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结题报告
《“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董建康
《“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培训的研究》是2016年9月申报成功的浙江省教师发展规划课题。课题组本着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各项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量身定制”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生动实践
当下,全面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互联网+、工业4·0使“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与服务成为现实。在课堂中,许多师生以前企盼的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能“美梦成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更加尊重学生,赋予学生必要的选择权,突出“因材施教”,实现“分层走班”。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发展的趋势,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顺应这些变化,2015年秋季始,柯桥区实验中学着眼于“精准减负”,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开始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课堂、作业、微课和评价,努力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2.实验中学教学改革一直全省领先
柯桥区实验中学的课改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07年,浙江省教研室在我校召开“轻负担高质量”现场会;2008年,省教研室又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调研,绍兴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曾专门发文表扬嘉奖,号召向我校学习。2012年,我校加入了浙江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并因“真实的轻负优质”全票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当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在教育部召开“减负”工作媒体通气会,我校作了专门的经验介绍。2015年,我校又加入浙江省评价改革试点学校。2015年,柯桥区在全省率先区域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改革。2016年12月7-9日,浙江省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研讨会在柯桥区举行。省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在研讨会高度肯定柯桥区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课程改革,认为在柯桥区看到了“谨守准则的教学形态、因地制宜的管理制度、积极务实的区域推进、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作为课改“领头羊”的实验中学,责无旁贷。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分层走班”教学的关键落点在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调控师。“分层走班”课堂需解决不同教师在不同层次或同一教师在不同层次班教学时出现的教学目标、内容定位、教学组织、实施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必须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实施对应的教学策略,采用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而,引导教师走出原有的思维方法,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和技术加油站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把“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开展好,必须先把教师培训好。
二、理论支撑
(一)因材施教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各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成功教育理论
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一部分来自学生自身,一部分来自外部学习环境。部分学生在统一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失败的经历,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兴趣愿望等选择适合自身水平、能取得“发展比较优势”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节奏、配套作业、考试检测、评价尺度等均不同。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
学校从2015年9月,开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在近一年教实践中,在管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有许多极需完善的地方:“分层走班”管理制度不够成熟;教师在“分层走班”实践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短期内缺乏核心领军人物;教师对分层后学生学情缺乏科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许多方面都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行政班和学科班教师角色错乱,来自一线教师的不理解,抱怨负担重,压力大。种种迹象表明,要把所有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来,对教师进行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师进行持续充电,已经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分层走班”是一场盛大的教学改革,也是关系学生未来的重大实践,更是教师自我挑战的崭新起点。课题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级追求,把教师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分层走班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研究”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通过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确定了以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外出考察、课堂实践、名师示范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正在实施的“分层走班”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师源。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研究实施“分层走班”的校本宣传动员、理论培训策略;
3.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途径和方法; 4.探索并实施“分层走班”背景下五项流程的调整。
5.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如何有效搭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制定并实施对教师评价的新标准,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6.重点研究分层课堂的实施,大力实施“同文异构”的课堂研究活动,探索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能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实施对应的教学策略,采用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7.研究“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评价的“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做到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端评价结合。
8.探索并实施“分层走班”后的学生辅导的有效方式,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指导能力。重点是建设学校的微课平台,充分发挥微课的助学功能,对学生的辅导分成N层,同时,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9.研究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撑、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
10.研究提升教师体育的选项走班教学和拓展类课的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我校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情况做调查,及时了解教师在“分层走班”教学背景下的真实思想和心态。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查找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查阅、电脑搜索等途径,充分阅读相关辅助资料,了解兄弟学校或教师个人已取得的成果,并根据本校实情写出研究综述,建立资料库。
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实践中,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与途径。
4.案例反思法。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反思,剖析实践活动中的得与失,积累教师成长中的经验教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全方位实践推进阶段和课题报告形成阶段三个部分。
1.准备阶段(2016年7月—2015年10月)
本课题酝酿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完成设计申报,被确定为2017年浙江省教师发展规划课题。这一阶段,课题研究重点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梳理了初期研究成果。2011年2月,《轻负优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规划课题二等奖;《“轻负优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获绍兴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2014年5月,《“20+X”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绍兴市规划课题一等奖;2015年9月,由课题组负责人撰写的《柯桥区实验中学课程规划》获区一等奖,市三等奖;2017年8月,课题组的另一省级课题《初中学科“走班制”教学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
二是明确研究指向。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目标、预期成果、研究计划等开展研讨,统一认识,清晰研究指向。
三是启动基础研究,深入学校课改“前沿”,通过教学调研、课堂观察等方式实时动态掌握学校课改的鲜活资料。
2.全方位实践推进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9月)这一阶段,课题研究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召开开题论证会。2016年10月8日,课题组邀请全国初中教育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苏州市景范中学校长顾苏云及教学部主任蒋凯、柯桥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建忠、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戴建华、韩国元参加本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专家们认真审阅了课题实施方案,对课题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这使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内容重点、实施策略、达成目标等更明确、更具操作性。
二是根据研究的设计框架对课题研究内容逐项进行探索、实践、完善,提炼操作经验,最终形成适合柯桥区实验中学校情、学情的操作模式。
3.课题报告形成阶段(2017年10月至12月)
召开结题论证会,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系列成果集,申请结题并着手课题结题后的成果推广与后续研究工作。
六、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顶层设计 1.组织领导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我校校本培训有序有效地进行,课题组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董建康(校长)
副组长:吴红红 王信忠 叶利萍 成芬芳 祁金才 沈志勇 组 员:施伟木 陈金丽 徐金及各学科教研组长
课题组组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学科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活动单位,教研组长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本组织机构下设教科室,由业务副校长叶利萍、沈志勇和教科主任施伟木全面负责具体工作。
2.完善制度
课题组建立健全“分层走班”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制度,以教师培训五年规划为蓝本,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内容,全程监督和管理教师参训情况。重要的校本研修制度有《柯桥区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柯桥区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柯桥区实验中学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柯桥区实验中学校本培训学时认定制度》、《柯桥区实验中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修活动方案》、《柯桥区实验中学“青蓝工程”实施细则》等。课题组制订了校本研修的实施办法、考勤制度等相关实施制度,保证培训的时间、集体活动场地、人员及内容落实。
3.纳入重点
课题组把校本研修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计划周详,落实到位。课题组结合本校特点,选择校本研修模式,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及年度、学期工作计划,由研修领导小组领导,各处室统筹安排,有效实施。学校建立校本研修档案,校本研训负责人积极填写“校本研修管理手册”。内容包括: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学科组校本研修计划;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等。
4.经费保障
课题组根据省区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将校本研修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有培训经费清单,确保每一个教师的培训经费落到实处。
5.技术资源保障:课题组所在学校设有录播教室、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每个教室都配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所有班级,这为现代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重视管理
课题组以项目形式推进校本研修,比如为美丽教师点赞、“分层走班”研讨活动、青年教师夜校、创新实验室使用培训、教学助手应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等校本研修活动。每项校本研修活动有方案,有记录,有报道,活动资料齐全。有公开课课例、课题报告、教研组年度研修总结等相关材料。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学习和研修的良性互动,保证研修的效果。7.强化考核。
课题组制定系统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考核包括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考核两个方面。考核成绩要记入教师个人的培训档案,纳入年终考核,并与奖惩、职称评聘和职务聘任挂钩。
(二)具体实施 1.德育为首
①点赞美丽教师。挖掘身边师德典型,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是每一所学校都在关注的内容。课题组为加强师德建设,凝聚和传递正能量,坚持开展评选“最美教师”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掀起了学先进、找差距、比奉献的高潮,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奠定基础。
②重抓师德教育。课题组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学校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尤其在有偿家教问题上,学校领导每会必谈,还成立专查小组,对全校教师进行不定期督查。
③严把考核关口。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消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2.紧抓课堂 ①统一思想
课题组始终坚持文化立校、科研立校的方针,把对教师发展的认识提高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学生,必须先发展教师,学校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平均500元的购书经费,其中200元由学校统一购买,教研组、备课组长牵头,经教师集体讨论后确定书单。另外的300元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用于教师对自己的持续充电。全体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需要。“分层走班”教学既是时代发展赋予学校新的使命,又是学校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领导要求教师首先过好思想这一关,充分认识“分层走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认真严谨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②理论学习
君子“善假于物”,课题组把全国各地学校实施“分层走班”的经验印成资料,下发给教师,组织教师自学。搜索与“分层走班”教学有关联的理论知识,如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美国教育学家、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包括后人对孔子“因材施教”的解读等等,对本校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教师先从源头上理解“分层走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③外出考察
“走出去,迎进来”,把培训教师的功课做足做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教师多次赴兄弟学校取经,通过实地察看、听课、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以体验换经验。李华锋书记率领教师团队赴江苏景范中学,考察学习“分层走班”课程设置;祁金才副校长带着实验室管理人员及体育教师到上海几所知名学校,了解创新实验室的使用及管理,并深入课堂,学习体育课“分层走班”的宝贵经验;叶利萍副校长亲率各科教师精英,多次到附近学校听课评课交流,积累更多的课堂实践知识;学校每一个教研大组,都到省内外的课改名校学习。
④课堂实践
有效的教学改革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这一片沃土,方能花儿芬芳,清香万里。课题组把课堂实践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观察、展示、交流等具体活动,对“分层走班”中的课堂进行探索。
首先,集体备课需走心。强化课堂本位意识,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根据“分层走班”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来设计教学思路,A班和B班学生的有着诸多不同,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兴趣点、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做好两种解读,即对教材和学情的解读;同一文本准备好两种设计。这对“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意义重大,也是课题组关注的焦点。课题组加强了对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的管理,提高了集体备课活动的要求,每个活动有记录,每次探讨有分层,每人发言有重点。同时,邀请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和本校名师对分层备课进行指导。其次,课堂反馈抓核心。为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我们筹建了课堂观察组,由校级领导、教科室、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组成。保证每堂课有至少有三位观察员参与,课后即时组织交流,交流内容锁定“分层走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尤其是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分层选择。通过交流,让教师明白各层应采取的教学策略:C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拓展提升;B层学生“扶”“放”结合,“扶”中有“放”,注重学法;A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托”,确保基础。上课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对A、B层两个班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自我小结,并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再次,解决“问题”有准心。在“分层走班”教学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倾听来自并收集来自一线的声音,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困惑。经过统计、整理、筛选之后,课题组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最后,搭台“唱戏”显决心。大力开展“分层走班”课堂的转型研究。平时,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分层课堂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分层课堂赛课活动。同一个教师,同样是“学为中心”,就同一内容开出研讨课,整个教研组的人都来评一评;利用来实验中学交流的省内外教育考察团特别多的有利条件,各学科教研组里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开出交流课,与客人切磋研讨;每学期,学校搭建大型的“分层走班”课堂交流平台,上半年是一年一度的全省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鉴湖之春”,下半年是“鉴湖之秋”。学校搭台,教师唱戏,和来自全国的实施“分层走班”改革的兄弟学校一起,“晒一晒课堂,找一找差距”;把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扩展为“全天候”的教研,每位教师在开出“分层走班”公开课后,都要把教学设计、PPT及课后反思等挂在学校内网的“教学论坛”上,同备课组老师人人跟帖。
3.写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方式。为此学校要求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要在教学层面,更要在教育层面;要坚持教学前、中、后反思。教学前反思,重在教学预测;教学中反思,重在随机应变,教学后反思,重在教学批判。
4.名师引领
课题组学校有着丰富的名师资源,课题组为实施“分层走班”教学配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是各学科精英的合集。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拥有来自自身和外部的丰富的资源,拥有娴熟高超的教学本领。①让名师引领学习共同体。以陈晓悦、茅娟美、王志强等名师为核心,成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帮助其他老师尽快适应“分层走班”教学。由名师自主组织相关活动,通过读书分享、成长之路、名师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名师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提高。
②让名师指导“青蓝工程”。在学习共同体内进行拜师学艺活动,让名师对学习共同体内的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老师尽快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并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分层走班”教学。
③把名师工作室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为加强研究,以名师工作室为基地,以“层走班”实证课例为材料,利用工作室活动时间,组织成员进行思考、分析,努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建设微课
首先,课题组请本校现代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沈叶祥老师普及关于“微课”的基本知识。2016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沈老师通过内网邮件的方式,把关于微课的基本知识发到每个老师的邮箱,组织教师自学,而后通过踏访办公室的方式,对每个办公室的老师进行指导,并详细解答老师的疑问。这项工作很费时,因为之前大家对微课知之甚少,集中辅导实效性不是很大,课题组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微课知识普及活动,虽然方式有点原始,但是实际效果很好。
其次,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为切实解决老师在开发微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帮助老师独立开发微课作品。2016年9月21日下午,课题组学校微课制作培训活动在教学楼各层办公室举行,技术人员依次到教学楼、行政楼各办公到进行培训。培训从下午一点半开始,一直到傍晚五点半结束。技术人员从软件安装、工具使用、制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着手讲解,过程完整,细节清楚,各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当中,对微课制作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开始有了研究的兴趣。
再次,请专家讲座。2016年9月24日,课题组邀请柯桥区发展中心特级教师周学东到校为全体教师做报告。周学东老师以《新技术支撑下的教师研修》为题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新方法。尤其是微课平台,周学东老师具体讲了微课制作的流程,从确定主题,到制作课件,再到录制课件,看似复杂的微课制作,在周学东老师讲来,如叙家常,深入浅出,参训老师一致叫好,觉得微课制作已不再是一件可怕的又费时的事,而是一件对自己教学有促 进作用的大事。12月3日,柯桥区实验中学邀请来自上海的郑荣玉校长作讲座,主题为“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教与学的变革”。郑校长把讲座的重点切入到微课制作这一块内容,指出微课平台已经成为他所在学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接着,郑校长以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微课制作的过程,这种现场制作的方法引起教师们极大的兴趣,很多老师迫不及待地进行现场提问,郑校长对老师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最后,试水微课,上传微信平台。从9月底起,课题组建立了学校微课管理制度。教师开始制作微课,并上传给各科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择优录用。与此同时,教务处连续发公告,公布校微课制作计划、微课上传地址、微课上传方法及微课质量评价表。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
(一)形成近9800余字课题研究主报告1篇
报告深刻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回顾了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从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效果评价。特别是,“分层走班”背景下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课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对象的变化也倒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真正促使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与水平。课题组通过理论培训、自主学习、外出考察、课堂实践、名师引领等一系列举措,教师已具备了“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能力和实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像唐秀萍、马凤美、盛红丹、陈芳、陈晓悦、王志强等老师,正在逐渐成为我校“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就本课题而言,课题组形成了“分层走班”教师优秀论文集、各学科目标分层汇编、“分层走班”典型课例(教案、录像)汇编、各学科分层作业汇编等一系列的成果。课题组所在学校共有30多项与“分层走班”有关的课题区级及以上立项,共有12项课题区级以上获奖;20余位教师的论文获奖与发表。,2016年学校被评为柯桥区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柯桥区教科研先进集体。2016年第二学期又被评为绍兴市级教科研先进集体。
(三)学生、家长、社会对“分层走班”课改愈加支持
“分层走班”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欢迎,家长反响良好,考试成绩稳中有升。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一份调查,了解自“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之后学生和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从回收的材料看出,随着“分层走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培训的持续进行,学生越来越适应,家长越来越放心(见图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改,分层后学生精神养成良好,学科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30%的学生成绩上升更加明显。(见图二)
图一:
图二:
(四)专家、同行的认可
“分层走班”教学持续推进,良性辐射,获得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认可。自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负责人董建康校长先后在宁海县初中名师培训班(175人)、余姚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及来校参观的100余批次的教育教学考察团上介绍学校“分层走班”实践及经验;承办全省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第九届“鉴湖之春”,向1000余名专家及教学骨干展示学校“走班分层”课堂,两次举办“鉴湖之秋”“分层走班”研讨活动,请绍兴市、柯桥区教研员和全区所有初中学校派教师参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016年10月,学校又接受了省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带领的专家团的调研和指导。
(五)媒体的大力宣传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以来,也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课题组负责人 董建康撰写的论文《教与学:从“统一”迈向“定制”》先后发表于《光明日报社》主管杂志《教育家》、《绍兴日报》;学校“分层走班””通讯《追求本真: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发表于2016年8月的《教育家》杂志,《让选择成为教育的活性元素》发表在2017年3月1日的《浙江教育报》上。《绍兴日报》、《绍兴晚报》、《柯桥日报》等媒体报道学校“走班分层”的通讯有20多篇,共计发表超3万字。
第二篇:尊重差异,分层走班结题
《尊重差异,分层走班》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亟待从“根”上发生变革。从课程实施层面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亟需一种灵活的、弹性的学习组织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分层走班制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它解决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矛盾。我校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走班制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气氛更为和谐,师生间的距离被拉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为学生创设了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走班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各得其所。
③学生学会选择。走班制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自我选择和选择的机会,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三.课题的涵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授课制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它的先天的、致命的缺陷——无法关注每一个学生,无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情况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之所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它除了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反思,产生了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的构想。2.差异性原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层”面的形式存在的,“层”实质上是一种差异。而作为学生全体,其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的差异性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3.成功教育理念。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不论学生的基础好与不好,都用“一把尺子”度量,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形成了失败者心态,而成功体验的机会太少!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学生分层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和数学思维等把每6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不够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偏下。
在分组时,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避免被分在B层的同学有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对他们今后学好数学更有好处等等。并明确指出各组之间不是不变的,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进行适当流动。2.教学目标分层
A层目标:确保基础,适当拓展深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层目标:正常教学。要求学生会学,重双基扎实,培养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3.教学方法分层
A层教学方法: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
B层教学方法: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多示范,多鼓励。4.辅导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后,A层次班级中将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特别优异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B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5.作业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所有题外,要注意同类型的题重复再练的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半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分层教学培育了学生的自尊感
传统的班级教学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致使部分基础不理想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加快了他们放弃数学学习的脚步。
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承认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程计划,体现了学生在班级中具有价值,培育了人性的尊严以及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使学生沉浸在被接纳的感受中,体验到完成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的成功滋味。2.分层教学使学生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保护,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尽力实现。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的成功而且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3.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两个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分层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4.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七.经验与教训反思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扩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2.教学方面的缺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需要进行转化,有时拿捏不住分寸。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
(二)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
2.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A班控制在40人,针对不同的层次,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这半年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换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此轮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上级教研部门不可能对相应教师全部实行全面的培训使之达到相关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只是表面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就成了主要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校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也催生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管理模式,成就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校本教研,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教研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升与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移,职能得以转变。
1、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
研。教研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更多的是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校本教
研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学校领导人和教研负责人由检查为主变为合作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疑,及时提供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3、由单一封闲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一是重视个 人反思,反思是教研活动的基点。通过写教后记、记案例,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重视同伴互助,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互动合作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收,在碰撞中颔悟,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专业引领。组织校内一批骨干教师作小专题研究,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学校原有的“作坊式”或“单打独斗式”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制度结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派生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中心在于整齐划一地有效执行上级教研部分所提出的意见,无须过分地关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心是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而这正是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学研究的制度性缺失。无疑,校本教研成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必然创新现有教学研究制度,走向校本教研。
四、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方能提高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教师素质 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群体并不是被动受体;要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第一个教师的健全素质结构;要立足于第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爱好设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0世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为教师发展的成长观,把教学看作一项复杂、多维活动,把教师学会教学,视为一名艺术实践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校本教研正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立
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实践又不断地充实教育理论,在这种理论实践的循环提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四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现了同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它的实施势在必行。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作为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课题组决定对“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 1
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
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2.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在学科教学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并确定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1.预习教师设计预习题和自主学习笔记卡。在学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2.复习开始上课时,以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3-5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后进生谈谈问题、中等生回答问题,尖子生补充提高。
3.呈现 我们每次都考虑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设置疑问、实物、图片、创设情景等呈现新课内容,不同梯度的问题让对应基础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
4.学生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尽可能把活动设计为若干种形式,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从而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
5.巩固、反馈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课堂中所学主要内容。并精心设计巩固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维,让他们进行横向、类比、逆向联想。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课题组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方案,以两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各阶段工作情况分别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1 ——2012.01)
这一阶段,通过对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下的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交流,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调查测试获得数据,制订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展示一个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与学习内容(目标)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指点,让学生学会摘录、保存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共同确定他们所要研究的专题。组织相关人员在广泛学习有关自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后,撰写、修改研究方案。并对
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02——2013.04)
1、分层教学各层次的划分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
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
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布置作业分层:
对三个层次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分层:
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单元考核分层:
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2.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讨、交流、总结
⑴.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在课堂分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⑵.积极开展新模式分层研究课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大赛,研究新课标下实施分层教学方法。
⑶.各个年级设教学分层模式改革实验班,按新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学习与交流,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⑷.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
⑸.学校组织公开分层教学研讨课,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 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题。
⑹.形成高效分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依据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组织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新课标下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改革。
⑺.推广优秀课堂分层教学经验,形成有特色的符合农村中学的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3.05——2013.06)这一环节是改进、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不断检验实验班的效果,同时组织教学调研,掌握详细资料,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进行最后总结,完成综合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不同观点讨论与交流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严格按活动计划行事,在课题组内部,每月固定活动二次,每次活动时,都至少有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交流、总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间断性总结。另外课题组成员经常对外开设研究课和观摩课,请教育战线的同仁们提供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讨、设计方面达成共识以后,就以此模式为指导,进行典型课例的实验研究,探讨数学课教学与学习的规律。
收集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和实践案例,对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反思、总结。收集老师们发表的论文、整理学校颁发的相关文件、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指导等,申请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教学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业务水平普遍提高
课题组虽以课题组成员为主展开工作,但我们的着眼点是以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我校教师的专业责任有了很大的提高。
1、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
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2..数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在全县教研室组织的各次抽考及中高考中,我校各年级的数学成绩,无论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以前有所提升,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结构,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力.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大大的增强了,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
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校以前很少参加市县级优质课竞赛,但随着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校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市、县级优质课大赛、市级电教学术论文评比,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课题工作的带动下,我校教师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注意以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课题组教师先后撰写了20多篇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
(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课题实验工作在我校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生学业测试 9
成绩不断提高。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兄弟学校的赞扬和认可。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推广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解决了“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如何引领教师开展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等普遍性问题,具有很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我们课题组把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在校内外加以介绍推广,并且上传到寿县教育信息网,以期给予县同行借鉴,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本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兄弟学校的关注和赞同,并且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县广大教师同行的积极响应下,我们向兄弟学校广大教师同行发出倡议,推广介绍取得的成果,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和全面提升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使课题研究工作向更广更深处迈进。
第五篇:“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子课题
“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设计研究”
结题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文龙小学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子课题
“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设计研究”
结题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文龙小学课题组
袁星莲
怎样培训21世纪的优秀教师?这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培养优秀教师,对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本培训是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热点。因此,研究并规划制定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研究背景
学校要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离不开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2012年11月,綦江区教委制定《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要求各校“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探索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自觉性,„„推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2014年10月綦江区教师进修校制定《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2014-2015学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各校“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有了合理的培训方案才会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对校本培训的规划制定和方案设计研究迫在眉睫。于是,我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的设计研究”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如何对教师的发展进行专业引领?作为一所硬件设施达标的学校,如何立足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不断探索的问题。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 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在加强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培训和培养。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20 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逐渐走上了校本培训的道路。近几年,国内校本培训注重本校的教学实践,更加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三、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政策依据
根据《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和《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2014-2015学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及教师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的设计研究”能提高领导、教师对校本培训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依据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进行“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及方案的设计研究” 能提高领导、教师对校本培训内涵的认识理解,更能探索出适合我校广大教师的校本培训方法和途径,有的放矢地进行校本培训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实践依据
我校实施校本培训几年证明,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遵照实施。近三年学校结合教师情况,根据区进修校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申报校本培训项目,认真撰写校本培训方案,切实组织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论、教师基本功、课堂教学艺术等十多个项目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明确校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学会制定教师校本培训的规划,并能根据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案。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加强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研究,学会制定学校校本培训规划。
3、通过研究,学会拟写校本培训项目,制定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4、通过研究,促进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根据学校情况制定校本培训规划。
2、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制定个人研修规划、研修计划等。
3、研究如何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方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有效教师》等教材为导向,组织教师研究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及校本培训方面的理论,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学校在充分了解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体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所处发展阶段,制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
3、行动研究法。学校以本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校本培训实施方案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校本培训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逐步形成 “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的实践模式。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计划
(一)研究思路:
1、加强课题理论学习和指导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围绕教师校本培训主题对课题组成员作专题讲座。
2、总结近几年校本培训的经验,举办交流座谈会和教师校本培训成果展。
3、与周边兄弟学校举办研讨交流会,吸取各校先进实践经验。
4、撰写适合学校教师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规划和校本研究实施方案。
5、通过“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总结实践研究成果”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计划
1、启动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组建有效教师的发展策略课题研究组,制定完善有效教师发展策略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开题的有关工作。
2、研究周期为三年时间(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研究阶段。
(三)实施步骤,具体为: 1、2015年1月-3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及实施细则;准备子课题的开题论证;对参加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2、2015年4月——2017年2月,课题研究的试点阶段。分析调研我校教师发展的现状,学校依据本校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围绕课题要求的几项重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成果评选展示活动;通过自我学习,校本研修,专业引领等方式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探索 “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实践模式。及时收集整理子课题研究过程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3、2017年3月——6月,学校课题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课题专家组进行鉴定、验收。
七、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认真实践,扎实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策划、管理及方案设计的实施策略,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构建了校本培训策划与管理的理论体系
教师校本培训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专家型教师为目标;以教育实践性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学习、教学实践、骨干示范、校际合作、专题培训、课题研究为主要模式;采用以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培训目标:(1)强化教师师德修养。(2)改善教师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3)着力打造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专家型教师。(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培训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理论培训。(2)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3)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培训。(4)教育科研培训。(5)名家教学风格的培训观摩。
3、培训模式:(1)专题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侧重于全局性、共同性和前瞻性问题的解决。(2)课题培训:主要以课题研究活动方式展开,课题指导以专家、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骨干教师为主,培训人员为课题组成员。(3)名师指导:聘请本校、外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等通过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4)自主研修:教师通过阅读学校指定的书籍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自我提升自我提高。
4、评价考核:(1)成立评价考核管理小组。(2)严格考勤制度,有记录。(3)检查培训笔记及心得体会。(4)填写教师专业成长手册。(5)评选优秀教育教学经验论文。(6)表彰学科骨干、教学能手。
(二)构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校本培训实施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教师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对教师校本培训实施管理,进行整体规划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培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继教员等为成员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评价与考核。
2、建立校本培训工作制度。
(1)参训教师必须坚持每日保证自学1小时,每周保证集中学习和研讨2小时,每月进行一次小组研讨和互评活动,每期完成1至2个专题的自学、反思、自评自结和案例分析等形成性资料。
(2)发扬密切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自觉转变与更新观念运用新理论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3、健全校本培训考核保障制度。
(1)保证时间:每次学习培训不得迟到、早退,严格考勤,并与学校考勤奖罚制度挂钩。
(2)保证质量:每次学习内容经领导小组审核,符合要求后,才可集中学习。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
(3)保证经费:学校划出校本培训的专项资金。保证培训顺利进行。(4)保证参与培训人员:每次学习培训对象确定后,任何人不得请假,事病假由组长批准,在期末工作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并在年终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
(5)对没有参加校本培训或校本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年终考核不合格。
(三)通过合理规划,制定培训方案,扎实开展项目培训,成效显著
1、严格管理,强化落实
为建设更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文龙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教师专业成长规划,精心设计校本培训项目,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为规范管理,强化落实,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的严格管理。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到个人成长计划,从培训项目的设计论证到培训方案的制定,从培训过程的管理实施,到培训资料的整理搜集,都做到了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精”,即时间精确,内容精准,人员精选,考评精细。要求培训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培训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并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让培训更具有价值,教师的积极性更高。学校在设计制定培训项目时,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与学校工作的协调性,做到“三结合”,即将教师的品德修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将工作的需要与教师的自主成长意愿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了《以立德育人为主题,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研训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毛笔书法为主题,开展教师书法艺术培训》《以课题研究为主题,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四个项目的培训方案。这四个项目的培训,既注重了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提升,又注重了对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培养,还对培养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书法素养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教师们愿学,乐学,从而保证了校本培训的效果。
3、学研结合,提升素养。
学校根据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和项目培训方案,采用集中授课与自学自练相结合、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狠抓落实,切切实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强化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师风。
教师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所在,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教师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系统解读以及古今中外和身边高尚师德事迹的宣讲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强化师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二是抓好研训结合,提高课堂实效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基于此,我校决定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进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培训。
总体模式:集中授课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1、教科所专家讲座及评课。
2、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专题培训。
3、个人自主课堂实践及教研组评课。
4、撰写教学反思
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课标研读;
2、教学组织艺术;
3、各学科、各年段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三是扎实书法功底,内强教师素质。
良好的文字书写功底,往往反映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都有重大意义。汉字书写是教师须臾不可离开的基本功。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身担教育重任,肩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应该写一手好字,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意义尤其深远。更何况我校是綦江区书法实验学校,因此,教师将扎扎实实练好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进一步提高教学基本功。
本项目培训要求通过讲授培训、书写训练以及比赛,使教师们基本掌握欧体、颜体、褚体等毛笔字书写笔法,入门入格。采用的培训模式是采取集中授课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练、赛分层推进。具体实施方式是:
1、学校书法教师集中授课辅导。
2、个人自主练习揣摩。
3、采用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每一项培训内容结束后,及时进行测试和作品展示。
4、组织书写比赛,以赛促训。
四是结合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肓领域中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索,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即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行动能力,不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等,缺少过程研究。为此,学校组织了对全校教师进行教科研课题研究培训。
总体模式:集中授课与课题研究实践相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1、教科所专家讲座。
2、结合学校已经申报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过程资料。通过培训,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会选题,会组织课题研究,会写各种研究报告。
(四)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多样,为营造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彼此学习的氛围,学校教科室着力搭建了四个平台,鼓励教师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1、一个网络交流平台
合作与交流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而合作与交流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交流平台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在学校网站上开设“教育科研”专栏,及时为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提供支持。把教师在研究中学到的新知、获得的感悟、积累的经验、探索的方法、形成的管理流程等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编码化,并且提升到程序性与操作性文件中来,使这些知识伴随着课题的研究,组织的成长而积累沉淀下来,并且随着这些知识的分享、使用而不断创新、不断增值。教师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在写作或参与各种讨论的时候,激起了强烈的专业意识,从观念到思想,从精神到行动,都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态。
2、一个课堂研究平台
校本培训的根本宗旨是改进教师个体、群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个体、群体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要完成这些目标,根本在于研究教师的每一堂课的教学,在于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回顾、反思,“聚焦课堂”是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研究校本教研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学校推出“精致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意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同题异构”观摩课。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从对教师教的评价重点转移到对学生学的评价。对于学校的各类课,如新教师上课、优秀教师上课、各级评优课等组织研讨,进行录像并刻录成光盘,将典型、优秀、有特色的课例集成背景介绍、专家点评、同行点评、学生反馈、教学注释、相应的信息资源等内容,进行视频案例分析研究。由于视频案例提供的是真实可信的课堂情景,真实再现了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使他更符合教师教学研究的需要,这不仅是课堂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了校本培训的另一个知识管理平台。
3、一个名师引领平台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标志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声誉,名师可以引领一个学科,带动一支队伍,产生“一花引来百花开”的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是我校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学校采用个人申请、教学实绩综合评定、民主推荐等形式,从各个学科教研组中择优选出一至三位骨干教师为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对于评选出来的名师们来说,他们不仅担负着研究学校课程改革、传播优秀教学经验的重要责任,而且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为学校提出教育教学管理合理化建议,为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三位名师通过教学示范、研修指导,举办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堂研讨、行动研究等活动形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资源共享。年轻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分享骨干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对教育教学科研层面的理解,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4、一个校本课题平台 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和参与校本课题的研究。校本课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有助于教师从“经验型”向“效能型”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指导思想。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自主学习、研讨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形成一系列关于教师校本培训方面的物化研究成果
1、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五年规划;
2、学校教师项目培训方案集;
3、学校校本培训管理制度;
4、学校校本培训策划与管理经验论文;
5、课题研究改进措施;
6、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7、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应用影响与效果
(一)广大教师的学习观、教师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本课题研究,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初步形成,教师们深 切地认识到 ,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自身发展,自身工作、存在的需要,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自主性更强。
(二)校本培训成效显著,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目标更明确、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效果显著,广大教师真正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水平的提升。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 ,提高了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结合也结合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经验论文、参加课堂教学能力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九、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与思考 任何一种培训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修正、补充,才能更具科学性、可行性。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需要不断地总结,完善,才能取得更多更显著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与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专题课堂教学研究课、教研沙龙等活动,共同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开展深入探究实践,构建优质高效生动课堂
课题组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实验,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位成员及学科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实验课研究活动,及时交流、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构建“四步导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实验积累数据和资料,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三)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加强教学反思,促进业务提升
所有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基础上,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
(四)实施开放性研究,进行多渠道的学习
注重平时积累,定期进行QQ网络研讨,研究过程中加强与区教科所和兄弟学校的联系,与他们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获取新的理念和信息,返校后上汇报课,与课题组成员展开交流,有效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