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工作总结
魏大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儿童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将思想品德课融入生活。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转变,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二、将课程融入生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交往,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尤其如此,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就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及时把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寓教育于活动中,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过程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作为活动资源,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课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亲历过程;课上,展示现象,体验感悟;课后,融入生活,规范行为,使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多彩的教学活动,去
感悟、去体验、去领会,深化道德认识,构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三、评价融入生活。
对学生的评价本着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的原则,重视儿童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儿童自评、互评为一体,关注每个儿童在其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当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的时候,我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作为,根据课堂的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四、存在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同时,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还需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理念,宣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
胶州市实验小学
2011-6-30
第二篇:小学品德学科组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组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将过去,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本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重视德育研究
开学初,我们组的全体老师就教研计划展开了深入的学习,并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我们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空间。通过学习,老师们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本学期,组织教师多上网收集相关品德教学内容的资料,结合这些教学资源撰写教案,而且同组老师群策群力,用集体的智慧使得我们的备课更趋向完整化,正规化。
3.组织同组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
我们品德组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目标。组内的老师经过精心备课,所讲的课都受到领导和评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今后努力方向
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获得成长。今后,我们将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品德学科组计划
品德与社会学科组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突出有效教学,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认真作好学科教研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针对学科特点,开展专题研究与探讨活动,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课程资源。将教研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加强教材研究、努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各种特色活动为平台,通过不同的手段以研促教,实现教学的全面提升。
工作要点: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1.进一步健全教研网络。
根据教育局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科中心组建设。目前市、片两级学科中心组已组建,为使教研网络进一步健全,使活动进一步走向规范和有效,本学期将继续充分发挥中心组骨干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以示范课、教学讲座等多种研讨形式做好引领和带头作用,同时,中心组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进取,向更高层次努力。2.进一步规范学校教研组建设。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根据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要求,本学期,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根据品德学科的师资现状,形成专、兼职骨干教师组成的队伍,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研组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个性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要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积极开展相应的校本培训,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各校可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1.加强教材解读与研究
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材功能上的突破,它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语言,能与儿童进行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教室中的儿童通过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它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是调动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是引发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工具。在大市、吴江市级教材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的
解读与分析,把握课程性质、特点、理念、设计思路等,从而真正使教材为己使用、有效使用。
2.倡导个性化备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课改实验中应培养有个性的教师。个性鲜明的教师会思想、会创新、会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注重倡导教师备课的个性化。在备课中要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归纳与指导,注重科研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及分析,注重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让教师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作用,实现教学个性化。3.重视集体备课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会有冲突,因为只有经过激烈的交锋,才能促进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中可以两方面入手:
1、吃透教材,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以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具有两种基本特质:其一是“典型性”,学生是通过教材习得学科内容的,教材必须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其二是“具体性”,教材必须确凿、具体,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智力活动。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单纯围绕“知识点”的说教式的教材设计是片面的,是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不迷信书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备学生,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等。
三、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学科教学研究。1.把握学科教学研究重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在教材内容上的简单更新,它更多的呈现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的是生活化,要求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的是活动化,通过活动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教学时空的开放化、学习方式的探究化;在教学效果的呈现上注重内化。本学期将以此“三化”为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加强调研和研讨,发现典型,适时推广。2.加强教研活动的专题化、系列化。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化研究方式,积累典型案例。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工作方式由过去重横向的“点” 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的跟踪指导,最后,通过“教育教学随笔”的形式促进教师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善于理性思考的教育者。
3.加强教学评价研究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本学期将积极开展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探索合理有效的品德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
四、加大科研力度,不断丰富品德课程内涵
本学期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新课程规范实施、科学发展。通过课题出成果、出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寻求新的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课题组教师将继续围绕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这一主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培训,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使全体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2.加强专题研讨。
课题组将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以使各子课题的研究在相对独立的格局中兼顾整体性,并使各子课题研究进度得以平衡,质量得以保证。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对活动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活动化方法途径的探索等,对原有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具有理论含量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展示活动化教学成功课例,加强教学研讨。3.加强阶段性成果总结。
要求课题组教师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积极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推出研究成果。利用学科论坛、《吴江教育》杂志等平台,积极推广各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作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具体工作:
九月:
1、制定思品与社会的工作计划。
2、常规考核:计划、备课。
十月:
1、抓好教学常规,加强思品与社会课的检查,增强全面育人、以德为首的意识。
2、常规考核: 听课、评课。
十一月:
1、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2、常规考核:上课。
十二月:
1、教研组思品工作总结、交流。
2、常规考核:备课、总结
一月:. 常规考核:期末测试
第四篇:2018—2019第二学期品德学科组工作总结
我们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是一个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教研组,我们大部分人员是班主任,担任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时间相对是比较紧张,但我们还是以区教研室思路为指导,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扎实进行“路径研究”,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的培训和学习,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新教材课程的理解和把握,通过系列学习,老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有助于平时的品德教学实践。我组教师还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的新教材培训,以及各项教研活动,珍惜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回来后在组内交流,以求与我们的工作融会贯通,不断地总结经验,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集体备课,完成教学活动
教研工作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课堂、围绕质量、潜心研究是教研立足的根本。所以,我们认真执行学校课程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品社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期初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切实加强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组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备课时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课时,能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本着“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宗旨,积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求效益,鼓励教师切实改革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课后能关注活动的延伸,让活动切实起到教育效果。
三、重视整合,丰富课程内容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工作中发现,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要想把每一次活动做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深入下去了。但是如果能够和校本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到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感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科的整合,孩子们不仅在课外活动中深入了解,更在课堂中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四、培养组件年轻的团队
为了让本学科更加充满活动力,我们组推出青年教师李如雪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研修班”实践研究学习活动。
五、做好课堂常规教学
1、课堂中活动的问题。在课堂中要大胆地设计各类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当然,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三个特征:真实性、针对性、多样性。
2、资源的问题。我校资源库的资料需不断完善,如果每课都有相应的媒体资料,教师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思考如何创设氛围、组织教学上,那么,此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有提高。
回首一个学期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在今后的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
第五篇:2012学年第二学期品德科组教研工作总结
2012学年第二学期品德科组教研工作总结
“时光在流逝,生命值多少。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只要你爱学爱问爱动脑,天地间奇妙的问题你全明了。”当这首美妙的旋律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时,一个学期又在我们的匆匆忙忙之中过去了。为了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向更科学,更捷径的路子迈进。现将我校这学期品德教研组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校共有学生五百多人,这些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态度不端正,没有上进心和进去心。我校现有思品教师12名,教学班12个,相信经过这学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校撑起另一片天空。
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 学生。
4、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6、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
三、采取的方法措施
1、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实现常规教学规范化。
2、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
4、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各种不良习气的调查。
5、开展一些活动,小检测,对他们进行督促。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到社会中,生活中体会。
7、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对班级垃圾进行分类。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学期的教研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仔细,要求不是太高;对教师在思品教学中的监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加强力度。以自己为尺子,规范其他的教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