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成2012品德教学总结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
得胜小学四年级
罗 成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我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落实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收效明显,成绩突出,得到领导的认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
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
瘪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罗 成
2012年7月
第二篇:品德教学总结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政府、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又如:《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之一
本学期,自己承当了五年级下学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尽职尽责。依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平安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当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时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5、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6、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平安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之二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掌握课程目标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协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道德不是笼统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置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发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实际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沛地让学生谈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政府、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保护;又如:《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考虑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和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协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和考虑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需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第三篇:品德教学总结
四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我按照教学计划对课文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重点讲述的课文针对班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如在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时,从怎样面对烦恼、怎样面对困难、怎样面对失败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四年级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压力等。让同学不懂就问,同时从小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上。
在第三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中,让学生能珍惜自己的名誉,注重自己的形象,养成文明、干净、讲卫生的同学,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作弊,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通过古人自尊自爱的人,教育同学们端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再次,课文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同学们做一个聪明的购物者,能了解一些不同场所的不同物品,能方便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不同场所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同时交给学生一定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
存在的不足:
1、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见识的不多。比如对一些购物场所了解的比较少,造成课堂气氛比较低沉。在面对消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时不知如何去做。可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上,不能学以致用,实际生活中没有具体实施利用。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3、多媒体的利用存在问题,教师应加强培训,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拓展,学以致用。
对于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争取让品德课生动起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第四篇:品德教学总结
品德教学总结
何永全
本学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要求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认真组织检测
品德与社会纳入小学阶段的综合检测内容,这对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根据复习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复习,强化了知识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课例
何永全
(第一课时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主题下的一个活动。这一活动又分“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习俗与礼仪”六个小的活动。根据教材安排,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活动:“中华民族大家庭”。
教材一开始安排的是一张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和各民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民族地区分布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展现了“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欢乐祥和的愉快场景,使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我知道的民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都是心心相印的兄弟姐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3、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4、活动过程中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MTV《爱我中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民族团结照片和体现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2、学生简单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并搜集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MTV《爱我中华》)
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跟着唱(一段)。
2、师:看得出来,欢快的乐曲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人,孩子们,大声说出歌曲的名字吧!(学生大声说:爱我中华)
3、师: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活动一:我知道的民族
1、师:同学们,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都要建学籍,你见过自己的学籍卡片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学籍卡片(学籍卡片部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看一看,你会填吗?谁想试一试?勇敢的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学生说怎么填,教师及时评价)
2、同学们,老师听到刚才这些同学在填学籍卡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认真听的同学也一定发现了!(让学生说共同的地方)
是的,刚才这些同学在民族一览中填的都是“汉族”,同学们,是汉族的,请把手高高举起来。(老师跟学生一起举手)
3、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都是汉族的,老师也是汉族的。汉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对说的较多的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二:民族区域自治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一共生活着56族兄弟姐妹,为了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国家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政策,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民族区域自治),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找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强调)
2、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机关,我国共设立了5大自治区,你知道哪些自治区?(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
3、在地图上找找我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并请学生到前面指出来。
4、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民族分布图,说说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居住。联系我们坊子、潍坊实际,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知道除汉族外,这里还有哪些民族。)
(四)活动三:民族大团结
1、师:在我国许多地方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记得老舍先生的《草原》吗?“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正是民族团结的体现。
2、师: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何止这一个,同学们,老师相信,课前你一定也搜集了许多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学生分组交流,组长主持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非常热烈,课前搜集的资料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光盘各种各样,下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组织指导)
4、小结:刚才,各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很深。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围绕“民族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新风尚”教师适时引导。)
(五)齐唱歌曲,深化感受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齐唱《爱我中华》(MTV《爱我中华》)。
(六)课后探究
我国各民族的服饰、民居、民俗文化、节日习俗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课下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成小组,一起探究。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邓体康
感慨于时光的匆匆,有时也愿回首走过的路,因为那里有付出的充实,也有收获的喜悦。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我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二.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我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重新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本学期我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邓体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让学生经历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组织材料
1、呈现情境
上课之前我对我们五年级两个班同学所喜欢的颜色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2、组织学习材料
在你们的抽屉中每人都有这样的一份材料,请你想一想:
(1)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请你把获得的数学信息写在图上。
(2)根据得到的信息,请你口头提一个可以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3)根据问题用水笔将算式写在纸上,一张纸上只写一个算式。(4)展示学生的作业
五(1)班喜欢绿色与白色的同学共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五(2)班喜欢红色与黄色的同学共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五(1)班喜欢红色与黄色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5)想一想,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6)思考:那么“ ”表示什么意思?
(7)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8)请学生口算同分母的分数加法(9)同分母分数加法怎么做?
(10)其他的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11)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自主探究,理清算理。
1、选择研究素材。
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个来研究
2、共同探究解决 的方法。
3、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1)还有几个算式,请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方法: =0.5+0.125=0.625= „„
(3)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4)为什么不用画图的方法?
(5)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你们刚才做了那么多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6)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7)为什么要通分?
4、尝试练习,巩固方法。(1)做书上的练一练
(2)小结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分层练习,巩固法则。
1、练习编制
(1)这里有一个分数,请你写一个与 异分母的分数。从所写的分数中选择两个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
(2)在编写算式的时候,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
2、分层练习
师:还有一份练习,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从中选择两组来完成。★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 = + =()(2)+ = + =()
★★选择自编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一题,并写出计算的过程做在下面。(1)(2)
★★★选择自编题四题,直接写出答案。(1)(2)(3)(4)
★★★★找规律并解决下面的问题.(1)算一算:
(2)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并写下来.(3)试一试: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题的答案: 课后反思:
1.凸显计算算理。分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统一分数单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找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第二步通过图式的对比与沟通,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时,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应用挖掘新知识,在新知中拓展思维。引导学生看四色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分数加法计算,在复习旧知中引出新知,在新知解决的过程中,加强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逐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篇:罗成臻个人事迹材料
罗成臻个人事迹材料
罗成臻,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1月生,临沧市云县大寨镇人,2000年毕业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2009年开始创办云县宏华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2011年创办云县宏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担任校长职务。
罗成臻出身于农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4兄妹中排行老二,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茶叶,微薄的经济收远远满足不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所需,更满足不了兄妹4人的学习需要。但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还是让其父母咬紧牙关将4兄妹送进学校,盼望着有一天儿女能出人头地。罗成臻没有辜负父母的辛劳,在参加1997年7月的中考中,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省属中专——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按当时政策,到他毕业时,还能赶上国家统招统分的最后一班车,他的家人、亲戚都为这个贫困家庭终有出头日而感到高兴。2000年7月罗成臻毕业了,全家人满怀激情的等待着他捧上“金饭碗”,日子在等待中一天一天过去了,最终他还是没能等来“金饭碗”。再也等不住的他向邻居借了20元车费前往县城,向人事主管部门咨询分配事宜,得到的答复是:“今年开始,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这样的答复犹如晴天霹雳,从“金饭碗”到“没饭吃”,他不知道怎样面对辛劳一生的父母,更不知道他的路在哪。为了贫困的家,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短暂的徘徊后,他在云县交通运输公司天龙生态茶叶制品厂找了一份工作,身份是工人。但由于工资太低,无法缓解父母的经济负担,供弟妹读书的线更是远远不够,久思之后,他放弃了这份工作。虽然放弃了工作,但他没有放弃理想,他在不停地想:不知还有多少像他一样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多少他家这样的贫困家庭。“我为什么不用创业来提供就业呢?”一个大胆的想法不断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经过成熟的思考,他坚定的选择了创业,承包了一个300亩的基地茶场,约了几个未就业的同学来帮忙。越冷越刮风,资金不足,经验不足,以失败告终,同时欠下了创业过程的第一笔债务!为了偿还债务,他踏上外出务工路——到文山州推销家乡两大集团的酒类产品(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和云南茅粮集团),面对活跃的市场,经验不足的他机会还是没能大过竞争,再次以失败结束了推销路。
2007年7月,他和几个朋友到广东省考察酒类市场,看到各大城市、大企业都在招工,再咨询工资收入状况,当年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1800以上,比老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还要高。“企业用工荒,工人招工难”得局面突显,调查发现,厂方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当地带工进厂的大部分都是“黑工头、黑组织”,他们的收入靠提取工人工资中否认一部分。他暗想,要是有一个组织,专门给工厂送工人,既能保护工人的利益,又 能从厂方赚到介绍费,岂不是两全其美?这样的想法让他欣喜若狂,他知道他发现了一个好商机。
回云南后,他认真翻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在2007年6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明确有了关于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他坚定地认实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民工务工情况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再次创业的决心——他决定成立云南省首家专门经营劳务派遣的公司。2008年11月,云南省第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在文山州成立了,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的他担任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对外业务的联系和服务。同时,也掌握了部分企业招工信息和基本情况。为此,他决定在家乡成立一个劳务派遣公司,为家乡农民进城务工赚钱搭建就业平台,为家乡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少于五十万元”。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何才能筹到那么多现金呢?对于一个曾经成绩优越因为工失败的来说,亲戚朋友早已对他失去了信心;对于一个曾经创业失败且欠下了一笔债务的他来讲,没有人敢借给他这么多资金;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积蓄和抵押的他来说,银行无法为他提供贷款。那段时间,罗成臻不知渡过了多少个失眠而又伤心的夜晚,心中无限痛苦不断涌起。心累了无人理解,泪流了无人体会。想到公司的远景,想到家乡的农民工,想到自己当 年失败的打击,想到国家对就业的扶持力度和决心,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客情关系(与客户建立高度信任的感情关系),罗成臻突然想到了与客户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且只能与异地他乡的客户合作,因为,家乡的亲友圈了,没人敢支持他了。于是,他游说了所有认识的销售客户,带了几个准客户实地调查和走访了企业的情况和收入主要来源,终于有两个客户答应了他,决定投资于罗成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于2010年1月份,罗成臻的云县宏华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他把公司宗旨定位为“为政府减压、为企业分忧、为人民造福”,经营理念为“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扩大就业、构建和谐”。为此,罗成臻特意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创业艰难,难于求尽人间人情;守业更苦,苦于费尽人间心思”。
公司成立以后,为能让全县广大农民工群体和广大求职人员认识和熟悉公司业务,罗成臻起早贪黑,走遍村村寨寨,走进千家万户,到处宣传劳务派遣的优点和好处,足足用了半年时间,才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招聘网络。
招到工人后怎么办呢?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罗成臻想得最多的问题,涉及那么多人就业,如何才能开发到最多的就业岗位呢?本地用工单位和企业是远远不能满足那么多人就业的。于是,罗成臻孑身一人,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去找企业洽谈,为农民工进城赚钱找门道。考虑到家乡外出务工群体95%以上都是农民,知识、文化、综合素质偏低,肯定进不 了高科技领域,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广东省汕头市经济特区,作为农民进城务工赚钱的好地方。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察和实地调研,他跑遍了广东省汕头市五大工业园区,386家玩具制造企业,并与12家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广东省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拥有3万多名工人,空缺6000多名普通工人岗位。就这样,打开了家乡农民进城务工赚钱的就业之路。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2010年5月份初发放第一批工人工资时,问题出现了,厂家发放的工资比企业自行招收录用的工人要低200—300元,工人情绪有了很大的波动,于是,罗成臻带上工人代表,与厂方领导反复磋商,并搬出相关法律法规,证明派遣员工和企业自主招收录用的工人是同工同酬的,最终,厂方被他说服,答应每人补助240元。
就这样,罗成臻的劳务派遣公司在汕头站稳了脚跟并设立了办事处,派驻了5名公司管理人员,专门维护员工利益和协调与各合作企业的各种关系。2010年,公司完成农民工劳务派遣578人,实现务工经济1200多万元;2011年完成派遣人数965人,实现务工经济2300多万元;2012年完成派遣人数1560人(含残疾人27名),实现务工经济4300多万元。2013年,新增派遣人数577人,预计全年实现务工经济5000万元以上。(2013年5月,在主管部门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为临沧市卡蒙特服装制造有限公司招工268人,为临沧招商引资企业解决了部分招工难的问题)。为提高外派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让普通劳动者提升为技术工人,增加劳动者收入,罗成臻于2011年11月份又申请创办了云县宏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12年培训农民工2304人。
为能带领更多家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富,进一步拓展业务,为更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当兵退伍军人和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一个免费就业的服务平台,2013年1月,罗成臻又向临沧市临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成立了云县宏华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临沧分公司,为临翔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今后,计划在各县区都设立分公司,为广大富余劳动力进一步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在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罗成臻还不忘对社会的回报开展公益事业,2012年,共向社会捐赠资金16.8万元,主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妇女培训和资助贫困大学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道路上有风也有雨,有苦也有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路还漫长,无论将来会是怎样,他都将勇敢的走下去!
总之,罗成臻在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诚创业、以诚服务、保障利益、服务社会;靠勤学实干兴业,靠求实创新发展,超越自我,挑战未来,使他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创业带头人,他的创业促进了云县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为建设美丽云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