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2:3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课题按预设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任何的学习都是从疑开始。现代教育是‚以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为本‛的教育,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而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人们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思维、创造发明。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总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接受知识。虽然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可是由于小学老师平均年龄偏大,习惯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加之校点分散,平时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机会少。总是习惯于师问生答,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无疑可问,不知道怎样问,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农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探究教学也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八、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一开始接触化学时,化学世界那变幻莫测的奥秘就会深深地吸引他们,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也会在日后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地升华着。此时,老师则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等紧密相结合,促使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知识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主体性地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的研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是指关键、要点,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意识‛ 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培养‛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联系学 生来看应该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有规划,有目的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之一,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良好品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积极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一切思维都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有进步。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品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发现问题是关键,是学习的第一步,为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发现问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善于捕捉学习中细节的表现,能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把问题意识与三维目标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富有个性化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把问题意识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探究教学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得到充分透彻的诠释。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主动提问,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认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改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现状。

目标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建构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教师所教知识落到实处,实现有效教学。

目标二:通过研究,摸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方法。

目标三:后期形成具有特色的材料,如论文、阶段总结、典型案例、反思等。学生能做到敢于质疑,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目标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科研水平,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2、分析学生目前提不出问题的各种原因,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化学教材内容上挖掘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如何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进行教学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问题提出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化学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辐射理科组和相关学科,同时采用举行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活动,召开主题交流会、组织学习(先进教学资源,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4、个案研究: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统计各研究阶段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提问题的情况,分析数据,查找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不断交流,反思总结,不断改进。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筹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5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有关理论和有关课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课题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水平。

3、成立实验研究小组,调查学生现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4、明确课题组分工:

(二)课题实验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主要以三个活动为载体:每两个月一次的课例研讨会;每两个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每六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会。具体步骤如下:

1、读书报告会的开展给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外出学习经验介绍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为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水平,尽快掌握研究方法,能更好地研究取得预期目标,自学《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现代教学艺术与理论》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主要学习《新课程怎样教》里面的四个专题,其主要内容是从教学准备中、教学实施中、学习方式转变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明确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参与相关培训,同其他课题交流学习。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培训会,认真听取专家讲解,并与其他课题组同志交流,学习别人研究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借鉴成功经验,解决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培训和学习,如化学新教材培训,洋思教学经验的学习等,吸取他人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研究的不足。

每一次的学习有专人负责此次活动的开展,做好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及阶段性的总结工作。

2、课题研讨为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适时时机召开好课题研讨会,主要围绕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及时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个人体会、反思等进行交流,课题组成员一起认真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能取得实效,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确定方向,明确技术路线。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做到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实行三个结合;做到四个坚持。

(1)突出一个中心:在所有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个中心‛进行,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2)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由‚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转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两个转变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变革,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学生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实行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4)做到四个坚持: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我们课题组做到四个坚持:要求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认真做好反思;做好个案研究;相互听评课,进行研讨;及时总结,写出相应的文字材料,如论文、总结、教学设计等。

3、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课例研究是课题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

定期开展课例研讨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确立每一次研讨的主题,实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针对一节课进行研讨,课后反思,再上课,着重看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一个主题,往往几次课例才能得以体现出他的内涵,使其落到实处。负责此项工作的实验教师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工作。此项工作在实施时,我们实验教师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疑惑的内容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仔细聆听,耐心解答,即使学生的问题与本节教学无关,也要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观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有利于学生发展、解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有所得。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等待,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主动提问。(2)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或者问题都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出,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例如,对元素化合物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生铁的熔点低于纯铁的熔点,而硬度比它大?②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铝片放入稀盐酸中没有气泡冒出?③改变命题提问。例如,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变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④假定条件,探求结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的是稀硫酸,结果会怎样?⑤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例如,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等。⑥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怎样鉴别它们?⑦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却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为什么?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为什么要强调‚一般‛,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问题。(4)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对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②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再讲燃烧时可联系实际,篝火晚会,野炊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分析燃烧的条件,学生易于理解。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④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臵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5)联系社会、深化知识,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问题,以活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洗衣店、酱油厂、水泥厂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想如何改进它。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想到如何治理等。同时,教师课下备课时,注意深挖教材,理清知识间内在联系。教学中及时总结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也觉得总有要问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设计不同形式的化学作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①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设计能强化学生好奇心的作业。

1、某地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 下:配料表:精制海盐、碘酸钾;分装日期:见封底;储藏方法: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请完成作业:①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则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其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②根据含碘盐的储藏方法和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填‚稳定‛或‚不稳定‛);③从2000年10月1日起,我国食盐中加碘的含量将调整为每千克食盐中含碘0.035g,相当于每千克食盐中含碘酸______g。

2、变色眼镜的镜片是特制的。在熔制普通光学玻璃时,加入微量的溴化银及氧化铜,就可得到变色的光学玻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无色透明玻璃就会变成灰黑色,当将已经变成灰黑色的玻璃放到暗处时,玻璃又会恢复到无色、透明的状态。请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氧化铜为催化剂)?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留心身边食物(食盐)、补钙制剂、补铁等标签,自编一道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

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设计作业,有助于他们用化学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使他们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并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这样,他们就会对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开展创造活动。

②利用认知冲突设计作业,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例、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能灭火,而二氧化碳还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那么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研究表明,这些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但凭借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由于他们借用原有的知识不易解决,这就造成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了内心的求知欲,并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还要启思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外,还要引导他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思考新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科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跟着书本和老师走,也没有养成设疑提问的习惯。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要使设计的化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并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但同时,还应掌控好作业的难度。

③将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1、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近年来,科学研究还发现有一种新成员一碳纳米管,其结构相当于把石墨的平面组织卷成管状。它将广泛应用于航天事业、电子工业中。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①石墨和碳纳米管在组成上都含有______元素,化学性质______,物理性质______。②C60和碳纳米管中都含有碳元素,质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并在多次实验后验证了假设。请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作出假设,并说明紫罗兰花瓣与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哪种物质的性质类 似。

学生对这类作业题比较感兴趣,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扩大知识面。这类作业题还有很多,如侯氏制碱法、黑火药、炸药等很多素材都可以进入化学的作业题中,学生在解题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化学史、化学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化学素养。此外,作业的设计还应注意化学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自身的‘知’、‘情’、‘意’。‛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的思考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来说,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他们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④引入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1、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标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冬天,北方时常有人进入贮藏白菜的地窖中,因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缺氧而窒息身亡。一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请解决下列问题:①用250ml的、有刻度的集气瓶去采集地窖中的气体样品,应如何操作?②如何测定该采集样品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③如何向农民说明如果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会导致窒息的道理?④进地窖前,应怎样简易确定进入的地窖是否具有危险性?

化学的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由于其解题方法和策略的不确定性,能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案。因此,要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树立起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并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以教师研修网为平台,经常浏览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将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在教育研修网上发表帖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1、收集整理各种文字、电子材料,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完成材料存档。

2、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来的努力,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成果。

1、促进教师的成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教师对问题意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构建知识的过程为重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者、帮助者。②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信任、友爱、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二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业务素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制作课件,保存相应的化学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得以成长和进步。④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学 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开展研究以来,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有三位教师均获省教育学会化学优质课二等奖,市教学设计一等奖,两名教师在县、区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组内有一名教师评为县级名师,骨干教师八名。几名教师因教学成绩突出,年终考核被县政府授予嘉奖,实验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由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变为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表现出‚我想问、我敢问、我乐问、我会问‛的一种精神状态。课下,留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积累素材,主动去探究其中化学的奥秘。在老师指导下,积极讨论,勇于质疑,批驳不同观点,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的完成不同类型的探究性化学作业。在考试时,能够很好的解答探究性习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3、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经反复研究,在逐步实验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生生之间巩固上堂课的知识,新授课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发展问题,组间交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本节课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完成了,下课前,老师可布臵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的解构、建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就是尝试一种既重视学科内容又重视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设计。

4、师生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经常对自己一段时间工作的反思;一节课的反思;一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一次与学生交流的反思;一次外出学习的反思等,及时记录,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交给学生如何反思,一节课;一天的学习;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一次考试等,让他们学会经常回头看自己是否在进步,学习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及时弥补不足。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不论在学习上,在做人上都很优秀。学会经常反思,认识到反思是人生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5、改变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

农村孩子知识面窄,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网络不普及。在学习过程中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被动。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化学课上可以说是相当活跃,能够与老师同步思考,能够说出很多问题,带动一节课的知识点。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们实验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我们教师平时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给自己充电,积累生活中化学素材,利用网络建立课件储备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化学,认识化学,并把学的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带动了一批教师采取了我们的方法,尤其是理综组,看到孩子们愿意上我们的课,更增强了我们继续探索的信心。

实验班级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实验班同学上课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开阔。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解答习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九、存在的问题及感想: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课题组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同程度地收获了可喜的成果。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理论挖掘还不够深、触角延伸还不够广(限于学生的课堂、学校、学习生活,),专家引领少、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准备在今天专家鉴定、指导的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实施下去。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摆脱程式化。

从实践看,部分学生还存在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成为教和学的主线,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和学的主要目标。个别教师在分析提问的效率时更注重于它对教的意义,对问题的培养弱化。问题总为所学知识服务。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诱发、培养,则应突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或者同伴互助,共同探究。这一变化,要求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必须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必须形成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深厚的工艺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探索之舟。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问题意识蒸发的沙漠和陨落的汪洋。

3、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农村孩子知识接触面窄,网络不普及。学生的潜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一方面要求老师要资源丰富,知识渊博,建立感性材料的课件储备库。另一方面就是要克服各种困难开足、开全、开好实验课,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亲历探究,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萌发出创新的灵感,学生的潜能也就得以发挥。使学生能提出更具创新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问题意识真正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精辟的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挑战的科学怀疑精神却需要后天来培养。

一、低位铺垫,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是产生的一中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双基训练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缺少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必然匮乏。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就想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比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可见,知识越多,就越容易发现问题,越容易提出与上课讲解内容相关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加强基本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这里主要提一些低极型问题,即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应让大多数学生可以脱口而“答”。这些问题就是思想政治课本上用黑体字所表述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原理、规律和结论。其次必须注重基本的实践能力。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教学内容指导下的实践引起,也可以由教学内容知道下的实践引起。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动课。例如,学了“能够承受挫折”这一单元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活动课。通过漫谈挫折、如何面对挫折、小品表演———在挫折中成长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挫折定义、造成挫折原因等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反应等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会发现许多原来没有或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的问题,头脑里经常出现“为什么”。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往往又是从“问题”开始的。例如,学习:“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知识点之前,我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学思问”表格作业,其中的“问”就是提出相关问题。上课时,从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开始,如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啥交给国家?做生意亏了,还要不要交税?我们是消费者,纳税与我们无关?中国公民在外国工作,是否要向中国交税?然后,通过学生争论,自圆其说、教师点拨等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不断地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

二、氛围烘托,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教学气候与土壤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教学气候与土壤。中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感到好奇、新鲜,总想问一个“为什么”,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所以,教学活动必须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双边交流的现代型“师生场”,让学生显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假设学生置身于一个过于严肃、紧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愿多想,有了想法后也不敢提出。因为害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害怕同学们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因此,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教师不仅要自己“教”的轻松自如,还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个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不仅要教诲学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且告诉学生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没问题,而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活动,然后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例如,学习“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内容后,我要求以四人一组展开比赛,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与本课相关)数量多,质量高。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犯罪坐牢的儿女是否有人身自由权利”“没有出生证的人是否是我国的公民”“我国为什么不承认双重国籍”,等等。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得出结论。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艺术的使用课堂评价机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复杂、简单,还是重要,次要,抑或是可笑,只要是学生思考提出的,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多给与学生成功的体验。要激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也正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所在。

三、引人入胜,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其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适宜的教学气候与土壤,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课堂提问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一种“常规武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提问水平,为学生提问做榜样,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汇总要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一般而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培养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进取的精神,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人类最基本的喜怒哀惧情绪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知识点时,可用游戏法辅助教学,即让两个学生同事蒙着眼睛在黑板上画一个简易的脸谱。在这个游戏过程中,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同学们刚才都在笑,这是什么情绪?黑板上的画表现的是什么情绪?这样的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探究表象后面的实质,不难得出结论:“情绪会通过人的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表现出来。”可用课堂辩论法,由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学生的思想实际或当前的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当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行反驳;可用反证法,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进入死胡同,再反思其谬误所在;可用生疑法,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才能让学生在解题中自求自得,探索领悟。

其次,要把握提问的“度”,不能过多,过杂,过乱。例如,对一些过于浅显的问题,不要纠缠不休,否则妨碍教学重点的突破与解决,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对于过于深奥的问题,容易导致提问后的“冷场”,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解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对于那些偏于艰深的问题,必须把握渐进性。教师应设置一些铺垫性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例如,教材中论述到:“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应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事实上,目前我国还落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该怎样认识?”由于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必须围绕它再提出一系列铺垫性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我国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历史背景怎样?”“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怎样?”这样教学,充分使每位学生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兴趣,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再次,要注意提问的技巧,综合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例如,在复习“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这一内容时,可“个别”问:“无限(人)吃有限(资源)”“土地荒漠化”这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哪些问题?“共同”问:我国面临怎样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整体”问: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零星”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什么?“直接”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污染环境的行为吗?请举例说明。“曲折”问: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保护环境是成年人的事,将来的事。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也为学生树立了提问的榜样。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教师只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科学艺术的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挖掘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不断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主讲人:张丽丽

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究式阅读研究发现,学生不仅获得了所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

探究式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充分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是产生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感知文本的过程,要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当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时,在学生心里就造成了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完全“背”课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框子中走,将学生套牢,只能按固定的格式走。探究式阅读是教师有“备”而来,师生互问,生生之间互相有问有答互动生成,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完成教学。

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班级,学生就爱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发现问题,口才好,感情丰富,解读力强,课堂生动活泼,个性得充分发展。

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以下几点作工作。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讲实践能力。

就是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敢问,在问题初期,可能会出现问的不到位、或不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问——“敢问”。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

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把学生变成要问。提示学生,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问问题,把问问题变成一种动力,形成——“要问”。

4、注重个性差异

让学生——“多问”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5、多层次

让学生不但要自己问,还要想到别人要怎么问,让学生——“备问”

6、习惯

让学生对提问的问题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问题的质量,养成习惯,形成——“乐问”

二、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如果没兴趣,就没有动机,也就没有好的效果,应该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这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求知欲

在特定的环境下,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只要不限制他们就积极问。

2、成就欲

他们希望有真实的探究过程,只要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材料是自己找到的,观点是自己得出来的,就有一种成就感。

3、表现欲

他们爱把自己的发现、见解等探究过程说给别人听,有了不同意见,喜欢辩论。

4满足欲

当他们学习行为受到鼓励,提出的问题得到积极的反馈,发言受到大家的关注,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失误得以谅解,疑难得以指点,他们会有特殊的满足感,会使他们产生自信心,跃跃欲试。

实践告诉我,学生的要求,就是我们探究的目的,要想达到探究的目的,还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的问题环境,真实的探究过程,自由的展示机会,正确的评价,友情的反馈,适时的指点,放开的交流,加上精辟的必要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读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四、探究方法

探究式阅读的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阅读的常识。

树立探究阅读思想 ——即把握探究阅读的方向——“问” 建立合作探究互补思想,即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达到合作状态,互相提高,合作探究。

总之,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长期坚持,要灵活多样,更摆正师生的位置,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

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北兴小学张丽丽2011年06月08日

第四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

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

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

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后,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另外,教师要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效: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学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取得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课题研究由前阶段较为宽泛的教学实践,到后阶段深入研究、形成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是一个难点;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考虑的升学压力以及课题研究相对专业、未必能立竿见影的因素是研究的又一个难点;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教师的观念、能力、手段滞后是研究的第三个难点。最后阶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摘 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金钥匙”,它为学生开启了知识的殿堂。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分析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研究,从注重课前问题启发、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优化问题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以期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的落实,帮助学生学好生物,提高生物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生物;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80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主动提问是创造、创新的开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生物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受教师的威严所致,问题意识困乏

学生问题意识困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不敢问,关键在于“不敢”,“不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教师的威严所致。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不给学生插话的机会,教师严肃的态度,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害怕”“震慑”,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情感的“一边倒”――课堂上唯唯诺诺,犹如“老鼠见到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回答,有问题也难以表达,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2.受教材权威的遏制,问题意识缺乏

教材具有权威性妇孺皆知,师生们也普遍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问题的讲解常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如《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怎样?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要目的的。这样,学生即使对教材中的某个地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教材最权威,无须质疑,无须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束之高阁”了。

3.受自身的表达能力所限,问题意识淡薄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多数学生有问题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出真正的意思,而正因为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最后发展为没有问题,导致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也不会发问。

“教会学生解决一百个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质量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主要策略

1.注重课前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前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会促进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和善问。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人的头部受伤,需要打针,而打针的部位是臀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打针有效吗?药液是如何进入受伤部位的?借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经由学生讨论后,有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导出教学的重点。对于知识点“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有什么异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列表比较。教学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之一,生物学科中的问题素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从而在实施和贯彻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是师生关系紧张所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在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竹子开花”的图片,以及两只熊猫在一起谈话的画面。一只熊猫说:“竹子开花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呀?”另一只熊猫回答道:“我也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熊猫们的对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而熊猫们眼巴巴地望着竹子开花,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这些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竹子开花,熊猫吃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学生质疑:竹子开花,熊猫不能吃到竹叶和竹笋,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又如,在教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头大狮子和一只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大狮子吃小白兔,教师以问题“狮子吃兔子说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得出

“捕食关系”后,教师再给出老虎、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老虎、狮子和兔子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老虎和狮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和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只要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愿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注意提问艺术,优化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优化问题教学的方式,真正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物――鼠妇的图片,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图片中的这些生物,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们?当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是“潮虫”时,教师可给出它的另外两个名字:“鼠妇”和“西瓜虫”;待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花盆底下、下水道口、石头缝的下面、腐烂的木桩下等见过鼠妇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并思考:石头下面有“鼠妇”,但搬开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鼠妇会迅速跑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吗?”

上述教学中,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从知识的建构向实验探究?^渡,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光对鼠妇是否有影响,然后对实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时,要求学生注意收据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实验后,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光对鼠妇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与繁殖?学生再次进行猜想、观察、实验和总结,最后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互动的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优化,课堂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浓,探究兴趣渐高,促进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魏松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8).[3]赵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4]童军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下载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一) 太仓市双凤中学 周小英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

    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动、主动地成才,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类进入数码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5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个人校本研修 : 芶 睿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

    数学生本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生本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 要】 “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新教材“培养目标”的四个层面。这赋予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问题意......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主持人:柳方雷 教研目的:教师做点拨和指导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工作,同时包括多方面的活动和训练,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发展下列品质与能......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刘宏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喻加燕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学生都被动学......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堂好课,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问题是组织教学的纽带与归宿,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