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

时间:2019-05-12 12:1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

第1题: 理解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的关系的正确观点应该是在()。[多选题]

• 课外教育工作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 课外教育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可以互相取代

•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可以互相补充

• 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 第5题: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多选题]

• 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 是一种独立发现式的学习

•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第6题: 教学大纲即()。[单选题] • 学科课程标准

• 学年编制

• 课程计划

• 教学计划

第7题: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单选题]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第8题: 从法律的角度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多选题] • 干预与服从

• 管理与被管理

• 监护与被监护

• 责任与义务

• 教育与被教育

第9题: 启发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单选题] • 创造性

• 交往性

• 主动性

• 多样性

第10题: 1999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11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背一些古诗作为格言以自勉。新生入学时,他要学生背的第一首诗是《有志》:“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第二首是《早起》:“朝日初上窗,起身勿傍徨……勤惰从此分,习惯遂为常。”…… 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的是()法。[单选题] • 陶冶法 • 说服法

• 锻炼法

• 榜样法

第12题: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有关儿童的原则有()。[多选题] • 儿童活动游戏原则

•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 尊重儿童意见原则

• 无歧视原则

•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第13题: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单选题] • 教育专业素养

• 学科专业素养

• 职业道德素养

• 品德专业素养

第14题: 课程计划是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和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15题: 按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多选题]

• 相对性评价

• 正式评价

• 非正式评价

• 绝对性评价

第16题: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多选题] • 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观点

• 培养儿童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 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 通过劳动产生劳动成果

• 帮助儿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第17题: 在接手三年级的一个新班后,我发现班里有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几乎与班上所有同学发生过摩擦。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父亲是某娱乐场所的部门经理,性格暴躁,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个性,在孩子4岁时与孩子父亲离婚。父母离异后,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孙子,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通过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家的VCD片几乎都是有关枪战、爆炸、打斗等暴力影片,他说自己也最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针对这些情况,我婉转而客观地与家长分析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形成影响较大,孩子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可及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矫正。经过协商,他父亲与爷爷奶奶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对孩子的教育,一是决不打骂孩子,二是尽量限制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三是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们通过合理宣泄、榜样示范等对他进行教育疏导。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但他的转变很大,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还交上了几个好朋友。[情景题]

1、依据案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题] • 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员都应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

• 既然是在校学生,学生德育主要就是学校的责任

• 德育离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德育的开展要贯彻一定的原则。案例体现了德育的()原则。[不定项选择题]

• 长期性` • 导向性

• 一致性

• 因材施教

3、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不定项选择题] • 批评法` • 表扬法

• 说服法

• 榜样法

4、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该案例体现了()规律。[不定项选择题]

• 教育影响一致性规律

• 知、情、意、行相统一规律

• 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 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第18题: 关于终身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 它的提出者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 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 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 是对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第19题: 小学德育的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德育内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20题: 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多选题] • 模仿性

• 复杂性

• 规律性

• 意识性

• 社会性

第21题: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的因素是()。[单选题] • 学校教育

• 遗传素质

• 社会环境

• 个人努力

第22题: 课程计划的编制应该遵循的原则()。[多选题] • 保证学科之间协调平衡 •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

• 考虑到教师的意愿

• 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 考虑学校和地方的特色

第23题: 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单选题] • 杨贤江

• 赞可夫

• 凯洛夫

• 苏霍姆林斯基

第24题: 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多选题] • 斯宾塞的《教育论》

• 凯洛夫的《教育学》

• 洛克的《教育漫话》

• 卢梭的《爱弥儿》

•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第25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单选题] • 谈话法

• 实验法

• 讨论法

• 讲授法

第26题: 在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中,()是基础。[单选题] • 道德品质教育

• 思想教育

• 法制教育

• 政治教育

第27题: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上级与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28题: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出自《教育漫话》的观点是()提出的。[单选题] • 洛克

• 夸美纽斯

• 卢梭

• 赫尔巴特

第29题: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单选题]

• 目标管理

• 民主管理

•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第30题: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31题: 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谜语》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了一组过去学过的词:“跃进”、“斗志昂”等,原因是新课文中有“笑迎”这一新词。这位教师运用了教学的()原则。[单选题] • 理论联系实际

• 巩固性

• 直观性

• 启发性

第32题: 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单选题] • 教师与教材

•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 教师与学生

• 学生与教材

第33题: 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期,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时期。()[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34题: 下列有关素质教育的判断,正确的是()。[多选题]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代替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35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是身心发展的()。[单选题] • 顺序性

• 阶段性

• 差异性

• 不平衡性

第36题: 教育目的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归属,教育目的具有()功能。[多选题] • 选择

• 评价

• 规范

• 激励

• 导向

第37题: 《学记》中记述教育思想观点的有()。[多选题]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教学相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长善救失 第38题: 古代中国教育“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德育内容。()[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39题: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既指教师教的方法,也指学生学的方法。()[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40题: 根据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将课的类型分为()。[单选题] • 演示课和联系课

• 单一课和综合课

• 技能课和检查课

• 新授课和巩固课

第41题: 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体现在()。[多选题] • 参考书

• 教学大纲

• 教科书

• 练习册

• 课程计划

第42题: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相一致的地方是()。[单选题] • 同是一种活动

• 方向一致,但课外活动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

• 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 都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但方向不一致

第43题: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原则。[单选题] •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第44题: 教师指导下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45题: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多选题] • 融合课程

• 潜在课程

• 活动课程

• 核心课程

• 广域课程

第46题: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单选题] • 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直观性原则

第47题: 注重教育的后天培养,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单选题] • 朱熹

• 墨子

• 孔子

• 王夫之

第48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以下四道题目。[情景题]

1、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不定项选择题] • 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 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 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 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2、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不定项选择题] • 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 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负强化

• 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3、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定项选择题] • 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 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4、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定项选择题] • 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 “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 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 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第49题: 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50题: 学科课程也称为是核心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活动课程内容。()[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51题: 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课程设置不同。()[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52题: 活动课程特点表现在()。[多选题] • 课程具有偶发性质

•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 是针对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

• 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

•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活动课程内容

第53题: 在师生关系上提出“儿童中心主义”西方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单选题] • 裴斯泰洛齐

• 杜威

• 布鲁纳

• 斯宾塞

第54题: 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和形式运算水平。[单选题] • 直觉运算水平

• 具体运算水平

• 动作运算水平

• 表现运算水平

第55题: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于()。[单选题]

• 《孟子》

• 《论语》

• 《学记》

• 《大学》

第56题: 教师教育不但要使教师学会教学,而且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使教师成为“教者”、“学者”、()于一身的专业人员。[单选题] • 服务者

• 讨论者

• 研究者

• 协作者

第57题: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是()的主要观点。[单选题] • 教育准备生活说

• 个人本位

• 社会本位

• 教育适应生活说 第58题: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59题: 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是()。[单选题] •习题

• 说明部分

• 本文

• 目录

第60题: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等多种功能,在这些功能中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是()。[单选题] • 文化功能

• 政治功能

• 经济功能

• 育人功能

第61题: 试卷的难度越大越能提高区分度,拉开学生得分的差距。()[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62题: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体现了德育的一致性原则。()[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63题:近代社会教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多选题] • 教育的世俗化

• 公立教育迅速崛起

• 教育的阶级性

• 教育的全民化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第64题: 根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单选题] • 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 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活动课程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第65题: 不同专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学校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单选题]

•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 教育方针

• 培养目标

第66题: 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单选题] • 普及基础教育

• 普及义务教育

• 普及教育 • 普及国民教育

第67题: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单选题] •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 教学原则

• 教学内容

第68题: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多选题] • 发展的匀衡性

•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发展的被动性

•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70题: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体现了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判断题] • 错误

• 正确

第71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主张是“教师中心”“生活即教育”。()[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72题: 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判断题] • 正确

• 错误

第二篇: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第三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经常感冒

D.人际关系不良

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

A.非智力因素

B.思维能力

C.记忆知识

D.掌握技能

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方面。

A.入学的适应性

B.幼儿身体素质

C.文化课学习

D.社会性培养

4.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方面的适应能力。

A.主动性B.独立性C.人际交往D.规则意识

5.非智力品质主要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不包括下列中的()。

A.兴趣B.意志C.自信心D.创造力

6.研究结果证明,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是()。

A.幼儿教师的素质B.园校的沟通C.家庭的配合D.社区的帮助

7.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A.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B.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C.小学幼儿园化问题

D.幼儿的读、写、算问题

8.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的是()。

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B.幼儿的兴趣

C.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

2.过渡期

3.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幼儿能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2.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来完成。

3.幼儿阶段也需要让儿童养成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4.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事情。

5.儿童入学后如果不适应,容易发生睡眠不足、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

6.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

7.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只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精力。

四、简答题

1.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3.列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4.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有何意义?

5.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6.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

2.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3.论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六、案例分析

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丁丁感到还是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C.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

2.B.思维能力是智育的核心成分。

3.A.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

4.C.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

5.D.创造力属于智力范畴。

6.A.幼儿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7.A.幼小衔接根本上是解决生理、心理等的适应性。

8.B.幼儿的兴趣不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2.过渡期:指幼小衔接的特定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前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

3.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的教学是符合幼儿年龄阶段需要的,而不是专门为人学做准备。

2.×。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社会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完成。

3.√。

4.×。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的,贯穿多个年龄段。

5.√。

6.×。幼小两个阶段的区别包含多个方面,分科教学只是学习方面。

7.×。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注。

四、简答题

1.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为解决这一实质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入学意识。通过参观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恐惧感。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方面,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缩短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期。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做事情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同时,对大班的幼儿需要适当加入一些基本的认字、算术知识的学习。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小学有许多新的规则和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规则,有意识地学会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f!生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4.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在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在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5.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五、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人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

(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上课1—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

(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

(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1)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

(2)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学前班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办学条件差。由于我国农村幼教起步较晚,条件差,幼儿班里很少玩具、教具和图书图片,也没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材参考资料,使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

3.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例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点:

(1)教育的性质、目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因此,没有考试、考查等。它仅要达到为幼儿人小学做适当准备的目的,确切地说,是为幼儿做好心理、能力方面的准备。而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学生上学是向国家尽义务,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检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级或留级,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质量肯定或否定的体现。义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孩子不上学,其家长要被罚款或判监禁等。由于以上教育性质、目的的不同,因此,它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不同。

(2)教育内容不同。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到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不同。幼儿园教师应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中间教师启发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归纳、教师小结等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像、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2)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第四篇:幼儿教师_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5)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

A.社会环境 B.精神环境

C.城市环境 D.局部环境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5.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 6.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 7.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开放性原则? A.必备条件 B.主要条件

C.次要条件 D.生活条件

3.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

4.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是环境、教育和()。

A.遗传B.社会C.家庭D.学校

5.导致儿童个别差异的物质性基础是()。

A.后天环境B.教育C.遗传素质D.成熟

6.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体现了()原则。

A.开放性

B.经济性

C.发展适宜性

D.参与性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物质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

4.环境的相容性

5.环境的转换性

6.幼儿常规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环境所具有的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独立的。

2.参与性原则就是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与教师需要共同参与整个过程。

3.环境创设中的开放性原则就是幼儿园要多搞活动,让外界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建设。

4.教师要尽量让幼儿感受到环境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

5.在调整环境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是环境的发展性和教育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幼儿园环境? 2.什么叫发展适宜性原则?如何具体体现这一原则?

8.运用环境体验法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为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作用,创设时需要考虑哪些原则?

2.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3.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等);语言活动区(阅读、故事表演等);建构操作区(拼、插、搭、小制作等);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种划分并不固定,每个幼儿园在具体操作时可视情况化整为零、灵活搭配。场地大一些的,可设置大的活动区;场地比较小的,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大多以班为单位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图书馆、科学宫等,以期装备更好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丰富、分出层次(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并适时增添和更换。

谈谈上述活动区的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B.环境分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A.物质环境是发展的基础。

3.C.孔子最早提出先天与后天关系。

4.A.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

5.C.遗传因素是个体差异的物质基础。

6.B.少花钱多办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

2.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4.环境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5.环境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6.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按照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判断题

1.×。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

3.×。开放性原则是指将大、小环境有机结合。

4.√。

5.×。环境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

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年龄的一般特征来看,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的特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提供相应的发展环境。比如: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提供合适的教学器具;开展有层次的游戏。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不同的幼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并且是安全的和多样的。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为环境的教育性和可控性。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反过来,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1)物质因素。如前所述,物质环境是幼

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园环境的过程,应当成为幼儿实际感受国情教育、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

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因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①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②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5.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如果在创设幼儿园环境中一味追求高档化、贵族化,把良好的教育环境理解为良好的物质环境的话,势必会使幼儿教育误人歧途。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就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和“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幼儿园环境好环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有外国货多少。这些观点对今天理解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幼儿园的经济条件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贯彻经济性原则只是贫困地区的事。我国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办教育,都应当结合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及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动手,共创美好环境。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幼儿园管理上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问题。创设幼儿

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

6.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做小主人责任,树立自豪感和认同感,发展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比如,大家一起收拾活动室,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把活动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参与这一过程会使幼儿实际地感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当自己负责的桌子没擦干净,影响了活动室的清洁时,也会让幼儿体验到责任意味着什么。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环境的创设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如布置活动室的墙面,要让墙面布置得漂亮,需要幼儿齐心合力,大家分工,有的剪、有的画、有的贴;不光顾自己做,还必须商量、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相互帮助。这样,幼儿能够实际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合作的意识,并提高相互合作的技能和能力。

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发展、学习、创造、合作,这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其效果决不亚于教师创设的现成环境。

7.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管教师、家长是否愿意,社会环境都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强有力地作用于幼儿。因此,尽管幼儿园小环境的教育功能很强,但如果仅仅局

限于幼儿园封闭的小环境中,是不能搞好教育的。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与其消极被动地任其影响幼儿,不如主动地与外界结合。尽管不能左右外部因素,但是可以选择、组织、利用其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努力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3)幼儿参与性原则,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责任感、合作精神。

(4)开放性原则,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8.环境布置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②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③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④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⑤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⑥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日的的一致性。

五、论述题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必须强调目标意识,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决不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因此,创设环境时,目标是依据,应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项具体的活动中。

(2)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

育系统。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5)经济性原则,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2.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1)准备环境。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让环境蕴含目标,即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第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即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的创设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2)控制环境。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3)调整环境。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

3.对环境创设含义理解的误区,主要是对物质环境创设含义的理解失之过窄,将精神环境创设和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分割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在活动区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轻松自主,没有心理压力,不受局限,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开来,表现在:

(1)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或分割了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备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对教师来讲,认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觉得温馨、有安全感。如果幼儿园及活动室里四壁空空,缺乏幼儿活动材料,孩子无所事事,感觉冰冷生硬、不安全,则会产生厌园情绪,并导致幼儿的被动活动。同样,虽然环境、材料丰富,但教师不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也没有归属感。

(2)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而没有包含材料,特别是幼儿活动的材料。

(3)将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

(4)将班级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墙饰。

(5)将墙饰主要理解为主(大)墙饰。

这种理解带来的偏差,从有的幼儿园制定的导向性检查标准中可看到,从教师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某一个方面上也可看到。《幼儿园教育纲要》不但强调广义的环境(包含了多个方面),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案例分析

幼儿园活动区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意义表现为:

(1)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而

任思维和想像自由驰骋,并体验成功及活动过程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和健康人格。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既可以在孩子自选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指导正在搭积木的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音乐区进行分组教学、练习某种节奏等)。许多地方活动区既是教学活动场所、幼儿自选活动场所,又是教师个别教育的场所,一区多用,发挥了综合的教育功能。

(4)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以往自由活动时出现的无所事事、无聊乏味地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出现破坏性行为等种种不良现象。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人的教育》

3.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A.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形成技能 D.培养个性

4.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潜在课程

5.(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A.初中 B.婴儿 C.小学 D.幼儿园

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C)。A.劳动任务 B.工作性质 C.劳动对象的特点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个人活动包括(D)。A.体育竞赛 B.学科小组 C.科普讲座 D.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A.探究性活动 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 D.社会性活动

10.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基础垂课程是(B)。A.广域课程 B.必修的课程 C.相关课程 D.选修的课程

16.提出非学校化观念的是(B)。A.赫尔巴特 B.伊里奇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培养创新能力_______。

22.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修辞___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心理的______发展。24.课外小组活动主体可分为学科小组、______技术小组____、艺术小组和体育小组。25.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辅助______作用。26.课外辅导是对___课_______的补充和延伸。

27.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___创造性练习_______。28.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______专业____教育。

29.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_班主任工作总结____。30.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_促进_____的关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T)

32.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T)

33.学习问题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作过种种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F)

34.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感觉为基础。(F)

35.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T)

36.任课老师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养成学生的素质。(F)

3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T)

38.教学中的启发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F)

39.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T)

40.小学生的学习是无目的、无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不用遵循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F)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

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42.根据课程的任务和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4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4.简述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6.试分析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B5.C6.C7.C8.D9.C10.A11.A 12.C13.C14.B15.B16.B17.C18.B19.B20.C

二、填空题 21.培养创新能力 22.修辞 23.心理 24.技术小组 25.辅助 26.课

27.创造性练习28.专业

29.班主任工作总结 30.促进

三、判断题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

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42.【答案要点】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43.【答案要点】(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4.【答案要点】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5.【答案要点】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 46.【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的意义是: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下载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加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