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城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细则(试行)
宣城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细则(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制定本考评细则。
本考评细则适用于全市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4.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受聘高级教师岗位满一个基本任期年限。因病、因事累计离开教学岗位一学期以上的,任期顺延。
5.继续教育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担任校长(含副校长,下同)岗位的还应取得相应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6.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7.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8.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度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年度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取消其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年度起5年内不得申报。
二、申报条件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申报者,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并受聘高级教师岗位满5年。
(二)能力条件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能够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教书育人成果突出。须提能够反映教书育人突出成果的奖励或相关材料。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风格。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前沿的行动研究报告;同时提供经学校验证的上一学年原始、完整的教学设计(含电子教案),并从中自选2—3课时最能反映本人水平和特色的教学设计。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出勤率正常。其中,校长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申报者必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且现仍在教学岗位。须提供近三年经验证的授课计划、学校任职任课表、总课表复印件,学校出勤情况证明。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少先队辅导员或兼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职务等)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取得突出成绩。须提供三学年的原始班主任工作手册(含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实录等)和任职证明材料以及突出成绩证明材料。未担任班主任的,须提供三学年原始相关工作计划、总结和组织开展活动的实绩材料、任职证明以及突出成绩证明材料。
5.在引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校内公开课不少于1节(次);开设校际公开课或县级以上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年均不少于1次,并获得好评。须提供经验证的近3年的原始听课记录、研究活动记录,公开课开课通知、教学设计或讲稿及评价意见。
任现职以来,所指导的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类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以上。须提供经验证的被指导教师获奖证书复印件及指导关系证明材料。
6.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小学教师任中级职务以来),或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须提供证书原件。
2.被评为省级(乡村教师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江淮名师,或被评为省级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须提供证书原件。
3.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乡村教师三等奖)以上。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4.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或课程改革实验课题1项。须提供课题申请书、立项批文、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书、验收批复。
5.参加省、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市级二等奖)以上,其中高中教师须获奖2次以上。须提供获奖证书原件、论文等原件和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二等奖以上1次。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4篇以上(其中城镇教师至少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须提供刊物原件。
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由本人撰写的占一半以上)2部(乡村教师1部)。须提供专著原件。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省级地方教材编写2次(乡村教师1次)。须提供教材原件。
三、有关问题说明
1.正高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
四、附则
1.本细则由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宣城市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细则(试行)
宣城市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考评细则(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制定本考评细则。
本考评细则适用于全市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读学校教师和校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4.任现职以来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1个基本任期年限。因病、因事累计离开教学岗位1学期以上的,任期顺延。
5.继续教育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担任校长(含副校长,下同)岗位的还应取得相应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6.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7.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
8.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9.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取消其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5年内不得申报。
二、申报条件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后,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
3.具备大学本科或者大学专科学历后,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
4.具备中等师范学校学历后,在小学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5年。
(二)能力条件
1.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较好地完成任务。育人工作合格,需提供学校考核认定合格材料;或被评为校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需提供表彰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有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真实材料(须经所在单位公示和验证)。
2.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熟练担任本学科教学工作。上一学年教学设计(含电子备课教案)原始完整(只需提供学校检查认定材料)。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出勤率正常。其中,校长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超过24个班规模的学校,教学工作量不少于四分之一。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超过24个班规模的学校,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三分之一。心理健康教师、少先队辅导员能完成学校规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任务。
申报者必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且现仍在教学岗位。须提供近二年经验证的原始授课计划、学校任职任课表、总课表复印件和学校出勤情况证明。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少先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工作2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须提供两学年的原始班主任工作手册(含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实录等)和任职证明材料。未担任班主任的,须提供相关工作计划、总结、组织开展活动的实绩材料和任职证明。
5.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能较好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具有一定见解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原创性须经所在学校验证。
6.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须提供考评课教学设计、考核组记录和评价意见。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及以上称号的可免考评课。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或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拔尖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示范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少先队)等称号;或本人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授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作为学校主管中层干部或分管校长、校长,在学校创建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学校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先进集体。须提供相关工作原始计划、总结材料、学校领导分工证明材料,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3.获得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限主要完成者)。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评比中获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5.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获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须提供获奖证书、论文等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本条款与教研科研条件第4款不可重复使用)。
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次。须提供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7.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学科竞赛、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以及汇演、汇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中获奖。须提供获奖证书原件、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
8.参加市级(乡村教师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正式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并结题(除课题负责人外,排名在成员前5位,不含子课题)。须提供课题申请书、立项批文、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书、验收批复。
9.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或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考评课必上)。须提供经验证的学校(中心校)教育教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或考核成绩统计表复印件。(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具有CN刊号或准印号,或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有关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论文。不包括增刊及以报刊社、出版社、学校或社团等名义出版的论文集,下同),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初中或小学教师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须提供刊物原件。
乡村教师须提供从事教育教学、关爱留守儿童、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总结1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原创性须经所在学校验证。
2.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2万字以上(须经同行专家进行水平鉴定),须提供合著原件。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等活动,成果(如地方教材、课程资源包、实验成果报告等)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须提供成果原件、聘书、推广使用证明和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意见。
4.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叙事、读书征文、微课、课件)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须提供获奖证书、论文等原件和经验证的批文复印件(凡以报刊社、出版社以及学校名义组织的评选不予认可。本条款与业绩条件第5款不可重复使用)。5.承担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观摩研讨课、典型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并获得好评。须提供经验证的相关活动开课通知、教学设计(教案)及评价意见、讲稿或课件。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1.各类评选、竞赛取得一、二、三等名次的,比照同层次,第一名按一等奖,第二、三名按二等奖,第四、五、六名按三等奖计算。
2.同层次论文评选、教学竞赛评比每年均不得超过一次,否则不予认可。
3.论文获奖面不得超过70%,其中一等奖不超过10%、二等奖不超过20%、三等奖不超过40%;教学竞赛获奖面一等奖不超过10%、二等奖不超过20%。否则不予认可。
4.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最高一项。5.一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
四、附则
1.本细则由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2.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2005年《宣城市中学一级教师资格考评细则》、《宣城市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考评细则》同时废止。
第三篇: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
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研室及校外基础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民办中小学校教师参照本条件执行。
第二条基本申报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术诚信,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身心健康,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条件。
(二)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具备以下资历:
1.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职业中学不含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2.聘任高级教师职务满5年及以上的教师(教研员)。教研员还必须具有从事教学工作5年且从事教研工作2年及以上的经历。职业中学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2个月以上,文化课教师每三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2—3次,或有与其它行业联系的经历。
3.完成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所教学科应与申报学科一致或相近)。其中校级正、副职管理人员兼任申报学科或相近学科(取得高级教师职务以来至少连续3年且申报时仍兼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分别不少于专任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4.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教以来,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团队辅导员、学校艺体及综合实践活动、或企业实习和其他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至少6年。
5.任教以来,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教师有1年及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
(四)近5年考核为“合格”及以上。
(五)按照《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高级教师教学水平考评办法》相关要求,经上课、说课、评课考评合格。
(六)具备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有关外语、计算机考试的规定条件。
(七)按照《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有关要求,任现职期间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应不少于100学时。
(八)具备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普通话水平的规定条件。
第三条破格申报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任高级教师职务年限不少于3年。
(二)任现职以来,必须具备下列3项条件(其中第1项为必备条件)
1.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单位(事业单位)或全国一级学会组织的赛课(或保教活动评比)中获一等奖。
2.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所主持或主研的课题(论文)获得省部级颁发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省部级颁发的中小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或者在市教委组织的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1项以上。
3.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含教育管理论文或案例)4篇,并在其它公开刊物上发表8篇;或著述的教育教学专著1部及以上(不少于10万字)且发表论文3篇以上(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或主编的学科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参与编写的内容应不少于6万字,且不含包括习题册在内的教辅资料),经市级以上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出版使用,并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4.主研国家级课题1项且主研市级课题1项;或主持市级重点课题1项;或主持市级课题3项,所主持或主研的课题至少有1项通过结题评审。
5.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卓著,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名师等荣誉称号之一。
第四条评价标准条件
(一)教育方面
1.学生教育管理
⑴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在市内或全国得到认可或推广。
⑵所带班级(团队)形成良好风气;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有明显提高。学生犯罪率为零;班级、教师或学生获区县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或者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幼儿班级(团队)、教师在同行、家长中影响力大,获区县级及以上表彰。
2.指导青年教师
教书育人经验丰富,指导2名以上青年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经验在市级得到推广交流。
(二)教学方面
须具备以下5项条件:
1.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2.课堂教学考核良好。在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保教活动等)竞赛中获区县一等奖或者市级二等奖及以上。
3.命题与监测。具有对本学科(或专业)各种层次的测试题目的命制、评价和分析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区县级或市级试题命制任务,并较好地完成学业(或技能)成绩检测的监测评价工作。
4.教研进修交流。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参加区县级及以上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研、进修和交流活动,并取得突出成效。
5.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行家,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单位(事业单位)、市教委(含市级教研、科研部门)或者全国和市一级学会组织的赛课(或保教活动评比)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或者全国指导教师二等奖。
6.开设选修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其经验或成果(如校本教材、教学经验总结等)在市级及以上进行交流或获奖。或者具有较强的行业联系能力和为行业企业培训服务的能力,撰写的企业实践调研报告能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得市级有关部门表彰;或者具有专业产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证书。或者科学开展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其保教经验或成果在市级
及以上进行交流或获奖。
7.教学效果。所教班级学风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得到师生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综合素质高;学业(或专业)成绩合格率、优秀率居区县同类学校前茅。
(三)科研方面
具有主持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各类学校(单位)校级正副职管理人员除满足以下相应条件外,还应有较强的教育行政管理能力;公开发表过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或单位在本系统(本行业)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管理方面优秀或先进等表彰奖励3次以上(其中个人至少1次以上)。
1.市教委直属学校(单位)
须具备下列条件:
⑴论文(论著或教材)。至少公开发表论文(含教育管理论文)7篇及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至少3篇以上;或参编论著、教材不少于5万字且至少发表论文4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至少1篇以上。
⑵课题(项目)。主持市级重点课题1项并已通过结题评审,或主持市级课题2项至少有1项通过结题评审,或主研市级课题3项以上并至少有2项通过结题评审。
2.区县属学校(单位)
须具备下列条件:
⑴论文(论著或教材)。至少公开发表论文(含教育管理论文)6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至少2篇以上;或参编论著、教材4万字且发表论文3篇,其中核心期刊至少1篇以上。
⑵课题(项目)。主持市级课题1项或主研市级课题2项及以上,并至少有1项通过结题评审。
(四)成果方面
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
2.获全国学会(含专委会)二等奖及以上。
3.获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市级教研部门一等奖及以上。
4.获市教育科研成果、优秀教育著述(市教委)二等奖及以上。
5.市级学会(含专委会)级一等奖及以上。
(五)优先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同等条件下优先:
1.全面教书育人,获得市级及以上教书育人楷模、劳动模范、重庆名师、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市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级骨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之一。
2.长期担任班主任或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市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3.长期从事教研科研和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科(或专业)建设、减负提质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市级教研科研、市级课改先进个人称号。
4.被聘为市级教研(课改)、评估与监测、师训、科研或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或行业高级考评员)。
5.被聘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
6.被遴选为市级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或市级名师工作室研修教师。
第五条附则
(一)指导学生获奖,其颁奖单位以市教委或市级有关事业单位文件为准。
(二)课题(项目)认定:国家级指国家社会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市级指市社科、市科委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县级指区县科委或教委立项的课题。其他学会课题可视为下一级项目。
(三)论著论文:含译著、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教改实验报告)、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教材教参:含教具、教学作品;包括主持、参编和审议教材教参。
论文清样和用稿通知不能作为正式材料报送。
(四)各学科门类除有特别说明外,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当年)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高质量的论文、项目、奖项或者专著等可否折算为核心期刊以及如何折算,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五)论文、著作、课题,均为任现职以来所取得且与申报学科相同或相近的成果;论文除特别说明外须为第1作者、著作(各章节作者未署名的著作)须排名前5位、课题须排名前7位。
(六)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按相关规定执行:
1.近5年内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1次者,延期1年申报;被确定为“不合格”1次者,延期2年申报。以此类推。
2.受到党纪、政纪“警告”处分并按规定解除处分者,延期2年申报;受到“记过”及其以上处分并按规定解除处分者,延期3年申报。
3.已定性为管理(技术)工作等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或有教育教学违规被举报查实者,或在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者(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以及职称考试违纪受到查处),3年内不得申报。
4.凡从事有偿家教的申报者,经查实,2年内单位不得推荐。
(七)过去有关规定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规定为准。
(八)本条件由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和市教委职称改革办公室按分工负责解释。
第四篇: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附件
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共计226人)
一、南京市(21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南京市金陵中学
3南京市秦淮区教学研究室
4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5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6
南京市金陵中学 7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8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9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10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
1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12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13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14
南京市中华中学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 16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17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18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姓 名 鞠党生 张松年 渠东剑 曹荣苏 蒋天林 江 敏 刘江田 姚玉琴 蒋小润 闫 勤 侯正永 冯爱东 张发新 姜玉华 江和平汪 丽 高学林 周 茜
拟评职务资格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9
南京外国语学校 20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二、无锡市(14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天一中学
2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4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5江苏省宜兴中学 6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7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8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9
无锡市第一中学 10
江苏省天一中学
1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1
2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13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4
无锡市南湖小学
三、徐州市(13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2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3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4徐州高级中学
姓 名 李鸿彬 张士民 王洪贵
姓 名 张春华 储建明 夏雷震 赵宪宇 戴顺良 俞静娟 陈平王华民 张祖寅 许 芹 许帮正 陆敏刚 龚雷雨 武凤霞
姓 名 李本松 李秋颖 戴申卫 杜宪刚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5徐州市第一中学 6
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 7
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8
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9
沛县教研室 10
江苏省沛县中学 1
1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12
徐州市铜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13
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四、常州市(11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2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幼儿园
4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5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6
常州市实验小学 7
溧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8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9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10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1
1溧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五、苏州市(23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姓 名 卞东华 王宗信 王 刚 张昌盛 刘 健 蔡 梅 王林喜 王 勇 丁运超
姓 名 万荣庆 王冬娟 冯雅静 吕水庚 张五芳 杨文娟 陈建华 姜明红 曹少华 曹丽敏 蒋建华
姓 名 许晓蓉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2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3常熟市中学
4常熟市中学
5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6
常熟市实验中学 7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8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9
太仓市实验中学 10
江苏省震泽中学 1
1吴江高级中学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13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14
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 1
5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16
吴县中学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18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19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20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21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22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23
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六、南通市(24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南通如东县实验中学
姓 名 瞿高海 马 宁 邵俊峰 韩建光 钱建江 徐建文 偶伟国 吴志明 姚敬华 唐 琴 肖菊红 高本大 张洪鸣 章 青 张华中 叶鹏松 潘 娜 柳袁照 张惠钰 彭兆光 蔡玉书 周 颖
姓 名 李旭东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2如东县马塘中学
3如东县实验中学
4如皋市第一中学
5江苏省海门中学 6
江苏省海门中学 7
海门市东洲中学 8
江苏省启东中学 9
江苏省启东中学 10
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1
1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12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13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14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15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16
南通市小海中学 17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18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19
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20
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21
海门市东洲小学 22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23
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24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
姓 名 朱建武 吴丛铎 鞠九兵 石 鑫 王美华 滕玉英 王 生 卢卫忠 姚卫新 戴继华 耿 建 张园园 王锦飞 张晓冰 曾 荣 李 凤 沈世红 许卫兵 蔡宏圣 祝 禧 王笑梅 尤素敏 李 莉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七、连云港市(17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赣榆县第一中学
2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3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4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5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6
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7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8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9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10
连云港高级中学 1
1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12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13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4
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15
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16
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 17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中
八、淮安市(16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淮安市城南乡中心小学
2金湖县实验小学
3淮安外国语学校
4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5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姓 名 窦育国 王常亮 韦 霞 蒋 捍 张长松 王锦起 殷汉卿 周中森 孙运利 潘家永 吴海宁 王弟成 孙朝仁 杨贤栋 孙才周 孙 焱
陈 红
姓 名黄艳梅吴汝萍张宁生肖红梅陈 浩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6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7
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 8
江苏省清河中学 9
江苏省清江中学 10
江苏省洪泽中学 1
1淮安市楚州中学 12
江苏省淮阴中学 13
江苏省清河中学 14
江苏省淮阴中学 15
江苏省清江中学 16
江苏省清河中学
九、盐城市(25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盐城中学
2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3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4江苏省盐城中学
5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
盐城市明达中学 7
江苏省东台中学 8
盐城市第一中学 9
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10
江苏省东台中学 1
1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1
2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姓 名 张 健 赵道夫 李文军 苗长平程如林 朱傲雪 芮鹏程 石敬珠 孙立祥 刘金龙 李善中
姓 名 薛和平柏品良 赵维坤 陈俊江 周 荣 徐卫东 李克刚 郭宗雨 程韶荣 吴海霞 臧殿高 王克亮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3
盐城市第一中学 14
盐城市第一中学 15
盐城市第一小学 16
江苏省盐城中学 17
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 18
东台市安丰中学 19
盐城市龙冈中学 20
盐城市盐阜中学 21
江苏省盐城中学 22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23
盐城市第一中学 24
江苏省滨海中学 25
盐城市实验小学
十、扬州市(17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2江苏省宝应中学
3江苏省江都中学
4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5扬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6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7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8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9
江苏省邗江中学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姓 名 林成国 陈玉乔 王咏梅 范红军 奚志宏 卢惠斌 王良洪 王 军 洪 波 姜有荣 王乃宁 王中荣 邰 霞
姓 名 袁爱国 邰雨春 孟 华 张宏军 张利琴 王 俊 方长明 周明龙 潘竹娟 马 骏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
1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12
江苏省邗江中学 13
扬州市新华中学 14
江苏省扬州中学 15
江苏省高邮中学 16
扬州市新华中学 17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十一、镇江市(9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2江苏省大港中学
3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4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5丹阳市第六中学 6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7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8
扬中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9
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十二、泰州市(12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2江苏省姜堰中学
3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教研室
4泰州市康和实验中学
5江苏省泰州中学
姓 名 张晓林 袁昌华 薛义荣 鞠东胜 钟志健 蒋选荣 胡曼玲
姓 名 王 生 叶忠明 冯义平戎年中 朱万喜 李金国 徐 明 田素娥 邱向琴
姓 名 刘震宏 潘双林 王书月 徐宏寿 陆正海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6
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7
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8
江苏省姜堰中学 9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10
江苏省口岸中学 1
1江苏省泰州中学 12
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十三、宿迁市(12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淮北中学
2江苏省宿迁中学
3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
4江苏省泗洪中学
5泗洪县洪翔中学 6
宿迁市实验学校
7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8
江苏省宿迁中学 9
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10
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1
1江苏省泗洪中学 12
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十四、昆山市(4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昆山中学
2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3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姓 名 陈德前 顾广林 吉晨春 钱五海 卞珍凤 夏淑萍 宋玉蓉
姓 名 陈经山 袁东升 范晓红 程振理 杨行胜 高胜光 苗彩成 赵加营 卓 斌 姜兴明 周 明 王邦柱
姓 名 陈炳飞 徐德湖 吴 政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序号 学 校 名 称
4江苏省昆山中学
十五、沭阳市(3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2沭阳如东中学
3沭阳县怀文中学
十六、泰兴市(4人)
序号 学 校 名 称
1泰兴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3江苏省黄桥中学
4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十七、省教科院(1人)序号 学 校 名 称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姓 名 沈为慧
姓 名 朱漫丽 张红宇 赵 鹤
姓 名 王建康 明学圣 黄克恭 孔爱华
姓 名 何 锋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拟评职务资格 正高级教师
第五篇:2012年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级、高级教师职称(职务)教学水平考评办法(试行)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级、高级教师职称(职务)教学水平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
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教委,市级部门人事(干部)处: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重庆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人社部〔2012〕362号)精神,现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级、高级教师职称(职务)教学水平考评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2年12月8日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级、高级教师职称(职务)教学水平考评办法(试行)
第一条根据人社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1〕98号)精神和《重庆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渝人社发〔2012〕271号)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进修校教师和校外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研人员。
第三条教学水平考评分为说课、上课、评课三个方面(具体要求见附件)。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影响。
(一)教学能力。主要考察申报者说课、上课、评课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效果。主要考察申报者所教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健全的人格塑造情况以及学业成绩情况。
(三)教学影响。主要考察申报者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在校、区县(自治县)、市内外同行中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的影响。
第四条申报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中小学教师,以上课为侧重点,综合考评说课、评课实践能力、效果及影响(其中上课占50%、说课占30%、评课占20%);申报正高级职称(职务)的教研人员,以评课为侧重点,综合考评说课、上课实践能力、效果及影响(其中评课占50﹪、说课占30﹪、上课占20﹪)。
第五条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中小学教师,通过上课侧重考察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影响;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教研人员,侧重考察教研能力(说课、评课、应用现代教育理论、组织教研活动等能力)、教研效果(对学校、区县和教师教学活动指导的效果)、教研影响(所形成的教研成果在本地或外地的影响)。
第六条各学校(单位)负责本校(单位)人员的考核推荐工作;区县(自治县)教委(市教委直属单位)分级分科建立正高级、高级教师教学水平考评小组,负责本地区(单位)正高级教师的初评推荐工作和高级教师的考评工作;市教委分科建立正高级教师教学水平考评小组,负责全市正高级教师教学水平考评工作。考评小组由有关领导和同行专家组成,以同行专家为主。
第七条教学水平考评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考评合格成绩有效期为3年,从当年考评合格起算。
第八条教学水平考评方法:
(一)对教学(教研)能力的考评由相关考评小组在考评的前一天告知考评的内容和要求,申报者按要求进行说课、上课和评课。考评小组通过听说课、听上课、听评课,对申报者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正高级申报者的上课情况须提供一节课的教学光盘)。
(二)对教学(教研)效果的考评可由考评小组通过学校(单位)召开学生(教师、教研员)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教学档案等方式进行。
(三)对教学(教研)影响的考评可通过召开校内、区县(自治县)内、市内同行教师(专家)座谈会、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进行。
第九条教学水平考评程序:
(一)按照《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的申报程序进行申报。
(二)学校(单位)考评小组按相关要求结合平时表现对申报人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合格者须经本校(单位)公示无异议后方能推荐,写出推荐(考评)报告。
(三)区县(自治县)教委组织各级相关学科考评小组按有关要求对各校(单位)推荐人员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由同级教委集中进行公示,并写出考评报告。高级教师考评合格成绩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必备条件;正高级教师考评合格成绩作为参加市级考评的推荐条件。
(四)市教委组织正高级教师相关学科考评小组按有关要求对各地区(单位)推荐人员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由市教委集中进行公示,考评合格成绩作为申报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必备条件。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教委职改办负责解释。
附件: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高级教师说课、上课、评课相关要求
附件
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高级教师说课、上课、评课相关要求
一、说课要求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对要教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所作的口头说明。
(一)说课的内容要求
1.说教材。即说明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本课确定的教学目的及其教学重点、难点等,体现说课者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2.说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主要说明本课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要点及其优越性,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实施、指导运用、其预期效果等等。
3.说教学过程。主要介绍本课时安排与教学程序,各教学环节的衔接、组合,以及课堂重要提问与操作要点等等。这是说课的重要内容,最集中体现说课者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能力。
4.说板书设计。包括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从中展示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技巧。
5.说理论。即阐明本课教学设计的各种理论依据,如说教材理论,就要指明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的理论依据,包括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学科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等等。说理论可以贯穿在前面几项说课内容之中,不必单独列项阐述。它是说课的核心和重点,直接展现说课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体现说课者所具有的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能力。
(二)说课的语言要求
说课者要使用独白语言和教学语言。
1.独白语言,是独自向评审专家及有关领导说课时的用语。要做到语言简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述自然生动,切忌念稿或背稿。
2.教学语言,即暂把听众(评审专家及有关领导)当学生,仿用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在说明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时使用。如说明课堂导语、结束语、课堂提问或答问举例、语文、英语等学科朗读课文示范等等。使用教学语言表情达意生动形象,能真实再现说课者课堂教学情景,利于听者了解说课者处理教材和课堂调控能力,领略其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二、上课要求
(一)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恰当。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科学,教学度、量安排合理。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师生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四)教师致力于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讲得当,适时点拨,潜移默化地融进思想教育。
(五)正确传授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注意迁移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及良好习惯,着力开发学生思维、想象及创造力。
(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留有较多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笔,积极参与学科能力训练与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课堂调控得当,教学反馈与矫正及时充分,当堂训练成效显著或正确率高。
(八)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教学信息多向交流,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要求。
(九)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使用教具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力求教学方法最优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十)教师教态自然,教学用普通话,语言规范,板书工整,创意新,具有教学机智,教学应变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
三、评课要求
(一)评教学目标,看制定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合理。主要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清晰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显性目标,又有随机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学科能力与个性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评师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看是否实现“主导” 和“主体”的最佳结合,是否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主体,体现师生协调一致,思维定向,心理同步,形成教与学的共振、合力。
(三)评课堂教学结构,看是否形成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看是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形成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共学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
(四)评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波动性是否和谐统一。看教师是否能依据学科(课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时空序列,使之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看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容量和心理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课堂呈现最佳的教学情景。
(五)评课堂训练,看是否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看课堂教学是否以训练为主线,在科学的训练中指导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学有创见,勇于实践,积极进取,养成创新思维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评教学方法手段,看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否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用与之适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使用灯片、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
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技能,收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七)评课堂气氛,看是否紧张而和谐,严肃而热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教学,学生之间愉快和谐,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紧张而和谐,严肃而热烈的课堂氛围。
(八)评教学反馈,看是否适时反馈,有效调控。看教师是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现状,注意调整学习内容,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目标。
(九)评教学效率,看是否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看教学高效率是否达到三个70%以上,即教学时间利用率70%以上,70%以上的学生获得输出的70%以上的信息。
(十)评教师(课堂)基本功,主要看是否做到教态自然,语言规范,板书工整,具有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特别是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