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徽派民居考察报告
室工专业考察报告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
婺源县徽派建筑考察
学院、系 环境艺术设计系
专业名称 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 年 级 2010 级
学生姓名 谢 德 指导教师 刘延国
年4月2日
.2012 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
绪 论
现代人越来越认识装饰墙在居室中的作用,人们不仅仅喜欢具有实用性和现代性的设计风格,更是对既美观而又不繁琐,既多材而又环保的居室情有独终。墙面是居室的重点。在居室中人们的眼光往往首先集中在墙面上,其实色彩就是墙壁最“物美价廉”的装饰品,有时候,一面“好色”的墙最能体现主人的个性与风格。从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已开始利用彩色涂料、立体涂料、艺术涂料、质感涂料、墙艺漆、液体壁纸涂料等,把多彩的风景搬上墙,把墙涂上自己喜欢的风格,让家在艺术色彩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每一种家装流行趋势的出现,都有现实社会的发展作为背景。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开拓视野,2012年3月,对江西作了古民居考察的活动。我们先后去了江西婺源的李坑和思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象一幅幅清朗明亮的水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
一、徽派建筑的规划与特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与现在的建筑分类相对应分属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
(一)古村落规划
1、道路结构形式。道路结合现状地形、水系等采用自由式路网结构,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水土流失,又达到村落步移景异,巷弄内景观丰富的效果。
2、规划布局。建筑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建筑布置“栉比鳞次,密密如织,错落有致”。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3、空间组合。每个古村落都由民宅、公共建筑(祠堂、书院等)和公共闲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组成,从街道,到小巷,入庭院,上厅堂,进厢房,从公共空间层层递进到隐秘的私人空间,庭院(半公共空间)是两者的过渡,也让邻宅之间不会朴素遮光捂气。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古村落的建设中,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4、市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由于徽商又是儒商,几乎安徽的每个古村落都配套有书院,没有宗祠和家祠等公共建筑,又因为古村落是择水而居,他们的给水、排水系统比较完善。
5、防灾方面。古村落择水而居,引水入村,有利于消防扑救,建筑采用与头墙,有利于切断火势的蔓延,许多民居在门眉处结合门腰或门罩设计了避雷针,可以防止建筑被雷击中,造成人和财产损失。
6、景观设计。规划将水、建筑和周边环境这些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中国山水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二)建筑特点
1、民居的主要特点为: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天井(1)平面形式:民居(住宅)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单元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明堂(现在的客厅),两侧为厢房(卧室),较大的古民居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为礼仪场所,是男人
接待客人和日常活
动的场所,后厅堂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场所,突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平面有口、凹、H和日等几种类型,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堂前,四合层天井设在厅中。
(2)结构形式:砖木结构,砖起维护作用。(3)建筑色彩:粉墙黛瓦,朴素典雅大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4)天井: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家有天井一方,世世代代兴旺”,它起采光、通风、排水、调节气温的主要功能,民居中天井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5)马头墙:起到防火、防风和防盗的作用。
(6)屋顶:徽商兴于明清,俗话说“无商不徽,天下财产徽占三分”。徽商视水为财,采用四面屋顶形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堂。”
(7)外部造型:高墙深巷,外墙几乎不开窗,民居的内向性、防御性显而易见。这是因为成年男丁外出经商,家中是老弱妇孺,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
低下,“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庭院深深深几许”就
是当时的写照,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以头墙高出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8)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9)民居装饰:力求精美,大门上方装饰有门眉,门眉多采用砖雕和石雕,门眉越高越气魄,表示该屋主越富有或官位越高,居民内饰充分发挥木雕艺术,在斗拱飞檐、门罩、花门栏杆等方面,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樵、仕学孝梯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徽商自称为“儒商”,他们喜欢读书写字,家中多有对联、字画、装饰,起警示、激励族人的作用。
(10)减灾防灾:除了马头墙外,民宅的大门一般有铁皮包着,起到延缓火势和防盗的作用。结合门眉或檐口翘角图案,一般装有避雷针,起到避雷的作用。
(11)花园:民居一般有前面和后面,考虑到风水的忌讳原因,门前一般有庭园,他们叠假山、饰漏窗、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与自然和谐一体,造就了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三、徽派建筑的主要缺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徽派建筑中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的天井带来的潮湿、漏雨;二是高大马头墙的挡光;三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外墙”几乎不开窗,过厢、六面是木板的卧室的幽暗憋闷。村民会越来越受不了老房子的破旧与生活不便。
四、徽派建筑对我们的启示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积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在,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以旧貌变换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令许多城市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和文化危机,这一切,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理念、城市管理目标。郴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城,如何延续和发扬文化传统,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强化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活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地。通过此次参观学习,给我们带来以下四点启示:
启示一: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创和谐城市。
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目前,风水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及道路系统的布置等,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研究这一现象。启示二:应控制好建筑风格的整体分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是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的建筑美的创造。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从城市整体形象上对我市建筑风格进行分布研究,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建筑风格向完整、协调、统一、有序又具有地方特色方向发展。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建筑之间体量、色调及细节上的相互关联,是构建我市建筑景观特色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区域、组团内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比如推行“一街一品”和“一村一品”的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致 谢
报告终于结稿,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延国的悉心的指导,该报告曾数次修改,在这次考察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到做学问的要点和精髓——欲速则不达,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延国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将使我终生受益。刘延国老师对我的关心栽培和热心帮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第二篇: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黄山县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现在人越来越认识装饰墙在居室中的作用,人们不仅仅喜欢具有实用性和现代性的设计风格,更是对既美观而又不繁琐,既多材而又环保的居室情有独终。墙面是居室的重点。在居室中人们的眼光往往首先集中在墙面上,其实色彩就是墙壁最“物美价廉”的装饰品,有时候,一面“好色”的墙最能体现主人的个性与风格。从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已开始利用彩色涂料、立体涂料、艺术涂料、质感涂料、墙艺漆、液体壁纸涂料等,把多彩的风景搬上墙,把墙涂上自己喜欢的风格,让家在艺术色彩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每一种家装流行趋势的出现,都有现实社会的发展作为背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黄山县进行实地的考察,目的在认知了解徽派建筑的迷人之处。
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象一幅幅清朗明亮的水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
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而我有幸有机会来到黄山县这个神奇迷人的地方欣赏皖南民居的优雅与精美感受徽州文化的儒雅与深邃带给了我视听上与心灵上的触动对建筑与文化的崇敬陡然增加。建筑的魅力在于它不单是三维空间的实体还有精神、历史、文化等一系列第四维元素在里面这就使得我们在欣赏建筑时会有一种遐想的冲动想它的过去、未来、外表、内心。现仅借黄山县之行所见所闻来谈谈我对徽州建筑的初步认知。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州地区是指皖南山区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住宅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
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
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
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 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
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
第三篇:【201708】关于皖南地区徽派建筑园林考察报告
关于皖南地区徽派园林建筑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7.08.26-2017.08.27 考察项目:
一、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分两个组团群落,清代建筑群以祠堂、戏台、商铺、收租院、大户人家等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院内装饰精美,摆设豪华。另一处以标有潜口民宅牌匾的山庄,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主要是明代建筑群,以牌坊、小桥、府邸、百姓人家等建筑。两个建筑群中间有个湖泊,水香园。这是徽州人布置家园的特色,画龙点睛,将风水与房屋相连,背山面水,保佑环境、保佑家族,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
荫秀桥
建于明嘉靖年,为单孔拱桥,“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
方氏宗祠坊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善化亭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二、唐模
以狮子山为支撑点,以徽派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个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古村落。
唐模村的水口园林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美誉。
【祠堂文化】
家族观念深刻,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祠堂作用:供奉、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商议重要事务、族长行使族权等。
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唐模这座初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修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水口文化】
“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精心营造而成,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会派园林之典范。
1、唐模小西湖
“檀干园”又称“小西湖”,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
2、“同胞翰林”碑坊
沙提亭的附近,为纪念康熙皇帝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同入翰林而建,因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而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片。
3、“千年古银杏树”
树高22米,胸围790厘米,树冠为33米×31米,覆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据考证,树龄大约已有1370多年。
二、棠樾牌坊群及鲍家花园 棠樾牌坊群
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
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鲍家花园总体占地面积360多亩,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堪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
四、呈坎(游呈坎一生无坎)
呈坎八卦村,古名龙溪,中国风水第一村,现存保存最古老神秘的八卦村,按《易经》“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藏风聚气,纳四水于村中,聚水聚财、阴阳调和、依山傍水,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宋-朱熹 “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民间俗语
1、呈坎村横街短巷造成的一种错觉,就是绝处逢生。古老的徽州人利用这样的错觉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莫慌张,莫气馁,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努力,选择正确的规避方式就一定能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呈坎村的祖先说得更加通俗易懂,虾有虾路,鳖有鳖路,螃蟹无路橫着走。小巷丁字路,印有:泰山石敢當(繁体字)
2、一人巷(谦让石)
3、黄山外围36峰,黄山支脉,八卦之首葛山(坐西向东)
4、围墙材料:鸡蛋清、糯米粥、桐油(有机物),围墙十分坚固,少裂痕,易生苔藓
5、梁柱目前主要是银杏木或樟木
6、布局考虑八卦,改龙溪为呈(凸阳)坎(凹阴)(潜龙在溪无法腾飞,不易于长久)
7、门槛高即地位高,入户内凹,地位弱;二三四等姨太太,门上方挑檐高度逐渐降低;
8、房厅”,明代建筑,距今500年历史。现存一小部分(两房),其他建筑在文革时遭破坏,原五房厅原本有大小房间110个,天井36个,门槛72道,里面装饰考究、精美,十分豪华、大气。徽商曾经辉煌的见证;
9、明堂象征主人地位(需政府御批),四水归明堂,身份地位的象征;陶制下水管
10、主入户口
(1)内八字,经商,聚财(2)外八字,做官
11、徽州砖雕的前身—泥塑雕,也就是房屋外部门罩上的装饰。泥塑雕制作工艺复杂,对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并且对原材料的选择也很苛刻,打捏成形后放到窑中烧制,在加热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断裂,所以对火候的掌握也很严格。泥塑雕在当时可谓“十件难成一件”。这上面大多运用了牡丹及莲花的造型。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圣洁,比喻高雅、富足,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说能够拥有这样华丽、精美的泥塑雕装饰门罩的人非富即贵,必然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徽州人在艺术领域造诣十分高,徽州人聪慧、勤劳,在华夏历史长卷上留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阳雕为主,特点:简单、大方、粗犷;清代以阴雕为主,细节
12、明清时期,徽商称霸商界300年,实行垄断经济,其中“茶、盐、木、典”为徽商四大行业。指的是贩卖茶叶、食盐、木材以及开设当铺从事抵押贷款的生意。当铺的柜台修得高,讲究的是“居高临下好压价,只认东西不认人”。另一方面,柜台高也是为了防盗。呈坎村有一句民谣,叫“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13、徽州明代三层建筑总计10栋,呈坎即有8栋,其中一栋是“扬州八怪”罗聘(最年轻者),清代画家,善画《鬼趣图》和刻印,“燕翼堂”,共有两进三层,建于明代初期,距今有600年历史;2004年获世界古代消防组织二等奖的殊荣房屋的自动灭火系统,隐藏在二楼及三楼的地板中。地板的底下一层也就是我们现在抬头可以看见的是木板,木板的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干细沙,干细沙的上面再铺一层小方石砖。消防设计达到及时有效的灭火作用,又不会破坏房屋的整体结构,将来维修也较方便。而且小方石砖面积不大,落下的过程中不易伤人。
前面是中堂,墙上挂有书画,案桌上整齐排列着三件物品:花瓶、摆钟、镜子。案桌前面是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把椅子,古时候以坐为上,左边的椅子是一家之主也就是老爷坐的,右边的椅子就是太太坐的。那么左边的椅子后面摆放花瓶(青花瓷)寓意男人在外为官经商要平平安安,而右边的椅子后面摆放镜子寓意女人在家要安分守已地侍奉公婆、抚养子女,做到心静(镜)如水。中间还有摆钟,三者联系起来就是终生平静(钟声瓶镜)。
14、屋主以前是大户人家,因为街巷狭窄,为了方便挑担、推车、抬轿的人转弯,特意削掉了一截。然而,礼让也是有原则的,为了证明这块空间的所属权,上方无碍交通的墙角和下方的地基还是按90度建造的。这有个说法,叫做“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拐弯抹角),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徽州文化之中,都有许多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东西。从建筑中透露出来内敛从容、淳朴和善的民风以及有原则的礼让态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
清顺冶版《黟县志·艺文志》等所载流传至今的那首五律《入黟吟》: 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哺时散,山经夜后寒。吏闲民讼简,秋菊露清清。
15、官街相较于百姓街稍宽,正二品,五开间(开间),第一进:会客厅,第二进:起居厅。前面有两间卧室,是房屋的主卧,老爷、太太的房间。二楼是少爷、小姐的房间,三楼则为仆人的房间。一楼楼层较高,空间大,很舒适。二楼次之,三楼楼层很低,空间狭小,十分压抑,冬冷夏热。另外,楼梯窄又陡,行走很不方便。唯独一楼和二楼十分舒适,阳光透进天井,温度刚刚好,冬暖夏凉。
16、徽州居民入户两侧:1)出门见柴“财”,2)节节高升“竹”
17、起居室与会客室门槛分隔(高门槛)
18、卧室遮羞板,满足隐私、透光、美观等需要
19、罗东舒祠
明代建筑,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
五、皖南地区特色点
1、百徽崖
2、地方特色公交站台
3、下尖塔
3、渔梁坝
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
六、徽州建筑
1、建筑外立面:
(1)元末明初:“人字墙”,“人”字型屋顶,寓意人丁兴旺;小口窗户,窗户上有一横眉,“合”字,寓意家和万事兴;简洁大方;
(2)清:马头墙,风火墙,挡风挡火,注重雕刻细节;
2、梁,造型很奇特,中间粗,两头细,微微向上拱起,好似一个月牙,所以得名“月梁”,在徽州,人们更乐意喊它“冬瓜梁”。冬瓜其貌不扬,可它营养价值高,一刀切下去,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徽州人正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用冬瓜比喻做人要有内涵、有文化,徒有光鲜的外表是没用的,“绣花枕头一肚草”。
3、天井,天井不仅是用来通风采光换气,同样也是徽州人重视风水的体现。“四水归明堂,纳四方之财”的意思。下面的是明堂,俗话说“有点名堂”。明堂上面铺着青石板,下面是一层细河沙,细河沙下面是一层粗沙粒,粗沙粒下面是层叠的鹅卵石,鹅卵石的下面是两只倒扣的千金缸,缸的下面铺满木炭,这就是一套水源净化设施。过滤后的水会通过明堂下面的暗道排到水圳中去。在600年前的古人就考虑到了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明堂里的水会流到洞里,储备起来,夏天天气炎热,打开上面的盖子,底下的地气冒上来会很凉快。且这个土空调的内四壁有排水孔,有效避免了水量超标,溢到家中的情况。
七、徽州文化个人理解
每一项目都需有一典故,通过文化引领,强化知名度及影响力,在徽州有简单四句来形容:“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墙深院小窗户,肥梁瘦柱内天井,小溪流水青石板”
徽州注重法度、礼仪,宗族意识极强;在他乡为官、经商,都十分讲究待人处事的原则,深谙人情世故。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是做人要懂得退让,一味的向前冲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墙壁是弧形的,目的是 “为人圆滑”,做人要大气,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又以徽州建筑文明天下。
徽州人十分讲究房屋风水,水不背流是基本原则。皖南古村落是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布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设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视对村落环境的需求;
2.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建筑,文化氛围浓郁; 4.建筑风格、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变,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
5.建筑装饰以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 6.以程朱理学观念统治、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
7.村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徽帮在外经商、做官取得的巨大财富。
通过此次项目考察,强化对徽州建筑理解,增加对项目解读能力,需理论结合实际,做好项目,把控好细节。
第四篇:古建民居考察报告
项目考察行程纪要
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人员:XXX、XXX、XXX、XXX、地点:地方民居考察
目的:深入了解滇藏传统文化及地方民居特色,考察我国西南乡土民俗,研究当地土建材料及建筑结构,剖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的历史及内在涵义。
纪要:通过关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市场走向,紧随西部大开发战略,分析出我国中西部今后将存在巨大的建筑建设以及城市改造潜力。鉴于此,我们建筑三所决定先于人前,提前做好准备打开内地市场的规划,前往云南地区做一次细致和全面的地方民居考察。
代表项目一: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代表项目二: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古朴民居,粉墙青瓦,高低错落,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一派“小桥流水”
情调。他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
代表项目三: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民居
为了适应高原雨雪多日照强的自然环境,藏族民居大部分为三层结构的平顶式建筑。按照藏民的生活习惯,民居的一层为马匹牲畜及堆积杂物之用,二层为家庭成员的起居卧室,三层则设立经堂。民居建筑多为木制框架结构,四周用参差不齐的石料垒砌成极厚实的斜面墙壁,然后在表面铺上一层由碎木料、树枝和树叶组成的“保温层”,再用泥土夯实抹平,最后用白色涂料进行外装饰。至于公建建筑,在建筑工艺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首先,这里的大部分木制结构进行了三维雕刻,题材内容多种多样,装饰效果精美细微。其次是彩绘,工匠们利用天然矿物质制成的颜料,在墙壁四周,描绘出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内容多以宗教题材为主。
此次的建筑项目考察使我们获益良多。
本次考察由XXXX旅行社统一预订,共X个人的往返飞机票及酒店住宿,大致费用总计XXX元左右。
XXXXX
第五篇:徽派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及设计依据
本设计为成都市新农村住宅设计,风格为徽派民居风格。
设计依据为四川省成都市《新农村住宅方案设计条件》及要求。二.设计选址及民居特点
该设计拟建造地点为四川成都郫县犀蒲地区。该地区为丘陵地带,属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5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7.3度,冬季最冷月温度为5.9度,极端最低温度为-6.7度,室内相对湿度最热月为平均85%,最冷月为平均为80%,冬季日照率为21%,全年主导风向为NNE,夏季主导风向为NNE,冬季主导风向为NNE。
这两年,徽派民居渐渐进入四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四川人广泛接受。先后出现了成都市的“清华坊”,青城山的“假日青城”都充分说明了徽派建筑能在四川地区发扬光大。此外,四川与安徽,江苏处于同一纬度上,有着相近的气候,同属夏热冬冷地区,因此保温和通风同样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并由此产生的空间格局与四川民居存在类似,其建筑形态上都讲究前院、后院,宅前屋后有水流经。三.设计思想
本着既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面积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尊重当地民居的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保留现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从设备和材料的更新到空间的重新组织)。
以当地民居为根基,充分吸取传统民居的优点。借鉴当地民居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
在总体布局上建筑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考虑到邻里交往,而设计了中心围合交流、休闲区,建筑彼邻而建,户户相连,建筑前后错落成丰富的视觉景观。
在平面功能的布置上以人为本,平面布局设计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贮存空间和合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通过对民居内部形态的更新实现对民居与建筑文化延续。底层为生产经营空间直接对外,居住与工作完全分开。在尺度上也考虑到作为车库的可能。一层为主要家庭成员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卧室及经堂等功能空间,动静分区明确,居住空间内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同时也照顾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在立面风格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为主,同时熔入提炼后的传统建筑手法精髓,采取挑、错、等传统民居手法,取得丰富的立面造型及立面效果。在色彩处理上以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的清淡雅致为主,墙以白色为主,门窗以深色搭配,屋顶以灰黑色坡屋面。形体上错落有致。体形及尺度宜人,力求形成传统民居所围合的街、巷等城镇空间。
四.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
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推广采用沼气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改善排烟、排油条件,冰箱入厨。考虑燃气、给水排水、电气、信息通讯设施,管道集中,配置电话、闭路电视、空调专用线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矿材资源的时候,还应推广采用粉煤灰实心砖、非粘土砖、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轻质隔墙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住宅建筑体系(主要包括结构、水、电、气、通讯等部分)通过完善的设计、部品与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有序的现场施工,实现各部分的优化集成和整合。五.绿化景观
绿化景观简洁朴实。以传统的庭院空间来作为景观的节点,以宁静休闲作为景观的功能。庭院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及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又界限分明。使新农村具有江南风光、又有川西特色。形成一个安全、和谐、卫生的现代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