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情境”二字多达28次,其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等等。可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重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理想的教学功用。不少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感到“创设问题情境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创设问题情境浪费时间,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等等。许多教师不清楚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所以迫切需要分析清楚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内涵,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检测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程度。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界定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由教师联结起来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其构成部分包含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提供给学生知识呈现的背景,数学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数学问题情境分为问题显现型和问题隐含型两种,前者直接呈现出明确的数学问题,后者不直接呈现明确的数学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隐藏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评价工具
笔者查阅了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著作和文献,在提炼归纳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请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选择,不能相互讨论。此表无需署名,与你的学习成绩、各种鉴定无关,也不会提交给你们的老师。
1.问题情境是否你所熟悉或感兴趣的?A.是 B.否
2.问题情境是否新颖、独特?A.是B.否
3.问题情境是否既不过于简单浅显又不感到晦涩难懂?A.是B.否
4.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A.是B.否
5.你的注意力是否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而更加集中?A.是B.否
6.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是否会很容易想起有关的数学问题?A.是B.否
7.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能想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是否不止一个?A.是B.否
8.你希望解决你自己或老师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吗?A.是B.否
9.你根据问题情境想到的数学问题答案是否不唯一?A.是B.否
10.你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是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思考?A.是B.否
11.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A.是B.否
12.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并不枯燥?A.是B.否
测量问卷说明:每个题目两个选项,选择A选项则记2分,选择B选项记0分,问卷最高分24分。
四、实证研究
限于论文的篇幅,本文只列出一次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其他实证研究类似。
1.研究目的
根据已制定的测量工具,检验两位不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程度。
预期的结果:两位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程度不同,并且易于通过本研究制定的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性评价。
2.基本思路
根据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内涵,利用制定的评价工具,采取课堂观察法、问卷测试法、个别访谈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两位高中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性评价。
3.研究对象
贵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一所普通公办高中)2011级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级,均为普通班,中考班级平均成绩及成绩分布相似,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比例接近。数学授课教师不同,但教学章节、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相似。
4.选用教材
根据贵阳市普通高中数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使用教材版本,本研究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5.测量工具
本研究制定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并经过专家审查通过。
6.测试过程
(1)前期工作
研究前与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位数学任课教师简单沟通,使得两位教师按照平时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针对同一教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包含情境问题的教学设计。其他如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大致相同。不对学生介绍本研究相关事宜,使得学生保持平时的听课状态和习惯。
(2)具体实施
两位数学教师授课的课题同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属于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高一(3)班由H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一节。H老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如下:
2011年6月5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发生特大洪灾,该县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紧急组织多方力量进行抗洪抢险救灾。汛情灾情十分危急,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可就在这紧急时刻,从某水库闸门到抗洪指挥部的10km长的电话线路(每隔50m有一根电线杆)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通讯,抗洪指挥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通讯。
高一(5)班由Z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二节。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2)如下:
假设我有12个外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乒乓球和一座无砝码的天平,其中有一个乒乓球属于不合格产品,已知不合格的乒乓球比合格的乒乓球略轻一点。
笔者和另外一位教龄15年、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共同进行课堂观察,并单独对照制定的观察量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授课结束后,分别向两个班学生发放测量问卷,共发放测量问卷113份,收回112份,1份丢失,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7.数据处理与分析
(1)课堂观察量表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t-检验结果来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L老师与笔者打分的差异性不大,打分结果信度较高。从有效性指数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属于高效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1的有效程度高于问题情境2。
(2)测量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个班的测量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行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高一(3)班的测量问卷成绩高出高一(5)班的测验成绩;统计量(Z)值远大于1,P值小于0.05,两班测量问卷成绩差异显著。
依据对学生的测试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H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要优于高一(5)的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8.实证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中使用了两种评价工具对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进行测量,结果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而可以确定问题情境1的有效性高于问题情境2的有效性,该结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和笔者做出的定性判断相一致。
本研究在提炼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本身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反复修改和邀请专家评审,尽可能地使其能够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出真实、客观、准确地评价。但任何一个理论和评价工具的成熟与完善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的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也将是作者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8]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9] XavierRoegiers.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景的设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刘永庆)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再论教师的班级管理角色 创新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基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培育视角的师德建设 论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 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只老虎等3则 雪人来参加化装舞会 蚂蚁和麦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解决入园焦虑 从现在开始准备 等5则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 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质量 谈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于上好中职校德育课的思考 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实践教学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第二篇:高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总结
高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一、背景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会概念产生源头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 1.y10,(x4).2.y101.5(x4),(4x10).3.y101.5(104)2(x10),(x10)
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数学
案例2: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1x1,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是10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f1(x) 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3.创设虚拟互动情境,加深知识的印象.案例3:如果老师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需承担的任务是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依次下去。问:签几天的合同你会签?
我记得我在上《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下面学生反应很大,马上有学生说签1天他签,又有学生提出签2天,或3天更赚。接下去有个学生上当了,说他愿意签一个月。接下去也没同学提出异议,很多同学都忙着按计算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指数爆炸”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学生会认为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是递增图象,那么递增速度也差不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计算,可以清楚看到“指数爆炸”的意义.123023011073741823,远远大于300万(10万×S(一个月)=22221212n012n130).提示公式(2222).124.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01230案例4: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我是从QQ中拍拍网的夺宝游戏中得到启示,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我要说的正是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同理,《数学A版必修4》中第6页有个口答题:“今天是星期三,7k(kZ)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蕴涵了周期的思想.那么之后学到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到这种思想.书中第52页有这么一道题:“设函数
7f(x)(xR)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x1)2.求f(3),f()27331的值.”在这里就显的非常简单.f(1)(11)20,f()f()(1)2
22245.创设抽象数学环境,学会知识的运用
案例5:利用正弦函数性质及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你能求出的近似值吗?(精确到0.01).由f(x)Sinx的图像知道是正弦函数在[3,4]的零点,因为f(3)f(4)0故可取[3,4]为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步计算。
创设此案例有助于复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以及二分法求近似解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7.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第三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手压桌面移动,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有心,就有路,有路就可到罗马
第四篇: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置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还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后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之后,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尽可能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40分钟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并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智慧的灵光闪现,数学课堂才会变得生动,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 创设情境 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笔者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浅谈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把数学问题明朗化、简单化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借此发现、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先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节观摩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茫茫大海上,一艘轮船A意外地发生了故障,你看到轮船了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大海上有一座灯塔,灯塔上的观察员发现了这一情况,你觉得观察员会怎么做?创设这样的一个有启发性的情境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周老师捕捉到这一契机,开始逐层设疑。教学片段一:(语音提示)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1]
此问题一出现,立即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大家议论纷纷,经过学生思考后,周老师请学生代表汇报,使他们明白距离灯塔15千米,轮船A的位置是以灯塔为圆心,半径为15千米的一个圆的范围,初步确定轮船的大体位置。接下来语音提示出现第二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30°的方向,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用水彩笔描绘出结果。通过生生一番互动后,师生归纳出轮船A的位置可能在以灯塔为中心,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西偏北30°……8种可能存在的地方。数学问题至此已经呈现明朗化、简单化了,接下来周老师呈现第三个教学片断: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上,轮船A可能在什么位置?
有了上面两次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确定轮船A在距离灯塔15千米,东偏北30°的方向的唯一具体位置,从而锁定救援目标,也顺利完成了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学习距离。
二、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注重应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点之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把生活搬进数学课堂,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归宿,落脚点,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全国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统筹与统计》一节课教学,呈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统筹与统计》的教学内容是烙饼问题,徐老师别出心裁,用学生稚嫩的小手替代“饼”,老师的手就是烙饼的“锅”,生活中烙饼现象就在数学课堂上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于是,课堂上的演示,呈现出一片“吱啦、吱啦”的烙饼声,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上找到了运用的载体。在师生用手“烙饼”的演示下,学生很快就明白2、4、6……等双数张饼的烙饼规律,那么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不假思索,大声说“12分钟”,徐老师话锋一转:“真的你们说的这样吗?”看着老师满脸的质疑,学生也开始思考起来,当数学问题与生活产生矛盾时,学习就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在几个学生上台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快明白了3、5、7……张饼的烙饼规律。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利用这些出现的的“错误”资源,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特级教师俞正强先生在十六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交流研讨会上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给与会的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俞老师新知学习中巧设了这样下面两个问题:
1、20米长的路,5米分一段,共分?锥危?
2、20米长的路,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第一道题,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20÷5=4(段),可第二道题就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答案,有的说是20÷5=4(棵),有的说是20÷5=4,4+1=5(棵),学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真的是这样吗?俞老师的一句话激起学生思考的千层波,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第二道题缺少解题条件,有三种可能出现的种树结果,接下来的学习自然就顺理成章了,在这里,俞老师巧设生活问题,诱导错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了“点数”和“段数”的区别。
四、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本质的探究一点都不能放过,数学课的“数学味”一点都不能变淡,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必须注重情境的数学性。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知道水桶和油桶为什么要做成圆柱体吗?有的学生说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提起来比较方便,有的说油桶做成圆柱体,用盖封住,把它横放好滚动,便于装卸,他们的回答都很好,但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层次。于是我出一道题: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分别做成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水桶,那个的容积大?通过解答,学生都领悟到用同样大小的铁皮做成容器,圆柱体的容积要大得多,原来将水桶或油桶做成圆柱体,既省材料而且容量最大。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乐仁水.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校园(中旬).2016(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