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湖高新区五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的打算(20110923)[本站推荐]
2007-2011年东湖高新区工作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东湖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2007-2011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2011年,是东湖高新区高速发展的五年。这五年,高新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开放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高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继中关村后的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示范的重要使命,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被国务院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区的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批准。今年,高新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每年将获得国家产业发展支持金额6-8亿元。
——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五年来,东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均保持在29%以上。预计2011年可完
最佳高新区的“八项公开承诺”,东湖高新区以建设“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为目标,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全国投资环境最佳的“政策特区”、科技金融高度融合的“资本特区”、创新创业活跃的“创新创业特区”,取得明显的效果。高新区实施 “企业进入高新区零收费”的政策出台不到3个月,新增注册企业503家,高新区财政代缴企业工商注册收费103万,撬动注册资本金27.3亿元。2007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先后托管洪山区、江夏区的豹澥、九峰、流芳、左邻、花山、大屋陈等地区,区域规划由原来的100平方公里面积扩大至518.06平方公里,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一)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五年来,东湖高新区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10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达到114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
一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五年来共推进市级重大项目73项,已开工的6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1.36亿元,有效地支撑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富士康武汉园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累计完成产值近400亿元。武汉新芯一期项目完工,产能有望在明年初由现在的9000片/月增加到20000片/月。武汉天马第4.5代TFT-LCD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全真光电LCOS及激光电视项目、藤仓烽火光电材料、珈伟太阳能、山推楚天混凝土机械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专业园区建设跃上新台
政策,丰富和完善了高新区企业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三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建立了首期2亿元资本特区专项资金,金融超市、汉口银行·武汉光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等创新融资方式,为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专利质押贷款3.33亿元。
(三)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新增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光缆和凯迪控股组建的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全国唯一的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建17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44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二是科技孵化器建设日趋完善。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全区孵化面积增至1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家,为2006年的4倍。同时,出台了鼓励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正加紧推进激光等产业加速器建设。三是产业联盟建设不断完善。五年来,高新区企业牵头组建了16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光纤接入(FTTx)产业联盟、地理信息系统(GI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高清光盘产业推进联盟(CHDIA)3家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联盟。
(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编制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工作。同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
6扩建社区服务站6个。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为”平安光谷,和谐光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管经过5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少一批像华为、中兴一样的行业领军大企业、巨型企业的支撑,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略显滞后,高新区的水、电、气、热力等设施也跟不上高新区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新托管近300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的空白,严重制约高新区重大项目的落地,影响示范区的事业的发展。三是在政策的落实和成效上,还不够理想,尤其是支持大学、科研院所推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依然存在。
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和打算
未来五年,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到2016年,企业总收入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左右。同时,努力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为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打造“四大特区”为契机,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继续实施“3551”人才计划,每年确保投入1.5亿元,加强
军企业发展,加快其新建项目进程,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快实施“争创一流园区”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中新(武汉)科技园区、综合保税区、左岭新城、花山生态新城、富士康武汉园区、佛祖岭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企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增强光谷发展动力。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市支持,完善国家部委、省、市的合力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整合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联合推进一批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吸引和聚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到光谷开展创新创业,以人才带动创新,以人才带动招商,以人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实施和不断创新“小政府、大社会,扁平化、事业部制”的管理方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入推进机关全员聘用制,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激发干部热情,全心全意推动示范区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和谐光谷”建设。积极推行“城管革命”,改变城市面貌,提升高新区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区域内骨干路网、水、电、气的建设,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深入实施 “建设和谐街道”活动,促进街道办事处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医院和酒店,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城市功能。
0-
第二篇:东湖高新区
大力推进拆迁和园区建设。全年完成拆迁248万平方米,完成集体土地预征3733.3公顷,交地2000公顷。征地报批达到1666.7公顷。完成土地供应129宗,供地面积1352.1公顷。全区新建、续建、改建道路近200条。马家山变电站、金融港变电站,新能源产业园、综保区等6个开闭所完工。
聘请美国SOM公司对光谷中心区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按照“国际标准、时尚现代、光谷特质、世界一流、宜业宜居”的要求,在体现武汉特色和光谷特质的基础上,对光谷中心区整体用地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特色、规划导则等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承担市级城建重点工程。示范区建设的八一路延长线通车;承担的花山大道、长江大道(中南路至鲁巷段)、八一路地下通道、雄楚大街改造(楚平路至三环线立交段)、东湖通道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第三篇: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
旧县乡人民政府
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干部队伍建设和增强工作执行力两大关键,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郊产业经济(蔬菜、生猪、水产、劳务)、和谐新旧县三大重点,搞好执政能力、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尚、社会保障四大建设,落实科技助民、产业富民、依法为民、安全保民、政策惠民五大服务,着力搞好“一园服务”,做好“一江两路”发展文章,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乡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扩总量、提质量,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乡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16.5%,是2006年的2.2倍,年均递增16.8%,实现了翻番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由2006年的58.5:27.7:13.8调整为2010年的38.6:44.7:16.7。人均生产总
值达 17629元,比2006年增加14075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589元。
(一)以园区建设为支撑,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我们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倾力实施“项目兴乡”战略,大力招商促进乡域经济大发展。一是做优软环境。每年定期对乡级各部门进行行风评议,推行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收费公示、首问责任制度。二是做实项目争取。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乡投资。紧紧抓住乡地处城郊和县城工业集中区、中心(街子)工业集中区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定人、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五年来,鑫光铁塔、清山绿水等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先后落户旧县,实现招商引资7.38亿元,其中工业经济4.55亿元,非工业项目2.83亿元,培育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2户。二是抓重大项目。做好中心工业园区旧县区域的协调工作。投入1200余人次,抓好青苗费的赔付、农转非人员参保、建筑物的拆迁,全面完成工业园区二期征地土地丈量、附着物清点、房屋拆迁前期工作,为鑫光铁塔搬迁做好进场前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一是重点抓了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竹溪村和回龙村生猪养殖基地、洞田坝村和凉山村肉兔养殖基地、文教村和老水沟村土鸡养殖基地的建设。竹溪村发展5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养殖大户2
户,回龙村、竹溪村500头以上的优质肉猪养殖大户4户;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个,全乡生猪出栏达到 27398头,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7%。在洞田坝村、凉山村发展肉兔养殖户3户;在文教村建成养殖5000只大户1户,老水沟村养鸡专业户达到了30户,出栏土鸡1000余只;二是抓好蚕桑产业:全面完成蚕种任务,嫁接桑树10000株,改造毛桑 5 万株。三是抓好水产养殖:全乡水产品总量实现 920 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20 %,新增网箱 20 个,新增养殖大户 4 户。四是抓好果蔬产业:在老水沟村新栽柚子20000株,建成片果园360亩。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蔬菜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经营格局。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集中在长伸沟村、合掌石村、老水沟村,进一步完善三个蔬菜、水果、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城乡面貌。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12处,其中整治囤水田580亩、整治山坪塘12口,整治渠道防渗2.72公里,整治文教村病险小II型水库1座。二是交通建设稳步发展。加快便民路建设,新修便民路52公里,完成老水沟村、回龙村、文教村公路硬化,建成混凝土公路5.8公里。新建村级公路5公里,整治村级公路22.5公里,整治维修水渠2500米。
二、坚持民生为第一信号,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理念,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为跨越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是有序推进民生工程。为全力落实省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党委政府大力抓实抓好民生工程。由书记、乡长亲自抓,一名副职领导专门抓,相关乡干部蹲点抓,村干部脱产抓,实行定项目、定人员、定进度、定责任、定奖惩的“五定”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考核,量化到人。几年来共办民生项目359项,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
二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逗硬落实粮食种粮补贴,将退耕还林、良种补贴等直补款通过“一折通”方式直接兑现到户,全乡种粮补贴全部发放到户。
三是财政工作有序运转。新培植税源,抓好三信公司税源壮大,同时积极抓好非税收入的入库工作,社会抚养费征收150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偿还沿中公路欠款5万元,光纤欠款13.4万元,共化解其它各类债30余万元。
三、坚持稳定为第一责任,营造和谐安定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安全是第一的责任的意识,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观看警示片、召开安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内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依法查处了永恒再生塑料颗料厂,投入资金对文教村水
库进行整治。
二是狠抓群众信访维稳工作。我们针对中心能源化工园、高速公路征地、桐电库区移民、涉法案件执行、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以及乡村债务等具体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梳理,积极妥善调处,将矛盾和纠纷及时稳妥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无一例进京、赴省、到市上访。
三是科教文卫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村战略,大量推广农业新技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四是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效,全乡计生率达8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3.2‰以下。
五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投入二百多万元在南渝高速公路、沿中路沿线进行风貌整治,共涉及10个村452户,使沿线风貌得到改善;添置垃圾桶10个,新建垃圾池15个,组织乡级机关干部职工深入12个村,对口联系农户,义务帮助农民搞好庭院卫生30余次,教育引导农民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变陋习,逐渐养成讲文明已正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场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党的建设成果显著 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工作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1、抓党建阶段性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城乡和谐,服务全县工作大局”这一主题,乡党委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采取了多种有效形式,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呈现出学习深入、氛围浓厚、全员参与、主题突出、效果明显,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的特点,并得到了联系领导市委副书记余仪的充分肯定。二是扎实开展党内创先争优工作。充分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在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新旧县建设、建造高效队伍”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抓作风建设活动。活动中,乡党委、政府首先组织乡人大代表、全体乡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谈心活动,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出作风建设、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乡域建设四方面意见和建议26条,作为政府当前重点工作正在抓紧实施。其次组织乡人大代表,部分乡领导干部共计60人进行了民主恳谈,通过恳谈,不断再审乡情,完善思路,抓住重点,强力推进全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3、抓基层组织建设。以乡村两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加
强乡党委建设,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为着力点,以提高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乡党委通过组织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使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和急用性知识培训,使全乡村干部的带头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
4、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以团组织“推选”为基础,严把“入口关”,重点从种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
5、抓好村(居)换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竞争择优、规范有序、简便实用的原则,以“四荐两评一述一直选”为主要方式选举产生了12个村1个社区新的两委班子,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拓宽选人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选拔进了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村(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6、抓好村级两室建设。乡党委组织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投资100万元新建、整治十二个支部活动室。
7、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加大远程教育培训督查力度,几年来,全乡总共培训53期,受训人数达1500人(次)。
几年来,我乡党政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尚需进一步努力;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金投入少,项目选择难,技术较为落后,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很浓,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很宽广;三是老场镇、沙石码头所带来的安全形势(主要是交通)依然严峻;四是因高速公路、中心工业园区重点工程所带来的遗留问题维稳信访压力较大;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水平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2011年到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期,是推动我乡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旧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支撑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围绕我县建设“富强、活力、安居、博爱”新武胜的发展战略,按照重工业、建新村、亮城镇、突旅游、活商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文化型乡镇建设三个重点,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夯实基础,打造亮点,推进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乡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永葆先进性,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把旧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文明乡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600万元,年均递增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7万元。全乡固定资产投资达17852万元。年平均增长25%。
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卫生等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教育基本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普九要求,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
生在校巩固率均保持在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人民生活改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8元以上,每年平均递增500元。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0%,场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各种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今后五年的具体工作思路
一、坚持三大原则(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把规划作为推进统筹发展的“第一道工序”,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论证后实施,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有规划必遵循、违规划必严惩,以科学的规划来保证推进城乡统筹的质量和进度。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场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小城镇之间、与县城及周边大中城市之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互补、共享协调发展,(三)坚持尊重民愿原则。
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传承,尊重群众意愿,把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一系列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城乡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群众。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谁主动就支持谁的发展策略,少强迫减少矛盾,多引导调动积极性,强化民本理念。
二、抓好三大建设
(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打造高品味新农村
农村和城市的重要差别在于公共设施的差别。就拿产业来讲,城市产业有交通、用电、信息等完整保障体系支撑,而农业生产在相当部分地方还在靠天吃饭。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当前急需改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主要有: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稳产增收的能力,特别是在灾害年份,保持抗灾保丰收的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解决群众出行
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交易提供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信息网络,丰富农民生活,发挥信息的致富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养老、就业、生活困难群众低保等问题。五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现状,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量普及应用农村实用、经济、新型的农业新技术,探索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的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水平、降低人力成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使广大农户从现代农业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推进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外出打工,在家居住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房空置率很大,一些农房因多年没人居住而破烂不堪,有的已成了危房。加之,大量农房属粗放式建设,一些旧农舍,除民住生活用房外,还有猪舍或羊舍,牛栏、柴草间、晒谷场等,农民的人均占地面积多,大量的土地资源、资产得不到合理利用,发展新农村综合体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复垦农民宅基地,避免土地、资产闲置。
新农村综合体属于农村新型社区,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推进人口聚居,而且促进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设施的配套系统性、城乡的融合性,新农村综合体
所覆盖的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遵循农民意愿,推行民主管理,要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让农民全程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的筛选、监督。要创新社会管理,成立综合体农民业主管理组织,对新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事务进行管理。新农村综合体投入的资金较大,必须破解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资金瓶颈,采取整合诸多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投入,构建起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多元化投资运行体系。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因地制宜。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区域是农村,不宜简单以城镇化的思路来推进,应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在原有村落民居的基础上编制新农村综合体规划,重点改造原有民房,完善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完善提高原有院落功能,让农民从散居田园到集中居住。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中国的趋势所在。过去大量农民工到东部打工,为东部的城市化、工业化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过了一些年以后,他们又卷着铺盖回到中西部地区,没有更多的共享和分享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我们提倡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互相融合,包括城乡的融合,产业之间的融合,还要农民工融合到城市里的人群,是新型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让农民在城市里工作,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着城市里较为优越的公共服务、福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争当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旧县乡乡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小;交通设施较差;支柱税源少。今后五年,我们要抢抓机遇,按照融县城、重工业、建新村、突旅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旧县打造成全县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借势县城拓展,切实改善乡域面貌
旧县要发展,必须依托县城主中心建设,借势县城城区的拓展以及龙女湖的旅游开发,在合理科学的规划指引下,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农家旅游,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旧县要充分发挥临近县城、工业园区以及县城发展对旧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的自身比较优势,积极配合县委提出的沿嘉陵江发展带、沿渝武发展带建设、武胜中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应规划,安装场镇的路灯,目前旧县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加之提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土地储量将大增,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政策,可为我乡扎实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县城扩展的战略布署、实
实在在地为将旧县的发展融入县城一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力城郊产业优势,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红火的中心工业园区安置区新建的大河鱼餐馆给我乡启示,旧县紧邻嘉陵江,拥有大量的竹林、江岸防护林等生态林,自然生态优势明显,通过积极培育蔬菜、生猪、水产、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城郊生态产业经济,打造一江两路产业经济示范区和县城工业园与中心工业园之间农业产业化新亮点,这一切可以让旧县成为城里人赏大河鱼、看嘉陵江风景、品农家绿色菜、江上垂钓的好去处,加之县城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进入旧县境内,中心工业园快速拓展,使依托产业发展新农村综合体的条件成熟。我乡将把握这些机遇,以高规格的安置区建设为契机,把临近龙女湖旅游开发区、临近唐家大山、临近县城、临近嘉陵江、临近工业园区等地的村作为优先发展区域,建成我乡新农村综合体的示范村。
(三)借助创先争优,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活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创新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新路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借助“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政策、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扶贫项目的实施、“挂、包、帮、建”活动开展,引导广大农民群
众投资投劳,重点发展交通与水利设施,促进全乡基础设施大改善。积极培育2—3个重点财源项目,改善财税收入结构,努力增加民生可用财力。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战略。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安全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事故、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级卫生体系建设全覆盖。大力建设村级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活动中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重点关注五保户、特困群众、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东湖高新区工作总结和评先通知
关于做好2011年东湖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
总结和评选先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11年,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10‟58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武政„2010‟64号)和《湖北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39号)(以下简称《通知》和《规定》)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为目标,以遏制重大事故为重点,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载体,以开展“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深化专项整治,确保了高新区安全生产形式总体平稳,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高新区安委会决定开展2011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评选先进工作。请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接此通知后,及时安排,认真组织好此项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各部门和企业应在总结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考核评选,推荐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条件如下:
(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条件:
1、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并严格执行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
2、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安全生产 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本单位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重视 并积极支持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工作,层层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充足,职责明确,责 任落实,工作到位。
4、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中,强化“双基”工作上具有榜样作用。
5、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各类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率符合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6、当年未发生任何伤亡、火灾、爆炸和职业中毒事故。
(二)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评比条件:
1、能联系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熟知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了解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很高的业务水平。
3、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4、对消除重特大安全隐患,防止重特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或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做出突出贡献。
二、被推荐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必须填报东湖高新区安委会编制的申报表,东湖高新区红旗单位在先进单位中产生(各单位先进指标分配名额和申报表见附件)。
三、各部门和企业工作总结和申报表应于2012年1月10日前上报东湖高新区安监局。
四、对评选出的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将在东湖高新区召开的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
联系人:陈雍
联系电话:67880043;传真:
67880402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报告(新)
东湖高新区
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009年5月
东湖高新区
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东湖高新区自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塑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创新要素密集区。
一、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光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仍然是未来15年全球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在高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集成电路、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领域市场继续扩容,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市场新亮点。
信息技术创新集中于宽带互联、无线网络、新型实用移动通信等领域,光纤到户、超3G、IPTV等技术将于3至5年内实现规模商业应用。
信息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软件外包、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的出现使得信息产业向服务转型趋势加剧。
(二)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东湖高新区的核心产业,主要包括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2008年实现企业总收入580亿元。“武汉〃中国光谷”在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实力。
1、光通信
光通信技术是我国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最小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商用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同步,东湖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二位,国内市场占有率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光传输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占据国内10%左右的市场。
东湖高新区现有光通信生产企业83家,主要生产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通信系统设备和网络设备、各类工业气体和化学辅料、通信电源等产品。骨干企业有长飞、烽火通信、武汉日电、长江通信、精伦电子、光迅科技、华工正源、海创电子、奥普思科技、普天电源、光谷精工等。
2008年,东湖高新区光通信产业完成总收入249.38亿元。长飞公司签订了新一轮合资合同和章程,并正在同时进行第八、九扩产项目,为继续保持企业在光纤光缆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基础;烽火通信与藤仓公司合作的光纤预制棒项目续建扩产;邮科院的光纤到户和下一代光网络产品和技术日趋成熟,光电子器件产业的工艺布局正在向前沿和上游技术延展….,这些都将促进武汉光通信产业向技术高端和市场前沿的发展。
2、移动通信
东湖高新区移动通信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移动通信设备、终端和配套企业33家,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知名企业,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光谷3G产业联盟,为区内企业发展3G产业搭台。骨干企业有多普达、武汉普天、中原电子、凡谷电子、龙安集团、烽火移动、虹信通信、安凯电缆、光谷精工、萨基姆天喻等。产品主要包括GSM/CDMA移动通信终端、TD-SCDMA等3G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及覆盖系统、天馈系统、射频电缆、锂电池、闪存卡、手机设计和增值软件开发等。2008年,移动通信产业实现总收入158亿元。其中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东湖高新区在TD-SCDMA、WCDMA两大3G标准的系统、终端等方面正全面进入市场。随着3G牌照的发放,烽火移动、凡谷电子、武汉普天和多普达等公司在3G基站、系统和终端市场取得新的突破。2008年,烽火科技和湖北移动签署了合作及采购协议,全面启动湖北省3G网络建设;普天集团在中国移动TD二期招标中中标武汉、石家庄和昆明等城市,其中武汉市场中标额超2亿元,份额达60%;邮科院已经布局4G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抢占发展先机;华为武研所在武汉一年时间发展至近千人,专门为华为公司提供技术研发服务。
3、激光
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具备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优势,已经成为我国激光产业发展的引领区。
东湖高新区是全国三大激光研发和产业基地之一,产业发展集中,企业群体大。目前有各类激光企业84家,其中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图像防伪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激光技术以及规模企业,如楚天激光、华工激光、华工团结激光、光谷激光、大族金石凯激光、众泰激光、三工激光等骨干企业。在全国仅有的4家超亿元销售额的激光企业中,武汉占有3家。武汉激光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国内总额约50%,拥有激光加工和医疗设备市场的半壁河山,在一些难度较大的高、精、尖类产品方面,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在高功率激光切割系统、半导体泵浦激光打标系统、灯泵浦Nd:YAG激光焊接系统、C02激光治疗系统、IPL光子美容系统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已成为我国激光通讯、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器械生产的重要基地。楚天激光在医疗设备上在国内企业中市场占有率最高;团结激光的激光切割设备销售数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九位。
2008年,随着锐科公司的光纤激光器、光谷激光的高功率激光器、凌云光电公司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综合微创治疗仪、大族金石凯激光公司的汽车多联齿轮激光焊接成套设备等项目的 建设,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产业总收入达25.38亿元。
4、集成电路
目前,东湖高新区有专业集成电路设计或相关企业13家,制造企业1家,封装测试企业1家。2008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2.98亿元,骨干企业有武汉新芯、华瑞高科、昊昱微电子、武汉邮科院、大江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群茂科技、磐大微电子、盛华微电子、亚芯微电子、芯动科技、旺宏微电子、法液空(Air Liquide)、普莱克斯(Praxair)、巴斯夫(BASF)、帅尔电子、晶封电子等。相关的科研单位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物数所、国家光电实验室(筹)等。
2006年,东湖高新区引进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是华中地区首条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芯片生产线,也是武汉首次引进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环节,使得武汉半导体产业在国内异军突起,从而带动了一大批半导体厂商(包括IC设计与培训、半导体设备供应及售后服务、封装测试、原材料供应等)来汉投资,东湖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5、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东湖高新区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领域重要的自主研究开发基地,有相关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可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比较来看,东湖高新区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通信、动漫和数字媒体内容、通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软件企业已申请软件版权近1000项,如MAPGIS,GEOSTAR、达梦数据库、开目PDM等大型软件。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大力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和光谷金融港,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增值服务业企业,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又相继有EDS离岸外包研发中心、群硕软件、法国电信联想利泰(联合)研发中心、武汉传神联合信息多语言翻译基地、武钢软件外包中心、IBM武汉软件项目中心、华为武研所、瑞士泛亚班拿等知名企业入驻。招商银行信用卡营运中心、交通银行全国客服中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中心落户武汉;动漫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动画片总制作能力达到每年25000分钟。2008年,东湖高新区530多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完成总收入达160亿。
在细分产业领域方面各具特色:
研发业资源丰富,地位突出。东湖高新区所在地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科技开发实力全国领先,区内有科研院所及各类研发机构452家,高等院校52所;拥有两院院士48名,专业技 7 术人员45万,80万在校大学生;国家“十一五”期间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武汉参与了11个。
设计业在中部地区首屈一指。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321家设计机构聚集,从业人员近万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设计大师6人;神龙公司的环保先进性设计、武汉钢铁公司的钢铁设计、汉派服装设计等国内领先。2008年,武汉市设计业产值约70亿元,过亿元的企业达8家,设计实力在中部地区首屈一指。东湖高新区正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设计业大企业入驻光谷。
软件及服务外包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武汉是我国最早一批涉足软件与服务外包领域的城市之一,东湖高新区软件科技资源丰富、原始创新能力较强、部分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技术,具备发展软件业的较好基础。近年来,东湖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现有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400余家,规模以上占15%,亿元以上占1%,5000万以上2%,千万以上占比10%,2008年总收入达到137.5亿元,产品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骨干企业有EDS、联想利泰、群硕软件、烽火通信、华工达梦、开目信息、博彦、纬创、软通动力、方正国际、文思创意、光庭导航、中地信息、吉奥信息、立得空间、天喻信息、蓝星软件等。
东湖高新区已经成立了软件行业协会和光谷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开通了8条125M国际专用通道。目前核心区光谷软件园已完成40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建设,集聚企业100多家;占地1600亩总投资100亿元的光谷金融港已开工建设,一批企业正在入 驻;九峰山南麓9平方公里软件城也正在规划启动。专业化园区的建设将大大加快光谷软件企业的聚集、延展光谷文化品牌,软件业的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
网络增值服务业:该领域现有企业近100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并诞生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如e-works是国内最权威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门户网站和知识平台,天空软件是国内排名前三位的软件下载网站。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网络增值服务业领域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将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依托武汉东湖创业中心正在建设的湖北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首期提供5万方办公用房,并配套有光纤到户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受到了初创企业的欢迎,现已入驻互联网企业10余家。
空间信息产业:东湖高新区是我国唯一同时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及其集成技术方面具有科研、教学和产业化综合优势的地区。技术方面,拥有知识产权100多项,产品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共35项,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ISO 9001质量认证、CMM认证、国家测绘全甲资质等资质。产业方面,拥有吉奥、中地、立得、卓越、适普、泰通、奥发、泰跃、航天量子、新天地和长通等多家企业。其中,吉奥与立得具备电子地图导航资质。2008年东湖高新区30多家空间信息企业实现收入近10亿元。
动漫、创意产业活跃。光谷动漫产业在动画、动画周边、电子经济上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光谷有动漫、创意企业80多家,从业人员约1万人,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达25000分钟以上。每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约1000余种500万册,电视媒体年播出动漫节目约20万分钟。光谷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的光谷动漫节,2008年动漫节参展机构110家,现场签订协议过亿元,销售达1500万元。动漫企业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的业绩。江通动画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在国内广受好评,以江通动画为基础,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数字媒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与加拿大Joee公司签订协议,投资1亿元共同制作3D动画大片《7摄氏度》。光谷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一期入驻企业20多家,与新加坡合作的“光谷国际创意产业园”正在抓紧推进。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在技术和研发上实力雄厚,产业发展也较旺盛,但按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基地的要求,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战略定位比,差距非常明显。光电子信息产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很少,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还不多,产业规模还不大,离承担国家基地的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些问题非常突出,需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关键技术掌握不多,自主创新的成果不足;移动通信产业正在扩张,激光产业应用领域窄小,集成电路产业尚未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尚低,产业 10 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未来发展中须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产业链不够完整,缺乏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上游产品多,下端产品少,消费电子缺乏,为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例,制造和封测环节还未量产,企业数量少,配套规模小。在许多生产和技术领域还存在空白和薄弱环节,集群效应不明显。以手机制造为例,在本地的配套率很低,仅为3%,主要涉及闪存,PCB板,连接器,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元件,以及LCD显示屏,LED,表面声波滤波器,电池、充电器,包装材料等9类产品,但由于价格、质量、供货批量、产品规格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企业不能与二家终端手机整机制造企业形成配套,配套成功的仅少量充电器和部分包装材料。
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就目前企业规模来看,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0亿元以上1家,至今尚无百亿以上大企业。而深圳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500亿以上。而东湖高新区的最大光通信企业武汉邮科院2008年销售收入仅68亿,两相比较,差距很大。究其深层次原则,主要受“小富即安”的内陆文化环境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弊端的影响。因此,未来应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四是企业在制度机制上创新步伐不大,许多光电子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不能 11 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的要求,推动企业完善运行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许多创新型、中小型光电子信息企业融资困难,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对中小型企业造成空白。
另外,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东湖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力度、产业空间布局安排、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社会服务、金融市场等方面)、企业机制体制与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二)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激烈,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正在展开,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新发展期。“十五”期间,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只是在光通信、激光等少数领域取得了优势地位,其它市场规模大的领域还十分薄弱。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是国际竞争出现新特点。全球范围内产业的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加深。光通信、激光、IC、服务外包等技术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 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磨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光电子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发展后劲上还有差距。在融入全球产业链方面,许多地方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机构,融入全球技术创新链,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导产业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达到国际一流。许多中西部地区通过引进和建设一批如光显示、半导体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发展后劲十分明显。相比而言,光谷在承接跨国公司的研发、产业转移,融入全球产业链方面还比较薄弱。
三、发展定位、总体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和挖掘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区位、市场、资源、成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实施一批光电子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约化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将光谷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抢占世界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总体原则
遵循“开放创新、结构调整、特色产业、跨越发展”的总体原则,正确处理好产业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具有“中国光谷”特色的光电子信息产业。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在光通信、激光等领域的发展优势,着力发展IC、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加快发展移动通信相关产业;进一步汇聚全球高品质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资源,大力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业态。
按照25%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超过900亿元,2013年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培育2-3家年产值过100亿元龙头企业。到2020年,做亮光谷品牌,光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引领世界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心之一。
四、重点产业领域
(一)光通信
1、发展目标
充分依托雄厚的基础性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武汉光通信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积极促进产业链向上游关键技术、材料和核心器件延伸,大力开拓FTTX、RFID领域,发展电力、金融、交通等专用通信网络,建设光通信器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14 的光通信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13年,光通信领域实现总收入600亿元。
2、发展重点
光通信器件方面:重点发展四氯化硅、四氯化锗等基础材料的检测提纯技术;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远距离、高速率和热插拔的光模块;AWG、DWDM、FBG、PLC、拉曼放大器等具有较大的市场成长空间的光通信器件。
光纤光缆方面:光纤预制棒技术,单膜光纤外加套管技术,POF塑料光纤以及特种光纤、大规模带状光缆、浅海光缆、塑料光缆、室内光缆以及OPGW光缆等特种光缆。
光传输系统设备方面:以光纤到户、软交换为重点的相关传输设备;高速长距离大容量传输技术、城域网和接入网网络设备、光纤到户(FTTH)设备等。
3、重点项目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光纤第八、九期扩产及高精度光纤陀螺用保偏光纤项目,烽火藤仓公司的光纤预制棒项目,武汉邮科院的IPv6网络设备、NGN软交换系列产品、宽带I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光纤到户(FTTH)传输设备及系统等项目,华工正源公司的LTE核心光器件和模块项目,普天通信公司的光通信电源项目,光迅科技的平面光波导集成器件项目,烽火富华的电力光电模块,凌峰科技的RFID,虹信公司的LTE,海创电子的新型石英晶体项目等。
(二)激光
1、发展目标
以激光器研发和生产为核心,积极推进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激光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光电测量仪器检测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激光产业链,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激光产业基地。到2013年,激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2、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激光上游关键性材料、元部件和激光器,重点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泵浦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等;大力发展激光加工工业系统、激光生物医学仪器及成套医疗设备、激光通信应用系统、激光测量仪器等。激光打标软件、激光切割软件、激光打孔软件、激光器设计软件、激光加工光路设计软件;激光电源、声光电源、电光电源、激光制冷系统;激光加工集成控制系统等。
积极发展CMOS图像传感器件、光电测距仪、非制冷焦平面热成像系统、远距离红外线监控系统、车船载取证系统、激光陀螺、光电瞄准器、激光雷达、工艺设备和测试仪器等产品。
大力开发卫星云图和气象图红外相机、各类夜视仪、家庭安全用红外移动探测器、工业辐射的实时测量、工业加工的在线控制及全球环境监测产品等。
3、重点项目
华工科技的厚钢板大幅面激光精密切割成套设备、脉冲光纤激光器,楚天激光的激光医疗设备,团结激光的激光加工成套设备,蒂森中人的激光拼焊,华工激光的激光精密微细加工,华工图像的激光全息,法利莱的激光在线焊接,众泰数码的半导体泵浦、绿光激光器、汽车多联齿激光焊接,光谷激光的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和激光连锁,华俄激光公司的大幅面固体激光切割机,凌云光电公司的激光生发梳,华工恒信激光的汽车安全气囊激光焊接工艺及装备,众泰激光公司的飞行激光打标机,光谷科威晶激光公司的紧凑型4kW轴快流CO2激光器,斯亚铭公司的高功率紫外固体激光器等项目。
(三)移动通信
1、发展目标
抓住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升级的机遇,以终端设备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3G、4G、移动WiMax等新兴技术与产业,建设一个国家级移动通信工程中心、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打造较为完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2、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系统设备及电子元器件、电池、模具相关配套产品,手机设计、测试及相关软件,3G通信系统设备及天馈系统、检测设备等配套产品,移动WiMax技术、系统及终端产品。打造一条以3G/4G技术为特色的,集终端、网络系统设备及软件、营运、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移动通信产业链,建成新兴的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基地及相关配套产品加工基地,壮大移动通信产业群。
3、重点项目
武汉普天的3G设备项目,邮科院与NEC、大唐电信的3G系统合资合作项目,多普达公司3G智能手机,中原电子数字集群、虹信公司3G直放站及覆盖系统、众友科技3G测试仪表、凡谷电子的天馈系统设备等项目。
(四)集成电路
1、发展目标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IC制造,以此带动上游设计环节发展,培育10家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IC设计和生产基地之一。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配套产品;突出IC设计、IP供应、EDA服务平台、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等环节;积极发展消费电子类芯片产品,并积极发展高端电子产品设计,如高清晰度电视、光电显示驱动等技术和产品。
3、重点项目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45nm大容量存储器芯片,昊昱微电子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磐大微电子的移动多媒体音频的数模混合编解码芯片,泰通卫星的RFID技术及应用示范,高德红外的红外热成像探测器,凌久高科的RFID手持式读写器,日本TOABO公司的半导体三扩材料及半导体器件,华瑞高科的半导体封装等项目。
(五)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大力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和光谷金融港,启动九峰光谷软件城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增值服务业企业,更进一步地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
2、发展重点(1)研发设计
发展目标:研发设计业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测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等环节,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中部设计之都”的核心载体。到2013年,研发设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发展重点:不拘泥于具体的行业限制,重点发展研发业、设计业、检测认证和科技中介服务等环节。
(2)软件及服务外包
发展目标:以软件城建设为抓手,以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交付中心。2013年,软件及服务外包行业实现总收入320亿元。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将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服务外包将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设计研发服务等细分领域。
(3)信息增值服务
发展目标:要积极把握宽带互联、三网融合趋势带动的新兴产业机会,以培育中小企业为抓手,打造我国新兴的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基地。到2013年,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与武汉移动通信产业链配套的增值服务企业,坚持发展短信业务,积极发展MMS/WAP/JAVA等2.5G业务,大力发展移动搜索、手机音乐、3G无线定位、移动娱乐、视讯内容、数字内容提供等服务。
(4)空间信息服务
发展目标:空间信息服务业要充分发挥东湖高新区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产业化综合优势,积极拓展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形成基础平台开发、数据生产到增值服务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到2013年,力争实现总收入50亿元。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汽车导航电子地图、导航仪和导航软件;车辆监控、物流管理和位置服务;航空航天对地数据的获取、数 据处理和数据产品生产;各种测绘仪器及地理信息软件的生产等技术和产品。
(5)动漫、创意
发展目标: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优势,结合本地电子竞技发展较好的优势,将东湖高新区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动漫产业外包、原创基地,引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方向。到2013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电子竞技、原创型作品、产业外包等,大力培育原创角色,以原创角色带动相关衍生品的发展。
3、重点项目
北大方正软件园、泛业班拿共享服务中心、台湾威盛研发中心,武汉捷讯的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卡通,瑞达信息的可信计算平台,中地数码的MapGIS,武大吉奥GIS,武大卓越的道路路面破损、平整度、车辙快速自动识别系统,立得空间的基于移动测量技术的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菲旺软件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华工安鼎的数据库加密系统,华工达梦的数据库,烽火通信的嵌入式通信软件外包平台,迅彩科技的支持Flash6.0的手机动画播放及管理平台,东太信息的基于FLASH的数字电视数据增值业务平台,江通动画的动画数字化快速生成系统,武重的重型机床产品创新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天虹仪表的TH-2000系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数字媒体的民族文化数字系统,天喻软件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仿真平台,开目公司的CAD系统等项目。
五、加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导,提高产业竞争力
按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领域、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和完善省市扶持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专项产业政策。特别是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研究开发经费抵扣政策、中小高技术企业融资政策等。对涉及提升产业或产品层次的关键项目,尤其是研发中心和软件项目,考虑在政策上给予特别优惠。
实施“抓应用、促发展”方针,国家、省、市重点实施若干推广工程。在光通信领域要结合《物权法》实施,推动运营商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部署光接入,进一步推进园区企业参与城市示范工程,加大FTTH设备的应用示范力度和范围;支持企业拓展非传统客户,发展金融、电力、交通等企业专用通信网络系统。就激光产业而言,要把激光医疗器械和高功率切割机两类产品作为战略重点,制定“医疗、制造激光化”方针,由省市卫生、发改等组织市场对接,对购买本地激光产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促其突破性发展。大力实施“光城计划、三网融合、光纤到户”示范项目、“政务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和“十城万盏”项目,加大政府采购补贴力度。
(二)强化自主创新,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充分发挥3G、服务外包、激光等各领域技术创新联盟的积极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全方位运作项目机制,发挥各类科技、产业专项资金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 用,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建设的领域,集群式策划和实施重大项目,拉长、壮大产业链,不断强化产业优势和功能特色。
建议国家、省、市联合在光谷设立“光电子信息发展基金”,进一步放大省发改委、经济信息厅、科技厅等部门光电子信息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功效。建议国家在实施重大产业振兴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给予国家光电子信息基地重点支持。
(三)创新机制,培育国际化大企业集团
1、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
对于武汉邮科院、多普达、武汉新芯、华工科技、华工达梦、江通动画等领军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大力推动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等国有企业改制,形成规模优势和对运营商的议价能力;支持武汉邮科院、长飞公司等企业加入国际国内标准组织,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帮助这些企业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分析,以发展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形成2-3个过100亿的企业集团。对于新兴的极具潜力的领域(如服务外包),用5年时间打造本地年收入过亿美元的龙头企业。
2、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产业集群
加强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大力扶持光电子、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围绕整机厂有针对性地引进上游或下游配套企业,加大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形成上下游协调发 23 展的产业群体。积极为进入光谷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
建议国家在光谷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区内光电子企业间尚未通过协作配套形成企业群和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因此,要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促进优势企业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充分发挥企业和产业的集群效应。
3、创新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间的优化重组
在光通信、激光领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形成。在光通信领域要力争取得国家国资委的支持和重视,对武汉邮科院加强民营和股份化改组改制。针对移动通信是大企业主导的产业特点,以龙头企业、核心技术为核心,以技术研发的形式支持有实力的中小型企业积极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支持武汉普大、多普达、中原电子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保持提升东湖高新区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话语权,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激光领域,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激励企业重组和集团化,从重技术转向更加注重市场和应用。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改制重组、战略引进和整合上市等措施,在未来几年内,形成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企业群。
(四)加强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通过加大招商引技、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先进技术型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开发项目。同时,结合中国科研体制改革,加快 引进一批相关的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并促使其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光谷基地的技术进步。
二是鼓励并支持区内大中型光电子企业单独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扶持这批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在FTTH、3G/4G、IC等光电子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光谷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继续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快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地理空间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并支持国内外科学家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活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建设新型激光器、光通信器件、下一代网络、SaaS、云计算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实验室和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后劲。
(五)实施人才战略,形成光电子信息人才高地
充分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才流动市场趋势,努力优化人才环境,深化“武汉〃中国光谷”人才高地建设,如依托“中俄科技园”,争取更多的俄罗斯激光企业与中国的激光企业实现合资经营,大力引进俄罗斯激光专家;依托“中英科技园”,争取更多的金融和软件方面人才。
大力实施“3551”人才工程。加大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创业项目资助,吸引留学人员;积极推进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进站博士后,为企业科研服务。建议国家、省、市联合在光谷设立“光电子信息人才基金”,加大对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资助,继续加快改善人才环境。重点投入,集中培养关键领域中的稀缺人才。鼓励对人才实行补充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高级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加快人居环境配套建设。重视人才宣传。
(六)加大国际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主动跟踪国内外光电子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动向,分析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态势、战略规划和投资区位的变化,结合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亮“光博会”品牌重点引进代表国际、国内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科技投资项目。
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跨国光电子企业及研发中心。鼓励有实力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际智力资源,获取市场信息和跟踪前沿技术。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境外专业市场推广活动,支持企业积极“慕尼黑国际应用光光电技术贸易博览会”等四大国际光电展会,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设立境外光电子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依托价格优势,积极推动激光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市场。
建议国家在光谷基地布局一些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武汉建厂,走高起点、系统化、规模化、跨越式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