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
润物细无声
——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教育来说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却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业、技术、学历教育,高学历随时可以获得,而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学生们自己的人格及良好的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品行,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社会物质基础得到了很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相对于城市来讲,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广大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对农村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关注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没有城市儿童那样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假期没有兴趣班可以上,也没有游乐园可以去,陪伴他们的是日益缩小的乡村、越来越少的农民、越来越少的伙伴、牲畜和庄稼。由于部分家长溺爱孩子,疏于管教,使得孩子看电视成瘾,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他们很容易受到某些角色和情节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在学习上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课任老师和班主任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心血。结合现状,思考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交流。
一、现在的中学生,在集体中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喜欢别人看到自己的行为,爱挑剔别人的毛病,自命不凡,缺乏进入集体的能力,缺少实际工作能力,想象力丰富,爱吹牛,智力虽高但学习成绩并不好等特点。再加上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没有独立性的实践机会,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孩子最终失去了“自我”,特别是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弱,不能很好克服自身的弱点。
1、上课不注意听讲
许多学生精神不易集中,往往刚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作笔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有时自己都说不清刚刚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学生前一天晚上开夜车到很晚,白天上课更不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在课堂上打盹;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学习任务,就利用第一节课或其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完成这些事情,也有学生干脆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2、易被外界事物影响 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成绩下滑。
3、学习方法不科学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无计划,学习时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开夜车,上课时常常犯困。
4、学习动机缺乏
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没有学习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亦讲亦学。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独角戏”的授课尴尬,也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走神的可能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敏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举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鲁斯.亨利说过:“每天都知道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成绩能大幅上升。”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有一种迫切了解的要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反馈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出点滴进步,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反馈信息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意义。
在现在学生的话题中关于理想的讨论比较少了,学生更原意谈谈网络游戏、明星八卦或者身边的奇闻趣事,理想有时候在他们口中变得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说:“想这些干嘛,想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学生能说出未来想做什么,但是比较模糊。比如想当医生,是因为当医生能挣大钱等等。这一方面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理想的培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家庭教育有关。当一个人缺乏理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他是很难真正努力起来的。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家长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从而忽视了家长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良好的习惯是父母能够和应当给予孩子的最好、最重要的馈赠。
1、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或做作业时,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还要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如果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遇到很大困难。家长不能到学校的课堂上提示监督,那么就可以利用课外课来进行督促培养。我记得我女儿小时侯在昂立上英语课我整整陪了一年,别的家长陪读时是拿个小本在听课,在记笔记,课后进行辅导。我却什么也不干,专门看我女儿的听讲状态,看老师的问题提出后她是否能马上反映,是否能举手回答,别人回答后她是否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回答。每次下课都要和她交流总结她这节课的收获和表现,表现好了鼓励表扬,不好就批评教育。从很小时候我就很注意培养她的有意注意,关注她的听讲状态,我认为孩子刚上课初期,学会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要会学,会听课,这将是她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家长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3、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位名师说好“把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很难呢!”我们的孩子虽然是一年级,但现在开始,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一旦走进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着他不断地前进。
三、学生养成教育不光是老师、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一种责任。
1、城市优越的办学条件,吸引了农村的优质学生,于是,农村素质教育的“智育”无法体现,随着“留守”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聚居在农村学校,他们厌学、调皮、捣蛋,成了教师的负担,也成了教师忽视的对象。
2、明确素质教育内涵,严格按《大纲》开设课程来育人。时下,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劳技、信息课程形同虚设,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挤占,这扼杀了学生的智力,违背了国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为此,我建议:全社会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要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孩子就像一棵树,其成长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材,要务必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先成人,后成材。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学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学生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的终身,成为他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
当前,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都出现过学生无故旷课、吸烟、上网吧、打架、早恋、留奇怪发型、穿奇装异服的现象,不少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尊敬老师,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的教育不听,学校的制度不遵,严重影响了班风、学风、校风,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很大。有很多班主任都在感叹:学生难教、班级难管,班主任难当!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有不良网吧,市场上有垃圾图书,电视上有儿童不宜的画面,初中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什么样的环境都想感受,什么样的事情都想尝试,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是家庭环境因素。这几年国家农村政策好,农民收入高,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物质条件改善,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跟上。有些家长放纵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些家长把虚荣心显示在孩子身上,让自家孩子和人家孩子比吃、比穿、比花钱。特别农村孩子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暇教育管理子女。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接受隔代教育,有的在亲属家庭寄养,亲戚们深不得、浅不得,教育成了空话,放纵了孩子的坏习惯。
三是学生生理因素。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发育成熟早,特别是初中学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主意识强烈,想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特别叛逆,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思想单纯,情感冲动,想法不成熟,心里发展不稳定,很容易沾染上坏的思想和习惯,甚至“好的孩子在学校也学坏了”。
四是学校教育因素。虽然我们的很多学校很重视养成教育,但是口号式、体罚式的教育管理,空洞教条,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有效。有些班主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或者方法简单,没有耐心,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入心、入情,甚至放纵学生的“自由发展”。一些学校只重视教师培养,忽视学生教育,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学生管理。很多学生流失的原因,不是学生“考的差”,而是学校“管得差”,是家长怕学生在学校学坏了。确实,如果没有稳定、有序的教育环境,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事倍功半。
在以上的四个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生生理因素我们都无法改变,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如何加强养成教育,我们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也进行了苦苦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9条中谈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问题,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想抓好养成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品德、生活习惯,这才是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课程化、规范化,开设了养成教育课和后进生心理辅导课,在班级建立“四我、四自”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我爱我家—自我凝聚;我守规范—自我约束;我要争星—自我发展;我要反思—自我教育),以自主管理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我爱我家——自我凝聚当前,农村初中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学生在家时间短,在校时间长,特别是寄宿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学生和班主任及其他老师朝夕相处,班主任和老师就像是学生的家长一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家。学校通过集会、班会和养成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家”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是我家”,大家都要呵护好这个家,用“家”的观念凝聚学生的感情,增强学生的自我凝聚力。
“有了家,还要管好家”。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班级干部由学生集体投票选举产生,选出学生心目中有威信、有能力、有热情的同学担任班干部。班级成立好班委会,分好组,选好小组长,建立一个有凝聚力、能干事的班级组织。班级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班干部、组长都明确分工,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管理,还是水电、图书、桌凳管理等,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专人负责,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的好习惯。
“学生的家学生管,学生的家学生建”。班主任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各显神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搞好班级布置,创设班级文化,营造一个凝聚力强、学习风气浓、思想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
二、我守规范——自我约束。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的一个生活习惯,班级的大家庭也是这样。为了保证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制定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适合班级情况的班级活动规范,保证班级的学习生活活动正常进行。班级活动规范体现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班级特点,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实现自我约束。利用班会召开学习行为规范研讨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如何遵守行为规范,当一名守规范的好学生,让每人写一篇守规范宣言,对守规范进行承诺,装订成册,一旦有学生违规,再让违规者重读宣言,让学生对自己的宣言负责,巩固自我约束。制定《班级规范情况周记录表》,分组记录学生每周的遵守规范情况,一周一总结,召开班级会议,违规较多的同学要在周会上做表态发言,写出书面反思,违规情况严重的交给学校处理,学校分年级每月组织一次心理辅导教育,对多次违规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如果再解决不了还要请家长。
三、我要争星——自我发展学校在班级组织开展以“优秀之星”为主题的评星活动,评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创造之星,推动学生养成教育。每个类别的星都有评价的标准。例如,学习之星的标准: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作业认真,月考成绩在年级前十名。纪律之星的标准: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旷课,衣装整洁、朴素、美观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举止文明,仪表整洁,尊师守纪,团结同学,无其他任何违规记录。
“优秀之星”评星工作由学校组织,分班开展。在各班级,学习委员负责学习之星评比、纪律委员负责纪律之星评比、卫生委员负责卫生之星评比、副班长负责进步之星评比,文体委员负责创造之星评比。学校设置评星公示栏,被评为“优秀之星”的同学照片在评星公示栏张贴,以示鼓励。学校制作了优秀之星胸牌,每月结合班级考评工作,开展一次挂星活动,让优秀之星受到学生关注和羡慕。“优秀之星”的评比要和“我守规范”要求相结合,学生如有违反校规、校纪,取消其评星资格。通过培养、评选“优秀之星”,激励学生争先上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四、我要反思——自我教育一是后进学生月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反思,学生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反思。这里的后进学生是指在遵守学校规范中违纪违规较多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每月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后进学生召开反思会,让他们谈谈一周的自我表现,回顾一下守规承诺宣言,想一想自己的问题,说一说下一步的打算,还要把反思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给老师保存,甚至在教室张贴。反思会既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会,也是学生的自我发展会。有些同学经不住反思会的反复教育磨练,终于改正了毛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是后进小组月反思。把每个小组的学生违纪违规情况进行累计,违规违纪较多的小组是后进小组。组织后进小组进行反思,在小组内部开展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小组内部的自我反思,促进了小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是学生干部月反思。班干同学既要负责“优秀之星”的评选工作,又要负责“我守规范”的值日工作,方法措施可能不当,学校的意图可能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不满意。学校要求每班每个月召开一次学生干部反思会,会上班干部先述职,谈谈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经验,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他改正。学生干部反思会既是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会,也是班级工作总结会,还是学生干部培训会,对规范班级管理作用很大。“四我、四自”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几个过程是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我爱我家”是基础,“我守规范”是方向,“我要争星”是目标,“我要反思”是总结。“我爱我家”主要侧重在班级,“我守规范”主要侧重学校管理,重点是预防违纪违规,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为学生学习生活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而“我要争星”主要是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争先进位方面,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不断进步。“我要反思”既是对一月来学生思想学习的反思总结,也是新的月份自我教育的开始。
“四我、四自”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通过开展班级自主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克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杜绝了学生吸烟、上网吧、打架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四我、四自”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养成教育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偏僻的地方,家庭教育几乎为零,留守儿童较多,因而他们的养成教育难以搞好使得学校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状况是不太令人满意的。有的出口骂人,语言很不文明;有的见到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礼貌,这些事虽小,但长期下去,对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一、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农村留守儿童的激增,子女无人教管。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而自己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老人和亲戚朋友更不可能管的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已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
3、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社会上小年轻人较多,而这些年轻人五毒俱全,极差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无不时刻的影响这些孩子。老师一个月、一年的辛苦教育培养就被他们一时、几天就吞噬。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一旦,全功尽弃,开学了又要从新的开始。
4、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农村的孩子都是丢大的、外面跑大的,周围没有可以学习和校方的好榜样。
二、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组织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抓好养成教育的认识,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出样子,为人师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是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习惯具有方向性,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
向,如,“人走熄灯”、“不随地吐痰”、“早锻炼”、“不乱扔垃圾”、等都是习惯。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能把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简单化。
3、是运用强化手段。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因此,必须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或者行为矫正实际上是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内化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运用强化手段,加强检查、督促、评比、竞
赛等。好的表扬、奖励,差的批评、惩罚,不断加以强化。此外,还要注意发动
学生自我管理,自己教育自己,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
4、着重强调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就是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
5、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意识,这是学生养成教育得以持之以恒的保证。定期召开好家长会,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6、呼吁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俗话说“孤掌难鸣”,单独学校,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搞好是很难的,只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把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做牢、做实。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道德践行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使学生走出品德误区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优化公民素质,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 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寿县迎河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目前在校阶段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力,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青少年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青少年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中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3(1)创新方面。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安徽青年报》、《辅导员》等报刊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中学高级教师,4位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聂世珠(寿县迎河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孙长高(寿县迎河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刘 俊 迎河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今担任两个市级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余绍东 寿县迎河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参研教师:刘振龙、王才安、孙贤刚,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各年级活动的组织协调。
参研教师:李克群、朱丽、权良占、周德山,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8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五篇: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共)
论文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一中学校林世刚
摘要: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应当领航员和风向标的作用。高中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桥梁,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就好比一艘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风帆,而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帮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又要像航标灯一样,为每一个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人格、自尊、引导、尊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作息习惯,犹如治水,既需要“堵”,更需要“导”。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教导,如果只进行单一粗暴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这就是教不得法;时时处处进行“围堵”,其结果也是堵不胜堵,顾此失彼;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问题的本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教育与育人的同步发展。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心理,要用正确的方法,要融入真情、升华爱,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到病除的功效。那么,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头脑要始终保持冷静,多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但学生自控能力还不成熟,心理还不稳定,不良行为反复出现,其表现为幼稚与成熟共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随意性交替。我们德育工作者应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好处理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准备。有的教师一见到学生违纪,就恨铁不成钢,怒发冲冠,大发脾气,言辞训斥,甚至处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结果只可能是学生在当时被“屈打成招”,要么与老师顶撞,即使勉强把事情进行处理,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不可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效果,过不了几天,又旧病复发,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学生产生日趋严重的抵触情绪。德育工作者遇到这种事情,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冷静、冷静、再冷静。德育工作者要明白,我们的心理应当比学生更成熟,知识应当比学生更丰富,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会有更多恰当的方法。
二、要注意教育的言辞,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违纪学生虽然有时没有判断是非曲直的人生观,但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正所谓是“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德育教育者在批评时要切记态度不宜生硬,语言应当委婉,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同时,批评还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摆明事实,讲清道理。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悉心教诲、关心爱护,他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这是教师最常见的事情了。不同的教
师,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类事情时,我通常是以探讨问题的方式,用比较含蓄的语言,点化学生。语重心长的进行劝戒,清晰明了的讲明道理,学生自然就会知道以后该如何作了,这种循循善诱往往都会比一阵“狂风暴雨”的责难效果要来的更好。
三、善于掌握批评的时机,点拨指引。
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的招式,其根本就在于把握时机和角度,巧妙用力。批评学生就是要这样,抓准时机,几句话就可为学生指点迷津。比如,当平时调皮的学生在运动会等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要是纪律上注意一点,学习上在努力一点,会又更大的进步的!”也许这一句话就会成为他今后改正错误的强大后备动力。对违纪学生进行诱导教育,这是德育教育者的一项基本功,而善于诱导教育却是一项教育艺术。在诱导教育违纪学生时,教师仅有上述健康的心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恰当的指导方法,方法好才是真的。不当的教育,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负面反应;而恰当的教育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食堂检查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在学校明文规定不许浪费粮食的情况下,将面包扔进了垃圾桶中,我没有言辞训斥他,而是耐心的旁敲侧击,巧作暗示。因为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有一
定的认知能力的,学生的一般违纪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暗示来提醒学生加以改正的。
我先是让他将《悯农》这首古诗背了一遍,然后我问他,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么?当时那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于是我让他又背了一遍这个古诗,紧接着我又问他:“你现在懂了么?”这个学生羞愧的低下了头,他说:“老师,对不起。我刚刚将不爱吃的面包扔进了垃圾桶里,这是浪费粮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时,我看出这个学生是虚心改过,于是并没有对他进行处罚。但是第二天这名学生主动向我交了一封感情真挚的检讨书。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老师的这次劝解,使我终生受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把昨天的事情当作一盏指路明灯,不仅仅是不浪费,也要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谢老师的教诲,为我指出错误,使我改正缺点,我会用今后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
由此可见,虚心的劝解比言辞的训斥更有效果。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育人,这样的教诲就是艺术的教诲。当一个教师的教诲成为艺术时,教诲不但不会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和学生在一次次的理解与交流中,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友谊。艺术的教诲,在诚挚的爱中稀释;诚挚的爱,在艺术的批评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