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 耳与听觉
耳与听觉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3)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2.能力: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设计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2)“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3)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4)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5)CD播放机及CD碟片。
2.新课导入
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非常兴奋,精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
教师随即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看到的。”
教师问:“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接提问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复习完毕,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你们知道这张碟片中灌制的是乐曲还是歌曲?”
(稍停片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索。)
随后老师把碟片放入CD播放机中,轻轻一按“play”键,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悠美的音乐声。
教师不失时机地插入:“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是乐曲碟片还是歌曲碟片?”“是乐曲碟片。”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听到的。”
“怎么听到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新颖好奇的引入,拨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3.新课学习
(1)教师演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课件)。
(2)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实效性。
(3)分组互助学习: 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互助学习: 每小组依次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为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答对1题小组加10分,看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最多、准确率最高。同时为了鼓励小组提出问题,凡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加20分。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之间(或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分组完成拼图游戏: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讲清游戏规则。按拼图的快慢顺序分别给小组加不同的分数。先拼起的小组优先观察“耳的结构”模型,看完后依次往后传。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6)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7)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已学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如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8)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全体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并给优胜者所在的小组加分。
让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让台下的学生积极关注本组的赛况,在关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了“听觉的形成”这一重、难知识点。
(9)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展示:听觉的形成。同时邀请上述优胜者的一位进行讲解,其他优胜者进行补充。
4.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课件出示(或用小黑板)练习题:
(1)当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进入中耳引起的。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内耳组成部分的是()
A.听小骨 B.前庭 C.耳蜗 D.半规管
(3)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A.外耳→中耳→内耳 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4)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5)如果你是第一次乘飞机,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你应该做些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6)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章》,你相信吗?如何解释?推测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出现了问题?
(7)放假了,几个同学或朋友相约在一起高歌几曲或打网络游戏,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组交流完成情况。5.小结
(1)学生自主小结。
(2)小组或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展示或小黑板出示: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教案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地帮助、指导学生,积极当好自己的“配角”,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采用的教法、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摆正了学生的“学习者”位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存在的不足
(1)“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一步要落到实处,避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
(2)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
(3)教师要摆正自己当“配角”的位置,随时注意不要“越位”,不能越俎代庖。(受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很容易犯以上的“错误”。)
第二篇:耳与听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前后联系
《耳与听觉》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较少。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学习感觉器官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生理知识的经验与方法。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另外,对其他感官的了解,为后面学习神经调节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门功能。(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想象、阅读、比较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
(2)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生命奇妙性、协调性,从而热爱生命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确立依据:因为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
二、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导学的直观教学法。
三、说学法: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连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我确定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情景引入】
教师引导:刚才老师说的“上课”、“同学们好”,大家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由此引入新课。【新课讲授】
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课前预习:给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节内容大概了解本节内容 展示实物模型,对照挂图指导学生观察。
第三篇:耳与听觉教案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课时 耳与听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
(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容”内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以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的舞蹈图片,感慨这些舞者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美妙的舞姿,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引入耳与听觉
[讲授新课]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之间(或同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先内化知识点,再检测巩固。你说的对吗?
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用教棍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即使进行巩固。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动手实践
请你们快速组装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组装的最快、最准确!分组完成组装游戏(如果没有事件分组的话可让学生到前台组装并向学生展示),确立耳的立体结构,为听觉的形成打基础。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熟悉耳的各部分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根据模型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在讲述外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生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
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
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爱心体验
分发资料给学生(本校所处社区向阳小区中生活非常困难的聋哑人的事例,并附有住址和联系电话)。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内容之后,纷纷发表见解。(如从生活上帮助他们,捐资捐物;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帮他们学习,让他们能够从书籍中得到趣味和鼓励;调查医疗事故,举行爱护听觉知识宣传,进行耳的卫生保健宣传;学习手语,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等等。)
最后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老师与同学们用手语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感激结束本节课。
第四篇:耳与听觉 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初备)
一、教材分析:
《耳与听觉》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一章中第二节《感觉》中,本章内容分四节:第一节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节是介绍感觉器官眼和耳的结构、功能及卫生;第三节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第四节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动物行为。
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内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二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几大感觉器官。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第二节听觉这部分内容,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
二、学情分析:
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本章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神经调节的普遍现象,但是又会常常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在教材中设计了“讨论”、“调查”、“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单就第二节来说,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各部分的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耳除了听的功能外还有感知位置变动的功能,所以可以安排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实验说明两只耳听声音的好处,举例说明晕车、晕船等症状。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如何保护耳朵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模型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时评“听觉的形成”,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了解耳的重要性,形成自觉保
护听觉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根据这一节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 请大家欣赏一曲美妙的乐曲
你能清楚的听到乐曲吗?知道乐曲的名字吗?
学生欣赏音乐
问: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是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耳朵)
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过渡语:明确目标后,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想一想
说一说”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83),假如人失去听觉,这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三)出示自学指导(默读课本P84页,思考以下问题,在书上标注出答案,3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1.请同学们结合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听觉形成的过程?
3.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4.如何保护好耳朵呢?(四)先学
(五)后教(学生口答,教师对问题答案补充更正)评题一请同学们结合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耳,有什么感觉,其实你摸着的只是一部分,耳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先了解耳的结构(出示耳幻灯片片)提问:耳分为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什么构成,三个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通过看书或幻灯片,让学生简单介绍耳的结构,教师纠正总结并板书)外耳:耳廓、外耳道(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师]人的耳可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惟一暴露在体外的部分,中耳和内耳位于颅骨内,受颅骨保护。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你认为耳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各个小组可以比一比,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完整。(学生猜想各部分的功能)[讲述]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人的肉眼都能看到,耳廓暴露在外,长耳廓有何用呢?(收集声波),如果用手遮住耳廓就会感觉声音听不清楚。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皮肤上有细毛,皮脂腺,这些分泌物与脱落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耳垢。
中耳是由鼓膜、鼓室、听小骨组成的。
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而且声音越大,你会发现振动越厉害。再比如振动一下音叉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如果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也会随之消失。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那么,是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鼓膜)
提问: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讲述] 鼓膜是外耳与中耳的一层界膜,是椭圆形的,灰白色的薄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随着声波强弱产生不等的振动。那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听小骨)
中耳除了鼓膜,还包括了鼓室和听小鼓。鼓室是在鼓膜内的小室,内有三块听小骨,三块骨由关节相连,鼓膜产生的振动由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振动力量加大30倍),鼓室底部有一条咽鼓管与咽相通,当口张开或吞咽时,咽鼓管开放,空气由此进入。
[活动]同学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正是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师]在了解了中耳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我们来看看内耳,内耳有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提问1: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象个蜗牛壳,其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即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提问2: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是怎么会事?还有有些人为什么易晕车,晕船? [讲述] 耳除了具有听觉的功能以外,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比如:在乘车的时候,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车速,转运方向。如果这些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如坐车等)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我们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小结](边指图边讲)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评题二:.听觉形成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耳的结构,下面能不能结合每一部分的功能,分析一下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归纳] 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党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板书)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评题三 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学生口述(“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嘴或者闭嘴堵耳”示范动作,全班一起完成。)评题四
耳的卫生保健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耳,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学生讲述(播放视屏)
(五)讨论
1、有时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避免“鼓膜”受损,现在你能解释这是怎么会事了吗?(学生讨论)
(教师强调)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2、同学中有没有人患过中耳炎,能否说一说中耳炎的症状及痛苦?为什么小儿更容易的中耳炎呢?(教师强调)
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就可顺着咽鼓管逆流而上进入中耳,造成中耳炎,小孩由于咽鼓管较短,鼻咽等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容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3、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教师强调)
半规管、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调节身体平衡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七、课外实践
关爱聋哑人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音传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鼓膜:随声波振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与咽鼓管相连
内耳 半规管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形成
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耳的卫生保健
第五篇: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与听觉(2)教案
2.3耳与听觉(2)教学指导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钢尺振动的活动,85%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能讲出频率的概念。
2、通过鼓声与振动的活动,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通过观察生活,知道不同发身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4、阅读课本材料,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体会声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2、通过对噪声的了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塑料尺、木梳、钢尺、不同频率的音叉、白板、多媒体
三、教学方法:自学、实验、直观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导课)
通过不同音频,学生描述特点。教师归纳告知,声音的三要素:音频、响度、音色
(二)小组活动:
要求:一人操作其余同学观察,有秩序、快速,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
活动1:1.通过塑料布尺在木梳上划过,改变划过速度的快慢,听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
活动2:2.直尺振动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伸出不同长度的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活动3:3.观察桌面两只音叉,敲击后,听一听声音的区别
(三)自学一(时间5分钟)
要求:疑惑地方标注“?”,做到独立、安静、专注
1、通过活动1.2,寻找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并在课本上划出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2、通过活动3,找出不同频率的音叉的音调特点
3、阅读表2-2,了解不同动物听觉和频率的关系。
4、阅读课本P56,找出超声波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知者加速】完成课本P55思考与讨论。
(四)互帮
1、请将音调的高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以及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写在白板上。
2、讨论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解决不掉的疑惑写在白板上。
【知者加速】继续P55思考与讨论
(1)我们能听到蜜蜂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翔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2)吉他手演奏吉他是,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五)释疑
1、教师强调物体振动的快慢、音调、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2、解决学生的疑惑
3、解决知者加速思考讨论的两个问题。
思考一:一只密蜂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的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原因: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
思考二:吉他手演奏吉他时,他是如何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的?
原因:通过手指在弦上不同位置的按压,改变吉他弦振动部分的长度来改变吉他发出的音调。
(六)教师演示实验
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然后用力敲鼓。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比较两次实验中发出声音的响度?(2)注意观察纸屑的振动幅度的大小关系?
(3)你发现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吗?
(七)自学二
要求:疑惑地方标注“?”,做到独立、安静、专注
内容:P57-581、找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响度和声源的距离的关系。
2、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读图2-30了解分贝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3、结合生活观察,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4、了解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说说噪音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噪声污染。
【知者加速】比较牛叫声和蚊子叫声,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八)互帮
1、白板上写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响度和声源的距离的关系。
2、说说多少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3、评价一下组内谁的音色最美?推选一位同学表演。
4、在白板上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知者加速】比较牛叫声和蚊子叫声,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九)释疑
强调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响度和声源的距离的关系。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 如,城市禁鸣喇叭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安装隔音屏或安放吸声设备
3、在人耳处减弱 如:保护人群
知者加速释疑:比较牛叫声和蚊子叫声,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结论一:牛叫声响亮,响度大,蚊子的声音弱,响度小
牛叫声低沉,音调低;蚊子的声音尖锐,音调高
结论二: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
响度大的不一定音调高
(十)当堂检测:特训P34 第1~8题;
知者加速:特训P35 第9~11题
及时校对练习,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板上,老师释疑。
(十一)小结
(十二)作业 作业本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