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2008-12-03 10:32:28)
转载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陈新颖,花 蓉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内容摘要: 厌学是影响中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个常见心理问题,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
近年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
关键词: 中学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预防矫正
中图分类号: G 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1-0916(2008)06-0038-04
厌学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全国的中小学生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普遍厌学。而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达20%[1]。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进一步推进中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一、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厌学心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研究中以下三种定义最具代表性,而且较为贴切:傅安球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高利兵提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2];杨平从心理学角度讲,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3]。在国外基本没有直接讨论“厌学(be wearywithschoo;l be
disgustedwith schoo;l dislike of school)”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研究[4]。另外,国外还有“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方面的研究。因此,关于国外对厌学的定义暂时无法从检索中得到。
二、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中学生厌学心理有其特有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者认为厌学心理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2]。朱盘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厌学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5]。王冠军等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了MMPI测试分析,发现厌学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和过分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女性更为突出[6]。
中学生厌学的特征与表现没有太大的界限,肖承志等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
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心智活动差,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环节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几何、代数、外语等学科有畏难情绪[7]。
三、厌学的影响因素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中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2, 8, 9]。
1.社会因素。对于影响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新时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苛刻要求等,使学校教育与客观现象存在差距,容易引起那些较敏感学生的反感[10]。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7]。如今,网络也成为厌学的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厌学问题也已受到研究者们关注。PeterKooreman认为有些行为,如tru-ancy(逃学)等行为与存在于学校班级内的社会性相互影响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11]。
2.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认为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老师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望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另外,厌学还与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差有关[2],陈静等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厌学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不正常有关[12]。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是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呆板、生硬,教学内容抽象、烦躁,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10]。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目的观的偏差和
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式单一[7]。Barbara Sommer在25个truants(逃学者)和25个nontruants(非逃学者)之间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对四个维度:家庭、友谊模式和兴趣爱好、对待学校的行为、认知因素(包括学业能力和成绩)作了分析,认为逃学的最大原因是厌倦和讨厌学校和教师[13]。
3.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之中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产生厌学。同时父母的不良榜样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家长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吃、喝、玩、乐上,即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7, 10]。Hen-ryKimberly L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的教育、放学后有大量无人监管的时间等与truancy(逃学)有显著相关[14]。
4.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因,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15]。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厌学情绪[10]。有研究认为学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不明、自卑感较
强、自制力较差、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逆反心理[7]。另有实证研究证明乐学与厌学的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个性的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厌学学生的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表现低水平动机、低水平学业和易形成非适应性成就动机类型[16]。傅安球等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干预实验,认为学生自身因素包括:没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以及学生本身的人格影响[1]。安秋玲等揭示了导致某些厌学类型的深层内在心理动因:自我导向的偏失、自主学习动机被替代、相关心理需要被忽视、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困扰[17]。刘辉认为厌学是由于潜意识逃避学习动机的作用而
导致的儿童心理健康受损,以至于造成某学科成绩明显下降现象[18]。Kearney ChristopherA在研究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拒绝上学)的心理机能比其行为模式有更大地决定作用,拒绝上学的心理机能很可能是评估拒绝上学的关键因素,也可能决定着我们对治疗方式的选择
[19]。
四、厌学的预防与矫正
1.理论上的策略。对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与矫正,理论上策略很多,但各有不同。刘玉敏认为消除厌学情绪的方法有要关心、爱护学生,树立典范;明确学习目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专业兴趣;采用“乐学法”教学[10]。杨平提出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是治理厌学的内动力;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治理厌学的启动力;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是治理厌学的助动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是治理厌学的支持力;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是治理厌学的凝聚力[2]。肖承志等认为解决厌学的对策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学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7]。朱盘安认为厌学的对策措施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教师进行成功强化;学生全面提升自我;
家长正确评价孩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李开学注意到对厌学的转化方法有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及时填补必要的基础知识[20]。Barbara Sommer经研究认为学校变量的显著性暗示着truancy(逃学)预防和干涉策略应该包括改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风气[13]。
2.实践中的干预。相对于众多的预防与矫正策略,中学生厌学心理在实践中的干预研究很少。傅安球等在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的研究中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厌学学生进行干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心理咨询干预的确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和较好的途径,学生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可以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1]。Svetlana Yampolskaya等在对有truan-cy(逃学)等行为的中学生进行早期感知和认识项目(GEAR UP)的干涉后,参与组的逃学等行为明显下降[21]。
五、研究方法及手段
我国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实证性的研究偏少,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22],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
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关明杰等对厌学学生的判定依据为:问卷中相应设置6道题,符合其中3条或3条以上者判定为厌学[23],傅安球等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大于-0.6为厌学,介于-12.14-0.5之间为正常,小于-12.4为好学、乐学[1]。
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了个案法。赵静在其论文中对上海市一位厌学学生埃文的个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24],黄彩英通过对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分析,阐述了厌学的原因及对策[4]。
六、研究展望
现有研究对厌学心理的定义、表现特征、影响因素、预防矫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目前,中学生厌学心理在心理学界还没有确切的界定,有的研究是参照职业倦怠而进行的学业倦怠研究,而且在西方没有与厌学相吻合的研究,以后应该多在厌学心理界定方面作些理论及实证性的研究。
2.在中学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只是实践性的理论概括和开放性的调查,而实证性研究不多,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3.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建议把经验中得出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干预措施,以便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些干预措施,让更多的厌学学生摆脱厌学心理的困扰。
4.目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自编问卷、访谈,还没有形成较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应该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以使对厌学的界定和影响因素有更准确地把握。
5.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通过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境来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达到预防及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 J].心理科学,2002(1): 22-23, 3.[2] 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 J].教育科学研究, 2004(7): 53-55.[3] 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7): 15-16.[4] 黄彩英.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13增刊):44-45.[5] 朱盘安.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分析研究[ J].职业技术, 2006(10): 59.[6] 王冠军,景艳玲,石少波.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 2005(3): 136, 139.[7] 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31-33.[8] 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171-172.[9] 龙智基.农村中学生厌学心态探讨[ J].基础教育研究, 2007(1): 42-44.[10] 刘玉敏.新时期学生厌学情绪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6(12): 38-39.[11] Peter Kooreman.Time, money, peers, and parents;some data and theories on teenage behavior.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7, 20(1): 9-33.Abstract re-trieved 2007-03-06, from Springer database.[12] 陈静,张珊云.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1(8): 66-67.[13] Barbara Sommer.What 's different about truants? A comparison study of eighth-grader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85, 14(5): 411-422.Abstract re-trieved 2007-03-06, from Springer database.[14] HenryKimberly L.Whos' Skipp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Truants in 8th and 10thGrade.Journal ofSchool Health, 2007, 77(1): 29-35.Abstract retrieved 2007-03-06, from EBSCOhostdatabase.[15] 黄荣光.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EB/OL ].http: ///1275.htm, 2007-03-06.[16] 方双虎.乐学与厌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对照[J].江西教育科研, 1997(3): 56-58.[17] 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5(13): 43-46.[18] 刘辉.关于学生厌学的深层次的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3): 81-83.[19] Kearney ChristopherA.Forms and functions o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bsen-teeism severity.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 2007, 48(1): 53-61.Abstract retrieved 2007-03-06, from EBSCOhostdatabase.[20] 李开学.对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转化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89-90.[21] SvetlanaYampolskaya.At-RiskHigh School Studentsin
t“GainingEarlyAwarenessandReadiness”Program(GEAR UP): Academic and BehavioralOutcomes.The
Journal ofPrimary Prevention, 2006(5): 457-475.Ab-
stract retrieved 2007-03-06, from Springer database.[22] 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23] 关明杰,徐能义.包头市昆区中学生厌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 2002(6): 492-493.[24] 赵静.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个游离的灵魂———对上海市一位厌学学生埃文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剖析了中学生的主观心理状况,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笔者曾经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心理普遍存在。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要想改善职业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中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Page 1 of 6
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些心理症状在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精确度,使得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还发现,许多厌学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常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甚至强精神质型的特征。内向型学生孤独缄默、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往往又抑郁、多疑;强精神质型学生以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厌学学生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极其疲惫,常常有注意力弱化和分心现象。在应付困难时,常引起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这些会使得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容易陷入涣散状态。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学生有这种行为。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中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克服和矫治学生厌学,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这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学生厌学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掌握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状况。学校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普查,以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心理素质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我校全体老师已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培训,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条件成熟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作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影响源。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应和克服、矫治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
(二)建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建构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防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营造情境关怀,克服学生自卑。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2、提供厌学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不少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和厌学心理同样的强烈。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经常提供给他们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演唱比赛、体育竞赛、技能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体验感到成功的喜悦。
3、建构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
考试测验是我们教育传统的评价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独辟蹊径,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比如加大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总结。我相信是能够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体系的。
(三)建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家长应改变粗放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多点关心,少点放任,多点耐心,少点责骂。亲情是个润滑剂,可以拉近家长和厌学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在改变家长观念上要担负起责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双方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或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建构和谐社会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社会是个复杂的群体,存在过多的诱惑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也是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新闻舆论部门、执法监督部门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学校也要加强与所在辖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诱惑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张向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杨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③《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王良,《上海教育》1999年10月;
④《中学生心理学》主编:林崇德,王耘,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11月;
⑤《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⑥《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
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心理因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据2004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 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不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具有心理资格证的教师,但也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
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具体目标:
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
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
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
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
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
(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他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
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研究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0月立题,研究周期一年多(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1)
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课题内容安排;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
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并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
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
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其他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
(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
(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
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心灵港湾橱窗、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
3、它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
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其中获奖论文有:
(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2)《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县教育论文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心理专业教师的配备亟待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办公用的心理测量软件、成套的心理活动场地、物件也需要增添完善。只有在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被客观认识,在专业人员、专业用具配备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切实全面的开展系统的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2、厌学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因为研究条件和水平所限,没能涉及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关顾生理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3、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包括自信心、自我评价、归因模式等也是影响厌学心理的重要因子,但该因子的研究需要考量诸多的个体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归纳总结,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分析探索。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是难以有效干预的领域。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实践,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厌学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本课题组会继续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继续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195-196 [2] 刘辉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3] 蒋健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8-20 [4]金钟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1 [5]王积众 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
黄河出版社
2005-129-134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2
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观(2)
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客观外在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主要是:
1、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大引起厌学。生活中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个个“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感觉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高要求、高期望所产生的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感到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2、懒惰引起厌学。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习方法不当引起厌学。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或听得一知半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无从下手。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
4、学业不良引起厌学。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很多:小学知识学的不扎实,基础较差;升入中学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方法改变而产生适应不良;转学造成知识衔接不好而形成断层;父母不和,家庭环境不好,造成情绪低落而影响学习。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问卷
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问卷
1.你平时对待学习的态度? A: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 B: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不够刻苦 C: 学习态度不好
2.你是否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A:是的,从学习中可以获得很多乐趣 B:不是,学习很累 C: 不是,学习很累
3.你是否会因为基础差,跟不上而产生厌学心理? A:会 B:不会 C:有时会
4.有时你付出了很大努力却没有的到一个好成绩,你是否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 A:是的 B:不是 C:有时会
5.你会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吗?
A:会制定学习计划,并能按计划学习B:有时制定学习计划,但不能坚持 6.你是否会主动学习? A:会的 B:不会 C:有时会
7.你的学习时间支配的怎么样? A:无足够时间完成作业B:无自由支配时间 C:剩余少量时间 D:时间较宽裕
8.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A:考上理想的大学 B:学到有用的知识 C:毕业后选择就业 D:没打算
9.父母“望子成龙”,你的父母是否经常和你谈一些关于学习的事,并且
给你安排了许多课外辅导班,并且给你施加很大压力? A:是的 B:没有 C:偶尔会
10.家庭关系不和谐 会导致你厌学吗?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11.你曾经因为学习的事和父母吵过架吗? A:没有 B:有过 C:经常
12.你是否会因为一些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而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A:会 B:不会
13.你是否喜欢你的各科老师? A:是的 B:不是 C:部分
14.你是否会因为学习负担重而产生厌学心理? A:会 B:不会 C:偶尔会
15.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合你吗? A:适合 B:不适合16.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