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育(刘俊论文2)
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学
刘 俊(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高级中学 214251)
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学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课堂提问要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关键词:课堂 提问 层次 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尊重学生,平视学生,使得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有利于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如果教师自持知识渊博,阅历丰富,而轻视学生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师提问,学生不敢回答,害怕答错,而小心地等着教师说出答案。这么的课堂提高没有多少效果。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提问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精心设计,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特别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有些教师往往边向讲台上走,边听身后学生的发言,也就是说背对着发言者;也有些教师问学生问题,不看学生而看他处。其实这些是不尊重发言者的表现。尊重学生要贯彻始终,落实到每一个小细节,尊重学生的见解,积极地启发和热情的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古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超出学生应知范围的问题,教师课堂上最好不要提问.否则,学生回答不上来,当众出“丑”,教师尴尬,课堂气氛受到影响。对于那些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提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宽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教学引向深入。高中信息技术中刚学习网络搜索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如果一开始就问网络搜索的基本原理,学生基本上回答不上来。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系统论中的重要原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四、课堂提问要有驱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误区设问就是根据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地方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教师提问的语气要有诱发驱动。有些提问,教师对象明确,层次处理得适当,但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所提问题,就是没掌握知识。其实不然。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一时理解不够,不能正确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通过自己创造的问句、语气、表情、手势等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调动其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积极地活跃起来,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豁然开朗地回答出教师所提问题。所以说教师的提问,只有真正为学生内化,使之主动地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才具有“问”的价值和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疑”而不想“问”或“问”而不得“疑”的消极影响。
五、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提问的艺术性,是学生能否回答问题,愿意回答问题,是否回答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的一个前提。首先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亲切感。如“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好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啊,你看起来胸有成竹,你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吧?”“你看,我遇到麻烦了,你来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了?”等等,语言、语调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其次,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幽默感,幽默给人以一种轻松,幽默给人以一种兴奋。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轻松环境中,主动参与,能够把问题回答得更趋于理想。再次,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激发感,注意提问的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仔细斟酌提问的语言,问题该如何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提问的语言应注意亲切柔和,避免死板生硬。要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题,不要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可以常用“我们也来试试,好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独特的想法”等类似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合作者来对待。有时还可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大家有信心回答这类问题,鼓励学生,让他们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只要有信心,才能有动力,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高。
六、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教学相长,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总导演,设计规划整个课堂的如何引导、如何设疑、如何提问、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握课堂节奏、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教师一味地讲,一个劲地提问题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限于唯书为是的文化氛围里。所以课堂提问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而应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答疑来解决问题。设计出开放性多维性问题,突破常规提出创新。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应是一门艺术,一种融设问、引探、研究、质疑于一体的形象化的教学修养和气质。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设疑置问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和诱导,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逐步开掘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二篇: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学
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学
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胡彪
摘要: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学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把握提问的原则,掌握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提问功能、设计、原则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更是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要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学科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以下一些措施。
一、提问的功能要充分挖掘
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巧妙的提问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产生了兴趣,他就愿意去思考,去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考与探究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滋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我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当我问到他上课的情况时,很多人总是讲上课总要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保持注意力,学习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上课老师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
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
课堂上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迅速捕捉这些信息,并据此作出准确判断。通过恰当地提出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4、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把握好该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层层深入。在设置问题时,既不要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要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提问由浅入深,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5、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平常所说的修养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环节和阶段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它大致可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程序:
(一)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收集事实资料;
(二)提出假说;
(三)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假说;
(四)解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经验或理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贯穿这一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一种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二、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但提问时应遵循一些原则,如: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实施回问,对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回问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
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式,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对不对”、“是不是”式这种盲目随意性的提问。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激励性原则
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其实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都想被别人肯定,希望被表扬,当学生对提问的内容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老师可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寻找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芝麻大的闪光点,不要非要有黄豆粒大才给以肯定,不是每个人都有黄豆粒的优点的。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其实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3、适度性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不加思考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如果所设计的物理问题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速度和深度,使学生学的亲切、容易,感到学习有用、有趣。例如,学习“热传递”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把包着同种纸的木棒和铁棒,同时放在火上烧,问哪个棒上的纸先燃?”木棒、铁棒、纸、火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但在这里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学生仍有新鲜感,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寻求知识,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比如在讲一些物理习题时,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个知识点,这时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差生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进行拓展,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用语简明扼要。有很多时候听课时,有些老师总带有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总是对吗,是不是啊,等等,给人一种很罗嗦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的舒服度。
(4)语音语调要恰当。说话时语音和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能够反映出谈话者的感情变化。讲课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相应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语音和语调要自然,与教学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让人产生矫揉造作之感。
(5)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让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后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隐蔽性的积极参与的时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第三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 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5.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 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 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 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第四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论文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 论文类别小学数学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联系电话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精辟地指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关 键 词】: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有效学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老师问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
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要求学生观察“(1)70-30=40,(2)70-40=30,(3)30+40=70”,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时,如果这样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比较:以谁为标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
2、第二个算式中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3、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第二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
5、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不断递进式的提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例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之后,出示“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350、1、0、4/5。”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笔练习,而是先作如下提问:
师:同学们,这一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学生听到教师的问题,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一个个争着回答。
生1:我最喜欢求4/5的倒数,因为4/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5/4,4/5×5/4=1,4/5的倒数是5/4,所以我喜欢求。
生2: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这个数可以写成分数1/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1,1的倒数就是1。所以我喜欢求1的倒数。
生3:我给×××补充,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我也喜欢求1的倒数。
教师小结板书:1的倒数是1。
师:这组数中,你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
生1: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写成分数是0/1,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写成了1/0,0又不能作分母,0好像没有倒数。
生2(显得很不以为然):不是好像没有倒数,而是应该确实没有倒数,你想一想,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没有倒数。
(这位同学把老师的话全给讲出来了,他说的理由非常充分而又具有说服力)
教师小结板书:0没有倒数。
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笔头练习,求出“350、1、4/5”的倒数。
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新颖的设问,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和说理,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的倒数和求“1”的倒数这两个倒数认识中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艺术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教学时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演示:屏幕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
圆周。)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圆形大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学生哄笑,齐声回答说: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生:不能。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并且通过几个具有机智的小问题,把这一个教学环节紧紧地串连在一起。而且面对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都会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讨。这正是教师的高明之处。所以作为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五篇: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梁玲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重印)74~80 【2】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金成梁,刘久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07 28~43,196~202 【3】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示范教材中心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第三版,2010124~135 【4】 赵继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09.10 【5】 刘兆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读完写(上、下旬)2013.02 【6】 任秋霞.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究.读写算(教研版)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