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2:1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

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4)建立研究制度。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3、2019年9月----2019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第二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 丹1 汪 维2

(1.广西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工委 组织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当中的很大部分存在自卑、抑郁、冷漠、焦虑、内疚、敏感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2-0081-03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家庭的生存生活问题,对从经济困难家庭中走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制定了许多救助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大学生的生活难题。但从高校校园生活的实际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生事故的比重仍然较大,有的甚至非常严重。针对事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事故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在自身能力、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他们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等心理特征,行为中较多采取逃避方式。

2.抑郁。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苦闷、思维迟钝、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因而少言寡语或整日沉默不语,伴随有失眠等不良反应。抑郁状态常使这些大学生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产生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

3.冷漠。生活困难常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等都漠然视之,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

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和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往往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人际交往困难。

4.焦虑。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我们曾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题目是:“请你写出最近一段时间(近2 周)内最关心或最担忧的事情。”结果有71.9% 的学生最担忧自己的家庭生活出现困难,担心家人病情加重等。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破坏人的免疫力,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发生,必须引起重视。

5.负疚。面对艰难的家庭生活条件,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他们觉得自己不仅不能帮家里减轻负担,还要花钱读书,对不起坚持劳作的双亲。如果在学业遭受挫折时,这些学生的负疚心理往往更为强烈,常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当负疚感过于强烈时,就会引发其自卑、抑郁、焦虑等系列心理问题。

6.敏感。敏感心理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他们经济困难,对与钱有关的事情十分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希望因贫穷而成为需要照顾的人。因为这会让他们心理不平衡,在同学面前产生不平等感。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的心理问题,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常靠举债借款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因此,他们在校期间总想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同时又要拼命学习,以期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这使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使学习成绩下降,自己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激烈。

当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到高校后,通过组织获得了一定的助学贷款,但是贷款的偿还压力将伴随他们走完大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

2.学习适应能力差

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学阶段为班级的尖子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曾受到同学的仰慕、老师的钟爱,但进入大学后,竞争激烈,很多学生由中学的优秀生或尖子生变为大学的普通生,心理开始失衡,加之不能较快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调整心态,造成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困惑。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许多来自落后地区,以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很难适应高校自主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在一定阶段内难以适应。

3.社会支持相对匮乏

社会支持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学习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情况,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需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社会支持。但是,高校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这使远离家门的学子缺少精神依托,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能力较差、心理闭锁、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等,他们常常不易寻找到倾吐心声的知己,思想得不到交流,心中的郁闷、不满和不安无法很好地得到宣泄。

4.就业压力沉重

国家实施双向选择分配制度以后,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曾经的“不管吃多少苦,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现状,鱼跃龙门”的梦想开始破灭。1999 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社会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5.受到社会上部分人的歧视

在大学校园里,广大师生对困难生都给以真情关爱并无私相助。但在社会上,困难学生常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视。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金钱至上”的社会不良现象又表现出一种蔑视甚至仇恨的态度,社会现实与他们主观意识间的冲突加剧了其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

6.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天地,对儿童早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方式缺乏科学性,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已充分

证实这一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回顾早年生活时,大多数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由于引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方面

为减轻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发放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发放困难补助等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目前社会资助体系不规范,建议通过适当方式合理规范,建立新的资金分布格局。可根据各高校学生具体状况,公平合理地进行资金的再分配,从宏观上把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救助团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其提供合适的助学岗位,帮助其通过自主行为摆脱贫困。此外,团体还应面向全社会为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介绍的同时发展自身的产业,以兴办产业的方式为其提供部分助学岗位。

2.学校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2001 年3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与发展为主导、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目标模式,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使其树立自助性指向的健康新概念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中心等方式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等。

其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助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学年制进行,基本上不允许在校学生工读交替(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打工),也不允许兼读(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本科四年是以脱产的形式安排学业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原有的学制上有所突破,有限度地引进了学分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

制。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对学生的在读年限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对在校修习课程所积累的学分有规定,时间上无硬性要求,实行弹性学分制。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对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很有意义。因为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停学一至二年后再恢复学业,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也允许提前毕业。

再次,经常举办一些团体互动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是其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互动性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为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家庭方面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孩子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应该在关心子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其心理的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给子女在心理上提供一个稳固的精神寄托,保障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个人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强迫等。他们除了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疏导和治疗外,自身也应积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确立适合自己的新的奋斗目标。许多大学新生入学后,往往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容易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极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应勇敢面对,泰然处之。要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是有助于及时调整心态,从心理困境中走出的。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抗干扰能力,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第三,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转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情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例如,当心情抑郁时,可打打球、散散步、找知心朋友谈心等。焦虑时,可找一部自己喜爱的休闲文学作品或影视看看。家庭经济大学生还应学会自我宣泄,对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情绪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年第2 期(总第110 期)2008

第三篇:《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唐河县星江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婚姻法对离婚也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绝对离婚数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万对达到2008年的226.9万对,而这一年全国共有1049.9万对结婚,比例达到1:5.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就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占2/3强,我校离婚家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本校18个教学班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3%以上,最为典型的七(1)班,61名学生中离异家庭学生数达到21人,占1/3多一点,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往往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孩子部分性格张扬;部分比较孤僻,不合群;遇事紧张、自卑感强;学习缺乏信心等,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的研究也表明:离婚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次心灵的手术,震动很大,它对儿童的生活、认知、情感、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现状,关注这些离异家庭学生改善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面对新式的家庭结构,加强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完整的母爱及父爱,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外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教育理论方面有许多的阐述,但还没有形成实践机制付诸行动的也较少,因此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应用价值的研究,针对我校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作一次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指导孩子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设想通过对我校离异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个案追踪调查,探索如何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改善不良亲子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离异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最终要还给离异家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转化和现实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而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下滑,心理出现异常。因此,学校只有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找到自信,健康的成长

在本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并经常鼓励,保护其自尊心,提供宣泄的机会、场所和氛围。对待这些学生能

够理解,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且能够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欢乐。面对社会上离异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旨在创设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协助离异家庭学生学会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现在并接受自己目前的环境。

三、课题的建构:

(一)课题研究依据: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2)学习、生活没有自信,总是很茫然(3)社交能力差(4)做事冲动,一意孤行(5)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变革市场竞争,让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受到冲击,给每个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离异家庭学生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使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背负的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这样产生的。我们此处所强调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属于离异家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耐心地与学生沟通。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在教师的帮助下调节心理偏差。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多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感受集体的关怀,使他们的心理良好成长。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

2、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陶冶情操。

3、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能力,较强的交往能力等。

4、培养学生有爱心的情感教育。(三)研究内容

前期的调查主要包括:

1、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家庭的变故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

2、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自信心、在校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内容:

1、调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产生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

2、学校如何与家庭合力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实践研究。

3、探索出一套适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4、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重点转化教育。关注学生教育后的效果。(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这将是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经过、原始想法、效果的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症结,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2)经验总结法。课题参与教师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平时注重积累经验,探索有效措施,寻找适合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3)观察法。采用科学观察法,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研究者将运用多种观察法的类型,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这类学生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4)调查法。研究者对在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情况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充分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5)文献及理论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组织与学习。对调查班级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初步分析。成果形式:问卷调查总结表。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深入开展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的宣传与发动工作。以所在班级为单位,建立在校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跟踪档案,并做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形式:典型教育对策案例。

(3)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1月)召开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安排会,组织人力就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汇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和论文。

(4)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2月)取得成果展示,集成典型安理分析及教育策略档案。拟定汇报资料。

(六)研究过程 l、案例分析

组织调查在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在校94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其他家庭学生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课题组老师各自选取本班1——3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离异家庭学生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

2、确立研究人员和跟踪对象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待缺乏家庭爱的离异家庭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准确地弄清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

3、课题研究的拓展——班级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

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问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从理想、道德、习惯、容貌、心理等方面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课题组老师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七)、教育对策的提炼

l、爱,要理智和适度。离异家庭学生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于是我们有些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总怕孩子受委屈,总想用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补偿上,结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甚至在达到他们的某些要求时,还会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为理智和适度的爱应当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知道自己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2、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离异的家庭,承担孩子抚养教育的父亲或母亲应当明确这样一点,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我们有些家长,在离异后不允许或限制孩子去看望另一方,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理智的做法是给孩子这种自由,让他们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3、要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正常的交往。据了解,有些离异家庭学生有自卑心理,很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很怕与人进行交往。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1)开展谈心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坦诚谈心,增进了解,疏通心理障碍,鼓励离异家庭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以诚心感化学生,在转变学生上能取到良好作用。

(2)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利于沟通协调家庭关系,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方法不仅对离异家庭学生有较大作用,对其它各类学生的教育大有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家访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有更

佳的效果。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老师感到写论文有内容可写,再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论文质量大大提高。

(4)通过课题组大量的辛苦工作,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还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八)总结与反思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离异家庭学生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要特别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好离异学生的家长工作,没有他们的参与,学生很容易反复。

4.不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

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5.我们得到了成长与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6.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离异家庭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离异家庭学生中,转变大的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占35.2%,没有转变9人,占26.4%。

7.在离异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九)、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探索的方向

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毕竟是教育的“第一难题”,在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也感到教育问题的三个“艰难”:一是稳定教育艰难。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很容易随着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氛围影响,产生思想情趣的波动;二是跟踪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生活环境不稳定,跟踪教育十分艰难;三是协调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心,使孩子流离失所,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有待加强。

今后探索的方向:

1、广泛呼吁,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监督和教育,使离异家庭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处处得到关爱,时时获得温暖。

2、继续关注孩子,建立成长导师档案制。

3、探讨祖辈如何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

夏建立

成员:

冯亚华

鞠华

郝身崇

第四篇: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沈荡中学 姚培坤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

现在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树立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未来的追求和奋斗,以便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H(请允许我隐去她的名字,用她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称谓),女,16岁,独生子女,离异型家庭。个子瘦小,行为迟钝,智力反应也很一般。上课不敢发言,作业质量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较差的。忧郁、胆小、孤僻,看不到她脸上的笑容,看不到她与同学交往,在班级中她没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显得信心不足。

在对她进行家访以后,了解到小H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居住。母亲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亲接去住,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有母亲来管。但事实上母亲没有很好地负起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备忘录经常没人签名。多次跟她家长联络,均无回音。在备忘录上留言,也无法见到小H家长的踪影。后经多次催促小H,母亲才来了一张回条,声称工作忙,连孩子的晚饭也常常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关心她的学业了,没空到学校来联系。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造成小H性格和学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家庭生活不稳定,学业上无人督促帮助,造成学业方面的问题成堆,学习成绩差,以至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奚落,导致小H不敢与同学交往,变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胆小。生活使她过早地尝到了艰辛,在生活中,她无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无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H的情况以后,我深深地震动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家庭,没有母亲关爱的女孩会怎样成长,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将怎样面对她今后的人生。我对自己说,我一定得帮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辅导的方案:帮助小H建立自信,培养她自强自立的能力,教她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方法,学着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的权利和乐趣。

让小H建立自信,是辅导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H对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们的谈话她都显得非常紧张。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她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同学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以后,小H在我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紧张,开始跟我讲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讲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恼。我趁机开导她,教她体谅妈妈的艰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为了帮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一些锻炼能力,培养她自信的机会。我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员,负责检查班级同学的个人卫生,有时让她帮着收发本子等。在这样的工作中,给她创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学交往的机会。小H在这些工作中逐步变得开朗起来,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本学期我在班级里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和“课代表自荐制”,给好多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但是居然有好多学生不敢自荐。在自荐人数不足的情况下,我在班级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H居然也鼓起勇气,参与了自荐,她自荐担任课代表。面对她的自荐,我非常犹豫。我知道,写自荐对小H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真的让她担任课代表,我自己会面对很多压力,她能不能开展工作?同学们能否配合她进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败,有可能就意味着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费,小H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给她这个机会,对她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真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给她这个机会。我觉得,无论对她还是对我,或许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这件事做好了,她会找到自信,那么,或许可以影响她的人生态度,对她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让她担任课代表之前,我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肯定了她自荐行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贺,相信她能够做好课代表工作,告诉她无论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老师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一定会全力支持帮助她。同时还让她领悟到,做课代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课代表要成为全班的表率,要努力使自己的成绩赶上来,自己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老师也一定会帮助她。

在她担任课代表的过程中,我经常密切注视她的工作,适时地给她以一些指导。指导她如何做好常规的工作:如收发作业、帮助老师布置作业和检查作业、和同学校对答案,检查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教导她怎样和同学拉近关系打成一片。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引导她在学习上多下工夫。

开展课代表工作的过程,是锻炼小H工作能力,培养她的自信心的过程,更是小H自我教育的过程。她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要自立,自强,也学会了自律,在学习上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时积极举手争取发言,作业质量进步,正确率提高,有不懂也会问老师,学习上开始出现可喜的进步。

现在,小H已经变了,从一个作业拖拉,被人忽视,孤僻忧郁,对自我失去信心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她的脸上经常出现笑容,眼睛也明亮多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变得自信了,她不再因为家庭和学习而自卑。在生活和学习上,她也学会了自强,能自觉地学习,并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小H的身上又一次得到了验证。我想,只要我们对学生满怀希望,只要我们对学生满腔真诚,我们真的可以去转化一切学生。

第五篇: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湖北天海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李石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虽然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重点。

职中学生小陈,今年16岁,父母离异,随父及祖母生活,上初中时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差生。性格外向,倔强,脾气暴躁,喜欢表现自我,聪明、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有毅力、思维活跃、自尊心强,但在学校里我行我素,常顶撞老师轻慢同学,报复心强。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一般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孩子都与母亲较亲近。但小陈的母亲抛弃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有离群心理,与家庭完整的学生相比,他的情绪不稳定,易走向极端,产生破坏性倾向;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冲动,敢于冒险。

小陈的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孩子的家长会他从不参加,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祖母的溺爱娇惯使小陈更加无所顾忌。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小陈逐渐形成了任性、我行我素、粗鲁、行动盲目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小陈的任性、粗鲁和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了他乱开玩笑、说风凉话等不良言行,在班内长期受冷落和歧视。为了满足自尊心的需求,他采取了顶撞老师、与班干部闹对立、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引人发笑等方法,试图以此惹人注目,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我对小陈的心理辅导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对症下药

我们从小陈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渴望理解和关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为了对症下药,实施心理矫正,我分析了他的心理状态,慢慢与他亲近,找他谈心。开始时,他还心存疑虑,当我告诉他“我认识你以前的莫老师,老师认为你很聪明,将来一定是好学生”时,他的表情有了初步的良性反应。他点了点头,虽然没说话,但眉宇间的疙瘩少了许多。不久后,我给他调换了座位,坐到离讲台最近的地方。他开始感受到了别人的温暖了,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爱惜他、关心他,并表示愿意做我的朋友。

2、唤起爱心

由于他长期“作恶多端,我行我素”,同学们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交往。要改变这种状况,使他走进正常的交际圈,学会与他人相处,享受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人间真情,就必须让他学会如何先去爱别人,如何帮助别人。

一天,班里一位身体弱小的同学在擦楼道,我悄悄地对小陈说:“你能帮他吗?”他点了点头,从那位同学手中接过拖把,认真地擦起楼道。这时,我走到教室里对同学们说:“小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值日,大家能不能给他鼓励?”同学们齐声回答“好!”等小陈一回到教室,我和学生一起鼓掌。小陈的脸红了,慢慢地坐到自己座位上。我很清楚这掌声对他意味着什么。从这之后,他总是帮着值日的同学拖地、擦黑板,同学们也愿意与他交往了。

有一天课后,我问他最近感觉怎么样,他说现在心情愉快多了,以前,对老师、同学粗暴无礼,现在对老师、同学好了,大家也对他好了。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只有坦诚相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架起心灵之桥

为了真正使小陈走向重新塑造自我的道路,我与他相约:一周谈一次话或写一封信,给他安排了课前预习、课内问问题、课后复习的学习计划表,并选派了班里的优秀学生给他补课。大家的尊重和真诚使一个易于冲动、我行我素的男孩找回了失去的学习愉悦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4、成功的喜悦

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信任,给了小陈无穷的力量,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在第二学期他的综合表现由下游一跃为为中上游,获得“十佳学习进步奖”,还经常参加各项活动并多次获奖。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同学们都说他简直换了一个人。

下载《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

    浅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 冷水江市毛易镇中心学校刘永清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更是孩子健康成的保障体。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我国的离婚率一步一步地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离异家庭子女如何教育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个案情况 六岁——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年龄,天真烂漫属于它,活泼可爱属于它,它应该是灿烂的,丰富多彩的。可是当我(观察者)刚......

    (父母离异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一、案例介绍:我班有一名邵姓学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二年级时迷上游戏,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一玩就是几小时,晚上也不分时......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分别开展了不......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一.个案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12岁。年级:六年级。姓名:郝#。二.问题行为描述1、上课不认真听讲,坐姿不端正,爱做小动作。2、喜欢咬手指,吧东西放在......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坪环学校 庄丽娜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