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
背景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高考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受到了来自家庭和老师的双重压力。所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学习焦虑、考试恐惧、心情烦躁等情绪,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偏低,学习漫无目的,缺乏主动性……往往这些情况会导致中学生会有一种厌学的心里状况,这种心里使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继而对学习厌恶、反感、恐惧,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我们的身体也包括我们的心里健康。因此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厌学心里,采取相应对策使中学生能够在健康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
研究目的:
找出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
分析这些原因的由来
帮助中学生找到一些摆脱厌学的方法
帮助学校的教育任务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个别访谈法
资料查阅法
调查结果分析:
1.厌学状况: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高二学生的厌学情况,大多数同学都以一些厌
学,具体表现为觉得学习枯燥、喜欢双休日讨厌工作日、有些人还认为自己
凡事都不如他人…很少有人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都把它当做一种应付老师应付家长的一个任务。
2.厌学的原因:1.环境影响。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广大的社会环境,也包括我们围
观的小环境,当今社会正值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社
会竞争的焦点便是人才的竞争。而在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短缺的当今社会,高考毫无疑问成为选拔人才的门槛。家庭自然有教育的功能,但是我们的社会却让家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社会的影响已经大大
超过了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学习
过程中造成的紧张以及担忧,在家庭中得不到缓解,渐渐的内心会变得很焦
虑,产生人际交往困难也会和父母有隔阂。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不能忽视孩子的近况以及孩子自己的一些想法。关系也有适度,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逼得太紧,不然往往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2.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受到大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约束。以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不满,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往
往会忽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3.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因素。学生进入
青春期后,他们的感受和变现形式会更加强烈更加丰富。此时的高中生希望
独立,但是他们对待事物具有片面性,在这一阶段他们会变得很焦虑很烦躁,面对自制力比较差的人,那么这些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对学习的热情直线下
降,喜欢上看小说,听音乐,手机QQ聊天等等一些娱乐,注意力也不能够集
中,一点小事都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厌学的危害:厌学心理不止会是你的成绩下降,也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当
一个人特别讨厌学习的时候那么他们会对身边关注他学习的人产生一种不耐
烦的心里,继而就会引发和副怒的矛盾和教师的对抗,慢慢的就会觉得学校
就像一个监牢,你会越来越讨厌学校的,那么在学校的日子就变成了一种浪
费时间的事情。当你发现你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你会慢慢的变得沉默,和同学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同学间的矛盾,慢慢就会浮上水面。
4.我们的建议:1.让教师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也能和学生有
心灵上的交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
2.家长与教师能够沟通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以及学校里的状
况,共同作用,促进孩子的心里健康。
3.学校给予厌学的孩子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学习的目的,以及我们如何去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压力,帮助学生减缓压力做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4.周末,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周一到周五,不言而喻繁忙而紧张,难得有个周末,就该让他们走出学校的压力,虽说
不能完全放松,但是也不要让神经绷紧。
小结: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中学生厌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学阶段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阶段。可是客观事实却不客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通存在,学生“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现象日趋严重。厌学不仅影响学生自身发展,也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本调查从我校中不家务事厌学状况入手,对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交口二中八年级171—178班的学生,B层有215人,C层有185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这两层学生调查显示:厌学的总人数为330人。B层155占厌学总人数的45.4%,C层175人,占厌学总人数的53%,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1、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关心不够,在硬件实施上不能等同于优班,无形中对不家务事千百万伤害。
2、学习气氛不浓,学生因好学习基础差,又没有领头雁带队,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
3、学生沉迷于网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能够找到成就感,进而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
4、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行,上课不遵守纪
律,有想学好的想法,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5、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提高学习没有信心。
6、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由于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
四、对策探讨
由于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多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
有的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怪于未来一片茫然,如果他们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
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
第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刻不容缓。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增强,逆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逐渐明显,单纯的行为教育效果不大明显。这就要有效的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及时走出来。
(四)好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社会、家庭应该相互结合,好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带头学习,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作为老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态度。
(五)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开展智力竞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发明,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热爱科学知识。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点评:该篇论文对学生厌学分析的透彻、精辟、全面。是班主任老师值得阅读的佳作。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1、论文题目: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2、论文种类:社会科学
3获奖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4内容简介: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发生的原因、表现及解除的方法,在137位中学生中进行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82.5%的同学曾发生过厌学情绪,有31%的同学正处于厌学情绪的困扰中。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中学生中“厌学情绪”的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调查结果显示,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父母逼迫、不堪重负;
2、遭遇失败,丧失信心;
3、周围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4、身体疲惫不堪;
5、课外兴趣干扰等。
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成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困难也不尽相同,高中学学习压力大,而初中生则困惑于人际交往。
对自己承受困难挫折及厌学情绪的能力有的同学持肯定态度,而有的同学则不能确定,因此,自己评估自己得出的结论就需打一个问号了。
通过调查,有77.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厌学情绪需要调整,他们选择了旅游、诉说、散步、听音乐、睡觉甚至痛哭一场等多种方式来解除它。
通过此次调查谈话,有更多的同学对厌学情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逐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5论文评语:选题很好,问卷设计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周全,发表一百余份,回收率较高,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一定总是对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报告
今天,中学生厌学的情况愈益严重,屡次发生中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得不让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深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亮红灯,我们的关注,社会的关注,是否可以为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点上一抹指引的星光?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晋宁县上蒜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在短短的三个月里,通过与学生平日的交流,上课时的互动,以及一定量的问卷调查,从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是非观念,爱憎观念,思想道德观念是好的,有一定的自我成熟意识,但潜存于其中的厌学现象仍很突出,面对中学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对象:XX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基本方式-问卷调查,课下与学生的交流
调查结果:有85%的同学曾发生过厌学情绪,有46%的同学正处于厌学情绪的困扰中。可以说,厌学情绪是普遍存在。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长期积化的因素,也有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萌生的新影响,我们不能单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要触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全面而有效地去分析,去实践。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是我们心理生长的一个巨大的摇篮。它承载着太多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时能促我们成长,但有时也会使我们看不清事实,分不清方向。
(1)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现代社会,“有色文化”、“暴
力文化”普遍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在学生中流传着一种仿真证件的小卡片,名曰:“流氓证”,“打手证”,经询问,是由附近的小卖部所出售。此类恶俗文化,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正需要引导阶段的中学生们去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2)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增设以及不规范管理,造成学生精力分散,无心念学。
这是社会环境因素中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广泛的因素。游戏机室,网吧,台球室等娱乐场所的开设日益增多,特别是位于学校附近的此类活动场所,使学生无法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3)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我所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学生中曾出现过“社
会青年”对其收取“保护费”、“地皮费”一类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便会效仿该做法向低一级的同学收取费用。无形之中,使学生在学校的角色发生偏移,完全把学习的任务置于一旁,倾心于这种不法行为。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普遍接受教育的地方,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也应打造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园地。但现实中的伊甸园校园毕竟不存在,它在一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多对学生的厌学心理造成影响。
(1)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课
业的繁多,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上难以负重,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等活动相对较少,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厚。
(2)教师素质的低下,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同学在小学阶段,个别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乏味等。有甚者更是,让学生在考前死背下考试答案,不遵行者还要受体罚。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对学校的恐惧,以致这种厌恶学习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中学都仍然存在。
3.家庭因素
(1)家长百般溺爱,对子女过于迁就,使学生任意妄为,滋养了依赖性和懒惰性;家长过于放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贪玩心尤盛,有的家长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加以限制,使子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导致子女懒学勤玩。
(2)父母不正确的引导。有的父母不善于管教,反而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在我所调查的学校中,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以务农为业,家里有一定的地产,因此他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出现了偏差,使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读不好书不要紧,家里有十几亩地等着,当农民也照样有出路。不当的教育造成了学生倦学的情绪。
(3)个别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干扰,完全不配合学校的老师开展教育工作。在实习期间,我碰到这样的事例,老师打电话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家长漠不关心,以忙为借口,没等老师开始反映,就把电话挂了;老师去家访时,当听到自己子女的学生不足时,对去家访的老师投以冷眼,并交待老师其儿子(女儿)在学校只能宠不能骂等等。很多父母不能正视自己子女的不足,总把他当成宝,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更是自认最佳。使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日益偏离正轨。
(4)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二)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即为自身因素。学生自身是各种行为的主导者,由于十三四的孩子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阻碍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学生并不能及时解除。
(1)在该校,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就使得很多学习成绩偏后的学生失去后进的信心,产生难以超越的想法,不能从学习中获取乐趣,逐渐放弃自己。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较差,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坏习惯延续到了中学;学习方法不当,以致消耗大量精力而到考试时收效甚微。
(3)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我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初一年级,很多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生活,对中学课程的增多,老师新的教学方法,新学科的设置等一下难以适应,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减退。
二、解决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应渗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的方向,摆正学习的心态,力求寻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断努力地学习,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2.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
学校并非单单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任。学生与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接触的时间最长,无形之中受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应整顿学校的教育特制,清理学校的文化环境。把一些不良势力,消极因子,通通消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文明的校园环境。
3.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做到不仅经常与学生沟通,也与家长沟通。使双方的信息即使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要尽量做到家庭和睦,不给学生的思想上添加额外的负担,干扰学习。学校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对教师这一群体的严格筛选
教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那么,一个合格的指路人,除了应
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觉得,在选拔教师时,应对其教学的能力进行考查,要做到不仅自身有鱼,更能对学生“授之以渔”。其次,应用爱去教育。而非单纯地以成绩去看待学生,把爱施布于每一个学生,不存在偏袒,不存在歧视。三是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能力的发展。
5.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单调乏味中脱离出来,变得精彩纷呈,各类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也能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得到消减。
6.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在闲暇之余,教师应多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聊天、发邮件等各种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7.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
各种营业性娱乐场所应尽量避免开设在学校附近。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制,严格查处非法营业者,以及没有按照规定限定消费者年龄的商家。应创设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通过调查,对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面对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我们应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综合运用,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努力,更新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思想上根除学生厌学的情绪,在实践中逐步改善,使学生爱学习,学好习。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
中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中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部分中学生中,尤其是成绩中下等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厌学作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现象,尽管前人已经就厌学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做过大量研究,然而,厌学现象并没有随着研究者的增多而逐渐消失,反而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心理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减缓或消除学生的厌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和家长深思的问题。
一、引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1]。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厌学率不但较高,而且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城乡差异。国内像这样的调查文章还有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同样的学生厌学问题。厌学是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之一,有三分之二的日本中学生想逃学。(赵蓉2000年)[2]。可见,厌学已成为国内外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对厌学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对厌学定义及特征的界定,厌学原因的分析,厌学问题的防治和矫正策略等方面。本文就有关厌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部分总结,以供有关厌学问题的研究者参考,并能为如何避免学生厌学,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weariness of learning),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体而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3]。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4]。
二、对国外厌学研究的概述
国外基本没有直接讨论“厌学(being weary with school,being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l,being weary of learning/studying)”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以及“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研究。国外用“逃学”一词表达一种行为,认为行为是客观的,只要出现这种行为,相应地西方就会有细究“逃学”背后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学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变这种行为的计划方案[5]。
早在1963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发表了《反中途辍学运动》(The 1963 Droupout Campaign)报告,重在指出学生中途辍学是教育的严重损失,号召公众预先发现潜在的辍学问题,帮助已辍学的学生返回学校。影响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6]。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倦怠”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其中以Freudenberger(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和Maslach对“倦怠”所下的定义被引用的最多[7]。90年代初,日本媒体曾对中学生厌学数理作过报道。近年来,日本文部省曾经对全国49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厌学数理的中学
生已超过半数,达52%,比1995年的同类调查增加了5个百分点[8]。日本在谋求解决日益严重的厌学生、流失生问题时,强调把学校建成学生的“精神场所”。即学校通过日常各种教育活动和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9]。
二、对国内厌学问题研究现状概述
8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学生厌学做过大量调查,认为学生厌学相当严重,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等方面,总结归纳如下:
1、厌学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厌学”,不同的人所下的定义稍有不同,有人称之为厌学感,有人称之为厌学症,还有人称之为厌学情绪。从网上检索到的出现频次最多的厌学的定义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对学习的作用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10]。
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11]。肖格格(2004)认为,厌学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不但厌倦,而且有意识的拒绝和逃避的行为。厌学可以仅仅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也可以表现在行为上。它的根本特征是对学习有意识的放弃和抗拒[12]。
2、厌学成因分析
安秋玲、李召存(2005)结合自己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体会和反
思,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导致某些厌学类型深层内在心理动因:(1)自我导向的偏失;(2)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3)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4)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13]。邓家金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1)动机缺失;(2)兴趣转移;(3)学习无望;(4)恨屋及乌;(5)情感饥渴;(6)物极必反[14]。也有研究者总结了大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能力不足;(2)考试过于频繁,教育管理过于看中分数;(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唯成绩论”,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高压管教;(4)教师、父母与学生沟通不够,情感关怀缺失;(5)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控力差[15]。
3、厌学问题的防治与矫正策略
傅安球等认为,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
[16]。张震认为,为了使厌学的学生转变为好学生,最有效的策略是:第一,鼓励好奇与探索;第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第四,适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赏罚;第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7]。滕文荣提出要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18]。
三、结束语
对国内外厌学问题研究的评论
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厌学的特征、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及矫正策
略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探究,答案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研究为厌学现象何以产生的分析及如何防治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也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从另一方面看。绝大多数文章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写作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目前有关厌学的研究大多是在教育学领域进行,心理学领域还较少涉及该课题。经过文献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论文内容几乎相近、写作方法单一,它们一般先是描述症状,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厌学问题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于我国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J].中新社,2002,2.[2]赵蓉.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http://ki.net,2000,4.[10]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6.[12]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2005.[1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3~46.[14]邓家金.部分农村中学生厌学化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5]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007.[17]张震.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心理探微,山东教育科研,1998,(6).[18]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增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