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烟台大学2006年毕业生工作总结
烟台大学2006年毕业生工作总结
我校2006届毕业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毕业生工作在提升就业率、毕业生文明教育、毕业生服务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喜人成绩,毕业生工作圆满结束。现将我校2006届毕业生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毕业生的毕业鉴定和就业教育指导工作
1.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2005年11月,我们制作并下发《烟台大学学生就业指南》的小册子,帮助毕业生掌握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3.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 4.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7.认真抓好考研和专升本等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二)强化毕业生的纪律教育和管理工作
毕业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压力和问题,往往忽视了学习。针对这个现象,我校在学风建设上没有丝毫松懈,形成了齐抓共管促学风的局面。领导多次在工作会上强调学风建设尤其是毕业生班的学风,要求全体教师都要为学风建设献计出力。
(三)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毕业生工作的始终。
首先,抓好党员的形象建设。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在同学中影响极大。我们非常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针对毕业年级党支部活动松散,我们注意克服这一不合理现象,加强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对党章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希望党员时刻铭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使党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地得到净化,经常性地结合一些具体事件进行讨论,使党员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在重大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员进行模范教育,加强对党员的引导,在同学中树立典型,希望毕业生党员在学习、工作、日常行为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就业择业观、荣辱观。
1、人生观、理想观教育。
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观看教育影片等形式的活动在毕业生中开展人生观、理想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体育学院举办毕业生茶话会让毕业生抒发情感,畅谈人生理想。
2、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期望值偏高、有业不就的现象,从毕业生的思想深处找原因,采用了“整体推进、个别辅导”的策略,扭转毕业生中的错误观念,帮助他们从“人职匹配”的原则出发,先就业再择业。
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在毕业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开展了“今天我以烟大为荣,明天烟大以我为荣”、“我为母校留念”等主题教育,教育毕业生“以热爱母校为荣,以背叛母校为耻;以文明离校为荣,以哄闹离校为耻”。
(四)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我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三次,去年更是提前在春节前举办,年后又联合市人事局同驻烟三所高校共同举办。同时数学系等单位还组织模拟毕业生现场招聘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信息化、无线化、网络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好就业服务,从网上开辟就业信息、政策、通知的发布平台,也为广大毕业生交流就业经验与感受、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教育与指导提供了平台。一些院系及时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并发布。及时准确发布就业信息相关信息。为了让每一名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很多院系都设立了就业信息栏。
另外,学校还积极对外宣传学科特色,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提高社会知名度,从而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学士后流动站、实习基地,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及输送计划。
(五)毕业生就业指导、动员和服务工作
针对毕业生五花八门的就业思想,导师分别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如针对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多门不及格,四级未通过,不善交流等),鼓励他们大胆去单位应聘,去掉自卑心理,并替他们在用人单位面前推荐;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我们让他们看清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能力与就业期望值相匹配;针对那些找工作默然处置、毫不关心,既不找工作也不考研的学生,更是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总之,针对毕业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进行了多次思想调查,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开班会、个别谈话、寝室走访、甚至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帮助孩子落实就业单位。像数学系还创立了导师帮扶制帮助学生就业。从各个角度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动员和就业指导、服务,动员广大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合理的择业标准去应聘,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
(六)人文关怀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为了更好地教育、管理好毕业生,学校开展了“文明离校”系列活动。向全校毕业生提出“文明离校”的倡议。下发毕业生离校温馨提示,向全校毕业生倡议“文明修身”“文明离校”。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处处为毕业生着想,用真情对毕业生进行教育,让每一名毕业生对学校充满感情。
人文学院开展毕业生把废品卖掉捐给“一元钱”基金救助贫困生:高职学院开展一系列“送温暖”活动,通过送温馨贺卡、走访毕业生宿舍等形式,传达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祝福;体育学院编排 “放心去飞”毕业生联欢晚会,拉进了师生距离,使母校情谊留在了广大毕业生的心中。
我们利用合适机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作宣传条幅、宣传板,创造文明离校的氛围。各学院制作了大量宣传板和宣传条幅,在学校创造了“文明离校”的良好氛围。一条条幅展现了学院风采,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同时还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别情依依 笑对人生 祝2006届毕业生一路欢歌”、“今天学院因你而骄傲,明天母校因你而辉煌”、“欢送2006届毕业生”等。同时,我们把对毕业生的教育落实到毕业生的实际行动中。在“我为母校捐款”活动中,我校毕业生踊跃参加。毕业生离校期间,秩序井然,没有发生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和焚烧衣物等不良现象。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提倡毕业生党员“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到最后一个离校,得到了毕业生党员的积极响应。
第二篇: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位于烟台市莱山区,东临黄海,西依青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原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承先同志担任烟台大学名誉校长。
烟台大学创建于1984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把支援烟大纳入长期工作计划。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建校26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烟台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高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我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依托培养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38万平方米,藏书172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音像资料1.1万盘(盒),中外文工具书1万余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34个;校园内建有千兆以太网。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理工学院、药学院、海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体育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体育教学部、职业技术学院共21个院(部),31个研究院所,5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医、经济、管理、教育9个学科门类。法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药学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民法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法理学、数据结构等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民商法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筑力学系列课程与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现代物流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5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农业推广、翻译、工程)、5个省级重点学科(民商法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物理化学、理论物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学工程与过程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工制造工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物筛选与评价山东省高校重点
实验室、结构工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境保护室内环境重点实验室),1 个“泰山学者”岗位(民商法学),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然药物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果蔬采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空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院(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应用法学研究中心),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审美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北大清华烟大三校科技园)。
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8万人,本科生源跨全国28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7000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45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9人,占专任教师的28.7%,硕士学位人员536人,占专任教师的47%。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1人,“新
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泰山学者3人,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名。近3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13名。
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4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6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九五”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和“十五”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团队称号。
山东省CIMS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已开通的校园教育科研网是山东省内四大节点之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
学校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是全国首批获准
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韩国、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院校开展本科、硕士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木浦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挪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法国昂热大学、西天主教大学合建卢瓦尔孔子学院(昂热),与法语联盟(法国)联合创立烟台大学法语中心。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已向社会输送6万余名合格人才,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均受到广泛欢迎。我校与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合作推出的“一站式”全国职位信息搜索引擎正式在我校就业网上开通,是山东省第一所开通此项就业服务的高校。
近年来,学校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获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获“山东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获“山东省团建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红旗团委”、“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第三篇:烟台大学毕业生离校工作总结1
长效机制见功力 和谐稳定是根本
——烟台大学
2008届毕业生离校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近三年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围绕毕业生离校这一传统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2008届毕业生离校工作总结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生离校工作是检验学校整体工作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的重要一环。毕业生能否文明离校,不仅反映着学校育人质量的好坏,也体现了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各职能部门、各院系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本着“早动手、防患于未然,重沟通,取信于学生”的理念,积极围绕解决毕业生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各职能部门
1、以领导机制为依托,构筑有效工作体系
在毕业生离校工作展开前,各职能部门领导均召开了各科室负责人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并将责任具体到人,要求所有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做好毕业生离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早介入、准备充分,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留恋的离校。
公安处对各科室人员作了精心安排,分别对1—5号、6—9号、10—13号和南校区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实行包干负责,协助社区全面做好毕业生离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并对期间发生的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事件进行了及时的处理。校卫队也加强了对门卫的管理,加大了对校园昼夜巡逻的力度,确保了毕业生离校期间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社区中心排出了夜间值班表,公布了24小时服务热线;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排查,做好同院系、社区党工委、公安部门和学工部之间的四个沟通。
学工部早在5月中旬,研究部署毕业生离校工作,制定了毕业生离校工作安排表,统一领导,加强认识,相互协作。同时设立监督检查机制,各负责人定期汇报工作开展情况,领导不定期的到各科室进行走访检查,实地了解,并现场办公解决工作中的漏洞 和不足。今年初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学工部为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问题,从三月份就安排了部门人员值班制,利用晚上下班时间,深入学生宿舍,找他们谈心,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提早化解矛盾。同时在毕业生离校前夕,召开了院系学工办负责人会议,传达学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离校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院系报送值班负责人联系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学工部每天安排专人值班,巡查各院系值班情况和校园文明秩序,为我校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周到服务为先导,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各职能部门在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期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热情服务、协调有序,从细微处着眼,为毕业生提供了温馨、舒适、快捷、方便的服务,为毕业生文明、安全、有序、留恋的离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工部在六月初,就在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基础上,制作了《2008届毕业生离校温馨提示》,详细告诉同学们应在什么时间、到哪里、带什么去办理具体的离校手续,方便了同学,提高了效率。同时分层次召开了毕业生代表、选调生、地震灾区毕业生代表、受资助学生代表等座谈会,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并协同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同时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08届毕业生离校前教育工作的通知》,以“爱国、爱校、敬业、成才”为主题,通过开展爱国爱校教育、基层就业教育、校纪校规与安全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毕业生立志胸怀祖国、情系母校、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切实把文明、愉快和顺利离校落到实处。集中开展2008届毕业生党员奉献月活动,组织召开一次全校各院系毕业生党员动员教育大会,组织各院系迅速发动毕业生党员参与到奉献月活动中,使毕业生党员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文明毕业生形象,站好最后一班岗,真正做到“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先进成为个性”,为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榜样。心理健康中心加强对毕业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合理引导毕业生毕业时出现的各种情绪,开展“感恩母校 激扬青春”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毕业生感悟在母校的美好时光,珍惜同学情、师生情,并树立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信心,并且在心理咨询网上开设“毕业心声”网上交流板块,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宣泄情绪、交流思想的平台,从而帮助毕业生保持了平和的心态,带着感恩的心离开母校。学生管理科进行了毕业生转递信息网上录入工作,认真的转递毕业生的档案,保证准确无误。就业指导中心先后完成了就业服务卡省级特困家庭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发放和校级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审核确认工作及求职 补贴的发放工作,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求职过程当中经费不足的后顾之忧。资助中心在6月初发放了毕业生的伙食补贴,加强毕业生贷款展期工作,保证困难学生正常离校。
社区中心提出了服务优质化、管理规范化、关怀人性化的服务管理理念。加强对值班室的工作管理,通过值班室窗口,展示社区中心的文明形象;对学生的维修工作提出了“快、准、细、实”的标准,充分发挥 “服务测平台”、“315直通车”、“小王帮办”、“爱心小红伞”、“织心坊”“社区小护士”“汤哥热线”等服务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以往毕业生离校的物资赔偿政策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更具人性化和可操作性,变过去生硬的管理方式为生动的人性化服务。
公安处为了顺利完成毕业生的户口迁移工作,抽调了精干职工加强了户籍室的力量,加班加点,昼夜奋战,共迁出户口6815人(含文经学院),圆满完成了08年毕业生户口迁移工作。
后勤处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票务紧张的实际,早计划、早打算,于5月初积极与火车站、汽车站联系,并分析了我市今年毕业生运送的总体情况,及时制定了我校毕业生离校的预订车票方案。火车票提前30天开始预订,地点设在4#学生公寓后的后勤集团票务中心,截止毕业生离校,共预售火车票2500余张;汽车总站于6月20日至27日在我校一餐、七餐分别设立毕业生离校临时售票点,并为学生提供八折优惠,截止毕业生离校,共预售汽车票1000余张。为方便学生搬运行李,此次托运工作分设三处托运地点,特别是考虑到女生搬运行李的实际困难,各物流公司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热情、优质的搬运服务。经过七天时间的紧张工作,于6月28号圆满完成毕业生离校的行李托运工作。
(二)各院系
1、从低年级开始抓学生宿舍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是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基础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便把宿舍文化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必修课”来抓,连年举办“文明宿舍”、“和谐宿舍”评选,通过开展系列教育与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建“环境整洁,学风浓厚,秩序文明,关系和谐”的 宿舍文化。这些,为毕业生文明离校打下了良好基础,学生长期形成的遵守校规校纪、良好的文明行为和舍风是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关键因素之一。
2、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帮助毕业生就业,是实现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最佳途径
毕业生离校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就业,能否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实现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最为关键因素,就业率上去了,安全隐患自然就会减少。为此,各个学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就业。
环境材料与工程学院从06年开始,采取“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的形式,即院党委书记、辅导员人人分配一定数量毕业生,从大四一开始便为其建立就业指导档案,通过每月一次的一对一座谈,详细、准确地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状态,并加以具体指导。这一措施不仅便于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就业动态,更重要地是通过一对一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学院对毕业生的关心。在谈话过程中,许多毕业生把四年来从没有表达过的感情全部说出来,有的是赞扬学校,也有的是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实现了一对一的沟通。学工人员通过这一方式更加了解了学生需求,也及时将学校有关政策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和保持安全稳定的双重目的。因此说,采取“一对一”就业指导,不仅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最佳方法。
化院为了准确掌握毕业生信息,制定了毕业生个人和家庭通讯录,保证通过各种途径最快联系到每个毕业生;通过调查,统计每个学生就业意向,制定详实的求职意向表;强调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的统计,制定毕业生生源分布图,保证就业引导的方向性。经管学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想路子、找单位。学院拨出毕业生专项经费,为全面推进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经管学院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上传时效性的通知公告,保证分散在外地实习的毕业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对于毕业以后的后续服务问题,比如毕业生档案去向,二次派遣流程,改派流程等都在网上意义以示意图形式直观展示,毕业生随时随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得到提示。
3、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毕业生适时开展主题教育,也是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力保障 自本学期以来,各院系以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为契机,在毕业生党员中大力开展党员教育工程、党员形象工程、党员示范工程和党员服务工程等四项工程,通过实施成长目标承诺制度、联系宿舍、联系班级等活动机制,并结合学校开展的“迎七
一、树形象、展风采”主题教育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形成了学生党员、干部为主的正面积极因素,影响了全体毕业生,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起到积极作用。
机电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联合社区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人员,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严格把关,发现不文明现象的苗头第一时间向学院老师汇报,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教育。截至离校的最后期限,学院没有发现任何摔打东西等滋扰生事现象,这也使得机电学院在文明离校工作方面走在了全校的前面。数学院实行学生党员宿舍包干,每个学生党员负责一到两个宿舍同学离校间的思想、安全、旅程信息工作,并及时与学工办老师沟通、反馈,共同为确保整个学院的安全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4、密切关注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排除一切不安定因素,是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关键
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事关学生的终身利益、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帮扶贫困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校领导曾多次强调要把关心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我校的一项大事来抓,要对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支助去用人单位的路费,给予重点推荐、指导和服务,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都是毕业前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各院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毕业生中特殊群体的安全稳定工作。
人文学院针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毕业学生,开展了细致贴心的相关工作。负责毕业生的辅导员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通过电话和面谈的方式耐心细致地给予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
化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启动了“东风送暖活动”,每一名贫困毕业生都有一名学院领导或负责就业的老师作他们的联系人。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实际困难,为其制订择业辅导计划。同时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挖掘同学身边优秀的贫困毕业生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在贫困毕业生中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风气,帮助其顺利就业。光电学院今年有近百名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结合今年特殊的环境,在5月份安全隐患排查期间,该院就把这些同学的情况列为学院安全隐患首位。在6月份,结合学校的有关政策,院党总支先后召开了未取得毕业资格学生座谈会和欠费学生座谈会,从学校政策和解决问题途径给每个学生深入浅出的讲道理,这些毕业生也非常理解,并表示在离校期间保证不做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尽快解决自己的遗留问题,早日踏上工作岗位,回馈社会,回报母校。
海洋学院针对08届毕业生困难生比例较大,欠费学生多的情况,多次召开欠费生座谈会,帮助学生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同学由学院出面向单位说明情况,请用人单位帮助学生先垫付,以保证学生顺利毕业,通过学院的协调有3名欠费毕业生顺利毕业。同时学院在07年10月提前对08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资格审查,针对资格审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知学生和导师,并尽量安排学生参加春季重修补考,提前解决毕业生资格审查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毕业生的毕业率,及时化解了毕业生离校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二、先进个人及事迹
近三年来,我校各相关部门与广大应届毕业生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毕业生文明离校局面,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
毕业生离校期间,社区中心东区办公室主任陈晓东老师、九号公寓 孙立梅老师、十号公寓张洪超老师和花成林老师、六号公寓杜凤先老师等视公寓为自己家,他们连续作战,精心服务,亲自帮助学生打扫卫生、运送行李,及时将温馨的服务和安全的提示送到每个房间,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每一学生。
公安处于庆安处长家住市里,但他心系校园,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每天晚上10时前都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以指导有关人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
环境材料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滕雪玉同志在院学工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亲自靠在工作第一线,有时甚至充当了一名普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梁宁老师身怀六甲,仍坚持深入学生宿舍,形成了毕业生离校工作“全院齐上阵,上下一盘棋”的良好氛围。
光电学院通信教研室的丁大尉和晋刚老师在毕业生离校的前几天里,每天晚上都到学生宿舍和毕业生谈天,帮助毕业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让光电学院的学生深深的感觉到他们的四年还结交了好多了老师,毕业了并不是简单的离 校”。
在08届毕业生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代表和党员,他们不畏困难,扎实工作,率先垂范,集中体现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较高的文明素质,为全校毕业生文明离校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环境学院杨科同学来自地震灾区四川汶川,同时是一名藏族学生,在学校、学院的共同关心下,杨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离校期间,杨科同学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向其他灾区学生发出倡议(烟大主页刊登),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文2班的学生党员张德海同志,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长期担任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学生负责人。在毕业前夕,虽然面临武警系统公开招考的巨大压力,仍然坚持帮助学院整理毕业生党员档案,并将每一名毕业生党员的介绍信都发放完毕才离校,体现了一名大学生党员的优秀素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毕业生离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结起来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
1、个别毕业生反映学校、学院极个别部门对待学生不够热情。校领导曾多次强调执行力问题,要以方便学生为目的开展工作,不能以方便管理而工作,但是,个别部门或者个别教师在服务学生的意识上还有欠缺,有待提高。
2、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是减少离校期间安全隐患的最关键因素。适时开展主题思想教育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手段,学校、学院必须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在促进就业时,也不能为单纯提高就业率作为目标,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开展工作,针对每名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为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而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在为学生着想。
3、毕业与就业的矛盾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很多同学为了就业长期实习,脱离了集体生活,耽误了一些论文答辩和离校手续的办理;部分学生片面依赖家庭,逃避现实,在犹豫与彷徨中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离校时还没有确定的出路。这些也是在毕业生离校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同时,在工作中各部门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提高毕业生的满意度。
第四篇:烟台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2稿
烟台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省人事厅: 2008年我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及我省2008年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仅仅围绕着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胆探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校就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我校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就业工作基本状况
一.领导重视,解放思想
2008年3月学校召开了就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分析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全面部署了我校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系及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大指导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4月份,我校还认真贯彻国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自查工作的精神,成立专门工作组,全面的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明确不足,及时的改进。
领导认识到位,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实施“院长(主任)负责制”,“一把手”工程落到了实处,形成了“院长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教职员工齐手抓”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达到了“就业工作人员、机制、经费三到位”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重点明确就业工作是全校的工作,是每个人的工作,贯穿全年的长期工作。
二.巩固完善校级人才市场
为开好一年一届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学校 “早动手、早准备”,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准备工作,分别在《烟台晚报》、《今晨六点》以及江苏、北京等地的新闻媒体做了专题宣传,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发布了大会资讯,借助各县市区人事部门的资源优势发动各单位,并由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省内诸多地市的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向他们广发邀请,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以及省内各地市的24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岗位数近5000个,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在地域范围上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
同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市场工作方式,寒假期间由校领导带队相继考察了烟台、威海、潍坊等地人才市场,宣传推介我校毕业生,吸引了众多用人单位走进我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招聘高峰期间,平均每隔一天就有一个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此外,我校还举办区域性招聘活动,与烟台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了“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像正海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
三.激活院系二级市场
学校就业工作校院二级管理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展的有声有色,像我校土木工程学院联系32家行业内企业,召开了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文学院联系上海通用、烟台电视台等3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学生。药学院3月中旬到青岛四方区和崂山区高科技开发区走访药品企业,向用人单位推介药学专业毕业生,积极帮助就业。同时一些 院系做好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学生实习等建立合作关系,像光电学院与烟台市树研光学建立了院企长期合作。
四.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1.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建设,首先开通三部咨询热线,在工作日内解答学生各种就业疑难问题,在非工作日内安排专人进行值班,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当中的各种难题;加强网站建设,为学生免费在网上注册自己的个人求职信息,为企业免费注册招聘信息,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成为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枢纽;同时利用腾讯即时联系工具进行网上交流,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各学院也进一步加强了网络信息建设,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为及时的就业信息
2.开展人性化的心理指导。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借助专业老师的力量,关注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活动月”和“心理健康活动月”大型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与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以缓解因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心理支持与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观,增强就业自信心,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策划和开展“烟台大学就业指导活动月”项目,集中时间、师资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同时还大胆实践,创立就业指导的新模式,联合烟台丰田荣大主办的汽车销售精英大赛获得圆满成功,以“绝对挑战”的形式,开创了以企业招聘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意尝试,得受到了良好的反响。另外,多样化的各类专题指导,例如举办考验经验交流会,公务员考试技巧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各种比赛也成功开展。
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2007年对全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了国际上先进的新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TTT(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烟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讲师库”,为学校有规划地培养专家化就业指导人才做准备。讲师库建立后,实现了全校范围内师资共享,满足各个学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需要,教师既可以就业指导中心协调安排下,以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理论;也可以通过院系择优聘请,以必修、院系限选课等形式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就业指导课程。“讲师库”的建立,一方面规范了我校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的资质考核,一方面提升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就业管理专人化,职业指导专家化”工作进程。同时我校借鉴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人员TTT内训的基础上,邀请北森测评研究院、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项目部专家到校内开展定单式内训,将专门针对我校老师,教授 “如何设计并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指导与教育工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方面,我校加强课程建设,普及生涯辅导。迄今为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累计开班13课次,有两万名学生体验了职业测评,一千名学生学习了职业生涯各类课程。结合“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要求,在2008年就业指导中心又规划了新一轮的《就业指导课》改革,新的课程体制将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入学伊始便普及生涯规划教育。另外一方面,培育学生组织,实现自我教育。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SCDA),现已成长为活跃在校园的一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品牌协会。在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就业工作总体部署,学生们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理念,2 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扩大影响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2008年3月,在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捧回全部十七个奖项的三座奖杯。
七.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在2007年我校成为全省首批引入全国青联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的高校之后,今年我校准备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学校积极加以引导,提倡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烟台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本着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了解创业,认识创业,让学生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引导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在我校启动“就业讲堂”之际,邀请了著名经济学者,创业研究专家赵延忱给我校师生做了名为“创业在中国”的专题报告,给广大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创业课,在烟台大学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反响。
八、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既是“十一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主题,也是就业工作的永恒主题。推进基层就业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突破制约毕业生就业瓶颈的关键。在中央和省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我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虚心向广大兄弟院校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做法,抓住基层就业这一良好的契机,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基层。
在去年我校开展基层就业主题教育的基础上,今年依据省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做好“三支一扶”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在宣传方面,学校利用网站、宣传板、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媒体,深入宣传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把基层就业文件的具体内容、各部委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及时传达到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同学中去,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认真总结去年组织报名的成功经验,制定方便毕业生的快捷高效的报名手续。最后,联系在“三支一扶”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学,深入挖掘他们的典型事迹,并举行专场报告会,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今年报名三支一扶的学生达到188人,比去年增加11%,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三支一扶的工作中去。
九.做好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 我校认真落实《关于做好2008年省内高校特困家庭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在山东省为特困家庭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的基础上,为使我校更多特困家庭毕业生得到帮扶,学校拿出资金给予经济上的支助、心理上的疏导、求职技巧上的辅导,进行重点指导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完善五项措施,扎实推进特困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1.加强政策宣传,学校组织编辑了国家、省和学校关于做好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类政策和指导文件,做成宣传册印发给特困生。确保每一位特困生了解政策,熟悉政策;2.为及时了解、分析我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建立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跟踪制度。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系统,定期更新档案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3.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为特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的平台,增加特困生的就业机会。今年以帮助贫困毕业生获得理想岗位”为主题,组织蓬莱、济宁等地方单位到学校召开“基层就业之路”主题供需洽谈会,为特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给予 3 经济资助,学校实行就业过程零收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派遣、推荐均不收费,为特困毕业生求职提供无偿服务。5.优先推荐就业。学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优秀特困生就业;帮助他们及早就业,让每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关心。为此,我校还启动了“特困毕业生就业直通车”项目。另外,学校还在特困毕业生中积极宣传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他们到那里去发挥自己的才干,帮助更多的特困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
学校以“帮扶一人就业,解困一户家庭,温暖一方百姓”为目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推荐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目前,已经有75%的特困家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升学和达成就业意向,让特困家庭毕业生在离校之际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学校对特困家庭毕业生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十.做好灾区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校共有35名毕业生来自灾区,学校领导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安危,地震一发生,学校领导老师纷纷下宿舍,打电话进行慰问。为了更好地帮扶我校地震灾区毕业生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指导他们顺利就业,专门召开灾区学生座谈会,详细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并给于他们最大的就业帮助。全校35名来自地震灾区的毕业生中,目前已经有11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其余大部分同学也已确立就业意向,包括在震后放弃山东地区意向就业单位而毅然选择回家乡工作的同学。
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
在200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学校明确了要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的发展前列”的办校目标,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办校目标是否顺利实现。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达到559万,比去年增长了64万,山东省今年高校毕业生40万,比去年增长8万,我校毕业生也达到了6062人,可以说压力巨大,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积极开展工作,指定的目标基本达到。
2008年我校共有各类毕业生中,专科347人,签约129人,就业率37.18%,本科5544人,现已经签约3538人,就业率为63.82%,研究生171人,已经签约87人,就业率为50.88%,全校总共3754人已经签约,截至目前全校总体就业率达到61.93%.根据省人事厅的文件精神所评比出的 名省级优秀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同时,我校积极相应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省政府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共有6人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 188人报名参加三支一扶, 多数已经通过市级审核,等待笔试。
今后的改革意见
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认真加以改正、进一步完善,想毕业生之所想、急毕业生之所急,进一步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
1.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在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不少的毕业生反应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我校的就业信息网建设还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够快捷。针对这一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在完善网站建设的同时,将采用更多的渠道和形式来传递就业方面的各种信息,保证毕业生能够及时、准确、详细的得到资料。
2.加强低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力争尽早从一年开始,我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全校必修课,把就业指导课列为毕业生的必修课。当前有很多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缺少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这种情 况导致了很多问题。在下面的工作里我校将严格选拨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师,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加强课程设置,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基层就业活动刚刚开始,各种制度不健全,并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从国家长远的人才指导政策和现在的供需状况看,到基层单位就业将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成才路径之一,因此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走进基层,到基层中去实践、去锻炼是我们今后必须要加强的工作。
4.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开辟就业新渠道。随着赢在中国等一些列节目在大学生中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有志大学生开始自己创业。创业不仅能创减少就业的竞争压力,而且能为社会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其意义重大。作为我省的省级重点大学之一,我校学生思想健康开放,在大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创建自己的团队,进行立足于学生适应学校营销模式。另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例如管理新星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进行了创业的基本常识。学生的活动非常需要学校的指导,虽然近两年进行了创业的教育,但总体来说工作力度还不够,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总结2008,我们收获颇丰。展望2009,我校上下必将以更为高涨的热情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投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中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烟台大学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九日
第五篇:烟台大学2014届省级优秀毕业生名单
烟台大学2014届省级优秀毕业生名单
研究生工作部(21人)
姜樱梅
刘长安
赵
伟
隋海坤
黄兰松
郑
欣
付
斌
段金平
丁
勇
樊
璐
朱曼曼
王满莉
高兴龙
韩海涛
刘丽花
范新光
王
东
魏
娟
高
康
刘继良
于洪云
人文学院(15人)
王
伟
张绍民
汪
洁
高
婷 马
飞
马启超
王立琴
李
琳 法学院(10人)
侯
颖
谷
玲
牟森琳
张建宁 秦国栋
姚晓芳
经济管理学院(27人)
郝嘉玮
徐兵兵
刘
佳
王煜菡 韩
玉
牟玲燕
王
田
刘
菲 丰晓军
范云龙
丛笑笑
高
雅 外国语学院(12人)
宋晓倩
张连闯
徐
群
苏春晓 万晓丹
张邹慎
薛
敏
化学化工学院(22人)
李春良
金
蕊
邰富华
刘
晓 辛春艳
袁红娟
黄晓琳
吴丹丹 赵艳斌
耿玉婷
郑婷婷
贾静霞
生命科学学院(18人)
李 媛 刘 芳 张秋平安 秀 杨 可 王 璐 张 曦 于福浩 海洋学院(26人)
李莎莎
贾春阳
姜
孟
郑
磊 王乐刚
李克奇
康
凯
宋继开 张凯强
郭
萌
王
凤
王令峰 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24人)屈金凤
兰天璐
王
晶
戴丽雅 张俊璐
徐
超
范志浩
韩晓林 贾晓华
宋
甜 张
倩
李婷婷 苏月玲
冯海成 李来振
徐若飞 周凯旋
梁
媛 武真真
张
永 刘
骋
刘继萍 燕鼎元
张锡龙 唐蕾英
林
杰 刘新艳 徐登雯 李 荣 陈苗苗 隋向勇
熊
磊 田
欢
李
娟 侯建福
张朝旺 秦
宁
杜云鸿 郭丽丽
马洪霞 李
慧
刘玉玲
张珊珊
马元昕 朱召君
赵
萌 赵
琪
曲颜彤 王
晨
张崇轩 姚越善
李
晨 邢文静
李婵娟 李明霞
宋
丹 李东明 刘红辉 张亚茹 蒋雪燕 王玉松
陈
中 秦承芳
赵
慧 刘忠康
刘兆文
张青竹
董留留 任艳艳
孙
康 徐同文
王婷婷 肖
雯
包云娇
杨鹏宇 杨媛丽
卢松花 黄素珍 张春艳
徐晓鹏
任鑫妮 张冰洁 郑照强
卜
凡
张
宁
李瑞文
高立梅
刘
璐
倪
翠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24人)
武
朋
于梦菲
李建东
姜常红
于
新
冯利光
张雪艳
刘梦竹
吴
婵
王玉坤
陆上青
曹鑫磊
马金磊
蔡祥义
李文莉
荆芳芳
张译昌
刘晓丹
张丹丹
韩玉敏
刘
娟
杨桂龙
张丽娜
杨
煊
光电学院(27人)
成健
王友春
李丰云
王汝雯
高安远
薛
敬
栾姗姗
王海健
黄
晨
陈
娟
王平友
徐莎莎
朱雪君 靳绮颖
杨
宁
徐
婷
于亭亭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28人)
牟
凡
周帅
蒋
彬
李德保 祝敬德
杨
超
刘
飞
张向峰 闫蕾蕾
曹
伟
王
雪
刘
勇 苏双燕
土木工程学院(22人)
常衍飞
郝玉臣
张
敏
王金克 姚永鹏
张孝臣
胡淑霞
王玉兰 张
培
郝
冰
曾博琛
任兰凤
建筑学院(8人)
于慧颖
杜
雪
高
策
夏令普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9人)
吕晓云
林
阳
宗先鹏
杨玲玉 药学院(11人)
孙照霞
王秀芝
朱献标
杨习习王依凡
张庆珍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7人)
胡雅雪
王海燕
韩
莉
马小川 音乐舞蹈学院(4人)
李
熠
渠洪龙
高
敬
孙倩倩
体育学院(7人)
杨佳丹
张玉林
赵泽平
常
笑
陈玄玄
刘丹丹 朱燕苹
袁
萍 于志华
王宏宇 李友平
许传磊 王月霞
刘福金 吴世伦
任
攀 张春续
孙晓庆 孙
鸽
吴
强 郭丽花
范淑娟 胡馨月
孙
悦 应
翱
于国晨 陶维涛
刘倡儒 任艳艳
毕杰涛 刘继长
龙晓红 赵旭日
李春华 倪维乐
李传扬 吴
杰
解晓峰 苏
婷
左
英 匡希彬
李同伟 王元之
武
洲
季
姝
傅华倩 张静文
管栋梁 于惠菲
王冉冉
刘大军
刘丽丽
邵泽涛
刘泽昆
张娜娜 朱孔峰 邱
莉
李彦飞
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