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2:1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

第一篇: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

2017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还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解析】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各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A.社会流动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答案】D

【解析】卢梭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体现的是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解析】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

7、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贯性

D.差异性

【答案】D

【解析】李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了适应差异性的特点。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社会通过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教育性等。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答案】a

【解析】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答案】A

【解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1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拆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将图1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图形信息而形成的,体现了整体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强化自我主动性

B.培养勤奋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获得亲密感

【答案】C

【解析】12-18岁个体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15、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答案】A

【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强烈的、变化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强调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注意到教学重点,属于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16、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老师采用的是谐音联想记忆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中的记忆术。

17、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猪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织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A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是先学习蔬菜、水果、肉这些上层概念,后学习下层概念,再要求学生把下层概念纳入到上层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

18、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题干中小明的情感体验来源于解出难题,因此属于理智感。

1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题干中小东的表现属于强迫行为。

20、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21、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解析】期待效应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二、辨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参考答案一】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参考答案二】

①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负强化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本质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惩罚是指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本质是消除或抑制某些行为反应。二者本质不同。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参考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包括: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参考答案】

1.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他学习者组成的共同体合作互动来完成;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也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这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四、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

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者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

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进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最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

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

【参考解析】

该市教育局的改革措施是不正确的,不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做到没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促进教师发展,促进课程发展。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作为主要内容,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注学校的师资等方面,违背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2)《纲要》中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政策中,以效益为评价标准,效益高加大投入,并没有考虑到向薄弱学校倾斜,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31、材料: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于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问题: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理论。

(2)这个理论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②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概括化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是:

一是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

二是教学中应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第二篇:2011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育学真题(中学部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哪个朝代?()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清代

E.元代

2.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A.僧院学校

B.宫廷学校

C.大主教学校

D.职官学校

E.教区学校 3.学校文化由()构成。

A.观念文化

B.物质文化

C.设施文化

D.环境文化

E.规范文化 4.20世纪20年代,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班级授课制

E.特朗普制 5.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E.总结性评价 6.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A.导向功能

B.甄别功能

C.诊断功能

D.调节功能

E.促进功能 7.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A.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B.奋斗目标明确

C.规章制度严格

D.组织纪律严明 E.集体舆论正确

8.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为学生指定书目

D.加强评价和辅导

E.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9.常规训练包括()。

A.礼貌常规训练 B.学生守则训练 C.课堂常规训练

D.卫生常规训练E.实践能力训练10.CIPP评价模式包括()。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效果评价 E.成果评价

11.课程评价的内涵是()。

A.课程评价对象是多元的B.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D.课程评价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占()学分。A.6 B.7 C.5 D.8 E.10 13.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的特征包括()。A.社会能够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再起主导作用C.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D.现代科技进步使每个人都处于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

E.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高难度教学

B.高速度教学

C.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15.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

A.目标明确

B.内容准确

C.方法得当

D.组织有效

E.体验积极 16.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发展性

B.时代性

C.基础性

D.选择性

E.自主性 17.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教育行动研究 B.教育典型研究 C.教育质性研究 D.教育对象研究 E教育叙事研究18.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A.发展性研究

B.评价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E.应用性研究

19.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在言谈举止、为人之道等方面,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指的是教师的()角色。A.传道者

B.朋友

C.榜样

D.管理者

E.授业、解惑者

20.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A.发展智力

B.发展体力

C.陶冶品德

D.陶冶美感

E.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1.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原因是()。

A.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目的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只能给他们传授基础知识

C.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E.掌握基础知识是发展的前提 2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体现在德育中与()的精神相一致。

A.说服教育法

B.事实说服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榜样示范法 23.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费尔提出的德育模式是()。

A.目的游离模式

B.认知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E.目标模式

24.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5.19世纪初()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A.美国

B.法国 C.捷克

D.英国 E.德国 26.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A.认真讨论,科学合理

B.严肃慎重,相对稳定

C.反复学习,坚决执行

D.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E.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7.分支制学制是()建立的一种学制。

A.苏联

B.美国

C.印度

D.欧洲

E.中国 28.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特朗普

E.华勒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A.《孟子•尽心上》 B.《论语•学而》 C.《庄子•应帝王》 D.《礼记•中庸》E.《诗经•国风》30.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E.教育性原则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布鲁纳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

2.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

3.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____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尼德兰的__________。

5.__________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__________个学分。

7.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8.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各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是__________。9.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__________提出来的。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11.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__________。12.新课程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建构学习理论和__________。

1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______。14.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__________方向性。

15.教育科学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__________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1.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2.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B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故选B。

2.ACE

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的学校教育,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要注意审题以及对干扰项B项的区分。

3.ABE 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文化由规范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4.C

本题属于对流派、学说、制度方法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一类知识点的考查,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5.AD

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6.ABCDE

根据课程评价的内涵及方法、步骤,我们可以推断出课程评价具有导向、甄别、诊断、调节、促进的功能,故选ABCDE,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对课程评价部分的内容深刻理解。

7.ABCDE 本题考查班集体的特征,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8.ABDE 运用读书指导法应该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9.ABCD

本题考查对常规训练的理解和记忆,常规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10.ABCE 本题考查对CIPP评价模式的过程的记忆,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 evalua.tion)评价、输入(input evaluation)评价、过程(process evaluation)评价和成果(product evalua.tion)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11.ABCE

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

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2.D 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所占的学分是8分。

13.AC

本题考查对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4.ABCDE 本题考查赞可夫的教育理论,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中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15.ABCDE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故选ABCDE。

16.BCD 我国高中课程设置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

17.ACE

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识记,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18.ABD

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类型的记忆以及对分类方法的理解,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19.C

本题考查对相关教育理论及经典论述的理解以及联系理论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对题干所引夸美纽斯的名言有一定的理解,然后联系教师的角色部分的知识点得出夸美纽斯所指的是教师的榜样角色。

20.ABCDE 本题考查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21.C 本题考查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2.D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实际锻炼法被很多教育家所重视,我国的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故选D。

23.C 体谅或者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与认知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4.ABCDE 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故ABCDE均不属于我国中学德育原则,本题要注意审题,看清题干中“不属于”的要求。

25.D 本题考查对细节知识的记忆,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6.ABCD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认真讨论,科学合理;第二,严肃慎重,相对稳定;第三,反复学习,坚决执行;第四,教育为主,不断完善。故选ABCD。27.A

分支制学制是苏联建立的一种教学制度。

28.E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早在1932年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中使用“学校文化”一词。

29.D

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理论的考查,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

30.BCDE

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填空题 1.《教育过程》 2.六艺教育3.文士学校 4.伊拉斯谟5.信度 6.23 7.朱熹

8.操行评定

9.斯克里文 10.上课

11.裴斯泰洛齐

l2.多元智能理论 13.京师同文馆

l4.社会主义

15.检索工具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答:错误。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答:错误。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答:错误。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答:错误。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四、简答题

1.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1分)(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1分)2.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3分)(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分)3.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3分)(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分)4.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分)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3分)

五、论述题

1.答:(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分)自我 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

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3分)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2分)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2分)(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3分)(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3分)2.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分)(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2分)(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3分)(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2分)(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2分)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2分)

教育心理学真题(中学部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下面所列能够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的学生要素有()。

A.年龄差异 B.性别差异 C.社会文化差异 D.已有认知结构差异

E.学习方式差异 2.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A.准备律 B.反馈律 C.练习D.效果律

E.惩罚律 3.以下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成分的是()。

A.自省智力 B.空间智力 c.社交智力 D.情绪智力

E.体能智力 4.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有()。

A.打排球

B.自由体操 C.汽车驾驶 D.游泳

E.跳水 6.班里上自习课,老师不在教室,很多学生都在“乱吵乱闹”,就连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不例外。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解释为()。A.模仿

B.服从

C.去个性化

D.从众

E.认同 7.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8.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A.直接近景性动机

B.直接远景性动机

C.直接近期性动机 D.间接近景性动机

E.间接远景性动机 9.与心智技能相比,操作技能的特点为()。A.对象具有客观性

B.执行具有外显性

C.结构具有展开性

D.对象具有观念性

E.执行具有内潜性 10.《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

B.复述策略中的表格化

C.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利用表格

D.组织策略中的利用网络关系 E.精细加工策略中的缩简11.如果一名5岁儿童,在用《斯坦福--1:L纳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时,不仅通过了5岁组的所有题目,而且通过了6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商是()。A.83

B.110

C.120 D.183

E.100 12.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A.自身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情绪唤醒

D.言语暗示

E.个体的品德 13.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基本事项有()。

A.无条件刺激

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反应

D.条件反应

E.强化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 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又分为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两大类,下列属于生长需要的是()。A.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

C.审美需要

D.认识和理解需要

E.尊重需要15.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顺序是()。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 E.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6.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可分为()。

A.陈述性组织者 B.比较性组织者C.直观性组织者 D.概括性组织者E.抽象性组织者17.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A.强化说

B.动机归因理论

C.自我效能感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E.概括说 18.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心所欲,触类旁通,表明其思维有()。

A.灵活性

B.创新性

C.流畅性

D.目的性

E.开放性

19.根据适当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学10次刚好记住一个英语单词,那么他的实际学习次数应该是()。A.10次

B.11次

C.15次

D.8次

E.20次 20.头脑风暴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畅所欲言

B.鼓励创新

C.多多益善

D.注重质量

E.改进补充 21.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

A.归属学习

B.符号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2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明确性

E.开放性

23.奥苏贝尔认为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概括性原则

D.先行组织者策略

E.并列结合学习策略 24.一般说来,高创造性者的人格特征有()。

A.喜欢幻想

B.具有独立性 C.有强烈的好奇心

D.有幽默感

E.有抱负 2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E.后道德阶段 26.依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教学环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E.关注职业压力阶段 2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

A.肯定性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自我控制法

E.强化法 28.抑郁症主要表现为()。

A.情绪消极

B.食欲不振

C.失眠

D.失去满足感

E.疲劳 29.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0.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A.归属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认知内驱力、__________及附属内驱力。

2.在维果斯基看来,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叫__________。

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__________。

4.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称为__________。5.为了提高知识理解水平,常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__________、言语直观。

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之为_________。

7.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__。

8.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

9.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10.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1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____。

12.为使学生掌握“果实”的概念,在向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或例子时,除具有可做种子这一本 质特征外,其他非本质特征,如可食或不可食及形、色、味都不断变换,从而使学生形成关于果实的正确概念,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1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__________三个过程。

14.假如问题的结构不明确,其解法规则和答案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则该问题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__________。15.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3.不能加快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2.简述品德的特征。

3.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4.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1.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E

本题考查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考查学生这一要素。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ACD

本题考查学习理论中桑代克的联结说,他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ABCE 本题考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属于识记型题目。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4.CDE 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元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

5.BDE 本题考查对各种类型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打排球、汽车驾驶属于开放性技能,它们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

6.B 本题考查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掌握,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又包括从众和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题干所述为服从,故选B。

7.ABCDE 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属于识记型题目。具体考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8.D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具体考查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的区分。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题于所述为父母意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

9.ABC 本题考查技能的特点,具体是对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分。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DE两项是心智技能的特点。

10.A

本题考查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要注意区分各种策略。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11.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其公式为: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根据题干内容,答案即(6/5)×100=120。12.ABCD 本题考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他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醒,言语暗示。

13.ABCD 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具体内容是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四个基本事项,即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

14.ACD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具体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理解。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15.E 本题考查对心智技能阶段顺序的掌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依次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16.AB 本题考查对奥苏贝尔的认知观的掌握。奥苏贝尔认为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7.B 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属于识记型题目。强化说的提出者是斯金纳,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概括说是学习迁移的理论。

18.A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题干所述指的是变通性,即灵活性。C 本题考查知识巩固的途径,具体内容是复习活动的适当超额。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0×150%=15。20.ABCE 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是对头脑风暴训练的掌握。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它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为目的的。

21.AC 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是奥苏贝尔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22.ABC 本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特点的掌握。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故选ABC。

23.ABD 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24.ABCDE 本题考查影响创造性中的个性因素。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25.ABCD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26.ABD 本题考查对教师成长的历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7.ABC 本题考查中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肯定性训练、系统脱敏法和全身松弛训练;自我控制法和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28.ABCDE

本题考查考生对抑郁症的理解。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它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消极、失去满足感,也表现在躯体上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29.ABCE 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30.CDE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学习种类划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划分的。

二、填空题

1.自我提高内驱力 2.最近发展区 3.诱因

4.自我效能感

5.模象直观 6.态度 7.加里培林8.内化9.问题解决10.学习动机的激发11.情感成分12.变式13.评价 14.无结构的问题15.学习策略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答:正确。意义识记是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找到新材料和已有知识问的联系,使新材料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材料。即使是无意义的材料,也要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

3.答:正确。学习者把保持的意义提取出来,即为再现,也包括再认。影响可利用阈限的因素:一是再现法与再认法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高阈限,后者要求低阈限;二是在许多内外因(情绪、态度、动机、竞争等)影响下,阈限值本身就有波动。

4.答:错误。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并且,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5.答:错误。一般认为,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性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认知方式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没有高和低、好和差之分。

四、简答题

1.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1分)

(4)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2.答:(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i分)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分)(3)品德表现的行为

性。(1分)

(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1分)

(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1分)3.答: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1分)(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2分)(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2分)4.答:(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3分)①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2分)

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

五、论述题

1.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分)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2分)③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2分)(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3分)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2分)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2分)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分)2.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3分)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3分)(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

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3分)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3分)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分)

第三篇:2017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二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一、考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如来佛、观音菩萨以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吗?这些宗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顺势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出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并提问:佛教在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的教义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

(二)道教的兴起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道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三)盛行的原因

教师展示白马寺、四大佛教圣地和四大道教圣地的图片,并提问: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发展如何?为什么它们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

作业:课下搜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故事,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心性论、人生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都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朝和唐朝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

2.请你说说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一类基于讲授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以及图示教学法。

第二类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情景实践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

第四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二)06年-08年

浙江省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____________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a)A.晶体智力 C.流体智力

B.经验智力 D.内省智力

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

(d)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3.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

(b)A.测量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实验法

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d)A.群集法

C.计算法

B.地点法 D.节省法

5.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A.感觉 C.视觉

B.知觉 D.色觉

6.____________又称稳定性系数。(a)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D.分半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7.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A.比较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8.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b)A.地点法

C.记笔记法

B.韵律法 D.特征法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c)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 页(共 30 页)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11.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a)A.复述

B.视觉编码 C.声音编码

D.感觉寄存

1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b)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13.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b)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14.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智商的计算方法为(c)A.正态分布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c)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16.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其中的元成分为(b)A.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的过程 B.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C.提取信息并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 D.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17.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c)A.是积极的

B.是消极的 C.具有二重性

D.不确定

18.____________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A.B型性格

B.C型性格 C.D型性格

D.A型性格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 页(共 30 页)

d)19.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c)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20.走迷宫是一种(a)A.发现学习C.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D.知识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BE)A.走楼梯

B.研究登山路线 D.慢跑 C.回忆办公室门号 E.走象棋

2.V理论把人看作是(BC)A.为钱而工作

B.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D.有创造力的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E.有协调性的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AE)A.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

B.需求层次的等级是绝对的

C.较低层次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E.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D.人类动机来自对事实的解释

4.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DE)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5.以下哪几种人格特质包含在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ABE)A.开放性

C.自律性

E.随和性

6.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BD)

B.情绪稳定性 D.幻想性

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3 页(共 30 页)A.服从 C.幼稚 E.自私

B.懦弱 D.消极

7.压力(ACE)A.也叫应激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C.是一个过程

E.是一种身心反应

8.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BCE)A.双眼视差 C.线性透视 E.阴影

9.以下哪几个测验属于个别测验?(ABE)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C.SPM

B.斯坦福-比内测验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B.视野中的高度 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0.以下属于退行的有(BC)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C.因不满弟妹的出生而尿床

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E.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性压力源: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重新作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 2.意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关键期:在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那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4.包容需要: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4 页(共 30 页)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人时,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

这时,学生的努力和改变容易被忽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简述表情的种类。

面目表情:脸部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产生的情绪,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有快乐,痛苦,悲伤,恐惧、怀疑等

身段表情:通过人的身体姿势、动作变化表现出来 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表达情绪 3.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人脑对于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 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  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存储  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智力的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和监控

智力的操作成分: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作出判断,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智力的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储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请举例说明。

 生物遗传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环境因素  早期童年经验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5 页(共 30 页) 自然物理因素

家庭教育中不同类型:权威、民主、放纵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 问题解决是利用算子使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策略和方法:

 算法式:依靠正规、机械途径去解决  启发式: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解决问题   

浙江省2006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B)A.色调 C.中和度

B.亮度 D.饱和度 手段-目的分析:明确目标和当前的相撞,采取活动(手段)减少差异的方法 核心: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爬山法:增加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最终达到目标解决

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自目标的逻辑顺序向初始状态递归。

2.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焦虑可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小时或几天,而后消失,又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这是(C)A.广泛性焦虑障碍 C.恐慌障碍

B.恐惧症 D.创伤后应激症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A.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D.内部感觉

4.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C)A.观察法 C.调查法

B.测量法 D.自然实验法

5.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6 页(共 30 页)A.声音的混合 C.声音的掩蔽

B.声音的起伏 D.拍音

6.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_________中的。(C)A.陈述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B.情景记忆 D.感觉记忆

7._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B)A.动机 C.诱因

8.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D)A.抽象逻辑思维 C.动作思维

B.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B.需要 D.目标

9.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A)A.中等难度的活动 C.难度较大的活动

10.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D)A.社会规范的学习C.技能学习

B.机械学习D.知识学习B.简单容易的活动 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11.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D)A.X理论 C.V理论

12.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____状态。(C)A.激情 C.应激

B.心境 D.信号 B.Z理论 D.Y理论

13.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D)A.性别 C.教育水平

B.社会背景 D.态度

14.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B)A.情绪依存性记忆 C.状态依存性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D.地点依存性记忆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7 页(共 30 页)15.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B)A.吸引 C.助长

B.比较和评价 D.凝聚

16.欲盖弥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B)A.投射 C.否认

B.文饰 D.反向

17.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A)A.成正比例关系 C.无关

B.成正相关关系 D.成反比例关系

1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C)A.感知动作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19.按认知与期待理论,(A)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B.自我中心阶段 D.前运算阶段

2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属于(C)A.后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D.社会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A C E)A.独创性 C.敏感性 E.洞察性

2.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包括以下几类(BCD)A.目标靶 C.说明 E.信息译码

3.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ACD)

B.象征 D.情感表露 B.活动性 D.定义性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8 页(共 30 页)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 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

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4._________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处理困扰。(ABCE)A.放松 B.商讨 C.妥协 D.使用药物

E.攻击

5.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ACD)A.解除抑制 B.深度睡眠 C.幻觉 D.感觉麻痹 E.感觉剥夺

6.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BE)A.骑手骑马 B.研究锻炼的益处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散步 E.走象棋

7.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CD)A.工业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学校心理学 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8.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E)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9.棒体细胞(ACE)A.不能分辨颜色 B.反应光的波长 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D.集中于网膜中心 E.对微弱光线敏感

10.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BCE

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 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9 页(共 30 页))E.事件性质越简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别人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是个体愿意和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2.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即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算法式:依靠正规、机械途径去解决。把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一种正确答案。

4.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

5.接受学习:通过传授者,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把材料的内容内化组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性化。原因:

A、群体的匿名性: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肆意破坏群体的规范,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匿名者。

B、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当个体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时,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受到药物、酒精、催眠等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自我意识 2.简要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区别:

情绪 情感 需要:生理性或物质性需要 社会性或精神性需要

人和动物共有 人类特有 发生:发生早、情境性 发生晚、稳定性 反映:冲动性、外显性 深沉、内隐 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 长时记忆是一种可长期保存,且容量无限大的记忆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0 页(共 30 页) 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语言、或技能都属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是有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形成语义网络和图式结构  图式:各种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简述挫折的应对策略。

 正确认识挫折

 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  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 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是由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的,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内省智力

2.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

 生物遗传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环境因素  早期童年经验  自然物理因素

浙江省2007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B)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1 页(共 30 页)A.知觉 C.想象

B.思维 D.遗觉像

2.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B)A.后习俗水平C.可逆水平

B.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D)A.观察法 C.调查法

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C)A.自陈测验 C.投射测验

B.纸笔测验 D.特质测验 B.实验室实验法 D.自然实验法

5.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B)A.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D.人本主义

6.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B)A.β波 C.δ波

7.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D)A.倒U型曲线 C.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D.正态分布形式 B.α波 D.θ波

8.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C)A.视觉适应力 C.视觉感受性

B.视觉差别感受性 D.视知觉

9.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A.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B.第一印象 D.刻板效应

10.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B)A.语义复述

B.精细复述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2 页(共 30 页)C.保持性复述 D.情景性复述

1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A.声波的频率 C.声音的组成形式

B.声音振动的大小 D.声波的起伏

12.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B)A.文饰 C.投射

B.否认 D.反向

13.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A.知觉的理解性 C.颜色恒常性

B.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组织性

14.已学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D)A.相似干扰 C.接近干扰

B.后摄干扰 D.前摄干扰

15.英国心理学家______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

(B)

A.瑟斯顿 C.斯腾伯格

B.斯皮尔曼 D.高尔顿

16.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D)A.相似联想 C.接近联想

B.激活 D.扩散激活

17.______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A)A.晶体智力 C.流体智力

B.言语智力 D.内省智力

18.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______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A)A.中心特质 C.首要特质

19.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称为(B)

B.次要特质 D.主要特质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3 页(共 30 页)A.教育测验 C.成就测验

B.性向测验 D.智力测验

20.______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C)A.系列型 C.冲动型

B.沉思型 D.场独立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缩小,而是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处于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即事实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怎么做的记忆,难以用言语表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问题表征的方式:用最佳的方式表征问题。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的固着性 d.心向(心理定势)3.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主要体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机构上

智力的水平上,不同的人达到的智力最高水不同,成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其次智力的结构的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

智力发展的过程的形态不同:稳定发展、早期成才、大器晚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相似性和互补性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4 页(共 30 页)个人品质:外在因素影响下降,内在因素影响上升,热情是最令人喜欢的特质 接近性和熟悉性

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培养其挑战性和创造性 具有坚定的信念 培养的正确的归因方式

把成功归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不管改变自身的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四种基本的情绪是【

A

】 A.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C.快乐、痛苦、恐惧和愤怒

B.快乐、痛苦、恐惧和悲哀 D.快乐、痛苦、愤怒和悲哀

2.在意外紧急情况下,人出现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适应性,这种情绪状况是【

B

】 A.激情 C.心境

B.应激 D.道德感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

A

】 A.独特性 C.综合性

4.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 B

】 A.反应快,精确性强 C.反应慢,精确性差

5.人格特质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马斯洛 C.奥尔波特

B.舒茨 D.弗洛伊德 B.反应慢,精确性强 D.反应快,精确性差 B.稳定性 D.复杂性

6.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这种现象叫【

C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5 页(共 30 页)A.社会助长 C.去个体化

B.社会惰化 D.群体极化

7.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

】 A.越高 C.不变

8.与心脏病发作有密切关系的是【

B

】 A.躯体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B.越低 D.难以确定

9.为了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最合适的方法是【

A

】 A.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B.横断研究法 D.问卷法

10.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特别偏好的颜色是【

A 】 A.红、蓝 C.绿、蓝

B.红、黄 D.红、绿

11.因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

C

】 A.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2.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这反映了知觉组织原则的【

C

】 A.连续性 C.接近性

B.相似性 D.封闭性

13.通常人们认为男性是勇敢的、果断的,女性是温柔的、细腻的,这反映了社会知觉的【

A

】 A.社会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C

】 A.5 C.7

B.6 D.8 15.认识到目标与当前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想出某种办法来减小这个差异的方法是【

B

】 A.算法式

B.手段—目的分析法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6 页(共 30 页)C.爬山法 D.逆向工作法

16.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明显地增加,这说明了【

A

】 A.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B.人的智力发展与遗传没有关系 C.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先天决定的 D.学校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17.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D

】 A.华生 C.冯特

B.罗杰斯 D.斯金纳

18.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的意识状态是【

B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D.睡眠状态

19.用科学方法编制了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

A

】 A.比内 C.韦克斯勒

B.推孟 D.高尔顿

20.人们对初恋时的第一次约会往往记忆犹新,这说明了信息提取的有效性依赖于【

B

】 A.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C.情绪的作用

B.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D.动机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明显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22.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23.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4.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有所表现。

25.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7 页(共 30 页)风格。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6.智力发展的特征。

智力的一般趋势:随年龄阶段的增长而变化,增长时期:出生到25岁,18-25岁,顶峰 稳定时期:成年期,到60岁左右

衰退时期:60岁以后,迅速下降,进入衰退期 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相对稳定但是可变 27.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复习策略:复习的时间、复习次数,复习方式 组织策略:群集、划线、列提纲等 28.基本的听觉现象。

声音的属性:音强-振幅、音高-频率、音色-波形 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声音的混合和掩蔽 29.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力  具有坚定的信念  正确的归因方式: • 高成就动机者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可变的内在因素),促人上进

30.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 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自我能力,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8 页(共 30 页) 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2.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兹(1958)提出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是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个体的基本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知情意系统 心理状态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

浙江省2007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随意后注意:是指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不需要一致努力,但是能和知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

2.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是一种笼统而概括的看法 3.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智商: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由比奈提出

5.气质: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压力:又成为应激,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7.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19 页(共 30 页)或未选均无分。

1.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心理学应该要研究意识的功能?(B)A.行为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2.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被称为什么?(A)A.绝对感觉阈限 C.最小可觉差

B.差别感觉阈限 D.韦伯常数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B)A.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4.下面哪一种属性是思维的特点?(C)A.直观性 C.概括性

B.直接性 D.整体性 B.工作记忆 D.语义记忆

5.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A)A.感受性 C.知觉

6.智力的多因素论是谁提出来的?(B)A.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B.瑟斯顿 D.卡特尔 B.刺激强度 D.感觉

7.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A.较高 C.较低

B.中等 D.任意强度

8.在信息加工时依据内在参照的认知方式,这属于下列哪种风格?(B)A.场依存型 C.沉思型

9.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C)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B.场独立型 D.系列型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0 页(共 30 页)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0.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我们一般把这称为什么?(B)A.性别社会化 C.性别理解

B.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D.性别模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编码过程、保持过程、提取过程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过程,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将外界的信息转换成各种记忆代码

保持过程,即存储,将已经编码的信息在头脑中报存,在一定时间后才提取,若提取失败,便出现遗忘 提取过程,保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包括回忆和再认过错。2.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具有坚定的信念 有正确的归因方式

3.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参照、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4.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 手段-目的分析:明确目标和当前的相撞,采取活动(手段)减少差异的方法

核心: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 爬山法:增加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最终达到目标解决

 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自目标的逻辑顺序向初始状态递归。2.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1 页(共 30 页)遗忘进程:在第一个小时内,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速度开始减慢。如何有效地复习,复习策略复习时间上

3.试论述人在受到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应对挫折的一些建议。

 攻击行为

 冷漠:麻木,间接方式表达  幻想  心理防御 建议: 正确认识挫折

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 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试运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心理发展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过了关键期,难以发展。

浙江省2008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2 页(共 30 页)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意识流: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认为人的意识是连续的象水流一样,称为意识流

2.双眼视差:由于眼睛的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这种差异称之为两眼视差。

3.有意遗忘:有意识的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令人痛苦的体验,这种有意识的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之为有意遗忘

4.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水平

6.流体智力:是指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7.效度: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B)A.1789年 C.1890年

B.1879年 D.1897年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B)A.反应性升高 C.注意范围变广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C)A.20—2000 C.20—20000 4.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A)A.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5.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B)A.形象思维 C.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 B.视像代码 D.图式 B.200—2000 D.200—20000 B.反应性降低 D.幻觉减少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3 页(共 30 页)6.下面的这些智力测验中,哪一个是团体智力测验?(C)A.比纳—西蒙量表 C.瑞文标准测验

7.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什么?(D)A.信度 C.区分度

8.手足无措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D)A.表情 C.激情

B.心境 D.应激 B.效度 D.常模 B.韦克斯勒量表 D.斯坦福—比纳量表

9.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C)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0.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压力的因素?(B)..A.准备状态 C.经验

B.行为方式 D.性格特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的固着性、心向 3.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和维持功能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整体性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4 页(共 30 页)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大小、颜色、形状

2.请你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认为智力是由其中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的,美中智力都是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3.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经验因素 自然物理条件因素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复习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习时间: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5-10分之后,第二次复习,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周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之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复习次数:过度学习50% 复习方法:阅读和背诵结合

组织策略:利用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例如,划线、摘写、列提纲、做笔记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5 页(共 30 页)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B)A.詹姆斯 B.华生 C.冯特

D.斯金纳

2.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是A.发展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D.心理测量学

3.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生物节律是(D)A.90分钟周期 B.28天周期 C.年周期

D.日周期

4.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B)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D.白日梦状态 5.与感觉相比,知觉具有较明显的(D)A.被动性 B.简单反射性 C.具体形象性

D.概括性

6.根据负后像原理,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你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B)A.相同颜色 B.相反颜色 C.相近颜色

D.无关颜色

7.关于事实类信息的记忆是(A)A.陈述性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情景记忆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有(C)A.5个信息单位 B.6个信息单位 C.7个信息单位

D.8个信息单位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6 页(共 30 页)

(C)

9.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C)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的编制者是(A)A.比内和西蒙 B.比内和斯坦福 C.韦克斯勒

D.瑞文 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A)A.低 B.高 C.中等

D.不变

12.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这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C)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1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C)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14.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物理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C)A.自然基础 B.核心性影响 C.一时性影响

D.永久性影响

15.将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的现象称为去个体化的心理学家是(D A.阿希 B.勒温 C.费里德曼

D.费斯廷格

16.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是(A)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社会依赖

D.社会助长

17.“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C)A.反向 B.否认 C.文饰

D.压抑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7 页(共 30 页))

18.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是(B)A.幻想 C.投射

B.升华 D.退行

1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B)A.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 B.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C.前运算、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

20.一个盲童和正常的婴儿一样到一定的年龄会微笑,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下列哪一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D)A.学习C.模仿行为

B.后天行为 D.先天因素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适应:为了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而作一些改变

22.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有所表现。

23.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24.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简述注意的种类。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2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 地点法: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提取线索,把地点和要识记的东西联系  韵律法:口诀法,纯语言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8 页(共 30 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 记笔记

27.简述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

28.简述情绪表达的方式。

主观体验:人的主观感受,自我觉察,喜怒哀乐 生理反应:伴随生理唤醒 外显行为:手舞足蹈等 2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 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0.简述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智力发展:思维集中以抽象逻辑性为主  个性发展: • • • 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混乱 情绪特点:矛盾性

人际关系:父母、朋友、异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1.举例说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29 页(共 30 页)认识外界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2.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 行为参照、 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3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影响因素:

 智力因素

 人格因素:独立、自信、冒险和审美取向,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 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适当的激励  动机因素 如何训练:

 建立目标和意向  训练基本技巧

 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 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 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 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 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  运用例子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 第 30 页(共 30 页)

第五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B)A.詹姆斯 C.冯特

B.华生 D.斯金纳

2.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是

(C)A.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D.心理测量学

3.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生物节律是(D)A.90分钟周期 C.年周期

4.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B)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 D.白日梦状态 B.28天周期 D.日周期

5.与感觉相比,知觉具有较明显的(D)A.被动性 C.具体形象性

B.简单反射性 D.概括性

6.根据负后像原理,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你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B)A.相同颜色 C.相近颜色

7.关于事实类信息的记忆是(A)A.陈述性记忆

B.语义记忆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

B.相反颜色 D.无关颜色 C.程序性记忆 D.情景记忆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有(C)A.5个信息单位 B.6个信息单位 C.7个信息单位

D.8个信息单位

9.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C)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的编制者是(A)A.比内和西蒙 B.比内和斯坦福 C.韦克斯勒

D.瑞文

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A)A.低 B.高 C.中等

D.不变

12.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这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C)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1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C)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14.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物理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C)A.自然基础 B.核心性影响 C.一时性影响

D.永久性影响

15.将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的现象称为去个体化的心理学家是(D A.阿希 B.勒温 C.费里德曼

D.费斯廷格

16.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是(A)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C.社会依赖 D.社会助长

17.“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C)A.反向 C.文饰

18.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是(B)A.幻想 C.投射

B.升华 D.退行 B.否认 D.压抑

1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B)A.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 B.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C.前运算、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

20.一个盲童和正常的婴儿一样到一定的年龄会微笑,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下列哪一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D)A.学习C.模仿行为

B.后天行为 D.先天因素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适应:为了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而作一些改变

22.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有所表现。

23.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24.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简述注意的种类。随意注意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2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 地点法: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提取线索,把地点和要识记的东西联系  韵律法:口诀法,纯语言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 记笔记

27.简述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

28.简述情绪表达的方式。

主观体验:人的主观感受,自我觉察,喜怒哀乐 生理反应:伴随生理唤醒 外显行为:手舞足蹈等 2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 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0.简述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智力发展:思维集中以抽象逻辑性为主  个性发展:

• 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混乱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4 页 6 页)

(共• 情绪特点:矛盾性

• 人际关系:父母、朋友、异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31.举例说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外界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2.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 行为参照、 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3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影响因素:

 智力因素

 人格因素:独立、自信、冒险和审美取向,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 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适当的激励  动机因素 如何训练:

 建立目标和意向  训练基本技巧

 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 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 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 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 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  运用例子 浙00031# 心理学试卷 第 6 页 6 页)

(共

下载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11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科二真题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2013年教师资格证江苏真题(精选合集)

    2013年江苏省教育资格考试真题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且开启了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的是 A、维果斯基B、布鲁纳 C、廖......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浙江省2005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浙江省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简答题 1、锻炼法实施要求 2、课外活动的内容 3、某某人的关于教师成长的三阶段 辨析题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所以教育没有独立性; 错误,因为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2015上半年)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2015上半年) 结构化问题: 1. 班里要选市里三好学生,名额只有一个,你怎么办? 2. 上课前备教材,备学生,你怎么看? 3. 你班上有个学生老是欺负同学,作为班主任你怎么......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以及答案

    08年《中学教育学》试卷 一、 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法国社会学家里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A.神话起源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