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3:2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厌学的学生除了影响自身发展外,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对老师和家长有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消沉、不安,甚至有的学生经常逃学,厌烦学校等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语言行为上的对抗和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帮助已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是涉及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这一点出发,试图研究厌学的一些原因,并积极的探求对策,以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探寻农村中学生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效果。

2.有助于班主任开展更加细致、合理、有效的工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

3.促进家长使用更合适的教育方法,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课题以研究本校中学生学习困难生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育人之道为辅

2.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确定开展本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以图书馆、互联网为主要搜集、查阅范围,学习、研究相关理论。

2.调查法:确定调整目的和调查对象的范围,制订调查提纲和计划,通过口头访问、开调查会、填写调查表、问卷调查、测验评定等手段展开实际调查,搜集并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统计归纳法: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即通过查阅、调查、原因分析、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归纳。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生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资料,通过理论分析,以点及面,及时总结经验。

五、课题研究成果

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的体会,以及与学校政教处主任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如果能算上成果的话,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在总结:

(一)、造成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主要问题

初中是小学学习的继续,但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课程、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会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

1、与农村中学生厌学有关的农村教育环境问题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忙于上地劳动,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辅导,在孩子的思想上没时间也没正确方法指导,他们也确实存在“孩子早毕业早上班早挣钱,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向钱看严重的自私落后思想。农村中学辍学率较高,提前下学的学生较早步入社会打工,每当逢年过节回家,他们的言谈举止,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外面世界的新鲜感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精神涣散乃至最终犯错犯事一蹶不振.“上学无用论”在当代农村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这些种情况都会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与农村中学生厌学有关的教育结构、教师教学方法等问题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高中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高中的较少,升入重点高中的更少,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上学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同时,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教师不能把教学寓教于乐,没有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于是厌学出现了。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的防治策略

1.教师要调整教学态度,扭转学生厌学心理。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学校调整教学结构,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①.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

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②.激发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都有学好的动机,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是紧密结合的,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③.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学习法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师要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处于一种可选择的最能满足需求的学习资源中,帮助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学有所得,在课程范围内自主制定目标、自主计划自己想做的事、自主确定最佳评价的准则,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3.优化教学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1).构建情境。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

(2).分层设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指导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互相依存和个人责任相统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为学生创造同伴教学、分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分类分层制定有序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学习过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以旧引新,变式递进,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发现,都尝到学习的甜头,赢得成功的喜悦。

4.全面评价,给学生激励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学校要积极应对新课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处境和需要,降低考试频率,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克服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为升学的不良思想,改变考试是获取分数的唯一来源的现状。要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1).相信学生人人是才。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传统教学没有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要确信学生“人人是才”,绝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速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考试应从多形式进行,可制定弹性的水平测试卷,实行模糊等级考试,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成绩、成果、成就给予肯定和赞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欣喜。

(2).激励学生天天向上。学生是一张未成形的作品,他的学习潜能正处在不断被认识、被开发、被提升的地位。“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将会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评价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环境的变化、心理的逐步成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绝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期望。不少学校借鉴西方采用“成长记录袋”,由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共同收集并对学生做出相应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一次次、一步步、一天天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鼓励式地描绘出其最终发展水平,将给学生以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5.把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学校要与家长结合:

(1)通过家长学校的举办端正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家长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睦、融洽),争取创建学习型家庭。

(3).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访校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

(4).尊重孩子。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尽力发展了即可。

(5).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分析、引导和帮助改正。对问题不是包庇,在于解决和治疗

学校还要与社会结合,加大整治学校周边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总之,农村中学生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期望本课题对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

中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中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部分中学生中,尤其是成绩中下等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厌学作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现象,尽管前人已经就厌学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做过大量研究,然而,厌学现象并没有随着研究者的增多而逐渐消失,反而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心理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减缓或消除学生的厌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和家长深思的问题。

一、引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1]。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厌学率不但较高,而且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城乡差异。国内像这样的调查文章还有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同样的学生厌学问题。厌学是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之一,有三分之二的日本中学生想逃学。(赵蓉2000年)[2]。可见,厌学已成为国内外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对厌学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对厌学定义及特征的界定,厌学原因的分析,厌学问题的防治和矫正策略等方面。本文就有关厌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部分总结,以供有关厌学问题的研究者参考,并能为如何避免学生厌学,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weariness of learning),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体而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3]。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4]。

二、对国外厌学研究的概述

国外基本没有直接讨论“厌学(being weary with school,being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l,being weary of learning/studying)”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以及“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研究。国外用“逃学”一词表达一种行为,认为行为是客观的,只要出现这种行为,相应地西方就会有细究“逃学”背后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学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变这种行为的计划方案[5]。

早在1963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发表了《反中途辍学运动》(The 1963 Droupout Campaign)报告,重在指出学生中途辍学是教育的严重损失,号召公众预先发现潜在的辍学问题,帮助已辍学的学生返回学校。影响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6]。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倦怠”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其中以Freudenberger(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和Maslach对“倦怠”所下的定义被引用的最多[7]。90年代初,日本媒体曾对中学生厌学数理作过报道。近年来,日本文部省曾经对全国49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厌学数理的中学

生已超过半数,达52%,比1995年的同类调查增加了5个百分点[8]。日本在谋求解决日益严重的厌学生、流失生问题时,强调把学校建成学生的“精神场所”。即学校通过日常各种教育活动和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9]。

二、对国内厌学问题研究现状概述

8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学生厌学做过大量调查,认为学生厌学相当严重,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等方面,总结归纳如下:

1、厌学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厌学”,不同的人所下的定义稍有不同,有人称之为厌学感,有人称之为厌学症,还有人称之为厌学情绪。从网上检索到的出现频次最多的厌学的定义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对学习的作用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10]。

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11]。肖格格(2004)认为,厌学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不但厌倦,而且有意识的拒绝和逃避的行为。厌学可以仅仅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也可以表现在行为上。它的根本特征是对学习有意识的放弃和抗拒[12]。

2、厌学成因分析

安秋玲、李召存(2005)结合自己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体会和反

思,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导致某些厌学类型深层内在心理动因:(1)自我导向的偏失;(2)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3)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4)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13]。邓家金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1)动机缺失;(2)兴趣转移;(3)学习无望;(4)恨屋及乌;(5)情感饥渴;(6)物极必反[14]。也有研究者总结了大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能力不足;(2)考试过于频繁,教育管理过于看中分数;(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唯成绩论”,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高压管教;(4)教师、父母与学生沟通不够,情感关怀缺失;(5)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控力差[15]。

3、厌学问题的防治与矫正策略

傅安球等认为,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

[16]。张震认为,为了使厌学的学生转变为好学生,最有效的策略是:第一,鼓励好奇与探索;第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第四,适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赏罚;第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7]。滕文荣提出要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18]。

三、结束语

对国内外厌学问题研究的评论

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厌学的特征、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及矫正策

略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探究,答案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研究为厌学现象何以产生的分析及如何防治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也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从另一方面看。绝大多数文章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写作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目前有关厌学的研究大多是在教育学领域进行,心理学领域还较少涉及该课题。经过文献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论文内容几乎相近、写作方法单一,它们一般先是描述症状,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厌学问题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于我国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J].中新社,2002,2.[2]赵蓉.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http://ki.net,2000,4.[10]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6.[12]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2005.[1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3~46.[14]邓家金.部分农村中学生厌学化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5]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007.[17]张震.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心理探微,山东教育科研,1998,(6).[18]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

(2).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根据《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高效有序地开展课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在中学生中,轻微的厌学,表现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经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

国内许多省市就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不良影响的因素从不同层面进行总结陈述,有的概括为主客观因素,有的从文化程度、父母性格、教育方式等方面归纳。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本地区的现状是否能借鉴已经形成成果的这些经验,有待商榷。只有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有的放矢。我校在合并后的几年,也深为学生厌学心理而苦恼,如果能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学校发展将迎来新的局面。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荀子、王充等,就教学包括学习心理方面,有不少精辟的阐述,他们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他们强调教学方法,他们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礼记·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闲而效果双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只有工夫的一半,又从而埋怨老师。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古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松弛的游戏活动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不可以体罚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坐落在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提出要让学生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走向多样化。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喜学、乐学。

2、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发现潜能,凝聚集体,师生沟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既“会学”,又“善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四、基本目标

1、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最佳融会处,寻找学生情绪兴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2、大力进行学校的教学研究,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建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5、努力提高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科研促教研,推进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五、实施原则

1、系统性

在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从而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

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

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

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对厌学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

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

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

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9、乐学性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六、相关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调查的主要内容

(1)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2)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的关系?

(4)中学的教学现状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如何?存在那些主要问题?

2、实验的主要内容(1)课堂实验

教学结合学生实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a.过程突出主体的参与性。b.形式有趣味性和新颖性。c.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2)社会调查

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知识的价值。

a.选择调查专题。b.进行调查研究。

c.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3、总结分析

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解决了因教学脱离学生认知实际导致学生厌学的问题。

七、主要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课题研究小组

1、组 长:贺明俊

2、副组长:赵成丽、董栋

3、组 员:胡春、王洪波、龚辉、刘红、高洁、段传贵、刘厚勇、袁海英、曹玲玲

九、具体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为2015年4月---2015年10月

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4月)

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5—6月)

3、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9—10月)

(二)第二阶段:(启动阶段)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3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问卷、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调查问卷等),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

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三)第三阶段:(提高阶段)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9月

1、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

3、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4、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5、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实验校进行交流研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1月

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

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

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第四篇: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善,学校育人环境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然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农村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这一课题。

农村中学生:指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1-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课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认知水平、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等),通过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厌学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圆满完成义务教育,为将来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强调要有好心境,要爱好,要快乐。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学生厌学

是当今初中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厌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1、利用网络途径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通过到图书馆借阅《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为深入开展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做好准备。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厌学的阴影。设立心理辅导员即各班班主任.及时解决厌学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困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实施分层作业取得较好的效果。

3、针对厌学类型不同,成立互助互学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织厌学学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帮扶。

4、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建立家长、老师、学生互动联系卡,定期由学生对自己近期表现自我评议,再由老师、家长评议,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3、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五、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二)、学生内在动因

1、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3)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4、智力因素、心理特点。

一般地说,大多数的厌学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容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对难学和讨厌的功课,往往偷懒取巧。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当老师讲课乏味、作业负担过重,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成绩不佳或受老师冷嘲热讽、轻视,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的某些诱惑之后,就会兴趣转移,产生厌学的心理。同时,厌学的学生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属于后进生,其中有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学生。有一个初三的学生是这样写道:“我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10:30,可是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成绩总上不去,一次一次地挫败,又受到老师、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我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目前不少中学将学生的早晚自修时间都用来辅导、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人是有感情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带着情感性的,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并进行的。学习也是一种带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也需要情感的交流,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初中

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也会促进学生厌学情感的发展。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当前,学校中频繁地进行测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学生在考试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之前,其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就更为严重。一种害怕考不好和名次下降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同时,初中过难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发展,过难的教材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考试的忧虑感更加强烈。

4、课堂教学效率差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很大的原因。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素质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5、过少的激励和表扬,不合理的批评和怀疑是产生厌学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足够的激励和表扬对于厌学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及时、正确、科学的激励和表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产生不竭的内驱力。不合理的、过于粗暴的批评甚至怀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

6、“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厌学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认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反正考进重点高中和大学也无望。同时,由于受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有一部分学生贪图眼前实惠,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六、克服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要克服厌学心理,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使用素质教育

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从根本上克服我市初中生的厌学心理。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三)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减轻心理紧张。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

(四)教师要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要爱学生,而爱学生首先体现在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上。特别是对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足够的耐心对这些学生进行疏导,要详尽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分析出其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克服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根据教材

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且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教师特别要注意经常使用幻灯片、投影、实验、多媒体、录音、录象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和乐趣。

3、课内多关照,边学边鼓励;课后多辅导,作业评语要有激励性。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多提高,巡视练习时多点拨,及时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即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答好,教师也不能责备、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在纠错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要针对厌学学生作业的优缺点给以相应的评语,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作出有效的改进和努力。

(五)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校方,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并且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更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学校应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七、课题研究中我们所做的工作

1、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根据各科特点,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形象,幽默,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力求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艺术性。

2、课题组的研究成员每人在自己的所带教学班关注那些厌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厌学原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课堂上关爱他们,回答错误不斥责他们,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3、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一起研究了一份针对我们自己学校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厌学原因,共同商讨应对措施。

4、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所关注的厌学对象,写出了自己的论文,并同时获得了山西省阳泉市论文二等奖。王秀红撰写了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1、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积极鼓励,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如下措施:

(1)改变对厌学生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

(2)提供给厌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

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

3、分层作业,为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提高组(学困生组)、奋进组(中等生组)和宏志组(优等生组)。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等次。按优,中,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设计不同的题目。即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习题套餐,按学生的层次,依次发放套餐。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套餐,完成以后,分类上交。

B.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60%,中等生完成80%,优等生完成100%;

C.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10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D.对号选题。如总共10道题,规定奋进组学生做1、2、3题,提高组学生做4、5、6题,宏志组学生做7、8、9、10题。

然后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学困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改变以往的错了的打“×”,对的打“√”的评价方式,对于错题,可以不批或者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打“√”。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老师打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家校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教育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二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调查问卷第4题中:产生厌学现象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可多选)A.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 B.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教育孩子C.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D.家长放纵孩子的要求 E.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谐。全

选比例占了70%以上,可见学生厌学与家庭教育不当有着密切关系。(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家长的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家长还应该给子女降压、松绑,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休息和心境。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合理作息,松弛有道,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另外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5、心理辅导,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心理的疏通。厌学学生对学习往往存在抵触、烦躁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以及同学的鄙视,造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形成自闭甚至暴力等倾向,久而久之形成极大的心理问题。学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鼓励班级学生到“心灵小屋”里去做客,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接受老师的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由于老师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策,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强,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有少数具有强烈厌学倾向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得以缓解。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比如说“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以及网吧、游戏等场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应该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同时也需要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

根据我们调查得到的结果,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下列对策!

一. 社会方面

(1)各级党和政府要加大力度,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刺激和诱惑。(2)加大对电子游戏机室、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的管理,违者应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3)公司企业找工招干,要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既、不仅要重视文凭,更要重视水平,减少学生的侥幸心理。

(4)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有效地抵御和防止来自其他国家的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质品质。(5)在经济不断发达的今天,应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让他们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从而让学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重新激起对学习的兴趣。二. 家庭方面

(1)父母要及时培养、传授中国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让孩子养成自强、自力的品质,让孩子有竞争意识。

(2)父母要多给孩子心灵上的关怀教育,而不是多给物质上的关照。(3)父母平时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给孩子正确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增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4)一些家长对孩子严宽不当,孩子领教惯了,于是变得固执或自卑,对学习就极其不利。三. 学校方面

(1)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真真正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2)加强学校实验等设备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校在学生管理上,要宽严结合,学习要求上严格标准,课余生活中自由灵活,让学生课堂上学得主动,课余活动玩得开心,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与人环境。

(4)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求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 学生个人

(1)学生自身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对待外界新奇事物的出现。(2)学生应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努力学习。

(3)要有上进心,不懂就要问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在不久的将来,厌学这一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都会拿出百分之百的信心来学习!

“厌学”这一主题非常的贴近我们自身,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因此我认为这次研究性活动非常的有意义。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厌学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可怕啊······其实定下心来想想,学习是多么有趣的事,在学校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交到朋友,是很幸福的,这是很多不能读书的人都很向往的生活,可是真的很奇怪,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同学讨厌学习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知道学习的快乐和它的重要性,让正在沉睡的人能赶快的苏醒过来,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激起对学习的兴趣,然后潜心钻入学习的领域里,在每次的检测中都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这样就不会对学习再有厌恶感了!

五、课题组感想:

厌学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走到了一起,而这个课题正是将我们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搜索、调查、咨询、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虽然我们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更多的是快乐,拥有的是彼此相互之间的信任。在这期间,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厌学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只要有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我们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信任,学会了执著,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协作。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堂哲理课,它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合作,什么叫团队精神,什么叫信任。导师评价:

“厌学”这一主题与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密切相关,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因此我认为这次研究性活动非常的有意义。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各位组员都表现的很积极,也和团结,虽然中途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大家的努力协作下还是克服了。我想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家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懂得了团结的力量。

李家庄学校 2016.5.18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厌学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

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现象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放学后回家从不复习和预习,从不写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写作业,会找诸多借口推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各种测试甚至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不认真答卷,只想快点出考场,更有甚者干脆交白卷或不参加考试。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很多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

许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小学生心理年龄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偏执多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认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弱,造成自我认识偏差,助长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他们承受不了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一旦在学习遭遇困难,他们就会产生畏惧和退避心理,从容导致厌学。

2.模糊的学习动机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由于个人的某些需要所引

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其行为朝向

『2』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教育,受到自身及接触的人的世界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缺乏畅想。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倘若问起他们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常常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平时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习缺少必要的压力,上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会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完全为了“奉父母之命”,实现家长的愿望,他们完全是“为父母读书”,为完成老师的“差使”,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被动下学习。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许多小学生学习很勤奋、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缺陷,使部分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声响或活动即可使其分心,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思维处于呆滞状态,识记能力差,遗忘率高,对课堂学会的知识不能巩固,较易遗忘脱落,不能形成某种技能和技巧,却收效甚微,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习徒劳无功。他们认为即使付出了也没有收获,从而不愿去学习。

(二)家庭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温暖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大,他们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远房亲戚,更有甚者,留下只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学生自己生活,没有其他任何监护人。老人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农活上,生活上只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了孩子情感上需求的温暖与温馨。这些长辈忙于家务和农活,没有心思与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算有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太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而学生也往往由于在家中缺乏亲情和管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管教心态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学习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多,长辈对这些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从而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好吃懒做,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的厌学情绪。这些家庭条件好的部分学生,因物质方面的优越而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单独进行须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努力读书,只要家里条件好,以后也可以过得很好。部分农村小学生家长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因素,平时无时间或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教育和辅导,或没有正确的辅导方式和方法。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沉迷于电视,牌局等娱乐活动,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中的读书氛围根本不存在或者很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如此学习环境中的农村小学生,极易自幼形成懒惰,贪玩不愿学习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长大后考进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自己和家里增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看的过重,平时在孩子学习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施压,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和考试排名,决不允许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呢达不到自己给他们定的要求,过分压抑孩子们的『3』兴趣爱好,强制灌输知识。家长绝不允许孩子学习和发展文化课以外的兴趣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

(三)、学校方面 1.教师的不良期待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幼小受挫的心灵更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师不信任他们,表现出冷漠无情,上课时经常打断发言,代替作答,动辄批评,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遭排斥、爱护,肯定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些受到教师不良对待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妒忌心理,形成内向、孤僻,或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放弃努力。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会产生

很铁不成钢的心态,轻则对其进行批评,重则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4』 和信奉心态导致其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的不良对待还是会使学生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最引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行为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变化快,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目前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迫使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对抽象的书本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学习积极主动差。同时由于这些小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知识没有掌握,则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农村小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课后不能对其子女进行辅导,则小学生通常会通过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来完成作业以避免教师批评。久而久之,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指挥给他们带来焦虑和恐惧,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学校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教师吧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利益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提高质量靠做大量练习,课外加班加点来实现。为了提升成绩,学校和老师会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把一些难题、偏题及一些竞赛题加进去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战,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每天被写不完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对自己的高期待。长期以往,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限制,这样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等心理障碍,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四)社会的不良诱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对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甚至打斗、凶杀、恐怖,黄色影碟等不良东西的接触的机会较多,严重侵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攒取黑心钱,在校园周围销售低俗的的刊物,设立电子游戏、网吧,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学生延续情绪的对策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增强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坚定目标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生活的法则,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强的适应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纵然智商高也难以适应。学习上难免会有竞争,学习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是一些不会解的题目,可能是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但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为什么要学?

2.不断探索,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事要有方法,掌握方法之后做事会更简单,得心应手。学习上也不例外。虽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讲究方法,只会埋头苦练,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要讲究技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背课文时喜欢一心两用,便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或做其他的事,这样效率一点都不高。有些学生背书可能是在早上的效率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余时间记忆力更好,背书的效率更高。有些学生可能是大声朗读出来的效率更好,有些则是在心里默读的效率更高。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套适应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家庭方面: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家庭温暖,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式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

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对话者。家长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是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更要切忌急躁,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要看到孩子的有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可以每周把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自然也变得容易而有乐趣了。

(三)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的素质,创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儿童心理,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组织教师去发达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采取校校联合,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研究新知兴趣。从宏观的大角度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展他们的长处,利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经常对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奖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作业,切实做不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从而达到“快速度,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3.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庭也要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和点滴。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共同配合,找原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与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开导,诚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简单、粗暴、体罚及变相体罚的管教方法。

(四)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对学生不良的诱惑,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为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通过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宣传作品,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此外,在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努力净化环境,监督或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及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只有终身都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然而学生厌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激励青少年认真持久刻苦学习方面探索出更好的途

径。

参考文献:

『1』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5 『2』 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58.『3』 张文彬.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1,(4)『4』 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

下载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厌学症

    中学生“厌学症”怎么办?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

    中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中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学阶段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阶段。可是客观事实却不客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通存在,学生“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现象日趋严重。......

    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摘 要】现今,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给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庭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精选5篇)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 黎永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英语教材也逐步更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始终困扰着众多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即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

    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大全五篇)

    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 背景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高考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受到了来自家庭和老师的双重压力。所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学......

    中学生厌学原因问卷调查

    中学生厌学原因问卷调查 一、个人信息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所在的年级是( ) A.七年级 B.八年级级 C.九年级 3、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厌学是否正常( )A.正常 B.不正常 4、你有过......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一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