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时间:2019-05-12 06: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第一篇: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从本质上讲,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互动、情智同步发展的交往过程。这就意味着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心灵的开放晤对,智慧的互通共享,精神的愉悦满足。或言之,教与学本身就是多向合作交流、个体主动建构生成、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互生互长的生命旅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师生互动。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教师、学生等)进行有效互动,才能更好地建构自身的主体结构,从而能动地发展其主体能力。

所谓“师生有效互动”,概指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发生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多种性质、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旨在通过师生交往以引起对方心灵的律动与情智的理解,从而达到与对方沟通,并促进双方同步和谐发展的行为。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表现在课堂这个特殊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以交互主体性为特征的。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维度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建立“主——客——主”的三维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主—主)以课程内容(客体)为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间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间关系、教师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学生之间的主体间关系,以及教师、学生作为客体的“文本”的建构生成者之间的隐性主体间关系。

如何让这种多重主体间关系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何使教学互动有效有趣?笔者以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当其要。即营造绿色的、民主的、自由而宽松的外在环境氛围,建构健康的、和谐的、亲切而温馨的内在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内外环境的合力下,才能激活起教育本在的“精神元素”:平等、宽容、对话、交流、共享、创新等,才能促使师生双方身心自由愉悦、畅达灵动,才能增进彼此悦纳理解、相互信任鞭策,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百家争鸣、情智互生的理想场景。

首先,师生共享教育风景

其次,师生自由平等对话

我们深知,真正介入教学交流中的人,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主体性的存在,是平等的、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主动邀请或接纳他人,进入到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中来,在相互对话交流沟通中彼此了解,期待着瞬间精神相遇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建构起新的智慧与情感。毋庸置疑的是,在认知新生事物与分享生成观点的过程中,自然存在矛盾与差异。此时,就需要师生在平等自由的原则基础上,敞亮自己的内心境界与智慧视野,通过分析讨论与对话交流,共同分享智慧与经验,以达到某种程度或某个阶段上共识,使交往走向广阔与深刻。

二、创设开放、可写的情境

教育,是由互动的师生主体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对教育情境的主动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的过程。师生主体在此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充满活力的并在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始终处在生长之中但不会彻底完成。教育环境也不是某种静态的事物,它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因此,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育情境正是这种互动的产物。师生拥有异常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同时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而“自我”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实体,而是教育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首先,师生都是课堂的信息源

我以为,优秀的课堂犹如交响乐团,各具特色的声源汇合而成天籁之音。在课堂上,除却老师事先准备丰富的素材、设计开放的情境外,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渠道收集整理与课堂相关的信息资料,使课堂中的师生主体都作为课堂的信息源。学生在可亲可爱的信息环境中,不再是单一地、消极地学习知识与技能,而能主动接受多方刺激,通过对话分享经验与

其次、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

三、鼓励自主、多层地参与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这就需要学生以个体丰盈的生命,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知识建构、智慧形成的过程中。

首先,个体与知识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是为满足个体生命的内在需要,而经历的满足求知冲动的过程,是被师生主体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建构着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与个体主体无法分离,共同构成一个自足的世界,丰富着个体生命的意义。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的课堂,知识被异化了,成了客体的存在,从师生主体的生命中剥离开去,造成了知识的“陌生化”、“虚幻化”、“冷漠化”。因此,教师与学生要努力摆脱被知识奴役或与知识对立的处境,面对课程知识获取生命尊严与言说的权力。恢复师生个体在知识建构与生成中的主体意识和合法身份,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将教师与学生都推向知识探索与生成的前沿阵地,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显得非常重要。惟有如此,知识才会拥有与个体生命相遇后的感动。一旦知识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丰富充实生命的价值,生命也会因为与这种动态亲和的知识相知相遇而格外美丽动人。

在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中,使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让学生拥有主动探寻知识的信心与勇气,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尊重的快乐,建立自信和对话的愿望。杨振宁教授曾对“学问”一词做过经典的阐释:“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在传统的课堂里,我们过于习惯教导学生如何具体、生动、全面甚至精致地回答问题,几乎忽略了教学生去质疑问难,于寻常处见不平寻。其实,学生能把教师问倒,说明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与知识同生共长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仔细观察和思考后,生成矛盾碰撞中产生的问题,然后师生在以此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来共同研究和探讨,并解决和掌握,这样更能使知识与个体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那么,他接受的就是自己理解了的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这种信息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不易遗忘,提取时信息的检索迅速。因为,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探索之中。他们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与体验,提升着各自的情感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参与

在教育生活中,任何真实具体存在的生命个体不仅个性鲜明,而且积极主动,锐意进取。尤其是新生代学生,更是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卓越个性,敢为人先,敢于梦想,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永不枯竭的生命激情与创造热情。

然而,每个生命个体也都有交往的愿望和心理安全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践,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生命力量,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为“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对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表扬;对辨析独到、判断精确,思考深刻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努力营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自主学习的气氛。而对那些不愿或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强化“问题意识”,及时鞭策引导,适时交流沟通,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要真正地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必须革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弊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讨论,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成为一潭活水。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互动形式单调,多为师生之间的简单机械互动,缺乏生生之间互动;教学内容偏颇,多为认知互动,缺乏情意互动、行为互动以及“心灵”碰撞;深度不够,表面热热闹闹,深层却是波澜不惊;互动作用失衡,多是“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有“交互→平行”多边型互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

前文已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由“知者”间的对话,走向“智者”间的交流。它不仅关注“知”,即结论本身;更关注“智”,即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将思维过程这个隐性的东西,用外显的语言形式展示,由此来反映认知主体对知识和方法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助互学、集思广益,使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多向互动的对话交流,激活思维、引发思考、超越自我,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的自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灵动,知识的掌握不是被动式消化而是主动式接受。特别地,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学生之间的对话与讨论,能有效地缩短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当然,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倡导现场、动态地生成众所周知,教师角色已由师生互动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已无法再如传统教学那样,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讲解预设内容。而要不断地依凭师、生、境的多维互动所生成的反馈信息,实时调整课堂的长度、广度、宽度、温度、速度和深度,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首先,课堂鲜活而充满活力

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师生之间有多层面的互动,即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或许课堂上会出现片刻的“喧哗与躁动”,但更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因生命得到彰显而活力四溢的课堂,因师生有效互动而生动鲜活的教育,因课堂现场生成而气势恢弘的场景。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个真正的教育世界中,充满灵性的生命互动时时带来真情感动。其次,撷取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事先预定的轨道行进,必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事实上,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交流经验、增长见识以及分享智慧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必将产生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课堂中,如果教师不加注意和引导,部分学生就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故意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也有部分学生

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而追随大流、人云亦云;还有部分学生即使产生疑问,也不敢提出供大家讨论。如果教师缺乏教育智慧或教学勇气,那就使得一次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擦肩而过,一次次情感交流的可能也丧失殆尽。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开放的情感自由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维状况,都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都勇于实施自己的个性学习策略。如此之后,才可能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因此,在注重有效生成的课堂,教师拥有高度的敏感,警觉,谨慎,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而机智地调整教学进程;能及时抓住这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突破预设的“形案”的束缚,根据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的“心案”,开发和利用这些“生长点”,随时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使课堂真正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第二篇: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余艳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即时跟进,将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找准知识起点,顺水推舟跟进生成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水推舟生成新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问:“同学们知道‘9的乘法口诀’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已经会的口诀 板书出来,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只说了其中的几句口诀,教师接着问:“那‘9的乘法口诀’中,你还有哪些不知道呢?”学生:“‘五九’和‘六九’我老是记不住。”老师抓住学生这句话,顺水推舟展开教学:“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两句口诀。”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顺水推舟的生成跟进策略,对学生普遍存在疑惑或有异议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采取略讲或不讲。这样处理,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抓住错误信息,因势利导跟进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可以显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教师如果能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信息,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的一个分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把写成3,怎样求它的倒数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这时一位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这简单,3的倒数就是3。”由于这位男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他的说法,剩下几位同

7272121221学有点犹豫,但不敢举手表态。看到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对同学们说:“好,这位同学刚才的求出的倒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是对的?”学生马上回答:“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只要把这两个数相乘就行了。”我马上请学生进行板演,通过检验,121212213,那么该怎样求3的倒数呢?”,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了123×3≠1。这时,我乘机让学生展开讨论:“看来3的倒数不是正确的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求带分数的倒数本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产生的错误是学生真性的流露。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点拨或包办代替,而是因势利导,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中,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三、利用突发资源,临时转舵跟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它不再是教师忠实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找规律》这一单元第二课时,我 原先的教学预案是先教学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知识,然后通过一组练习进行巩固,再教学另一种“组合”规律的知识。当教学完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问题时,让学生举例“我们还有没有见过像这样‘三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现象?”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像三个小朋友每2个打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他回答的是有关“组合”规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不是预设在这个环节来解决。这时,有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不对,这和老师说的不一样!”而更多的同学是一脸茫然,他们都看着我,希望我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这时,我决定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预案,让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这位同学通过画图,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听得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我把这两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取了个名字“排队现象”和“打电话现象”。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两种现象相同的例子,这时,学生举的例子都是正确的。这一节课的难点就在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中被突破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节课中,教师跳出设定的思路,根据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有意义的突发信息,灵活应变,顺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相互倾听和交流中,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 师的分析与讲解。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开放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研究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提升驾驭、调控课堂教学的水平,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倡导动态生成促进有效教学

倡导动态生成 促进有效教学

──────“动态生成”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 余姣

【摘 要】“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合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动态生成”指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动态生成 有效课堂教学 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在语文课堂中应看不到知识的填压,只有教师的引导,只有不断地生成,只有智慧的闪耀。而教师引导是教学走向生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按部就班讲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教师问出的问题,就希望学生答出所要的答案。学生稍越“案池”半步,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创造精神的焕发几乎是丧失待尽。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一、抓“精彩”促生成

当学生对话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课堂上,当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比较或者概括,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应对往往会适得其反,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那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探问和转问,教学的再组织无疑是理答的有效方式。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而生成性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具有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获得生机和独特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才能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二、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

比如五年级在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鲁迅以他的笔作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老师问:“什么把笔比作武器?”一名学生回答:“因为笔是尖的,可以戳伤敌人。”惹来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没有取笑,而是追问:“笔可以戳伤人倒是一种方法。可是笔有更重要的用途呢,是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最终理解了鲁迅“用笔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阴谋”的主旨。老师及时而智慧的引导会使学生思而有得,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们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例如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进法”,他认为: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几口井?点应该定在哪儿?此时,学生情绪亢奋,正是探索的契机。教师牢固把握,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示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

可见,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纷纷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四、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可利用的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为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

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来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走”和“飞”在课文中是极平常的两个字,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受,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了默契。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理解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抓“错误”促生成。

五、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而后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教学《猫》时,一位教师拿出的小猫脚印,有位学生突然叫起来:“哇,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一超越预设与教学冲突的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也让教师措手不及──原本教师是想借图来感受猫的可爱。于是教师稳了稳心神,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白纸上的脚印像梅花吗?”学生都说没梅花好看。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借势引导:“既然猫脚印不好看,有时还让人感到脏,为什么老舍爷爷说它像几朵小梅花?”就这样将一个与文本冲突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镇定自若,遵循导引的规律,将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回避“啊,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个已经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又让学生对猫的可爱有了充分感受,由衷地喜爱它,并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平衡后的突破,更是一种突破后的生成。

抓“意外”促生成的策略,是指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生成,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任务上来。这时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制予以应对,巧妙地将学生从“歧路”上拉回来。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强调了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体现这种理念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烁着创造的光辉。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作者:何颖

2.《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方案》作者:沈海波 3.《试论语文课堂导引的动态生成》作者:蒋兰 4.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叶澜: 6.《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余姣,女,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学会会员。1979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随州师范学校,2004年自修本科毕业。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2003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2005,2008,2009年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教育方法,讲究授课艺术,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时刻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情感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撰写的语文课题论文、语文教学案例,活动课题论文,劳动论文多次获区、市一、二等奖。

邮政编码:441326,联系电话:***,电子邮箱:353336637@qq.com

第四篇:对话—促进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

对话—促进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南关学校王娴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引领对话,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

一、对话──生成预设目标的“弹性”

一般地,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我用故事引入,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穿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我问这个学生:

“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会儿说:“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我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这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但这正是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 于是笔者及时地调整了教学目标。我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对话──生成教学流程的“变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习惯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件正常的事。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把整堂课预设得满满的,生怕一不小心出现的“节外生枝”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出尽洋相,所以根本没时间去关注学生非同寻常的另类表现,导致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指定的路线,走入设定的圈套。且不知,学生课堂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实情感地流露,内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这样教学的流程就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一位老师在上《校外探路》这一课时,结果学生在考察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却惊异地发现,在学校附近一条200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了17家发廊。“这么多发廊都是什么时候开张的?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对此,这位老师并未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地议一议,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我们的预设要凸显开放性,要留有发展的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成生成,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试想,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三、对话──生成教学内容的“扩充”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扩充教学内容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品德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听了《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学生都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及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时,一个男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 这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还是不认可的。想想,现实当中也确

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是空白的。于是,老师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说:“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妈妈五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表弟不敢说,没说,逃过了这一劫。”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与他产生了共鸣。老师马上问大家:“那么你们是不是都这么想呢?”底下传来“是”“当然不是”的声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争了起来。老师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老师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南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的后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两队,认为诚实不好的足足有17人,约占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只插在其中做一些点播、解释,大部分的话由他们自己去争。终于在激烈的争论中,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终于都认可了“诚实是金”。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得以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得以碰撞,从而推动品德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正是教师的这种审时度势,以足够的教学机智,将这个问题变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焕发出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对话──生成学习方式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有一位教

师在《校外探路》教学时这样做的:教师先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了学校和学校周边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图片播放完后,教师说:“你们天天来上学,可熟悉路了,现在你们再回忆一下学校在什么位置,几个人先讨论讨论一下,试画出路线图来。”于是学生分成了几组热烈地讨论着,但画的时候,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要是再到学校外面走走,仔细看看,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教师同意了,交代了活动中注意安全事项。于是全班同学都走出教室,站在校门口,老师让学生以校大门为中心确定方向,分别找出学校大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后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小组,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实地探路。探路回来后,又叫同学们继续完成画路线图,这下,同学们很快就画了出来。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实践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五、对话──生成教学评价的“润剂”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通过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如一位教师在《读懂

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上,请来了家长与学生一起上课,采用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交流形式,使课堂上到处可见情真时的泪水,意浓时的微笑。可就在此时,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伏在桌上痛哭失声。而对此生成性资源,教师没有按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教学,没有因学生“干扰课堂”而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最温暖的拥抱,用自己的行为代替了“语言评价”。使这个父母离异的学生在得到老师关注和关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智慧的眼睛,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且真正顾及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便能引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对话,构建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五篇:实施有效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

实施有效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孟令平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方式的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本文从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情感交流、发挥教学机智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而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知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从教学过程的定义可以看出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应该转变观念,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积极实现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

那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互动提供保障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还必须为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的最佳氛围,通过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来陶冶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厌学、怕学,课堂上不敢发言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知识、经历和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质疑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1

为此,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下足功夫备好课,不但要备课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备学生”,要“深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前沿阵地,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与学生“零距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很多教师都喜欢用“多米诺骨牌”的例子来讲解。“多米诺骨牌”的事例当然很典型,但是学生并不是很熟悉,若采用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学校停车处整齐摆放的一排自行车”,效果也一样好。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并拿来讨论,哪些符合数学归纳法的条件。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轻松的平台。

二、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乐于与教师的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地加以引导。

首先,师生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场”。要尊重、爱护、体贴学生,富有激情,这样,学生对于所传授的知识就认真领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课堂上鼓励的眼神、赞扬的话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学生的思维一旦和教师协调,乐于与教师互动,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这便是师生互动的很高的境界了。

再次,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波利亚指出:当你讲授一个很熟悉的证明时,你要摆出一副兴奋的样子,要装出有很多点子,当你证明完时,你还要表示惊奇和得意。数学课堂上难免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传递信息外,还必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时此刻,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就会乐意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给师生互动提供发挥的空间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尴尬:本来准备好好的一节课,却突然被一个学生的不同意见或突如其来的问题而打乱。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不予理睬,继续按计划进行,还是停下来,与学生们一块探讨呢?

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经验上肯定超过学生,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验导致了思维定势,但学生的思路却不受任何限制,很多奇思妙想往往会给我们以震撼!要想捕捉这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些也是师生互动的绝妙时机。可能因为这些“插曲”,准备好的内容没能按计划完成,但由于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效果肯定比原计划的要好。

比如,在一次评讲课中,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插曲”,由此展开的讨论,又一次把课堂的互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题目是这样的:

已知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1,0)作抛物线不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K点坐标为(-1,0),求证:∠AKB是锐角。

在备课时,我准备的方法是设出A、B两点的坐标,利用韦达定理及KA,KB的坐标,证明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大于0,从而证明∠AKB的余弦值为正,从而证明∠AKB是锐角。刚讲解完毕,就有同学表示有不同意见。

学生1:因为K点坐标已知,设出A、B两点坐标后,直线KA、KB的斜率就知道了,这样可以利用到角公式,计算出∠AKB的正切值,利用这角的正切值为正,就可证明。

这种方法突破常规,与直线的到角公式巧妙联系,我马上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2,好像也有话要说,果然,他的解法引来一阵赞叹和进一步的讨论。

学生2:我用的是几何法,不知是否适用于解析几何?(我示意他讲下去,并根据他的说法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图形)因为K点坐标为(-1,0),这让我想到了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作出抛物线的准线,K点恰在线上,设线段AB的中点为M,以M为圆心,AB长为直径作圆M,则可以证明这个圆与准线相切,由于AB不垂直于对称轴,所以切点一定不是K,也就是说,K点一定在圆外,所以这个角小于圆周角90度,所以,就可以证明。

我马上把这种方法复述一遍后,反问学生:“你们认为学生2的解法有没有道理?”于是,课堂的讨论气氛马上热烈起来,简短的讨论后,纷纷表示这个解法是

对的。

说实话,我也被这种无懈可击、简洁流畅的方法所折服。马上对这位同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宣布“此种解法属于学生2!”同学们立刻对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不过,有的学生又提出了异议:为什么以AB为直径作圆M,这个圆就与准线相切?我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个与学生讨论的好题材。接着,和学生们一道在黑板上完成了证明。证明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抛物线,而是椭圆或双曲线,以过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与对应准线相切吗?如果不是,位置关系有如何?

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讨论更加热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若是椭圆,相交;若是双曲线,相离。

其实,充满教学机智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升华,理应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让课堂成为真正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全员有效互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尤其是成绩优异、发言积极的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追求成功是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追求,不管他在学业是先进还是落后。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要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较差的同学,更要多一份关爱。可能,教师的一句鼓励的和赞赏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努力改善课堂交往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教师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实施全员、积极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平台。我们也应该在师生互动的反思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新跃

2.顾泠沅

3.项天成转变教学观念,倡导主体提问[J],中学数学月刊,2001.9 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数学通报,2000.1对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6

下载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