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唐河县星江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婚姻法对离婚也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绝对离婚数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万对达到2008年的226.9万对,而这一年全国共有1049.9万对结婚,比例达到1:5.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就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占2/3强,我校离婚家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本校18个教学班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3%以上,最为典型的七(1)班,61名学生中离异家庭学生数达到21人,占1/3多一点,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往往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孩子部分性格张扬;部分比较孤僻,不合群;遇事紧张、自卑感强;学习缺乏信心等,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的研究也表明:离婚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次心灵的手术,震动很大,它对儿童的生活、认知、情感、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现状,关注这些离异家庭学生改善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面对新式的家庭结构,加强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完整的母爱及父爱,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外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教育理论方面有许多的阐述,但还没有形成实践机制付诸行动的也较少,因此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应用价值的研究,针对我校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作一次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指导孩子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设想通过对我校离异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个案追踪调查,探索如何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改善不良亲子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离异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最终要还给离异家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转化和现实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而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下滑,心理出现异常。因此,学校只有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找到自信,健康的成长
在本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并经常鼓励,保护其自尊心,提供宣泄的机会、场所和氛围。对待这些学生能
够理解,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且能够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欢乐。面对社会上离异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旨在创设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协助离异家庭学生学会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现在并接受自己目前的环境。
三、课题的建构:
(一)课题研究依据: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2)学习、生活没有自信,总是很茫然(3)社交能力差(4)做事冲动,一意孤行(5)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变革市场竞争,让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受到冲击,给每个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离异家庭学生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使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背负的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这样产生的。我们此处所强调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属于离异家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耐心地与学生沟通。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在教师的帮助下调节心理偏差。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多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感受集体的关怀,使他们的心理良好成长。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
2、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陶冶情操。
3、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能力,较强的交往能力等。
4、培养学生有爱心的情感教育。(三)研究内容
前期的调查主要包括:
1、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家庭的变故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
2、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自信心、在校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内容:
1、调查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产生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
2、学校如何与家庭合力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离异家庭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实践研究。
3、探索出一套适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4、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重点转化教育。关注学生教育后的效果。(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这将是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经过、原始想法、效果的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症结,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2)经验总结法。课题参与教师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平时注重积累经验,探索有效措施,寻找适合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3)观察法。采用科学观察法,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研究者将运用多种观察法的类型,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这类学生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4)调查法。研究者对在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情况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充分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5)文献及理论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组织与学习。对调查班级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初步分析。成果形式:问卷调查总结表。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深入开展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的宣传与发动工作。以所在班级为单位,建立在校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跟踪档案,并做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形式:典型教育对策案例。
(3)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1月)召开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安排会,组织人力就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汇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和论文。
(4)成果展示阶段(2010年12月)取得成果展示,集成典型安理分析及教育策略档案。拟定汇报资料。
(六)研究过程 l、案例分析
组织调查在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在校94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其他家庭学生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课题组老师各自选取本班1——3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离异家庭学生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
2、确立研究人员和跟踪对象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待缺乏家庭爱的离异家庭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准确地弄清离异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
3、课题研究的拓展——班级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
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问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从理想、道德、习惯、容貌、心理等方面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课题组老师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七)、教育对策的提炼
l、爱,要理智和适度。离异家庭学生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于是我们有些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总怕孩子受委屈,总想用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补偿上,结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甚至在达到他们的某些要求时,还会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为理智和适度的爱应当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知道自己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2、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离异的家庭,承担孩子抚养教育的父亲或母亲应当明确这样一点,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我们有些家长,在离异后不允许或限制孩子去看望另一方,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理智的做法是给孩子这种自由,让他们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3、要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正常的交往。据了解,有些离异家庭学生有自卑心理,很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很怕与人进行交往。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1)开展谈心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坦诚谈心,增进了解,疏通心理障碍,鼓励离异家庭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以诚心感化学生,在转变学生上能取到良好作用。
(2)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利于沟通协调家庭关系,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方法不仅对离异家庭学生有较大作用,对其它各类学生的教育大有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家访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有更
佳的效果。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老师感到写论文有内容可写,再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论文质量大大提高。
(4)通过课题组大量的辛苦工作,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还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八)总结与反思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离异家庭学生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要特别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好离异学生的家长工作,没有他们的参与,学生很容易反复。
4.不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
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5.我们得到了成长与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6.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离异家庭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离异家庭学生中,转变大的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占35.2%,没有转变9人,占26.4%。
7.在离异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九)、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探索的方向
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毕竟是教育的“第一难题”,在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也感到教育问题的三个“艰难”:一是稳定教育艰难。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很容易随着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氛围影响,产生思想情趣的波动;二是跟踪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生活环境不稳定,跟踪教育十分艰难;三是协调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心,使孩子流离失所,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有待加强。
今后探索的方向:
1、广泛呼吁,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监督和教育,使离异家庭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处处得到关爱,时时获得温暖。
2、继续关注孩子,建立成长导师档案制。
3、探讨祖辈如何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
夏建立
成员:
冯亚华
鞠华
郝身崇
第二篇:《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
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4)建立研究制度。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3、2019年9月----2019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第三篇: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研究心得体会1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一)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少中学生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然而,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环境则更加重了他们心理的困扰和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家庭、父母和生活,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全人格、一辈子的健康生活。
作为教育的主战场的学校,理应积极承担责任,探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更是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离异家庭学生,班主任要用爱与学生建立感情的桥梁,让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与其它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构筑教育的生命线。
2017年3月26 1
第四篇: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研究心得体会3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三)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对青春期“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而大部分“问题学生”都是来自于离异家庭。
首先,班主任自身心态要好。“要育人,先正己”,只有班主任先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才能引导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离异家庭学生要怀着真心,倾注精力,耐心教导,做到一视同仁。对离异离异家庭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不能溺爱、放纵。在发生学生间的纠纷问题时,需要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公正公平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犯错误的离异家庭学生,不用过激言语刺激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和他讲道理。应该更多的和离异家庭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有多深刻,让他们与周围人多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融入班级群体中。在平时生活中多关心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与此同时纠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弥补他们自身的不足。
其次,班主任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并讨论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家长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与家长可用于交流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最有效的还是传统的家访。家访能够非常直接的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及生活状况。明确日后的教育目标,沟通过程不单单只是传达孩子在学校中的错误行为,应该向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建议。
最后,班主任请求其他任课教师协同创建一个既温暖又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离异家庭学生,其性格与其它学生相比,在感情方面更加敏感,更加会注重其他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老师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态度低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僻,不愿与人相处,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于学习。因此,建立好温暖和谐的班集体,特别是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处理上,是每个老师都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2017年9月20日
第五篇:(父母离异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
我班有一名邵姓学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二年级时迷上游戏,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一玩就是几小时,晚上也不分时间地玩,上课无精打采,作业跟不上,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到三年级已经是有点放弃的念头。但是他特别喜欢画画,下课画,上课画,做作业也画,练习本上,作业本上、书本上,到处他随意涂的画。开始我有点生气,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有时还说几句刺激他一话,可效果并不理想。多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说教,不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反而使他产生了逆反情绪,觉得老师有意针对他,和他过不去。
二、案例分析:
父母的分开,对幼小的他造成极大的伤害。虽然父母仍然非常的爱他,但和他父亲一起生活,却使他觉得很孤单:村中的顽皮小孩还要讥笑他,大人的同情、异样的目光更使他受不了。学习上由于缺乏动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又由于教师的疏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从而使学习缺乏内驱力。反过来,又要受到教师责备,更使他简单的以力学习无味,而沉湎于打游戏机、画画,甚至喜欢上了不需要多与别人接触的活动,完全封闭了自己,平时问他话,很少接腔,爱理不理。
三、辅导方法:
从他的爱好入手,在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有意地给安排画画的时间,我就让其负责帮助同学们的画画,协助其他同学完成美术作业。同时,把他推荐到学校美术课外小组学习。另外,只要课堂教学需要画图,都请他帮忙完成。画画的时间增加了,画画的次数增加了,让他树立了信心,点燃了学习的激情。
随着接触的深入,他已经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所觉醒,我顺势让他做些基础性的题目,鼓励他,同时也成立合作小组让他担任付组长,让组长与其他同学都参与到帮助他的队伍中。
四、辅导效果:
进入期中复习,也开始记起了笔记,做做练习,开始进入状态,虽然有时还要贪玩一下,但上课还是挺认真的。
五、辅导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人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需要一旦满足,兴趣立即消失。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社会需求为人所反映并成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兴趣。
兴趣具有迁移的特性。兴趣的迁移是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使之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二是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兴趣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既有高低之差异,又有种类之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并且能够因材施教,对教师而言是何等重要!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而不惜扼杀一些孩子的天赋。这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天赋,老师要因势利导,从直接兴趣入手,巧妙地利用兴趣迁移的特性,使学习发展成为学生的兴趣中心。那样才能出现更多国家需要的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