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时间:2019-05-12 12:2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第一篇: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3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35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与交流。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上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杏林小学 综合教研组 2014年7月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实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 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3)预计突破的难题: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 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加强科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区仍然执行现行课程计划的年级的理科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师参加科学课程的实验做好准备。

(3)围绕课改这一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向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舆论,探索建立家长、社会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向家长、社会宣传课程的综合与整合是一种趋势,科学课程与原来的分科课程比较有一定优势,以达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加强实验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注意从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层面吸收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经验。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增进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2、实 验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学 校工作实践和课程改革实验,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要把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家长、社会坚定对科学课程的信心。(2)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3)加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指导工作。

(4)大胆进行评价改革的探索,大力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提倡多次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科学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及具体工作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实验区科学课程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资料收集。

2、有关的教研、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要重点抓好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工作,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共同研究科学课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探索并建立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规范(包括备课、灵活运用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等)与教学管理制度;即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并推广运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和老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有关实验要加强科学课程的专题研究,注意采集和积累实验资料;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相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实验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科研制度,形成以科学课程教师、教研组、教科室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科研机制。

五、科学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进程及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1、2009年3月~2010年2月,开展《科学》第一学年的实验工作,主要内容为:(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2、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3、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科学》第三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一学(1)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建立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形成有效的科学课程教学推广方式的意见;(4)研究并形成科学课程教学制度、教研制度;(5)建立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探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6)认真调查、总结一个周期的实验工作,完成科学课程第一周期的实验报告。

六、预计的实验成果

1、科学课程教师培训的途径、方法和培训资料;

2、《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适应性研究(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3、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的各种研究论文;

4、各阶段实验工作经验总结。

第三篇: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实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 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 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 体系, 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 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 容要点, 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 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 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 提出 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 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 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 系, 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 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 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 方法创新。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 适应的教学新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

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3预计突破的难题: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 “ 学习有 用的科学 ” , “ 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 ”;科学课程评价中如 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 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合 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 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 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 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 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 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加强科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验区仍然执行现行课程计划的年级 的理科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为教师参加科学课程的实验做好准 备。

(3围绕课改这一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 源,向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 积极引导舆论, 探索建立家长、社会有 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特别是要向家长、社会宣传课程的综合与 整合是一种趋势, 科学课程与原来的分科课程比较有一定优势, 以达 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加强实验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 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注意从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层面吸收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经验。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增进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2、实 验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结合学

校工作实践和课程改革实验,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要把创新意识和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 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让学生、家 长、社会坚定对科学课程的信心。

(2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3加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指导工作。

(4 大胆进行评价改革的探索, 大力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 提倡多次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 进发展的功能。

四、科学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及具体工作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具 体负责对实验区科学课程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备课 和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资料收集。

2、有关的教研、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导 和服务作用,要重点抓好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工作,与教学第 一线的教师共同研究科学课程教育的各项工作, 探索并建立符合科学 课程要求的教学规范(包括备课、灵活运用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合 理组织教学活动等与教学管理制度;即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 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并推广运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建立促进 学生和老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有关实验要加强科学课程的专题研究, 注意采集和积累实验资料;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 “ 实验、培训、管理、研究 ” 相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实验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本培 训制度和校本教研、科研制度,形成以科学课程教师、教研组、教科 室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科研机制。

五、科学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进程及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1、2009年 3月~2010年 2月,开展《科学》第一学年的实验工作, 主要内容为:(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探 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3 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 何进行探究活动(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 研制度;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 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2、2013年 3月~2014年 2月,主要工作包括:(1开展《科学》第 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探索科学课程师 资的培训模式;(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4进行 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

3、2013年 3月 ~2014年 2月,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科学》第三学 年、第二学年和第一学(1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 步建立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 形成有效的科学课程教学推 广方式的意见;(4研究并形成科学课程教学制度、教研制度;(5 建立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探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教育模 式;(6认真调查、总结一个周期的实验工作,完成科学课程第一周 期的实验报告。

六、预计的实验成果

1、科学课程教师培训的途径、方法和培训资料;

2、《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适应性研究(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3、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 的各种研究论文;

4、各阶段实验工作经验总结。

第四篇:《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

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尽管多方因素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科学教师身上,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本课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㈠“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课题分解为“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三个要素,下面逐一加以解释。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有效性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3、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㈡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研究“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目标,以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为己任。其具体目标为:

1、实现有效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恰当的探究任务;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手脑并用”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3、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4、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我们将研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相关策略。

5、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材料,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制定和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虽然教学策略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套实施的操作程序,具有可模仿性,但由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教学策略的运用并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在运用中有所变化,有所创造。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和具体条件,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音像资料,学生成果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三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5.《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主编 6.《科学究竟是什么》 孙红霞著 7.《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著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小结

课题阶段总结的研究报告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研究

方正县综合高中---杨立华

内容提要:

我校在2010年承担了市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效能提高研究”》的实验任务,我们语文组经过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现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学 效性 研究 策略

一、课题自然情况

1、课题总名称:

《农村高中课堂教学效能提高研究》(方正县“十二五”规划课题)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不断提高教学效能,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3、本人在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承担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能的研究工作,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也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4、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实施了三个策略,一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二是来自于与同行就这个问题的探讨,三是来自于对本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我以为,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二、研究过程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是“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三)尝试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自学辅导式学习为特征的“四环八步学习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自动化,即学生在学法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参与讨论和总结,自始至终做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规律化,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遵循知识本身的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这既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两件“法宝”,也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的两件“武器”。学习步骤程序化,即“四环八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步达成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化,即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板块。“四环八步”分别是:第一环:预览(第一步)定向(第二步),第二环:自学(第三步)质疑(第四步),第三环:讨论(第五步)答疑(第六步),第四环:测试(第七环)小结(第八步)。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设置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归结问题—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拔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5)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以上五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学法、串问式教学法和练习式教学法的传统结构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尝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过去以教师信息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以师生的双向传递或多向传递为主;由过去以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为主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

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的具体操作要求是“依循层级,分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

“依循层级”,即在宏观上按能力层级进行有目的地阅读训练;“分步进行”,即在单篇阅读中按“通读,整体把握”,“精读,品味鉴赏”,“研读,扩思质疑”三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即在阅读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学习该年段应习得的能力。如《季氏将伐颛臾》,编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则重点学习“能否整体感知本文内容”、“能否读懂句子含义”、“能否理清三告三对的结构”等;编排在鉴赏能力年段,则应在通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赏析三告三对是如何层层推进的”、“设想冉有闪烁其词、推诿责任时的神态”、“揣摩孔子晓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时的心态”;进而提出“你对孔子的政见有何看法?”“今天应不应„陈力就列,不能则止‟”等。

三、研究反思

(一)、深入开展教材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有效的教学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细致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 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既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又要在细节上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只有“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得心应手。

(二)、认真把握学生的学情。

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主要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认知风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方面进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以“教学日记”“师生对话”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明确树立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还必须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教师只有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才能做到教学前心中有数。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知识 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教师对每节课的目标有了自己独特的把握与准确的理解,才能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四)、细化练习设计。

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习题训练的机械、简单、重复与随意性。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留足十五分钟让学生当堂完 成课堂作业,决不允许拖到课后;精心设计练习题,备课中必须写清楚当天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内容和题型;练习方式也作了调整,变集中大量的训练为“小剂量 多循环”的作业,巩固加深了练习效果。

(五)、加强集体备课。

备课时我们注意到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个人分单元负责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自己的强项,主备的某单元或章节,并在组内先说课,分析自己 的备课思路,讲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在统一基本思路的情况下,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进行教学活动,并及 时进行教学后的反馈交流,对此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课例,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形成精品课,我们将这些优质典型的精品课 例设计上传至学校网站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六)、总结

为了增加研究教学效能,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我组完成了课题阶段研究任务,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课题实验计划、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在这一研究阶段中,有关课题研究的教研课活动,开展了三十多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王国辉、刘淑丽等老师的数篇教学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回顾总结过去的研究过程,我基本感到满意。为了获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我正信心百倍,投入更大的智慧和汗水,更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课题阶段总结研究报告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研究》

方正县综合高中

杨立华

下载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