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4 07:5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第一篇: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分别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如何从教育入手,有效地矫正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问题,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揭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多方面心理素质问题,以帮助父母离异的学生调试自己的心理,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 心理素质 现状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定,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挫折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现代社会上的许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及一些不正之风的冲击与挑战。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学生,在面对这些诸多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着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痛苦。这些压力无情的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个性问题。[1]

(一)人际交往问题

这群特殊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他们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不利的影响。其中,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与孤僻

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一般来说,离婚对中国人来说大都被看做不光彩的事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因其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事物。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离婚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然而,中学生在情感方面又特别的敏感。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便宜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他们还可能被别人奚落、嘲笑,近而形成自卑心理,认为“没人在爱我了”。由于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当他们被奚落、嘲笑时,他们在面对他人时便会产生敌对、反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便产生了自卑感,进而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子女常常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离婚前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互相伤害,不可协调后,才决定离婚。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将使他们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进而他们对周围的变化都会产生敌对和恐惧。在生活中,他们敌对心理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和产生攻击行为处,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的敌对,不合作行为和抵触情绪。

3、抑郁与痛苦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给予子女带来了不良情绪体验,心情不愉悦,不舒畅。在父母离婚后,这些孩子可能陷于单亲、分居、再婚等处境的家庭。面对这些巨变,他们变得很困惑,不知所措。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顺从。因此,他们年幼的内心深处就变得抑郁和痛苦。在行为表现上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什么事情都压抑在心理,不愿和周围的任何人吐露,进而变得郁郁寡欢,独自承受各种痛苦。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把所有的苦闷都压在心里。[2]

(二)学习问题

厌学,是离异家庭学生的一个共同特征。由于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进而使他们的情绪落入低谷,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因此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的挫折感强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畏惧,加之升学的压力,在这严峻的压力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无以应对,所以只能选择逃避、退缩。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成绩也就下滑。

(三)个性问题

健全的个性心理应该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意志坚强、较强的耐挫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健全的个性恰恰是离异家庭学生缺乏的。由于父母的离异,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们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惹事、打架、抽烟、迷恋网络,甚至是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事。由于孩子思想单纯,加上父母离异后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这对于孩子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是极大的冲击。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各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当前这种状况,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父母的文化素养还很低,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总的来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种倾向:

1、不问不管型

父母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处,还要忙生计,于是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甚至有的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把孩子扔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之后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忽视,会让孩子“没人在爱我”的情感更为强烈,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会倍增。

2、百依百顺型

父母离异后,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即使是偶尔教育也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教,对孩子一些任性、错误行为依然是听之任之。由于家长缺

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他们出现的异常行为并不加以重视,只是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父母只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关心,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任性,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3]

3、怨天尤人型

一些监护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自己的累赘,影响了自己重新组织家庭。于是,他们就埋怨孩子,怨恨另一方,只要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用棍棒教育孩子,用语言攻击对方。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恐惧、压抑,甚至敌对、厌恶家庭的情绪。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尽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出现心理素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对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离异家庭学生产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及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严重滞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突出特征。在学校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得学校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能力,老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就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出集体之外。

然而,大多数离异家庭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他们在家庭的精神支柱已经没有了,在加上学校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同学歧视、孤立,缺少别人的赏识和尊重,这更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它依然重视应试教育,课程资源依然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校先进设施匮乏,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内外生活,他们面对的只是枯燥、乏味的课本。加上新课改下的小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以及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工作理念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堂生活。

然而,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丰富的课堂生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极为重要。它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结精神。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有所欠缺,甚至还存在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一些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依然存在。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老师也不能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耽误对学生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其错误的发展下去。

学生在这些教师不良作风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等内在的心灵创伤。而这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填补孩子心灵的缺失,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消极中鼓足勇气,在困境中突围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善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1998年8月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7月

[3]王晓娜,浅谈离异儿童的教育,2007年11月

第二篇: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老师,你帮帮我吧,我真不知道拿这孩子怎么办了!”说这话的是我班小静同学的家长。小静,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聪明小女孩。家庭的变故让她觉得爸爸妈妈都有负于她,于是养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由于离婚时她判给了爸爸,妈妈离开了她,她心里对妈妈充满了仇恨,几年来从来不愿意叫一声妈妈。而对于爸爸给她找的新妈妈,她也处处和她作对,常常无理取闹,爸爸也对她无可奈何,于是她爸爸找到了我这个“救星”,希望我能帮帮他。

针对小丫头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缺失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她。哪天看她头发没梳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她梳头;哪天看她衣服穿少了,我会拿出我自备的衣服给她穿。一件件的小事,让她慢慢接纳了我这个班主任,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小丫头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小姑娘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她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她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她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而通过和小丫头谈话,我也知道她不愿意喊一声“妈妈”,很大程度是来自爸爸的阻拦,从内心上讲,她还是很想妈妈的。于是我决定先做她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她爸爸谈话,告诉了他孩子的真实想法,希望他不要阻拦孩子找自己的妈妈,毕竟母女连心,她们是母女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过了我的几次努力,她爸爸也松口了,表示不再阻拦。做通了爸爸的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在她心里,妈妈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几年没喊“妈妈”了,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于是在母亲节那天,我特别布置全班同学一定要对妈妈说一声:妈妈,你辛苦了!对于小静,我特别鼓励、嘱咐她虽然不能当面和妈妈说,但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虽然还是有点顾虑,但最后她还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而我也知道,我的第二个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我做的第三件事情。面对离婚的现实,爸爸觉得有愧于她,因此,无论小姑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于她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我都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并且询问她在家里的表现,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并且有意识的让继母与她多沟通。

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她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小姑娘心中的怨恨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小静。前不久,她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小姑娘现在变得活泼开朗了,和继母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第三篇: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离异家庭子女如何教育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个案情况

六岁——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年龄,天真烂漫属于它,活泼可爱属于它,它应该是灿烂的,丰富多彩的。可是当我(观察者)刚接到这个一年级班级时,有一个小女生却和这些词无缘,在她脸上找不到一丝笑容,好象她是个不会言笑的孩子,她的名字叫小沈。

她矮矮的个子,黑黑瘦瘦的,常常梳着两只羊角辫,目光深邃而无光,性格孤僻又不合群,穿着虽然整洁却很旧。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和这个年龄极不吻合。

上课的时候,她只会用两只无神的大眼睛看着你,却从不主动举手。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甚至连她的声音都想象不出来。午间、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孩子都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聊个没完,惟独她只会坐在那只属于她的位臵上傻傻地远远地听着,从不参与讨论,好象在她周围的一切与她相隔得非常遥远,就连轻松、快乐的唱游课,她也从不言笑。

看着这一切,我无意识地感觉到,她一定是个精神上极度贫穷的孩子,她一定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当我的目光再次和她那无助的目光交汇时,我的心颤抖了,我无法不去接近她,无法不去关心她,我想:我要用母亲般的爱去叩开她心灵深处的窗户,让她享有同龄人所有的欢乐。

(二)追根溯源

小小年纪的小沈,她的人格的形成已经在偏离正常轨道。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去和她接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摩,一个浅浅的微笑,这些都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后来,我从她的口中和某些家长的口中点点滴滴地了解到:

这是一个极度缺乏亲情和家庭温暖的孩子。

孩子还在三岁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了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父母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在她四岁时,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

父母离婚后,她随父亲,性格极度内向非常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性格孤僻不合群、脾气倔强、我行我素,上课也不肯发言,对他人的教育心存反感。

后来,母亲另外组成了新的家庭。父亲虽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但是由于工作关系,平时也很少回家,逢双休日的时候才回家。这孩子就由奶奶抚养,但是孩子对奶奶的教育充耳不闻,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父亲只给予她金钱上的补贴,对她的学习、行为等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目中,对父亲是既陌生又讨厌。而她生母的形象,她早已慢慢淡忘。由于小沈失去了生活中最具亲情的父爱和母爱,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天真和烂漫,变得冷漠、孤僻和不合群了。

在此案例中,离婚后的父亲显然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对孩子的漠然处之,明显对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之感。这种恐惧是缺乏亲情的关怀而导致的没有安全感。当然孩子不会知道这些,她只知道她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上下学有爸爸妈妈接送,开家长会从来不缺席,还有上课时站在门口给孩子送忘记的东西的,而自己的爸妈根本没在学校露过面。因此,造成孩子了对他人即使是善意的关心也心存排斥的性格。即使是奶奶的关心爱护,她也拒之千里之外。

二、对症下药

(一)家庭方面

1、父亲:中国有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亦是这样。这样看来,孩子的根源问题还是在于家长,在于她的父亲。孩子的父母离婚后,孩子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她的母亲从此也杳无音讯了。因此在法律上,父亲是孩子目前最理所当然的监护人。之前,因为父亲对孩子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灵上关心很少,孩子对他总有难以亲近之感,渐渐地,父亲的形象就在孩子心中扭曲。因此,在孩子心中树立好爸爸的形象是解决该生问题的第一步。

首先,父亲要对孩子的情况引起重视,自觉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已经缺少了母爱,作为父亲,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一颗爱心,去抚育自己的孩子。除了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应在精神上给孩子“粮食”。我们都知道如果不亲自接触孩子,作为父亲,即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了你一直在拼命地工作”,也不会打动孩子的心。父亲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备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可以在说笑、挠痒痒、玩游戏、一起吃饭等这种具体的接触之中,让孩子对父爱有真切的感受,父亲的美好形象便会印象在孩子的心中。实在没空回来,可以通过电话和孩子聊聊叙叙,拉进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两者之间既是辈分关系,又是朋友关系。这样,孩子即能进入可接受状态,不会有排斥现象,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机缘,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便会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比如:引发孩子主动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孩子说说发生在学校里的趣事,都是孩子和自己缩短距离的契机。

其次,父亲要对小沈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要给予理解。父亲要真心的与她交谈,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告诉小沈他和她母亲离婚的原因不是因为她,他们都是爱她的,并没有抛弃她。可以让小沈把内心积压的话都慢慢说出来,说出对妈妈的思念、说出希望爸爸多陪陪她等。更要对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多和同伴交往,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最后,父亲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可以多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尽可能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小沈。教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理解奶奶的辛苦,让他们祖孙二人互相关照。

2、奶奶:奶奶作为每天陪在小沈身边照顾她的日常生活的亲人,对小沈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奶奶要多体谅多理解小沈对她的冷淡、逆反!毕竟别的小朋友一回家给自己做饭的是妈妈,而她是奶奶。小沈的心理定会有一些不平衡,只有奶奶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才会慢慢的打动小沈。

其次,奶奶每天要多跟小沈交流。因为爸爸工作太忙了长时间不在家,奶奶可以多和小沈说说话这样不会让她觉得孤单。多带小沈出去转转,鼓励她和邻里街坊的小孩玩,为她和同伴的交往创造条件。也可以邀请小朋友、同学来家玩。

3、异性亲友:异性亲友如姑姑等也要多接触多关怀小沈,以补上她母爱的缺失!她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异性或者同性友善交往。这有利于培养小沈作为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性别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也有利于她将来爱情、婚姻生活的幸福。小沈父亲也可以给小沈找一个温柔贤惠并喜爱孩子的继母。毕竟生活还长,小沈还小,完整的家庭会和谐温馨一些。亦或可以尝试找到小沈的生母,让小沈和她母亲保持联系,延续母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一定要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感觉到被爱和幸福的感觉。

(二)学校教育

1、老师、班主任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沈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班主任。这份来自老师的援助和安慰, 可以让小沈得到爱的补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和班主任可以做到几下几点: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常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和班主任应经常主动地接近她,和她谈心,使小沈心中有一种亲切感,让她能够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心中的烦恼,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并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2)在学习上要多辅导、多鼓励。小沈上课的时候,只会用两只无神的大眼睛看着老师,却从不主动举手,有问题也不会主动问,这不利于她的学习,因此就需要老师多花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多辅导,给她“开小灶”,上课时要多提问,多给她练习的机会,平时对她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树立起她的学习信心。

3)培养一种爱好,转移注意力。小沈老是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老师可以培养她一种兴趣爱好,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去,从而减少因父母离异带来的孤独和烦恼。

4)积极邀请小沈父亲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孩子健康的心理必须在活动中培养,在交往中得意巩固,因此,每当学校有亲子活动的机会,老师可以尽力让小沈父亲参加,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让小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此外,在“父亲节”等节日里教师可渲染无私永恒的父爱,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封家书,重新点燃小沈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小沈长期找不回自信,那是相当可怕的。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一是经历对比激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强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和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他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二是换位思考激励。教育学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譬如: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讨论中,同学们运用换位思考,打破了“幸福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来自于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经历的负面效应。当然,信心若要成为一种品格,还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老师和家长们长期的、反复的激励和呵护。

6)老师可以特意在班中找几个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很优秀并且热心的孩子和她做朋友,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她,还主动和她沟通,跟她玩耍、聊天。就这样,慢慢打开她的心灵窗户,教育全班小朋友 要向小沈伸出友谊之手, 与之交朋友。绝不能歧视、冷落她, 以让她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孩子们,只要教师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让爱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肯定能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能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辅导,也一定能扶持他们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只要教师有信心,不以“回天无术”而轻易放弃这些块“难啃的骨头”,肯定会换来“浪子回头”。

2、学校

第一,帮助离异家庭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小沈家长以及其它许多家长或是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是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职能几乎丧失。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富有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学校可设立补助金等在物质上给与帮助。

三、社会

社会也要特别关爱这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孩子,居委会、社区委员会可以多关心一下小沈家庭。多给与支持和帮助,并且一旦发现蛛丝马迹马上进行教育和挽救,不要等问题成堆后才去处理。离异家庭的孩子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他们负责就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总的来说,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共同为小沈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总之,小沈作为一个离异家庭子女的个案,具有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的共性特点。我通过研究小沈的教育策略,也影射出了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的一些普遍性教育方法。当然,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

第四篇: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教育案例

做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刘锦玲是我们五年(4)班的一个活泼聪明的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她时,她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她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领队,可是去年,我渐渐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偶尔动作也会很慢,头发经常乱蓬蓬的,衣服也穿的不够整洁,脸上灿烂的笑容也逐渐在减少。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她依然如此,所以我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去做领队。虽然我把杨晗玉给换了下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很有灵气的,我要帮助她,我想让自信甜美的笑容重新回到她的脸上。

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告诉她这是破坏公物现象,要爱惜我们身边的物品。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再结合她那段时间的表现,例如上课走神,偶尔有迟到现象,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我通知她的家长来学校一趟,本以为她的父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结果却是她奶奶来的。听了我所反应的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奶奶听着听着眼圈就有些红了。然后和我讲起最近家里的一些变故。这才让我有所了解,原来由于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刚刚离婚。这孩子打小就很懂事,面对着父母日渐升级的争吵,更亲眼目睹妈妈抛下她离开了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创,所以她也有些无心学习,经常坐在那里发呆,或者自己乱涂乱画,每次问她画的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听了奶奶的反馈,我才知道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但在学校这样,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由于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行为习惯上出现了问题。要想帮助她改掉这些习惯,让她重新自信、快乐起来,还要从根本的思想入手,走入她的内心,才能真正的帮助她。

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受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她。哪天看她头发没梳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她梳头;哪天看她衣服穿少了,我会拿出我自备的衣服给她穿。一件件的小事,让她慢慢接纳了我这个班主任,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孩子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小姑娘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她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她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她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而通过和小丫头谈话,我也知道她不愿意喊一声“妈妈”,很大程度是来自爸爸的阻拦,从内心上讲,她还是很想妈妈的。于是我决定先做她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她爸爸谈话,告诉了他孩子的真实想法,希望他不要阻拦孩子找自己的妈妈,毕竟母女连心,她们是母女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过了我的几次努力,她爸爸也松口了,表示不再阻拦。做通了爸爸的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在她心里,妈妈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她还是有些不能理解,妈妈怎么舍得抛下她一个人,心里也许还有一丝丝的恨,所以,和妈妈联系有些不好意思开口了、。于是在母亲节那天,我特别布置全班同学一定要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对于杨晗玉,我特别鼓励、嘱咐她虽然不能当面和妈妈说,但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虽然还是有点顾虑,但最后她还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而我也知道,我的第二个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我做的第三件事情。面对离婚的现实,爸爸觉得有愧于她,因此,无论小姑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于她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我都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并且询问她在家里的表现,并且和她的母亲沟通,嘱咐她要常和孩子联系,关心孩子。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她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小姑娘心中的怨恨渐渐消失了,独自发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那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刘锦玲,课间和体育课上又能看到她带着大家一起玩耍的快乐情景了。前不久,她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小姑娘现在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很少坐在桌子前涂涂画画了,也愿意和家人分享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了。在这个学期伊始的班干部换选中,她又被学生们推荐为中队委员,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进步。

刘锦玲的事例,让我感受到,离异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不能让孩子来承担后果,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寻找到适合的教育策略,引导孩子,让他忘却曾经的伤痛,也为了帮助孩子,让他找回童年的天真,让她们也能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无忧、阳光的童年。所以,我觉得以下方法对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也许有一定帮助。

一、与家人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告之孩子的近况。并且委婉提出三条建议:

其一,为了孩子,父母双方的家庭应该文明相处,宽宏大量。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不会变。希望爷爷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提爸爸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相见,尽量提供能与父亲继续相处的宽松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她的爱并没有改变。

其二,由于离婚对双方都是不小的打击,对孩子更是心灵的创伤。希望有抚养权的一方坚强些,不要把伤感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无常,免得让孩子变得焦虑、忧郁,甚至自暴自弃。其三,希望家人永远不要冷落孩子,继续给孩子温暖和关爱,甚至比以前更多的爱。特别是负责抚养孩子的一方,不要因为工作忙、因为赚钱养家而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流失。要多陪孩子说说话。

二、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从心理学书上得知:父母离异,一般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孩子会变得敏感,心眼多,不轻易说心理话,但家庭发生变故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却渴望向人倾诉,被人理解,只是由于种种担忧、自卑而本能地自我封闭。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就越需要耐心的开导和细微的关怀。所以无论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教师都要主动帮学生解决。逐步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满足孩子必要的要求,包括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

父母离婚,让孩子在思想上总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所以一旦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需要什么,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使他觉得除了父母离异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尽量多与他聊天,了解他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有自信了,别人也更愿接近她了。

四、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融入班级群体

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教育班干部、小组长主动关心、帮助这样的孩子,让同学下课多陪孩子,尽量让这样的孩子变得开朗起来。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暖,和伙伴的力量。

时间老人的脚步匆匆而去,孩子心中的乌云也逐渐散去,我多么希望这曾经的阴影永远远离孩子,多么希望每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头顶永远是一片灿烂的天空呀。为孩子祈祷的同时,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发挥教育者的无限力量,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做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阿城区永红小学

张丽娜

第五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问题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离婚率呈现持续走高之势。父母离婚,受伤害最重的是孩子,他们会有被遗弃和不安全的感觉,并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往往容易愤怒、悲观和消沉的情绪,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较为自卑、孤僻和粗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离婚后抚养环境的改变,还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有关。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过度时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对儿童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关键词:离异 心理 子女监护 社会支持

引言:近年来,国人离婚率不断提升,这不仅打破了家庭的和谐,也使儿童的身心在家庭失和中遭遇震荡,诸多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接踵而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子女是父母离婚最大的受害者,因而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保护和疏导,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

正文:

一、现状

婚姻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制度,它为人类的繁衍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西方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据民政部相关统计报告显示,从2002年以来,中国离婚率一直呈现持续走高之势。随着离婚率的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子女。

父母离婚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孩子,受伤害最严重的也是孩子,父母的离异行为给孩子带来了被遗弃和不安全的感觉,对子女造成了一种永远不可弥补的伤害,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和心理失衡。

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普遍存在不稳定、负性情绪主导的问题。主要体验的情绪是容易愤怒、悲观和消沉。经历家庭的不顺利,如果负性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疏解,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会有严重的阻碍作用。而且,离异家庭儿童的性格缺陷较其他儿童更为严重,如自卑、孤僻、粗暴等。因此,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离异家庭子女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原因

离异家庭儿童出现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很多,大体可概括为抚养者类型不适合、父母冲突、亲子关系疏远和社会支持不足四个方面。

1.抚养者类型不适合这是离异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离异家庭的子女大致有三种抚养类型:隔代抚养、单亲抚养和亲戚抚养。其中最主要的是隔代抚养和单亲抚养。

1)隔代抚养

即使在父母没有离婚的前提下,由祖父母抚养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不是很好。也就是说,不管这种隔代抚养是因为离异导致的,还是因为父母长期出差在外导致的,由于老人和儿童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造成家里类似“真空”的环境,这十分

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

不良的隔代抚养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发展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娇惯孩子,导致其任性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发展;不管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和互动,影响其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和依恋的发展维持;教师难以与其沟通来共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且难以与老师沟通,一些由祖父母抚养的儿童也会觉得家里很冷清、很无聊。没有足够的互动和交往,影响到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

2)单亲抚养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单亲家庭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由于其情感生活的特殊性,形成了儿童社会化环境的一些独有特点:家庭权利关系缺乏调节力量,即由父、母、子女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单亲家庭中变成了直线型,家庭角色形态缺乏平衡机制。

通常,离异后不同住的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和养育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即亲职被简化为经济支持。这时,与孩子同住的父亲或母亲就再孩子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上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角色。

首先,一些单亲父亲或母亲不关注子女的教育,或者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有些父母也很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表达这种关心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向孩子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引起孩子巨大的反感,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一个人不能每天都陪着孩子读书做作业,所以很无奈地接受孩子成绩下降的现实。

其次,单亲父亲或母亲缺少对儿童的陪伴和照顾。人的热情是有限的,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精力都耗费到自己的婚姻上,那么自然难以顾及孩子。在生活上缺少的关心和照顾,心理上也缺少父亲和母亲的关爱,这就会使儿童存在一些偏激的心理。

此外,父亲单亲亲职与母亲单亲亲职在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上存在差异。女户主单亲家庭,较男户主单亲家庭的亲职资源更丰富,这不仅由于女性家长较多的亲职资源投入,而且因为她们比男性家长更善于利用亲职资源的社会支持。母亲的心思更细腻、对孩子的关注和沟通较多,而父亲的心则较粗,更多地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

2.父母冲突

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完整家庭还是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冲突和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之间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幸的是,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作为导致父母离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会随着婚姻的结束而结束。

不同的孩子对父母冲突的反应不同。一种是卷入型,即去劝说父母不要再争吵,或者做出一些让父母和好的事情。父母在争吵时,脾气暴躁,会在不同程度上迁怒于孩子,这时,卷入型的孩子反而成了受气筒。一种是远离型,就是因为害怕父母吵架,父母吵架就躲起来,但是即使躲开了,他们心里仍然会关心、记挂这件事。孩子会因此陷入父母的事情,而不能把注意力用在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上。同时,父母冲突会影响到孩子和异性之间的关系,要么过分亲密,要么是敌视、惧怕或者疏远。

3.亲子关系疏远

亲子关系式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父母是否关心子女,更多地同子女游戏、交流;子女是否愿意与父母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是否喜欢、尊敬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任父母。

有些离异家庭儿童和父母双方都非常疏远,这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亲抚养者再婚,另一种则是由祖辈抚养。还有些儿童则是和父母中的一方疏远,这主要是因为和父母中的一方不同住。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何种疏远,都容易让儿童产生不安全感,觉得父亲或母亲不关心他,不喜欢他。

同时,儿童还是希望父母能够重新在一起,他们心中对离开的一方或双方非常怀念,只

不过在现在的抚养者面前不提及。

4.社会支持不足

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亲戚的支持、同伴的支持和老师的支持。

有研究者曾指出,如果离异家庭的孩子得到姨妈、姑妈的支持很充足,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就会好得多,但是亲戚如果不是孩子的抚养者,那么所能给予的支持就变得十分有限。

好朋友可以对利益家庭儿童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代沟,容易沟通。可是有些儿童不愿对同伴提起父母的离异,而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隔绝了同伴的支持。

老师通常会对离异家庭儿童表达出更多的担忧,更多时间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照顾,但老师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乐观,因为他们所能给予的帮助和关爱只是一点慰藉,仅仅不让问题继续恶化。而且,老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如果想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这又是不太可行的。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1.创造良好的抚养环境

1)促进隔代抚养质量

上文中提到不良的隔代抚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还有一部分良好的隔代抚养。负责人的祖辈能够孩子提供良好的照顾和支持,孩子可以与其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这能够帮助孩子去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我们需要促进隔代抚养的质量,发挥其对儿童巨大的支持作用,避免它可能给孩子带来的缺失。

2)改善单亲抚养

虽然有良好的隔代抚养存在,祖辈毕竟不是父母,父母角色的缺失,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父母在儿童抚养中扮演的角色始终不可忽视。

一方面,社会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与离异父母交流、沟通,让他们明白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2.给予离异的父母适当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支持

很多离婚后不和子女同住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减少了,我们要看到他们没有承担起亲职方面的责任,更要看到他们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

这可能与他们把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婚姻,而无暇顾及孩子有关,也可能和他们的经济困境有关。很多家庭夫妻离婚之后,他们的经济状况让他们照顾自己的生活都恨拮据,很多人因此而远离孩子。

我们与其责怪他们没有尽到责任,不如帮助其获得与人建立婚姻及亲密关系的能力,帮助其学会如何协调单身、再婚生活,以及与抚养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通过支持离异家庭的父母,来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促进提供离异家庭儿童需要的社会支持

在父母已经离异的现实下,儿童从父母处只能得到有限的支持,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凸显出来。但是,我们无权要求儿童的亲戚、同伴、老师为其做出改变,虽然我们可以促进他们去发生一些改变,但是从孩子最需要的帮助来看,和处境不利儿童的交流,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不过,这样的工作由老师来做,可能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方面,老师所受的专业训练不够;另一方面,老师的本职工作已经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无暇顾及到每个孩子。所以应当在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和教育人员,与这些离异家庭的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团队的形式纳入他们的同伴和老师的力量,这将是给学校中离异家庭儿童提供支持和疏导的有效途径。

4.引导儿童自我调节,调高情绪智力

离异家庭的儿童对情绪的知觉和理解,都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更早一些,不利的社会处境,也会有积极的因素和积极的作用存在。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们比应只关注他们的痛苦和所受到的不良影响为目标。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提供更专业、更切实、更具体的帮助,引导孩子去知觉、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情绪智力。

四、结论

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可是在父母离异的现实下,这些花朵过早地接受了风雨的洗礼。虽然很多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时都会考虑孩子的感受,但是在实在无法维持婚姻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离婚。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疏导需要父母、亲戚、老师、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尊重、关心、理解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才能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帮助下,离异家庭儿童也可以克服自身的不利处境,经历风雨,看见彩虹,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尚晓援 王小林 陶传进.中国儿童福利前沿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0:76

2.申继亮.透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6、3.柳华文.儿童权利与法律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0

4.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0

5.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

6.张美惠.父母离婚后孩子走过的内心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7

下载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沈荡中学 姚培坤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

    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湖北天海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李石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带来......

    (父母离异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一、案例介绍:我班有一名邵姓学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二年级时迷上游戏,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一玩就是几小时,晚上也不分时......

    离异家庭子女五篇范文

    2012年济南市中小学心理辅导优秀案例评比 送评材料题目: 类别:作者:王学玲单位:山东章丘第二职业中专联系电话: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案例 背景描述: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

    班主任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学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学生的德育工作 夏港实验中学 周 琼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离异家庭日益增多,学校离异家庭学生群体也日益增多,而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研究心得体会1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一)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少中学生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然而,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环境......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研究心得体会3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三)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对青春期“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而大部分“问题学生”都是来自于离异家庭。 首先,班主任自身心态要好。“要育人......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精选合集]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