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林农场加大民生投入(范文模版)
红林农场移交昌江后民生投入力度大
昌江政府网1月7日讯(通讯员林朱辉 林立运)2014年3月红林农场属地化管理以来,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以农垦改革“三融入”为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动发力,加大民生投入,帮扶职工增收,让广大干部职工真正得到农场属地化改革带来的实惠。
2014年以来,昌江红林农场争取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投入166万元解决红林10队等共858人安全饮水问题;投入156.1万元解决红林农场高雷区避雷防雷问题;投入451.8万元组织实施红林区2队棚户区住房24套1440平米建设;投入312万元建设红田社区污水处理项目;投入902.5万元扩建红林中心幼儿园和改善红田幼儿园基础设施条件;投入320万元对红田社区道路进行改造。
2014年,红林农场共投入907.8万元,在防洪、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道路照明、医疗卫生、安全饮水、办公作业场所等方面进行建设或改造,全场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红林农场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帮扶困难职工群众脱贫,配合县民政局调查并确定了61户困难职工家庭为 “双特”帮扶对象;配合县政府做好14户特困职工家庭 “一帮一”帮扶工作,出台《2014-2016年贫困职工帮扶创收》方案,安排自有资金200万元,通过“合作社+贫困职工”的方式发展牛、羊、三鸟(鸡、鸭、鹅)、鸽子、蜜蜂等养殖业。
为落实《昌江黎族自治县贫困村三年扶贫攻坚规划(2014-2016)》文件精神,确保扶贫工作与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该农场投入近8万元帮助七叉村何辉德、陈亚表等6户贫困户建造猪圈、鸭舍、鸡舍等,发动农场机关干部捐款共9600元,为贫困户购买母猪苗,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做好跟踪服务等工作。
在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方面,红林农场每年增加115万元用于提高医院、防疫站、幼儿园等人员工资待遇;争取公益林管护经费通过县财政支付给农场,为13名无岗职工创造了就业机会;环卫工作纳入全县管理范畴,农场71名环卫人员得到专项经费补贴;通过清理土地“三过”清理土地面积798.30亩,以土地换就业方式新安置职工就业71人。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林农场将继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农场改革和发展成果。
第二篇:加大投入 狠抓落实
创新理念 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孕前优生促进工作
磐石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几年来,我们磐石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孕前优生促进工作作为推动人口计生事业新发展的突破口抓住不放,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把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作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增强人口计生工作亲和力,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实施农村免费增补叶酸、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产前筛查为切入点,强化措施,规范工作流程,取得了孕前优生促进工作的全面扎实推进的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效果
1、争取领导,确保孕前优生促进工作保障到位 孕前优生促进工作,是一项社会化工程,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形成社会合力,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目标的实现。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计生、卫生、民政、残联、妇联、财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推动职责的落实,为孕前优生工作提供领导保障。二是成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师
资培训、日常工作指导和检查评估,确保了孕前优生工作的技术支撑。三是组织推动高起步,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10项民心工程,与全市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动;磐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磐石市孕前优生促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部门职责,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确保了孕前优生促进工作在全市的深入开展。
我市又投入资金670多万元,新建了面积为2600平方米市生殖保健医院,新购置了彩超机、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钼靶机、高频移动式x射线摄影机、彩色红外乳腺诊断仪、乳腺病治疗仪、可视人流机、前列腺治疗仪、妇科不孕症治疗仪、利普刀、依维柯服务车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使我市技术服务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优生促进工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物资条件。
2010年由于原服务站长退休,服务站技术力量受到了影响,我们市计生局积极协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批准从卫生部门调入了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优生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2、宣传倡导,确保孕前优生促进工作引领到位 优生优育有关知识是广大育龄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坚持宣传开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把孕前优生知识送到千
家万户。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人口文化长廊等载体广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二是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系统和妇联组织的服务网络优势,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全面提高群众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和能力。依托市、乡、村三级网络平台,利用各种节日、集市进行发放宣传品,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三是突出免费增补叶酸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这两个重点,锁定重点人群。我们服务站深入各乡镇巡回开展“优生促进情系新生命”为主题的优生促进宣传活动,向计划怀孕的夫妇传播优生科学知识,增强出生缺陷预防意识,树立“健康饮食、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观念,积极引导夫妇接受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做好孕前准备。有效提高了群众优生优育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为开展孕前健康检查奠定了基础,为“优生工程”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四是作为吉大一院产前诊断中心协作单位,对前来服务站进行孕期体检对象就产前诊断的目的、意义一对一的宣传,让每个孕妇都了解产前筛查的必要性,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和支持。
3、强化培训,确保孕前优生促进工作支撑到位 孕前优生促进工作有很强的专业要求。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加大了培训力度,提高了师资标准,确定了培训内容。一是培训骨干师资。根据孕前优
生促进工作的内容,以及市、乡、村三级工作职责,我们请专家组对市乡服务站具备执业资质人员进行了骨干师资培训,重点对工作流程和遗传咨询进行了讲解,使21名骨干师资的孕前优生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二是培训乡镇技术服务人员。为确保培训效果,仍然请专家组成员对乡镇服务站14名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把出生缺陷预防、婚后和围孕期保健的咨询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提高了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三是培训村级计生员和目标人群。以市、乡骨干师资为主、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为辅,普遍开展了对村级专干和待孕人员的科普知识的培训。市服务站组织专题培训会 9期,集中培训乡镇技术人员162人次,带班轮训 365人次,使全体技术服务人员掌握了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流程。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4、加强指导,确保孕前优生促进工作服务到位 为使宣传咨询取得实际效果,我们经过高危初筛,将目标人群划分为普通和高危两类。按照婚前、待孕和孕后将普通目标人群分为三类,重点对婚前医学检查、生理和心理保健知识、饮食营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孕前医学筛查和营养素补充等科普知识进行宣传。在已有35岁以上和病残儿再生育的高危人群的基础上,我们又将三种情况纳入高危,实施建档管理。一是对患有基础性疾病的夫妇,建议其治愈疾病后怀孕。对患有慢性疾病的,特别是女方患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建议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妊娠时间。夫妇双方任何一方患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建议其患病期间暂不怀孕。二是对有不良环境接触史的夫妇,建议其在孕前脱离或调离工作岗位,接受相应的检查后怀孕。三是不明原因智力低下以及有遗传家族史的夫妇,进行必要的家系分析,确定遗传方式,推算再发风险,告知其预防遗传病缺陷儿出生的方法。对难以做出答复的,告知其到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或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咨询。通过工作的细化,及时掌握了育龄群众的个性需求,为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程度。
5、规范流程,确保孕前优生促进工作管理到位 要使孕前优生工作深入开展,需要有更多的人掌握工作技能。要让更多的人胜任此项工作,就要规范流程明晰要求。一是实施项目化运作。我们制定了《磐石市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和《磐石市国家免费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文本,各服务站在项目文本的框架下制定工作计划。项目运作使孕前优生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阶段有总结、年终有评估。二是设立优生门诊、产前筛查门诊,做好阳性和可疑病例的转诊,落实后续诊断,并定期对转、会诊的病例进行总结,以提高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截至目前我们共做产前筛查有12例。查出有一例5个月孕妇,胎儿为先天畸形。经介绍到吉大一院产前诊断中心,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内脏外翻等
畸形,行引产术。孕妇及家属非产满意。三是完善门诊服务流程。在门诊的各项服务中,我们主动提供宣传服务,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引导需求,并将高危人群的工作流程规范为接诊-高危初筛-宣传教育-知情同意-实验室筛查-咨询-建档。去年以来共计提供咨询 余人次,优生检测 例,占当年出生人数的 %,免费发放叶酸 人份,占当年出生人数的
%。四是建立档案。经过初筛,对普通目标人群进行优生咨询登记,记载基本情况、咨询事项和指导意见;对高危人群建立《出生缺陷高危孕妇综合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高危人群建档 份,建档率100%。五是随访服务。对孕前掌握的高危人群,孕后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访视服务,督促其按时进行孕期保健;产后结合知情选择工作的随访要求,分别在产后一个月和产后三个月进行访视服务,重点察看母子健康状况,并指导落实避孕措施。
二、工作体会
1、深化了科技练兵,提高了专业能力。自2001年我市实施三大工程以来,每年都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纳入培训计划。尤其是去年以来,免费增补叶酸和免费优生检查及产前筛查,经过系统的培训,将咨询内容和技巧作为科技练兵的重点内容之一,规范标准,强化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
2、深化了惠民行动,扩大了受益人群。孕前优生促进
是人口计生工作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家庭,不仅承受着病痛,还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压力。通过对他们的咨询和培训,不仅为其提供了知识和技能,还减轻了他们精神上的压力,优质、及时的服务,使更多的群众成为人口计生工作的受益者,增进了家庭福祉,促进了社会和谐。
3、深化了优质服务,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孕前优生促进工作是一项关系国家未来的崇高事业,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通过一年来,深化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通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路径,推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二○一一年四月六日
第三篇:加大安全投入
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增强安全生产环境
资源整合以来,在矿部领导督促、协调下,采区及施工项目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次组织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和不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高矿井装备水平,改善了井下的安全生产环境,使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实现“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以来,在通风方面,积极与技术计划部门联系,设计的东贯通工程和斜坡道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预计8月底可以贯通,可以有效解决900米以上东部通风问题。
在设备设施方面:新增矿车50辆,3吨电机车及电控设施1台套,争取的机车大修材料也在购买中,3米提升机井口安全门已货,正在备料,准备安装,通过以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将会提高矿井的本质安全情况,对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提高矿井安全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防治水方面,为三个中段水仓安装了水位监测仪,通过近期的试运行,这不仅对矿井安全渡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降低排水费用也收到了显著成效。
在安全投入方面:在井下生产区域多处实现了永久性支护和锚固喷护,对缓解地压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同时通过不定期变斜式地压监测仪等现代化监测手段,有效掌握了地压变化情况,对指导生产方面初见成效。同时在我区井下生产区域实现安全标志警示全覆盖,为井下生产组织和遇急情况下安全撤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今后,采区将积极争取安全工程的投入等等,继续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努力变“人防”为“机防”,向着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迈进,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贡献车间应有的力量。
审 核:
报 道 人:
报道单位:
2012年7月22日
第四篇:加大投入惠民生,新起点上谱新篇
加大投入惠民生
“六大工程”亮点多
新起点上谱新篇
—解读桓台县2011年1号文件
桓台县自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将《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作为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转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充分体现了桓台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民生情怀、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2010年,桓台县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直接投资达4.2亿元,被授予“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称号。今年,桓台县安排民生工程预算资金达到6.2亿元,为历年来最高。
桓台县委、县政府2011年《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重点做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善人居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大民生工程”。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桓台县“一号文件”第一条就是实施以农田排灌系统建设和河道疏通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这与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是一致的。2009年9月,桓台县被确定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期为三年,项目总投资8124万元,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58万亩。工程涉及全县5个镇130个村。2009、2010两期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3万亩。其中铺设PVC管道956km,新打机井535眼,安装室外射频卡控制器1656台,新修生产路84km,新建小型扬水站8座等。工程涉及新城、果里、唐山、荆家4个镇90个村。去年,项目区10.3万亩小麦及时浇了越冬水,保证了小麦在重大旱情面前没有形成灾害。2011年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28万亩,铺设PVC输水管道594公里、配套室外射频卡控制器890套、新建土壤墒情监测站5处、新打机井290眼,投资3340万元,工程涉及全县3个镇40个村。三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完成后,可年增粮食生产能力1558万公斤,年增节水能力2000万立方米,受益人口15.62万人,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项目区内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一人一锨一卡就能浇地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号文件”同时指出,今年将落实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长效机制,对达到秸秆禁烧要求的予以补助;适当压缩还田面积,促进秸秆青贮养畜、固化,鼓励建设沼气池。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桓台县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的十件实事之一。工程建设规模、自动化管理程度及整建制受益人口在目前全国县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均居第一位。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2.2亿元。其中,新打水源井32眼,水源管理房19座,建设村头管理房273座,安装信息自动化控制设施204套,先进的信息管理调度中心及覆盖全县的335公里主管网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已供水到村头,全县83个村已实现供水到户。今年桓台县将对村级管网改造实施补助政策,组织精干力量,及早行动,严格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实施道路改造和绿化工程。今年我县将投资1.1亿元组织实施王徐路西延、东岳路北延道路建设工程,总长度约5577米。行车道、绿化、雨污管线、路灯、交通设施等配套一次到位,增加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投资502万元实施镇南大街、公园路等道路绿化工程,绿化总面积3万平方米,使城市绿化格局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化体系,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休闲环境。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做好新农保国家试点的扩面征缴工作。作为桓台县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2008年施行以来,参保率、收缴基金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农民参保由以前的“要我保”变成了“我要保”,积极性倍增。截至去年年底,全县8个镇共有12万人参保,平均参保率达到93.4%,收缴保费4925.9万元,为全县71206名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3632.4万元。2010年10月,桓台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第二批试点单位。今年将继续做好新农保国家试点的扩面征缴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参保范围由18周岁扩大到16周岁,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到每人每月55元,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给予缴费补助,参保率力争达到90%以上。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2010年桓台县城镇居民参保59983人,截至目前,参保人数已达到了77983人。通过各级不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桓台县城镇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级医院统筹基金报销比例由去年的55%提高到60%,提高了5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平均补贴较去年同比增长39.6%;三是积极建立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费救助制度,城镇居民由统筹支付限额的5万元提高到大额救助的12万元,学生、少年儿童由统筹支付限额的7万元提高到大额救助的12万元,最高支付限额平均提高了6万元/人。例如一居民患者,在二级医院完成治疗总共花费12万元,那么按照今年的比例最高可以报销12万× 60%=7.2万元,按照去年的报销比例5万×55%=2.75万元。门诊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900元,最高支付限额以下部分由门诊统筹基金支付30%,参保人在享受住院待遇的基础上,门诊统筹年累计支付270元/人,实现“保大病”到“保基本”的延伸。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低保对象分类施保。截至目前,全县8个镇全部建起了高标准敬老院,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建制建设高标准的敬老院。今年,桓台县将继续开展敬老院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管理建设活动,加强对全县敬老院的管理,使敬老院在设施配套、生活质量、管理规范、档案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县已建成6家养老机构,村级、社区养老机构正逐步兴起,建议新建小区在规划上要把建设养老设施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考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让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桓台县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300元,月人均补助标准达到了89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1元提高到316元,月人均补助标准达到了245元。为进一步加强孤儿救助工作,促进孤儿健康成长,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为全县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去年7月,桓台县民政局和县慈善总会就已先期开展了“爱心助孤”结对助养活动,其中1至12岁孤儿每人每月救助标准为260元,13至18岁孤儿资助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孤儿满18周岁结对助养活动终止。今年1月,由桓台县民政局、教体局、慈善总会、淄博天煜臵业有限公司和县信息中心共同发起的“手牵手共享阳光,心连心共同成长”桓台县城乡中小学生结对帮扶大型慈善活动的启动,更是把爱心助孤活动推向高潮,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桓台县“一号文件”再次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到民生工程中,特别是义务教育段“全免一补”,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了中小学作业本费,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乘车补助由去年的400元提高到500元。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200元给予生活补助;对考入县职业学校的桓台籍农村学生免除学费,对职业学校高
一、高二农村学生和城区困难家庭学生按每人每年1500元发放助学金;对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按照每人每年1500元给予经济补助,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给予2000—3000元入学补助,对低保家庭大学生实行学业全过程救助;对农村低保家庭和城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每人每年给予600元补助,决不让桓台籍学生没有一个因为家庭贫困失学。继续对全县50家乡村少年宫给予每所3万元的补助。为了缓解就学压力,将在县城南部规划建设一处小学,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红莲湖二期工程。投资1.2亿元的红莲湖公园二期工程,计划两年完成。红莲湖二期工程西起柳泉北路,东至803省道,全长1730米,均宽340米,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22.7公顷。工程在坚持整体性、生态性和参与性原则的基础上,以桓台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点缀,以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为依托,将项目的设计目标和定位为集自然休闲、商业休闲、文化休闲及康体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
加快推进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涉及县境内大、小河流16条,治理河流总长度214.84公里,总投资8.57亿元。2008年完成了大寨沟蓄水项目、引黄蓄水补源项目、马踏湖邢家湿地项目。2009年完成了邢家湿地植物种植项目、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大寨沟向鸿嘉集团输水项目。自2008年以来,已完成引黄10次,有力缓解了水位下降趋势。2011年,将重点抓好小清河干流应急治理工程、马踏湖生态蓄水库、三岔湾人工湿地工程、跃进河综合治理工程。
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污水管网建设。重点加强对工业异味和扬尘治理,确保空气优良率进一步提高。目前,县环保局正在对城区空气监测点进行监测,对城区5公里范围内空气环境实施分类整治,包括粉尘排放和烟尘排放。对于环保手续不齐全的排放单位进行关闭,手续齐全的,按照环保标准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实施搬迁。下一步,城区5公里范围之内不再审批任何有排放污染的企业、项目,从源头上杜绝大气污染。今年桓台县还将投资1400余万元实施环科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网扩容建设,全长约4800米,提高城区污水的处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桓台县将继续深入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继续落实党委书记“三个一”工作制度和农村党员社情民意联络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干部村村访、大接访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案制度,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群众,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成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转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把公共财力更多地投到群众直接受益的事情上,把工作精力更多地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民生才能持续改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今年全县上下将严格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优先、足额安排民生资金,并按时间或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同时,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继续把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上,加大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村公益事业等支出。
第五篇:国营红林农场发展简介
国营红林农场发展简介
郭承志
国营红林农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区域分布在昌江的石碌镇、十月田镇、叉河镇、七叉镇等,土地总面积16.4万亩。截止2008年9月,全场有29个生产队,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点5个、场办医院1家,总人口1.2万人,在岗职工总人数 2379人。年生产总值 11220万元,其中自营经济总收入3777万元, 农场固定资产额近1.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798元,自营人均收入7522元,职工年纯收入16357元。
1958年4月,经海南农垦局批准,在昌江(当时称昌感县)境内的连片土地上,组建东海、黄海、洋海、雅康、昌江、泰山共6个国营农场。1958年10月,国家实行人民公社
化,场社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种制度,业务仍受海南农垦局直接领导。东海、黄海、洋海、雅康等4个农场并入石碌人民公社;昌江农场并入海尾人民公社;泰山农场并入邦溪人民公社(今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1959年2月,原洋海、雅康农场与石碌人民公社分离,并入邦溪人民公社,同年4月,场社分离,东海、黄海农场合并称广东省国营叉河农场,场部设在原黄海农场场部;雅康、洋海、泰山农场合并为国营雅康农场,场部设在原雅康农场场部。农场党委和场长领导下的科室行政机构有组织科、供销科、生产科、人保科、机运科、基建科等科室。1962年8月,雅康农场并入叉河农场(场部亦在现址),设有行政办公室、计划财务科、供销运输科、生产科、农械科、工业基建科、武装保卫科等部门。1964年2月,机构改革,设行政办公室、人保科、供销运输科、财务科、生产计划科。1966年8月,根据广东省农垦局的指示,划出原昌江和雅康农场部分土地组建国营红田农场。
1969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叉河农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五团(简称“四师五团”),王彦甫任团长,靳福盛任政委。农场改为兵团建制后,机构一律改为部队建制,生产队改为连队,并以阿拉
伯数字排序,团部设一部三处,即司令部、政治处、生产处、后勤处等部门,共设有25个连队,全团实行团到连队的两级管理建制。
1974年10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恢复农场管理体制,称广东省国营叉河农场,陈启智任场长。设行政办公室、保卫科、生产科、供销科、计财科、基建机运科。1977年6月,在稳定原有机构的同时,基建机运科职能分离,设基建科和机运科,并增设劳动工资科。1981年1月,国营叉河农场改称广东省国营红林农场,7月调整机构,设行政办公室、生产科、劳动工资科、基建科、机运科、供销科、财务科、司法办公室、公安派出所,并成立昌江县农垦公安分局(非农场所属机构,隶属通什农垦局领导)。派出所受昌江县公安局和农场双重领导,人员编制仍属农场统一管理。1983年1月,在保留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办公室和计划生育办公室。1984年5月,增设计划科,成立商贸公司。1986年6月,撤销经营管理办公室。次年1月,商贸公司脱离行政领导机构,成为独立的承包单位,司法办公室改编为法庭,法庭受昌江县法院和农场双重领导,人员除庭长外,均属农场统一管理。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原广东省农垦总局所属的海南
农垦局和通什农垦局合并为海南省农垦总局,国营红林农场更名为海南省国营红林农场。企业党政分开,实行场长任期目标负责制(每届任期三年),党委办公室与行政办公室合并,统称为场办公室(具有党委与行政双重职能),宣传教育科职能分离,另设教育科划归行政职能部门,计划科并入生产科统称生产计划科,基建科改为基建公司,撤销机运科,增设开发办公室和审计监察科。开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外联系,引进合作项目或规划独立经营项目,并主管农场新建项目业务。1989年2月,成立护林保胶办公室,属派出所管辖;9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入工会,成为工会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1992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11月农场机关机构改革,压缩非生产性管理人员,机构由原来的18个精简为8个,即政工部、场长办公室、生产科、财务部、经济合作部、保安部、行政管理科、工会等,机关干部由原来的73人,精简为48人(场领导7人)。其中政工部7人,行政部门29人,工会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