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结题报告--撤点并校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探索、实践,让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好 ——‚撤点并校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撤点并校,我镇小学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于2010年秋学期开始,用原来太平镇二中的校舍开始实施了撤点并校。
本小课题研究的对象就是撤点并校后的我镇小学农村学校,研究的范围是这些所辖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集中到镇上小学寄宿的学生有五百多名。原来的14个村级完全小学现在只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其余都是教学点了。如今的村校差不多都是包班制了。
我镇各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是:撤点并校后,留在村校的教师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村校普遍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常规管理检查评估的时候材料都是空白的。
(一)工作繁杂时间紧,参与热情低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且不说每天至少会有三节课,多的会达到五节,还要再加上‚两操和早读‛,而且他们的代课极为复杂。语文老师会兼任音乐、思品,数学老师兼任体育、科学,一般都会兼任三至五个科目。这样一来,不仅时间很紧,备课就是大问题。
除此之外教育教学、各类检查、各种表格数据填报一项工作都不少做,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的日程排得很满,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会整天想着怎样去提高学生的成绩,却不会有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那就更别提会有多大的热情去参加校本教研了。对开展教研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搞不搞教研无关紧要,只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分数考上去就行。
(二)学校缺乏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考核评价缺乏相应的配套评价体系,原有的评价无法体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付出与价值,这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农村教研工作。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是保证校本教研有效的开展和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在我们农村小学中,缺乏这种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搞教研和不搞教研一个样。
大家知道,教师作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大多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体力和时间,而学校也很难根据某些标准或者是在短时期内判断某个教研成果,确定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校本教研也呼唤激励机制,应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旨。应按有关办法折合成学分汇入教师本人继续教育证书,或者计入教师绩效考评工作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参加职务评聘的必要条件。
(三)村校教师人数少,教研有名无实
村校由于撤点并校后,年级和班级数减少了,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教师数也相应的减少了,年级备课组几乎就只有一个老师。目前两个班级是2-3名教师的有四个学校;五个班级是6名教师的学校有五个学校;江头小学有6个班级是10名教师;还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是7个班级11名教师。几乎都是包班制。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教研组也处于有组织而无活动的状态,教研工作有名无实,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如果开展教研活动的话,其他班级的课程就没有人去上了,管导学生成了开展校本教研时一道软肋。
(四)村校教师教研水平不高
原本在农村,教育教学办公经费就很紧张,没有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就是一台电视加一台电脑。撤点并校后由于学生数的锐减,按照学生人均数得到的办公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条件跟不上,每位教师都想出去听听课、增长见识,学习先进的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走不出去就意味着闭塞,没有对比又怎能进步。
另外,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年龄老化,全镇小学168名教师,超过50岁的就多达20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实践在撤点并校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模式促使村校开展校本教研。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持续化、常态化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本小课题重点通过网络或者文献资料等渠道搜集关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理论和方法,整理成册,提供给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经验总结法
通过组织交流学习一些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总结他们的可取之处,提炼出他们的可操作的校本教研的程序和步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全镇小学成功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三)案例研究法
通过开展语文科、数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分析和研究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2013年春学期,由乡镇教学辅导员牵头在村校开展语文科和数学科教研活动各2次,共四次(四个村校),分别是不同的村校。每一次都安排对应的年级教师来参加听议评课,提出整改的措施。他们分别是: 木界小学 姚玉鲜 二年级语文 江头小学 侯文英 三年级数学 长岭小学 何柳娜 六年级语文 杨梅小学 梁 媛 六年级数学
首先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情况一览表。填写并上交《柳城县‚小课题研究‛课题立项申请表》。第二步是要求没有开展的学校开展自己学校的教研,每次教研有主题,有记录。由我们辅导室督促检查。(共5个村校)龙兴小学、上火小学、近潭小学、黄宜小学、山嘴小学。
五个学校于期初上交《*学校*学期教研活动人员情况一览表》至辅导室存档备查,详细填写教研活动授课教师名单、上课内容,于2013年3月份至6月份分别完成。
要求学校至少有1名教师上1次的主题教研活动,届时中心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学辅导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柳城县教研室领导指导活动。
第三步是集中村校教学负责人交流研讨各自学校在开展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
第四步是课题组成员到村校开展调查研究,找个别教师了解情况。了解教研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师们的想法。
第五步是课题成果撰写,由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辅导室组织开展‚2013年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评比活动‛,结集出版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小课题共分为起始、全面实施、总结三个主要研究阶段。
(一)起始阶段(2013.02—2013.03)
2013年2月至3月,我们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网络和有关资料搜集关于村校校本教研的理论,将之整理打印成册分发给小组成员学习,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
由语文数学教学辅导员提出本小课题研究申请报告交韦关明校长审批,校长行政办公会对我镇小学村校存在的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指出撤点并校背景下村校校本教研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策略。
本小课题于2013年3月20日立项,于3月25日获得立项审批。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04—2013.11)
本阶段主要是由课题小组执行研究人员进行课堂实践研究,2013年4月23日,太平镇木界小学的姚玉鲜主任执研二年级语文阅读课《学棋》;2013年5月6日,太平镇江头小学侯文英老师执研三年级数学课《平均数》;2013年5月23日,长岭小学何柳娜老师执研六年级语文复习指导课《修改病句》;2013年6月4日,杨梅小学梁媛执研六年级数学复习指导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2013年10月30日,上火小学的覃秋梅老师执研主题为‚抓住对话,品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的二年级语文课《狼和小羊》;11月13日,龙兴小学的侯陶清老师执研主题为‚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角色感情色彩‛的四年级语文课《九色鹿》;11月14日,黄宜小学的覃耐娈老师执研二年级数学课《6的乘法口诀》。
与此同时,我镇所辖其他村校的校本教研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一年来,杨梅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共开展有5次;近潭小学共开展有4次;黄宜小学共开展有7次;长岭希望小学共开展有4次;山嘴小学共开展有4次。
一年来,我镇所辖13所村校,校本教研课堂实践活动开展率为76.92%。每一次的活动开展,我们能及时的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将活动的过程材料整理成册,资料的搜集比较完整。
201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我们开展了《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关于2013年‚小课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评比活动》,岑升壹语文辅导员撰写的《探索、实践,让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好》实践研究成果论文获得了评比活动的一等奖,姚玉鲜和梁媛2位老师撰写的实践研究成果论文获得了评比活动的二等奖,侯陶清和覃秋梅2位老师的实践研究成果论文获得了评比活动的三等奖。
(三)总结阶段(2013.11—2013.12)
在我们的小课题进入到尾声的阶段,我们主要是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的目标再回顾,目前我镇所辖13所村校能够持续化、常态化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还整理编辑了实践研究成果集。
12月19日上午,我们将在我镇所辖较为偏远的山嘴小学召开课题鉴定会,聆听小课题组汇报课及说课,实地查看课题研究资料、课题成果集,观看课题研究活动剪影,进一步增强对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经验
通过课题研究,组织课题小组成员撰写实践研究成果论文。将之编辑成册。我们的一些经验:
(一)组织村校教师到镇中心校上课学习村校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比之中心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镇辅导室在一年里共组织五个村校部分教师到中心校上课学习,上课的时候,中心校教研组组织对口学科的教师随堂听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组织村校教师在本乡镇内其他村校上课
由镇辅导室牵头,组织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有自己特色的村校教师到本乡镇内其他村校上课,开展小区域校际校本教研交流活动。
(三)争取机会,组织村校教师到县乡村教师培训活动中上课展示 一年里,由镇辅导室组织了两次两个村校教师到县乡村教师培训活动中上课展示,为他们的专业化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搭建展示平台。
(四)组织村校教师在本村校上课展示
辅导室牵头和各村校组织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到中心校上课或者其他村校上课之后,在本村校上精品教研展示课,全镇小学其他相关学科同年级的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为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研讨的机会。
(五)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指导校本教研
一年来,我们共邀请了两次县语文、数学教研员亲临村校指导校本教研活动,教研员们在活动的组织、主题围绕、评课议课、教学反思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指导。让我们的校本教研之路扎实而又有底气。
(六)加强常态化教研考评机制建设
校本教研之路能否走得深远,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我们出台了《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校本评价方案》,将村校的校本教研考评融入到该方案中,以制度保障校本教研的持续化常态化开展。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不均衡,个别教师有畏难意识,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研究的成果也不均衡。
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性资料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归档,教师的课例、反思;学生的作品等整理不够。完善、收集、整理资料工作有待提高。
执行研究的教师在结合课题进行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理论水平以及动笔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对实验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进行记录,撰写成经验性文字这方面有待提高。
今后我们要继续立足课堂,结合个人的小课题,推进日常化研究和后续研究。
今后我们将把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优质课、优秀案例、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的评比活动,教师在常态课的教研中讨论与思维相互碰撞,促使他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无功利追求,无心理压力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学设计,毫无顾虑地大胆展示自己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校本教研如同这地上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掌握。一年来,我们在感受收获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反思。首先是贵在坚持,把以往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其次,要把教研兴校成为所有农村教师的共同教育理念,要把学习、研究、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打造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素质硬的农村教师队伍。我们坚信,只要定好目标、选对方式,一次次的探索、实践,相信这条路我们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
二○一四年四月三十日
第二篇: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
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布局的调整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撤点并校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案
因地制宜
前 言
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背景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 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10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概念界定: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原因
首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产生了撤并乡村学校的需要。
其次、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村小布点分散,乡村学校大量小规模地分散零星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数量大,规模小,随着生源的减少,一些学校生源不足,办学难以持续。
第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较差,致使很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往城镇小学读书,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
最后、移民潮,随着人口大量转移,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一些偏僻山区的学生数量减少更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为了方便其中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进在城市上学,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也相应减少。预测在未来30年里,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趋势,农村常住人口每年将减少1100万至1300万不等。到2034年前后,我国农村将剩不到4亿人左右,且还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核心区。从有关调查看,山区人口减少的速度更快。甚至国家给乡村投资越多,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越快。
多年前为了普及教育,建了不少乡村学校。近几年又强调教育资源整合,撤并了不少乡村学校,许多校舍(一些使用时间还不到十年)废弃或改作它用。教育资源整合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受到很多教师的支持,但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一些小学生只有八、九岁要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路才能到校,还要学会生活:洗衣服、蒸饭、打开水……很是可怜,也加重了乡村农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背井离乡而荒废土地,到学校附近租房照看孩子。
三、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现状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国务院在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要求。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节省一定的教育支出,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很多小学生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寄宿的学生开销很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万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自小就寄宿学校远离家庭成员的关怀与照顾对学生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加大对乡村学校锐减问题的重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统计: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数量从64.6万所减少到32.01万所,减少一半还多!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了 788.59万人;在校生从 2
1996年的13615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0564万人,减少3051万人”。
现存小学学校数(万所)***025全国撤点并校后现存小学学校数据表***420062008年份
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社会对乡村学校撤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太多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此题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对农村学校问题的关注,并形成相关研究理论,以弥补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四、乡村学校撤并过程中产生及隐含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二是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三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上述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二、就学路途较远,且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山区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深长的塬沟,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
通工具走读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三、新校问题复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办学质量,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一是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相应扩建新校舍、新实验室、新宿舍等,导致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紧缺,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过大的班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布局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来自被撤并学校。由于编制限制、不合格教师清退难,优秀师资补充依旧困难。三是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这导致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老师要上4—5门课,周课时在20节以上。在寄宿学校很多教师还要承担或参与学生生活管理。
四、学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
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由于成立时间短,经费紧张,因此,很多学校生活设施并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一是很多学校生活设施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如小学生寄宿面临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难题,一些学校甚至连热水都无法提供。二是很多学校缺少专门的运动场、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三是一些学校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较多,治安环境较差,也使学生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
五、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与教学压力。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
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
六、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目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五、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直接涉及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1、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是国家、地区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而做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决策,因此,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严肃、准确和科学。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变动的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乡人口分布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准确预测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是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前提。学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虑到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2、政府部门必须继续安排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经费,特别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同时提出要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校编制,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3、切实保证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由于政府加强了乡镇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都比原来分散在下面村屯的教学点要好得多,促使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的学校就读。学校布局调整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考虑到未来学龄人口的波动与学生入学的实际困难,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学生居住较为分散的地区而言,村小和教学点这种办学模式仍是有效的。
4、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相对集中,但从现状来看,其整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巩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果的根本所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用超常规方式保证农村急需师资的来源。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其幅度应达到足以挽留、吸引优秀师资安心扎根从教的程度。此外,应加强农村学校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做到全员、全方位、长时间、高频次培训。与此同时,应建立不合格教师有效退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可在编制、待遇、晋级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
5、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
现在所免除的教育费用在整个家庭教育开支中仅占一部分,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贫困的现实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家长负担加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新机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实行,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对这些学生从实行全免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过渡到“义务教育全免费”,即不仅完全免收学杂费和免费给这些学生提供教科书,而且还应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范围,免费给这些学生提供寄宿、伙食、校服、交通补助等,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面临的经费困难问题。
6、制定农村学校基本标准,保证农村学校建设质量。国家有必要制定“农村学校质量标准”,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硬杠杠”。“标准”至少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舍建设的标准;二是周边环境标准;三是学校软环境建设标准;四是非教师岗位标准,如对生活教师、保安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7、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学校应从寄宿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寄宿生的需要。一是晚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可组织学生看电视、读书看报、下棋、进行各种体育比赛等;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由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如组织艺术团、科普活动小组、各种兴趣小组等;三是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
法制讲座等活动,让寄宿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为此,学校应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体育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及生活上的乐趣。
8、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寄宿生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寄宿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9、针对有些地方不切合实际的撤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倾斜。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小学检查管理制度,从学校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包括住宿、饮食、卫生等)、文化娱乐、教育质量及安全工作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各地对原来确实不具备撤并条件但已完成撤并工作的学校,要及时采取特殊倾斜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尽快完善,全面做好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专职生管老师编制,以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对寄宿制小学进行规范化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帮助解决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车辆问题,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六、结论及意义
据分析,在现有情形下,当前我国乡村小学校布局的调整与完善是必需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进行调整。为确保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避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布局调整。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来探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社会对乡村学校撤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太多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此项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对乡村学校问题的关注,并形成相关研究理论,以弥补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引起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并努力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
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9年08期 王宏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南方农村报 2009年04月01日 寇莉敏《评:农村学校撤并如何走出两难境地》,南方日报 2009年04月03日 范先佐 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先锋
范先佐 郭清扬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年01期
秦玉友 《农村被撤并学校用地处置问题研究》,《教育研究》 2009年21期 马振海《学龄人口波动与农村小学布局》,载《决策探索》,2000年
《特别关注•撤点并校:相关政策——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通知》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基于中西部地区6 省区38 个县市177 个乡镇的调》,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 7 月 《麻雀”消灭后怎么办?农村学校撤并弊端凸现》2009年4月南方日报(广州)《陕西“空壳”乡村学校调查报告》,《求是》2009年第16期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6——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致 谢
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石方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
吉龙龙
2011年7月于河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21世纪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与俄罗斯“维持农村学校现状” 比较
21世纪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与俄罗斯“维持农村学
校现状”1比较
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更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教兴国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由于各国的国情存在着差异,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教育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但各自又有着自身的特色。中国与俄罗斯有着相似的国情,但二十一世纪以来中俄的教育发展却存在的诸多的差异,本文试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参考相关资料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农村教育进行一番比较,并希望从中发现可以促进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些良好的措施。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高中以前,我接受教育都是在农村,对农村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我国的农村教育,我貌似根本不曾深思过,更不要说与教育与国外的农村教育作比较了,而今我通过这门课程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情况,再回想起我当初上学的经历,比较之后真是感慨良多,下面我就本世纪中国农村教育的“撤点并校”与俄罗斯“维持农村学校现状”的教育措施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
一、中国农村的“撤点并校”
本世纪以来农村教育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撤点并校”。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于是在农村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将学生向县、乡集中,也称“撤点并校”。农村的“撤点并校”改变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将很多农村的小学直接撤销并入了乡镇的中学之中。关于这一点,1见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村的小学——那个我度过童年的地方也被撤销了。我们乡镇有十个村子,原先每个村子都有小学,但“撤点并校”之后这些小学都不存在了,现在回到家每次经过已经被废弃的学校我都感觉一阵心酸。我们镇上的中学现在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学,因为学校的初中和高中都撤销并入了市区的学校。我想我家乡学校的遭遇在全国范围内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其他地区究竟有多少学校有相同的遭遇,我没有统计过,但想来不在少数。
(一)“撤点并校”的影响
“撤点并校”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当然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影响,下面我结合我们当地的情况来谈谈其影响。
1.积极的影响
“撤点并校”首先优化了教育资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原先很多农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教育的公平。“撤点并校”裁撤了一部分学校,将其合并,使得教育经费可以集中使用,这样可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公平。在师资配备方面,由于学校减少了,需要的教师自然也少了,自然可以从中择优保留,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就我所在的乡镇而言,乡镇中学的教师水平是普遍高于各个村上的小学的,因为各村教的好的老师基本上都会上调到镇上,而一些新来的老师和教学成果不好的老师则会被“下放”到村上的小学,“撤点并校”将各村小学裁撤全部并入乡镇中学,就避免了这一情况的产生,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此外在教学设备方面,由于各个小学合并,自然可以将原先分散在各村小学的教学设备集中起来,然后再添置一些,这样乡镇中学的硬件设施就得到了优化,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原先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撤点并校”确实优化教了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公平,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撤点并校”陷入了目前的尴尬境地当中。
2.消极的影响
“撤点并校”原本应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
2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但是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很多地方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这无疑会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合并学校,首先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寄宿问题。并校之前,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都是走读的,放学了很方便就可以回家,食宿都不存在问题,但并校之后很多的小学生由于学校路途遥远不得不住校,这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小学生能有多大,一年级也就五六岁,有很多的小学生住校后生活的自理成了大问题。在家的时候有父母,到学校怎么办,老师管根本就不现实。我们镇上的中学曾发生过学生饿晕住院的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是真的。我们镇上的中学对学生的食宿进行了统一的管理,每个月统一收取伙食费然后发给学生饭票,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到学校食堂吃饭,有个孩子把发的饭票丢了,又不敢给老师和家长说,最后饿晕过去进医院了。并校之后连最基本的食宿都出问题,更遑论其他。
2食宿问题只不过是最基本的问题,“撤点并校”还带来了其他很多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五六岁的孩子更应该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是整天整星期甚至是整月的呆在学校。长此以往,孩子和家长间的关系肯定会生疏很多,而这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相比之下,我的家乡虽然不发达,但至少不是山区,交通还算方便,孩子住校家长不放心还可以随时到学校去看自己的孩子,而且孩子们每星期都可以回家,但是那些山区的孩子遭遇“撤点并校”住校之后他们的父母担心孩子想去看望,估计有很多的时候都是因交通的不便而有心无力,孩子们也不可能每星期都回家。
“撤点并校”之后,学校学生的人数激增,带来的又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应试教育,激烈的竞争是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的。并校之前,学校多,很多学校每个年级也就一个班,人数相对较少,学生之间即使有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但是并校之后,一个年级好几个班,几百个学生,考试排名往往以一个年级为单位,而家长大多看重这个排名,于是孩子们学习的压力陡然间就增大了。记得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感觉根本就没什么压力,但是现在回家见到正在上小学初中的表弟表妹和侄子,总能听到到他们抱怨学习压力大的声音。那么小的孩子,早早的就给予他们那么大的压力,整个童年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撤点并校”引起的问题造一系列如学生辍学、学校安全事故等不良的后果,这应该引发我们的深思,我期待着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给农村的孩子一篇更好的成长天地。
二、俄罗斯“维持农村学校现状”3
31本世纪以来,俄罗斯为发展农村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俄罗斯采取的措施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人数的严重不足。俄罗斯联邦国土面积为17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47 亿人,近15 年俄罗斯人口持续负增长。2002年俄罗斯国家人口普查显示,只有 26.7%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据统计仅在 1999~2002 年,俄罗斯农村人口就减少了约 1 600万人。而且现有的 4 100 万个家庭中,34%的家庭只有 1个孩子,15%的家庭有2个孩子,只有3%的家庭有3个或3个以上孩子,没有孩子的家庭竟高达 50%。4基于此种情况,俄罗斯农村学生人数减少是必然的,据 2002~2003 学年初的统计,在整个俄罗斯农村 47.7%的小学招生不足 10 人,34.2%的初中招生不足 40 人,20.2%高中招生数少于100 人,5此种情况若是在中国那毫无疑问“撤点并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俄罗斯并没这样做。俄罗斯人认为“学校存在是村庄存在的前提”,他们认为农村如果没有了学校就仿佛教堂失去了十字架,如果裁撤人数较少的农村学校“将导致 3 000 座村庄‘消亡’”6,于是俄罗斯在“维持农村学校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教育的结构、经费、师资、管理进行统筹布局,推进农村教育的整体现代化。7
(一)采取的措施
要维持“农村学校的现状”并对农村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于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水平等都提出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多农村学校的结构,师资,财政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对农村学校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调整中生源少的小学可以成为其他学校的分校,但无论其学生人数多少4
5数据来源:李芳.俄罗斯教育面临新一轮重大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167-170.M.P.Gur’ianova.A Typology of the Rural Schools ofRussia [J].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6,(4): 58-74.(转引自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6转引自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均予以保留;对于初高中根据人数情况进行重组,重组后的高中可以为附近居民点的小学毕业生提供初中的教育。为了落实这些措施,俄罗斯还在多农村教育试验区实施了“校车”计划,以方便学生上学。其次,改善了对学校的财政投入。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障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以实现农村的教育公平与现代化。此外,还对农村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改革。8
(二)影响
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接受的是中国式教育,没有到过俄罗斯,对俄罗斯的教育了解十分有限,仅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很难说清楚这些措施采取后对俄罗斯的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且我对于俄罗斯农村教育的现状也不了解,所以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从其采取的措施上来看,俄罗斯的教育是比较重视以人为本的,宁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支出,也没有像中国一样“撤点并校”,而且俄罗斯的将农村的教育改革当做了一个系统的工程,比如对一些学校进行重组后实行校车计划,而中国实行“撤点并校”似乎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所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不良后果的出现。
中俄两国农村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笼统的说俄罗斯对农村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就一定优于中国所采取的“撤点并校”,但教育总有其共通之处,俄罗斯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善于从中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8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换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此轮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上级教研部门不可能对相应教师全部实行全面的培训使之达到相关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只是表面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就成了主要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校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也催生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管理模式,成就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校本教研,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教研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升与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移,职能得以转变。
1、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
研。教研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更多的是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校本教
研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学校领导人和教研负责人由检查为主变为合作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疑,及时提供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3、由单一封闲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一是重视个 人反思,反思是教研活动的基点。通过写教后记、记案例,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重视同伴互助,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互动合作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收,在碰撞中颔悟,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专业引领。组织校内一批骨干教师作小专题研究,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学校原有的“作坊式”或“单打独斗式”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制度结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派生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中心在于整齐划一地有效执行上级教研部分所提出的意见,无须过分地关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心是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而这正是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学研究的制度性缺失。无疑,校本教研成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必然创新现有教学研究制度,走向校本教研。
四、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方能提高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教师素质 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群体并不是被动受体;要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第一个教师的健全素质结构;要立足于第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爱好设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0世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为教师发展的成长观,把教学看作一项复杂、多维活动,把教师学会教学,视为一名艺术实践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校本教研正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立
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实践又不断地充实教育理论,在这种理论实践的循环提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篇:军转论坛:撤点并校后的农村寄宿生 学校有家的温暖么[定稿]
军转干考试
军转论坛:撤点并校后的农村寄宿生 学校有家的温暖么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计划
撤点并校,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成为了解决上学远的重要形式。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
那么,寄宿制学校究竟该如何管,才能管得好?近日,记者在多地采访实地探查。住的吃的怎么样
奉新二中学生寝室布置温馨,热气腾腾的“鸭子烧土豆”定价3块钱
奉新二中位于江西省奉新县,全校4600多名学生,其中住宿的学生有600多名,每间宿舍安排8名学生。
记者走进学生宿舍,独立的卫生间收拾得很整洁,洗漱用品与毛巾摆放得整整齐齐,寝室里大都布置得十分温馨。
学校的老师介绍,在男女宿舍分别有两名专职的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住宿学生离校需要填写出门证;每天检查卫生,并在公告栏公布前一天的情况,好的提出表扬,不好的提出批评;每个月10日前公布上月文明寝室,并在例行的周一国旗下讲话中颁发流动红旗,予以表彰。
每周除了星期六,学校有两名领导与另外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老师轮流到学生宿舍住宿值班。奉新二中副校长易胜利告诉记者,几乎所有距离较远和家在乡镇的学生通过申请都能免费入住。记者来到食堂时,刚好看到厨师炒好的第一个菜——“鸭子烧土豆”正热气腾腾被端出来,这是定价3块钱的菜,另外还有2元和1元两个标准的菜。记者注意到,厨房里干净整洁,每天的菜还有留样。
经济负担重了怎么办
江西省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已经是2005年的十倍
奉新二中是江西省改善寄宿制学校的一个缩影。江西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胡军介绍说,近年来,江西省重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三个工程,明显地改善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三项工程共投入106.5亿元。全省农村初中集中建设了大量学生生活类校舍,同时为农村义务薄弱学校配置
军转干考试
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体音美器材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支持农村学校食堂及宿舍等附属生活设施建设。
去年,江西省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200元。标准提高后,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500元、700元。同时,还对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农村教学点,按100人标准安排公用经费。
同时江西省还规定,公用经费提高标准补助资金和农村教学点公用经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弥补寄宿制学校住宿费取消后学校水电、取暖等运转经费缺口;支持学校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补助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开支等四个方面。在资金安排上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一定支持。
胡军表示,针对寄宿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提高的问题,江西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2005年的时候,小学、初中每人补助100元,今年,补助已经提高到小学每人1000元、初中每人1250元。补助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2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4万人,2012年计划再新增4万个接受补助学生名额。同时,从2012年起,在17个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县(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97万农村中小学生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
安徽要求学校开展卫生常识、安全用电、预防火灾和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教育演练 不仅仅是江西省,很多省份在寄宿学校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2006年到今年8月底,安徽46个县统筹和整合基建资金108.4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3215所,撤并4153所,新建寄宿制学校344所,27720名教师进入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初中、小学任教。
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缪富国介绍说,安徽强调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初中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确需住校的应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行,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调配必要的管理、保安人员。各地政府安排经费,保证寄宿制学校常态管理和基本运转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常识、安全用电、预防火灾和应急疏散等方面的教育演练。特别是要切实落实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的政策,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今年3月,新疆发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的通知》,要求寄宿制学校食宿、安全条件不能保证的,撤并前的学校和教学点应予恢复。同时,要求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为寄宿制学校购买公交校车服务,解决寄宿生回家往返的交通问题。
福建一方面要求农村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安排在寄宿制学校寄宿,另一方面推动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寄宿容量,完善寄宿配套设施,给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
军转干考试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