安排在相距较近的地点工作。在特岗教师聘任期满后,交换特岗教师回到各自家乡工作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聘期与编制问题是影响特岗教师去留选择的关键因素。在特岗教师入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特岗教师的转正标准和转正时间做出说明,使特岗教师明确了解转正的相关政策,增强特岗教师扎根于农村教育的信心。在三年聘期结束后要落实好“特岗计划”的相关政策,做好特岗教师的人事、工资等转接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执笔人:于海波、于冰)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2016贵州事业单位申论时政热点:靠什么留住乡村教师
2016贵州事业单位申论时政热点:靠什么留住乡村教
师
乡村教师成为留守少年眼中的“淘汰品”?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 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 踪。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收入差、地位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少年学生心中的地位。乡间少年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知识代言者”——底层学校中的教师,更 多的是“瞧不起”。留守少年九年级男孩张洋甚至“口出狂言”,称他们的老师是“淘汰产品”。
更多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考信息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课题报告认为,农村老师收入差、地位低的尴尬现实,也使少年们心中不断强化读书无用的逻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流失率达30%多。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已成为普遍现象。
2014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对全国9个省份、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调查后,报告发现,农村教育虽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下,职称评定难,在荣誉体系中处于末端,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却日益减弱。
调查发现,乡镇初中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城市和县城晚近两年,村屯小学教师要晋 升高级职称,则要比县城小学教师晚4年半。在工作压力方面,农村教师要承担比一般城镇教师更重的教学任务,村小教师平均每人要教2.38门课程,县城和乡 镇小学教师则只教1.14和1.41门课。
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了解,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总体上农村教师平均收入只有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一半;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去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发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保定学院青年教师对河北省中南部农村 中小学教师收入、住房及医疗保障状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6%的农村教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同时69%以上的教师家庭月消费支出在 1000元至3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基层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消费支出。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给乡村教师带来希望
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 生活待遇。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 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按照《计划》,330万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将有明显提高,生活待遇将获得较大改善,这次可以预期的乡村教师涨工资,受到了公众的一致赞同,被称为“最无争议涨薪”。有评 论指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让他们除了“放不下孩子们”之外,可以有更多的理由和热情留在这片土地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这次《计划》提出强有力的举措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 待遇,一是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享受到生活补助,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二是要求各地 一定要依法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按规定解决好社会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制定的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表示:“待遇要增加到使农村教师岗位有足够吸引力,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区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你们学校多好啊,每个月可以多拿200元。我反过来问他,那 你为啥不去?不吭声了。”尹文明是河北邢台市南陈村小学的副校长,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目前当地给农村学校教师每月补贴200元还是吸引力不高,“我感 觉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必须要幅度大,必须让人家眼红,这样才会有城里的老师主动去农村”。
袁桂林赞同尹文明的观点,认为《计划》提出的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举措还有很大的挖掘空 间,“比如待遇问题,仅仅是说弥补过去拖欠的问题,过去有一些政策没有落实,包括福利、配套的补助等,《计划》中并没有明确说提高教师工资,而是强调政策 都要落到实处,具体怎么落实不清楚。”
袁桂林认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流动:“现在的做法还是多年前的对口交流,是单向的,让城市老师到农村‘镀金’,回来再评资晋级。双向流动做不起来。”
袁桂林提出:“能不能让乡村教师也到城里来工作一年?农村老师没有流动的权利,这是最大的失落。他们之所以会有倦怠感,没有钻研业务的动力,就是因为缺少业务提升的通道。不强调双向和全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感动、赞许的同时,也有不少教师联系自身实际,对实施与落实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心,期盼《计划》能够真正为乡村教师带来改变。
一盼政策速执行。“看起来热血沸腾,但是对大多数农村一线教师来说,总感觉这个梦还很遥远”;“政策出发点很好,只是担心后期的执行力”,不少教师希望,这项计划能够迅速从国家政策变成广大乡村教师的实惠。
二盼措施落实处。“这项计划的制定看着很丰满,就怕现实太骨感”;“计划是好,可还是没有硬性指标,到了地方会不会‘缩水’?”许多教师对《计划》的内容表示支持,但担心在地方落实时操作性不够强。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三盼权益得保障。不少教师提出,虽然《计划》内容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倾斜照顾,但“关系”的存在仍让他们的权益难以保障。一位不愿意留名的乡村老师表示:“评职称、竞争市里的优秀时,新来的同事凭关系得到了,我没得到,这让谁的心不凉呢?”
看得见的未来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工资收入,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保障。但与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改善空间。
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 “底部攻坚”的概念,强调要特别关注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建设。要真正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大幅度提高 农村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条件艰苦的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问题。例如,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 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由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仍然难以下到村小、教学点,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 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能否采取“简易学校”的标准,在那些小规模学校主要提供语文、数学的教学?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主要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改革的精神。
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 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城乡、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但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等 辅助性工资差距巨大。因此,在基本工资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专家认为,要逐步建立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将地方基层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责任逐步上移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稳定来源。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 一规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各个县市可高于省级标准,其超出部分,由县市财政负担。这样做,应该说不仅不会对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产生管得过死的弊端,反而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 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打通社会流动通道,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打通社会流动通道,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10月份发布,笔试时间预计在11月中下旬,笔试科目为行测+申论,笔试成绩查询时间预计在2018年1月份。更多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欢迎访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背景链接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越稳定,阶层固化越明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是有人担心,社会如此稳定,是否会导致阶层固化?中国社会是否出现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是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这种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这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他的这段话,虽然有很多网友对此有争议,但更多的人透过视频感受到他的谦虚和原意。这段话里包含了他对自我和自身成绩的认知,有他超越同龄人的对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教育成果除了与个人能力有关,也与教育资源不平衡背后的阶层分布有关。
近些年来,“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这些词逐渐成了热词,“官二代”世袭权位、“富二代”世袭财富、“穷二代”世袭贫困越来越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争事实,拼搏不如拼爹,精英开始再生产而不是循环,“二代”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现今
阶层固化的倾向。
综合分析
[对社会流动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我国的社会流动既包括不同地域之间的横向流动,也包括职业、收入方面的纵向流动。
对社会流动的判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标准。通常意义上讲,社会流动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个是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
[阶层固化的原因] 引起阶层固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总的来说,阶层固化是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由先赋性因素所决定,自致性因素对社会地位获得的作用弱化,导致代际流动趋于停滞,精英人员出现复制或者再生产而不是循环,底层社会人员的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使得先赋性因素在个人社会地位获得中越来越重要则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初始,为了增强经济活力,提高总体经济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国家采取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扩大收入差距的利益分化政策。在此政策下,经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之后,所有制、所有权方面的改革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多样化,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格局。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使得新型阶层大量出现,阶层产生分化,但同时也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财富这种资源的传承主要是代际传承,这就使得下一代的财富从一开始就处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底层社会人员难以拥有平等的发展条件。这种差距在今天体现的尤为明显,“富二代”“穷二代”的大量涌现就是典型的例证。
政治体制推动了阶层固化的产生。一方面,早期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身份社会的一些制度,如城乡二元制度,户籍制度等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始逐渐松动,但仍然存在着惯性作用,户口代表的身份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户口的人员拥有着比农村户口的人员更多的资源。即便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缺乏监督与制衡,当政治权力进入市场经济,必然会对阶层分化和固化产
生影响,有权力的人与没权力的人,权力大的人和权力小的人进行交易,公共权力成了私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公共利益。同时监督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腐败,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渠道使得自己的子女进入官场,继承自己的政治地位,产生出“官二代”。
阶层固化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文化资本的缺失,这体现为教育的不公平。一方面,在起点上,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分配极为不公,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分配不公,教育费用大幅度提高,这使得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以及贫困群体的青少年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在结果上,由于就业体制的不健全,通过教育所获得的自致能力也不能够为青少年获得相对应的就业岗位,来自下层群体学历高、能力高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起点低,蜗居“蚁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而“官二代”、“富二代”却能够凭借权力和财富,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这使得先赋性因素对社会地位的获得越来越重要,阶层被进一步固化。
[阶层固化的危害影响] 阶层固化使得个人不能够实现正常的发展,剥夺了个人通过努力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权利,一方面导致底层社会人员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绝望感,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会导致底层社会人员产生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最终导致反社会情绪的产生,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造成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阶层固化会使得我国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分化差距进一步扩大,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矛盾与对立,导致社会紧张,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
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的运行,降低社会运行的效率。在一个阶层流动主要靠背景、靠关系的社会中,由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底层社会群体的人员无法跻身进入社会的中上层,其发展愿望被扼杀,最终其将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得过且过,使得社会失去了发展的群众力量;而上层人员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则会牺牲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思进取,不想创新,使得社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同时,阶层固化,使得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分配到并不缺乏资源的上层社会,而真正需要资源的底层却无法使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社会运行效率低下。
阶层固化本身是社会公平缺失的反映,反过来阶层固化又使得社会公平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合理而平等地分配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强调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从而促进社会均衡合理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
会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早期由于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偏差,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将资源运用在经济发展好且快的地方,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造成了人们在先赋性资源拥有上的巨大差距,导致了阶层的固化,若阶层进一步固化,底层社会人员无法获得需要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将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的不公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促进我国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催生大量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有利于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二是教育事业发展。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因而也更容易向上流动。
三是市场机制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面对平等的规则、机会,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相应回报。
[参考对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般社会流动都会加快。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欧美主要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社会活力充沛,社会流动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激发、社会流动加快的过程。数以亿计的人从温饱到小康、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从低收入群体到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程度之大。
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时,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机会是公平的。当前,我国采取的许多举措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着眼点都是实现机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如果说30多年前我国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流动,那么,今天我们正在用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流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破除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精彩开头示例] 社会良性而有序的流动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十年,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阶层固化的趋势,这是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阶层固化将对社会发展与稳定产生危害,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梦的实现。
[精彩结尾示例] 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利于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相信,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利于社会流动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将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公民都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大家都能够共建共享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来源:人民网 作者:马 峰
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畅通社会流动通道(申论热点辨析)来源:环球网评论 原标题:论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危害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周长城 张敏敏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有计划性的学习,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第四篇: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乡村教师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乡村教师
我是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那些穿着朴素,甚至衣服浆洗得成为薄薄的一层纱但活泼开朗,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在思考:在我轮岗交流的这一年里怎样才能不辜负他们,才能才为这群农村孩子心中的合格的教师。我想了几点:
一、扎实的专业知识 ——加强修养
一个良好的教师,应该熟悉自己专门教授的科目。除了专业的一般知识外,我们还应该不断的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来武装自己,应该很好地掌握自己所担任的科目的教学法和必要的教学技巧。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治学方面,主要是要勤奋,能够安于清贫,乐于平淡和勇于探索。在文明习惯上,应具有言谈文明、举止文明。为了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在校期间,我经常大量阅读这类的书刊,目的就是在于此。
二、高尚的道德品质 ——爱岗敬业
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具有可作为学生模范的个人道德意志品质。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范例和榜样,教师的一切行动,都要以国家、集体、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平凡的事业,因为艰苦,所以社会呼唤我们奉献;因为平凡,所以时代需要我们坚守。说奉献,不容易;说坚守,更不容易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我一直认为,只要热爱,教育才会给我们以厚爱,三、一颗真挚的爱心
教育的唯一出路便是爱。在道德上,说教的失败可以用爱去重构。在智能上,爱能启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以至于站立成长,在进入社会以后也不会迷失。爱是不忍心浪费学生生命的爱,爱是对顽劣孩童情愿牺牲自身的爱。这爱能超越职业本身的价值,这爱曾经在校园里偶有彰显,却更需要成为教育的奠基,爱心和耐心是做好一名合格老师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爱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要有父母般的爱心,要公正、诚挚、宽容。农村教师,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成千上万农村孩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师风需要培养需要深化,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创新,这样,才能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农村小学这片土地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养老保险改革应进入“并轨时代”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养老保险改革应进入“并轨时代”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部近日就《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截至12月16日。《办法》提出,我国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缴费年限也将明确换算办法。
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呈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城镇就业职工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保”)覆盖;农村居民享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城镇无业人员则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居保”)。除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外,这三种保险构成一张网,覆盖了城乡不同群体。
但是,这“三驾马车”在奔跑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兼容性差、重复参保、重复建设、公平性欠缺等。兼容性差,即各种保险制度之间不能互通互连,难以衔接;重复参保,即一个人同时参加多种养老保险;重复建设,即某些地方重复建设养老保险系统;公平性欠缺,即不同制度下的养老保险待遇悬殊。
据2012年34号审计公告披露,截至2011年年底,112.42万人重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居保,1086.11万人重复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造成财政多补贴17.69亿元,9.27万人重复领取养老金6845.29万元。究其原因,是不同险种之间不能衔接转换。
也就是说,由于养老保险不能衔接转换,既增加了个人负担,也增加了财政负担;既影响了劳动力流动,也影响城镇化进程。实现衔接转换之后,三大养老保险兼容性差、重复参保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早在去年年底,山西就率先出台了《关于山西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换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之前,养老保险已实现跨省转移,如今又推进衔接转换,可以说,“立交桥”式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轮廓清晰,养老保险改革正在向公众期待的方向迈进。不过,距离公众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原因在于,养老保险的公平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多轨制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养老不公。
表面上看,我们只有三种养老保险制度,但实际上远不止三种。除了职保、城居保、新农保外,很多地方还存在老农保;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正向企业看齐,而有的还是老模式;尤其是公务员养老制度一直单独运行,脱离于国家养老保险改革,这是舆论不满、养老不公的主要原因。
由于多年来我国采取的是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养老保险模式,形成了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养老保险实现跨省转移、衔接转换,只是把各种“碎片”衔接起
来,却无法解决不同养老制度造成的不公。因此,养老保险改革到目前为止,都是有限的进步,还没有触及最敏感的问题。
从有关数据看,目前不同人群养老待遇差距极大。公务员养老待遇最高,政府机关的退休金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2至3倍;参加职保的企业人员,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参加城居保、新农保,有的人每月养老金只有几十元,最离谱的是每月2元养老金。
可见,养老金改革不应止步于跨省转移、衔接转换,还需要向公平迈进。而要想实现养老公平,养老金改革必须进入“并轨时代”,即打破养老多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据悉,广东东莞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三种养老保障并轨。各种养老制度全国并轨有何不可?
实现养老制度全面并轨有一定挑战,关键在于有没有这样的改革决心,能否打破户籍壁垒、职业壁垒等各种身份限制。准确地说,养老保险改革必须由独立的权威机构来主导,比如说全国人大。政府部门主导这项改革的问题,在于某些公务员难以向自己“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