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觉训练
听力语言康复
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听障儿童的听觉训练
“聋”即听力出现障碍,就是听不见或者听不清声音。既然虽听力出现问题,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怎么可能学习聆听呢?事实上听障儿童是可以学会聆听,并且可以通过听来学习语言。一方面,让听障儿童学会聆听是有可能的。绝大多数听障儿童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听不到正常人的言语,但绝非一点听力也没有,通过助听器将声音扩大,听障儿童可以得当适当的听觉补偿,为其学习聆听提供物质基础。随着当代助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即便是深度聋或全聋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建听觉通路,使得更多的听障儿童可以有条件通过听觉来学习语言。另一方面,聆听是需要学习的。听障儿童通过助听设备进行听力补偿,虽然具备了对声音的感受能力,但并不能表示他就能听懂声音,这种对声音的听觉能力,是后天学习的,它包括对声音的感知,搜寻,分析,综合,辨别,鉴赏,评价,回味,联想,储存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训练和使用过程中获得并提高。这种听觉能力与人的大脑有紧密联系,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也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听觉训练,听障儿童是可以学会聆听的,其听觉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儿童的听觉发育
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明显的听觉能力,有研究表明,尚未出生的胎儿就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还有人发现,新生儿在听成人说话时,能准确地使自己的身体运动或动作的节律与成人语言的节奏相吻合,这种对人类语言的同步反应能力能够激发父母与婴儿进行“语言交往”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其学习和掌握语言提供良好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听觉的敏感性,语音听觉功能以及音乐感知能力也就不断提高。研究表明,在12-13岁以前,儿童听觉的敏感性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力就逐渐下降,年老时,高频部分的呼力逐渐丧失。
心理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把婴幼儿听觉发展能力描述为以下过程:
1-2月:在睡眠中突然听到声音会出现惊跳反射,上下肢抖动。
3个月:开始出现区别不同声音的能力和情绪反应。如喜欢听音乐,对妈妈的声音特别敏感。
4个月:开始寻找声源,出现听觉注意。
5个月:能感知熟悉的声音,习惯言语声。
6个月:呼唤时能面向发声发向,出现听觉定向。
7个月:开始注意说话者的口型,有了言语听觉。
8个月:开始对声音进行自我调节。
9个月:开始”懂话“。
10个月:能利用听觉模仿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11个月:可以随着音乐摆手,出现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12个月: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主动听取声音的能力大大增强。
1岁-1岁半: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询问熟悉的画面名称,对语言的理解逐渐增多,从听词和短语发展到听简单句和较长的句子,并开始喜欢听有简单情节的故事。
2岁:理解语言记忆进一步增多,表达能力有了发展,开始有简单的对话能力,能按要求干力所能及的事。
3-4岁:听觉记忆增强,能依次说出物体的名称开始学习简单的常见字词。
5岁:听觉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能力大大提高,为6岁读书,识字,进入小学做准备。
听觉对声音的认识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分为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和听觉反馈,最后形成听觉概念,对声音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几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1,听觉察知:就是判断声音的有无,是人耳对不同频率,不是音强,不同音色声音的感受能力。
2,听觉注意: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心理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对声音倾注,聆听的活动,它建立在听觉察知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声音对听者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才会产生听觉注意。听障儿童因为对声音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对声音意义的认识,因此常常是听而不闻,需要训练者将声音与其意义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聆听的兴趣和习惯。
3,听觉定向:就是辨别声音的方向,即寻找声源的一种能力,双耳听力的存在听听觉定向有很大作用。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听觉感知和听觉注意的基础之上。
4,听觉识别:是区别声音异同的一种能力。它需要有关感官的参与和大脑分析综合作用的参与。听障儿童听觉识别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听觉察知,注意,定向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听障儿童的听觉经验。帮助听障儿童学会把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及其代表的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的听觉不同表象,是培养听觉识别能力的基本任务。
5,听觉记忆:是在辨别声音的基础上,声音信号在大脑中的储存。
6,听觉选择:是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噪音环境中选择性听取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声音的一种能力。
7,听觉反馈:是人们听到声音或语言后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例如:在声音环境中提高嗓门说话模仿发音时,不断通过听觉反馈自我调节,直好准确无误地发音为止。听障儿童听觉反馈对于学习有声语言,克服言语发音不清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8,听觉概念:是在以上各个阶段熟练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声音信号所反映出的事物本质的认识。
以上八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应遵循这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采取特殊的途径进行专门的听觉训练。同时,不能忽视让听障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自然途径获得听觉概念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听障儿童在生活当中学会聆听。
听觉训练的意义和目的
(一)听觉训练的意义
1,听觉训练可以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人的各器官功能是“用进废退”的,听障儿童也是如此。听觉训练,是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声响刺激,并建立刺激联系,从而逐渐形成听觉概念的一种训练。它可以刺激听障儿童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听觉去感知,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
2,听觉训练是听障儿童形成和发展有声语言的必要基础。
3,听觉训练能帮助听障儿童全面,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
4,听觉训练对丰富和陶冶听障儿童的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听觉训练的目的
听觉训练的目的是在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情况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听觉功能训练,让听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己的残余听力或重建听觉系统,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聆听习惯,以及其感受,辨别,记忆和理解声音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听觉,进而获得有声语言。
具体的说,听觉训练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听障儿童建立音响的概念,使其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声音。
2,提高听障儿童利用残余听力鉴别不同声音能力。
3,配合言语训练,让听障儿童在开始学习说话或与周围人交往时使用听觉。
4,帮助听障儿童建立有声语言,养成聆听习惯,并学会利用听觉反馈进一步学习语言。
听觉训练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听觉训练,首先应了解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哪些听觉技能是应该掌握的,然后要知道选择哪些声音信息对他们进行训练。听觉言语治疗专家把听障儿童应该掌握的听觉技能归纳为以下四个水平的不同技能:第一是察知水平,培养听障儿童有声音时能注意听,能寻找声源,在特定条件下对声音有反应,自然地察知声音的存在等能力。第二是区分水平,使听障儿童获得能够区分相同和不同的声音的能力。第三是识别水平,能够识别超音段音位,包括识别语音韵律,例如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快慢,节律,语调等,并能识别男女声和小孩子声音,能够识别音段音位,包括识别拟声词,识别不同音节的词汇,识别音节相同,声韵不同的词汇,识别辅音相同,元音不同的词汇,以及元音相同,辅音不同的词汇,能听辨短语中的两个关键成分,并利用听觉反馈指导言语语音的能力。第四是理解水平,包括听辨熟悉的表达方式或日常用语,理解含有单一或两项内容的短语,教室中常用的短语,理解多项内容的指令,听觉描述的能力,故事中逻辑排序的能力,主题对话,听懂问题并回答问题,转述能力,选择听取能力,描述周围环境的声音-象声词的能力,为书面语学习做准备。
应选择哪些声音进行听觉训练呢?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所有声音都可以作为听觉训练的内容。包括环境声,如自然界的声音,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物品声,人体声,音乐声,如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语言声,如音单节词,双音节词,句子,段落,音素等。由于听觉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有声语言,关键是让听障儿童获得对语音的察知,区分,辩认和理解的技能,因此语言声是听觉训练的重点内容。
第二篇:听觉注意力训练题
听觉注意力训练题
时间:____月____日 第一周 星期一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放学后在家里写作业前训练,由家长监督训练情况,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 听课不走神题
训练目的: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听课效率
数字传真
训练方法:家长将下列电话号码读一遍,孩子在纸上写下听到的电话号码。
例如:家长读:8378893 孩子就马上在纸上写:8378893
***60***9
825******8793
听字训练
训练方法:家长读下列短文,孩子认真听,听后孩子背诵出来
草坪上站着一只既美丽又威武的大公鸡。
大公鸡的嘴尖尖的,象老鹰的嘴一样尖锐;它的眼睛圆圆的,又黑又亮象黑珍珠;眼睛后面是它的耳朵,被绒毛遮住了,不管有多大的风沙和多大的雨都进不去一粒沙一滴水;它的头上有火红火红的鸡冠,看上去仿佛象给它一顶红色的小
帽子;它的嘴巴下面有一个半圆型的肉片,那就是它的鸡坠;它的脖子油亮油亮的,五颜六色真可爱;它的翅膀张开时象两把羽毛扇;它的尾巴高高的翘着,象五彩散金的彩虹;走起路来尾巴一翘一翘地,可有趣了;它有一双金黄色的爪子,又长又硬,很锐利,一会儿就可以刨一个坑。
大公鸡每天早上催人们早早起,我喜欢这只美丽又威武的大公鸡
词语思维
训练方法:家长每念一个词语,孩子认真听,当听到地名就马上举起右手,当听到动物就马上举起左手。
飞机 北京 青蛙 美国 篮球 猴子 日本 书包 电冰箱 公鸡 葡萄 鸭子
广州 电话机 被子 兔子 深圳手机 乌龟 羽毛球 东京 飞机 黑板刷
第三篇:听觉注意力训练歌曲目录
听觉注意力训练歌曲目录
红莓花儿开(沈丹)红河谷(沈丹)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沈丹)好人一生平安(沈丹)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纷纷飘坠的音符(潘安邦)光阴的故事(张艾嘉)童年(张艾嘉)
乡间的小路(张清芳)你的眼神(张清芳)让我们看云去(张清芳)捉泥鳅(张清芳)绿岛小夜曲(费玉清)绿岛小夜曲(蔡幸娟)南屏晚钟(费玉清)一剪梅(费玉清)
月亮代表我的心(费玉清)春天的故事(齐豫)走在雨中(齐豫)橄榄树(齐豫)小城故事(邓丽君)甜蜜蜜(邓丽君)又见炊烟(邓丽君)
又见炊烟(王菲)大海啊故乡(谭晶)
我爱你塞北的雪(谭晶)大海啊故乡(谭晶)
绒花(谭晶)绒花(韩红)金瓶似的小山(谭晶)
请到天涯海角来(沈小岑)草原之夜(腾格尔)
在那遥远的地方(腾格尔)在银色的月光下(腾格尔)祈祷(刘文正)
飞翔飞翔我飞翔(刘文正)我只在乎你(邓丽君)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黑鸭子)半个月亮爬上来(黑鸭子)让我们荡起双桨(黑鸭子)
踏浪(黑鸭子)茉莉花(蔡琴)歌声与微笑(蔡琴)
跑马溜溜的山上(蔡琴)读你(蔡琴)白兰鸽(田震)月牙泉(田震)
阿里山的姑娘(田震)
第四篇:听觉训练的目的及要求
听觉训练的作用、目的及其要求
听觉训练的作用与目的是什么?
只有充分利用和发展聋儿的残余听力,通过科学的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才能唤醒呈“昏睡状态”的部分残余听力的功能,使之能对声音的注意、辨别、定位、记忆及理解的能力提高,是终达到进行语言交往,发展智力,适应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听力损失超过45分贝的儿童对语言和学习功课的发展有迟缓表现。听力损失越严重,这种障碍表现越明显。如一个听力程度在90分贝的聋儿,当戴有助听器后,100分贝的声音给予刺激,他却熟视无睹,这是因为他的残余听力长期处于废用状态,所以说听觉训练的作用在于唤醒聋儿的残余听力,提高聋儿对声音的注意、辨别、分析、选择、理解的能力。听觉训练的目的:①聋儿能正确反映周围有无声音的存在。②聋儿能正确辨识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提高聋儿对不同声音的鉴别能力。③配合语言训练,要求聋儿开始学习说话及与人交往时,要懂得不同声音代表不同意思。④帮助聋儿逐步建立有声语言。
听觉训练有哪些要求?
(1)坚持用适度的声响刺激聋儿的残余听力,唤醒他的听觉反应。开始时,要根据聋儿的年龄不同有所区分,时间不要太长,声响不宜太高,使聋儿能高兴地听,并感受到声音的美妙。
(2)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尽量将声源靠近配戴助听器耳朵的一侧,或是听力较好的一侧,声源自然和谐,音量稍大于一般声响即可。实践告诉我们:残余听力在100分贝的受训聋儿输入助听器的适宜声强以60~70分贝的声级较为适宜。
(3)对听觉训练必须有信心和耐心,每天必须坚持训练。一般聋儿在开始时几乎完全没有反应,但家长教师应耐心地坚持,即使是脑干电反应测定100分贝均无反映的儿童也不应放弃训练。
(4)要置身于有声环境中训练,聋儿需要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与周围的人说话或做游戏。
260 听觉训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听觉注意:要唤醒聋儿“沉睡”的残余听力,让他对周围的各种声音的存在引起注意和察觉。开始可从低频段起步,向中高频推移,常用的方法有:击鼓传花,听声跳绳,听声举旗等。
(2)听觉识辨:聋儿不仅能感到声音的存在,还要对周围的各种声音加以辨识,包括对声音不同响度、音调、方位的辨识,让聋儿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而且声音是多种多样的。训练的方法可从识别不同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长短开始,然后了解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信号。如辨别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和火车鸣笛声等。聋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提高,直接关系到日后对有声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3)记忆声音:声音的记忆和识别关系密切。对前后两种声音要正确区别,就必须将前一个声音的特性在大脑中存起来进行相互对照,才能做得正确。聋儿记忆的声音“模样”越多越有利于相互辨别,因此,训练就必须不断重复,加深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只有听觉刺激加深到一定深度,大脑才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而终身不忘。
(4)理解声音:这是聋儿听觉康复的“质变”阶段。理解声音阶段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到繁,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短句到长句,反复训练。
由于每个聋儿的情况不同,训练有所差异,最终听觉康复的程度也会不同。
第五篇:多媒体方式下的音乐听觉训练
多媒体方式下的音乐听觉训练
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听辨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包括谱面上标明的节奏,表情记号等,而不是包含大量其他理论课内容的综合训练。有人说音乐是感性的,有生命力的,不是单纯的谱面处理,但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通过谱面将最能直接表达的情感记录下来,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只有先把这些基本要素做好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的音乐处理,这是个递进的过程,不能省略任何环节。其次是要明确比起运用传统教学进行多媒体训练的优势。下面将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进行具体分析: 1.音乐训练最基础的切入点-节奏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体现音乐自身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对节奏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演奏的质量。作为视唱练耳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时可根据各种节奏的特点进行比较,增强整体的感知能力。提到对比,首先就是把要进行对比的内容自身分别演奏精确,然后才有资格谈对比,尤其是对于相似或有共同特征容易混淆的节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例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这是较常用的两个版本,其差别在于附点的16分音符与8分音符加空拍后的16分音符。这两种节奏型听起来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话是不太容易区分的,所以更加要做到每一种的演奏都绝对精确。最初练习时可以通过放慢速度,数构成节奏型的最小单位时值16分音符来体会理论上的差别,但是在真正的演奏时不可能将速度夸张放慢,一但进入原速演奏要想数清拍子是不现实的,所以就必须靠听觉去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别。在进行选择听觉训练的手段时,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做到每一遍都绝对的相同精确,其程度是一般老师想用琴弹所望尘莫及的。2.在多媒体方式下的图示对比
上图是通过音乐软件Musicator的卷帘窗口做出的两种版本的《幽默曲》图示,其原理同坐标图。图示上面是相对应的谱例。图示中横向的稍粗的线条代表音,它的上下位置、长短分别对应其它要素的坐标;最左边的键盘图代表音高位置;表格最上方的数字代表拍数;每拍里的4条纵线代表将一拍的时值分成4份,每一份是1/4拍,即16分音符。这样一来,每个音的音高和节奏都以图示的方式出现,非常直观,附点8分音符明显比8分音符长出一格,有无空拍一目了然,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能通过此图看出其中的差别。这种方式能从最直观的视觉效果上给人刺激,加强对不同节奏差异的认知性 3.声部间演奏法听觉对比
视唱练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听作品,从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因此训练对于作品中声部的敏感性是很重要的。每个声部有各自的特色和作用,声部越多,乐曲的表现手段就越多,内容丰富的几率就越大,而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了解每个声部的演奏法。
下例是《幽默曲》的中间和再现部分它明显分为2个声部,而这两个声部的情绪对比是很明显的。上两行的上声部是主要旋律,有大量连线,演奏时应该很连贯,下声部则是跳音居多的分解和弦伴奏,演奏时应该有弹性,而标有“—”的音则应该深入些,站稳。下两行虽然也是上声部连线,但它是两大句,不像上面的句子很短,而且是有休止符出现的连线,下声部则变为较短的跳音伴奏。总的说来,两个声部的情绪差异和功能还是很明确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听一下2个声部,了解了各自的特性后再合起来听,看看能否区分,再分开,再合,多次之后相信能很清楚的听到2个声部的进行了。对于两段的2个声部我们也可以分开对比着听,对连线和跳音的不同处理进行分析,这样当2声部合起来时我们将很清楚的听到他们各自的处理。
对于更复杂的曲目来说,如果能先了解每一个声部,那么对于全曲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较轻松的做到这一点,尤其当声部非常多时,我们不仅可以分开一部部听,还可以逐渐增加声部或改变搭配声部听。比如要听较大作品时,可以根据声部的作用,先听旋律部分,再听伴奏;按乐器的分类则先听弦乐,木管,再听铜管,打击乐部分等等,这样听下来,就会比一遍遍从头听的效率高,不仅能听到每个声部,也对曲目的声部分配有了一定的了解。4.谱面直观视觉下的音乐情绪对比
当我们拿到一个曲子时,首先是要在谱面上看怎样分段落,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情绪的对比,根据传统的曲式规律,A B 的情绪肯定是不一样要变化的。从下例看很明显的标记就是A段的8分音符加空拍的16分音符特色节奏和B段的连线。当然,这是一首曲子,而且很短小,如果不为了分段而是要同时对比更多,更复杂的曲子,了解表现手段时,将所有的谱子都堆在一起不仅乱而且利用率低,没准一本很厚的谱子我们只需要看几小节甚至只是一个音型,听起来也很麻烦。可是只要利用好了多媒体我们将在同样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内容,提高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在内容上可以进行分类对比,在将最基本的几大类情绪分好之后(纵向),还可以将表达相同情绪的各种不同表现手段(横向)的谱例展现给学生,横向纵向同时进行,增强他们对音乐特殊表现力的理性和感性认识。5.音色改变带来的听觉变化
音色是音乐要素之一,它带给人的感受是丰富的。由于发声的原理不尽相同或者原理相同但因为每种乐器有其自身的结构,材料,所以它们有各自擅长的表现手法,音色和表现力上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也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幽默曲》有钢琴和弦乐2个版本,相比较起来我喜欢弦乐的,它的表现力比钢琴要强得多。连线时因为弦乐的发生原理是摩擦发生而钢琴是敲击发声,所以听起来弦乐更饱满些。跳音时弦乐用的拨弦演奏法则比钢琴演奏的更富有弹性。这些是由乐器本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只能说这首乐曲我认为更符合弦乐的表现手段。每种乐器都有自己擅长独特的一面,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曲目或者说只有少量的曲目适合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再准确地说应该是有的曲目可以用别的演奏方式去解释而有的不行。比如《幽默曲》的钢琴版本可以认为是比较轻松活泼的,而弦乐的更大气,融入情感色彩更多,直接影响到音响的效果。而要是用铜管那就完全背离曲子的原意了。音色的不同带给人的色彩感是不同的,一般说如果是同样的一段音乐,钢琴给人有灵气的感觉,弦乐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木管是柔和,而铜管是坚定,所以当我们平时听作品时应该留意乐曲的情绪与配器之间的关系。
在视唱课上我曾经发现同样的和声或者四声部听写,用钢琴和弦乐听难易程度不一样,后来一想是因为钢琴一般有音头,听的也多,而弦乐则可以非常平稳的发声,而且四重奏的音色极其和谐相似,要想听清楚声部确实不容易。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类似的听写练习,毕竟我们要听的音乐不都是钢琴演奏的。
6.视觉媒体的增加可触及到内心感知
很多人都说听音乐时闭着眼睛最好,但是我认为有时还是需要看的,尤其是大师级的演出,他们的表情,肢体语言都在影响着你的感受,有时甚至视觉带给你的冲击超过了听觉,就像马友友和帕尔曼版本的《幽默曲》,这样一个大家烂熟的小曲子,带给你的感受是超出想象的。无论是他们在自己演奏时的一个皱眉,一次抿嘴还是在交替演奏时传递的一个眼神或是身体的倾向都完美的随着音乐进行着,使人感觉那是音乐的一部分,即使你不是很懂音乐,听不出来大师演奏其中的奥妙,但看到他们的肢体语言时,同样将他们要用音乐传达的感受传达给了你。人是感情的动物,平时传达感情,表情是很重要的手段,比音乐要频繁的多,如果能通过视觉带动其他的感官刺激从而使音乐触及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好呢?只要内心的感觉培养好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既然有条件就应该尝试用先进的手段来改变和促进音乐领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