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0307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要求,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落实 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并列而不从属于学科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与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 力,增进学习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每周3课时的课时安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一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二是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是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规范,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各领域课程目标如下:
(一)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逐步形成爱质疑,勤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的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利用信息去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积极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拓展知识,融入生活,适应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2.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认识社会、探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
3.乐于服务社会,在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通过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会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一)课程内容
1.整合四大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还包括各种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定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省独立设置为必修课程,但信息技术仍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用实验、调查等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 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活动,以获取关于社会的直接经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以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劳动与技术教育以适合初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
四大指定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领域,它不必然要求开设平行的四门课程,而是要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整合在一起来建构课程内容。
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
2.拓展学科课程有关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各学科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教学中拓展和深化。
拓展学科课程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 引导学生生成、提炼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另一方面在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跨学科多学科的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及综合运用。
3.改造传统的学校社团活动
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的传统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总结交流等,体现活动的综合性、生成性、探究性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教学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由主题轴——主题——问题——课题构成。
(一)主题轴
主题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体系的组织线索和开发维度,它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1.“人与自然”
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现象或问题构成“人与自然”主题轴。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探究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2.“人与社会” 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问题构成“人与社会”主题轴。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调查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人与自我”
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等有关的一切指向自我的现象或省思构成“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轴。学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反思、探究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提高自我认识,发展反思能力;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思考人生,尝试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主题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个主题轴可以生成很多个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主题轴。例如,当代环境问题既是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个社会热点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省思。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主题轴的分类与融合。
(二)主题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载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组织中心。主题轴只是提供了主题开发的范围、主题设计的维度,一个主题轴涵盖着多个主题。学校在选择特定主题轴后,要结合学校及社区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由指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商 定切合学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发展兴趣、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主题。
如“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轴下可生成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轴下可生成商业与经济、人文与历史、民族与文化、法制与社会、信息与科技等。“人与自我”主题轴下可生成健康与安全、职业与生活、社区参与、人际与沟通、认知与学习策略等主题。
主题由师生商定以后,可以成为一段时期一个班级(或年级)的总体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指导,也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
(三)问题
问题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问题来源于既定主题。主题确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生活经验、学习经历,围绕主题去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
(四)课题
问题并不等同于课题。课题是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概括、提炼,并将问题进行规范化的结果。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具体单位,一个好的课题应该名称规范、内容清晰且和名称一致、能够解决研究问题并有预期的研究结果。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和社 区背景,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师有效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多方协作,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目前,以综合主题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多数学校采用的主要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基本环节为:主题确立——课题选定及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总结。这四个环节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四大环节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达成和课程实施质量。
(一)主题确立及课题选定
学校要充分考虑主题实施的主客观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学校、社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的主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主题轴下开发出若干主题,使学生在7-9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能够尝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类型。主题的开发设计要尽量整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单的技术设计与制作等领域内容。
主题确立后,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提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关联(如历史演进、组成要素、空间分布等)对主题进行分解,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出拟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在课题选定的过程,指导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引导,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意愿。
(二)课题选定及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课题界定与表述:界定准确,表述简洁、具体、明确。2.活动目的与意义:揭示活动实施的价值和活动的重点、难点。3.活动内容及分工: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并有明确分工。4.活动方式方法:方法恰当,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5.活动步骤与进度:明确、有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6.预期成果: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设计、制作的作品等。
(三)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是学生在设计好活动方案后,按照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每个主题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经历从活动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与处理信息、进入实际活动情景、到总结与交流这一完整的实施过程。
活动主题的实施方式要具综合性。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需要去确定活动方式,并尽量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经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等。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活动原始资料的整理、留存。要运用档案袋、笔记本、文件夹、相机(摄象机)等辅助工具做好活动过程实录,以利于成果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四)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要求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以获得较好的活动成果和深刻的活动体验。活动成果可以分为有形的成果和无形的成果。有形的成果包括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等等。无形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成果一般来说要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交流,如结题报告会、表演、展览等。通过成果的展示交流一方面来体现活动的价值,产生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再次提供创造的空间和学会欣赏别人的机会。
相对于有形的成果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强调无形的成果。在活动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生客观分析、辩证思考活动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终发展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实现课程目标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评价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激励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过程完整的活动的次量;二是活动过程中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及反思能力;三是活动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要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部分,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发展功能。
2.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专业品质、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设计规划能力、组织指导协调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观 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调式民主评议、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关系。
六、课程的管理与保障
(一)强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与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指导,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作为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教研室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有条件的要配备专职教研员,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指导教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中,从组织建设、师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管理。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教研组长由专职教师担任并享受与其他学科教研组长同等待遇,要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科组教研活动,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时,必须十分注意安全教育,配备专人负责,制订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二)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适当增加经费投入;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要发挥各种教育基地以及大学、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作用;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做好资源的调查、分析、整合、优化,形成区域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第二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设立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
为了在我校更好的实施本课程,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一)学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握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原则、内容、特点、管理与评价等。只有学习好这一纲领性的文件才能掌握课程的实质,才能明确课程的方向,才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不只是任课教师要学,学校领导、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也要学习,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达成共识才能使这一课程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一种开放性课程;一种自主性课程。同时这一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学校既有很大的自主权,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二)创造条件,保证课程的实施。
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加强对课程的管理。
⒉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并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⒊为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教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⒋组织指导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资源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要具有研究的条件。可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对这些领域中学生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科技问题、自理能力问题等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劳技课的很多内容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能否有效的开发这些教育资源,决定于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只要我们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新的课程意识,我们就能把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
三、课程实施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⒈选择题目
选好题目是专题研究的重要一环。活动前,一般采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所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出要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把他们最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表决确定选哪一个题目(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参考题目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学生选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教育价值和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这样学生才能把握选题的范围,选出恰当的题目。
⒉分析论证
题目选出后,教师首先要作好分析,根据这一题目,各维度的教育目标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活动加以落实、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等等。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活动的方案设计。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论证,让学生了解题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过程等,这样不但把学生对这个题目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挖掘出来,给学生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深入了解题目的内涵,便于学生在今后的活动中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论证可以把大题目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子课题),对子课题,也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以利于下一步活动。
⒊分组准备 根据前面分解出的子课题数,设立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承担1个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各小组分别制定小组活动计划。若有些小组人数太少或太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调整。教师要在学生制定计划前对学生进行适当培训,使计划更具可行性。
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准备,二是软件准备。硬件指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工具、材料的准备;软件指对活动中需要的资料、调查提纲、问卷题目等的准备。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如怎样设计问卷,怎样采访,怎样应对突发事件等。
(二)实施阶段 ⒋搜集资料
好多课题研究要占有大量资料才能完成,各小组都要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方式尽可能搜集到相关资料。
⒌开展活动
活动可能是多种形式的,如设计、实验、制作、调查、采访、考察、测量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实践过程,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聪明才智,感受各种活动的苦与乐。
⒍整理资料
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记录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统计,形成对所研究子课题的初步结论。在整理过程中可形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统计表格、图画、音像作品、心得体会文章等。
(三)总结阶段 ⒎汇报交流
这是各研究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活动,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资源共享的过程。汇报什么,怎样汇报,以什么形式汇报,这些都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汇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如发表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宣读论文,展示作品,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一方面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展示多种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⒏总结评价 总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有什么结论、成果,第二方面是在研究过程中,每个人、小组、班级有什么收获、进步。在第一方面中,研究的成果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是否深化了认识、养成了良好习惯和严谨态度。在第二方面中,个人和集体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体验、提高了哪些能力、有什么感触、取得了什么进步,这是我们最关注的。总结的方式应该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全班总结等。
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评价(评价的具体要求见本意见五“教学评价”)。⒐建立档案
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把活动档案及时建立起来。档案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搜集的资料、取得的成果材料、学生的总结、评价材料等。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份成长记录袋。
四、指导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指导教师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作为四门课程分别实施,而是尽量把它们融合起来整体实施。
⒉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指导工作,而不是由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⒊“课程实施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中的9个环节不是作为9节课来安排,而是进行专题研究一般应该有的步骤,它的划分是相对的,应该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安排。
⒋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将“绿色证书”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把适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建议把我市地方教材《抚顺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作为“绿色证书”教育的教材。
五、教学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评价;突出多元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为主。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的课程。
二、是要求教师成为生活的探究者、指导者,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综合能力。
三、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过程有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方案制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及总结和实施交流阶段的指导。
具体实施如下: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分组制定子课题活动方案。
1.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
从理论上说,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五种基本思路:一是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主题;三是设计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题;四是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生发的主题;五是以不良问题作为主题。选择活动主题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
(1)指导学生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如某校开展主题为《中秋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和话题。在选题指导课的开始,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
了十几个研究问题。
(2)指导学生按照“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筛选、整合研究问题。如上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十几个问题中筛选、整合出四个子课题:①各科教材中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分析;②月饼的制作;③中秋节的传统;④中秋节的社会现象。
2.指导学生合理组织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可以按主题临时分组,也可以按学期定期分组,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组合结构合理、具有责任性的活动小组。
(1)确定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
(2)确定活动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章。
3.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计划书式等。在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给学生做一些提示或示范,然后,叫学生去模仿,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与讨论,学会自主制定完善的研究方案,熟悉制定研究方案的过程。
4.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是检索(文献和互联网)、调查(问卷和访谈)、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1)指导学生分析活动内容,明确要查什么样的资料,确定搜集资料的途径;(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搜集资料的工具,掌握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3)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资料、获得并整理需要的资料;(4)告诉学生在查资料及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记下资料来自何处、作者是谁、文章发表时间等。
二、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确保合作与分工的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指导”是指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针对落实活动任务、明确活动预期目标、确定活动时间和次数等方面的指导。明确活动任务是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高效率的关键,因此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进一步小组合作指导。
(1)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
(2)要引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3)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是根据活动场所来安排的,一般是课堂外校园活动时间。
(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活动日记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
动经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收获体验等。活动日记的记录形式,可以是纯文本性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2.加强活动实施安全指导及利用家长资源
3.组织活动汇报,加强中途指导
4.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储存器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
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指导
1.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的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制定成果展示方案
学生整理、分析完活动资料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要教会学生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学生成果报告基本格式: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标题、摘要和活动的背景。第二部分主体报告部分。这是成果报告的正文部分。包括活动或研究选题角度、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建议。第三
部分是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要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等。
3.指导学生学会理性反思
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比如将自己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或是照片展示;或是自己写的体验日记,主办的手抄报„„通过同学、老师、家长参与评价,来反思自己的能力素养如何?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引起注意等。
第四篇:2016----2017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2017.2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现结合我县实践情况和市教科院学科指导意见作了如下调整。
一、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现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真正落到实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主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之一;三是学生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有困难时,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具体主题供学生选择确定,或是引导学生借鉴参考选题确定新的活动主题。
(2)确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人独立研究;二是小组合作研究;三是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3)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要力求规范、简明,应包括以下要素:①活动主题名称;②选题背景;③活动目标;④活动任务;⑤活动适用年级、规模及人员分工;⑥活动时长及流程;⑦活动成果形式与展示方法;⑧活动建议,主要指活动反思及对本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方面的建议。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这是关系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途径获取文献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2)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
(1)整理汇总。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2)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或成果),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会。
(3)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六个步骤:选定课题 →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 总结研讨 → 汇报交流 → 评价反思。
2.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实施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具体实施一般分为五步:
(1)确定活动内容。学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实践(服务)活动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实践和服务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为保证学生实践(服务)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的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拟定活动方案。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包括:实践(服务)活动主题、实践(服务)活动目标、实践(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活动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其他附件。如有必要,学校还可制定书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指南。
(3)进行必要的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服务)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服务)活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服务)活动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服务)心得。
(4)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与服务活动经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5)总结交流反思。学生参加实践或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3.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可仿照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如果是学生自主安排,每组至少2至3人,需将服务对象、内容、地点及时间事先告知教师及家长并征得同意。
三、教学原则(一)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背景,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并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对其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二)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超越课程实施的时空局限,强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等方面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关注学生获得奉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学生在“做中学”,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活动过程中注重跨越四个领域的界线,实现多领域的融合,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去获取未知的内容,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
(五)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应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不断完善。
四、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1.鼓励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的组成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为基础,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当然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活动与探究。
2.使学生初步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完成活动任务;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二)关注活动主题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发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主题为线索来计划和实施课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
1.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查找相关主题的内容和话题,了解问题的意义、来源,在选题指导课的开始,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方向,学会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并具有可操作性。
2.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能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 实生活中间题;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按照“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筛选、整合研究问题,主题范围不宜太大、太空,主题活动方式要多样,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
(三)加强活动指导,培养学生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制定计划、活动的开展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收放自如的指导,学生才能沿着既定目标将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1.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学生活动方案的制定根据主题活动的不同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方案制定好后,要引导小组展示和交流,进一步完善方案。
2.活动方法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多样,有参观、实验、考察、设计、制作、访问、调查等。教师可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四)重视过程调控,引导活动的可持续性开展 1.与学生保持联系,监督小组活动进程
一些主题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做一些事情,教师可随时随地去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并提供指导;教师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实际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方法指导,以利于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
2.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教师要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学会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3.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内实践活动:以手工操作、方案制定、方法指导和成果展示为主。课外实践活动:根据课内学到的方法及制定的活动方案,到校内外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
(五)合理利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过程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和个人体验,结合教师的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进行评价。
2.多元评价。成果呈现形式多样,一般为实践性作业,包括学生手工作品、制定的活动方案、调查记录、研究报告、成果等。这种实践性作业的批改以教师当面指导或集中展示为主。采取个人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五、活动安排
请参照昌乐县教研室小学科2016——2017学教研工作计划执行,如有活动另行通知。
六、教学计划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自定主题安排活动内容。按照国家课时安排上足课时。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
——教师指导材料
登封市嵩阳中学
郑丰鸽 2014年2月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
教师指导参考: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2.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讨论稿)
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社区人民的环保、生活等问题,扩大视野,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服务,在服务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初步的实际操作、合作交往,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这门学科的性质有了初步地了解。从上学年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学生比较乐意参与到每次活动中去。不过,在设计和指导活动中,我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适当降低活动内容的难度,既做到全面参与,又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2、活动的开展应以小组活动或集体外出为主,并争取家长协助。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开展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走访、调查、服务、交流,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产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行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指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有序开展活动。
3、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和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三、活动内容
本学年,主要围绕“环境保护”、“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废物利用” “健康饮食” “节约资源”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月份
活动安排
2014年1月
带领学生到养老院进行慰问活动。2014年3月
安全演练
2014年4月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清理垃圾,为家乡环境建
设及发展出谋划策
2014年5月—6月
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2014年9月
开展“感恩老师”贺卡制作活动”及演讲比
赛
2014年10月
庆祝国庆演讲比赛 2014年11月
节约资源
2014年12月
安全教育,争做安全小卫士
2015年1月
带领学生到社区宣传、监督节约用水活动 2015年3月
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相关活动
2015年4月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清理垃圾,为社区环境建
设及发展出谋划策
2015年5月
到社区进行健康饮食宣传
四、活动的具体实施
1.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3至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参与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2、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对活动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现。
如:《一》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校园安全》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通过系列安全教育情景设计,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教育的主题,对学生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安全警示牌。
活动准备:挂图、警示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课题引出:出示安全宣传画——“倾倒的家”,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一人安危系全家”。我们每人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了谁,这个家都不再完整不再温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过渡语:作为学生,我们更多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校园安全,我们该怎么做呢?
1、地点:教室、走廊、楼梯、操场。
2、人际关系:同班同学之间,自己与其他班同学之间。
3、食品卫生:
如,编安全顺口溜: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廊狭窄不疯狂,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食品卫生有讲究,“三无”产品不上当。
三、想一想,校园安全方面,学校设施哪方面存在隐患?
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四、学生介绍行路安全经验
五、1、你认为社会上的哪些行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学生举例)
过渡语: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为车祸埋下了隐患。
2、介绍交通事故数据(小资料)
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XX 万人惨遭杀害;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 万人丧失生命。然而更残酷的事实却是: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有4000万人惨死在那飞旋的车轮下
1998 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948 起,每7分钟有1人死亡
3、出示挂图:交通事故图
4、谈感受 听完老师介绍的资料,看完挂图以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同学们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开学同学们能一个不少的来上学,那就是送给老师的最好的最厚的教师节礼物。
六、认交通警示牌
我们的课结束了,衷心祝愿同学们安全快乐地成长,祝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的“家”。
活动结束后,对同学们自编的安全顺口溜进行筛选,好的在教室黑板报上展览,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是社区小主人》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
唤起学生对社区的关注,加深对社区的了解,培养学生为社区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三、主题引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让登封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登封被评为卫生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宣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宣传工作?
四、活动准备
调查家乡的地理资源、风土人情、特色产业、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等
五、活动目标:
1、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为家乡做宣传,培养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考察、调查或访问、宣传、设计制作等活动,培养与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问卷调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技能。
六、活动过程
1、制定计划:
请同学们说说,你打算宣传什么?怎么宣传?然后分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根据兴趣分头制订出活动计划: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交通安全、社会文明、健康饮食等等方面都可。
2、实践探索:
A 按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
B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
3、展示交流,感受家乡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和特色小吃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4、社区“小医生”,讨论交流:
通过上面的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程,有没有发现家乡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比如:不规范使用汉字、乱闯红灯、乱扔垃圾、乱停车、乱摆摊、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现象。
七、总结阶段:
说说收获、感想,相互评价交流体会等。
八、活动延伸:
以登封为主题画一幅创作画或者讲一个故事。
活动结束后,对于学生提出的改善环境的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汇报,再向政府部门汇报,以期引起重视,把故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看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生活中,知道节约了,知道感恩了,更知道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意识,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