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
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陈喜波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体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理论以及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实
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人才培养;作用
近年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所占的教学比重日益增加,教学内容也日益丰富,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说,实践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取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优良的社会道德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指向转向实践能力指向,理论知识不再作为高校的唯一考核标准,而对学生实践性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的地位越来越高。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实践教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意义
1.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知行统一观,强调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还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学习。实践是人类知识的重要获得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类知识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的,人类社会也在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得以进步。
2.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重在提升人的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拥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包括思想观念、态度、毅力、耐心、细心等诸多做人的品质等方面的道德水准。理论教学虽然可以充实人的头脑,但是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对人的品格和意志方面的磨炼和提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生产与实践,理论知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进步。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知识获取手段,同时也是完善理论教学和实现创新的基础手段。实践教学多年来是我国
高等教育的短板,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现实逻辑意义。人类知识是人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逐渐积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知识,实践既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源泉。很多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当中,实践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1.基于默会知识学习的实践教学理论。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知识:一种知识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即利用文字符号、图表或公式等来表达的知识,该类知识具备物质表象性;另一种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类知识不能用物质形式来表达,仅仅存在于意念当中,无法讲授与传达,只能被领悟。波兰尼认为,从本质上来说,默会知识是人的理解力,即对于经验的领会、体悟与重组的能力,是单个人所拥有的具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性。默会知识虽然无法表达,但还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传递的。默会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传递,在科学研究中只能通过科学实践中科学新手对导师的自然观察与服从而获得,“经验”和“实践”的途径常常是最有效的。显然,学校的理论教学仅仅能够提供显性知识,更多的默会知识的获取则需要借助实践来完成。
2.基于实用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按照杜威的理论,人的最初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体验而易于持久保
留。基于此,他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做”为核心,让学生动手实践,从做中学习,并获得知识。杜威还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反对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来灌输书本知识,代之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验来感悟知识。按照杜威的教育观点,教学过程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建立起学习的情境,在情境当中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借助种种方法来进行实施和验证,由此获得真实经验。正是借助于“做”,即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创造力,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皮亚杰根据对儿童心理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按照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学习者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取知识,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来达成目标。建构主义教
育理论提出四个学习环境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按照该理论的看法,学习者以自己为中心并借助于教师的指导,通过情境来建构意义进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并非单纯接受灌输的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作为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主动地建构意义,其中协作具有关键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等集中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途径多元化和网络化现象的支持,也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扬弃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的发展思路。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即积极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来培养。在高校,学生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理论学习,甚至连很多教师都持有此类观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车
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发挥着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对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服务社会是大学主要职能之一,高校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服务彰显其社会价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强调人才的适用性。当前,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指导下,高校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通过实践教学来完善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协同创新要求大学走向开放,加强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因此大学的办学定位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服务。高校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与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突出
学校教学理论的应用性,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适用性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J].评析教育评论,2011,(1):156-158.[2]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5-10.[3]Polanyi,M.,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J].Chicago,1958.[4]秦文,王永红。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40-44.[5]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7-8.[6]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3-15.[7]康菊花,朱红丽。浅析实践教
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91-92.
第二篇: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简析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答: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还只是一种精神,必须经过“酿造过程”才能转化成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环节正是起到了“酿造过程”的作用,起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作用。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弱化理论教学,而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能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人才,这批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也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论文提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思政转本 宋磊 56号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手, 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 旨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新功能。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作用
导言:知识时代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具核心力的竞争因素, 谁赢得了人才, 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谁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不仅已为战略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 也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各个阶层有识之士所认同。而如何赢得人才, 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能,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其中,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就是如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保证作用的这一基础性工作。提纲:
一、人才的含义及人才培养的意义
1.人才的含义。
何谓人才? 人们对其表述不尽一致。如《辞源》将其解释为“ 有才学的人”;列宁称其为“精明能干的人”;邓小平同志所谈的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专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王通讯将人才定义为“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
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2.人才培养的意义。
100多年前, 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发表文章, 提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见解: 假如法国丧失了三千名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 法国民族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 屈居于现在同她竞争的一切民族之下;而三万名自称“ 国家栋梁” 的王公大臣、大财主的死亡, 却不会给国家带来丝毫不幸。这段被列宁赞誉的“ 圣西门的名言”告诫人们一个真理: 人才是民族的脊梁、灵魂。所以, 人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现代化建设, 更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奠定了教育的方向,起到了龙头的作用。然而,有人说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不需要一定具备别的什么素质。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对于创新人才固然不应一概求全责备,但是我们的社会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正确把握人才的标准,有效培养人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素质规定了人才的基本政治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所谓政治方向, 是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政治信念等的综合表现, 其中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起着支配作用。一个人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归根到底是由其政治信念决定的。而政治信念的确立过程可以说是政治观点、政治觉悟与实践相结合, 逐步转化为内心体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但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地产生, 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始终坚持引导他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帮助人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 这种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它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人才的主观努力和素质情况, 还取决于社会环境。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 有的时代则是万马齐暗。这并非由于哪个时代的人聪明, 哪个时代的人笨。究其原因, 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从根本上说, 在于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1.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从小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使自己更有动力。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保障过程就是建立健
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制的进行。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44-45+48.[2]欧阳林,黄月细.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2:75-76.[3]王超航.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01:77-79.[4]刘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46-50.[5]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5-9.[6]刘兆仪,谭荣峰,李成久.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8-11.[7]李阳.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方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354.[8]吴兴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9,08:22-25.
第四篇: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作者:徐明康 转贴自:云南省委党校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
5-12-30 文章录入:hanping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由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龙弟、培训部副主任徐明康带领,第十期理论骨干班28名学员于11月26日至12月7日赴陕西省各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在体验式教学期间,除了对陕西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热点、难点进行跟踪调查外,还特别邀请了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郑志飚,教授冯光、范增录分别讲授了《延安精神》、《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陕西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思路》等专题讲座。此次考察的重点是:
1、延安精神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3、陕西西部开发的经验借鉴。
这次省外体验式教学,主要选择了西安、延安地区。在体验式教学中,第十期理论骨干班30名老师和学员主要考察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历史博物馆等地,亲临了革命圣地——延安,目睹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体验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陕西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考察,使学员们对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性思考。
一、延安精神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的渊源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八个大的方面: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④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⑤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⑥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⑧民主监督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既是执政党的执政理论的支持体系,又是执政党基本的执政资源,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执政党的理论基础;没有延安精神,执政规律的形成也就势必还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为此,延安精神示执政党执政理论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一定的主观的精神意识是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存在的反映。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深刻的社会基础。表现在:
1、历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延安精神形成的直接原因。1941年至1942年,解放区面临着严酷的军事斗争和严重的财政困难。为战胜困难,党领导抗日军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涌现出了创造抗大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英雄群体。经济困难是形成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2、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形成延安精神的决定性的主观条件。延安时期,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干部和党员的马列主义和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已成为全党的新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从而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3、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富于革命的传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动力因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陕北开始传播。大革命失败后,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举行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延安成为党中央的所在地以后,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使延安成为中国当时经济上虽然落后,而政治上却是最先进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这为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4、中华民族复兴是延安精神的思想基础。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铸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即朴实无华的求实精神、刻苦耐劳的自强精神、反抗黑暗统治的革命精神、抵抗外敌入侵的斗争精神、襟怀豁达的乐观精神。而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的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结合,延安精神没有离开中国人民的文明大道,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民族之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5、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结晶。中华民族富有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几千年来革命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在井冈山时期产生了井冈山精神,主要内容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锐意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长征过程中产生了长征精神,主要内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互相关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坚持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些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延安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延安精神至今仍对中国社会发挥着以下作用:
一是育人作用。即用延安精神鼓舞人,用延安精神塑造人,用延安精神激励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用自己创立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又处处率先垂范,以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鼓舞、激励和培育一代历经艰险考验、意志坚定的革命大军,才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显然,正是我们党用延安精神培养起来的那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经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才有我们的今天。
二是凝聚作用。即把全党全国人民凝结为一种民族精神,形成社会的主流精神意识形态。在延安时期,我们党进行过全党整风、搞过大生产运动,又对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促使全党统一了思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又有了纯洁的革命组织,也树立了令世人佩服的优良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才带动、感染和吸引了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推翻了三座大山。如果没有延安精神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三是导向作用。即把延安精神作为行动指南,规定社会成员理想、信念、“三观”的价值尺度、衡量标准、基本走向。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加强对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促使所有的革命者都胸怀远大理想,扎扎实实地奋斗。这种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在当时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四是创新作用。即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特色,本身就创新,它告诫我们,社会主义要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党所从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先例,又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只能靠自己探索和创新。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于历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又辅之以科技、教育、旅游等资源的渗透,使该省文化产业具有本地区的特色。其特点是以历史文化开发为主体,以现代文化创新为补充。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科技方面。陕西具有科技力量方面的优势,是全国的科技大省之一。该省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07.89万人;有科研机构1061个,在这些科研院所中有101个优势专业和学科,其中全国唯一设置的专业有17个,居全国领先水平的专业方向有50个;陕西是全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陕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兴未艾,以西安、宝鸡高新区和杨凌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其中陕西高新区是中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均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高新区之列。
二是在教育方面。陕西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层次高、实力强。该省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学生数58.39万人,有国家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所高校(交大),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陕西是文物文化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根”。曾经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中自古帝王朝,从西周到唐朝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该省有文物机构218个,文物藏品件数93.8万件;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窟寺、革命历史旧址等国家级文物古迹共88处;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帝王陵墓、革命历史圣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显然,陕西的文物价值居全国首位。
四是在文化基础资源方面。该省有图书藏量达840多万册,文化事业机构数达2110个,从业人数达17000多人,艺术表演演出场次达2.2万次。在文学、艺术、文艺评论方面都有全国一流的名家,是全国的文化重镇。目前,陕西自然风光旅游点不断增加,品位不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著名的有华山、黄河壶口瀑布、太白山等。省委、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纳入投资体系的总盘子,进一步强化了挖掘潜力加大利用的可能性。
三、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步伐加快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提出要实现经济强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从开发模式上立足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依靠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某些领域超常规发展,不断增强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在“十一五”规划中,该省制定了“二四六”经济发展战略,即二抓好,四创立,六打造。“二”,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即创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重工业基地、渭北绿色果品基地、陕西现代中药基地。
“六”,即重点打造①高新技术、②能源化工、③旅游、④军工装备、⑤果业、⑥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通过六打造形成强劲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产业链的延长又推动高附加值优势产业滚动发展。“二四六”战略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加速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发展壮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加快陇海沿线城镇带动关中特色城镇群建设,促使生产力向优势区位聚集,形成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围绕“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思路,有利于强化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资金支持,实施优果工程,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既能创地区特色品牌,又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四是加快建设陕南现代重要产业基地。充分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建设以“绿”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这种做法,将经济与生态、环境与效益较好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陕西与云南均属西部地区,二省在西部开发中对资源的配置方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陕西在交通、信息、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遥遥领先,而云南仍处在内陆闭塞状态。为此,借鉴陕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云南生产力和跨越发展已是历史的必然。需要指出的是,跨越不是对历史阶段和经济形态的逾越,而是对新的历史可能性的重新选择。任何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等级,从而形成高生产力与低生产力的差别。云南处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时期,它的发展不应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道路,而应以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用捷径的方式借鉴高起点的发展模式来促进本地区生产力跨越发展。
为此,借鉴的实质就是实现跨越,结合陕西西部大开发经验,云南开发模式是否可作以下设想:
1、可持续发展模式。处在西部开发战略的中期阶段,云南有必要借鉴陕西省走向发达过程中对资源开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开发中审时度势在保护区域资源方面承担应有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实现辖区内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统一、均衡运转。区域内资源是本区域的专利,经济的损失莫过于资源的流失,资源的开发本是一个物质转化过程,只有将资源开发的主观愿望与资源的维持能力保持在相对适应的协调之中,资源供给量才能满足本地区发展需要。云南具有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突出优势。云南开发模式应选择以环境保护为本的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资源耗费为代价、以环境价值为效益的粗放型开发模式,选用具有云南特色的环境保护优先、生态效益为重、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型开发模式,应把保护当地现有资源作为云南“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原则。
2、市场运行模式。西部开发属全国性机遇,谁能获利,取决于区域竞争能力的强弱。云南开发已不可能采用指令性计划强制资源配置,只能依赖市场规则,遵循市场规律,这就要求省委、省政府依据市场需求对区域内的开发目标、投资场所、原料基地、市场份额进行规划和调节,多种所有制实体要依据市场需要主动发现市场、开发产品、创新技术、培育品牌、有效供销,从目前的数量扩张、成本优先战略转变为产品差别化、高附加值化。当前既要防止低效益、有污染的产业流入云南,又要防止优良资源流出云南,要以获取地方永久性利益为开发的终极目标。
3、均衡发展模式。云南发展既要考虑“效益优先”,更要考虑“兼顾公平”。对边、穷、老、少的贫困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采取政策扶持是经济发达国家稳定社会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用计划手段调节利益分配关系,缩小地区差别,这是云南开发中应引起中央财政重视的问题。
4、重点突出型模式。均衡发展与重点开发是辨证的统一。结合云南实际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开发战略,瞄准能以点带面、具有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聚集效应、关联效应的重点区块,率先布局与投资。重点是: 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烟草、冶金、化工、医药、机电、橡胶、花卉、果蔬优势产业。
②旅游资源开发。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民族文化大省的形成。
③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④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强化运用技术的推广,注重省内人才培养和省外人才引进。
上述开发模式的选择,不是独立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不过在具体运用中,力求突出各自的作用和从不同角度上体现出各自的模式特点。
四、对体验式教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省委党校对理论班实施外出体验式教学的决定,是对理论班的一种政策待遇,既体现了省委党校校党委对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又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选择。
为此,此次社会考察的重要性有以下方面:
1、对2个月以上培训的班次进行体验式教学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2、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务虚与务实的联系,是提高干部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3、社会考察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充信息,积累经验。
4、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通过社会调研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准备。
第十期理论骨干班赴陕西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学员反映好,收益较大,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有以下经验:一是省委党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二是培训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三是体验式教学目的明确,组织合理;四是陕西省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五是理论骨干班党支部发挥了党组织的作用,学员间发挥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理论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提高培训效果就应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深化理论学习,丰富党校的教学内容。
第五篇:浅淡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性”的今天,邱学华先生创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直指导着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总结感觉出“尝试教学理论”对我们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尝试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从小就有“试一试”的精神。因为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百般依赖、胆小、任性等不良的现象,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就要让幼儿在干什么事的时侯都要自己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有极大的益处。从根本意义上讲,在幼儿园采用尝试学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尝试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天生好奇好动,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对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跃跃欲试。比如在认识水的沉浮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不同性质的材料,有铁制品、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布制品等许多幼儿常见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尝试、总结,最后大家一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幼儿在这种活动中,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既没有压抑,又没有限制,通过自己操作尝试,不但解决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而且效果非常好,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课后还要尝试的欲望。
三、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干什么事都要先想一想,再去试一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及设计活动时,除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还要考虑为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尝试的环境。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的时侯,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发现其他颜色是怎么来的,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滴管、透明的小瓶、三原色、纸等,让幼儿试着把两种原色调和在一起,得出其他颜色。
通过多次试验观察,幼儿就会明白,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中的任何两种色调和在一起会变出另外的许多颜色。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于幼儿,更不能强迫幼儿做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都有让幼儿尝试的可能。在每一项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马上将结果演示给幼儿看,充分让幼儿自己试、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不知不觉操作能力便提高了。如在计算教学中在学习“数的组合”的时侯,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图片、分合板、橡皮泥小球、小铁棒等,让幼儿动手操作,试着将总数分成两部分。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数的分合方法和分合规律,如部分数交换,总数不变,或者是分合时一边的数字从开始逐渐增大,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另一边依次减少1。课后幼儿在玩游戏时,提醒幼儿可将参加游戏的人数分成两组,每组可以是不同人数。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寻找和发现规律的经验也大大地丰富了。
四、在尝试教学中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革,如何从小培养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尝试教学为幼儿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如续编故事,看图编儿歌,用直线、横线、波浪线作画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把那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想像展示于现实生活之中,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讲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一幕幕让人欣慰的场景,体现了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五、在尝试教学中渗透耐挫折思想
如今的幼儿一般都生长在比较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很少尝到失败,很少受挫折,为了磨练幼儿的意志,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承受力,我们不妨让幼儿在尝试教学中去体验什么是挫折、什么是竞争,使幼儿明白,有时侯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战胜挫折,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比如游戏活动“打保龄球”,要想一次击倒所有的瓶子,必须掌握扔球要领,这就要求幼儿在一次、二次、三次……不断的扔球过程中,自己领会掌握要领,试了又试,才能成功。幼儿尝试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幼儿与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通过这种探索尝试,掌握了技能技巧,磨练了意志,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步得以提高。
总之,在尝试教学的运用与探索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尝试为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活力,在尝试教学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都调动起来了,为将下一代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