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李巍巍
摘要:高中学生面对无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更加混乱。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本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联想创造 地理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意义)
背景: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意义: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高中地理本身是具有原理性、联系性的,可以利用这些符号连接来让学生很快记住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每个同学的头脑中就像有很多幅美妙的动画一样,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使得每个学生很容易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技术,利用思维导图的有关软件,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别的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以期为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广东等地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记忆力培训,许多大学都成立了相关的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而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也在积极的推广和研究思维导图。这一切都表明思维导图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研究者规模日益壮大,说明其价值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的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近几年,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大多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与学。如在科学课程和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在英语课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记英语单词,在写作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式结构辅助组织语言材料等。相对而言,现行研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于放射性思维范畴内研究,较多强调树状结构的发散联想,忽视应用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在强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是脑神经元的天然结构标志的同时,忽视这种天然结构所依存的“天然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事物存在于原生态结构形式之外的各种“变式”。思维导图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思考,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收获。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瞄准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的确,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2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提高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改变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效率。
内容:⑴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⑵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制作及制作方式选择的研究,从而形成思维导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模式。
⑶依据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等特点,研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影响。
⑷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思维导图在地理新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地理练习课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画出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绘制思维导图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和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中建立“全局”观,在熟练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掌握地里学习的技巧和方法。①自然地理部分,在学生学习后进行复习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建立自然地理的原理性联系;②人文地理部分知识,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做出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课堂学习和复习中完善;④区域地理的部分,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课题研究以华师一附中高中三个年段学生为实验教学对象。
方法:①文献法——主要运用于对相关运用脑中思维导图理论的检索、调查、分析、整理,为本课题研究奠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②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在日常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
③比较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实施思维导图和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比较,不断调整方向,不断充实内容,让课题真正来源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
④个案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确立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⑤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依据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理性高度上的概括。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
3年
9月——201
2年
1月)
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实验,确定研究重点及措施。针对现状,做好课题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 ②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总方案; ③组成课题组,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
3年
1月——201
4年
月)
①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实验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制定阶段计划,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探索并建构课题框架体系。制定实践计划,按计划实施开展研究,调查和实验,把实验研究工作于日常教学工作统一起来。加强过程调控,重视小结交流。②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定期与本学科资深教师研讨请教。③撰写论文,每阶段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
年
月——2013
年
月)
①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形成案例等。②总结汇报。③申请对课题进行验收和成果鉴定。④完成课题结题工作。⑤推广普及。
七、研究的结论、效果 效果分析
课题最好的研究对象为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学习不同部分的知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思维导图的训练。针对不同课型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导图练习方式,高一年级以新课学习为主,高二年级复习和新课学习共同进行,高三年级以复习课为主且主要针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三个年级不同课程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地理学习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知识学习中明白了“全局”观的重要性,不仅对地理学习,而是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产生了相应的帮助。
1.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案例 ①《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
《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内容较简单,条理性强,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学生预习学习,并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在预习过程中梳理课本知识点,这个梳理类似于学习过程中抄写笔记,主要是线性笔记的形式;其次,要求学生将梳理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此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课本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表现出来;再次,要求学生对自学内容不懂的知识进行提问。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思维导图对读书学习的作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知识整体性的认识和全局观的建立效果显著。
②《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内容繁多,知识复杂,联系性强,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再复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按照几个大的模块呈现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其次,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此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找出区域地理各个模块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区域地理的整体性特征;再次,要求学生对每个区域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思维导图对复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所学区域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区域整体性和全局观有效果显著。
地理课程中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或者区域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都非常突出。所以在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得分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尤其在综合题的回答中,语言条理性和逻辑性明显增强。2.实际课堂教学效果
在推进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教师示范,边讲边画,逐步向学生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过渡。
这一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学会绘制思维导图,由教师讲解和引导绘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大 胆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每节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到对每章节整体的理解过程都借助于思维导图。为了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很好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应用它来梳理和记忆学习所获,帮助学生随时调用相关的知识指导练习,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边读课文,边示范,或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然后,看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讨论课文内容,并不断完善画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也修改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方法,并以思维导图记录学习所得。此阶段是学生对于一个新事物和新思维的学习过程,相对推进较慢,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兴趣,发言总是十分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总能不断提出一些完善思维导图的好点子,学习积极性极高。看来思维导图的确是能打开学生大脑天赋潜能的万能钥匙,它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使地理教学变得轻松、有趣,富有吸引力。
第二阶段:提供一些模式让学生选择,学生开始在自主学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此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手绘阅读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过程,增加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习的兴趣,既定模式的提供有利于学生迅速达到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目标。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考虑到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多方面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便捷地在学习篇章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能提高写作能力,我指导学生尝试应用线性模式和知识体系模式来绘制思维导图,一般先整理出课本知识点内容,往往呈线性模式,然后将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的连线图。当然,我也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因为现在没有谁能穷尽所有阅读思维导图的模式。此阶段的推进相对较快,因为所针对的知识内容较为简单易懂,这样也减轻了学生在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过程中的压力和为难情绪,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积累学习成果。
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并大胆质疑,积极进行阅读思考。
此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思维导图引导学习思考,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观的建立。在学生已灵活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技术和具备一定的地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引导自主的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在学习新课后,配合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绘制思维导图。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展示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收获,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地理学习心得。我在本阶段教学实践的体验是,在近一年的探究实践中,越来越感觉手绘思维导图是非常灵活的,没有严格的限制,只需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的规则,却能大大增加大脑思考的自由度。有时,学生手绘的思维导图构图很容易会被误解为马虎、混 7 乱或没有结构,但事实上,真正的精神自由常常是混乱之中创造秩序。看似混沌状态的手绘思维导图,有时让学生稍稍解释,就能发现其中各种图形、文字等往往都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此阶段已经进入收获阶段,可以明显感到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是对地理教学的效率还是效果都起到显著的作用,学生也同时爱上思维导图的应用,因为不论是对地理学习还是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生活安排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3.课题展开后学生访谈
通过12 名(成绩上、中、下各4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反映在思维导图的学习和训练中,对自己有明显提高和帮助的方面很多,具体总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是手绘的。他们一般是在课前或课堂中动手绘制或修改,在学校里还喜欢和同伴一起绘制、相互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会以个人、组群方式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这也是我所期望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效果比直接观看别人的思维导图效果好,因为自己画可以自由联想、自由支配。这部分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对建立知识体系结构很有帮助,并且可以帮助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通过绘制思维导图预习课文,甚至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他们喜欢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因为自己画思维导图能帮助巩固学习中的知识;觉得自己画的才有成就感;自己画的自己看起来更加明白,能够帮助自己明晰课文内容和脉络;复习时,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温故知新,使自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第三,喜欢直接阅读别人的思维导图的学生认为教师画的思维导图或小组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比自己独立画的更清晰,更有指导作用,阅读教师或同学集体完成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提高读写能力。接受访谈的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画思维导图,但喜欢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因为别人画得很好,自己可以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的收获更多。还有少量学生,通过比较别人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喜欢自己画阅读思维导图的同学,也喜欢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预习和复习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倾向。
第四,无论是否喜欢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都认为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更好,对综合题的分析能力有明显提高。研究结论
通过课题“思维导图”在地里学习中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三个年级不同类型的课堂上引用“思维导图”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 8 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帮助。高一年级课程压力小,趣味性强,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全局观和逻辑性的学习思维,同时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将思维导图推广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应用。高
二、高三年级在展开思维导图训练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尤其对于高三学生的综合题答题的分析思路有明显改善。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尤其在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在思维导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亲历、感悟知识联系和逻辑思考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随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控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大幅提升,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提高应试得分。通过思维导图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组织知识、逻辑思维、关键词描述等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对地理学科有帮助,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八、相关问题的思考
实施“思维导图”课题的效果和成绩是明显的,这教学和学习方式不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的能力,但是能否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对地理教学过程中若干环节中的一个小点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对课题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要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工作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对于教学而言,更利于提高记忆,促进知识的整理消化和吸收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
2.学生目前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多数情况下停留在由“线性思维和线性笔记”转化为知识联系图的过程中,所以思维导图是由大量文字组成,对于颜色、符号、图形的应用比较少,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在如何应用颜色、符号、图形方面,师生还要进一步学习完善。
3.对学生的训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华师一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和成果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原本思维导图的应该范围十分广泛,如何将思维导图进一步推广,将其应用到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多个方面,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影响,仍需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和努力。
九、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系列丛书》(共六册)东尼·博赞(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思维心理学》 邵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心理学》 梁俏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辨析 赵国庆,陆志坚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11期,2004,8
(5)《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6)《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 商务印书馆
(7)《斯滕伯格 教育心理学(原书第2版)》 罗伯特·J·斯滕伯格 温迪·M·威廉姆斯(美)著 姚梅林 张厚粲
(8)《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 R·M·加涅 W·W·韦杰 K·C·戈勒斯 J·M·凯勒 著 王小明 庞维国 陈保华 汪亚利 译
第二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思维导图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又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同时习作和阅读、生活整合不够等原因,所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以应试为目的、以教师经验为主的传统课堂,使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作文难下笔,无话可写”等,作文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归纳起来,小学作文课的教学暴露出如下“三轻三重”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学习写作知识,并没有培养习作中真正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
(二)重“外在输入”轻“内在兴趣激发”
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对写作的需求。
(三)重“单篇深挖”,轻“系统建构”
教师大多以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方式进行习作训练,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蕴藏的写作资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作文写作序列”,没有有意识梳理出作文训练体系。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大头——“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作文)课堂。
二、思维导图辅助写作研究的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 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
(一)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习作中可以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符号运用于思维导图中,在突出中心主题词的基础上,它的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无限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
这对于对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紧扣主题进行思考大有裨益。
(四)“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写“真”作文
思维导图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这些特性促使师生、生生间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 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工具介入作文课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最大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鉴于此,我们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实践研究。
二、思维导图在叙事性记叙文中的研究实践
本章通过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促单元作文整合、单篇作文谋篇布局、细节构思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章节都围绕教学案例、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基于作文目标体系,促单元作文教学整合首先为了避免一叶障目,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系统梳理了各册作文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深入到每一册的各个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中也会发现中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递进的关系。
我们以“北师大版语文第8册各单元习作训练”为例,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针对记叙文占了政策教材将近三分之二的情况,我们进行细致分析,这些作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练习,以节约习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将四单元与六单元作文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因为《()的手》与《()的眼睛》都是抓住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迄今为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新颖的写作切入方式:以典型的局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在这两个单元的作文整合教学后,我们要进行变式练习,对此类作文进行延伸,比如:请学生观察自己亲近的伙伴或亲属,他们身上哪个部分特征明显,那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个身体部位的描写来烘托这个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下面是本校四年级2班陈怡蕊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做的相关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此项练习,不仅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物的特点,而且还创新了习作创作的视角,为学生习作打开了思路,让学生突破下笔难的问题。
(二)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结构性进行谋篇布局
习作的谋篇布局就是在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前提下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讲明白点就是要考虑以什么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以怎样的顺序、方式来安排材料、怎样落笔开头和如何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据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能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下图是我们以四年级为例,进行的写作布局模式尝试。
案例:
我在上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运用此模式进行谋篇布局的实践。课堂上学生利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布局。下图是薛雯文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的思维导图作文谋篇布局图:
上图的各个分支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在写作前的思维过程。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凤头、猪肚、豹尾。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是“到河边捉小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学生按写作构思模式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展开思考,交代清楚了小作者去捉小虾的起因,以及捉小虾的经过,还将这件事情的结果做了交代;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小作者采用的是“照应开头,谈感受点题结尾”的方式。
通过各年级教师的躬身实践,不难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写作构思显性化,用类似绘画的形式进行作文构思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习作整体构架的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促习作“内容生动、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中、高段的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但是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思维导图各分支具有无限扩展性,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空前的释放,发散思维能力也在每次实践中逐步增强,习作内容也更加具体、完整。
以四年级下册作文训练为例,那么如何将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写具体呢?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也就是要对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等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应该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将结合典型案例展示思维导图介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具体应用实践。
1、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动作时,重点是要写出“怎么做的具体动作”。即需要我们完整地 描绘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表现动作的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动作描写有三个要点,如图所示:
下面我们重点谈其中的两点。(1)动作描写要丰富、有变化。比如都是写“买东西”,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考,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相互替换的词。
对于同一件事“买东西”,我们可以说在网上(淘)了一件衣服,(置)了许多年货,(添)了几样家具,(称)了几斤水果,(购)了……
对于同样一个动作,为了避免语言重复,要求学生积累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
(2)动作描写要具体。
动作描写要展现细节,将大板块分解成“小动作”。A、教师引导:
比如写《擦玻璃》的片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大扫除时擦玻璃的同学动作进行细致地观察、分解,如下图:
学生从头脑中“搜罗”来各个环节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微动作” “关键词”,将“擦玻璃”的动作细节描绘地有声有色。下面是四年级2班学生万霈春写的擦玻璃动作片段:
“魏雨婕同学开始擦玻璃了。她先用一块干抹布掸了掸玻璃上的灰尘,再抬了一个凳子来,站在凳子上,发现够不着玻璃上方,于是她接着踮着脚尖,一手紧紧抓住窗框,一手拿着湿抹布从上到下开始擦玻璃了。遇到有污点,她就使劲擦、反复擦。遇到顽固污渍,擦不掉的,她就用手指甲抠几下……擦了一遍后,她把脏抹布放进水盆反复揉搓、拧干,又接着擦起来…..玻璃都被擦了一遍,最后她还不忘再检查一遍。怪不得老师夸魏雨婕是擦玻璃的能手呢!”
B、学生尝试:
下图是学生自主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细节构思。
图为
四、2班李林《堆雪人-细节构思》
据图可知,学生将“堆雪人”的“大动作”进行了分解,在每个“小动作”里还分解了更细微的“微动作”。如果没有思维导图引导将“堆雪人”的动作进行细化分解,我们只是通过提纲形式来梳理就不可能有如此细致的细节描写了。下面附的是李林同学的“堆雪人的动作片段”描写:
“我和爸爸开始堆雪人了。我们首先找了个适合堆放雪人的位置,因为这里已经有一大堆雪了,可以做雪人的基座。接着我们开始捧雪、推雪,想办法聚拢附近更多的雪,通过使劲拍打,将雪压紧,可是身体还不够大!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又加雪,反复拍打、压紧……直到聚集足够的雪做了一个结实的雪人的身体。现在最关键的是制作雪人的脑袋了:爸爸先用手捧些雪反复揉搓、压紧做个雪球,然后是我最兴奋的时刻了——“滚雪球”:我用用小雪球做芯,慢慢的在雪地里滚,滚了一会儿,等到雪团儿沾满雪有了分量,我和爸爸就使劲拍打,将其压紧,不一会儿雪球就变大了些,对于不是很圆的地方或凹陷的地方爸爸加一些雪,使劲压紧以保证滚出的是一个圆形。接着我们继续滚雪球……直到爸爸喊我“停”,我还玩得不亦乐乎呢!爸爸抬起雪球放到雪人身子上,在用雪在两个个部分的结合处填充,让它们粘在一起。接着轮到我来进行雪人的“头部设计”了哈!看看我的准备工作吧,我带了一个红红的胡萝卜、一些捡来的黑石头、一定帽子、一个围巾……材料应有尽有哈。于是我用捡来的两个黑石头做雪人的眼睛,用不同形态的小树枝制作嘴巴,将胡萝卜插上做冻红的鼻子,然后再带上我的蓝帽子,系上妈妈的红围巾。太棒了!这哪里是雪人,分明是粉妆玉砌世界中的小精灵呀!”
2、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语言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重要。语言描写有四个要点,如下图所示:
这里从“语言有个性和语言有变化”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使语言更生动。(1)语言有个性.语言有个性,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如:如果要向一个小孩或是老年人问路,那么语言肯定是不同的;面对同样一件任务,急躁的人和性格温和的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语言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身份,还要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划火柴点烟没点着,他会说:‘哎,真没用,连根烟也点不着。’”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遇到相同情况却会把火柴狠狠扔在地上,生气地说:“什么破玩意儿!”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见,为了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可以利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语言要有变化
语言要变化,即人物语言描写要多分段,尽可能变换前后提示语的位置,不要全用提示语在前的一种描述形式。为了让语言摆脱单调乏味的句式重复,增强习作的可读性,我们要交替使用各种表达形式。下面是如何让语言有变化的策略发散图:
案例:
比如下面是曾洪国同学的作文《我今天考砸了》的草稿片段: 这次我考砸了。一回家,爸爸就对问我:“昨天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吗?”我撇撇嘴,说:“老师还没发呢!”爸爸又接着说:“最近你的成绩有点下滑,上课要认真才行!”我说:“恩!”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不安,于是安慰我说:“其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你努力后有进步就是值得表扬的。”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的委屈、伤心都一股脑冒了出来。
经过思维导图“语言要有变化”的读写结合练习后,学生能敏锐的抓出这个段落进行彻头彻底的修改,修改稿如下:
这次我考砸了。一回家,就听见一个声音想起来。
“昨天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我撇撇嘴,说:“老师还没发呢!”
“最近你的成绩有点下滑。”爸爸又接着说,“上课要认真才行!”
“恩!”
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不安,于是安慰我说:“其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你努力后有进步就是值得表扬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的委屈、伤心都一股脑冒了出来。
很明显,通过对语言描写的“改造”后,我们发现同样的内容前后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语言变化后更具吸引力了。
3、综合运用:
除了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方面的探索尝试外,我们还在心理活动、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观察更加细致、思路更开阔、写作更加具体、生动了
作文细节构思专项训练后,我们引导学做了综合训练。下图是郑怡玲同学构 思的《捡贝壳》细节描写
从图中可见,这个学生将捡贝壳时的连贯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包括其他看到、听到的内容都做了细节思考,从而写出了一篇具体、生动的习作。
下图是薛雯文同学构思的《学骑车》的作文细节:
同样的,她也能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将骑车时的各个细节构思的很具体,帮助自己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
三、结语
思维导图进入记叙文作文教学后,学生写作兴趣被激发,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有意识地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习作谋篇布局的基本思路,并能在作文细节描写构思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这项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还将在其他体裁习作教学中运用,并考虑在阅读、自主复习整理等教学领域进行应用尝试。
参考文献:
1、赵金波、黎加厚.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 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2、肖建民.语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3、东尼.博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4、赵英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沪太新村第一小学三间吉语文教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6(5).5、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6、东尼.博赞.启动大脑[M].中信出版社,2009(6).7、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三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现阶段,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思维导图以一种与众不同、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脑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能发挥人脑整体功能,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和学习者的总体规划能力,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
“高效课堂”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强调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本课题提出的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的“语文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师生共同运用图文并重的技术,打造立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对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力,理论研究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师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快速理清教材思路,缩短备课时间 ②教师可用导图做教学计划 ③教师集体备课 ④课堂教学使用
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对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还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等。思维导图在学生中的运用主要有:
①复习归纳
②学生课堂小组讨论 ③做学习笔记。④制订计划。
(3)对学校: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特色之一。
三、课题提出的主要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
(1)现代脑科学认为,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的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显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思维导图正是这种大脑思维的真实反映。思维导图把人的思维用图画和线条形成的发散性结构记录在纸上,通过画图和线条使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也使人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更好地把握思维过程和知识的整体架构,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教师思维导图教学应用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同时产生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本校教研特色。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研究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方法。通过研读相关文献,了解并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方法,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
2、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尝试并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制作思维导图,从中把握并理解文本的情感思路与表达方式。
3、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尝试并引导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自己理清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通过网络查寻相关知识,把握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方法。
2、案例研究法。
对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思维导图运用的研究,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层次,从而掌握这些文体的写作方法,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3、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优、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比较,并做好记录,分析。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阅读相关书籍,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并撰写成文,力求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半年,按“论证、准备-组织、实施-总结、提炼”的思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论证、准备阶段(2014年9月):可行性论证,拟定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落实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申报,组织人员学习,明确目的意义。
2、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实施问卷调查,实施思维导图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完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
3、总结、提炼阶段(2014年1月):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研究材料,提炼可操作性成果,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八、预期成果成呈现方式
1、研究成果: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整合构建高中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中产生的各种理论及实践成果,包括:
①相关论文集; ②相关案例集;
③教师、学生思维导图设计作品; ④研究报告
2、研究效果: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坚信,有各位领导的关心、语文组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团结协作,我们的课题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林天广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工具,在被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后带来了跨时代的进步。本文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试图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应用
思维导图是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开发的一种可以用图形思维工具将脑海中发散性的思维具体化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表现出来各级别的隶属关系,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同时也具有时序性和综合性。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中,会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并在文中进行了讨论。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1.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
历史教学通常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这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不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牢记而感到万分的头疼。这样一来要向真正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要首先进行对先前必要知识点的梳理,这样一来十分的浪费时间。而初中历史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陈述性的知识,经验证明构建知识网络是帮助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途径。思维导图是用树状的结构形式来构建知识网络的,围绕某一中心进行发散,知识点层层打开。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和历史思维体系。
2.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
大脑喜欢图文并茂的思维方式,采用思维导图来记忆、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将词语、关键词、年份、任务等关键点同颜色、逻辑联系起来。锻炼了左右脑的协调功能,也充分利用了左右的功能差异。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把所有相关的素材都调用过来,将所有想到的观点都记录下来。在之后的精致化过程中,对于中心观点进行了再一遍的梳理,从而找到正确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刺激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发散能力。
3.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思路
新歌该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紧跟课改要求改变教学模式。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使学生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的目的。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也让教师对于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十分苦恼。而思维导图的外显性则让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思维过程外显,从而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从而调整课堂进度与教学思路。
二、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主动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初中历史时,会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思考的结果也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不同以及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想要做得更好的心理激励着学生去更认真、更努力的学习历史,做出更有效率的思维导图。
2.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往常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为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少主体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采用思维导图时则完全不同,学生才是这个导图的主导者,他需要调用自己的所有相关知识来完成这个导图,最终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别人看。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时候更注重自我的思考,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梳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时,他会想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做,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么做等等。这样一来,学生问的问题多了,想的也就多了,为了寻找答案,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答案,继而会思考更多的问题。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构建知识导图,保证思维流畅性
生活中越是博学的人问题也越多。所谓学无止境,接触的东西越多,视野也越宽广,需要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学习历史更是这样,知识点不仅多而且杂,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交织构建成了历史的知识网络。如果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那么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那么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只会越来越乱。相反,如果使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将已有和新增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不仅不会被众多的知识点蒙蔽了双眼,而且也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去看历史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也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去看待、思考历史。
2.构建问题导图,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学习历史如果只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涉及人物以及最终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以史为鉴”。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不同时期、地域的不同主体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长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教授他们通过比较加深理解的基本途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运用可以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增加对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紧跟课改要求。整体来说以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手段,但是具体的应用模式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董英.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杜芳,刘汝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第五篇: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郑州市第六十二中学教改动态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思维导图,又叫思维脑图。它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2.5亿人使用思维导图。在教育、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着巨大的作用。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为探索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本课题将其引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反思总结复习环节,开展探索和研究。
课题组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尝试,教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学生反思总结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反思总结和复习,并尝试将思维导图辅助总结的功能延伸运用的其它科目的学习。同时,本课题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探索这项新的技术在课堂改革和提升学生能力方面带来成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思维导图这项新工具新技术运用到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使用掌握并将其延伸运用到各个学科,对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提高记忆力和复习效果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研究过程
(一)成立课题小组,加强交流合作。
成立课题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课题负责人魏虹娣老师牵头,集合市教研室教研员、省市级名师、优秀学科教师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采取以点带面、点面合结的策略进行。确立课题中心组成员,落实分工。
由魏虹娣老师总负责,教研员李超英跟踪指导研究的全过程,并号召其他各校设子课题参与研究,与其他各校资源共享。由魏虹娣、马志宾、朱文霞、邓继红等老师重点进行做好思维导图的绘制指导、作品收集及课题研究工作。
(三)建章立制,强化教科研。
建立教师参加课题研讨制度,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思维导图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通过QQ、电话等方式及时沟通课题进展情况,每月1次集中研讨课题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收集材料,探索求真。
及时收集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思维导图的学习延伸情况,探索思维导图对学生总结复习能力的提升。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教会学生思维导图的制法
1.制作工具:A3或A4大的白纸,为了便于保存作品,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图画本;4支以上不同颜色,色彩明亮的涂色笔; 1支标准钢笔。
2.画中心图:主题(文章的名称或书名)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思维导图把主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
3.关键词: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思维导图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中央线要粗: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
5.纸要横放:做思维导图时,纸是横着放,这样空间感比较大。6.用数字标明顺序:
可以有两种标明顺序的方式,主要是以你需要和习惯而定。第一种标明顺序的方式:可以从第一条主题的分支开始,用数字从1开始,把所有分支的内容按顺序地标明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数字知道内容的顺序了。第二种标明顺序的方式:是每一条分支按顺序编排一次,比如第一条分支从1标明好顺序后。第二条分支再重新从1开始编排,也就是说,每条分支都重新编一次顺序。7.布局:
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
(二)学生思维导图展示 1.整体情况
学生作品汇总
2.分章节制作思维导图
水中生活的动物(1)
水中生活的动物(2)
水中生活的动物(3)
水中生活的动物(4)
陆地生活的动物(1)
陆地生活的动物(2)
陆地生活的动物(3)
空中飞行的动物(1)
空中飞行的动物(2)
空中飞行的动物(3)
空中飞行的动物(4)
鸟类的生殖
动物的运动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动物的运动
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特征(2)
生物的特征(3)
传染病
3.形成个人风格
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们还鼓励学生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同学一的4幅作品: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同学二的4幅作品如下:
作品(1)
作品(2)
作品(3)作品(4)
4.思维导图的应用延伸到各个学科
历史学科
英语学科
政治学科
地理学科
化学学科
四、研究成效
(一)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学习内容提炼关键词,这一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的加以深化。
(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利用思维导图会促成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并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教师作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教课程的 14 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四)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学会思维导图之后,能初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总结和复习中,学以致用,并能延伸,取得初步成效。
五、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在应用过程中,一些学生很快领会要领,表现在中央图画得好,关键词准确,思维导图布局合理,非常有兴趣画图。而有些同学的积极性不高,思维导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极少数同学嫌麻烦不感兴趣。这些情况又与学生的学习素质程度高度正相关 如何使思维导图与学科特色和学生个人情况相结合,这是我们今后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2.采用何种办法来验证思维导图应用模式的有效性是一大难题。我们发现: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二)今后的设想
1.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一种实验、探索,在培养学生创新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
2.思维导图的学习今后更要注重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能急功近利。
3.需要建立思维导图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思维导图本身的评价以及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