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定位的几点思考(精)
第27卷第9期 2011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27No.9 2011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9-0060-03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定位的几点思考陈卫东(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南通226010 教学定位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作出的一个整体性把握。通俗地说,就是“要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教学定位要定出教学的方向、教学的详略、教学的深度;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定位要定出每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及其深化层次、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方法及其优化组合等等。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由“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组成,安排在高
一、高二的前三个学期学习,学习结束后学生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合格作为高考的前提条件,优秀等第折分计入高考成绩。若高三选修生物科目,必修内容也在其列。因此,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的教学,既要关注基础,通过水平性测试;又要深化提高,为选修教学奠定基础。
对照现行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学定位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定位的主要依托是生物教材;教学定位的重要尺度是《教学要求》。笔者结合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学定位的几点思考。1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来定位教学的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规范,生物学教学的宏观方向必须由课程标准来引领,必须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用课程标准来引领宏观教学方向,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能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与三维目标。
1.1领会课标基本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为确立教学核心任务、定位学生发展需求、变革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指向的是教学的核心任务与最高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着眼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已有基础上具备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指向的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平行发展、“齐头并进”。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分层要求,分步推进,使全体学生有发展、有个性化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指向的是变革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向的是丰富学习资源,要求教师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1.2领会三维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某种学习效果或行为的预期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测量和评价标准。
生物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现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三维目标要整体统一,不可割裂。教师要清楚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起着主导作用,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率将会较为低下,获得的知识也会较少,生物学探究能力也得不到长足发展。反过来,“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又会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学的知识越多,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激情会越高,心态越阳光,价值取向越正常化。
三维目标要全面确立,不可偏废。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知识中心的不良影响,在确立知识目标的同时不偏废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保多元
性目标一体化实现。能力目标要突出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突出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观点的形成;要突出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形成;要注重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三维目标要细化落实,不可泛泛而谈。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操作层面来说,教师要逐课分析与定位教学目标,使目标的导向与检测作用细化到课堂、指导在课堂、落实在课堂。
三维目标要贴合实际,不可生搬硬套。每一堂课都是有独特个性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应该各有侧重。教师切不可不顾教情、学情,面面俱到、千课一面,走进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的误区。
2以生物教材为主要依托来定位教学的详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总揽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征。根据课标编写的生物教材,是课标内容标准的具体诠释,有详尽性、形象性等特征,便于教师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生物新教材有五个版本,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以教材为主要依托来定位课堂教学的详略。
2.1吃透教材的内容体系把握教学广度
吃透教材的内容体系,教师要弄清教材的框架内容,定位教学广度;要进一步查找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由“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组成,对应的人教版教材有三本必修教材。必修1教材分为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6章,对应于课标的五项内容标准: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死亡。“走近细胞”内容是对以细胞为单位的生命系统的认识;“组成细胞的分子”内容探讨的是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展示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两章内容讲述的是细胞的代谢;“细胞的生命历程”内容描述的是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过程。必修1教材的编写是以细胞为主线展开的,即教学内容的外延是细胞的组成、结构、代谢、增殖、分化、衰老、死亡。其内在联系是:细胞的组成物质是其结构的基础,细胞代谢是由多种细胞结构协同完成的,细
胞数量增殖要依赖细胞分裂,新形成的细胞经历分化、衰老、死亡阶段,从而走完生命历程。必修
2、必修3教材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删除教材内容,也可以添加其他内容,但都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慎重对待。
2.2反观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详略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定位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详细讲解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融会贯通,难点内容要讲清、讲懂。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定出重点内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减数分裂,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DNA的结构与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染色体组、育种方法、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难点内容有亲本基因型的推导、遗传方式的判别、细胞分裂图像的判别、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组、单倍体、物种与隔离等。落实到每节课,可以再细分重点、难点。教师把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才能在做到详略得当、低耗高效。
3以《教学要求》为重要尺度来定位教学的深度《教学要求》这里特指的是“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它是对课标较为详细的分解,可操作性强。
3.1研读《教学要求》,把准教学尺度
教师要摸清编写思路。《教学要求》按照模块的顺序进行编写,每个模块的二级主题包括“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两部分。“学习要求”主要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将内容标准细化,其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与课标的界定一致。“教学建议”主要是针对课程目标提出的教学参考建议,其表述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同时给教师留下再创造的空间。
把准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是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教师要全面了解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及对应的行为动词描述。同时要注意比较不同行为动词描述的目标层次的差异,以准确把握教学深度。
3.2教学例举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基本概念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尺度。
基本概念教学的尺度把握。必修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内容,学习要求是说出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说明氨基酸的种类及其结构特点;阐明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确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观点;简述鉴定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尝试检测组织中的
蛋白质。关于“氨基酸”概念的教学,行为动词是“说明”,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一起建立氨基酸的概念模型:第一步,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第二步,要求学生寻找相同的基团及连接方式;第三步,反思氨基、羧基的数目;第四步,得出氨基酸的定义。“阐明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里的“阐明”,既要说明肽键的连接方式,还要归纳肽键数目、失水数目的一些规律。
基本原理教学的尺度把握。必修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内容,其中关于光合作用基本原理的学习要求是阐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阐明”:
(1是以物质变化为主线,形成光合作用图解;(2从反应场所、基本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四个方面对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进行归纳、比较;(3查找光反应、暗反应的联系;(4分析暗反应阶段C 3、C5化合物的变化。
实验教学的尺度把握。必修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内容,其中有一项学习要求是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掌握控制实验变量的科学方法。在实验设计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变量,确认自变量、因变量。其次,研讨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单一变量,形成实验对照,理清实验步骤。这里的教学,设计出实验步骤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控制变量的必要性,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并能迁移到其它实验设计中。
总之,教学定位既要以课标为依据,进行方向性、整体性的把握,同时也要以“教学要求”、教材为标准,进行细节性、操作性的把握。教师要“准”字当头, “细”字落实,行动中求得实效。第27卷第9期 2011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27No.9 2011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9-0062-02 拓展初中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顾凤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江苏常州213017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施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江苏省教育厅早在2009年就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具体作出“五严”的规定,并提出了“既要切实减负、又要大力增效”的工作指导思想。两年多的事实证明,学生
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确实被减掉了很多,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同步跟上。对于本地区初中学生而言,生物学科属于考查科目,只在七、八两个年级开设,所以不论家长、学校领导还是班主任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加之学校实验设施、课时安排、生物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部分初中生物实验内容难以落实,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压力不够,即使做实验也觉得是玩玩的。因此,目前初中生物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中发现,适当拓展初中生物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1明确课标要求,分析教材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课程理念是: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动手,逐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尤其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容标准,包含10个一级主题,第一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后面9个主题也都蕴含科学探究内容。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探究能力层次主要指:提出探究主题,完成探究主题,主题成果交流。
目前本地区使用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依据《课程标准》主要设置了五大系统:目标系统、图文系统、评价系统、活动系统和拓展系统。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习。学生活动有:培养分析和处理资料能力的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活动、培养生物实验技能的活动、培养探究能力的活动等。为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对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进行了初步调查,有关项目及统计数据见表1。
!!!!!!!!!!!!!!!!!!!!!!!!
第二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无论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成效提高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探讨。
一、要想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如果对课标理解不深,教学过程就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必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学就会偏离课标的要求,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
二、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要由教师的主体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教书转变为教学生学,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有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了解结论为主转变为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讲述法为主,教师的传授水平对学生影响极大。其基本模式就是: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探究、验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少采用,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获得、知识的达成情况、调查研究等探究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唱主角”和“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或者协调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仍然存在,但不应该 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充分体会和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和体验。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众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四、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
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
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者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例如,关于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的实验,我让
3+学生首先思考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完成,如加热、有无机催化剂(Fe)、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等条件,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正确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原理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步骤。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它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有悖于有效教学常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五、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
2.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太少,没有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较好模式,需要摸索和探讨。
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听懂,好像会,但不会做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如果只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忽略考试能力的培养,将来无法应对高考,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找到平衡点。
(二)一些思考和对策
1.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凸显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1)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其次是不必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完整性,学生懂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能看懂的内容先自学,课堂上只是解惑和训练,指导学习方法,以保证完成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3)调节教学进度,难度大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知识可以延时处理,容易掌握的知识在注重成效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课标要求不高的就不再精讲、细讲。
(4)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彻就行,这样就能较好的化解课时与内容之间的一些矛盾。
2.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指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当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实践、检验、建设,教育改革才能得到完善。沿着“知识与过程并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思路,积极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已经越来越重,学生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最大限度的有效、快乐学习,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是否高效和有效,这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这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以下是本人关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理想是教育的起点
高一是学习的起点,但不是学习的终点,很多学生从繁重的初三学习中走来,思想比较浮躁,并且把初中不好的学习习惯带入高中,并且生物教学受到初中不参加中考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刚开始的教学中,课堂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听课效率很低,并且完全放任自流,不把生物当成一回事,但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这样的情况下,理想教育的作用就尤其的重要。这时候,我们要采取分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灌输理想教育,并且把它化为动力,先争取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明确目标和理想的,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好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会影响部分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谓跟正然后苗壮是也!还有一部分学习动机不明确,我们可以采取课下交流,让他们也树立信心,从根本上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高二是学习的关键,这时候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时候理想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你就要有什么样的努力!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实例和学生沟通,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鼓足他们拼搏人生的豪气!学习没有起点,学习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是你真正的开始了!
二、兴趣是教育最好的老师
不可否认,高中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初中生物学习是从表象入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自己用眼睛观察,自己用眼睛去解释,就好比一桶水的表面,我们只要使这桶水在流动,并且让学生知道它在流动,保持着用一颗好奇心一直去关注它的流动,这就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成功,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不是在水的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到桶的内部用心去
理解,用智慧去探索。高中生物学习是点的学习和深度的学习,这时候巧妙的记忆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生物知识中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谐音法
利用同音字或读音相近的字,代替需识记的没规律的那部分生物知识,从而将生硬的知识转变为熟悉的知识,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例如,必须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可以这么记:铁(Fe)猛(Mn)碰(B)新(Zn)木(Mo)铜(Cu).记忆就方便多了。又如矿质元素中的N、P、Mg进入植物体后,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分解后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因此可以这样记:林(P)黛(N)玉病态美(Mg)不稳定。
2.象形法
根据字型或形象思维编造适宜的情景或便于理解的逻辑,从而达到快速准确记忆的目的。例如,原核细胞中有支原体、衣原体,一般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而支原体却没有,这就可以将“支”想像为“肢”,支原体就变为“肢”原体了。意思是肢体原型毕露,没有什么遮拦,所以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而衣原体有“衣”就像细胞壁,所以衣原体有细胞壁。又如:细菌转化实验中,有“S”型(光滑型)、“R”型(粗糙型)两种菌株,将“S”想像为爬行的蛇,弯曲成“S”型,蛇身体光滑,还有毒。由“S”的字型就联想到蛇,根据蛇的特点记住:“S”型菌株光滑、有毒;反之,“R”型菌株粗糙无毒。
3.缩简法
将需要记忆的生物知识精简为很少的能引发记忆的几个字,从而提示出需要记忆的内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很重要,记忆也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利用缩简法,将各个时期的特点分别缩简为:间复合(间期:细胞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三体(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出现纺锤体);中排队(中期:着丝点有规律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分家(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末反前(末期与前期的特点相反),这样记忆的容量相对减少,读来顺口容易记住且有提示作用。又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色素在滤纸上的顺序及颜色从上至下可分别缩减为:胡、黄、a、b;橙、黄、蓝、黄。意思是从上至下,色素名称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名称依次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这样减少了记忆的容量,且记忆准确不易遗忘。
4.联想法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比较,从而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时,将它们联想为羊毛、毛线和用毛线织的生活用品。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就如同很多羊毛被织成毛线;多条肽链经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形成蛋白质就如同用毛线编织成不同的生活用品,如毛衣、帽子、手套等等。
5.顺口溜法
将难以记忆的知识编成一个顺口溜,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且效果良好。例如,高等动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是由胚胎的哪个部分发育而来的呢?研究结果表明: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把上述零碎而无规律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外感神皮,中生循排真骨肌,内消呼上皮、胰肝等腺体”。又如,哺乳动物所摄取的食物,是在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在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其他的各种消化液中含有不同的消化酶,怎么来记呢?“唾淀胃蛋,胰无肽肠无蛋,胆汁无酶来自肝”。这样记忆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呢?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仅仅靠记忆就可以完成,生物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在探究,在解惑,在发现,在利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多启发学生去思考,用心思考,用智慧思考,大胆推测,亲自实践,学有所用,学有真用。
三、爱是教育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的行动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爱和宽容是密切相关的,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仁慈,对人的一种激励;宽容则是爱的表现形式,无数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是通过宽容来实现爱的结果。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一代传师。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窃,他当场抓获,其他弟子要求盘圭禅师把此人驱逐,但盘圭没有理会。不久之后,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行偷窃,又被当场抓住,众徒再度请求盘圭惩治,哪知盘圭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一张申请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盘圭读了申请书,把弟子们全部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即使你们全部离开也一样。”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眼中涌出,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类似的事。尤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违犯纪律的现象,有时教师再三批评教育他也不改,这时其他学生也常会叫喊给老师助威,叫老师严厉批评他们,或者去惩罚他们,用气势压倒他,以解老师的心虚。按此去做,学生不但感受不到温暖,更感受不到人间的爱;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冷酷。他们会受到启发教育吗?会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吗?不但不会,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形成师生对抗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师无策可施。如果老师能以诚实和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们,用人间的爱去感化他们,他们若能感到环境温暖舒适,适合他们的生长发育,心灵之枷被激活,顽固之锁被敲开,他们便苏醒过来,自能悔过自新,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这才是爱的结果;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要散播爱,心中必有爱。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爱,对知识的爱,对阳光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生命的爱。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爱因斯坦也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严爱有度,松弛有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成长。
第四篇: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随即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继而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教学经验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方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经验总结;突破方略
“免疫调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此册教材第2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此节内容的知识与人体的健康问题联系紧密,因而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这也间接地要求老师务必要做好此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工作,从而突破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做好“免疫调节”的课前导入工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结合实例引出本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最近大家谁感冒过啊?(学生举手发言)有没有哪位同学没有打针、吃药,感冒就好了呢?(必然有个别学生举手示意)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没打针吃药就好了呢?(有的学生回答自己身体好,有的学生回答自己有抗体等,但都没有说出问题的重点)那大家觉得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抗体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学生叽叽喳喳、模棱两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将课本翻至第2章第4节,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免疫调节”的知识内容。这般课前导入的方法生活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老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总结重点,细致讲解知识
课前导入结束之后,老师就应结合历年关于此节内容的考试要点,理清并总结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细化考试要点要求,从而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知识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所得,“免疫调节”一节重点要把握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三个主要的功能;(2)全盘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3)顺畅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4)阐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基本概念,且能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但应注意的是,在搞清楚这四个重点问题之前,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抗原、抗体之间的区别差异,这样才能为新内容的学习扫除障碍。
三、空白设计,巩固所学内容
自新课改全面深入实行以来,老师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愈来愈严,因而老师务必要紧跟教育发展脚步,巧用空白设计与探究性教学方式,以此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免疫调节”此节内容的重点知识联系性较强,老师可以紧扣这一特征,为学生设计出空白的知识框架,鼓励各学习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讨论交流后填满知识框架中的空白之处,为学生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知识线索。待到学生填满空白之后,老师可以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用生物专业术语论述此条知识线索,给学生提供完整阐述知识线索的机会,在阐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构建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对于学生掌握此节内容的知识要点是极为有益的。
四、处理内容,升华教学目标
按理来讲,“免疫调节”此节内容所囊括的众多知识点不含有情感因素,但老师如若想要真正地升华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知识点内容做一处理,深入挖掘部分知识点的情感因素,并给这些因素赋予鲜活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升华教学目标的目的。比如,老师可以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为切入点,将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作人体内的“安全卫士”,将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视为安全卫士的“武器”,靶细胞看为洞穴,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烈的第三道防线的保卫战争。这个知识点内容的处理过程不是老师单方面完成的,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协作,老师语言描绘、学生动作表演,这样的做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坚强、互帮协助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能力。
五、综观全节,提出注意事项
综观“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个教学流程,老师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老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毫无瑕疵,还是应提出几点注意事项:(1)课前导入所应用的实例,应切实可行且贴近学生生
活,努力规避实例过于“大、空”的问题;(2)空白设计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动和引导他们填充知识框架空白处,最大限度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3)决定升华教学目标之先,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寻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绝不打无把握的仗。
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准内容重难点、妙用优质教学法,在“教”与“导”的进程中引领学生领悟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霞.“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2]宋利大.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编辑 温雪莲
第五篇:新农村定位思考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20字指导方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是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之所以一直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现象严重。
(1)作为经营者不具有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2)作为投资者不能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财产。尽管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具有以土地进行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同时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具有绝对的使用权。如果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对其进行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3)作为劳动者不能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作为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劳动者;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作为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首先,作为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其次,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其劳动权利的实际享有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尤其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虽然具备成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实现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处于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4)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作为纳税人也应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然而,由于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权利长期被抑制,作为居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是以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目标函数,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全面的、同步的、同时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大量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
(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连续多年内需不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