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教后的感触
支 教 心 得
那天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甘肃省会宁县候川乡芦河小学这块神圣的土地,我不敢说能为这块土地带来什么,可这块土地却是实现我第三次当教师梦想的土地。大学四年里三年的暑假时间我都参加了会宁学子组织的公益性的支教活动。
依然记得第一天坐车从会宁县城赶往芦河小学的场景,那天下着雨,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碰碰的响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弯弯曲曲的山路绵延向前,如果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一点不足为过。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由于下雨的原因,剩余的路需要我们自己来走,那天我们十几个队员拎着大包小包互帮互助半个多小时走完了为数不多的泥泞小道。尽管那样好几个队员还是摔跤了。尽管我们都刚刚认识,但是那样的场面,我不得不说,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一路心酸,但这一刻我真心的感受到了这里的温暖。到了芦河小学,我只有一个念想,虽然短短的十天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少知识,但是我一定要给他们播洒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给他们更多的信心,让他们走出大山。我们在一起吃的第一顿饭是馒头,十几个人围着一个火炉,每人拿着一个馒头一边吃着还一边讲着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难。虽然只是一个馒头,但是大家还是吃的很开心。现在想想,那种感觉真的很难体会。上天的考验让我们的心紧紧的靠在了一起。支教的第一天。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仍旧踏着泥泞的道路,来听我们讲的课。有几个孩子连伞都不撑,衣服都湿透了,我们帮着给他们换衣服,吹头发。我在想,如果我们不在,这里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去照顾他们么!一切都好像那么的顺其自然,可能是我们的举动也打动了这帮孩子,每天早上,去班级看看他们有没有吃早饭,他们都会拿着手里的馍馍跟我说:“老师,给你吃这是我妈做的,好吃着呢。”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不由得喜欢上了他们。真的很想告诉他们,以后我就会留在这;以后我会经常在看你们;以后我还是会成为你们的老师。可是,我却毫无能力。
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完成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15天艰苦而充实。每天早晨踏着铃声的步伐起床,晚上很迟才能就寝。白天有充足的时间陪孩子们,我们教他们读书,写字,唱歌,画画等等。记的,第一天早晨孩子们问我老师好,那声音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也许以后我会成为一名老师,会有好多好多孩子叫我老师,向我问好。但是这是我支教生涯中最后一次听到孩子叫我老师。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们感觉很值。没有来到这里切身体验过,没有与孩子们接触过,是不会了解孩子们的心的,他们也是渴望我们的到来,他们也想要精彩的世界。孩子们都很好学,家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课,在课堂上他们都是很认真地听着,他们有那种求知欲,他们不抵触我们的到来。因此,我们也都是在用心教他们,用心去关怀他们,我们对他们的好,孩子们也都感受到了,我们慢慢地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或许,支教的日子比我们在家的日子苦多了。每天我们不会妄想吃的多么好,能够填饱肚子就是最美的事情了。没有干净的自来水给我们用,看着浑浊的水窖水,煮沸了,我们照样喝的开心。十几天没有洗一次澡,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即便每天开会商讨第二天的教学工作到老晚,尽管要写策划,备课写教案到深夜,到凌晨,但是想到是为了孩子们,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第二天看着孩子们的笑颜,什么都值了。每天看到孩子们认真上课,看着他们那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们就又有动力坚持下去了,每天带着孩子们做小游戏,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容颜,我们心中会有暖流淌过,每当有懂事的孩子体贴的来帮我们分担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定走下去的信念。
在此期间,我们每个队员都去过学生的家里进行过家访。这里的所有父老乡亲们总是那么好客,我被乡亲们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深深感染了。我们每到一家时他们总会端出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款待我们。但作为支教的我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我们不能随便吃乡亲们的东西。也许让叔叔阿姨你们感觉到了一丝不满,但是叔叔阿姨请你们相信,我们真的不是看不起你们,相反,你们的热情好客让我们看到了侯川乡的别样风情。家访中让我们最揪心的是,这里的好多家庭真的特别贫困,有的家庭仍然住着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子,有些家中甚至连件像样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来照顾他们。有些孩子甚至是单亲孤儿,他们年纪轻轻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他们深深地知道读书是唯一一条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山的途径,但这个贫困的家让他们无能为力。真的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够帮帮这里的孩子,他们真的需要大家的帮助啊!
这15天虽然很短,但是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的回忆与感动:全校师生一起玩丢手绢游戏的开心快乐;咏乐汇上各个小家伙的精彩表演;送孩子回家时孩子的懂事体贴;每天上学时孩子们的自觉认真;每天做饭时厨房里的笑声;支教过程中赵老师及各个哥哥姐姐对我的照顾......这种画面有好多好多,构成了最美的片段。我们最后不得不离去。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文艺演出,孩子们的节目很精彩,台上的领导、台下的家长、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节目的欢快气氛中。文艺演出为我们此次的支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伴随着节目的结束,我知道我们也将离开,最后遗憾的是没和孩子们合影。说好的不哭,可是最后还是没忍住,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那一刻,我多么希望那一刻只是个刚开始,再让我和孩子们高高兴兴呆几天。可是现实就这么残酷,负责人让我们尽量别回头的走出校门,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孩子们哭着紧跟着我们离去的队伍,最后将我们送到了车上,那一刻我的心真的很痛,仅仅十天的生活,我们已经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我们没有为你们带去多少知识,却为你们带去了离别的痛楚,真的很对不起你们。老师答应你们,我会努力兑现回来看你们的承诺。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将不会这么凄惨。短短15天的支教生活,让我懂得了很多。真的感谢每一个人,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孩子、校长、以及每一位支教队员。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有机会还能见到,有些也许真的就没那么容易再相见,但是我们一同经历过的日子将是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记住因为有缘我们曾经相聚过。千言万语说不尽心中的话,最后愿你们前程似锦,快乐每一天!
第二篇:实习感触
这是我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二个暑假,两年的法律专业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法律殿堂之门,但法院对我们这些还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既神秘又好奇。而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家乡新郑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实习,在一个半月的实践过程中,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法官是多么令人骄傲。在这里我不仅找到学术理论体现和验证,更找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一>实习初概念
过了这个假期,我便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虽曾参加过不少各类校内、校外的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宣传活动、“12·4”法制宣传日校外现场咨询等,但对于正式的实习工作我还是第一次参加。
在我的概念里,所谓实习就是指实地学习或在实践中学习,它不同于“勤工俭学”,而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和熟悉工作实践的平台,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教育,并据此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我的实习初概念,实习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崭新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带着一点的新奇和满腔的责任心步入了新郑市人民法院的大门。
〈二〉实习第一天
我实习的岗位在法院的民一庭。刚开始有些紧张,因为法院是一个严肃的地方,不容许有任何细节上的疏漏。不过,在实习老师的帮助和领导的教导下,我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环境,在与他们的闲聊中渐渐放松了我的心情,并融入到他们当中去了。
第一天我在轻松的环境下小忙碌了一下,主要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书记员工作,如填写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送达回证,翻阅案件卷宗,整理卷宗,等等,这使我体会到了司法程序的严谨性与重要性。在这以前实习还是件神秘的事,像隔着一层面纱,此时再回想起父母的再三叮嘱--要转换角色,才发现的确不是件易事--不坐在教室里听课了,取而代之的是单位里有规律性的工作。因此,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我将积极面对接下来的工作。
〈三〉受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践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更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我们的法学教育与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其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在短短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从各位工作人员和领导身上学到了许多,受益匪浅。
从事法律工作一般都是从书记员干起的,所以我在民一庭可以说做的就是书记员的工作,当然不是正式的。首先,卷宗是关键所在,通过阅读卷宗,帮助法官整理卷宗,边整理边看,在这些已经审结的案件中有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到事实的认定,证据的采信,责任的认定等等,在整理卷宗过程中,对民事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程序,各种该归档的文书的分类有了详细的了解,从大体上把握一个案件的办案流程,看得越多,就把握得越详细,因为重复的程序总会形成一个链锁,深印在脑中。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的案件事实,了解了民事案件的方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并对执行程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旁听案件。新郑市人民法院管辖人口较多,民一庭又是全法院管辖的事最多最杂的,到八月底已经立案待审的案件就有两百多份,民一庭6位审判员平均每人有案子40多件,几乎每星期都有四、五庭要开,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听的案子就比较充足。以前在学校法制宣传周活动中我参加的模拟审判的案件,比较注重程序,法庭审理比较严肃,但在听了这里的民事审判后觉得庭审很随便,很多程序性的问题都省略了,法官审案子就像唠家常一样,特别是简易程序时,离婚案件一般是不公开审理的,但我也以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去旁听了。通过旁听案件,我对民事的审判特点和程序有了详细的了解,懂得了审理民事案件关键在于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和刑事案件着重体现国家强制力惩罚犯罪不同,民事案件理想状态应是让双方当事人共赢而又不失法律的尊严,这一点就对法官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这个素质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的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懂得替当事人着想,尽量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更不能摆官老爷的架子,人为的拉大法官和群众的距离。
再次,做开庭审理的庭审笔录。由于庭里案件多,书记员请假,我担当过几起案件开庭审理的书记员,由于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大多用方言,在记录的时候不能全面的记录下来,只能对他们的所说的意思、重点在脑中快速进行概括总结,并在电脑上记录下来。在庭审结束后再整理一遍打印后才能让他们签字。这项工作虽然不是很累,但对我这个非正式的书记员来说也有相当难度,在开庭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短暂记忆当事人的陈述并进行概括总结,特别是在当事人较多或当事人情绪激动时,更需要有较好的心态,几个案件以后我基本上能快速准确的将笔录完成。
还有写一些法律文书,在实习的一个半月里,曾帮法官草拟过几份民事裁定书、公告启示和民事调解书,虽然写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文书,还是照着模板写的,但还是出了不少错误,记得写的第一份裁定书是一方当事人撤诉,基本格式就是先介绍当事人情况,原告,原告代理人,被告,被告代理人,案由,撤诉的理由,然后是经本院审理,认为原告的请求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准予起撤回起诉,诉讼费用减半由原告承担,就这么简单的一份裁定书我写了四遍才合格!原因就在于措辞不严谨,带我的实习老师让我改了三次才送给庭长签字,真是惭愧!
最后,跟随警官调查案件,送达法律文书。原先总以为送达文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每件事都有它的难处和方法,一份传票送给被告有时要送很多次被告才肯接受,就是签收个送达回证就要给他们解释半天,因为在那些不懂法的人眼里,签字是件很慎重的事情,他们心里在想,这签了字是不是就判了啊,会不会对自己不利,有人甚至把门关起来故意不让我们进去警官给他耐心的解释半天,给他说明送达回证签收只是表明你收到传票和开庭通知了。现在才体会到中国法治进程缓慢的程度了,普法教育任重道远。跟着他们出去办案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法律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要做大量的琐碎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在法庭上才可以维护法律正义的,里面的辛酸和汗水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既要面对当事人的无理取闹,又要尽量使公平与与正义在法律面前得以实现,这一切给法律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给法律工作者造成了干扰。
此外,庭领导还介绍法律书籍给我看,有空时甚至花长时间教我如何理解一些法律问题。我把这里当作了我的另一个小家,每天早上我会把它打理干净,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里的每个人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一些问题,并教我如何做事。总之,这些日子以来,我学到的经验与知识大部分均来自民一庭的所有人,这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感
悟
真的非常感谢民一庭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不会因为我是一个没经验的学生而小瞧我,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懂得了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我,更体会到了法律普及的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普法的程度和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知法的人仅限于知识群体,越到基层,越是穷人、没文化的人,不懂法的情况实在让人伤脑筋,而这些人往往又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此,我国还应该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积极所学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了点东西,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但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大学校园远离社会喧嚣,莘莘学子很少真正接触到社会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走出象牙塔的无所是从,使得大学生们毅然选择了实习,我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在校园里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梦,那么实习就像一个闹钟,把我从梦中唤醒。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学到了知识、扩大了眼界,更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学会了不管对什么事都要积极热情、全身心投入,要自信、有责任心,要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相信这次的学习会使我今后的人生路更加精彩!
第三篇:培训感触
细节·责任·精神
----------培训感触
濮阳县鲁河乡一中
孔相昭
2010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我参加了濮阳市教育局组织的农村教师地方教材继续教育的培训。在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同来自各县区的老师进行亲切的交流,认真记下自己的每一点收获。时间虽短,但感触颇多。
一、关注细节,让课堂艺术化。
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不论上哪一节课,教师都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贾瑞芳老师每学年的第一节课的流程设计,让人钦佩不已。自我介绍,学生情况调查,学生爱好兴趣展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等等,全在第一节课中展现。这样的设计,会在短时间内缩短师生之间的陌生距离,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仔细想来,我们的教学活动该有多少细节值得注意和重视啊!每一课课前的激情导入会让学生精神振奋,每一次俯身点拨又会让学生备受鼓舞,每一句幽默的挪揄都胜过啰嗦说教的效果,每一个制止的眼神都胜过雷霆震怒的威力。不少老师被学生在心中默默塑造成妈妈的形象,那肯定是这位老师为孩子掖过被角,为孩子解除过心灵上的困惑„„同学生交往,绝无小事可言。关注同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它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了这一点,你的课堂将成为一门艺术。
二、做一个有心人。
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永远不能出现“满足”二字,特别是就专业素养的丰富而言,教师更应该注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的知识技能必须要不断的进行补充和锤炼,方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董金刚老师的案例反思让人感慨。无论是自己亲身执教的收获,还是阅读名师课堂实录的感悟,董老师都能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总结、启迪,一篇篇言简意赅的文章由此而生。课堂无小事,只要有心人,做一名语文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素材和教学文本。常听同事埋怨自己的理论水平不高,连一篇论文都写不好,董老师成功的案例反思应该让我们有所借鉴。学生性格多样,课堂上每天都演绎着精彩而决不重复的故事,你是一个有心人,那这些就应该成为你日常教学中的财富。久而久之,你拥有的财富将不计其数!
三、做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路桂荣老师的讲座谈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贾瑞芳老师的报告中提到了教师职业必备的素质,她们的讲座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一位语文老师应有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些言语振聋发聩,让我久久回味。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具备了这点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方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人师表者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更应具备高尚的专业情操,拥有自己更高远的精神空间。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塑造孩子纯洁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具备这些职业精神,我们责无旁贷。认真执教,爱生如子,躬身垂范,勇挑重担,刻苦钻研,不甘人后,互相合作,与时俱进,不计得失,终身从教,仔细想来,既为人师,这些素养和精神又怎能缺少?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有了职业倦怠自己克服,感受到了知识危机自己补充,神圣而伟大的使命促使每一位教师应自觉锤炼自己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若不如此,任其自然,毫无追求,浑浑噩噩,饱食终日,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第四篇:大学感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有人曾就“大学里是否可以谈恋爱”这一问题对某校600余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者达82%,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要么去考研,要么去谈恋爱,更有甚者认为大学期间如果不谈恋爱,大学就等于白上了。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谈情说爱已经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同。诚然,爱情作为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青春一同到来,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青春的激情使大学生充满了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希望了解异性和被异性了解。实际上,早在中学时期,他们就朦朦胧胧地产生了对爱情的憧憬,只不过在升学的压力、父母师长的严格管束下,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性约束了起来。一旦进入大学,家庭的约束力度陡然降低,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迅速增加,又面临着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爱情”便如猛然冲开了闸门的洪水一般四处弥漫。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既然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感情为基础,他们一般心理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比较了解,恋爱是在朋友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建立的。因而这种恋爱比较稳固、持续,对恋爱双方的学业影响也不大,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还能产生促进作用。这种恋爱即使破裂了,对彼此的伤害也不是很大,做不成恋人还可做朋友嘛!因而这种恋爱观是值得肯定的。(二)对待恋爱态度不认真,不是真心的。这类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就是为了玩一玩,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他们基本上没什么责任心,恋爱双方彼此不甚了解,也没什么感情基础,因而这种恋爱是短暂的,当然恋爱导致的结果是不愉快的,甚至是可怕的。一旦双方感情破裂,恋爱关系结束,男女双方便反目成仇,很少有还继续做朋友的。这种恋爱关系的破裂对双方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一般来说,对女性的伤害更大。女性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受到伤害,便觉得受不了,产生消极反应,有的从此看破红尘,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义;有的精神失常,导致精神病;还有的干脆以身殉情,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凡此种种,在各高校屡屡发生。既然这种恋爱观会产生如此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分析这种恋爱观产生的原因。
二、错误恋爱观原因分析
爱情作为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无私的、公正的。但是实际上人们对爱情的获得程度、体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与个体自身的素质、知识修养、能力等方面有关,并受到各自的恋爱观的制约。恋爱观由恋爱的原因、动机来决定。上述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位学生坦言:“进入大学以来,我的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仿佛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这一表白,反映了很多大学生的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二)好奇,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三)排解孤独、寂寞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四)追求性刺激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
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追求感官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性这种生理需要,同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1(五)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六)为以后的人生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谈恋爱,如同种试验田,取点儿第一手经验,为以后成熟的爱情打基础”。2对恋爱的态度,“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忘了还有明天”、“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在校园里经久不衰,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三、对策建议
如今,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许多高校采取不禁止、不引导的消极不作为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目的不尽相同,错误的恋爱观对大学生是相当有害的,因此,高校里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明晰了大学生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状况,这些只是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赋予大学生先进的文化意识,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当前,校园里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许多西方思想观念——诸如性解放、游戏人生等使学生陷入价值的迷雾,甚至误导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拨开迷雾,满足学生思想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需求。(二)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心理学家提出:大学生所处的青春期后期,重量发育的机体结构、形态和机能都已相当于成人水平,但从心理发育的水平看,大学生的心理虽正快速趋于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尚处于“半生半熟”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两方面入手:(1)加强青春期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羞于谈性,父母对子女更是竭力回避谈论性,学校也不开生理卫生课,即使开也往往一带而过,致使大学生缺乏生理卫生的起码知识,虽然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高等学府的门,但另一只脚却在蒙昧和无知的道路上跋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性意识成熟,渴望交往异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充沛的精力,同时也存在性审美和性道德意识薄弱,还不能带着批判的观点去欣赏影视、书刊广告、画册等作品,很可能经不起性爱镜头的诱惑,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去模仿,导致性道德沦丧、性违法犯罪。对此,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最好是由思想教育工作者会同校医,把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再觉得神秘、好奇。(2)重视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爱情的烦恼,如果避开不谈没有心理辅导员来疏导,若不能得到及时清理、舒缓,这种困惑就会越积越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发展。(三)帮助学生确立大学阶段的目标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学行为的必要前提。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也就难以步入成功的殿堂。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现实,新目标又未建立,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称“理想间歇期。”这就需要教育者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转化
为学生的动力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激励力量,而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的难度两个因素。根据目标对人的行为影响的这两个特点,教育者应该帮助正在被空虚、无聊困扰着的同学,判定一个这样的目标,即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战胜空虚、无聊。(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往往以为爱情是异性之间的纯粹的情感,这是片面的理解。学校应利用课堂教育或其它形式的活动,向学生明晰爱情的内涵与外延。伦理学认为:所谓爱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男女双方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的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生伴侣为目标,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换言之,爱情有四个构成要素:只能在异性之间、它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慕、希望通过结婚完成双方的永久的结合,它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烈社会责任。只有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了爱情,大学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五)进行性伦理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观与西方性道德观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性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道德标准的。
第五篇:婚后感触
11月2日感触
现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婚姻的定义,按常理说婚姻应该是爱情的最好的结局,可很多时候却是一个女人走向不幸的开始。都说婚姻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可我更愿意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论曾经是怎样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当一个女人把自己交给婚姻的那一刹那,其实就如同把自己置入了一个万劫不复之地,在你傻傻的自认为拥有了整个世界的时候,殊不知却是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你,自认为赢得了爱情,却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一切,那个曾经围着你团团转的男人转眼却成了你的主宰,他把你由公主便成了愁小鸭,他再也不会顾及你的感受,在意你的冷暖,在他眼里你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人儿的天使,而是一个就应该为他生儿育女包揽一切家务的佣人。
自古以来都说女人是弱者,其实女人一样可以撑起一片天,女人一样不比男人少智慧,少能力,自古以来代代巾帼英雄比比皆是,花木兰一样可以从军,穆桂英一样可以挂帅,李清照一样可以写出千古绝句,武则天一样可以统治天下,女人一样能文能武,且一点也不比男人逊色,可为什么女人会沦落到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伺候人的份儿上,是女人天生就比男人差吗?
在这样一个满世界都喊着男女平等的年代里,试问真的就做到了平等了吗?特别是在家庭里,有哪个男人真的把自己的女人放在了和自己一样的位子上?用一句男人要赚钱养家就摆着男人至高无上的架子,合着女人就应该服服帖帖。稍有不顺就说女人变成胡搅蛮缠、蛮不讲理,说什么不懂得体贴人,其实这样说女人的男人往往是自私的,因为他自己首先就没有考虑到为什么女人会胡搅蛮缠、满腹牢骚。非诚勿扰里有个男主角可怜巴巴的诉说自己的故事,觉得前任女友不懂得体谅他,不给他面子,在朋友面前摔门走人等等之类的,他只是在强调别人的不对,并没有说什么原因女友生气?孟非说得好,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你,你前任女友可能因为有原因走人,或许因为你在朋友面前忽视她的存在,或许是别的原因。我想大多女人是有原因不理智的,因为他的男人比他更不理智在先。当然也有些女人不因为男人的错在先而不理智,那只能说她幼稚。
昨天看了一期金牌调解节目,说的是女主人公为了拯救男主人公一家付出了很多,在场上妻子哭诉着追忆往日的辛酸故事,而丈夫似听非听、面无表情异常木讷,虽然都承认妻子的好,但口中反复重复一句话:我就是不知道怎样去爱她,不知道怎样去给他一点点爱。生活中总是一句:”我就是这个性格,反正我是爱你”让妻子一直背到底没法与丈夫争辩.诉说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件事,两个人在争执后,妻子难过的吐血了,丈夫看到了,第二天他竟然能出门做事,并没有想到妻子会不会出事。主持人问他在外面会不会想妻子的安危,他说没有,一般跟妻子争吵他就不会去回想那些东西,不想去回忆争吵的经过,天啊,吐血都没知觉,那要吐什么才有感觉?丈夫的木讷与自私让人费解.妻子的善良根本没有相应成熟来护航,让人觉得最可怕的是节目里丈夫是喜欢妻子的,但是他不懂得表达,这是真话,可是夫妻俩忽略了一个问题是:最根本的丈夫无法理解妻子,妻子是一片爱心到他家,却没人读懂妻子的爱心.在调解过程中妻子有个请求就是希望专家开导丈夫,希望丈夫对妻子心中有爱,主持人说你丈夫不是不爱她,从了解的事情来说,那是丈夫不懂,因为他有私心,当丈夫心中什么时候有大爱他就会付出千百倍的耐心和爱.在我看来整个故事,夫妻俩是有反差的,妻子在感情上内心细腻而敏感,丈夫在感情上粗枝大叶,妻子看中感情生活而丈夫看中生活本质,妻子多愁善感有一种圣母的情节,在拯救一个男人生活的同时把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其实妻子对丈夫并不苛刻,她的要求就是付出爱的回报就是能换来丈夫的一声温存的话语,或是一个深情的陪伴„„是的,丈夫是好人,因为他不做坏事,但他是自私的,他无视妻子的现状与痛苦,他得到了妻子这块宝贝,却不知道怎么去宝贝。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什么丈夫知道妻子的需求不能有所学习呢? 丈夫又总是说自己是爱妻子的,总是用一句话人的性格变不了„„,殊不知他的那句:“我是很简单的,我不会表达,我不知道怎么去爱,人性格改变不了”是很伤人的,如果他不改,妻子就一直痛苦下去,如果不用行动来别人怎么感受你的爱,一切在心底都是空的,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爱怎么会知道爱别人呢?
节目结尾胡建云的一番话耐人寻味也让无数有类似情节的女人们得到释怀,他说:这夫妻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观的人生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就像是天使与魔鬼在对话,因为天使般的善意,昙花总是格外美丽,只因降落在黑暗的领地,注定成为黑色的奇迹,别名是悲伤的叹息,叹息也限定了只能匆匆一次,甚至没有自嘲一笑的余地,甚至来不及释放一份天赋的善意,莫非只有时间的逃离,才能让我们惊讶的读懂那殉道者天使般的香气„„
是啊网上说每个女人结婚前都是天使,为了一个深爱的男人甘愿折断了翅膀,朋友说女人是水,为了爱情融入了泥土,这些比喻充分说明了女人是感性动物,一旦爱上就会义无反顾,甘心奉献着全部牺牲着一切,这是女人的伟大更是女人的悲哀,总会傻傻的付出全部,不给自己留任何的退路,所以注定了会受伤,也注定了永远的被动,所以说,婚姻里,无奈的永远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