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信息技术(计算机)搜集要点、重点、
信息的特点;普遍性,传递性,时效性,积累性,共享性,可加工性,依附性。
信息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思维的材料,正确的决策的依据,交流的基本工具,认识事物的中介;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知识的源泉。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等处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技术系统的总称。信息技术的分类;
表现形态;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工作流程;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应用技术; 功能层次;基础层次,支撑层次,应用层次。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宾夕法尼亚大学)
发展阶段;1,电子管计算机;2,晶体管计算机;3,集成电路计算机;4,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发展趋势;1,巨型化;2,微型化;3,网络化;4,智能化; 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神经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精度高;2,具有逻辑判断和记
忆能力;3,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化; 计算机分类;
数据表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
按构成的器件;机械计算机、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计 规模;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 功能;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地址却确定。
冯诺依曼核心思想是“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指令是代表一种基本操作的二进制代码串,它规定了计算机能完成的一种操作。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数据;是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始数字和事实。
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联系信息、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的动态混合物。
国标码用两个字节(2*8=16位)来表示一个汉字,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均不用置0 汉字机内码;是在计算机系统内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所使用的汉字代码。
机外码;是指汉字的输入码,搜索的技巧与方法 1,加入同义词进行查询;2.适当地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搜索;3,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4,使用交叉话题,尽量减少包容话题;5,并行操作;6,处理网络出错信息;7,注意关键词的排序。
评价网上信息的指标又称为CARS列表。指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相关支持。
误信息;指不真实,不准确、过时的或错误的信息。
反信息;是为了影响舆论、迷惑对手为目的而发布的误导信息。产生误信息的原因; 1,准人障碍小,任何人都很容易在网上发布消息;2,没有专门的把关人来提出错误和不准确的信息;3,网页内容没有标明发布时间或者没有及时更新;4,个人站点发布他认为是真实的信息,使得事实和观点混淆。对待误信息和反信息的策略 1,正确地分析事实和观点,识别错误和过时的、偏激的信息;2,考虑站点的目的、作者的可信度、与这个站点连接的其他站点、页面的创建时间等。3,将网上收集的信息与其他资料核对。4,要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不能单单依靠网络,还应该注意图书馆、电视广播等其它媒体5,在线信息查询要用多种搜索引擎;6,使用过滤软件来防止偏激类型的站点 网页一般包括;页头、页体、页脚。
信息加工;指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分类、统计、查询及报表等通常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物资管理、信息情报检索和报表统计领域。
元信息;是指有关信息的信息。主要形式有两种;总结性的,评价性的
总结性的元信息通常是对信息内容的概括,评价性的元信心主要是对信息的分析判断。
信息加工包括;1,分类;2,比较;3,综合;4,研究;5编制 信息加工有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法。
自顶向下可分为;确定需求、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
自底向上可分为;确定需求阶段、素材选择阶段、素材加工阶段、粗加工组合阶段、调整阶段; 信息加工的方法;数字化
1;模拟信号;是指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息; 2;数字信号;是指用来表示离散数据的型号;、信息数字化的转换过程;采样;量化;编码。信息加工的常用软件; 1,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Corel word perfect,Lotus Wordpro和金山公司的WPS软件等 2,图标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VisiCalc、SuperCalc、Calcstar、Multiplan和Lotus123 3,多媒体信息处理软件;
位图编辑软件;Windows中的绘图软件、Adobe Photoshop 矢量图编辑软件;CoreIDRAW、Macromedia FreeHand 动画处理软件;Flash、3D Studio MAX 视频处理专业软件;Adobe Premiere、Pinnacle Edition和Ulead Media Studio等
信息发布软件;按发布方式分为;演示文稿软件,网页开发软件。演示文稿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和Lotus Free Iance GraPhics 网页开发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和Dreamweaver。
程序设计软件;Visual Basic、C语言、C++、java,8086汇编语言(是一种低级语言)
智能处理软件;是研究机器的智能或智能的机器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用机器来完成某些人类需要用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1,字符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2,语音识别
3,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 信息加工类别
按加工对象;1,数值信息加工;2,多媒体信息加工
按信息加工的目标分类;1,信息存储;2,信息传输;3,信息控制;4,信息表达;
按信息加工的技术难度;1,常用软件加工;2,程序设计语言加
工;
多媒体信息加工;
媒体;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的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媒体。
媒体的分类;国际电信联盟(ITU)作如下分类; 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各 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加工处理、存储和传播而综合为一体的技术。常见感觉媒体信息;
1,文本信息;2,图形信息;3,动画;4,音频信息;5视频信息。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1,多样性;2,集成性;3,互交性;4,非线性;5,实时性;6,信息使用的方便性;7,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一般的多媒体系统是由多媒体硬件系统和多媒体软件系统组成,多媒体计算机;通常将具有对多媒体进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称为多媒体计算机
主要硬件(除常规硬件);1,多媒体适配卡;声卡,视频卡。2,多媒体外围设置;光盘与光盘驱动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影机。
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多媒体操作系统、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和多媒体应用软件。图形图像素材的制作整理;
(1)计算机对颜色的表示;三基色原理(红绿蓝)(2)图形的表示(两种常用表达方式;1,点阵图像或位图图像;2,集合图形或矢量图形)
图像的属性;分辨率,图像深度,真彩色和位彩色。图形的获取;1,利用数字图像库;2,利用绘图软件创建图像;3,利用数字转换设备采集图像; 图形图像的转换;
采用光榄化(点阵化)技术可以将图形转换成图像;采用图形跟踪技术可以将图像转换成图形。
数据压缩可以分为两类;一列是无损压缩,另一类是有损压缩。无损压缩;1,行程长度编码;2,增量调制编码;3,霍夫曼编码
计算机使用的那个压缩编码方法有多种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目前广泛使用的编码及压缩标准有JPEG、MPEG和H.261 常见图形图像文件格式;BMP、JPG、GIF、TIF、DIF、EPS 音频素材采集处理;
1,声音信号;人对声音的感觉主要有音量、音调和音色三个指标
2,声音信号的数字化;采样、量化、编码。
采样频率;表示每秒采样的次数,一般采样标准频率为44.1KHz、22.05KHz、11.05KHz.量化位数;反应度量声音波形幅度的精确度,一般为8、12、16位三种。
声道数目;单声道一次产生一组声音波形,双声道产生两组波形; 数据率;表示每秒钟的数据量,以kB/s为单位。压缩比;数据压缩前后的数据量之比
计算机中的数字声音有两种表示方法;波形声音和合成声音。波形声音;也称自然声音,通过对实际声音的波形信号进行取样—量化获得的,它能高保真地表示现实自然界任何客观存在的真实声音。
合成声音;使用符号对声音进行描述,然后通过合成的方法生成声音。
未经过压压缩的数字音频数据传输率的相关计算;
1,数据传输率(kB/s)=采样频率(Hz)*量化位数(bit)*声道数目
2,声道信号数据量=数据传输率*持续时间/8(Byte)声音的压缩;1,波形编码;2,参数编码;3,混合编码; 音频文件格式;WAV、MDO、MFEG、RA、MIDI 视频图像;通常将连续地随着时间变化的一组图像称为视频图像。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数字视频处理的基础技术就是通过“模拟/
数字(A/D)”信号的转换,经过采样、量化以后,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方便视频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有利于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视频信号采集;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使用视频采集卡配合视频处理软件,把从摄影机,这些模拟信息源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视频信号。
视频处理软件有两种;一,播放软件;二,视频编辑制作软件。视频压缩;图像数据量*帧数 动画;
二维动画;是一种平面动画,即通过连续播放平面图像形成。三维动画;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真实的三维空间,在计算机中构造三维的几何造型,并赋予它表面颜色、纹理等,最后生成一系列可供动态实时播放的连续的图像技术。
信息;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人的管理活动,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
1,信息科学;2,管理科学;3,传播科学。
信息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信息具有可感性、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数据库系统(DBS)广义上看是由数据库、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
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和数据库系统的接口; 2,模式;分为概念模式和逻辑模式(只有一个模式)3,内模式;是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储存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达方式(只有一个内模式)数据库模式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关键,模式介于内模式与外模式之间,既不涉及外部的访问,也不干涉内部的存储起到隔离的作用,有利于保持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模型;1,实体;2,属性;3,关键字;4,域;5,联系。
实体联系图(E―――R图)
概念模型的表达方式方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事E――R图方法(实体――联系方法)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构成三要素;
1,数据结构;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人们通常是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的。
2,数据操作;是指施加在数据库中各种对象上的一组操作,是对数据的动态特性的描述。通常对数据的操作有检索、插入、删除和修改。
3,数据的完整约束性;是数据模型中数据及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
数据库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层次模型(树结构),网状模型(图结构),关系模型。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先后经历了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阶段。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单一。网页;是各种类型信息的集合体
网站;是具有共同内容的一批网页或其他资源的集合体。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网站的制作步骤;
1,选择主题;2,规划网站;3,组织素材;4,选择视觉外观;5,设计有效的网页布局;6,制作具体的网页;7,发布网站信息。网站的基本构成;
网站是由网页组成的,网页之间是用超级链接来链接的,一般有三种方式;线性网站、树状网站、非线性网站。网页的制作步骤;
1,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Wed文档;2,Wed文档存放,取名
为*.html或者*.htm其中插入的HTML语言需要用浏览器来解释执行;3,在浏览器中用“文件”“打开”命令来浏览Wed文档,完成编辑后,用FTP将文件以及所用到的媒体素材传到公共服务器上;4,公众可以在浏览器中键入URL实现异地浏览Wed文档;5,在Wed服务器上定时进行更新。
网页一般分为;导航层和内容层
超文本;一般把通过在文本中插入链接把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文档称为超文本
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用来创作万维网页面的描述语言,它使用HTML标签来定义文档的格式、组成和链接关系,供浏览器解释执行。
HTML标签3部分;左尖括号“<”,“标签名称”,和右尖括号“>”。标签通常成对出现的,分别为;开始标签,结束标签。结束标签的左尖括号后加一个斜杠符号“/”。
定义属性;在各种HTML标签中,常常还可以定义一些属性,这些属性用于指出文档元素的一些特征
人工语言;人们为了某种专门用途,创造出种种不同的语言称为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交流思想、表达 感情和交换信息,逐步形成的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专门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信
息的各种人工语言。
程序语言的分类;1,机器语言;2,汇编语言;3,高级语言;4,4GL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衡量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是否合适特定的项目,应考虑下面的一些因素;应用领域、算法和计算复杂性、软件运行环境、用户需求中关于性能方面的需要、数据结构的复杂性、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心里因素等。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
分析所求的问题,抽象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算法,编写程序,调试通过直至得到正确结果。
“清晰第一,效率第二”论点一成为当今主导的程序设计风格。算法;是对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操作步骤的具体描述。算法的特征;可行性、确定性、又穷性、输入(一个算法有零个或多个输入)、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活多个输出)。算法的描述应直观,清晰,易懂,便于维护和修改。
算法设计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法、递归法、回溯法。算法的评估;正确性,运行时间,占用时间,可理解性。一个数据结构;有一个特性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如果在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关系,则称为一个数据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
对线性表进行的基本操作包括;存取,插入,删除,合并,分解,查找,排序,求线性表的长度等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特点;
1,存在唯一一个没有前驱的数据元素;2,存在唯一一个没有后继的数据元素;此外每一个数据元素均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的数据元素;3,线性表有一组具有相同的数据元素构成;
记录;在一些复杂的线性表中,每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数据项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将数据元素称为记录
顺序线性表;特点;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链式线性表;
指针;就是地址,是内存空间的地址。
节点;线性表中一个数据元素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由数据域和指针域组成)数据域用来存储有效数据;指针域用来存储下一个节点数据元素所在结点的地址。顺序栈
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这种线性表上的插入与删除运算人为地限定在表的一端进行。栈的特点;先进后出
栈设有顶端指针,或者叫做计数器。链式栈;
为了克服顺序栈存储的栈可能存在上溢的不足,可以用链表存储元素。
栈的应用;表达式求值,括号匹配等,在计算机语言的实现一将递归过程转变非递归过程的处理中,栈有重要的作用。顺序队列;
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元素,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元素的线性表。
在队列中,允许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允许删除的一端称为队首。队列又称“先进先出”“后进后出” 队列的链式存储也称链队列。
队列为空的条件;头指针和尾指针的值相同,且均指向头结点。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
特点;1,树中至少有一个结点---根;2,树中各子树是互不相交的。
基本术语;结点,节点的度,叶子,孩子,双亲,兄弟,树的度,结点的层次,深度,森林。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
特点;1,每个结点至多有两颗子树;2,二叉树的子树有左、右之分,且其次序不能任意颠倒。性质;
满二叉树;定义;
特点;每一层上的结点数都是最大结点数。完全二叉树;
定义;深度为k,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当且仅当其每一个结点都与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中编号从1至n的结点一一对应。特点;叶子结点只可能在层次最大的两层上出现,二叉树的遍历;
先序遍历;先访问根结点,然后分别访问左子树、右子树。中序遍历;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访问右子树。后序遍历;先访问左子树、右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 图
图是比树结构更复杂的一种数据结构。(图中一个结点的前驱和后继的数是没有限制的)
图由两个集合V(G)和E(G)组成的,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的非空有限集,E(G)是边的有限集合,即图由边和顶点组成。边表示为顶点的无序对或有序对。图的遍历; 1;深度有限遍历; 2;广度优先遍历; 查找与排序方法;
查找表;被查找的对象是由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合。
查找;给定一个值k,在含有n个数据元素的表中找出关键字等于给定值k的数据元素; 查找方法;
对于数据量小的线性表,可以采用顺序查找算法。当数据量较大时,采用分块查找算法。静态查找表和动态查找表
如果不需要对一个查找表进行插入、删除操作,则该查找表称为静态查找表;反之称为动态查找表
顺序查找;从表中的一端开始,逐个进行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若找到,记录的关键字与给定值相等,则查找成功; 优点;算法简单、对待查找的集合结构没有要求,无论记录是否按关键字有序排列均可应用。折半查找;也称二分查找 二叉排序树机器查找算法;
又称二叉查找树。它可以是一棵空树,若非空时具有下述性质; 所有结点的关键字互相不同。
若根结点的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均小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值。
若根结点的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均大于根结点的关键字值。
根结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二叉排序树的特点;
二叉排序树中任一结点x,其左(右)子树中任一结点y(若存在)的关键字必小(大)于x的关键字。
按中序遍历树所得到的中序序列是一个递增有序序列。排序;
排序;是将若干数据元素按关键字的值以递增(或递减)次序排列的过程。
数据序列是待排序的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合。
关键字;通常数据元素由多个数据项组成,以其中某个数据项作为排序依据,则该数据项称为关键字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在数据序列中,如果有两个数据元素ri和rj,它们的关键字ki等于kj,且在未排序时,ri位于rj之前。如果排序后,元素ri仍在rj之前,则称这样的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内排序与外排序;
内排序;在待排序的数据序列中,数据元素个数少,整个排序过程中所有的数据元素都可以保存在内存,则这样的排序成为内排序
外排序;待排序的数据元素非常多,以至于它们必须存储磁盘等外部存储介质上,则这样的排序称为外排序(过程中需要多次访问外存)
排序算法的性能评价;
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指算法执行中的数据比较次数、数据移
动次数与待排序数据序列的元素个数n之间的关系。
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指算法执行中,除待排序数据序列本身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外,需要的附加内存空间与待排序数据序列的元素个数n之间的关系。1,直接插入排序;
2,冒泡排序;(最好情况是移动零次记录,最坏情况将移动n(n-1)/2)
3,简单选择排序; 4,快速排序; 5,堆排序 结构化程序设计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2,选择结构;3,循环结构;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1,自顶向下;2,逐步求精;3,模块化;4,限制使用go to语句;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3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
1,从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尽可能运用人类自然的思维方式去构造软件系统;
2,将事物的本质特征经抽象后表示为软件系统的对象,以此作为系统构造的基本单位;
3,使软件系统能直接映射问题,并保持问题中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面貌; 软件工程;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1983年IEEE,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要或能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别。测试的方法;
测试性质来分;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就是测试人员阅读、分析文档或源程序及批注时所发现的问题。
静态测试;分为文档测试和代码测试。
动态测试;是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就是在计算机或网络上运行被测试的系统,按照事先规定的测试计划,运行事先准备的测试范例,取得运行的数据,再将此数据与测试计划中的计划数据相比较。若两者一致,则测试通过;否则,发现有错误,则找出错误。测试的策略;
1,单元测试;2,集成测试;3,确认测试;4,系统测试; 软件维护:
1,纠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
目前软件企业一般把自己的软件产品维护活动分为面向缺陷维护和面向功能维护两类。
面向功能维护的条件是;该软件产品在功能、性能、接口上存在某些不足,不能满足用户的某些需求,因而需要增加某些功能、性能、接口。第七章
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自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或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构成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3,开放式标准化网络;4,网络互联时代; 计算机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协同工作
网络应用角度;1,资源共享;2,平衡负荷及分布处理;3,信息快速传输与集中处理;4,综合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地理范围;1,局域网;2,广域网;3,城域网 网络拓扑;是由网络节点设备和通信介质构成的网络结构图。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等。1,总线型拓扑;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它将所有入网的计算机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接入到一条通信线路上。为防止信号反射,一般在总线两端连有终结器匹配线路
阻抗。
优点;结构简单,实现容易,易于安装和维护;价格便宜,用户结点入网灵活。
缺点;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网络结点相互通信,网络延伸距离有限,网络容纳结点数有限任何一处故障都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2,星型拓扑;是以一个结点为中心的处理系统,各种类型的入网计算机均与该中心节点通过物理链路直接相连,其他结点间不能直接通信,通信时需要通过该中心点转发。优点;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可扩成性强,组网容易。
缺点;属于集中控制,主结点负载过重,如果中央结点产生故障,则全网不能工作,所以对中央结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要求很高。环状拓扑;是将各台联网的计算机用通信线路链接成一个闭合的环。
优点;一次通信信息在网中传输的最大传输延迟是固定的‘每个网上结点只与其他两个结点有物理链路直接互联。传输机制较为简单,实时性强。
缺点;环中任何一个结点出现故障都可能会终止全网运行,因此可靠性较差。树状结构;
优点;易于扩展和故障隔离。
缺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
作,对根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按用途;公用网和专用网
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传输媒介;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 信道的带宽;窄带网,宽带网;
拓扑结构;星形网,环形网,总线形网,树形网;
OIS/RM模型分为七层;物理层(正确利用传输介质);数据链路层(连通每个结点);网络层(选择路由);传输层(找到对方主机);会话层(指出对方实体是谁);表示成(决定用什么语言交谈);应用层(指出做什么事); 传输层是整个分层体系协议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 1,中继器;
优点;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借个相对低廉。他不仅起到扩展网络距离的作用,还可以将不同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对于高层协议完全透明。2,网桥;
扩展局域网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网桥 优点;过滤通信量。路由器;
当两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彼此相连时,必须使用路由器。路由器比网桥智能性更强,有路径选择能力,选择最短路径的能
力。网关;
当连接两个完全不同结构的网络时,必须使用网关。网关设在服务器、微机和大型机上。
常见的网关;1,电子邮件网关;2,IBM主机网关;3,因特网网关;4,局域网网关; 集线器;
是中继器的一中,主要以优化网络布线结构,简化网络管理为目标而设计的。交换机; ???
网络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红外线,激光,卫星通信
网络操作系统;是指能够控制和管理网络资源的软件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控制和管理网络的运行、资源管理、文件管理、通信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
网络服务必须安装网络操作系统,以便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并为用户机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常见系统;UNIX、Linux、Windows Server 2003、Novell netware等 1,数据信号;
数据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模拟数据;在通信系统中,表示模拟数据的信号称作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在通信系统中,表示数字数据的信号称作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值上是经过量化的、有二进制代码组成数字序列)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电话通信信道是传输音频的模拟信号,所谓调制;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解调;即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合称调制解调器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样,量化,编码。信道;信息传输的必经之路。信道(物理信道)(逻辑信道)
物理信道;是指用来传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物理信道;传输介质和有关设备组成
通信链路;网络中有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路。通常把逻辑信道称为“链接”。
数据通信方式;1,单工通信;2,半双工通信;3,双工通信; 单工通信;数据只能沿一个固定方向传输,半双工通信;允许数据沿两个方向传输,但在任一时刻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传输。
双工通信;允许数据同时沿两个方向传播
多路复用数;人们研究出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个通信信道的技术
通常分为;1,频分多路复用;2,时分多路复用;3,波分多路复用;4,码分多址;5,空分多址
频分多路复用的主要特点;信号被划分称若干通道(频道,波段),每个通道互不重叠,独立进行数据传递,(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领域中应用较多)ADSL是频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是以信道传输时间作为分个对象,通过为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的方法来实现多路复用。
波分多路复用;就是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
码分多址;又称CDMA采用地址码和时间、频率共同区分信道的方式。
特征;每个用户具有特定的地址码,而地址码之间相互具有正交性。(是有效资源频率得到利用)
空分多址;SDMA这种技术是将空间分割构成不同的信道,从而实现频率的重复使用,达到信道增容的目的。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 2.报文交换; 3.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线路接续;当用户要发送信息时,由源交换机根据信息要达到的目的地址,把线路接到那个目的交换机。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且保持原来的序列。
缺点;在有的环境下,电路空闲时的信道容量被浪费,而且数据传输阶段的持续时间不长的话,电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时间也得不偿失。报文交换;
在报文交换中,不需要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即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长度不限且可变。
传送方式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把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根据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结点(每个结点在收下整个报文并检查无错误后,暂存这个报文,让后传送给下个结点)比起电路交换来有许多优点; 1,线路效率较高;2,不需要同时使用发送器和接收器来传输数据;3,在电路交换网络上,当通信量变的很大时,就不能接受某些呼叫,而在报文交换网络上,却仍然可以接受报文,但传送延迟会增加;4,报文交换系统可以把一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而电路交换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缺点;他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的通信要求,经过网络的延迟相当长,而且有相当大的变化。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
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都是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两者区别;报文交换时报文的长度不限且可变,而分组交换的报文长度不变。
分组交换有两种方式;数据包方式,虚电路方式;
数据包方式;是每一个数据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信息,分组交换机为每一个数据分组独立地寻找路径。
虚电路方式;就是两个用户终端在开始相互发送和接受数据之前,需要通过网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一旦这种连接建立之后,就在网络中保持已建立的数据通路,用户发送的数据将按顺序通过网络到到终端。分组交换的特点; 1,线路利用率高;2,不同种类的终端可以相互通信;3,信息传输可靠性;4,分组多路通信
信元交换;又称异步传输模式(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通过建立虚电路来进行数据传输的。TCP/IP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对应传输层协议
TCP的主要功能;是对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管理,规定了信息包应该怎样分层、分组、怎样在收到信息包后重组数据,以及以何种方式在线路上传输信号。
IP(网际协议)
IP对应开放式系统OSI中国的网络层协议(制订了所有在网上流通的数据包标准)
功能;无连接数据该包传送、数据包路由选择及差错处理等。Interne的核心协议时IP(网络设备唯一的标识)IP地址
IP地址;接入因特网中的计算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由授权机构分配的号码称为IP地址; 一个主机至少有一个IP地址。
一台主机由两个或多个IP地址,则该主机属于两个或多个逻辑网络,一般用做路由器。
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将32位二进制码分为4个字节,每个字节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字节之间用“.”来分隔。IP地址的分类; 1,A类地址;范围1~126常用语大型的网络(主机号约1600万)2,B类地址;范围128.1~139.254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主机号65534)3,4,5,C类地址;范围192~223用于小型网络(主机号254)D类地址;范围224~239为多路广播保留 E类地址;范围240~247保留未用的实验性地址
子网掩码;
TCP/IP体系规定用一个32bit的子网掩码来表示子网号字段的长度。
(具体做法是;子网掩码由一连串的“1”和一连串的“0”组成,“1”对应于网络号和子网号字段,而“0”对应于主机号字段,这样的做法事的网络号变长,主机号变短,有利于划分子网)IPv4标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制定完成的 IPv6的变化; 1,才用了全新的地址管理方式;2,提供了地址自动配置机制;3,增加了临机发现协议;4,简化了数据包的收发;5,增强安全性;6,增强了移动性;
IETF制定了IPv4向IPv6过度的方案其中包括三个机制;兼容IPv4的IPv6地址、双I P协议栈和基于IPv4隧道的IPv6。
协议;是指计算机间通信时对传输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共同的约定,支持Wed服务的协议时HTTP HTTP协议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4个步骤; 1,2,3,链接;客户端指定的服务器连接 请求;由客户端提出请求并发送到服务器
响应;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取得相关对象并发送到客户端、4,关闭;在客户端接收完对象后,关闭连接。
WWW也叫环球信息网
优点;WWW以非常友好的图形界面、简单方便的操作方法,以及图文并茂的显示方式,使用户可以轻松在Interne各站点之间漫游,URL(统一资源定位器);用来定位网上信息资源的位置和方式 基本语法格式;通信协议;//主机/路径/文件名(其中通信协议是指提供该文件的服务器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用户在网上浏览时,系统会在临时文件夹中将所浏览的页面存储起来。电子邮件;
每一个用户都有独立的且唯一的地址,并且是固定的。格式;usename@hostname掐中usename是邮件的用户名,hostname是邮件服务器的域名。
E-mail系统有两个服务器。发信服务器,它的功能是帮助用户把电子邮件发出去,收件服务器,它的功能是接受他人的来信并把它保存起来,随时供收件人阅读。Outlook Express有以下优点; 1,2,号 3,4,可以脱机处理邮件。有效利用联机时间,降低上网费用。可以管理多个邮件账号,在同一个窗口中使用多个邮件账可以使用通讯薄存储和检索电子邮件地址。在邮件中添加个人签名或信纸。
5,发送和接受安全邮件。
登陆;用户将电脑连接到远程计算机的操作方式叫做“登陆”。远程登陆;是用户通过使用Telnet等有关软件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终端的过程。BBS是典型的远程登录服务 FTP(文件传输协议);
文件传输被用来获取远程计算机上的文件。文件传输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
FTP可以传送多种类型的文件,如图像文件、生意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
在Internet上使用FTP服务一般有三种方法; 1,2,3,使用Windows中自带的FTP应用程序。使用IE浏览器
使用专门的FTP下载工具
其他常见的服务; 1,网络游戏;2,视频点播;3,专题点播;4,网络日志;5,信息浏览服务;6,广域信息服务(WAIS)计算机与安全网络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网络的系统安全;2,网络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定义;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
计算机网络应该具备;1,可靠性;2,可用性;3,保密性;4,完整性;5,不可抵赖性(不可否认性); 网络安全措施 1,安全监测和评估,包括网络、保密性以及操作系统的检测与评估(网络操作系统的检测与评估又是首要)。
1983年TCSEC把计算机操作系统分为4个等级(ABCD)和8个级别,D级最低,A级最高
参照ISO于1989年制定OSI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包括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主要解决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和保密问题。OSL加密机制主要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交换鉴别机制、业务流量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正机制等。
加密机制是提供数据保密最常用的方法;
数字签名机制是防止网络通信中否定、伪造、冒充、篡改的常用方法之一。
安全管理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行政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管理、安全机制管理、安全事件处理、安全审计管理、安全恢复管理、和密钥管理等
行政管理;重点是设立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人事管理和安全责任管理与监督的呢过;
网络安全策略;包括两个部分;总体的策略和具体规划 网络安全策略的等级; 1,2,3,4,不把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相连,因此一切都被禁止。除哪些被明确允许的之外,一切都被禁止 除哪些明确禁止的之外,一切都被允许。一切都被允许,当然也包括哪些本来被禁止的。
网络安全策略的内容; 1,2,3,4,网络用户的安全责任。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责任。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检测到网络安全问题时的对策。
网络安全管理主要是配合行政手段,从技术上实现安全管理。从范畴上讲涉及四个方面;物理安全策略、访问安全策略、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1,入网访问控制;2,网络的权限控制;3,目录级安全控制;4,属性级安全控制;5,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6,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7,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8,防火墙控制;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写的具有破坏作用的计算机程序。特点;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预见性、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传播主要途径;磁盘和网络。
传播主要是通过;拷贝文件,传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方式进行。按破坏性分;1,良性病毒;2,恶性病毒 传播媒介分;1,单机病毒;2,网络病毒
传染方式分;1,引导型病毒;2,文件型病毒;3,宏病毒;4,混合型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防止; 1,尽早发现并进行处理;2,防止病毒的传染;3,病毒清除
防火墙;是由软件、硬件构成的系统,是一种特殊编程的路由器,用来在两个网络之间实施接入控制策略 防火墙可用来解决内联网和外联网的安全问题。防火墙的功能有两个;阻止和允许 防火墙技术一般分为两类; 1,网络级防火墙;2,应用级防火墙;
访问控制技术; 1,2,3,4,5,密码认证方式 加密认证方式 加密和解密 数字签名 数字认证
网络道德;指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规范; 1,2,3,4,5,后续
人工智能;是研究怎样让电脑模拟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至今认为需要由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
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1.搜索技术;2,知识表示和知识利用技术;3,抽象和归纳技术;4,推理技术;5,联想技术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1,问题求解;2,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3,自动定理证明;不访问和下载各种含有不健康信息的网站 不访问、下载和传播有反动思想的网站 不传播病毒或获取制作病毒程序的各种代码 尊重他人隐私,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他人的计算机系统
4,专家系统;5,智能控制、智能系统和智能接口;6,智能调度和规划;7,模式识别;8,智能检索;9,智能机器人;10,智能多媒体;11,智能软件;12,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综合。知识的分类;
就形式而言;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公理、定理、规则、方法等组成的。
知识范围;常识性知识和领域知识
知识层次;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 知识的确定性程度;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知识的等级;零级知识、一级知识、二级知识。知识的作用;叙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控制性知识。知识表示;就是指将知识符号化并输入给计算机的过程和方法。它包含两层含义;1,用给定的知识结构,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表示知识;2,解释所表示知识的含义。
就形式而言,知识表示就是用于求解某问题而组织所需知识的数据结构。
知识表示的方法;1,叙述式表示法;2,过程式知识表示 专家系统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应用于某专门领域;
2、拥有专家级知识;
3、能模拟专家的思维;
4、能达到专家级水平。我们认为专家系统是一种具有专家级水平的、基于知识的、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的特点;
1.从处理的问题性质看,专家系统善于解决那些不确定的、非结构的、没有算法解,或虽有算法解但在现有的机器上无法实施的困难问题。2,专家系统是靠知识和推理来解决问题,所以,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智能问题求解系统。3,从系统的结构来看,专家系统强调知识与推理的分离,因而专家系统具很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4,5,良好的互交性
有些专家系统还具有“自学习”能力,即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和提炼。
专家系统的优点;1,透明性;2,推理有效性;3,稳定性;4,实用性;5,易推广性; 专家系统的分类;
按特性及处理问题类型;解释型;预测型;设计型;诊断型;规划型;控制型;修理型;教学型;调试型。按规模分类;从大型协同式专家系统和微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的组成; 1,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2,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3,知识获取机制;4,推理机;5,解释器;6,人机接口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
1,专家系统开发工具(语言型开发工具,骨架型开发工具,通用型开发工具)2,专家系统开发环境
问题求解是人工智能中研究得较早而且比较成熟的一个领域 盲目的搜索方法;是一种无信息搜索,一般只适用于求解比较简单的问题。1,广度优先搜索;2,深度优先搜索;3,分枝有界搜索;4,迭代加深搜索;
启发式搜索作为一种基本的搜索方式主要根据
1,人们在搜索时善于利用一些线索来帮助自己选择搜索方向,这些线索统称为启发式信息。
2,启发式信息可以避免某些领域里的组合爆炸问题; 3,
第二篇:教师招聘信息技术(计算机)专用题3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IP地址是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组成的
在Excel中根据生成的图表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独立式图表和嵌入式图表
Windows是单用户多任务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的核心是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的逻辑结构有四种,它们是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形结构,集合
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识别、转换、加工、保证信息安全、可靠地存储。
在windows中,各个应用程序之间可通过剪切板交换信息。因特网提供的三类最基本的服务是E-mail、FTP(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虚拟终端协议)除此之外还提供了WWW、USENET、BBS服务。
ASCII码是指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Windows管理系统资源的两个重要工具是,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对内存当中数据的访问主要依靠内存地址对数据单元进行访问 现在信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三种复杂技术的结合,它们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因特网的三种接入方式是;拨号、局域网、专线。计算机通常有冷启动,热启动,和系统复位三种方式 Windows文件系统采用文件夹形式,代替了抽象的目录。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系统总线通常分为三组,它们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在讲义母版中包括4个可以输入文本的占位符,他们分别是页眉区、页脚区、日期区、页码区。计算机字长取决于数据总线的宽度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中的信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盘上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因素。
磁盘上的文件名由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 模版是对多篇具有相同格式的文档的格式定义。计算机安全包括操作安全、物理安全和病毒防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Windows系统提供的磁盘扫描程序放于附件的系统工具内 实时系统可分为实时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两大类 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 2. 3. 由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到有意识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由机械式记忆占优势到意义式记忆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我的电脑:主要用于管理计算机硬盘的各个分区,同时也管理和打开可移动磁盘和光盘,方便用户对文件的查看和修改,对操作系统的资源进行管理。
网上邻居;查看当前的PC机在局域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同时查看和访问以本地机为中心的临近计算机组。
回收站;用于暂时存放被删除的文件啊你及其对象。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
Cache;高速缓冲器是为了提高CPU和内存的数据较换速度而设计的。
RUL;统一资源定位符,也称为网页地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Internet上的每一个网页都具有唯一的名称标示,通常称为URL地址。简单的说。URL就是Web地址,俗称“网址” 解析算法;指用解析的方法找出表示问题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表达式的计算来实现问题求解。在计算机内部和处理数据都是通过二进制实现的; 1,2,3,使用电子器件表示两种状态容易实现; 两种状态的系统稳定性高; 二进制运算简单,硬件容易实现。
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四点;
1.计算机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部件组成。
2.程序和数据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地址决定。
3.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序列(程序)进行工作,并由一个程序计数器控制指令的执行,控制器具有判断能力,能以计算结果为基础,选择不同的工作流程。4.核心思想是“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IP地址: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由授权机构分配的号码。称为IP地址。一台主机至少有一个IP地址,而且这个IP地址是全网唯一的。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存储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主要技术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具体地说,就是在接受一个任务之后,纵观全局,先设想好整个任务分为几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又可以进行细分,直到不需要细分为止。这种方法就叫“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算法;是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而采取的特定的有限步骤。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算法必须满足以下5个特征;又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如何划分软件的生存周期?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至最后退役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生存周期。
根据软件所处的状态、特征以及软件开发活动的目的、任务可以将生存周期分为若干阶段。一般说来,软件生存周期包括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使用与维护三个部分,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组装测试、确认测试、使用、维护和退役十个阶段。
母版用于设置文稿中每张幻灯片的预设格式,这些格式包括每张幻灯片标题及正文文字的位置和大小、项目符号的样式、背景图案等。
母版和模板的区别;母版是对除标题幻灯片以外的所有幻灯片进行预设格式;模板可以快速地为演示文稿选择统一的背景和配色方案,当选择了某一模板后,则整个演示文稿的幻灯片都按照选择的模板进行改变。
最基本的程序控制有以下三种:顺序执行、分支控制和循环控制。这三种执行控制的任意组合、重复、嵌套就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程序。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接口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提供两方面的功能:管理计算机并为用户提供界面。细化就是:处理机管制;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接口。
计算机网络协议;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时。必须使用一种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协议”。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间通信时对传输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共同的约定。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协议时TCP/IP 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电子,电磁,机械等物理设备,软件:是计算机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程序及说明文档。文件是被赋予名字并存储于磁盘上的信息的集合,这种信息可以是文档或程序,一个文件夹对应一块磁盘空间,文件夹一般存放具有某种关系的文件或文件夹,以便每个文件夹中不至于有太多的文件。
电子邮件是internet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电子邮件是指Internet或常规计算机网络中的各个用户之间,通过电子信件的形式进行通信的一种电子邮政通信方式,以存储---转发的形式为用户传递邮件
I/O接口其功能1,是主机与外设之间的速度相匹配;2,可以反映外设的工作状态,一便CPU需要时查询;3,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4,提供适当的定时信号以满足数据传送的需要。计算机及工作原理;事先存储程序并在程序控制下协调工作,即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读取指令、对指令加以理解并执行指令的过程。
希望我能靠过
计算机考试小学简答题
快捷方式;是windows快速执行程序、打开文件、打开文件夹、访问系统资源的特殊图形对象。创建快捷方式可以使用向导来完成,也可以找到对象用鼠标右键单击对象---?扩展名为Ink 操作系统分类有: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图形和图像的区别;图像的表示形式是位图,而图形的表示形式是矢量图。图像是由像素点构成的,其质量主要由图像的分辨率和色彩位数决定。放大或缩小时会导致图像失真。图形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形成的由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矢量线段构成的。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HTML:超文本标示语言;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BBS;电子公告板:
希望我能靠过
第三篇: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要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要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
(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韩愈《师说》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
荀子: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墨翟:兼爱 非攻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道法自然”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育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雄辩和问答法 助产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注意儿童心理,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雄》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对班级授课进行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教育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
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
坚定的“性善论”者,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
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a.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b.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教育学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d.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在西方,通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斯宾塞的《教育论》
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论教育的目的。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
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流派:
实验教育学:19C末20C初(德)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9C末出现于德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代表作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兴起于美 杜威、克伯屈 《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杨贤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C70年代(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布厄迪尔
主要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教育过程》
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瓦﹒根舍因(德)
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
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20C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4.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他认为个性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主要影响因素:遗传:“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教育(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顺: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
不: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
互: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因材施教。
6.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有关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95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 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020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理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0.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1.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12.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职: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知: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14.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5.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16.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类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即学习经验是杜威的课程观。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体现活动课程理论。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的课程是必修课程。“隐性课程”一词 杰克逊 1968 《班级生活》首先提出 17.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儿童/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美)杜威
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年滚轮;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 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巴格莱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赫钦斯
社会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18.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20.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21.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2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2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24.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26.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27.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美)泰勒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28.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9.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30.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泰勒。
31.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2.课程的纵向结构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结构和螺旋式课程结构。
3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34.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5.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程。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5)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6.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37.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8.教学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6)检查知识。
39.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
40.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注入式和启发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41.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42.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最早论述班级授课制,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夸美纽斯。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 清政府 1862 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43.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和表达的能力。4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前提);(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常用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4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教学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教学方法恰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46.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按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47.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抛锚式教学
教学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范例式教学
(德)瓦·根舍因提出;
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地“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自学—指导式
目标—导控式
传递—接受式
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问题—探究式
4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
49.道尔顿制 —— 柏克赫斯特创建;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英)贝尔、兰喀斯;班级授课制 —— 夸美纽斯。
50.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根据是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51.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5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手段可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5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5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5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5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5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5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6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义务教育的特点:强迫与免费、普及与基础、民族性与公共性。
6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62.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6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64.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5.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6.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7.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
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创立
价值澄清模式
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68.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学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69.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7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1.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72.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7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重在指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发展形势与需求的基础上,做出自我发展的正确选择。
74.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制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75.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
76.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77.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78.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是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美)德鲁克提出
79.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80.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治理。
81.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8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共同的奋斗目标。
83.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4.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8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班集体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8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87.班主任工作的任务: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偶发事件的处理。
89.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90.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9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的关系:育是学的延续和补充;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和育可以互相取代;学和育可以互相补充。
9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95.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96.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更富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97.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98.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99.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100.课外活动的主体活动是学科活动。
101.“五小活动”指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
102.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103.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包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教育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复杂性、两难性、开放性、整合性、扩散性。
104.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10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106.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107.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08.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的现场化;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109.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蓝图。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文献检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10.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叙事研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法。
第二部分
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5.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6.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9.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数量越大,注意的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
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
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四、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1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4.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15.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6.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 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1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
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20.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24.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26.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2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29.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30.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3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 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2.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33.表象的分类:
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
2)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记忆表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想象表象(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34.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6.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7.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8.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39.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40.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1)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2)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
4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Eg.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
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4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Eg.作家塑造出小说人物、工程师创造出新的机器、舞蹈者编排出新的舞蹈。
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此外,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
43.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4.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45.言语的种类:
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聊天、座谈)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4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47.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48.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9.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50.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51.概念形成的基本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52.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5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特)性。
5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5.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56.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5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58.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表情。59.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续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
60.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
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1.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6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63.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64.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65.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66.意志行动的动机斗争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67.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68.“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激情情绪状态下。“动之以情”说的是情绪的感染功能。
责任感、义务感属于道德感。69.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70.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71.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7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73.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74.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75.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76.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77.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78.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
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79.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从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可以看出他的能力水平。
80.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81.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82.智力理论:
(英)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美)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形成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
(美)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美)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83.[最早的智力测验](法)理学家比纳和西蒙 1905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84.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85.智力测验的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86.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起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87.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88.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9.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90.人格的结构:性格、气质、自我调控。
91.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师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2.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9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
(3)相同气质类型可形成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也可形成相同性格。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
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3)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 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
(4)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9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95.弗洛依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96.人格理论:特质理论、类型理论 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又称“特质因素分析论”,核心是卡特尔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等
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性,这五个特质 的头一个字就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人格的海洋”。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里特 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
盖伦 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
强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 强
平
衡
灵
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强
平
衡
不灵活
安静型
粘(黏)液质 弱
不平衡
抑制型
抑郁质
内—外向人格
荣格最先提出
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霍兰德(美)把人格分为六类: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97.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98.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99.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100.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人际交往社会化的结果。
101.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认识者本身的特点(经验、性格、需要)、认识对象本身的特点。102.影响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4)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也叫最近效应。
5)投射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 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103.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104.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105.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Eg.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106.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Eg.“三个和尚没水喝”
107.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
108.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10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常用控制方法有: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110.社会影响:
1)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2)服从:是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
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3.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4.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布鲁纳 罗杰斯 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4)完善时期(20C80以后)布鲁纳
8.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
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
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
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17.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18.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
思维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A.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B.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而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他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19.学生的智力差异:
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直线上升,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钟形曲线。
主要表现: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20.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依:以外部线索为依据;独: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
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具体型与抽象型
发散型与辐合型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1.学生的性格差异
特征(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类型(向性说:外倾型与内倾型; 独立顺从说:独立型与顺从型)。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2.学习困难: 学困生与优生
1)在知识水平上的差异: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机构水平差。
2)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差异: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差。
3)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动机缺失、学习志向水平低、学习兴趣淡薄、自我有效感差、学习态度不良、消极情绪干扰、意志薄弱、性格不良、不良归因倾向、心理健康问题。
应对策略:1)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2)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23.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劳伦兹首先提出。
24.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5.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的内容:(我国)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6.一般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a.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 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华生 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习得、消退、泛化(“杯弓蛇影”)、分化。
巴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
b.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根据强化学习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
d.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B.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a.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黑猩猩实验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b.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c.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教学观、学习法
将知识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环节。
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d.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1)按学生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
本质: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条件:客观: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主观: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e.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a.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b.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a.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b.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c.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的威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非指导教学模式。
28.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9.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30.学习动机的分类:1)按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5)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3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主观: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焦虑程度。
客观: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33.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
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最基本)、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级,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4)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 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4.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35.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3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用难度;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37.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38.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39.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0.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41.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42.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43.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4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5.学习迁移的类型: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5)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6)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46.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 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7.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
b.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c.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贾德提出,1908 “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d.关系理论
也称关系转换说或转换理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
2)现代迁移理论
a.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
b.产生式理论
c.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等人 48.学习迁移与教学
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49.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 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50.知识的分类:(安德森)1)按知识的不同表征(反映活动)形式: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按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51.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2.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理解、巩固(识记与保持——主导)、应用 5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① 陈述性知识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②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4)理解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5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① 程序性知识的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②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2)注重示范与讲解;3)运用变式与比较;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55.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6.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57.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活动。58.按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1)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59.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60.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1.高原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及时进行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64.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65.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初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66.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心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认知性。)
67.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68.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69.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7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原型: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71.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7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7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74.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75.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7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7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78.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79.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成分。80.品德的特征:1)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 2)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3)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8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82.道德认知是品德的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8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意志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2)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性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3)社会道德内容是一定社会或阶段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个体品德内容只是社会道德准则或规范的部分表现。
4)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84.品德与态度的关系: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或行为方式选择的心理倾向,而品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结构上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构成的,但也有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品德涉及的范围小。(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成为品德。85.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他律道德: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自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汉斯买药”的故事。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8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内化。
87.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88.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
89.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90.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9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92.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9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相等的”的学习属于命题学习。9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属于陈述性知识。
95.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外在的、稳定性因素的是任务难度。
96.在学业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中,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努力程度。
97.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客观: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的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与指导;
主观: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98.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99.教学目标的分类: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A.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知识;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评价。
B.情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C.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00.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101.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接受学习;
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个别化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
102.程序教学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掌握学习的“创始人”是布卢姆。103.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经历。
104.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
一一对应关系。
(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05.教学评价的类型: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106.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常模。常模参照测验:考查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
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中,档案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
107.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课堂的三大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功能的主要体现: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108.课堂管理的目标: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
10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110.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正相关。
111.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团体。
Eg.班级、小组、少先队。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112.群体动力:所以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
113.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14.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 1)要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
2)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115.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116.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17.课堂气氛: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118.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119.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偶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120.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a.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b.合理组织课堂教学;c.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21.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等;
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等;
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合理运用惩罚;进行心理辅导。122.教师在分配座位时最值得关心的是座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23.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接受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合作性教学模式。12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
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a.无心理疾病;b.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a.自我意识正确;b.人际关系协调;c.性别角色分化;d.社会适应良好;e.情绪积极稳定;f.人格结构完整。
125.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主要方法: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
126.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127.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心理咨询的原则:平等性、发展性、保密性、预防重于治疗。
128.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129.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130.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疗法、肯定性训练、合理情绪疗法。131.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132.学生中常见的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儿童多动综合症
主要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原因:先天体质上的原因;社会因素。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表现: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作出决定;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
原因: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质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等。
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认知校正程序;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抑郁症——持久性心境低落
治疗方法:首先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
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恐怖症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最常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强迫症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儿童厌学症
治疗方法: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
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人格障碍
治疗方法:观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
奖励当事人的积极行为,惩罚他的消极行为; 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133.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134.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主要有:认知、人格、行为。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135.教师的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136.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一)师爱的第一个层次是亲近感
(二)师爱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感和尊重感
(三)师爱的第三个层次是期待感(师爱的最高层次)。
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感反映为教师的一种心情。它通过教师的各种暗示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向学生透露出他对学生充满着期待。
教师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了学生对教师作出积极的反响。它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37.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新手教师在刚刚开始教学活动时往往存在三类错误:
一、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二、认为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三、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138.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单元小。
139.布鲁巴奇 1994 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40.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a.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b.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c.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d.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e.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f.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g.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141.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14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a.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观念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b.组织有效的干预。c.构建社会支持网络。143.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中的C是指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一)34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9、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教育法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10、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11、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12、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3、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14、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15、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16、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17、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8、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9、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20、9部教育法颁布7倍,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1、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2、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3、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4、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济。
5、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6、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7、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8、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9、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37 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 进行的活动。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10、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1、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2、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3、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4、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限制。
15、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16、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17、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专门活动。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3、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4、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5、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6、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8、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有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9、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10、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
11、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2、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3、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1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 系;②在履行教育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目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略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法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 行政案件,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一;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新课程理论知识
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2、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3、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4、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5、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6、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7、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8、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0、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1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1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16、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7、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9、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
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2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3、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24、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四篇:村志材料章节搜集要点范文
志书目录
(此目录为参考目录,志书编纂过程中将根据村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前彩(彩照)
1、村落地理位置图
2、村域图/村落鸟瞰图
3、领导关怀
4、村党委班子成员合影、村委会班子成员合影
5、村庄面貌
6、典型建筑
7、道路、交通
8、企业
9、文化、体育
10、村所得荣誉(证书、奖杯、奖牌)
11、题 字:收集历年来上级领导及名人手迹
凡例
第一章 村庄概述
第一节 村落 自然村村落照片(也可以是××村区位图、遥感照片)
第二节 东花园村及村名的由来 第三节 地理自然
一、地质 地貌 土壤
1、东花园村不同类型土壤分布图
2、相关的河、沟图照
二、气候 气象
第四节 农业资源 1地表水河流名称、位置、境内长度、面积、形状河内主要生物。河流的环保治理情况。
2、地下水 写一下砖井水的水质、季节变化、丰歉程度,提水方式等)
3、动物 植物(1、动物:村内各类动物的名称数量较多的动物有几种哪些是受国家保护的这些动物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动物已经迁移。
2、植物:植物的种类(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树木珍稀植物这些植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珍希植物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第五节 自然灾害 各种自然灾害受灾情况图(1、水 灾历次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较大的水灾发生时间、水情、损失情况
2、旱 灾损失较大的旱灾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
3、风、雹、雪灾、病虫害损失较大的灾害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
第二章 大事记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第一节 解放前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 村党支部(1、党 员村内第一名中共党员出现时间、历年发展党员数、开展的活动
2、支部委员会
村党支部成立的时间背景。历届××村党支部成员名录 姓名、性别、名族、出生年月、籍贯、学历、职务、任职时间表②各级党代会代表名单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务、代表级别、任职时间。支部选举、换届党员大会、党员发展情况等。村党支部制定了哪些制度做了哪些政治工作3
在何年何月受过何单位表彰受表彰的原因。注需要配图片 如村换届选举现场图片、锦旗图片、获奖奖状图片、党员活动图片、召开支部生活会图片等图片一定要有图片说明
4、重大政事 重要会议、决议、重大政治运动如土改、合作化、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的主要活动、重大问题处理
5、党组织活动:全体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民主生活会、新党员宣誓、党员外出参观、考察、慰问老党员等照片
第三节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
1、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代表的代表证或与会的相关照片
2、其他相关的重要照片 第四章
村政机构
第一节 解放前村政机构(追溯明、清、民国等时期村政组织建立时间、组成人员、制度等)
第二节 解放后村政机构
1、村政机构办公位置的变更照片(注意来龙去脉要清楚)
2、村公所、大队等村政机构的相关照片(村公所、××生产大队 成立时间、组成人员、管理体制、制度、活动)
3、其他有代表性的照片 第五章
村民委员会
第一节 村委会成立(成立背景、时间、组成人员、管理体制、重要村务活动)
第二节 历年村委会换届选举 现场或工作人员合影照片(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开始时间、选举内容、程序历次选举结果、村务公开)
第三节 民主政治建设(专业化管理:起始时间、负责人、管理范围、方式 附表
1、历届××乡、大队、村委会成员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务、任职时间表2、各级人大代表名单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务、代表级别、任职时间)
1、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章程、举办的时间、人员、解决的相关问题及形成的决议)
2、《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
3、村财收支公开
①收入历年收入来源、项目、总额 ②支出历年支出项目、总额、赤字 ③财务管理
机构人员村、组两级财务的财务专设机构建立时间及变革、人员配备体制、制度不同时期的管理体制、建立的制度及管理方法等附表**村历年财务决算收支一览表
第四节 村规民约选录
第五节 村委会荣誉(奖杯、奖牌、奖状等)
第六节
村务
1、组织生产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推行体制变革、制定与实施生产规划、各时期的有重要影响的生产、科研活动
2、建国后历年治安管理组织建立、领导人及人员配备、制度、措施
3、民政工作历年来对民政事务管理建章立制、人员更迭、办理情况
4、调解工作调解制度建立、调解员、调解成果、典型案例 第六节 村委会所得荣誉
第六章 群团组织(群团 组织 供稿负责人农青妇负责人)
第一节 农民组织(分别介绍农协、贫协成立时间、组成人员、历任负责人、主要活动)
第二节 工会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1、组织机构机构名称、建立时间、组成人员、历年来团员发展数及总数
2、主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协助党组织的工作组织青年参加生产、科研创新活动等积极创优争当标兵、青年突击手等)
第四节 妇女组织(1、组织机构机构名称、建立时间、组成人员及变更
2、主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协助村委的工作组织妇女加生产、科研创新活动等积极创优争当三八红旗手、青年突击手、巾帼英雄等)
第五节 治安组织(历年东花园村的治安状况 历年的组织机构、防治措施,取得的成效)
第六节 残疾人协会(1、协会成立的时间历任负责人有关章程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残疾人数其中精神和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盲人、聋哑人各多少个.2、人文关怀方面。如为残疾人广辟就业渠道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为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办理低保手续等内容)
第七节 其他
1、团组织活动照片
2、妇代会换届选举照片
3、综治办或联防队照片
4、残疾人协会全体成员合影、关心残疾人照片
5、其他相关照片
第七章 农村变革 (供稿负责人村主任)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1919—1952年
一、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两极分化程度、一般农民土地拥有情况、地主土地拥有情况、租佃情况、地契收集
二、减租减息时间、主要活动内容、范围、成果
三、土地改革开始时间、主要内容、主要负责人、运动方式、程序、参与人数、人均户均土地、土地证、地契等 农民获得土地 6 的劳动场面、土地证、其他有价值的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一、粮食统购统销国家政策、村内历年完成任务数、价格、占粮食收成比例、余粮情况、超额完成任务户等典型
二、互助合作运动时间、组织形式、运行体制、主要负责人、重大活动 入社时期的社员证、其他有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照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77年
一、“大跃进”简述开展时间、跃进项目、主要活动内容、参与人数、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场景的有关照片、其他相关照片
二、办公共食堂个数、起始时间、规模、地点、使用谁的房屋、就餐人数、主要食品种类、数量及浪费情况吃大食堂时的场景或村食堂面貌
三、人民公社所属公社成立时间、办公地址、主要领导、村内体制变化、
四、农业学大寨开始时间、开展活动形式、规模、内容、产生典型、学习成果或影响延续时间
五、文化大革命相关内容及照片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各知青食堂和宿舍照片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
说明改革开放30年党和国家有多重的逐步深入的举措①包产到户(1979-1983年)②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巩固和完善
以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1984-1993年)③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1995年5月始)④规定农户承包地使用流转权(2001年末开始)⑤解决“三农”问题。二是改革产权制度探索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如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倡导股份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经济联合组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等。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三是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如1985年国家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实行市场购销等。这些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改革要具体记载。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时间、组织形式、管理、主要成果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打破“以粮为纲”的传统旧模式二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十业并举”、以农促工、以工补农及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农村税费改革开始时间、改革内容、农民得到的实惠
四、村级专业化管理管理体制的变革、实施时间、范围、管理方法、成果
五、农村小康建设国家政策、重要举措、主要惠民项目或工程建设时间、投资规模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2009年
一、规划近期、远期总体规划、专业规划
二、政策如产权变革、补偿安置、权益保护、土地流转等一
系列规定、办法
三、项目及实施土地开发、房产开发、生产科研项目、服务及文化艺术产业新项目等
第八章 农 业 (供稿负责人会计)
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耕 地建村初始可耕地面积、人均耕地、1949年解放时耕地面积、人均耕地,以后各个不同时期可耕地变化情况,包括新土地开发、耕地被占、退耕还林等
附表**村历年耕地面积统计表年份、总面积、人均面积、增减%
二、劳动力简溯穷人出卖劳动力情况1949年全村劳动力总数性别比例历年劳动力总数、性别比例、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等
附表**村历年或2013年劳动力情况统计表年份、总数、男、女、行业、文化
三、畜 力历年来牛、马、骡等蓄力总量、各类比例、劳作方式
四、农机具传统农机具如犁、铁锹、镢头、锄、耙、薅锄等、五、农田基本建设
1、改良土壤历年改良土壤的面积、采用方法、耕种效果
2、平整土地历年来平整土地位置、面积、用途等
第二节 种植业
一、粮食作物 一小麦
1、品种资源种类、来源、培育方式、引进优良品种时间、品种
2、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前: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类别亩产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类别,亩产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类别亩产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
3、栽培技术历年主要栽培技术介绍、技术人员
4、优质小麦推广何时从何地引进何品种、培育那些品种历年推广种植面积、亩产、总产
二玉 米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三水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四.高梁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附历年××村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二、非粮食作物
1、花生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2、棉花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3、薯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4、豆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5、药材(我村要重点写三场)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附年历××村非粮食作物面积产量情况表
6、蔬菜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蔬菜基地(大棚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建设时间、面积、投资金额、设施、管理 各种图片;生产种植品种、规模、管理、主要产品、产量、效益等;销售销售方式、渠道、范围、年销售量、销售收入、效益
三、养殖业
1、畜牧各个时期家畜如猪、牛、羊、猫、马、驴、骡的养殖
情况、2013年底存栏数。
2、家禽各个时期家禽养殖品种如鸡、鸭、鹅等、方式家户养、专业户、数量最早养殖的品种养殖时遇到过哪些问题瘟疫预防情况取得哪些部门的技术支持。
3、水产水产养殖起始时间及历年品种、方式、面积最早养殖的品种养殖时遇到的主要问题瘟疫预防情况取得哪些部门的技术支持。
四、名优特产主要产品生产时间、面积、产量、获得荣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第三节 林业(果圃、苗圃)
第四节 现代生态农业实施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新战略的规划、措施、项目及进展。
第九章 工业 商贸 承编人分管工业副主任 第一节 工业结构与门类
一、经济成分结构
1、个体、私营企业追溯解放前传统手工业、私营企业1949年后创办的该类企业规模、比重、主要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地区等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如总产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产值及销售的利税率等
2、集体企业1949年后创办的该类企业规模、比重、主要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地区等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如总产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产值
及销售的利税率等
3、股份制企业同上 4、外资企业同上
附表**村历年或2012、2013年经济成分按产值结构统计表
二、产品结构产品门类、产值、利税所占比重、名优产品介绍 附表1.获区级以上名牌产品表 2.获知名、著名、驰名商标 表
三、主要工业门类(现代工业 各工业厂家照片、简介等)
1、传统手工业第一户手工户开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户数、种类产品、创总产值、利税等
2、建材 装饰业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产品、创总产值、利税等
3、机械加工与维修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产品、创总产值、利税等
4、农副产品加工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产品、创总产值、利税等(三场、电磨)
四、主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要详细)
第二节 商贸经营 (供稿负责分管商贸的副主任)
一、商业网点 村内第一家代销点、商店、超市、创建时间、地点、规模、性质解放后不同时期村内商业发展情况即总户数、人
员、经营规模、商品种类2013年底情况统计(划经济时期使用的老票证、以前的商铺、店铺等、现在的商业街景、商场等、现在各自然村内开设的小商业店铺等、其他与商业相关内容照片)
二、集市贸易最早集市时间、地点、赶集时间周期常开商贸、农贸、批发市场多少处、面积、设施、商品种类、经营总额、利税
三、饮食服务业最早开业店家、时间、地点、历年来发展规模即家数、面积、设施、商品种类、经营总额、利税
第十章 集体经济(要详细)第一节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队办、村办企业
1、村下属各企业的相关照片
2、其他驻村企业(非村属的但在村域范围内的大型企业)第三节 招商引资 第四节 村民收入
第十一章 教育 卫生 (承编人分管文教卫负责人) 第一节 旧制教育简介
一、私 塾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二、社 学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三、学 堂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学前教育(承编人幼儿园园长)
1、发展概况创建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资产额办学规模主要成果
2、××幼儿园简介名称、建园时间、隶属关系、历任园长、师资、入出园幼儿数
二、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建校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资产额办学规模即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职称主要成果学校的变迁,不同时代的班子人员及教师名单
(二)教 学 教师任课 课程设置 学生状况 教科研情况及成果(各种荣誉)
(三)××小学简介
附
1、历任小学校长名录2.19××—2009年××村中小学发展情况表
三、中学教育承编人学校校长
(一)发展概况建校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资产额办学规模主要成果
(二)教 学 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教改
(三)××中学简介
附1.历任中学校长名录
2.19××—2009年××村中小学发展情况表
附:
1、博士、硕士、学士名表
2、大学生名表增考取时间、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工作单位
四、扫盲教育
五、成人教育 第三节 卫 生
一、卫生机构
诊所、保健站的建立时间、设施、负责人、专业人员 服务人数效果、管理
二、医疗 解放前村民常患的疾病有哪些人们对疾病处理方式如置之不理、自挖药材治疗、依靠迷信等诊所的医疗条件。
1、建国初期共有多少个卫生所医疗状况。第一个卫生所的建立时间、规模、设施条件。
2、1966年合作医疗建立后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制度建立情况。
3、医疗站成立的时间、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医护人员管理情况。
三、防疫 霍乱霍乱开始的时间传播源传播速度疫情严重情况对疫情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死亡率死亡人数疫情结束时间。 麻疹内容要素同上 痢疾骨髓灰质炎 内容要素同上
抗击“非典”内容要素同上 预防“禽流感”内容要素同上 狂犬病防疫内容要素同上 儿童手口足病内容要素同上
预防“甲型H1N1流感”内容要素同上
四、合作医疗
1、追溯旧时医疗状况概述全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时间、参加人数、运行情况及取消时间尔后村民医疗保险情况、新医疗改革等
2、疾病防疫控制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抗击非典、甲流等
五、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方面,如每年为妇女做检查
六、爱国卫生运动(与环境卫生相关的照片)1除“四害”起始时间、规模、内容、成果 2改水改厕起始时间、规模、资金、成果
3爱国卫生月活动起始时间、活动时间、内容、人数成效①卫生组织 卫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时间历任组长、委员、片长姓名。清洁小组成立清洁小组时间历任清洁小组组长姓名组员人数。清洁小组工作范围。配置的主要工具。 ②清洁活动 除四害 开展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活动的时间。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效果。
饮水消毒(落实饮水消毒工作的时间和具体措施。)厕所(公共厕所建立的时间、数量、投入资金、分布位置、管理措施。)垃圾处理(垃圾房的数量、位置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量。)第十二章 文化 体育 (承编人分管文教卫负责人) 无题小序 文化、体育场所多少处、建筑面积、建筑年月、资产额、用途照片
第一节 传统文化 主要形式、内容、传人、规模民间文艺组织成立时间、负责人姓名、成员人数、年龄最大者、最小者分别多少文艺队参加过的演出、演出的节目。文艺组织如秧歌队、文艺宣传队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学文化、业余演出、创作、各种文艺组织的相关照片(如秧歌队、舞蹈队、落子队等)、各年春节联欢会照片、村民体育活动,如跑步、做操、遛鸟、打太极拳、打羽毛球、舞扇、舞剑、抖空竹等。文化设施、民间艺术
第三节 图书 报刊
一、图书 包括学校图书拥有总量、人均拥有、人均年购买图书阅览设施、藏书量、借阅、年均接待读者
二、报刊公、私订阅起始时间、种类、份数、费用
三、档案档案室建立、人员、馆藏种类、份数及利用情况 第五节 艺文包括××人在外地工作的艺文、外地人写本村
一、著作创作年代、著作人姓名、著作内容
二、诗文、绘画、书法作品
三、谚语、歇后语、方言、童谣
四、民间故事
五、文化设施、民间艺术
第六节 群众体育传统体育、现代体育主要项目、参加人数、成绩
1、体育场所建设了哪些健身场所置办了哪些器材举办了
多少次全民健身活动。
2、群众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的具体过程。如“跳房子”由两个人进行。在地上画方格个人单腿跳方格按要求从头跳到尾如果没跳错则随便选出其中的一个方格作为赢家的?房子?另一个则不能再往这个格里跳。以此类推直到有人出错才定输赢。很多的儿童游戏都可以。村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村组织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其他有关的照片
3、竞技体育。举办了哪些体育比赛活动。
第七节 学校体育体育设施、场所、体育活动、成果
第十三章 文物 古迹 第十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一节 姓氏家庭 第二节 人口(人口源流
一、来源按历代祖先迁入记述至今人口来源地、时间、原因
二、人口规模与变动追溯旧时人口发展、1949年解放时人口总数、历年人口普查人口统计数生育率、机械、自然增减率、人口变化原因
附**村1949年—2013年人口普查统计表
出现最早的姓氏是 氏何时从何地迁入迁入时的背景。各姓氏迁入的时间、地点、背景现有人口数。
本村各姓氏的辈分用字。如赵氏共有十代有国、永、从、福、希、德、殿等辈分
外来人口
1、何时开始出现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及变化主要来自何地。租住村内民房共间。
2、何年何月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制定了《外来人口管理条理》构建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网络。是如何做到流动人口来有登记、去有注销的。
3、对于
外来人口的防盗、防火以及煤气中毒等预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提供外来人口管理站及管理站开展工作的照片
2013年东花园村人口构成一览表
第三节 计划生育(组织机构何年何月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历任负责人、专干及委员名单
主要成果2013年本村晚育率达到 %计划生率达到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办证率、建卡率达到%签订各种计划生育责任书份。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
各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照片)第十五章 福利民生 第一节 就业 第二节 福利保障 第三节 土地入股分红 第四节 社会关怀
村发起的献爱心、送温暖等募捐活动的相关照片
第五节 社会保障
一、困难救济追溯旧时放平粜粮、施 20
粥等社会救济活动解放后对困难户、五保户救济
二、优抚安置解放前夕支前、解放后村优抚小组建立时间、负责人节日对烈军属慰问、补贴、发放优待证帮助烈军属解决住房、工作调动及子女转学、入托等困难等。
三、养老保险建立时间、方式、覆盖面即参保人数、所占比例 第十六章 通讯传媒
第一节 邮政追溯解放前通信及邮件投递方式、邮路、驿道、驿站、邮递员解放后所属邮电政所或代办所起始时间、距离、邮路、邮件及电报、电话业务办理、业务量变化等
第二节 固定电话村内首部公用电话安装时间、地点或单位首部家庭电话安装时间、户主、历年固话拥有量、2013年**村家庭固话一览表户主、地址、电话号码。
第三节 移动电话第一部BP机、大哥大、手机出现时间、户主公私、品牌全村手机拥有量变化情况突出高峰期2013年底手机拥有量
第四节 广播影视
一、电影放映露天室内放映场所、放映队成立及设备、放映场次、观众人次、主要影片
二、电视第一台电视机购买时间、品牌、户主、接收方式全村电视接收设备发展概况有线电视接通时间、户数
第五节 电脑网络
单位或村民第一台电脑购买时间、品牌2013年底全村电脑拥
有量、主要品牌、宽带接入户数、网吧家数、经营规模
(解放前曾用过的留声机、村民曾用的旧收音机、旧电话等、电影放映机、广播电视站等的相关照片)
第十七章 村庄建设 (承编人负责基建副主任)
第一节 规划编制起始时间、中远期规划、专业规划如供排水、煤气、生态休闲等
第二节 民房建设私房、公房、建筑年代、规模、形式即四合院、平房或楼房建筑材料等
第三节 公共设施道路、引排水设施、办公、医疗卫生、学校、体育、文化设施总数、资产总额、建筑面积、建筑年代、建筑材料、风格
第四节 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起始时间、规模、方式 第五节 其他建筑
1、建设规划图
2、旧村民居(解放前、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现在)
3、村内各小区景观 第十八章
道路交通
第一节 道路变迁
村 道条数、里程、名称、走向、路宽、路面材料、建成时间 第二节 旧村街巷、现村内街道 第三节 镇村土路
第四节 公路 第五节 公交线路 第七节 交通运输
一、运输工具本村人力车、畜力车、拖拉机、汽车出现时间解放后不同时期运输工具种类、数量、品牌
二、公交、长途第一条过境公交线通车时间境内公交线路条数、名称、长度、站点早末班时间及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境内始发、经停长途起始时间、班车数量、客流量离村最近长途班车站点、
三、货物运输开始年月、货运工具、运力总量 第十九章
水利能源、电力 第一节 水井
第二节 自来水(饮水工程从早期村民自打水井开始记述何时打、井深、井大、水量、水井数水质、供应人数自来水工程建设时间、投资额、供水量、管网、用户数、水价等)
第三节 观光水系 第四节 污水处理 第五节 炊事 取暖用能 第二十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古桥、古道、古树 第二节 古墓葬、古遗址、古碑刻
第三节 出土文物
1、各庙旧址或庙内古物
2、古树
3、其他古迹
4、出土文物
5、牌刻
6、其他有关的文物照片 第二十一章 军事
第一节民 兵
一、组织建设民兵组织组建的时间、历史背景各时期负责人民兵数量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二、军事训练历年来训练时间、形式、训练成果训练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等
三、主要工作解放前、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时期民兵组织参加过哪些重要活动及作出重要贡献对生产、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军事斗争 第三节 兵役制度
1、明清时期实行的兵役制情况如募兵制
2、解放前实行的兵役制情况如抓壮丁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实行的兵役制情况
4、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兵役制情况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兵役制如志愿兵6、1954年后的兵役制如义务兵状况
7、各个
时期参军人数文化层次、男女、入伍时间表。
第四节 优属 抚恤 安置
1、有关参军照片
2、拥军优属
一、拥军活动基本制度、措施保障军民共建活动联谊、节日慰问、送温暖等抚恤荣、复、转、退军人等
二、优待烈军属对烈军属待遇保障性措施、制度、送温暖、节日慰问
第二十二章 民情风俗
第一节 节令习俗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的名称、时间、庆祝方式、礼仪、服饰、饮食
第二节 生活习俗吃、住、穿、交往 第三节 婚丧习俗程序、礼节、服饰 第四节 殡葬改革 旧俗、新俗
第五节 民间信仰如宗教种类、信教人数、活动场所、管理 第六节 其它习俗
一、认干亲
二、抱养
三、分家
四、拜师收徒
五、探望病人
六、开业
七、送行
八、乔迁 第六节 移风易俗
一、旧习与禁忌
(一)旧习
纳妾 旧时妾卑微的身份和地位死后不准葬入祖坟等情况。 男尊女卑
缠足(开始于封建社会缠足的年龄缠足的经过此俗结束于辛亥革命后。)占卜算(男女择婚、外出谋事、遗物、失盗等无不迷信占卜算卦的风气。)看风水(村民建房、选用墓地时请风水先生相吉凶的习俗。)(二)禁忌
自然忌讳。自然忌讳的种类如忌用手指彩虹等 时节忌讳。时节忌讳的种类如农历正月十三忌出远门 礼节忌讳。礼节忌讳的种类如送食物不能送单数 婚礼禁忌。婚礼禁忌的种类如忌甲子年成婚 建造忌讳。建造忌讳的种类如民房忌外对直路 生活禁忌。生活禁忌的种类如借别人的药锅忌送还 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的种类如客人没吃完饭忌收拾碗筷
二、新风尚(要记典型人和事,最好配以照片)
(一)拾金不昧
(二)助人为乐
(三)见义勇为
(四)救死扶伤
(五)敬老典范
(六)光荣人家
(七)济困扶贫
(八)勤劳致富
第七节 旧时村中儿童游戏 第二十三章 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逝世人物按标准收录如烈士、英模等姓名、性别、名族、籍贯、生卒年月、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简历主要贡献及事迹
第二节 人物简介收录主要领导、先进人物、省部级以上代表、企业领导、能工巧匠等人物简历(配标准照)
第三节 人物表录姓名、性别、生卒年月、职位、任职时间、一、科名表
1、进 士
2、举 人
二、基层干部名表历任副队长以上干部
三、历代职官表行政副科级以上部队正营级以上的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
1民国及民国以前
2新中国成立后 3本村人在外地名人
第四节 英模人物表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授予称号、授予单位、授予时间
1、革命烈士民政部门认定的
2、劳动模范县级以上
3、先进工作者县级级以上
4、“三八”红旗手、好媳妇、五好家庭县级以上
5、五好社员及其他县级以上
附 录
一、重要文件辑存正式通过的相关文件
二、碑文选
三、传说 轶事
编后记
1.村庄位置
以县城为坐标说明即可,如县城南×公里。还可以写到与东南西北各邻村的距离。2.山河形势
主要写村庄周围(或村中)的山、河流。写山写水时,要以村庄为基本坐标写出它们的方位、走向、长度及形态特征。有讲究有说道的,尤其要记下来。写到沟、岔时,应写明沟口朝向;写到河流时,应写明流向和所流经的主要地方。
3.村庄来历
各村都有一定的来历,即便新搬迁的村也是如此。但要注意“传说”与“实据”的差别。传说就是传说,它只能作为一种说法存在,不能将其当成真有其事。而实据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包括老辈子留传下来的东西,如家谱、文书、其它物证。史书中的记载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4.经济状况
应包括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现实状况,如主要收入来源,人均生活水平等。历史状况,则可分为初建村时的状况,解放前的状况,解放后的状况。各个时期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均占有土地、生产方式、主要收入渠道、人均生活水平。总之,应通过这段记述,让后人清楚地了解本村历史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
5.交通通讯(信)
交通通讯(信)是人民与外界交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人们赶集上店、串亲访友、口头或书面交流等,过去怎么办,现在又怎么办?它是有很大变化的。通过这段记述,应该用具体的事例,把这种变化反映出来。写这个题目时,也可以像写经济状况那样,分几个历史阶段来写。6.各项事业
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以上各项也可以分几个历史
阶段来写。有剧团的村应写到剧团的发展兴衰史。7.重大事件
建村以来至2013年的重大事件。应捡主要的有历史影响的事件来写。也可以分几个历史阶段。在写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时,关于日伪据点(或炮楼)的情况应作为内容之一,如炮楼的形制、最初如何修建、修建后驻有多少日伪军、如何作恶、最终被端掉等。相关时间和其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应写到。8.主要人物
也是建村以来至2013年。应捡主要人物写。人物可分以下几类:商人、艺人、工匠、种田能手、有一技之长且在本区域有一定影响的人、烈士、荣军、先进模范人物。村里人认为值得一记的其它类别的人物,如最富有的人,最贫困的人,也可以记入。在写这些人物时,应尽可能为他们写出小传,如出生年月、家庭状况、主要经历、主要事迹、重大成就、突出贡献、现在情况等。已经死亡或在战场上牺牲的,还应写出死亡或牺牲的具体经过和时间、地点,以及安葬地和他们后人的简要情况。9.美丽家园
应通过对本村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的记述,激发村里人和外面的人对这方土地的珍爱。现实存在的自然景物,曾经有过或现在依然存在的古迹、文物,如老树、古井、老古董、老文书等,都属应记入的范畴。在写老树等实物时,应以村庄为坐标说明位置,如村南×里,村北×里,村中××地方。在写到古董、文书等物件时,也应说明出处,如张家、李家。这些东西都应尽可能写明来历。当地物产,尤其是土特产,应作为其中的一部分。10.组织、政权
历届村支部、村委会的成立时间及人员组成。11.大事记
此条应注意与前第7条“重大事件”相区别。重大事件,是捡重要的事写并写明经过,它是大事中的大事。而大事记,则是村中凡能记起的大事要事,它是条目性的,只须记录结果,无须详叙经过。具体讲,就是一要细致,二要简要。所谓细致,是说条目要细,分年记述,该记的事件一定要写入;所谓简要,是说所记之事不必再详叙具体经过,只要把结果写出来即可。12.当地风俗习尚
过年、破
五、端午、中秋以及清明扫墓之类,不必连篇累牍地记述了,甚至可以不记,因为在整个县域内,一些大型节日的风俗各地大体一致。即便记,也要注意记载那些跟别处明显不同的东西,没特点、没特色的东西不必再记。有明显特色的东西不仅要记,而且还要记清、记细。再次建议,对于通常的节日,如过年、破五等,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不要再大费笔墨。13.闲杂旧事
认为值得记,而上述题目中又未包括的项目。
【补充意见之一】写村史或村志,目的是让后人知古鉴今,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当今旅游开发,收集、积累可供利用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我们的目的是纯正的,但要注意一个大的原则问题,就是不要因为收集史料而引起新的矛盾和纠纷。有争议的人和事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于记入。历史的记载,应历经时间的沉淀。有时,我们貌似周备的记载未必科学,貌似公正的记载未必真实。我们要追求的是历史的本相。在本相没清楚之前,应耐心等待或科学谨慎地探究。所以,不要急于求全,急于求真。有了这一条,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补充意见之二】关于村史、村志的命题。从目前各村的实际情况看,写“村史”不如写“村志”,写“村志”不如写“纪事”。纪事,可以搜集到什么就记什么,不必受章法、格式的制约。尤其从现在绝大多数村的实际情况看,写村史是不具备条件的,因为许多村过去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有的甚至一直都是空白。史也好,志也好,是要有丰富、充分的资料作基础的。而目前,许多村没有这个基础。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应该是这个基础工作。这项工作前人没做,那就从现在开始做,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做。
【补充意见之三】对于上述提示的题目,可逐一写,也可挑拣其中较容易的题目或更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题目写。古迹、古物较多的村庄,可以专门写古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可以专
门写旅游资源;革命斗争史素材较多的地方,可以专门写革命斗争史。商业、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都可以根据本村实际,自己做主确定重点。我们之所以建议各村不要上去就写村史或村志而先写“纪事”,原因就在于,它除了可以避开村史或村志在体例上的限制,还可以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灵活行事,将本村最有特色的东西先记录下来。
第五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复习重点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复习重点
一、分析:无论是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还是独立的法人代表的事业单位,大多招聘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知识多么重要,还有就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考察、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
二、复习建议: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
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数据库和数据结构;
2、计算机网络知识。复习过程中,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花40%的时间,计算机网络知识用60%的时间重点复习。
三、知识点剖析
1、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推荐一本复习参考资料,普通高校专升本计算机基础试卷,专升本每年都招生,所以,每的计算机基础试卷都有,建议买最近几年的;
2、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知识:这两部分,通常考选择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做做自考本科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不用花过多时间,深入钻研;
3、计算机网络知识:常考知识点:(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选择题或简答题;(2)子网的划分,填空题或计算机题;(3)奈奎斯特公式和香农公式,计算题;(4)防火墙和路由器的概念和简单配置,选择题或简答题;(5)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构成,填空题;(6)曼彻斯特编码,由普通二进制编码,画基本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简答题;(7)网络7层的顺序,以及网桥、中继器等对应网络哪一层;(8)协议端口号:
21、80等,选择题;(9)ARP和RARP,简答题;(10)认识网络上新出现的流行病毒,选择题。上面列出了一些常考知识点,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题型容易考,建议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对自己没有掌握的问题摘录下来,然后各个击破。
四、温馨提示
考试往往考察大家疏忽的知识比较多,例如:一篇word文档中,有50信息和50处信息技术,如何把信息和信息技术相互替换过来(简答题);还有像word中,页眉/页脚在哪个菜单等;(在这里强调一下,word菜单中每个条目的功能都要把握)所以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重点和自己容易疏忽的知识点。
希望上述内容,能对准备考编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考编成功!
作者:叶振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