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沉船之前》教案 沪教版
《沉船之前》教案
授课班级:初三(9)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和场景。
2、通过描写方法的品析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情感。
3、结合比较鉴赏初步掌握文章立意与选材的关系。
4、引导学生体会、评价面对灾难时闪耀的人性美和光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归纳、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场景。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情感。
教学难点:
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围绕立意进行高效选材”的阅读及写作要求。
教学方法:
品读、影视作品鉴赏比较、交流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灾难的来临往往是猝不及防的。也因此能折射出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引出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二、说说你所知道的泰坦尼克号。
(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
三、精读赏析:
1、找出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
明确:⑴ 音乐家演奏乐曲
⑵ 老爵士拒绝更衣
⑶ 老船长与船同沉
2、三个场景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各有侧重)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3、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从容面对死亡?
(引导学生沉浸、体验、感悟文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⑴ 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⑵ 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
⑶ 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立意的目的——展现人性美)
a)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断,比较鉴赏异同:
1、与课文有什么异同?
明确:情节相同,选材不同。
课文——在灾难、死亡面前镇定从容、坦然面对。
影片——也有惊慌失措、卑鄙无耻寻求生路的人。
2、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立意和选材的关系)
课文要表现的是高尚的人性美;影片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多样化。
b)拓展延伸:
“围绕立意而进行高效选材“是中考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要求,应深入理解和运用。以中考题为例解说。1、200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老海棠树》。
第19题: 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8分)
指导:本题的解答应紧紧抓住文章写的四个与老海棠和奶奶有关的场景作答。分别见文章第3、4、5、6段内容。感点明确,围绕中心作答。
2、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年轻的国旗》。
第20题.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指导:本文写到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有——为没有中国国旗找校长;在草坪上耐心等答复;四处打听寻找国旗;长途跋涉9小时取回国旗等。围绕感点谈出启示即可。
c)总结并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成长》。
2、以第一人称写出文中三人的内心独白。
3、阅读2005、2006年中考阅读文《我的老师》、《孩子和书》,整理出文章中心立意和所选材料并阐述两者关系。
板书设计:
沉船之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2、源于课文,高于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归纳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对初三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的问题,所以必须利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拓展课文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运用了5分钟的电影片段,与课文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了解立意与选材的关系。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了“面对灾难时该怎么做?”的问题,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让学生成为主人。记得潘鸿新老师曾说:“老师不要在课堂上顽强地表现自己。”我很赞同这话,并时时以此为戒。这节课前一天布置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写一段感想的文字,他们的思维让我很欣喜。我临时改变了上课的安排,把学生精彩的话语放入课件,并设计用两位有不同见解的同学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讨论。效果很不错,几种不同的观点并不相悖,同学们热烈、有序的争辩呈现出一个充满智慧、活力的课堂。
我的遗憾和反思:
1、“沉浸——体验——感悟”文本的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时间不能少。我感觉这点还做得不够。可能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因此没有在品读课文上花很多时间。其实,逐句品味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仍可加强,这样才有利于解读蕴涵的思想感情和主旨精神,才能上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来。
2、教师充满创意的理想的教学构想能在课堂中的学生身上落到实处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把课堂遗留的教学思想延续到后面的教学中,如何从学生整体实际出发、联系中考实际的教学很值得深思和探究。
4、因为时间的限制,许多学生的精彩见解都来不及表达。我多次阻止、打断了学生的发言,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甚至无意间伤害学生。所以,在预设课堂时,不妨留下大一些的空间和弹性,淡化公开课的意识,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表现调整课堂节奏和容量,而不是按既定步骤进行,从而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5、应该关注更多学生的课堂状态。陈老师告诉我,有个学生回答了4次问题,有两个3次,有的两次、一次,而有个女生一直举手,但是我没有点她回答。我很惭愧,第二天向这个女生真诚地道歉,她很欣喜。这提醒我必须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忽视、剥夺不举手的学生的表达权利。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沉船之前》同步练习沪教版
《沉船之前》同步练习
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2.三个场景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从容面对死亡?
4.从三类人他们放弃逃生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死亡是怎样的态度? 5.划出文中表现“音乐家”“临危不惧”的语句 6.第六段和第十段运用场景描写的作用? 7.音乐家为什么此时还能演奏出动人的音乐?
8.圈划对“老爵士”这一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9.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参考答案
1.⑴ 音乐家演奏乐曲 ⑵ 老爵士拒绝更衣 ⑶ 老船长与船同沉
2.(各有侧重)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3.⑴ 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⑵ 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 ⑶ 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4.面对死亡,他们都勇敢镇定,临危不惧。5.曼妙;特殊;交响乐等。6.反衬音乐家临危不惧 7.与音乐之神在一起
8.“拾级而下”(11段):从容不迫——动作描写;
“头戴。。。油光锃亮”(11段):衣冠楚楚——外貌描写; “平静”(13段)
“神态安详”(18段)神态描写 “彬彬有礼”(19段)
9.生命是可贵的,面对灾难,我们应该体会出生命的坚强和意义,树立责任高于生命
用心
爱心
专心的思想。
课外拓展
摘不掉的眼镜 方冠晴
1938年,日本兵攻占了我们黄梅县城,之后,就打算在县城的外围修筑炮楼,于是,四处抓人当劳工。其时,老百姓大都逃到大别山麓避难了,所以,鬼子只抓来70多个百姓,逼着这些人挑砖筑土,修筑炮楼,给每个人每天都规定了工作量,没完成的,就要挨打。
鬼子定的任务重,很难完成,所以,大多数人每天都得挨打。面对鬼子黑洞洞的枪口和白晃晃的刺刀,没有人敢反抗,大家都选择了忍耐,咬着牙忍受鬼子的折磨。有好几个人被鬼子活活打死了,也有好些人被鬼子打成了重伤,这样一来,能干活的越来越少了。为了保存劳动力,鬼子就改变了惩罚这些劳工的方式,不再用枪用刀,改成抽耳光。
眼看炮楼不能如期建成,鬼子只得再次出动兵力抓人,又抓来了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教书的先生,一个姓何,一个姓方,两个人都是近视,戴着眼镜。何老师大约三十来岁,身体稍微强壮一些,而那个方老师,则五十好几,斯文、瘦弱。
这两个老师被抓来的第一天,就没能完成鬼子规定的任务,只能接受鬼子的惩罚。鬼子让没能完成任务的人站成一排,然后,挨个儿抽他们的耳光,抽得大家鼻青脸肿。抽到队伍的后面,就是两个戴眼镜的老师。那个日本兵冲何老师吼:“眼镜,摘下!”何老师只得摘掉了眼镜,日本兵照何老师的脸上“啪啪”地抽了三个耳光,然后来到方老师的面前,照样下达命令:“眼镜,摘下!”方老师昂着头,腰板挺得笔直,一动没动。日本兵只得再次吼叫:“你的,眼镜,摘下!”方老师不屑地看着日本兵,问:“你让我摘下眼镜给你打,我就摘下眼镜给你打吗?你以为我这样犯贱?”他的语气惹恼了鬼子,鬼子对他拳打脚踢,将他打得趴在地上。
鬼子走后,劳工们都围了上来,何老师赶紧来搀扶方老师,方老师却一掌将他的手推开了,冷冷道:“你不配扶我!鬼子没有人性,那是他们的罪恶,但是,他让你摘掉眼镜好让他抽耳光,你就真的照办,这跟他要打你的脸你就将脸送上去有什么区别?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骨气?”
方老师的几句话,说得何老师低下了头。所有的劳工都跟着低下了头。他们都是农民,个个身强体壮,但面对鬼子的残暴,他们选择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与上了年纪又斯文瘦弱的方老师相比,大家都感到了惭愧。
第二天傍晚,鬼子再次惩罚那些劳工。因为头一天方老师的表现让鬼子记恨,所以他第用心
爱心
专心
5.说说你对文中何老师的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6.说说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段或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顺叙
2.前面的部分是叙述;最后两段为一部分的部分,是议论。
3.描述两位老师的外形,用何老师的年轻强壮衬托方老师的老弱,为后面突出方老师的伟大铺垫。
4.“不屑地看着日本兵”“咬着牙,傲视着鬼子”,表现他对日本兵的蔑视各誓死捍卫尊严的决心。
5.由胆小懦弱变为能为尊严而抗争。6.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天净沙 秋》教案 沪教版
《天净沙·秋》
【自学指导】
1.了解白朴的文学地位,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课文天然古朴的语言特色。
2.学习用对比表现景物的方法,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品的挚美意境。
3.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表现的人生理想。【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体会曲中的意境。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关提示】
1.白朴,元朝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2.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品是《墙头马上》《梧桐雨》。【词语积累】
残霞:晚霞。
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朗读课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课文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课文分析】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倾诉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白朴的这首写秋之作,被称为“秋意之圣”。曲中,作者将秋日的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这首曲的意境,是由天然古朴的语言、丰富挚美的情感、生动泛美的彩画等构成,情景交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情感
用心
爱心
专心美。
“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写秋景,如果全篇笼罩萧瑟气氛,会令读者感到沉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白朴的这首曲子可谓独具匠心。前二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有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里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作上半段的结语。这样,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也展现了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交杂相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五颜六色,多彩多姿。【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这首曲子,有哪些景物?其作用是 什么?
这首曲子的景物有: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图景,都代表秋景的萧瑟气氛。“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秋景变得多彩多姿。这样,原本萧瑟的画面变得活跃,寂寞的秋景展现了鲜活的生气。
2.这首曲勾勒了一幅什么图景? 这首曲勾勒了一幅秋之图景。3.借助曲中的意象,你有什么感受?
秋不只是寂寥的,也有活跃的生命。因为作者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展现了秋景鲜活的生气。
4.开头两句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个景象,描摹出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如椽之笔,渲染了秋之寂寥。
5.对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作多角度的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森林中的绅士》教案
《森林中的绅士》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学习本文拟人的方法,揣摩文章细腻而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你的眼中,什么叫绅士?
有一种动物叫豪猪,它的身体肥胖,头部长的像老鼠,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从背部到尾巴都长满了黑白相间的棘刺。每当豪 猪遇到危险,会立刻竖起一根根的刺,以用来吓阻敌人。如果敌人仍要进一步逼近的话,它就会转身倒退冲向敌人,与敌人搏斗。豪猪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 在内,都是典型的绅士式的。这种绅士式的生活方式,这对人的生存有怎样的启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中的绅士》。
1、介绍作家作品。《森林中的绅士》的作者茅盾的原名、字、籍贯、生卒年,在题注里有介绍,这里只作简要的补充。他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 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2、检查预习。
① 齐读生词:
得天独厚
逍遥自得
无所用心
待人接物
知难而退
优游自在 无病呻吟
方正持重
②《森林中的绅士》的作者
,原名
,字
,代表作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指定个别学生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容易出错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1、作者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
可引导学生抓住豪猪的特点:待人接物的方式、战术、无病呻吟等。
2、“森林中的绅士”——豪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作者说这种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师生交流。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研读赏析:哪些地方对豪猪的描写很传神?找出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供教师参考:
①“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②“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地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③“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然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后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的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记,可谓从容镇定。
三、感悟与反思
1、问题1:课文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种之忧呢?是不是它那种太懒 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使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力的暴露着的鼻子——所以结果仍然于它不利呢? 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问题2:作者写本文仅仅是让我们喜欢豪猪这种动物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对濒临灭绝的担心,对懒散悠闲生活方式的不满。)
四、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豪猪的命运让你产生那些联想?大家共同讨论。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设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可爱之处。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关汉卿曲二首》教案 沪教版
《关汉卿曲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的文学地位,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感受关汉卿曲“本色”的特点。
2.体会直抒胸臆、以景衬情的写法,学习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3.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学习关汉卿与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品读,感受诗人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
2.难点: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表现风格。【相关提示】
1.曲,是一种文学样式,成熟于元代,并迅速繁荣,取得了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地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属于诗歌;杂剧属于戏剧,其剧本则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曲,又分套曲和小令两种。
2.关汉卿是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者。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旗帜,王国维称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今存关汉卿套数13套,小令57首;其杂剧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正音正字】
恁nèn 斫zhuó 蹴cù 踘jū 兀wù 【朗读作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课文分析】
《一枝花•不伏老》中关汉卿自比“铜豌豆”,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支曲,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以“铜豌豆”自喻,与“子弟每”对比,表现了愤世嫉俗、顽抗张扬的个性。
第二层,两组排比,列举自己多才多艺,样样精通。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决不妥协的态度。
这支曲,大量使用市井语言,一连用了五个修饰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排比而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顽抗到底的决心。同时,有意与“子弟每”区别,暗示自己别有抱负。【互助学习】
1.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铜豌豆”。
这表现了作者顽强、幽默的性格。
2.关汉卿,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铜豌豆呢?
金元时期,乱世疾苦,铸就“书会才人”不伏老之心态。
3.“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连五个修饰词排比有什么作用?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顽抗到底的决心。与“子弟每”做强烈的区别,暗示自己别有抱负。
4.举例说明,此曲第三层是怎样表明决不妥协的态度的?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决不妥协的态度。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是从正面表明态度。
“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是从反面表明态度。
5.《一枝花•不伏老》中,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此曲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排比。如: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嚥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
6.“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这里运用了两个对偶:①“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②“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四块玉·别情》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主人公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的情感。2.难点: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以景衬情加深缠绵愁思的方法。【词语积累】
四块玉:曲牌名。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朗读作品】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作品翻译】
自从把你送走,心中总是难离难舍,一缕相思情到什么时候才能断绝?凭倚栏干远眺,用衣袖轻拂如银雪般的柳絮,望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心上的人真的去了。【课文分析】
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重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是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总之,《四块玉·别情》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互助学习】
1.这首曲子,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曲子,写了杨花、溪、山等景物。
2.这首曲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其作用是什么? 这首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
作者通过层层设障的方法,不断变换景物,动态地表现出女子无限哀愁的心境。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