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责任追究的调查与分析
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责任追究的调查与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体制双重转型的大环境中,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土地征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重大项目建设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比例明显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也有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少部分群众企图通过“不稳定”尤其是通过群体性的方式获得额外的利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各个维稳相关单位的工作效率及监督部门的履职有关。而要破解当前维稳工作的难题,提高维稳工作的效率,对在处置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过程中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接到市政法委通知后,我们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责任追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问责存在的难点
我县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县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并就具体事件作了切实有效的指示,很多矛盾纠纷,县委常委政法委陈书记亲临现场指挥,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责任追究非常重视,也存在难点: 一是责任追究力度难以到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以领导口头警告的形式来处理,到了不得不追究的时候才采取党纪、政纪处分,除非到了万不得已时
才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是责任追究层面难以到位。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往往都是由一个很普通的纠纷或是案子引发,如“瓮安事件”就是由一起普通的女中学生非正常死亡而引起的,在事件发生之初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后又因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简单,政治敏锐性不够,加之有些不法分子的从中挑拨,使事件进一步恶化,最终走向极端导致群众冲击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被焚烧打砸。在追究一些事件相关责任人的时候,往往只是追究领导责任,对因处置失当而使事态扩大等责任人追究不到位。
三是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缺失。在《进贤县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进贤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文件中,均有涉及责任追究制度的相关内容,但具体制度存在科学性不够、完善性不够的情况,有些制度实施中可操作性也不够强,亟待完善。
二、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问责难的原因
认知的原因。从监管层面看,重出勤轻效率。少部分领导、部门在问责上,认为事情的问责更多的要看出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没有仔细研究造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各个环节中的效率问题。从个人层面看,重高度轻深度。一般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问责时,往往是先追究领导责任,把相关领导撤下,抓两个前期处置不力的典型,其他人则法不责众,不了了之了,使一些人有了出了事是领导的责任,只要自己不是首当其冲的,就没事的侥幸心理。
问责体系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责任追究制度不科学、不健全,难以准确定位,精确问责。对哪些情况下要追究责任,出现问题后无人承担责任,对违纪违规问题的调查和处理不按规定实施责任追究,相应的责任追究的执行主体不明确等问题都直接造成了责任追究难以及时高效,使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后任其发展,最终成愈演愈烈之势。
执行层面的原因。一是不敢较真。好的制度还有有好的执行力,有些监管部门履责时,消极怠工,做老好人,遇到问题不敢较真,导致追究责任时“高高扬起,轻轻放下”。二是不能及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认定责任也需要程序时间,导致追究责任不能及时有效。
三、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问责的建议
(一)、完善责任追究的体系
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对下级单位的综合考核时,对于那些故意制造“不稳定”以谋求不正当利益的要在启用“三级终决”后,给予严厉打击,并不对考核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追究责任不应孤立片面的理解,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责任的细化和量化上下功夫,即对事件的每个细节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考量,主要包括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要求、责任追究方式和方法,要编织一张自上而下,从单位到个人,层层落实的责任网络,最终逐步解决无人追究、追究不严、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的发生。
一是源头管理责任制。对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领域,如土地征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重大项目建设、涉军群体等,要求相关部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制定相关的操作方案,规范行政行为,以保障群众的合法诉求。主要考量其政策的制定、宣传、落实等情况,要将维护稳定指标贯穿于各级各部门落实工作绩效考核的全过程。
二是事件处置责任制。四级维稳负责制。由县、乡、村、村小组领导和干部四级联动,纵向到底,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主要考量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决策到位、措施到位等。联合处置责任制。维稳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政法委的直接领导、指导下,联合公安、国安、信访、国土、城建等相关部门,整合有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统一行动。信息报送负责制。各相关单位必须认真排查、及时上报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现场处置责任制。现场处置人员必须不卑不亢,严格注重言行举止,以使事态向良好的局面发展。
(二)、加强监督执行的力度
一是监督执行要“刚柔相济”。“刚”就是要对引起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责任人严惩不贷,要坚持原则,敢于处理问题,在查清问题,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该党纪政纪处分就处分,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坚决维护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柔”就是要对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置,甚至是有突出表现的,我们要更多地给予奖励。用
“刚”来立威,震慑相关人员;用“柔”去指引,引导相关人员。当再次碰到类似事件时,就会因为有“刚”而引起重视,也因为有“柔”知道如何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预防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事件再次发生。
二是监督执行要“动静结合”。许多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开始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之后它的发展方向又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通常需要我们以以变应变的方式去处理。而没有应变好、处置不当,致使事件恶化的相关责任人,这部分人称之为“动”,他们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时刻在增加的,需要我们按照事态的发展脉络去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而另一部分,那些无论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他们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人,则称之为“静”,这部分人更是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监督执行要“及时高效”。要把握好“及时高效”原则,落实好责任追究,在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后,关键的就是在执行的时候及时有效。及时有效的进行责任追究能够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群众负面情绪,让社会重归稳定,也能够让其他人员引以为戒,以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第二篇:康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康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各级党政组织和部门单位责任意识,全面规范和深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促进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甘肃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改革、建设重大项目和组织重大活动前,按照规定程序和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利益相关群众的意见,全面排查化解存在的风险隐患,按照重大风险等级、较大风险等级、一般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防范化解控制预案,并向决策主体提出准予实施、暂缓实施和不予实施建议的活动。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县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省、市驻康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上述机构中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以及指定的评估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
(三)多个单位或机关作出决策的,由初次决策的机关和指定的评估主体承担责任。
第三章 责任追究的种类和范围
第七条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种类。
(一)通报批评;
(二)否决警告;
(三)一票否决;
(四)党纪、政纪处分。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一)领导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虽有布臵,有措施,建立了责任制,但未认真落实,经县维稳办3次以上督促指导仍无明显改进的;
(二)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未开展评估,导致发生到本县10人以上,或到市到省5人以上集体访,或发生聚集围堵党政机关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三)评估流于形式,弄虚作假、虚构评估结论或人为降低风险等级,导致发生到本县10人以上,或到市到省5人以上集体上访,或发生聚集围堵党政机关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生30人以上罢工、罢课、罢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或其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二)未准确查找风险点,致使责任主体未制定防范化解控制预案或制定预案不足,导致发生到本县30人以上、到市到省20人以上集体上访,进京集体访或大规模聚集;堵断国道、省道、城市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打砸抢烧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发生30人以上罢工、罢课、罢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或其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三)未对评估报告中所列稳定风险制定落实详尽具体化解预案,导致发生到本县30人以上、到市到省20人以上集体上访,进京集体访或大规模聚集;堵断、国道、省道、城市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打砸抢烧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发生30人以上罢工、罢课、罢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或其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四)一年中,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不力被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否决警告后整改不力或通报批评2次以上的;
(五)县及以上机关责令予以“一票否决”的。凡被一票否决的乡镇、单位、部门,取消其当年评选各种综合性荣誉称号的资格,如文明单位、先进集体等,不包括计划生育、卫生、绿化等单项荣誉称号。被否决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取消其当年评先受奖、晋职晋级资格,并扣减当年一部或全部奖励工资。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影响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发生50人以上罢工、罢课、罢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或其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四)县及以上机关要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
第四章 责任追究的程序、申诉与复议
第十二条 凡发生本细则第三章第八条到第十一条所列情形的,由有管理权限的维稳、信访、公安等部门调查原因,向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问责调查建议,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社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相关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决策、审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问责调查情况,依照下列程序进行追究。
(一)予以通报批评的,由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决定;
(二)予以否决警告和“一票否决”的,由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提请县委、政府作出决定;
(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社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十三条
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应结合维护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正常工作等情况进行。行使一票否决权的机构
抄送:人大办、政协办。中共康县委办公室 2014年6月10日印发
(共印120份)
第三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调查与思考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调查与思考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调查与思考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也是督促各级党委、纪委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的“撒手锏”,要用好这个“撒手锏”,则必须完善和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近期,**区纪委结合本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工作实践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 **区紧贴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注重通过责任追究倒逼“两个责任”落实,不断把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2014年以来,**区共对12起案件15人实行了责任追究,其中包括7名局级领导干部,8名乡科级干部,分别有8人受到行政警告处分,约谈、诫勉谈话7人。
(一)围绕追究主体细化明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每年初区委书记与区委常委,区委、区政府与15个街道、69个部门分层分级全覆盖“签字背书”,作为责任追究重要依据,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注重精细管理,建立“两个责任”清单管理机制,制定主体责任清单119项,监督责任清单17项,提出落实措施451条。探索开展“两个责任”分类考核,建立健全权责分明、履职到位、问责有据的责任落实体系。重视社会评价,对测评反馈的90条意见建议逐一梳理分析、台账管理,向23家责任单位发出整改督办书,督促限时整改。
(二)围绕追究内容科学定责。针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难到位、可操作性缺乏等问题,在深入开展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区制发了《党风廉政建设追究暂行办法》,从责任追究的实施原则、追究内容、责任认定、责任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强化了责任追究的制度执行力,有效防止在处理过程中失之于偏、失之于软的现象,避免或减少随意性,真正体现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和惩戒性,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两促进。
(三)围绕追究形式严肃责任。坚持以案件为切入点,有案必追。充分利用案件查处、纠风治乱、执法监察和党风廉政检查考核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在查清当事人违纪问题的同时,构成对其分管领导问责的案件一追到底。**区坚持以案件审理为平台,将责任追究纳入案件审理程序,有效解决责任追究中“不好追究”和“不能追究”的问题。2015年,**区通过案件审理程序实行党风廉政责任追究4人。
二、当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一把手”的主体责任意识依然比较淡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委的事,每年满足于开个会、讲个话或签个责任书,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就算尽到了责,履行了职,出了问题,责任不在我,谁违纪就追究谁的责任;有的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谁犯错误追究谁,不该上追一级或几级搞连带,由于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单位内部一旦发生问题,则出现“护短”现象,以达到减轻个人责任,逃避责任追究的目的。
(二)责任追究难于落地。第一,从追究效力上看,对出现党风廉政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追究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对责任追究案件到底应由谁作出决定,由哪个部门负责查处,没有明确规定;知道出了问题,责任在谁头上,经常出现没有“操办人”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责任追究案件无人管的被动局面。由于责任制在追究方面的宽泛性、不明确性,查出的问题应该上追几级,追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规定,责任追究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或者社会舆论的压力大小,易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第二,从追究内容上看,在责任分解上有的责任条款过于笼统,内容不明确,存在责任交叉和责任空挡现象;有的没有贯穿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同时,对反腐倡廉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参与部门的职责、目标、任务缺乏细分,部门在具体操作时感到很为难。第三,从责任考核上看,组织主体有的不是党委(党组)组织考核,而是以纪委的名义进行,而纪委对下级党政机关这个责任主体的考核,又变成了对下级纪委的工作检查;考核形式上多以听汇报、看资料、搞测评为主,很难了解到不落实和落实不够的问题。第四,从追究实施上看,对领导干部管辖范围内发生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需要进行责任追究时,如何科学分析研判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是否负有“失教”、“失察”、“失管”、“失误”中的任何一种责任,并综合运用各种责任追究手段给予相应的处分形式,对此需把握的标准还不够明确,尺度较难掌控。
(三)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涉及责任追究的条规外,很多文件只有“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笼统要求,对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缺乏硬性和操作性强的规定。责任追究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抽象和简单,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具体化。同时,由于工作职能的交叉,导致领导责任难以划分。从目前情况看,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中职能交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有的工作大家都管,有的工作大家都不管,从而造成责任不明;对用人失察、决策失误,难以追究个人责任;前任决策后任出事,责任属谁难以界定;少数垂直管理部门的责任追究出现真空地带。
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责任追究主体,确保责任追究的严肃性。
在责任追究程序方面,要严格按规定的立案、检查、处理程序进行,注意正确区分和处理责任追究与一般违纪的关系,厘清渎职与失职、认真履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责任与重要责任等。在界定内容时,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认定:一是从是否把好教育关,判断其是否失教。二是从监督管理是否到位,判断其是否失管。三是从对所管辖单位和党员、干部的廉政情况是否了解,判断其是否失察。四是从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判断其是否失误。五是从发现是否主动查处,判断其是否失究。在责任上追的级别上,按党风廉政建设分级管理,一级抓一级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上追一级,问题严重的可上追二级,对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事故、恶性案件及重大腐败案件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责任到哪里,就追究到哪里。认定相关人员的责任时,要通过调查当事人(直接违纪违法者),走访知情人,查证有关资料和综合考核、专门考核测评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实事求是的责任认定结论。
(二)细化责任追究内容,提高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当前责任追究应严格按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的;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利用该领导职权、职务上的影响获取非法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中央、省委的决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严重后果等五个方面来展开,可按照“明确简便、定量为主、奖惩适度”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主体责任内容,抓好责任分解,直接明确职责内容和目标,硬化主体责任落实的任务和要求,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建立健全主体责任体系,突出党委主要领导的责任,抓好责任链条的细化分工和向下延伸,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环环相扣的主体责任闭环效应。细化应受追究的具体行为,一旦出现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职能部门要查清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是否负有失职责任,并且要查明发生问题的原因。
(三)扩大责任追究效应,增强责任追究的警示性。
一是要强化责任追究结果的运用。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将受到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个人与其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和评优评先相挂钩,同时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处分决定,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在纪检监察系统范围内,上级组织应不定期对下级执行责任追究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追下不追上、追小不追大、追软不追硬、追疏不追近”的现象,严肃处理执行责任追究不力,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公开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将整个责任追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接受党员干部的监督,确保责任追究的公平公正性,同时适时通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的震慑和警示效果。
第四篇: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学习体会
《大庆石化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
任人员行政处分实施细则》学习体会
2012年5月份,大庆石化公司下达了《大庆石化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任人员行政处分实施细则》。同年8月份,又下达了“关于认真做好《大庆石化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任人员行政处分实施细则》学习活动的通知”。由此可见,该《实施细则》是公司第一个关于安全环保事故责任追究方面的重要规定,大庆石化公司对推行该细则的实施是下了大决心、大力气。科技与规划发展处组织员工进行了宣贯学习,随后又将文件资料发给每个人。通过人人学习,对该文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体会如下。
1、该《实施细则》对于安全环保事故中,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及其量纪处分标准作了明确规定,是查处安全环保事故责任人员的首要依据。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切实加强安全环保工作,惩处违章行为,促进安全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公司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照该实施细则,结合本岗位工作,主要是总结出以下重点方面,需要在工作中严格把握,包括:
(1)在起草规章制度时要认真查询相关国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及公司安全环保管理规定,必要时要请法律部门审查把关;
(2)在项目论证、方案选择时,要重点考虑安全、环保的相关措施,并认真调查研究,确保相关措施的是可靠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按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编制安全、环保篇,请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参加论证审查,做项目环境评价,按规定报政府相关部门审批;
(3)项目设计工作,一定要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程序工作,不批准未经审核的设计文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4)在项目方案和设备选型时,不选用国家明令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大庆石化公司科技与规划发展处:
2012年8月30日
第五篇: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户籍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掌握未来。事实上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时刻,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正文: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三代、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朝,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中影响最久、意义最深远、历史作用最大的社会制度。(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人口登记制度,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如 “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能牢固控制奴隶、扩大耕地,必须对奴隶数量及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周礼》上的一些记载,后人推测,西周设有“司民”这一官职,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数字上报周王,以辅佐其施行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是对户籍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位古代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求户口登记范围广泛,据《商君书·境内》记载,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其次,要求出生的登记入册,死亡的注销户口,这是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此外,还将全国的人口进行身份和职业的划分。这个时期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已形成。
(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时期
到秦朝建立时,户籍制度已略有规模。户口册上除了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外,籍册中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标明,便于官府区分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以此来控制社会秩序。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成为一项社会制度也随之确立下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户籍管理模式。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口登记内容要求非常详细,并且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丞相萧何制定了《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成为历史上首次用法律来规范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战争频繁、人口流动性很大,长期战乱造成死亡、脱籍或沦为流民等情况,都会导致户籍不实,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到唐朝时户籍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户帖制度。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帖上有编号,加盖官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明政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即户口总册)。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善时期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
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警察作为户籍管理的新的机构,成为中国户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与基层乡里组织承担户籍编制与管理的体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而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经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中国农业人口的增减一直为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每个朝代的户籍制度都制定界线分明的等级制度,来保障农业的生产。所以户籍制度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但是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不利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治安,有效地减少了不法的行为出现。户籍制度加强了古代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社会相对和谐。所以户籍制度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赋税、徭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占有社会劳动和财富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进一步体现。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户籍管理作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作用越发显得重要。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财政的稳定,所以整个社会的建设机构得以运转,国家的进一步建设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带来了好处。但是如遇到果天灾还是人祸,阶级之间的矛盾容易显现出来。
4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在古代户籍制下,人被严格的划分等级,统治者眼中的“贱民”是没有资格被列入国家编户之内的,他们承受更多的义务,权利却被严格限制,而且身份的世袭使得“贱民”的世代都要承受着比编户齐民重得多的压迫与剥削。户籍制度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砌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墙,进一步降低了古代社会的流动性。整个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处于顶端的统治者希望下层的百姓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接受出身带来的贫贱地位是不可更改的理念。这倒巧合的类似于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的理念了,他认为国家应当确定一种界分严格的三个等级间的劳动分工,任何人都必须固守自己的天职而不干涉任何他人的事务,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但是,在当今世界,这与现在提倡的人权还有民主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人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正确对待古代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所呈现出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是与古代保守封闭的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所以以前的良好的制度不一定就适用现在的社会。现代的中国日益开放,现行的户籍制度却依然有着顽固的保守和封闭的地方,虽然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由,但历史却不能成为我们固步不前的借口。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最终还户籍以本来的面目。而现行户籍制所企图达到的目标,如城市的稳定、农村的发等展等可以通过其他更具合理性与正义性的经济、政治多种政策来实现,如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等。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现行户籍制的目标,同时其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社会目标,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命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时,只有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努力和才智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出身时,整个社会才可能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