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题(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1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考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考试题》。

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题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

(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6)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试论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备课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为上课做好准备:

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2.了解学生。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具体地说,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的编写。(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教师上课一定要有经过详细准备的教案,但上好课又不仅仅是有好的教案就足够的,相反,过分拘泥于教案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善于根据实际情

况灵活地运用教案,才能把课上好。一般来说,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教师表达清晰;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课堂气氛热烈。(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学生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作业两种,学生作业的直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结合本案例回答: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说服法的含义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和说服经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讲道理,举事例,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这种真实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深刻的体会中,对以往认识形成冲击,在矛盾之处颠覆此前的观念与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认识,构成新的正确的观点。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讲。解、可以是谈话,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对一些观点进行反驳,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要求,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在对学生进行谈话时,有必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事先对达到什么目的形成构建,然后再根据这个目的进行交谈,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尽量避免过长的讲解,这样容易冲淡原有的主题,使得学生对此次谈话的目的不甚了解,达不到原定的目的。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达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教师在运用该法时,应尽量避免说一堆空泛的理论,这些理论很可能不着边际,也难以反映应有的主题。教师可以将讲道理和举实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分析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同时在说理的过程中,注重话语的节奏,不应太快,同时要注意谈话的趣味性和有意义性。

③注重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应该把握时间的度,既不要太长,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也不要太短,很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将懂未懂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有可能学生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将老师说的道理弄明白,如果学生还没有明白,继续进行诱导,到适当的程度再戛然而止。

④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着重在于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份态度既深藏于心,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做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点很重要。教师信任学生,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态度来进行回报,对教师也非常信任,教师在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将虔诚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都体现出来,必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特有的本质属性。可以这样理解: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的能动体,他不仅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实践对象,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另外,学生也是有血有肉、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这就意味着要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愿望、需要和尊严,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第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关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首先,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其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

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各个国

家都把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共青团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的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

试论述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凭空产生,它一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但同时又都是在各个时期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即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3)教育不能照搬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也不能夸大教育的独立性,否认其社会制约性。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一方面,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就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所掌握和运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问题,使其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实现的,教师的言语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相比的。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象,也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什么是陶冶?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制约的作用。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的要求有:①创设良好情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和校风。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不仅与教师和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情境自发地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配合以启发、说服。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绝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论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实例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

育影响的。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并由此使人们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方向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

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

系。

(2)善于同学生交往: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朋友,积极与学生交往,和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高。

(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人格尊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得到尊重与信任。

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1)课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如课程方案的合理性,改革方案的必要性等。(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作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教学通过教师的参与,教师的课程准备、态度、能力、合作等多方面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而学校作为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对于课程方案的管理、领导和行政支持,是课程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

(3)地区发展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对教职工队伍的培训,时间的安排与信息交流等。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要求? 一堂好课应符合以下要求:

(1)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明白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弄懂、弄透,熟练掌握。(3)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有条理的和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和行为要符合规范,不能与科学结论或公理相悖,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如果教师的表达富于感情、动人,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6)气氛热烈:课堂气氛是指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7)组织严密: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进行得较为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也就是说,整个课的进行基本符合课时计划的设计,各个部分进行得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需做哪些方面的工作?(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发展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班主任确定核心成员应认真、慎重,真正选出能发挥核心作用的积极分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的首要保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见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团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和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式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便能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其次,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并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1)教学的首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

才能。这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科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作用。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知益能、陶冶性情。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趣、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地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强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

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

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有:(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状态。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是否理解难以检验,即使他们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只有深刻的理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赞科夫倡导“重视理论知识在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求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基本原理及体系,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保证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教学中的实际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这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如实验、实习、参观等;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1)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而社会分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需要形成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一致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要加强学前儿童入学准备,使他们在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它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

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逐渐大众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家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和学分的互通性。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职责,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什么是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有哪些?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或气氛。

(2)复习检查。复习检查的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的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次课学习的内容,也

可以是以前学过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一般可将发展目标分为远期的、中期的、近期的。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确立班集体目标还应具备以下要求:①体现时代精神;②有明确的指向性;③注意目标的层次性;④具有可行性。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学生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主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规律。(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班集体在学生参加教育活动中成长,活动本身又使学生为集体出力并显示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有受到同样教育的权利,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包

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

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就涉及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问题。教育管理民主化,从宏观上讲,是指教育立法、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民主化,使更多的人参与教育决策,以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从微观上讲,是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学校组织和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使学校全体成员及校外有关人员都参与学校的管理。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延续社会的发展。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教师的学识、各种观念、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成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自己当成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备课即教师课前的准备,是为上课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着重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对学科教学有个总体的把握。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钻研教科书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阅读、钻研参考资料是为生动、有效地体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服务的,所以选择参考资料要有的放矢,不在多而在精。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

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和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诊断测验、座谈、个别谈心、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作业调查、个别辅导等方式,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做出教学策略的选择,具备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的条件。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程序,即先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再制定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最后制定课时计划。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特别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教育的终身化体现了教育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适应了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谐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还包

括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的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你是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

(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从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征服占有为目的,而以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中学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中学体育的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简述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成。(1)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 从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构成上看,由于教育法律的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的不同,教育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也不同。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可从纵向上将我国的教育法律分为六个层级:一是《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二是教育基本法;三是单行教育法;四

是教育行政法规;五是地方性的教

育法规;六是教育规章。(2)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 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它所调整的教育关系的性质或教育关系的构成要素不同,划分出若干个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使之在横向构成上呈现出门类齐全、内容完整、互相协调的态势。人们对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教育关系构成要素的认识不同,判别教育法律体系横向构成的种类所采用的标准不同,以致对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的表现形式作出不同的划分。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教育基本法律的统领下由六个部门法(单行法)构成,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学校咨询的任务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

学校咨询和辅导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试论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具有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制约,学生具有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学习效果愈好。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地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还是教师主导的结果。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发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

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新课程改革除了强调学生通过书本加强对间接经验的获得外,也大力提倡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获得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知识不是被动灌输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课题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知识是建构的,学习是通过建构过程来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等能力。

(3)分科与综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坚持科学主义的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

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是为上课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这一环节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情况。智力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和质量;非智力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诊断测验、座谈、个别谈心、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作业调查、个别辅导等方式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做出教学策略的选择,具备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的条件。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程序,即先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再制定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最后制定课时计划。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第二步,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第三步,实施研究行动: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第四步,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一般可将发展目标分为远期的、中期的、近期的。(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技术再生产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知识和技巧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易于获取,因而可以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并为以后的科学技术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学研究是少数人的个人爱好。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科学家和专门的科研机构。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先的业余爱好者变成了职业科学家,他们从事专门的研究活动,以科学研究为终生追求目标,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了庞大的学科体系。

(3)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一下子便能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并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德育工作中,怎样用好奖励和处分?

在德育过程中,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评价,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向

上,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生。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励与处分一定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不主观片面,不讲情面。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奖励由少数人决定,难免主观武断,出现差错,得不到群众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奖励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义。(3)注意宣传与教育。进行奖励与处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不只是教育被奖励者,也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所以要有一定形式与声势,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并通过墙报、广播、橱窗等加以宣传,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怎样优化教师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它对教师工作有重要影响。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含着很多内容,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乐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应该做到爱党、爱人民,关心他人甚于关心自己;教师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热爱生活,自己就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蔡元培先生在担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敦品”“励学”的要求。高尚的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国外教育家曾形象地概括出一个优秀教师的十二种优良的品质:有耐心、尊重每一个人、态度友善、兴趣广泛、仪表良好、公正、有幽默感、品行好、关心人、宽容、诚实、有办法。据调查,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教师的不良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无耐心、爱训人、嘲讽学生等。据调查,我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自我,自觉扬长避短,完善人格。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更多地强调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多数人成了陪衬者。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点有: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着眼于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达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基本内涵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风貌。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提升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②培养受教育者独立的人格;③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班级的领导核心一般指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班干部、团支书和班级骨干都应当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是实行班级制度的示范者,是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的带头人。实践证明,班集体凝聚力的强弱和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风,都与班级核心骨干能否发挥核心作用密切相关。(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严格明确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的首要保障。

(4)正确的班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主要考虑:

(1)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2)问题必须有科学性。(3)问题必须明确具体。

(4)问题要新颖。研究的问题要有创新性。

(6)问题要有可行性。研究的可行性要考虑是否具备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只有三者都具备时才能成为研究课题。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现今的人类文明是由文化科学的世代继承而来,没有对前人文化遗产的继承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而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整理传授给下一代,对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需要文化科学,同时需要人们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高尚的社会道德风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对新一代人在教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还培养其思想品德,把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实践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育人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不仅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证,更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道德水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创造基础性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潜能的充分

开发依赖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正确的教育,在社会生活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是学生群体的潜能开发者,使每个学生固有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体的智能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人的潜能是存在个别差异的,个体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潜能上的差异要求教师及时认识、创造条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从这一角度讲,教师早期发现学生潜能中的优势,并能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及时引导和培养,便是对潜能巨大的超常学生进行了及时的智力开发。无论是对学生群体还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教师对人的潜能的认识和早期开发,都对整个社会的智力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最为典型的争论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相关,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它们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科学技术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对教育具有动力作用,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应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因。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表现为: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这样教育的质量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每次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技术。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不仅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各种技术条件。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

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它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的基本方式是“掌握”,这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或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3)认识的教育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他认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让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的人格。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不能把教学的教养作用(知识涵养)与教学的陶冶品性的作用分割开来,应该把知识涵养与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你主张用哪种模式管理班级? 班级管理的模式一般有四种,分别为:

(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上述各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势和作用,在实际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发展情况来选择或兼用不同模式。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

(1)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明白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并懂、弄透,熟练掌握。

(3)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有条理的和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和行为要符合规范,不能与科学结论或公理相悖,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如果教师的表达富于感情、动人,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6)气氛热烈:课堂气氛是指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7)组织严密: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进行得较为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也就是说,整个课的进行基本符合课时计划的设计,各个部分进行得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始终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这就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要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结合实际论述加强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意义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德育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从长

远看,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把现代的中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德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另一方面,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的影响。特别是现阶段,国内外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及现实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给青少年的思想和品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有: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教育的终身化体现了教育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适应了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谐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还包括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的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儿童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方向的影响。

请你谈谈非指导教学法的运用特点。

非指导教学法是由罗杰斯倡导的。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点。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

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非指导教学法的运用特点有:(1)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生产力不发展或发展不充分,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往的局限,造成人的片面、局部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人口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态,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专门手艺的奴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在其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更甚,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了顶点。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查人的发展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只有将教育与人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良好测验的标准有哪些? 一个良好测验的标准有:

(1)实用性强:一个良好的测验要便于组织、实施,节时省力。(2)信度高: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标准化测验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0以上,最低不小于0.80。

(3)效度高: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可用考试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来表示。标准化测验要求效标关联效度在0.45以上,考试才算有效。内容效度没有确切的数据指标,它是由测验编制者、使用者运用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一般认为,内容效度应达到80%左右。

(4)难度适中:测验的难度是指测

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来表示。一个良好的测验要求试题难度适中。

(5)区分度高: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测验,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应该得低分。

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性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6)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当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1)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和运用实践的能力。②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③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具有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传递着人类的文明,被誉

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

1.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易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2.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 要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首先要了解学生集体形成的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组织和团结集体;②第二阶段:初步建立核心和舆论;③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班集体在学生参加教育活动中成长,活动本身又使学生为集体出力显示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6)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

试论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一)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备课从三方面做好准备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2.了解学生。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而准确了解的基础上。

3.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

要途径和措施。

结合本案例回答: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说服法的基本要求①明确的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要求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达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③注重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④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特有的本质属性。可以这样理解: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的能动体,他不仅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实践对象,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另外,学生也是有血有肉、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这就意味着要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愿望、需要和尊严,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 第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关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各个国家都把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5)检查知识。教师 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共青团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的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决定作用表现为:①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 教学中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实现的,教师的言语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相比的。

什么是陶冶?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德育的要求有:①创设良好情境。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教育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善于同学生交往: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朋友,积极与学生交往,和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1)课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如课程方案的合理性,改革方案的必要性等。(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3)地区发展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要求?

1)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明白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有条理的和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和行为要符合规范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5)表达清晰: 6)气氛热烈:课堂气氛是指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组织严密: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进行得较为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需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教学的首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地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

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有:(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

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3)正

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状态。(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教学。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1)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职责,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还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学生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

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

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教师的学识、各种观念、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成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自己当成朋友看待

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5)检查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备课即教师课前的准备,是为上课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情况。(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做出教学策略的选择,具备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的条件。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 你是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

(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学校咨询的任务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学校咨询和辅导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2)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应注意: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基本内涵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风貌(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最为典型的争论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相关,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结合实际论述加强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意义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

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良好测验的标准有哪些?

1)实用性强:一个良好的测验要便于组织、实施,节时省力。(2)信度高: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标准化测验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0以上,最低不小于0.80。

(3)效度高: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可用考试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来表示。

(4)难度适中: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来表示。5)区分度高: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3)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理论联系实际 6)因材施教原则

第二篇:2017年新疆教师资格认定(小学)考试题

2017年新疆教师资格认定(小学)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____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2、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__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____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____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罗杰斯

D.科尔伯格

5、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在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 A.授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

6、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____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7、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____ A.人的潜能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D.有无心理疾病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____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____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0、教学测量运用的方法是____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____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遵循“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这一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为____ A.传递—接受式

B.引导—发现式

C.情境—陶冶式

D.自学—辅导式

13、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14、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称为____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教育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道德评价能力

15、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____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16、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开始的。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7、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综合层次所属的目标领域是____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行为领域

1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____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9、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A.教学活动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D.劳动活动 2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____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2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____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

1、____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A.夸美纽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2、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____ A.理解

B.审题

C.知识重现

D.解题

3、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的主要形式是____ A.机械记忆

B.理解记忆

C.联想记忆

D.概括记忆

4、”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5、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____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6、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原则是____ A.启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动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属于____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____ 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9、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____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概念学习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____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12、”填鸭式”教学尽管所产生教育效果不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存在教育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____的本质。

A.能动性

B.受动性

C.自然性

D.社会性

13、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____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4、”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____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5、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____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16、美育之“超美育”功能指的是____ A.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B.美育的直接性功能

C.美育的间接性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17、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____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获得D.刺激消退

18、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出对____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__ A.保证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____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2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____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第三篇:2015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高中政治)考试题

2015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高中政治)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主张学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____ A.人本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2、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应性,被称为____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4、以下学校机构不属于行政性组织机构的是____ A.校长办公室

B.教务处

C.总务处

D.教育工会

5、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 A.家长

B.任课教师

C.学生

D.班主任

6、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布鲁纳

D.斯金纳

7、下列情境中代表外部动机的情境是____ A.张翔每天早上自己阅读40分钟英语

B.课间休息时,王峰回到教室看书

C.全校大会上校长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杨阳每天晚上写日记

8、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综合层次所属的目标领域是____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行为领域

9、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试验法

D.实习法

1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____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11、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____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是____ A.壬寅学制

B.戊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戍学制

13、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时期是____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14、一般认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____ A.冯特

B.桑代克

C.华生

D.斯金纳

15、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这是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6、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____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7、下列能够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是____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18、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____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19、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____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2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____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21、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A.培根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22、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A.相互促进关系

B.平等关系

C.授受关系

D.教学关系

23、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____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24、《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____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5、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 A.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26、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____ A.应用学科

B.新兴学科

C.基础学科

D.边缘学科

2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过程,称为____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28、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原则是____ A.启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9、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一顿悟说,与这个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是____ A.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B.尝试一错误说

C.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0、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____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个测验的效度不包括____ 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预测效度

D.直接效度

2、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的练习,毫无进步。其适当解释是____ A.缺乏反馈信息

B.被试疲劳

C.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D.被试缺乏划线技巧

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____ A.服众

B.屈服

C.场依存性

D.从众

4、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当时被称为____ A.庠

B.序

C.学

D.瞽宗

5、问题的解决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____ A.提出假设

B.扩充假设

C.运用假设

D.确定假设

E.检验假设

6、遗忘的发展规律是____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快慢交替

D.均衡发展

7、”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反映了现代教育的____特征。

A.公共性

B.未来性

C.生产性

D.科学性

8、下列哪项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____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地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9、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基他事物之间所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是

A.教育规律B.教育经验C.教育现象D.教育方针

10、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____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幼儿教育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或者到工厂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访问等,这种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属于 ____ A.实物直观

B.模像学习

C.言语直观

D.变式直观

12、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1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著名思想是____ A.“自然说”

B.“元素说”

C.“白板说”

D.“统觉说”

1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____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15、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____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6、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____的中介而进行的。

A.互动

B.行为

C.语言

D.表情

17、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收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____ 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18、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____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9、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____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0、比奈--西蒙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都可以用来测量____ A.意志

B.情绪

C.智力

D.行为

20、比奈--西蒙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都可以用来测量____ A.意志

B.情绪

C.智力

D.行为

21、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____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柆

22、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叫 ____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23、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____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运动技能

D.记忆技能

2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____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25、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的主要形式是____ A.机械记忆

B.理解记忆

C.联想记忆

D.概括记忆

26、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____ A.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B.机械注意和意义注意

C.有意注意和机械注意

D.无意注意和意义注意

27、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____ A.策略成分

B.品德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28、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____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2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3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____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第四篇: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资料教育法考试题

2009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必须与(C)相结合。A 实践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生产劳动

D生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园公民有受教育的(D)。A权力 B权利C 义务

D权利和义务

3、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D)创造条件。A 学校教育

B职业教育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4、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C)学历。

A 研究生毕业

B大学本科毕业

C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 D专科毕业以上

5、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教师申诉的(B)内,作出处理。

A一个月内

B 30日

C 二个月内

D 60日

6、(A)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

A国务院

B教育部

C教育部高教司

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7、高等教育法有关高等学校的规定不适用于(D)。

A非全日制高等学校

B 成人高等学校 C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研机构

D自学考试助学机构

8、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B),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A理论联系实际

B实行产教结合C加强实践环节

D适应社会需要

9、民办学校是(D)A企业法人

B事业法人C社会团体法人D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10、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C)内作出受理、不予受理、限期补正等处理。A 5日

B 7日

C 10日

D 15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法治化

2、教育法律体系

3、教育行政复议

4、教师资格制度

5、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2、简述教育投入“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的规定。

3、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4、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一般应具有哪些条件?

5、实施职业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6、简述教育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15分)

1、教育申诉制度的概念、特点及教师申诉的范围。

2、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五、案例分析题(15分)2008年6月A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某因在纠纷中致伤同学,经所在学院和校学生处研究并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批准被学校,给予陈某开除学籍的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的文件由陈某所在学院办公室送达陈某,未加盖学校公章。陈某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决定,遂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第20日做出维持学校处分决定的复查意见并告知陈某。陈某离校两月后又向省教育厅书面申诉,省教育厅不予受理。陈某认为学校在对其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告知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A大学的处分决定不合法,便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你分析:(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是否合法?为什么?(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是否合法?为什么?(4)你认为法院应如何判决?为什么? 参考意见:(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不合法。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由A大学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作出,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作出决定之前应听取陈某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决定后应向陈某送达盖有学校公章的正式处分文件,并告知其享有申诉的权利。(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不合法。A大学的处分决定程序违法,应要求A大学重新作出处理决定。且作出复查意见的时间也超过了法定的15日期限。

(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合法。陈某向省教育厅申诉时已超过法定申诉期限。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陈某的申诉超过申诉期限,省教育厅应当不予受理。

(4)法院应撤销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决定,由A大学依法重新处理。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违法,应予撤销。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答案请填在下面的答案格内,否则不能得分。)

1、按照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当由该高等学校的()作出。

A.校长会议

B.教学委员会同校长会议C.教务处会同教学委员会

D.分管校长

2、一名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一年级上学期徒唤精神疾病,其家人为其申请并办理了退学手续。对于该学生,学校应当采取哪种做法?()

A.颁发毕业证书

B.颁发结业证书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相应的学位证书C.相应的教学能力

D.相应的道德品德

4、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哪种行为可以使得教师丧失教师资格?()A.因为分房矛盾,谩骂校领导

B.以自己的学生结婚,影响较坏

C.与同事发生纠纷,将同事打成重伤

D.屡次上访,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含义是()

A.党委和校长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B.党委决策重大事务、校长决定行政事务 C.集体领导、个人负责

D.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

A.与公办教育相比、属于丛属地位

B.与公办教育具有平等法律地位 C.公办教育属于行政部门、民办教育属于企业单位

D.目前还不能确定

7、下列哪一个原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的教育基本原则?()A.依法治教原则

B.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原则 C.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D.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8、教师不服高等学校对其作出的处分,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教育权救济途径?()

A.上访

B.匿名举报

C.申诉

D.直接找司法部门控告

9、下列哪一个原则属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A.终身教育原则

B.教育与实习相结合原则

C.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原则

D.主要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原则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性质是()A.普及教育法

B.强制教育法 C.教育基本法

D.教育根本法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2教育法律体系

3、学位证书

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5行政诉讼的移送管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高等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2、简述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及聘任形式。

3、简述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4、简述建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5、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管辖及其方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请任选一题作答,多选不加分。)

一、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

二、试述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为了强化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力度,A高校颁布了新的学生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学生在校园内不得谈恋爱,违者给与处分。并规定如果在校园内公然谈恋爱并有接吻等亲密行为,屡教不改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王XX是该校大三学生,与同班学生秦XX谈恋爱,并在课堂上被任课老师发现有接吻行为,班主任和院系领导分别找到王XX和秦XX谈话,但是王XX和秦XX均态度强硬,拒不改正,并扬言愿意接受任何处分。学校认为王XX和秦XX在课堂上公然接吻,情节非常恶劣。虽然属于初次违反学校校规,但是不思悔改,态度嚣张,不予惩罚不足以教育其他学生,不足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经过校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分管教学校长联合商议,决定对其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处分决定作出以后,学校立即通知了两名学生的家长将两名学生领回家,处分决定随后送交两名学生本人并在学校公开场合张贴。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依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并结合该校在处理王XX和秦XX接吻时间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校作出的处分决定是否符合该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为什么?(5分)

2、该校在作出处分决定的过程中违反了哪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4分)

3、王XX和秦XX如果认为该处分决定不当,有哪些途径可以救济自己的权利?(6分)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答案请填在下面的答案格内,否则不能得分。)

1、下列()不是我国学位学科门类。A.哲学

B.地学

C.法学

D.工学

2、高等学校对于修满一年,申请退学的学生应当()。

A.颁发毕业证书注明退学B.颁发结业证书(注明退学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不包括()。

A.幼儿园教师资格B.兼职教师资格 C.职业中学教师资格

D.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我国相关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开除学生学籍应当由()决定。

A.校学术委员会B.校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委员会C.校校长会议

D.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6、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最恰当的表述是一种()。

A.强制国家教育

B.强制基础教育

C.强制免费教育

D.强制国民教育

7、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属于()。A.企业公益事业

B.社会公益事业

C.收费教育事业

D.高等教育事业

8、下列()不是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中的制度的一种。

A.学生申诉制度

B.行政复议制度

C.行政诉讼制度

D.司法调解制度

9、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被撤销后,()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3

B.4

C.8

D.5

10、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A.瑜迦健身班

B.转岗培训班

C.学徒培训班

D.高级电工学习班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职业教育

2、教育法治化

3、教育法律体系

4、教师

5、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2、简述我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3、简述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4、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5、简述法律责任及其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请任选一题作答,多选不加分。)

一、试述我国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立的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2006年6月,某高校进入期末考试阶段,省教育厅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检查巡视该高校考试工作。在巡查时发现大三某班级专业课闭卷考试的考场内,学生A某正在偷看纸条,于是检查团人员告知监考老师,责成监考老师收缴其作弊的纸条,并收取了试卷,当场在试卷上注明“作弊”字样。在此过程中,该学生试图辩解,但是被监考老师制止,事后该学生曾试图向其所在院系和教务处进行辩解,均被拒绝。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试卷随纸条一起密封上交教务处,同时通知学生A某所在院系相关老师。教育厅领导也批评了该学校相关领导,责成他们严肃考试纪律,狠抓考试风气。该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生作弊两次以上或者组织学生作弊一交以上,学校可以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学生虽然属于第一次被抓住作弊,但是,鉴于该学生在教育厅领导检查巡视期间公然作弊,情节严重,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决定对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2天以后,学校橱窗中就张贴了学校教务处和校教学委员会联合作出的对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随后由院系副书记当面通知该学生本人。该通知并被张贴在学校各院系醒目处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醒目处,其上盖有学校教务处的印盖。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2)该高等学校在对该学生作出开除学籍规定的过程中有哪些违反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2005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令退还所收费用;对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

3、教育法制化的要求主要有、、和。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依法治教原则

2、教育侵仅行为

3、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4、学生申诉制度

5、教育权法律救济中的“事后救济”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的渊源。

2、简述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

4、简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20分)

试述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以及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15分)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和高等学校收费问题备受关注。今年江苏省某高校对一名曾经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在其毕业后取消了他的毕业证书,就曾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同时,今年教育部的新的学生管理政策中取消了对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外租房的限制,使得这一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注。围绕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在校外租房、能否结婚、能否生育,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方式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内遭到人身伤害等问题,社会各界都存在一些分歧的意见和争论。请从我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出发,谈谈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2004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通论》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立法、()、()、和()等方面。

2、《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根据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由()和()授予。

4、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由()、行政诉讼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构成。

二、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学制

2、产教结合原则

3、简述我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

4、教师申诉制度

5、教育权法律救济中的“救济主体法定”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2、简述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

3、简述教师法中确立的教师资格要素。4简述教育与宗教分离原则

5、简述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20分)试论依法制国与依法制教的辨证关系。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1题,15分)

某省属高校(A 大学)教师刘某(已经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该学校的时候,与学校人事部门签定了一份用人协议,协议中规定王某在该校工作必须满8年后方可以调离该校,期间不得考博士,若擅自考博士,视同违约,应承担违约金10万元,并给予处分。刘某在工作三年后,觉得需要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位层次,同时提升自己科学研究的水平,应当考博士。考虑到学校的规定,所以偷偷的报名参加了考试,而且被所报考的学校(B大学)录取。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协议给予刘某停职检查、工资降级和罚款10万元的处分。刘某不服,想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但是不知道如何写教师申诉书。

请以刘某的名义撰写一份申诉书。(A 大学的相关信息、刘某本人的相关信息请自拟)2003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通论》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同4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 O分)

1、《教育法》第67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 流与合作坚持、、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2、《教育法》第7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 者收取费用的,由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 设具有和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定本法。”

4、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发展高等 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二,;第三。

二、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2、职业教育

3、教育侵权行为

4、学生申诉制度

5、依法治教原则

三、简答题(4题,每题10分)

1、简述我国教育法渊源的概念和特点。

2、简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3、简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程序。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

四、论述题(1题20分)

试述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以及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题(1题15分)

最近,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如新婚姻法颁以后,有些省、市已经允许大学生结婚;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与学生签订了“自律协议“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法律理论念谈谈自己的观点。

第五篇: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及答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及答案

判断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2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X 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X 4 一个教师的举止既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所以多读书毫无用处。x 7 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9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矛盾的。X 10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来实现。x 13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依法执教是教师的责任,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毫无关系。x 16 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团结协作与相互激励公平竞争是矛盾的。x 18 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x 19 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x 20 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 填空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为人师表 22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学生合法权益集中体现是: 学校合法权益 24 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道美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古人之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 28 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适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这就是对等 29 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发努力学习动机作用

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33 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义务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也是学生集体劳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幸福具有集体性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显见义务

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

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哪两项原则去处理公正、仁慈

教师公正的特点包括:教师公正的教育性、教师公正主体的自觉性、教师公正实施的实质性

公正必须具备的特性有三条,即:对等性、可互换性、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教师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性、自觉性、整体性

公正的内涵丰富,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报偿性公正、惩罚性公正

下列是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和论述的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45 教师幸福的几个主要特点是:教师幸福的精神性、教师幸福的关系性、教师幸福的集体性、教师幸福的无限性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即:狭义幸福能力的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养、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要作到教育公正,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上应当注意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学生个体、对学生集体

为什么需要仁慈原则仁慈是伦理的基本原则、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

下列有关幸福和幸福感论述正确的是: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幸福感是对这一主体状态的主观感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题(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题(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