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

时间:2019-05-12 12: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篇: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

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小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除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竞争激烈,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利用课件使课堂教学添色不少。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课下所花时间太少。因此,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上学期开始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及时调整方法就好多了。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法,经常阅读学校订阅的教学杂志,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十多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各班的学习小组,进行预习检查、作业检查、订正检查、课课清等。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8、每节课上新课前,我都要进行听写检测或提问,然后批改打分,及时订正来巩固所学知识。期末复习也主要是通过听写检测来督促学生有计划的复习。

9、把重点基础知识印发给学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八个班的总均分是81.6分,各班均分相差不到5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更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早禾中学教师:彭利刚

第二篇:七年级上期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期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 复习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历史

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盛 与 开放 的 隋唐

1、杨坚建立朝,定都,再次统一南北,结束分裂,杨坚就是。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开凿了全程2000多千米,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以北至,欧洲早年,被誉为“”。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 隋朝。唐朝以高度的文明影响着周围各国。

18、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他被后世尊称为“。

19唐朝三大诗人: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的诗人是,是”;身经“安史南抵今()。沟 通 了 五 大 水 系。分 为 四 段:、、、。目的:了南北的;了全国的;意义作用:了南北的交流。

3、唐太宗任用贤才被称为

4、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曾说“水能载舟,即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原因)① ②;③;④;⑤。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

5、唐太宗把,密切了汉藏关系。之后唐蕃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为。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6、得到发展。

7、唐玄宗任用、为相治理国家。

8、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

9、唐朝的都城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分为市 区;坊 区。

10、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始创于朝,完善于朝,武则天设立,创立,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天下英雄,尽入吾嗀中矣);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科举制强调以作为选官的标准。

11、唐朝科举考试主要科目: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文史方面的知识的是科;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是科。科举制的作用:了;了;了。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 多年。清代1905年才被废除。

12、少数民族的祖先: 即维吾;就是彝族和白族。

13、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期6次东渡日本;他设计的唐招提寺是日本建筑的的明珠。这些都促进了中外的、、交流。唐朝留学生以为最多,其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外来文化。

14、唐朝实行 的民族政策和对外的国际关系,对外交流空前频繁。

15人为。

16、隋朝时设计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至今已有年历史,比

之乱”,的诗人是,是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其诗被称为。生活在晚唐时期,通俗易懂的诗人是,代表作有、。

20、唐代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有“

21、吴道子被称为“”其作品有;善于画人物的是其作品有、。隋朝的,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

22、隋唐时期最大的艺术宝库是甘肃西部的。

23、唐朝时期发明了筒车(水

车)和曲辕犁。瓷器以青瓷、白瓷、最为有名。

24、《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法律。

25、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6、唐代饮茶之风实盛行,写了《》,被奉为。第二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辽、宋、夏、金、元与民族融合的高峰——元朝。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建立。

2、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把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掌管财政;②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后实行与分离的政策。

3、916年,首领,定都上京,他就是

4、辽太宗统治时期,石敬瑭将建立西夏。

5、辽宋议和:宋每年给辽。

6、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以会宁府为都城,阿骨打就是

7、开英勇的东京保卫战,打退了金军。

8、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建立,定都。

9、南宋英勇抗金、精忠报国的名将是,在郾城大败金军。岳飞抗金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义战争。

10、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以“”罪名杀害了岳飞,与金议和,给岁币,双方以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经济重心已从。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宋朝时,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12、在宋代,棉花的种植范围从两广、福建扩展至长江流域。

13、南宋时,、是主要的稻米产区,水稻产量占全国首位;唐朝时从越南引进了。

14、宋代的丝织业中是、。号为 品冠天下。

15、瓷都是最大的制瓷中心。哥窑出产有。大的港口造船业发达的有和。

16、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描绘北宋都城开封商业繁荣的是的《》。元朝书法家的“赵体”被称为,其绘画作品有。

18、宋代由于”既是演出中心,又是商

业中心,瓦子里的是中心。这些是为了适应 中下阶层市民 需要而产生的。城里居住的旅店叫。富人乘轿。妇女开始缠足的陋习。宋代称春节为,最为重视。

19、1206年,推举。他就是。

20、忽必烈建立青”的悲壮诗篇。

21、忽必烈强化中央集权制度:①在中央设置地方上设立十个简称;③另外,设置管辖吐蕃地区;西藏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④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⑤在西南和西部的民族聚居区实行制度。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

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世纪。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中外友好和交流;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 商品经济 空前发展,在苏州、松江等地的 纺织业 中,出现了许多以 生产商品为目的 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表现形式为“机工出资,机工出力”。机工是早期的 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是 雇用与被雇用 的关系,是一种新的 资本主义性质的 生产关系,即出现了萌芽但由于 封建所有制经济 的束缚被扼杀。

7统一女真,建立后在沈阳称帝,改,改国号为。

8、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号称“”。

9、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清初设内阁和六部,雍正时设立顶峰。康雍乾三朝大兴狱。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危害:了;了;了。

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元世祖为方

10、清清朝实行政策的原因: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统治者的自满自足;表现:清初实行指定一便,开辟了海运(从刘家港——直沽<今天津>)和河运,修建了元朝大运河,从杭州——大都(今北京)。

2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朝。

23、在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24、北宋年。

25、世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时,阿

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并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

13、康熙帝为了保卫领土完整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是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

26、时,火药被炼丹家发明并开始用于军事,时,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

27、司马光,记载了从的历史。用于给统治者提供借鉴。

28、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

29、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深沉哀转婉约,是婉约派的代表。

31、北宋四大家指、31、宋徽宗以“”书法自成一家,尤

其见长。

32、元曲四大家指、、、。最著名的是的。第三单元君主集权加强的时代——明清1、1368建立了明朝。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①在中央,废,废,设部;②在地方,废除,设立司,;③制定《》和《》,完善司法制度;④科举以取士。

5、设立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2、明成祖朱棣通过 皇权,并将都城从迁到,进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并设立。(明朝君主集权高度的强化的表现)

3、明成祖正式设立协助办理政事。4、5、6、我国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 曾次下西洋,从出发,最远到达 红海和规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是我国的领土。

14、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清廷设置。加强了同祖国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乾隆时期率蒙古族东归祖国。

15、明长城巩固了边疆,西起,全长多6300千米,被世人称为“。

16、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17、明朝 《;

18、《著,《》,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理学专著《》。

19、四大名著:明代》是第一部历史剧。明代》;是最充满精

神的神话小说;③描述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是明朝写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④清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0、明代制瓷中心景德镇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成徽商晋商;明朝戏剧家作;明朝绘画善于泼墨的是,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是。清中期绘画以郑燮为代表,进一步发展徐渭的纵横笔法,号称“”。代表作有等。国粹在清朝时期形成。

个对外通商口岸;设立管理对外贸易;历史影响:限制了;阻碍了;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在世界上了。11、12、顺治册封置和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新疆。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是谁?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说明“朕”对“夷狄”是怎样“爱之如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汉族和少数民族。

(2)唐太宗。天可汗。

(3)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4)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霞我国都。

材料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1)材料一中“文皇”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夷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 中“贵主和亲”指什么事件?“一半胡风似汉家” 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个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皇“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夷狄”指北方少数民族,“夷狄千群趋”说明了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朝拜他,称其为“天可汗”。

(2)贵主指的是松赞干布,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结婚。“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西藏风俗习惯已趋于跟大唐相同了。

(3)充分证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的效果,唐藏不再交战,和睦繁荣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

第五篇: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二、隋朝的覆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的?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隋唐的三省指哪三省?分别有什么职能?六部指哪六部?它们隶属于哪一个省管辖?(2)举例理解: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根据唐朝的政

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学生回答:中书省)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学生回答:门下省)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学生回答:尚书省)

(3)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口头表述它们这间的关系。

(4)对照秦的“三公”制及其分工,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机构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细,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加高。然后老师给学生进一步指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填空)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建立了唐朝,定都。隋唐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设置,突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这两项制度 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五、课堂巩固练习:课本第8页的填表格,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教学后记: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 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君民关系:

君臣关系:

用人方面

对待谏言

教学后记:

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结果 措 措施 施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唐代的边疆各族》 [课标]: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a了解唐代时活跃与边地、与唐朝交往较为密切的少数民族突厥、回鹘、吐蕃、靺鞨、南诏等的地理位置;b了解唐朝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唐与吐蕃的关系;知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

2、能力目标:a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认识唐的国力强盛与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B通过了解文成公主的事迹,认识文成公主在加强汉、藏关系上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图示教学法与课堂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力强盛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

2、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整个中华民族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老师问: 同学们,哪位同学能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出我国历史上被后人赞誉的清明盛世时期?请同学们勇敢的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西汉文帝景帝时的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帝时的光武中兴 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 唐朝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唐朝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老师:同学们,正因为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武周政权,中期的开 元盛世,使唐朝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

繁荣,政治制度开明,以泱泱大国称雄与世界,被誉为大唐帝国,唐代的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各民族与唐的关系如何,唐又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确。板书课题。

(一)民族关系

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6页《唐朝前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和《唐朝后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 》同学们结合课本看图思考如下问题。

1、唐朝时边疆地区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唐朝时实施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是什么?

3、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唐朝时少数民族人当宰相之多各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问,然后总结:

经过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制度开明,社会经济繁荣,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与气魄,各民族和睦相处。唐朝时期,边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靺鞨、契丹、南诏等。

(二)民族政策

师: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做法如何?体现了什么特色?你能说出今天我们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吗?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总结。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 政策(“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意思是,使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专门的地方行政 制度━羁縻州。(羁,马笼头,縻,穿在牛鼻子上用来牵引的绳子,羁縻,原来是牵制的意思,喻意为联络,维系。羁縻州是唐朝设 在周边少数民族的部落中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单位,最初均设在边

疆地区,后来也有添置于内地的,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种制度的建立,很能体现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我们今天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指导学生看19页的小字部分及插图,让学生理解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唐朝和少数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的。

(三)文成公主入藏

学生结合课本第20页至21页看课本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步撵图》《唐蕃会盟碑》及历史地图册的《日月山图》和《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思考下列问题:

1、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什么?

2、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了什么?

3、唐蕃联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4、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西藏**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吐蕃对唐王朝的尊敬和对中原经济文化的仰慕。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唐朝统治者对吐蕃的友好善意及其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文成公主不负众望,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因而直到今天仍深受藏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唐蕃友好合作是汉藏两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两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历史证明吐蕃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中国,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都不会成功。课堂小结

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人民积极努力的结果,也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唐初的统治者以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主要目标,对少数民族实行宽厚的“羁縻”政策,各族上层分子或在京师任官,或成为军事将领,受到与汉族官吏同等的待遇,并且通过与唐联姻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团结,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板书设计:

东北 西

西南

教学后记: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⒉能力培养:

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 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认定目标

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⒊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⒋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⒌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安城在唐都长安城的北部居中)。播放《长安概况》,投影《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都长安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⑴长安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规划布局有什么特点? ⑵在图上指出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⑶长安城人口有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举例说明“胡风”盛行。

总结:通过学习说说长安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⑴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⑵城市布局①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②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似的街道宽敞笔直。⑶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⑷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同时需要指出:唐都长安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限制。

(投影日本《平城京》平面图,说说它的布局。为什么?)与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西市等,模仿唐代长安规划营造。

说明当时长安城的设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请你课后画出咱们诸城的城市平面图,并与长安城平面图做比较,感受唐都长安的宏伟规模。

(二)玄奘西行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天竺:即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请同学们看书玄奘西行这部分内容考虑以下问题:

⒈玄奘为什么西行?结合“玄奘西行”图,说说西行的经过(请同学讲一个有关玄奘取经的小故事)。

(感到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天竺——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⒉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司专心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⒊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为求学问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等等)⒋讨论:《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 不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哪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另外,玄奘西行往返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三)中日交流 ⒈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为取佛经,唐朝时还有一名高僧是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他就是著名的鉴真和尚。(投影《鉴真坐像》这时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让学生看书鉴真东渡一部分内容,结合鉴真东渡图,⑴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⑵鉴真为什么被称为“天平之甍”?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的志向。

鉴真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⒉遣唐使

唐朝时来中国的日本人很多很多,日本先后10多次派赴唐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交流,这批人叫遣唐使。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大家看课本27—28页最后三个自然段。回答: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 些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可见唐文化全方位的影响了日本。)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回答。

思考: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取得重大成就,对此,你有什么启示?(以下看法供参考)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充分肯定。

板书设计:

唐都长安——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中 玄奘西行——中国与天竺的文化交流 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

教书后记:

第六课 文成公主与西藏 ——探究活动

(一)(建议方案)

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活动目标: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之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友好传统。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手、动脑的能力。

3、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活动资源:

1、课文内的文字与图片。

2、《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4、5、6、7页。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的电视摄像资料。

5、有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课外读物。

6、《新思维?随堂练》七年级(下)第17页《文成公主入藏》、18页《布达拉宫》。教学参考书55——59页。

7、网址推荐:

活动建议:[以下为准备阶段]

1、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专题,比如:展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以及重大事件的图片及摄像资料;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情景,有关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活动;有关藏族人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传说和学生自行创作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等。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选的专题的要求,根据前述活动资源提供的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3、各组将收集的文字、地图、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几组图文并貌、文字说明流畅优美的主题陈列系列。[以下为活动展示]

4、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图”。由一位同学担任导游,简要介绍“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历史背景、入藏路线和活动意义。以下推出入藏各站的导游,沿途分别讲解。(1)长安站:出示图片《步辇图》,欣赏图片。描述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介绍唐长安城风光。

(2)青海站:描述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路线以及在入藏过程中的生动情景和艰难历程(介绍青海风光,并可联系青藏公路和即将修筑的青藏铁路进行对比)。

(3)拉萨站:欣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有关图片、幻灯片或影视资料等,介绍拉萨地名的由来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与文成公主的关系。介绍拉萨风光。[以下为演讲、朗诵]

5、同学演讲、朗诵有关赞颂文成公主的传说、故事和诗歌(包括自己创作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体会感想。活动说明:

1、运用从长安到拉萨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影像资料,不仅能熟悉中国地理,加强空间概念,而且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2、讲解、描述、演讲、朗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3、全部的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收集、整理、筛选和编辑资料的全过程,培养图文、影视编辑能力。在全过程中,要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以及发挥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精神。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熟悉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有关史实。

(二)、能力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之路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2、坚定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信心。

二、活动形式: “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主题班会

三、活动资源(让学生用一班的时间+课外时间准备;分组分专题):

1、课文内的文字和图片。

2、地图册。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课文读物。

四、活动过程:

1、导课: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的友好传统。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入藏之路图”让一个学生照图说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然后让每组选出的代表按“路线”的先后讲:

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把吐蕃的历史简单讲一下:(不一定和下边完全相符)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出示《步辇图》)(并让学生找出哪个是禄东赞,哪个是 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讲一下三个难题 第一道题

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坑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坑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第二道题

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哪匹小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小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小马驹儿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第三道题

考完第二道题后的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后,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唐太宗也出了两个难题。经过五次这样类似的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 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取悦于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心悦诚服地愿意嫁给松赞干布。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入蕃。先向西,后向南。西行经过日月山、到淌河等地,到达黄河源附近的柏海。这时,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迎接,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并且以子婿之礼和李道宗相见。然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

学生乙: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看到赞普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接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学生丁: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到淌河、大昭寺前的唐柳都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吐蕃境内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五月七日,女孩子门化装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称赞。学生戊: 下面是一首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以上歌谣中的数字显然是夸张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公元821年,在唐蕃会盟时双方决心以后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现立于西藏拉萨市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唐蕃关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挑拨汉藏关系、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必将遭到汉藏人民的谴责,因为汉藏团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可选用资料:

1、吐蕃的社会生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蕃,在此处既可读作bō,也可读作fān。当前,多数人将“蕃”读作bō。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zhě,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

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原来寂寞无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因强有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3、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4、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5、大昭寺

大昭寺建于647年,是拉萨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这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因此决定修这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大昭寺大殿坐东向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正门前还立有823年镌刻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手植的柳树,这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

6、对“吐蕃”一词的由来的不同看法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

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

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对照导学提纲(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 事件),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

2、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3、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 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回答

4、学生回答后《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三)北宋与辽的和战

这时中国大地上主要是北宋和辽并立,宋辽之间时战时

和。他们的战和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阅读课本37页回答:

1、战: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

师:第一次是979年在高梁河一带宋辽交战,由于宋军刚刚结 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宋军疲劳,宋军失败。

第二次就是课本上讲的:986年,杨业、潘美领导的一次战役。

由于潘美临阵退兵,使杨业陷入重围,他的百余部下包括他的儿子全部血战而死,杨业虽然顽强拼杀,最后力竭被俘。但杨业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就成为后来小说、戏曲杨家将中人物的原 型,如杨继业、潘仁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妻子佘太君等,我国由许多戏曲就是表现他们的故事的,同学们知道哪些戏目? 生:《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杨门女将》《杨排风》等。师:我们胶东地区的茂腔《杨八姐游春》也是表现杨家将的故

事的。这些戏曲的情节怎样? 还有哪些戏目?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当然,故事本身的人物和情节与历史真实是有较大出入的,戏 曲师演义了的,如史书中仅对杨继业、潘仁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妻子佘太君有记载,没有杨宗保、穆桂英、杨排风、八姐九妹。史书和课本上讲的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要注意区分传说与史实。传说与史实虽然不一样,它却反映了人民对于维护安定和反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而作出贡献的人物的崇敬之情,对贪生怕死、妥协投降者的唾弃.宋辽之间的战还有一次重要的战役,37页最后一段,请同学门看书找出。生:澶州之战。

2、师:澶州之战后,双方进入和的状态,和表现在哪里? 生: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师: 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 如何?结合录像,我们来评价澶渊之盟。生:看电视、后讨论。(讨论时师指导:对北宋的影响是什么?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强调澶渊之盟的作用。(四)、宋与西夏的和战

1、宋辽关系稳定后,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 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西夏是怎样建立的?与宋的关系怎样?阅读课本38页第一自然段回答。

1、宋夏和议以后,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以和为主的政治格局。这一时期的边疆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种并立的局面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

(五)宋金对峙

1、就在辽朝、北宋逐渐衰败的时候,在我国东北的女真 族又强大起来(女真族就是唐朝时期东北边疆的靺鞨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又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又建立了南宋。这一切是怎样完成的?阅读课本38页宋金对峙,结合宋金对峙图完成导学提纲 金的建立:

金灭辽、北宋的时间 南宋的建立.2、岳飞抗金

(1)金灭北宋后,金军并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南下掠夺,南宋

统治者在江南偏安,南宋军民则为收复中原而浴血奋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岳飞抗金取得了哪些胜利?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门看录像后讨论回答。(2)课本41页思考题

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你能说说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 理解吗?

3、绍兴和议

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南宋和金朝都不堪承受连年的战争于1141 年达成合意,当时正值宋高宗绍兴年间,所以又叫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大家阅读课本。

三、小结(板书)

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

四、课堂练习

1、课本41页辨识

2、随堂练26页填空题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维目标] [知识识记]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能力培养]

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

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行业 部门 发展 地位 农业 生产工具

土地垦辟 芋田

农业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货币

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

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

“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

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 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5、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

模的**,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探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

而体现新课标下“过程” 方法的教学,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经验的积累,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从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把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今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的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为体现重心转移的现实性,为此,特提供两组数据表如下: 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之比

人数(人)1078年(北宋元风年)56888000 33984000 63:67 垦田(亩)1077年(北宋熙宁年)318480000 143175000 69:31 赋税(贯)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 表二: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金 朝 南 宋 南北之比

人 数 1200年 43800000 80600000 65:35 赋 税 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81:19 数据虽然单调,但数据最有说服力,通过以上数据比较,经济发展的差异,便不言自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便尘埃落定,成为定局。

8、联系现实,讨论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是我国传

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第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其

一、多次翻耕,图熟如面。其

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其

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

9、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发展的表现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难点是对南移过程的理解和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对后者应结合现在的农作物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理解。[课堂延伸] 深化历史教学,突出两宋时期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为此设计“和以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以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有时间可以课堂讨论,也可以作为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内容标准

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城市(大都市开封、杭州和区域中心城市苏州、武昌)以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⑵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目的内容。

2、能力培养

⑴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皇城、里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⑵陈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⑶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 ⑷制作《宋代衣食住行表》 ⑸描述瓦舍勾栏的概况

⑹联系课文,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目⑺结合所在居住地,议论城市和城镇的区别,比较新老城镇的布局和市容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宋代城镇的规模和特点,加深对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的认识。

⑵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学指导法、图标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宋代的城市生活呢?”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一、宋代城镇

1、指导学生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东京城的基本轮廓,主要包括皇城、里城和外城。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内容,结合前面学过的唐朝长安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城市发展的规模如何?其代表性的城市有哪些?⑵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通过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使学生在与唐朝长安城比较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宋代城镇发展的规模及其特点,认识到与唐朝的 不同和进步之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课本的材料及图 片《北宋白兔铁针商标图》和P62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作进一步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市民的衣食住行

可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制“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如:

衣 食 住 行 衣料:麻布 丝织

棉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米 肉类: 北羊 南猪

饮料:茶、酒 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 家具:背靠椅

高桌子 百姓:独轮车

畜力车 官宦:轿子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资料作一 下讲解,作进一步强调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

三、市民文化生活

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结合课本的图片和描述,思考并回 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⑵宋代市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哪些?

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图片、资料再作具体的讲解,使学 ⑶课本P53页思考题。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小结: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指出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填空、单项选择题。教学后记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内容标准

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慷慨就义。元朝民族分化政策、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的基本情况。⑵了解大都商业大都市的地位、《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

2、能力培养

⑴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谈谈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⑵如何看待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高风亮节。⑶分析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和后果。⑷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

⑸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路来海去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了解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⑵通过学习,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⑶通过了解,认识南宋以及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的抗元体现了南宋军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南宋文天祥的正义性,又涉及到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和元朝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面对一系列矛盾体,面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是比较难以讲清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1、结合课文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内容,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展开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发动战争的评价讨论。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了解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1206年在濣难河大会上,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蒙古族长期分裂的局面,直到13世纪初才在铁木真的统一下强大起来,这是蒙古历史上的转折点,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⑵成吉思汗发动战争:认识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成吉思汗灭金、灭西夏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统一性质的战争,但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则对金和西夏等民族实行烧杀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蒙古兵西征,兵锋最远抵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属于对外扩张的性质,同时,客观上加强了中西联系,马可?波罗的陆来海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⑶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组织学生从“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和“用史实说明成吉思汗发动战争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来理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

2、针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展开讨论。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成吉思汗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其孙忽必烈语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于1276年占领南宋临安,1279年统一中国。

⑵文天祥抗元斗争:介绍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加深学生对他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的钦佩。

⑶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一是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什么?点明元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中国长期分立的局面,重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性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元、明、清三朝长期统一的基础。二是既然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那么是否意味着文天祥等坚持抗元是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呢?指导学生:首先,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客观作用,并不否定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是掠夺人口、土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正是对这种虐杀政策的反抗,因此是正义的。其次,文天祥作为正直的南宋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乃至以身殉国,应充分肯定。从而理解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3、针对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与对外政策的开拓性,进行讨论。⑴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制造民族歧视,加强民族压迫,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中国的统治,而事实上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行政机构设置:就行省制度,强调元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是对秦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并为明、清承袭,一直沿用至今。就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强调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实行有效管辖,指出西藏在元朝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这些对后来明、清和近代中国疆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了解元朝疆域的广阔。强调“汉人”

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人,而是原金统治下的女真、契丹和汉族人,说明这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现象。

⑵元朝对外关系

对外拓展:这是蒙古汗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带来的客观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指导学生分析元朝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一)元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大国家,国家影响大;

(二)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三)已有南宋海外贸易的基础。突出大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都市的地位;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陆来海归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的开放性。

⑶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其结果却是加速了元朝的灭亡,这是为什么?从而理解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从蒙古汗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带来的对外扩展的客观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一后果,理解其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小结:今天,我们结合课文中有关成吉思汗的内容,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开展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发动战争的评价讨论;针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又展开讨论;针对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与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再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我们了解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中,作出历史贡献;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立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南宋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五、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选择填空。教学后记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内容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 课堂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

(一)自学与讨论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然后指出本节所学的内容就是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⑵、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⑶、废宰相,权分六部。

⑷、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⑸、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⑹、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⑶、大兴文字狱

在学生回答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和文字狱,并完成下表。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可组织学生讨论“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及“康熙、雍正加强皇权的原因和

措施”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

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对于原因课本内容涉及不多教师可适当补充。明清实行的文字狱可以从原因、特点和后果三方面来进行比较。朝代 专制机构 文字狱

原因 措施 作用 原因 特点 后果 明

(二)看图和阅读与思考

课本上的一些图,引导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看。如:第67页上面的两个朱元璋像,课本上说:“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教师再进一步问:“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是什么?”。

“明初户帖样式上的白活‘圣旨’”反映了什么?第70页“经雍正朱批的密折”“密折”制度的用意何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看图时要结合图边上的一些小字部分,这些小字对理解图有辅助作用,图也可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课本上的其他材料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说明了什么?本节重点解决本课的“阅读与思考”。通过课文提供的文字,思考:为什么说明清两代是君主专制独断的时代?学生通过看材料发现,即使宰相也是徒有虚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三)活动

本课的课外学史是编制中国古代王朝表,学生在编制的同时要翻看课本,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教材;要记住这些朝代,最好的办法是编成顺口溜,有的能自己编,有的就要找一些现成的照着背,这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动手搜集资料。(可作为课后作业)

五、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六、当堂训练

完成随堂练选择填空题。

教学后记

第13课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内容标准:列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雅克萨之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军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正义性,并认识《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

会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王朝统一台湾的不同性质,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证据。

识读《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指出《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的大致走向。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重点和难点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以及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尼布楚条约》对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戚继光抗倭是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正确分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年纪小,自学能力还不强,概括总结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启发谈话中学会概括总结,整理历史知识和线索。

2、直观教学法 利用投影片、插图、录像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回溯历史,使学生如临境,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

为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也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讨论法。

4、比较法 通过比较戚家军与岳家军的组成人员,分析这两只军队能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原因所在。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明清强化专制统治之际,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势力相继来到东方,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在台湾登陆,相对落后的沙俄也将手伸到黑龙江流域。东方的日本,因国内的分裂和内乱,一批亡命海上的武士出没于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严峻形势,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军抗击沙俄的入侵,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从而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明代抗倭图》挂图,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明代抗倭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问题探究3题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结合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区别岳飞与文天祥的关键在于,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抗击外国侵略,岳飞和文天祥抗金抗元属于国内民族间的战争。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目:

1、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教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国家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此背景下,葡、荷等西方国家相继东来,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郑成功的生平,可组织学生阅读后,学生简要地描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郑成功的业绩,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总结,从天时(为抗击清军南下建立抗清基地)、地利(渡海成功,讯速收复赤嵌城)、人和(何廷斌献台湾地图,充当向导,台湾人民奋起反抗)等几个方面。

3、讲述清军进入台湾时,教师应指出:当时清朝已经统一大陆,国内的民族矛盾已日趋缓和,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妨碍了全国的统一。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是大势所趋。

雅克萨之战这一目

1、讲述雅克萨之战前,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唐至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与学生一起计算自唐朝至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中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2、讲述雅克萨之战时,运用《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组织学生识读尼布楚和雅克萨的地理位置,了解沙俄修建两城作为其侵略据点对我国造成的威胁和对黑龙江人民造成的危害。讲《尼布楚条约》时,应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怎样平等,要讲明白),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

3、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自制一个简表,内容包括位置、时间、事件。即: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3、本课小结时,指出: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学法指导

1、通过组织学生对“为什么说台湾、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纵向联系,温故知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讨论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后来,台湾又遭到哪些国家的侵略,中俄东段边界又有哪些变动?为什么变动?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提出一个疑问,创设一个悬念,促使学生课外去探索。

2、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4、练习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5、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戚继光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板书设计

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戚家军清倭寇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侵台 收复台湾 抗击侵略的 英雄业绩

雅克萨之战 :沙俄东扩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教学后记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课程标准: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康乾盛世”、驻藏大臣、平定准 尔部及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

(2)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四至。

2、能力目标

(1)探寻“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

(2)通过填图,了解清代前期的疆域四至。

(3)比较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区别。(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西藏、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奠定了疆域广阔、统一强盛的大国的格局。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王朝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措施,不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教学重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西藏、新疆、云贵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措施。教学难点:

1.康乾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控制的有关制度讲解时应把握好分寸。2.“新疆”、“改土归流”、“金奔巴瓶掣签制”等历史名词的讲解。教学过程

设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其中清朝时期加强对我国东南、东北地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解答: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

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措施,清王朝加强了对我国东南地区、东北地区的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清王朝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统治,了解“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的统一概况。

一、“康乾盛世”

设问:汉朝、唐朝等建立初期,统治清明,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 解答:“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清朝入关后,非常重视明亡教训,统治也很清明,出现了“康乾盛世” 设问:

1、什么是“康乾盛世”?

2、“康乾盛世”包括哪几个皇帝时期?

3、“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找出以上问题,归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王朝的强盛时期,其原因是:吸取明亡教训,割除明朝弊政,无大战事,赋役有规,财政丰裕,休养生息。

二、清王朝加强对西藏、新疆、云贵的统一

(一)对西藏的统治

设问:前面学过的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友好交往的史实?

解答: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元朝设置宣政.院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到了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设问:(1)康熙、雍正时,西藏的情况怎样?

(2)清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3)驻藏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当时西藏的事务由哪些人管理?说明了什么?

解答以上问题的同时,通俗介绍西藏的宗教、“**”、“**”及“金奔巴瓶掣签制”。

(二)对新疆的统治

1、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 设问:(1)为什么要平叛?发生在哪位皇帝时?(2)意义如何?

解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插图,然后回答问题。“准葛尔部首领葛尔丹勾结沙俄阴谋割据,严重威胁边疆安全。康熙帝时亲率大军平叛,乾隆帝时彻底平定了准葛尔部。使整个蒙古地区,以及西藏、青海和天山北路的形势逐渐稳定。

2、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设问:(1)叛乱发生在何时、何地?

(2)“新疆”指哪一地区?

(3)清朝派驻新疆的最高长官是什么?

解答:结合课本小字内容和图,讲解清军平叛的英勇壮举,教育学生要维护祖国的统一。设问:请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回答汉朝、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即今新疆地区的统治措施? 解答:“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东汉重建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又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这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谁要想把其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是绝对办不到的。

(三)对云贵的统治

设问:

1、为加强对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雍正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乾隆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以上措施意义如何?

解答:“土”即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土司”,“流”即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改土归流”即撤销当地土司、土官,改任流官。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

三、清朝前期的疆域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盛世之下,清朝疆域辽阔。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正文,在图中找出清朝的疆域四至。教学小结: 设问:

1、同学们阅读课文和笔记,简要叙述出清政府对西藏、新疆、云贵的统治措施。

2、比较以上措施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对西藏:(1)中央册封**、**。

(2)平定内乱。

(3)设驻藏大臣。

对新疆:(1)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对云贵:(1)“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

(2)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废除该地区土司制度,改流官管理。

2、驻藏大臣由清王朝直接派遣,代表清政府与**、**一起管西藏政务;伊利将军是清王朝设置在新疆的最高统治机构;“改土归流”是清王朝改革土司制度,设置流官管理。结语:“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斗争,形成一个疆域广阔的、统一的国家。板书设计: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教学后记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教学后记

第18课 思想文化

课程标准 :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 教学要点 ]

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 教学方法 ] 比较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问题探究法 讲授法 [ 教学设计 ]

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4)什么是编年体?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师小结,《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出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2)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4)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

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道教)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4、道教的兴盛

(1)投影《道教圣地青城山》,师介绍“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形成。”请一位同学用动作表示道士心中想什么?(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用拂尘表演)(2)投影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3)指导学生对佛教与道教从起源地、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和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列出表格。

(4)联系现实,展示《刘思影自焚后被抬上救护车》的图片,设计题目“今日说‘法’”:你认为法轮功是宗教吗?为什么?作为刘思影的同龄孩子,你有何感受?你想对还在练习的法轮功者说点什么?

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对法轮功要“警钟常鸣,斗争到底”。

作业设计:

连连看——谁有信心连结

玉 皇 大 帝 佛教 如 来 佛

八 仙

太 上 老 君 道教 孙 悟 空

菩 萨

通过本次作业,可检验学生对佛教、道教是否真正理解掌握。

附:板书设计

第 18 课 思 想 文 化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佛教、道教异同比

教学后记

第16课 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⑵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⑷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⑵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00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

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探究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使中国扬威海外。可谁曾想到时隔200多年,中国的国门却紧紧地关了起来,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过程:

一、探究“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第一部分,对明朝“海禁”的情况和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过程进行整理和探索。

1、明朝“海禁”的基本情况 首先,明朝在洪武年间通过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教师可补充朱元璋实行“海禁”的有关内容。明成祖时是明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明中期以后,由于倭寇之患,明政府又厉行海禁,并封锁沿海港口,销毁出海出海船只。戚继光平息倭患之后,明朝开禁,允许人民出海贸易,结合小字使学生体会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活力。归纳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的这样一条对外政策。

2、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组织学生探寻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清初是严行海禁,将沿海人民内迁50里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质供应,教师可适当补充。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至此,全国归于统一。于是,清政府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处设立海关,准许外商来华贸易。1757年,乾隆下令封闭沿海通商口岸,只许欧洲船只在广州一处通商,并且只许和朝廷特许的“行商”做买卖,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后期还拒绝同英通商,嘉庆时继续拒绝通商。综上所述,清朝对外政策的大致过程:海禁——开放——闭关(顺治——康熙——乾隆、嘉庆)

二、探究“闭关锁国”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闭关锁国”原因所在,教师可归纳如下:

1、防范自卫的产物

防范自卫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居民往来会“滋扰生事”的含义。再加上在正常贸易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国沿海劫掠和搜集情报,进行非法活动。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2、自然经济为根源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即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3、自大心理的反映

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大。而当时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一状况并不了解,一直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落后的“蛮夷之邦”。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为“藩臣”,就是这种自大心里的典型反映。

三、探讨“闭关锁国”的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探讨“闭关锁国”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维护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考虑,但决不能评价过高。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归根结底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是一种愚昧保守的鸵鸟行为,它并不能削弱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最终仍无法防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一是导致海关制度混乱,贪污勒索公行,增加商品成本,影响商品质量;二是导致盛世之下,君臣安祥太平,刮民脂民膏,奢侈无度,引起内乱;三是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中断了正常的外贸和外交活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挨打的结果。

小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汉唐的辉煌,也有明清的血泪。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打开对外交流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唐时,中国自豪地向世界敞开国门,带来的是唐朝空前繁荣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时,国门开始合拢,为郑和的下西洋,使中国一度扬威海外;到

下载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上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

    2010-2011年度上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2010—2011学年度上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侯军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陈东红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期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人:Xinglifu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

    2012-2013年度上期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

    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2018年春季学业发展水平阶段性评价监测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卷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计划 龙世雄 2015年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