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年 级:班 级:姓 名:郑IC卡号:班主任: 日 期:
0 9 级
班
俨 芝
0***
江 巧 林
2011 年 9 月 11 日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郑俨芝
单位:四川教育学院 611130 电话:*** E-mail:277182104@qq.com
【摘 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西部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缺口仍然较大,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这些既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西部教育 农村教育 教育发展 改革措施 发展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1关于教师队伍的现状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2009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2009年,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 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2关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现状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2009 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 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2009 年度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1.3关于西部的教学质量现状
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2008-2009 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 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2008年的小学毕 3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 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备注:资料来自网络)
1.4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1.5关于教育观念的现状
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由于经济总体比较落后,广大贫困山区的人们送孩子读书主要是想通过升学改变处境。我们发现不少农民不知“普九”为何物,只是朴素地认识到读书的好处。普及教育的观念尚未真正为贫困山区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群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普九”观念并非内生的、自觉的,而是外在的、自发的。
并且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 4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2.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西部教育的教学师资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量少质差的问题。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大,无一专职音、体、美教师。民办教师大都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提高比较缓慢。这种师资状况,对于“普九”和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更有甚者,由于“普九”需要,许多初级中学由于师资缺乏,又从当地小学抽调了不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造成两败俱伤。
所以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发展。
一是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教育投入重点向西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硬环境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优先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改善生活办公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建立东部和西部、教育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对到西部交流任教两年、考核合格的东部地区教师,应在职称、工资等待遇上给予优惠。西部地区还应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轮岗,并将是否履行过这种义务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
2.2完善体制,促进教育发展
今年国家投入1.8亿元扶助新疆改造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工负责、责权明确、运行规范、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制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由地方转向中央。建议中央政府负责发放教师工资,拨付公用经费,经费投入约占65%;由省级政府负责建设校舍和学校设施经费,经费投入约占20%;地市级政府负责配仪器、保设备、添置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约占10%;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负责维护学校设施,经费投入约占5%。对于西部特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投入可以试行完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不再要求贫困地区配套资金。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联 5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合国儿基会援助贫困山区初等教育项目”等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同时,当地政府真正把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筹资政策用好用足。政府财政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要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关法规、文件对教育集资的对象、范围、比例、用途以及管理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应严格按这些法律、政策执行,保证基础教育投入有多方面的来源渠道。
2.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完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在农村“普六”的重任。完小建设已引起这些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现在已经着手调整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针对村村建校、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状况,应采取撤、并、扩等措施对完小进行适度调整收缩,加强中心小学和基点小学(联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小学的校舍、设施(运动场、围墙、仪器设备、课桌椅等)、图书资料等建设,除了依靠调动乡村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外,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再要充实提高村小师资队伍。例如:今年国家投入1.8亿元扶助新疆改造农村初中校舍。(备注:例子来源 新华社 2011-09-17报)
2.4加强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
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 6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
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
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三是完善教师编制核定办法,适当增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编制。应按照现有在校学生数以及校点布局、班级数、班额度及课程变化,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标准。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新增加编制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解决。
四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限制农村教师的准入制度,完善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准入制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将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安排在一线任课。大力推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完善激励机制。
五是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质量,提升教师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如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培训、义务教育教材教法培训以及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立以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为原点,以片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基点,以完全小学为散点的师资培训网络,并定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
2.5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 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
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作者:臧文丽
题目:温家宝主持会议 审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期刊名:《人民日报》 出版年:2003年12月31日
卷号(期号):第一版
About 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uthor's Name:Zheng Yanzhi Add: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611130
Tel:***
E-mail:277182104@qq.com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 regions of China quickened significantly.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gap is still greater, input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system has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These ar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ed the west of the factors.Kay words: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 Educational development,Reform measures ,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第二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浅谈考察学习江苏等省市中小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古城镇学区:高义堂 二○○七年五月三十一日
近日,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随同考察学习团到江苏、上海等地的中小学进行考察学习,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对东部教育的突飞猛进,良好的办学条件感叹,同时也为西部教育的薄弱而感到自责,静心一想,还需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而思: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为此,结合考察学习的所见所闻作以浅谈。
一、东部教育的现状。随同考察第一感觉,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苏州的三条路小学、瑞金中学等校考察时,发现各学校管理严、发展快,均有一支政治过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职工学历达标率为100%,而且学校均重视教科研工作,立项课题多,教研成果硕。还发现各学校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校园音响系统、走廊监控系统和电子阅览室,有规模大的“快乐体育园地”以及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软件开发室等30多个教育功能室。到教学班级参观时,发现班班有“四机一幕”,而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各学校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考察学习的同时,我在当地和相关的教育人士作了了解,谈到“一费制”的贯彻落实,学校的公用经费的下发等情况。当地教育局的有关人士作了这样的回答,一费制在我市早已贯彻落实,财政部门能按时足额下拔发放,还筹措大量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危改,、兴建教学楼,购置教学设施,硬化、美化、绿化校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还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政府、教育部门都很重视,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的同时,我深深地为我们当地的教育自责,心中默默地和苏州、上海的教育作了对比,发现我们凉州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设备陈旧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需要大额资金,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更谈不上各种功能室的配备。
2、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5年,但看现今农村,小学教育课堂,却仍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个别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教材,个别学校领导和小学教师依然把成才和考高分等同看待,把能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3、教师队伍素质欠佳,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微机、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4、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部分学校管理无序、质量落后,这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能力紧密相关。因为校长管理能力有限,学校“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套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只求纸上作业,不求实际效果。有的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结果好的上不去,差的罚不了,优的进不来,劣的淘不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这样的学校,难免一片混乱,教育质量受到了影响。
5、农村、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教育,造成一些学生流失,冲击着教育的发展。
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
三、促进西部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考察学习之后,默默地分析了我们当地的教育状况,结合我们凉州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对凉州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谈一酌见:
1、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另外,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2、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使学校能够购置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三是提高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
3、尽快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眼界,方便教学,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四是,加大教师考评力度,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高其从教素质。
4、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级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文件精神,强抓管理,严抓质量。各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使教育教学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还要强抓教研工作,不断了解教改动态,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5、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6、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查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如果这样,西部的教育何愁不发展?西部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相信我们西部农村教育总有辉煌之时!
第三篇:浅析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现状及信贷对策
浅析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现状及信贷对策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的需求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当前农村资金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信贷措施与途径。
一、农村资金需求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根本性的转化,从事纯粮、棉、油生产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化经营群体逐渐壮大,农户资金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一)由单个农户的小额、分散需求转向规模化种养业、农业产业经济组织等大额、集中资金需求
据调查估计,金华市区辖内农户由2002年31万余户逐渐减少到2009年末的24.6万余户,此前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购买种子、肥料、农膜、农药及农机具的所需资金基本由历年积累自给,资金需求总量不大,各农户之间资金需求的时间分布较为一致,多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民对种养殖业意识及认识的加深,逐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金华源东大臼桃、渔沛茵木、江东草莓、多湖珍珠等,一些规模化经营的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纷纷呈现,这些经济组织,因种养规模大、资金投入大,主导产业明晰,成为当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主体。
(二)由购买传统生产资料的小额资金需求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转变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状况持续,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与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一同离开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工业、运输、农产品贸易及个体工商创业等活动,资金需求也由小额农业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由解决生活温饱问题资金需求向城镇化消费资金需求转移
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自主创业农户自身积累,相当一部分农户手头资金比较宽裕,购买家庭消费品欲望较强,如家庭汽车、电脑等。此外,随着政府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推进,农户对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提高,建房消费仍将是农户主要热点,建房消费仍将持续,特别是城效结合部,建房资金需求较大。
二、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的原因
随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撤并,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很大。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及主管机构都将满足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资金需求为信贷工作重点,但成效甚微。总体来看,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萎缩,难以满足信贷需求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信贷总量扩张不力而农合行势单力薄,经营产品模式化,采取”额小面广”的信贷投放策略的惯性做法,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大额信贷需求。
(二)认识不足、调查不深
对应于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隐性转变,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信贷人员对农村资金需求转移后的巨大资金容量库的正确认知,片面认为农村资金需求已经饱和。一些信贷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浓,没有将贷款当作经营的产品来进行推销,没有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研究。一些银行与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农村承贷主体信息交流不畅,不了解企业有很强烈的资金需求,仅局限于农村普通农户贷款需求不大的现状,主观判定农村资金已经饱和。
(三)农村金融贷款成本过高,限制了信贷总量扩大
信用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大户的需求,滞缓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小额农贷的管理成本高和风险较大,贷款利率上浮浮动幅度较大,使许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户被高成本贷款价格挡在门外。
(四)承贷主体自身条件限制,制约了融资能力
一些特色产业为了发展和加强对外信息交流,相继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但因不是法人单位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不能给予信贷支持。农村承贷主体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具备,足值抵押品不具备,获取贷款较为困难。
(五)外部环境不佳,制约着农业贷款投放
担保机构缺位,信贷担保难现象突出。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险种单一,主要品种为综合险、家财险、意外险、车辆险等,农业生产领域内险种尚未得到开发。此外,财政贴息拨补比例低,与贷款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农村资金需求缺口的信贷对策与途径
(一)转变经营观念,切实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作为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客观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发生转移且需求旺盛的事实,切实树立与农村经济共谋发展的大局观念,认真开展信贷调研工作,了解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和行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服务品种的拓展,设置个性化信贷产品。准确把握农村资金需求旺盛的项目和重点企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优势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二)加强信贷管理和营销力度,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的需求
建立起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复合贷款模式,建立规模投入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突破信贷扭保瓶颈,推进收费权、经营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应收账款、林权、机器设备、车辆等抵押贷款。积极开办中间业务,如信用证、委托贷款、票据、保函、代理等业务,满足不同融资需求。
(三)加强农村承贷主体自身的建设,提高融资能力
建议有关经济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符合信贷条件的优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要做到诚实守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不断增强自身积累和实力,逐步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农户通过“诚实守信”、努力发展产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获取贷款。
(四)建立由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度波动,分散农业市场那风险,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第四篇: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惠民工程虽然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筹资难度大、报销待遇低、垫支压力大、统筹级次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搞增收、多渠道丰富医疗资源、提高基金统筹级次、提高“参合”者待遇、完善监管制度等措施,力争使“新农合”步入良性运转轨道。
关键词:西部;新农合;医疗资源;应对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风质朴,但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开发困难、农村人口比重大且分散程度高。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缺陷,这是“新农合”管理者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西部农村中实施“新农合”后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六个月时间对四川省10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400位“参合”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侧重于偏远山区),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政策的理解度、“参合”意愿、保费承担能力、满意度、选用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水平等六个方面,取得了下列表1~表6的数据信息。
二、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应参合者对政策的了解不够
一是年轻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但多外出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则对政策的接受和理解存在片面。二是政府没有宣传的动力,主要缘于资金支付压力;因为在新农合基金筹资份额中,地方政府需要出一部分,于是多数地方政府干脆顺水推舟地模糊处理,以致部分经办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许都没有彻底弄明白,老百姓就更是糊里糊涂。
(二)医疗资源不配套,缺乏“新农合”落地发挥效益的支撑条件
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运作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这也导致“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在西部地区变得很艰难,使得部分农民生病时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的、恰当的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实在拖不过去才去县一级医院医治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报销待遇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所以在报销补偿方面就设置了很多的限制条件,总体表现是待遇低、“参合”人员对新农合的认可度低,“新农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年人均住院平均报销率维持在40%~50%,住院报销最高上限为10万元(一般维持在6~8万元),年人均门诊费上限为100~200元。
(四)垫支压力大,操作过程繁琐,对“参合”者的积极性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使用大处方等违规现象,很多地方规定患者先自行垫支,然后用票据报销。这样一来,农民既有现金垫支的压力、又有花时间多环节签字报销的麻烦,故费时费力,怨声载道。
(五)统筹级次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西部很多地方所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参保”的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再加上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由此而建立的“新农合”其基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非常低。管理者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用降低报销待遇等方式来对抗风险。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待遇低→“参合者”不满→拒绝“参合”→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小→待遇进一步压低。
(六)医保基金被非法侵占、浪费的现象较多,给基金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医疗机构往往利用“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条件,单独或者与患者联合非法侵占“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已经查处多起案例,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并非靠职业道德和典型案例的威慑所能完全堵上的,根本的还是需要靠完善体制和内控制度以及外部监控机制才能产生长效作用。
三、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西部地区“新农合”运行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城乡统筹、宏观经济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课题组提出下列应对策略:
(一)依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运用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的思路,深度挖掘农村的潜在题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比如旅游业、休闲和观光农业、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绿色农副产品、养殖业等。只有通过发展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好农民的诸如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的收入多了,生活条件就会好转,因而在其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
(二)丰富医疗资源,夯实“新农合”落地生根的基础
农村严重缺乏医疗资源,这也是导致“新农合”无法落地产生显著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非正规乡村诊所的粗放运作扭曲了国家的政策,“参合”农民的热情也因此受到挫伤。鉴此,加大投入,充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并进行规范运作,可以很好地实现“新农合”的规模化、效益化。
1.国家投入。
为了让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目前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加大对西部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这种投入最好成为效益倍增的撬动资金,比如,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发达地区对西部的定向支援、设立多种资金性质参与的医疗机构等。
2.组建医疗集团。
以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医院为龙头(主要是市级的)组建医疗集团,并将其纵向延伸到乡镇。医疗集团中的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顺畅地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及时就医、节约费用提供可能。
3.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
国家可以出台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允许其通过合法经营回收投资、获取利润。比如某一个县的所有乡镇诊所和医院可以由具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获取规模经营效益;其他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经营,所在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股东之一。
4.土地流转增值反哺建设。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定期间带来的增值价值可以返回一部分给当地用于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设施等。比如某块土地被某企业购置,土地每年增值10%,则可以将其增值部分的10-20%反哺给当地农民或政府;用土地投资人股的也可以参照这样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款项,用于医疗相关发展建设。
5.当地税收返还用于建设。
当地企业上缴省级和中央的税收,可以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用于改善当地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新办企业所产生的新增税收部分更应考虑用于该项事业。
6.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
目前,农村医务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应当出台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对已有的医务人才进行系统培训;二是下达指标给医科院校定向培养全科医师;三是安排市一级的高级医务人才进行定点帮扶,包括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到农村基层医院(诊所)坐诊、传帮带,或通过远程通讯进行实时的教学和诊断等。
(三)珍惜并充分利用“参合”者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力求扩大基金规模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较高,中年人希望获取更高的保险回报,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一些适合农村的险种,长短互补,达到充分促进“新农合”规模化、效益化经营的目的。
政府应当针对“参保”连续年限较长者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年轻人早“参保”、早积累、早享受,同时鼓励经济能力强者多缴费、构建多重医疗保障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基金规模,实现以青养老、以富养老的目的。
(四)制定系列优惠措施,惠及“参合”者
1.降低起付线,调高报销上限和报销比例。
这些是“参合”者最想得到的实惠,但是毕竟筹集的基金有限,需逐步改善。对此,我们可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一般性的疾病进行分段补偿报销,对重大疾病、妇女和儿童患者给予二次高额报销,坚决杜绝“因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发生。
2.创造实时结算报销的条件,为“参合”者提供方便。
农村老百姓忙于农活很辛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多环节找人签字、提供或补充相关资料等事务会显得很吃力(尤其是对于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管理者应当借助信息平台给予实时报销结算,为患者省时省力。
3.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及农村用药的优惠制度。
建议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制度,鼓励使用中草药,恢复目前几近消失的物美价廉的低价药;为了进一步扶持西部农村发展,建议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用降低药价(10%~20%的幅度)的方式予以扶持。同时,经调研得知,目前许多药品生产商针对农村偏好使用低价药品的特点,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例如将药品包装规格大改小、将药品的有效成分高改低等,对此,药品监督部门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4.建立“新农合”报销补偿与救助的联动机制。
鉴于“新农合”报销的局限性,建议对因病导致负担特别沉重的家庭进行救助,具体可以由“新农合”管理者作为发起人向民政部门申请,经核实后落实到具体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经过“报销补偿+社会救助”这一双效措施,患者的负担必将有效地减轻。
(五)提高统筹级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按照大数法则,“参合”者人数越多则基金越安全,因此现在所实行的统筹级次有必要上提,从县级上升到市级,有条件的可以实施省级统筹,这样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剂,以确保区域性基金支付的安全。
(六)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
鉴于西部地区“新农合”筹资规模有限,国家制定了比较保守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制度,即门诊补偿很低、大额医疗费分段补偿、恶性病给予二次补偿。这种在基金额度较为有限的前提下解决高额医疗费的办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随着筹资规模增大、统筹级次提高,就应该走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的路子。
(七)加强监管,杜绝非法侵占和浪费基金的现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违规使用“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鉴此,我们除了改革体制之外(建议将“新农合”的管理权转移给到医保管理机构),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以保证将基金最大效益地、实实在在地用到农民身上。
综上,西部地区“新农合”开展的时间短,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足是正常的。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下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则“新农合”将为广大参合农民带来最大化的实惠。
(责任编辑:罗刚)
第五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