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16: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第一篇: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

【摘 要】现今,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给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庭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使得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明显。为了切实保障农村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本文就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来有效地降低这一现象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 对策

学校是当代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只有经过知识的熏陶,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我国教育领域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学生厌学。而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况也较为严重。为了切实保证学生们的有效学习,以及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知识的传承,我们必须对当前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个人因素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到累与压力,这是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承受、经历的过程。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自身比较懒惰,不愿吃苦,总感觉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也就开始渐渐地产生厌学心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不正确,导致自己的学习跟不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同时,在上课时,这部分学生也常常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渐渐地产生了厌学心理。

2.家庭因素

当前,农村中的部分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给予学生的关注与关怀较少,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缺乏一定的家庭归属感,导致学生情感方面的发育不完全,以致学生对大多数事物都不太感兴趣,当然也包括其自身的学习。

虽然有些家长外出打工时尽管带着孩子生活,但是由于其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又终日为孩子的生计而奔波,从而忽视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留的情况下。长此以往,学生们也就渐渐地产生了厌学心理。

3.社会因素

在当前社会中,网吧招牌林立街头,各类娱乐场所对学生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再加上当今社会中的“读书无用论”等观念也对学生的思想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以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解决对策分析

1.作为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现今,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感情以及心理方面的滋养。所以,家长在为学生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关注。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对学生言行进行观察,从而有效地了解学生内心方面的需求,并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以能够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作为教师,应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每天都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重要性不低于学生的父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关注与关怀;教师的价值还应真实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从而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

3.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校园活动的举办,能够使得各种性格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友谊的发生,降低学生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几率。

其次,学生们在参与各种校园活动中,还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在建立友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书法比赛、体育运动竞赛以及文艺活动等,充分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在比赛中体会在学校成长的乐趣,从而切实降低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几率。

4.政府方面,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前,为了切实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对于政府来说,其就要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各类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从而为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总结

学生厌学心理的排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因为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来着学生个人、家庭甚至是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对策来切实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暖.如何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J]中学生教学参考,2013(05)

[2]冉瑞柏.再议农村中学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03)

[3]龚玉娥.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及研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4]余华枝.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探导[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9(05)

[5]李玉玲.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及防治[J]中国教研天地,2007(04)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作者:管理员 | 访问:230 | 发布日期:2010-12-

31关注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走出厌学困境,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在寒假中利用QQ、贴吧等渠道,通过在线聊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49名在校中学生、56位家长、34位老师进行学生厌学情况调查,力图对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有个深入的了解,以准确地把握厌学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及表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心理和表象也是多方面的。一是表现在学习的价值观的认识上:6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21%的没有考虑。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其学习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二是表现在学习态度上:62%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对学习有热情;21%的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处于被动局面;17%的学生害怕学习,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另外92%的学生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实用价值有关,在讨厌的课程中英语居第一,他们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三是表现在学习目的上:67%的学生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13%的是为了家长的一点点希望来上学,7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11%的不想进学校,不想读书。四是在学校管理和课改方面,46%的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太单调,他们喜欢的音、体、美、信息课经常被其他课挤占,很无聊,15%的学生不关心课程情况和学校的管理;42%的认为学校只注重优秀生,评价学生太片面,包括“入团”也只是看分数,动不动就“请家长”;29%的认为学校设“小班”或“鸿志班”,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尊重学生的间接体现。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对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情感上消极对待,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完成作业,不参加体育活动,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第二,他们要求课程教学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第三,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就业的艰难性,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二、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的乐园,学习是青少年最有兴趣、最快乐的事。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学生中,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抱怨,“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厌学成了危害学校教育的瘟疫,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不仅成绩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就连成绩好的同学有时也把上学读书视为畏途,把学习当做苦役。有少数同学拿起课本就头晕,不上课精神抖擞,一上课就想打瞌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受“上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新的“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二是受知识分子就业难、“读大学还不如读技术培训学校”等一些社会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不愿好好读书,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三是受校外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一部分中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影响学习,不愿读书。

(二)教育体制的因素

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习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如果再有考试结果带来一次次失望,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渐感到自身学习的严重不适应性,功课欠账,作业累积。这样一来,学习对他们已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和逃避学习。

(三)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限制

一是少数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但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甚者,歧视 “差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进行讥讽、体罚、赶撵,从而做出一些严重挫伤学生自信自尊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这样一来,有部分学生还会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早恋等。二是沉重的学习负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周末不休息、题海战术,考试大排名等,一些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当中,致使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其越发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是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二是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严加惩罚,这样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五)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一方面有着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诸多困惑和迷茫;加之长期以来,他们在家长殷切的期望和学校沉重的学习任务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因缺少个人自由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和自省的能力,致使其心理健康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少数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如课上吵闹,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行为随便,性格暴躁,遇事冲动等。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学习责任心的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管,导致孩子责任心弱化,抗拒不了风险,不断懒惰,在学习上一有困难,便弃学厌学。三是学习习惯的欠缺。当电脑、游戏机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一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思考、做作业,他们更多地是想如何去玩,玩什么更有意思、更刺激,导致她们无心学习。

三、消除中学生厌学的途径与方法

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教育体制本身入手,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为最终教育目标。首先,学校要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平台,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健康的人格、要从各方面正确评价学生。其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学生。再次,家长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是可以成功的。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正在推进的第三次课程改革精神和“一标多纲”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注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门类不宜过多,但必须有国家最低标准要求;选修课不应过滥,应该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技能的形成。教材内容编排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最新成果,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济发展现状间的距离。彻底革除课程设置偏多、教材内容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练习设计偏难、检测考试频繁的现象,切实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着想,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条件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人类聪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优劣和社会进步程度高低的标准。一个国家,国民把握的知识越多,标志着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国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并不是要阻断人才出口,更不是要断绝农村人才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加有助于人才的竞争成长,更加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难找到工作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熟悉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熟悉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把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学会冷静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善于克服急躁情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执教。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方面,要多读书多钻研多汲取多思考,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形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难与学生学习难、作业多与时间少的矛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一个关系体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要熟谙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

法,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其他教师面前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热爱读自己的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特点,才具备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二要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无形中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三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教师要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当初中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学生学习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学习压力得到减轻;当知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财富,吸取知识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政府在学校教育发展上有了科学的导向机制,学校有了良好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当教师的手脚被彻底解放,教育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时候,那种简单粗暴、单一生硬的教育教学方法必将绝迹,所有学生将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和真情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面前将会出现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由上述原因导致的厌学现象必将不复存在。

中学生心理障碍很多,而厌学症则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亟需分析其根源,从实践中寻求解决对策。

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呢?如何去诊断分析呢?行为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行为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行为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办学理念误区。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教学水平低劣。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习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剖析了中学生的主观心理状况,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笔者曾经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心理普遍存在。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要想改善职业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中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Page 1 of 6

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些心理症状在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精确度,使得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还发现,许多厌学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常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甚至强精神质型的特征。内向型学生孤独缄默、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往往又抑郁、多疑;强精神质型学生以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厌学学生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极其疲惫,常常有注意力弱化和分心现象。在应付困难时,常引起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这些会使得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容易陷入涣散状态。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学生有这种行为。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中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克服和矫治学生厌学,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这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学生厌学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掌握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状况。学校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普查,以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心理素质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我校全体老师已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培训,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条件成熟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作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影响源。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应和克服、矫治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

(二)建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建构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防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营造情境关怀,克服学生自卑。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2、提供厌学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不少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和厌学心理同样的强烈。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经常提供给他们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演唱比赛、体育竞赛、技能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体验感到成功的喜悦。

3、建构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

考试测验是我们教育传统的评价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独辟蹊径,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比如加大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总结。我相信是能够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体系的。

(三)建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家长应改变粗放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多点关心,少点放任,多点耐心,少点责骂。亲情是个润滑剂,可以拉近家长和厌学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在改变家长观念上要担负起责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双方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或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建构和谐社会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社会是个复杂的群体,存在过多的诱惑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也是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新闻舆论部门、执法监督部门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学校也要加强与所在辖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诱惑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张向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杨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③《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王良,《上海教育》1999年10月;

④《中学生心理学》主编:林崇德,王耘,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11月;

⑤《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⑥《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山东省莘县柿子园中学:刘书宪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形成因素 教育对策 教师素质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时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显著和突出。因此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可等闲视之。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时做好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心理是怎样形成的中学生厌学的心理令教育工作者头痛不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病症”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首先,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知识贬值”成为某些学生的口头禅。笔者近来对成绩分别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不但是成绩差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习也无所谓,甚至是讨厌。他们很坦率地说:“读书没用,辛苦十几年下来,一年挣的工资还不如我外出打一季度的工挣的钱多。”“勤奋读书被其他同学笑。”这些学生对读书感到很茫然。有的上完大学后也没有找到工作,和打工仔一样去打工。所以有些中学生不是以村里能考上大学的人做榜样,而是以外出打工挣到钱的人做榜样。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游戏机已融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网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完成一道习题。走出校园,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再次,考试制度也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了他们厌学的心理。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厌学都跟他们的家庭有关系。有些学生的父母学历不高,基本是初、高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还有的甚至父母双方都只有识字水平,他们不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的孩子要求也不高。这些学生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而已,根本无心向学。

2.学生的厌学跟他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要求完美,往往运用严厉、武断和过分控制的高压方法去要求孩子,从而造成了他们很可能形成被动的、缺少动力的学习状态,于是就不去努力或仅做较小的努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1

而有些学生家长却期望过低,他们对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还有些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是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他们忙于工作或陷入家庭纠纷或自己玩乐,对孩子的学习毫不关心。家庭问题使孩子心情不愉快,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由此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和过分保护。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按适当的规则去生活和学习,不会服从别人的要求,也不会为自己设立目标和努力实现目标。其结果,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更不能在压力下有效地采取行动。还有许多父母出于不同原因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态度。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失去自身奋斗的动力,常表现出不成熟的迹象,对学习缺少责任感,在学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或缺点也可造成学生厌学。如教学内容过深,教学方法单调,课业负担过重,教学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匮乏,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素质差,师生关系紧张等均可造成学生厌学。

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师上课“一本书一支粉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有部分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不正确的人才观使教师无法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认为学习差的孩子样样都不好,对他们存有偏见。这样学生无法从老师这儿吸取前进的力量,易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则是发现学生有缺点或学生犯了错误,不能给以积极的引导,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恐惧心理,也产生了厌学心理。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就厌学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学生的智力障碍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学习比较困难,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另外一些厌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意志力,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也没有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害怕困难,缺乏毅力,在学习中就很难获取成功。有些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欠缺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被动按别人意见行动,自信心不够,自我评价总是偏低,在挫折面前往往一蹶不振。在班级里他们往往被老师、同学忽视,看到自己的成绩落后,他们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生怕说错。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同学、老师请教,有了疑问、异议更不敢提出。由于他们自身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他们无心向学,生成了厌学的心理。

二、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对策

一个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批准厌学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治好这一“病症”。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动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电子游戏之类对他们身心的危害,教会学生抵制社会上这些不良的影响。

(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长

学校、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更不能不闻不问,弃之不管。同时学校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使学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首先,要加大教育设备的投入,学校设备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法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那种得过且过、“装样子”的教师是教育不出有动力、有抱负的学生的。作为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单一地教育学生,更不应动辄责骂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应尽自己所能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耐心、细致、科学的教育,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实行民主教学,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除此之外,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消除他们厌学的心理。

(四)教育学生做学习的强者,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生处在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理想不明确的年龄,把握不住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教会他们坚定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学生对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在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应当把挫折看做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挫折面前有退却想法时,应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要相信“极限”之后便会有新的境界,从而战胜挫折,做学习的强者,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奋进。

总之,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读书。

(作者:刘书宪 山东省莘县柿子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2012-7-20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

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分析

黎永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英语教材也逐步更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始终困扰着众多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即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更新了,手段多样化了,但中学生厌学情绪却比以前更严重了,且出现了低龄化现象,也就是说,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出现了英语厌学者,在农村中学更为严重。本文试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立足农村教育,对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做一次深入分析,以期引起同仁的共鸣,关注农村教育,关注教育公平。

一、农村中学生英语厌学的具体类型

1.自暴自弃型

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本身就差,对语文和数学等科目还勉强能听懂,但对英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或者有的学生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一旦接触到英语学习,就感到吃力。虽然他们也努力过,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体验到英语成就感。学习中的无助,考试后的无奈,英语交流中的“失语”等等,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本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于是放弃了对英语学习的努力,变得自暴自弃。

2.力不从心型

有些中学生一开始对英语很感兴趣,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尤其是词汇量的不断增大,他们开始有点力不从心。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镇中学,使用仁爱版英语教材,有的一个话题生词就有60多个,而按照计划一个话题在一周内完成,学生要在一周内把这么多生词记牢,听说读写四会全掌握,确实让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

3.孤独内向型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而大部分的中学生,不敢开口。特别是一些内向的中学生,遇到困难又缺乏能力解决时,他们不是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寻求解决的途径,而是把学习的困惑或烦恼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在课堂英语交流过程中,这些学生也只是个“看客”,整堂课都是在观看别人的热烈参与中度过的。他们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交流,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的愿望也未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

4.缺乏关爱型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英语厌学者的一个导火线。有的家庭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教育”让这些学生难以和他们的祖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学习和思想上也难以有太多的沟通。更有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仅在过年时和孩子团聚几天。实际上,再好的老师,条件再好的学校都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另外,在一些单亲、离异家庭,或者教育方式不当、简单粗暴对待孩子的家庭,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情感压抑,缺少关爱。而一旦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

下载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重庆市綦江区邓会 论文类别:教育管理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厌......

    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2

    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观 (2) 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客观外在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

    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问卷

    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问卷1. 你平时对待学习的态度? A: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 B: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不够刻苦 C: 学习态度不好 2.你是否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A:是的,从学习中可以获得......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一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 分析及矫正对策宁 县 秦 村 初 中王照平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宁县秦村初中王照平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应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中学生正......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厌学的学生除了影响自身发展外,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从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