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时间:2019-05-12 13:5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第一篇: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徐晓枫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品质

同以往相比,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立体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表明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初中历史教学并不能仅仅

局限在以往单纯教授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层面,更应突出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人文性特征,灵活而巧妙地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平衡与结合。鉴于此,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尝试,现将个人的教学感悟总结、归纳如下。

一、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即是人们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对祖国、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浓厚的拥护态度,对于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进步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与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自始至终以德育中的重头戏而存在。

而翻开初中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这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有利于真正收获预期中的理想

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这节内容时,我借助专业的史学材料向学生列举了如下事实:“大化改新”运动中,日本仿照隋唐的官衔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员制度改革,并参照隋唐的律法制定、颁布了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宝律令》;日本仿照长安的建筑布局构建了其都城平城京(今奈良),并照搬照抄了长安城中的部分街道名称,像“东市”“西市”等,随后,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日本又将都城迁移到平安京(今京都),但其都城建筑布局仍在很大程度上仿效长安的布局模式;新罗在公元650年开始普遍采用唐朝的年号与历法,在教育上仿照隋唐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进行人才的选拔,除此之外,更是仿照唐朝的官员制度进行国家政权结构的设置,上设六部,下设郡县……这样一来,不仅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丰富了其学识与见识,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些真实的历史材

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隋唐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而这恰恰极大地满足了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自尊心,进而为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立志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等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德育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身心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他们既容易接受外界中的积极事物,与此同时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与恶劣影响,这是青春期的初中生区别于成年人最显着、最根本的特征。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或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性格的养成教育。

如,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列举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秦桧与文天祥,并向

他们详细阐述了这两个人物形象背后的历史故事:公元1140年,金军大举南侵,岳飞等宋朝将领带兵誓死抵抗,有效制止了金军对宋朝的进一步侵略;在此背景下,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字牌迫使岳飞班师回朝,致使岳飞准备乘胜追击、进兵汴京的计谋搁浅;公元1141年,秦桧更是怂恿宋高宗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军权,并以虚无的谋反罪状致岳飞于死地;在此基础上,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割地,秦桧在任职期间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公元1275年,元兵长驱东下大举对宋进行侵犯,文天祥自卖家产、组织义军,积极带领有志之士抵抗蒙古骑兵的大肆侵略;即使战败被俘,他也宁死不屈,从容而淡然,面对高官厚禄更是不为所动,甚至直言痛斥通敌之人以及蒙古汗国,以此表明其心志,最终慷慨殉国。

如此,借助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既让学生认识到了爱国志士刚正

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又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民族败类背国叛祖、献媚异族,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不耻行为,这都有利于他们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而这一情感因素除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维护祖国尊严、荣誉、利益的积极价值观之外,更有利于他们明善恶、辨是非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其自身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存在,因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其具备科学、正确的环保意识就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自身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总是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方面的德育,迄今为止,也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育效果。如,“中华文明的起源”这

章内容涉及“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这一知识点,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了质疑:“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且有时肆虐而暴力,给周围的百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是如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我向学生详细阐述了黄河的一些基本情况: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水流清澈、温顺和缓,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孟子·滕文公上》也曾有“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的记载;战国以后,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关中方向迁移,此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封建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都使得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水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逐渐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致使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由最开始的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变成了如今风沙处处、含沙量极高的水

域……

这般一来,通过讲解,既巧妙地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使他们懂得:黄河已经遭到了我们人类的严重破坏,对此,我们不但要彻底停止对黄河沿岸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的肆意破坏,更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植被等环保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黄河流域附近地区水土流失的恶劣情况,有效地避免黄河泛滥带给我们的灾害,从而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善黄河母亲的这一现状……如此,便将环境保护教育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实处,为学生真正从心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寓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才能培养

出更多知识丰富、道德修养高尚的高品质人才。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俗话说教书育人,在教好书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这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按照语文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的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任务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考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既所谓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下面,我就谈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

一、通过图片展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学习了《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通过图片认识了国旗、国徽、天安门等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除此以外,我还进行了课外拓展,让学生们搜集更多的图片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名胜古迹的留影带来,举办一个图片展。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两天的功夫,学生带来的图片丰富多彩。图片有北京的天安门、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的西湖,长江大桥等。这个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人们勤劳、智慧,激发了他们长大后要“发明新机器”、“为国争光”、“到天上去探索”等美好的愿望。

二、通过语文与绘画想结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后,学生们知道了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更加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课后,我将本课进行了延伸,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画一幅画。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画出了自己熟悉的人民广场、滨江长廊、牌坊街、西湖公园,宽宽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有历史悠久的湘子桥等,一张张布局简单,稚气可爱的画面都倾注着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将平时收集的有关家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等同学生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举办一个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的画展,让孩子们欣赏,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边看边谈论家乡的风光、建筑、工厂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志向。另外,还通过画老师、同伴、家庭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革命英雄人物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爱人民的情感。三、诵读儿歌、童谣,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学做尊敬长辈和他人的好孩子。

在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在家里》这一课,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动人画面: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接着我引导孩子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自己是怎么做的?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要向课文中的小女孩学习,关心尊敬长辈;有的说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点小事情;还有的说有好吃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等等;同时还让学生读一些像《孔融让梨》这样的经典故事,使学生从小就知道关心爱护他人,尊敬师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课后搜集有关尊敬长辈的诗歌和童谣进行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另外,我还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懂得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写字习惯。通过观察图画,认读字句,诵读拼音中的儿歌,让学生懂得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台湾的小朋友的思想感情。还通过诵读儿歌、古诗,懂得要保护动物,爱护树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深刻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生产工具的革新往往会引发生产力的革命。”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必然规律。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长期以来沿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唱到尾。”,这也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教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描述情景、写板书等)、学生负担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因无法直观感受,而只能更多地死记硬)。近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为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后,明显地节约了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有着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资料异常丰富。实物的、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数不胜数,这为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资料。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两个有利”,现将本学期的实践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首先,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一套教法不仅学生学得枯燥,同样教师也教得乏味。现在,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晚睡早起,到处查阅,寻找所需资料。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迸发出来。我本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并学会了简便、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制作,自己不仅获得了制作课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乐于去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也愿意向年轻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是我这学期的工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项成就。

其次,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开辟》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讲授本课内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将历史挂图或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适当运用即可,但本课地理知识及概念较多,学生始终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两可。而我现在借用多媒体讲本课内容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一些地理知识及概念的掌握通过感性认识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讲述“资本主义萌芽“一目时,只需用鼠标点击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屏幕上一清二楚,学生一目了然。在介绍四位航海大师时,为了加深同学印象,鼠标点击一个出来一个,教师根据每位航海家的特点,点评为: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很快识记四位人物。

经过实践,我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无论对教与学都大有好处。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为稳定,使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趣乐之中,短时高效。

在讲述他们的航海路线时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即与地理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图。因此,此目运用动画效果(flash)配上解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地把握,这是以往上课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点,看着地图学生能迅速地观察出西班牙往西开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则是往东开辟新航路的,这为讲下一目两个国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都有了深刻印象,这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媒体功不可抹!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摆脱了以教师抽象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生动直观的图象及恰到好处的解说、说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的思维能力及创能力,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历史教

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弊端。本节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同学对四位航海家所开辟的路线印象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而对教师来说,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学目标,又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素质,真是“一石多鸟”。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毕竟是“辅助”教学,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及运用时,首先要想到教学效果,这是制作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既不能滥用多媒体,也切忌在制作课件时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那么怎样做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大地发挥

信息技术的优势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时,利用课件及多媒体影像讲述、介绍南北战争前美国种植园里落后的野蛮的黑人奴隶制,黑人奴隶被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说话的工具而已。由于奴隶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而战争后期正是林肯政府解放黑人奴隶扭转了战局,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目睹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当然对奴隶主产生极大的痛恨与仇视。而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他们不但自由了,并可以参加到北方军队与南方作战。当我上课时提出了下列问题时“你说他们谁不去参军呢?谁作战不勇猛呢?”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的效果那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历史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我剪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战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的有效迁移。

再次,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努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历史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是许许多多历史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现代化教学时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而计算机的辅助参与和应用,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到更美好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时,我们就利用播放诸子百家影像及他们的代表的各自思想、学派等的整合文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任务,并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通过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的表演,丰富了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历史生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后,利用好信息技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若把复习题或上节课的重要内容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特别是教学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自然有了学习目标。虽然课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也一样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

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即现代信息技术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恰当都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现代信息技术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写副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传统方法。此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总之,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教师往往会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虽然运用CAI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要合理安排。因为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

了,会导致走马观花,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现代信息技术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现代信息技术剥夺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第四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

涓涓细流润心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

韩山中小王铸孙茹

[摘要]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从纵情歌唱、静心聆听、器乐训练、合作交流、师者形象等多种途径进行,从而对小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自律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歌唱欣赏器乐活动师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善良高尚,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乐”能对人的品格产生影响,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的作用。可见,音乐在育人作用中的突出地位。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使其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不仅让学生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和新课程一同走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纵情歌唱,自在娇莺恰恰啼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悉心对作品进行深刻地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引发学生与歌曲的共鸣,才能尽情歌唱。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途径:

1、故事渲染,熏陶情感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这样,学生在学唱中就能有感情地歌唱。

2、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

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摇船调》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让一部分学生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一部分学生答“月光圆圆在呀在半天呀„„”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只有与学生纯洁的心灵产生碰撞,触动了其情弦,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含情脉

脉,用心歌唱,才能越唱越有味,越唱越动听。

二、静心聆听,情到深处自然浓

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

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故而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口笛独奏,其主旋律取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乐曲有开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从而让学生聆听到了山林中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看到了一幅秀丽动人的图画,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牧歌》是以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歌

曲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所提示的意境而创作,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感受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平添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又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

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无数事实

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欣赏了中华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三、器乐训练,柳暗花明又一村

器乐进课堂,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听觉力、音准力、协和感,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勃

勃生机,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增强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我校开展“2+1”工程以来,把竖笛作为艺术教育引进课堂,用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于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全体学生能够科学地掌握竖笛吹奏的各种技能技巧,学习之前,我特意制订出严明的课堂纪律及守则,建立起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学生学习解放军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学生只图个新鲜,在课余懒得去苦练基本功,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情况,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一种本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只能是一事无成。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器乐的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快,当我看到学生们整齐、动听的演奏时,心里无比惊喜,哪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同学们也真正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且通过在各班开展各种竞赛评比,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四、合作交流,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

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它以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富有形象的象声词奏响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春天交响曲”。在音乐教学时,我也让学生在班级中举行音乐会。学生们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敲、有的指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公正评

价的能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又如,《四季童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词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在有感情演唱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创编小品的教学环节。各组自选一种情境分工合作、即兴表演:“在春天放风筝”、“在夏天玩耍”、“在秋天打枣、摘苹果”、“在冬天滑雪”。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中,各小组表演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小品。学生们各展其能,使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表演、音乐与形体、音乐与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表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乐记》中记载:“乐也者,施也”。又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

德矣。”这段话讲的是“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了。因此,教师要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五、课外觅味,采得百花成蜜甜

《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发挥音乐的创造性,锻炼音乐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心目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

1、课外练,人中人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

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调节音准,均衡音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校外曲,情中情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尊重教材的前提

下,适当选择健康,有意义的歌曲用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滋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爱心。例如,学唱卡通片《西游记》中的主题歌《猴哥》时,让学生先自由说说对孙悟空的认识。孙悟空,家喻户晓,孩子们对他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十分透彻,“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孙悟空“哪里有难都有你,哪里有难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的不畏艰难险阻,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的品质进行深入感知,用心歌唱,自然,这样的歌曲对孩子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方面,应与音乐课堂教学一样,要下大功夫,课内外紧密

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育、培养之重任。

六、师者形象,润物细无声

音乐教学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启迪学生的心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音乐教育真正发挥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心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净化、升华,才能真正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而且,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衣着要整洁大方,教态要自然端庄、语言要形象生动、歌唱要富有激情,琴声要优美动听,指挥要准确娴熟、板书要工整认真为人师表,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教育功效。

综上所述证明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4、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新课程·新理念》2006年7月出版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传统价值观正在受时代的涤荡和洗礼,这样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历史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实践和操作过程

(一)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从社会调查入手,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设计了《玻璃山中学德育问卷调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在得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对我校初中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概述如下:

当代初中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整体上具有多元性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是“大一同”,而是个性突出、特点鲜明,通过此次卷面调查,我们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着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主流向上性,有较强的主体性,主观意识明确,主流上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也认同和支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标准。中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增加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社会的主角,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新知识,敢想敢干;他们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希望祖国强盛,对港、澳的回归、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勤奋学习,渴望成才,蔚然成风。

2、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击,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和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稚嫩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的个人利益明显增强,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趋淡薄,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盛会、文化应接不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学生形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加大了教育难度,一些学生趋乐避苦、好逸恶劳思想滋长,少数学生轻理想、淡信念、讲实惠、精神空虚,小烟民、小酒徒,打架斗殴,流失现象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十分需要学校教育加以引导,历史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1、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4)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5)弘扬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危机教育。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园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现状的严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已刻不容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讲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教师在观看完王文湛和林局长的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搜集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录像片、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并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历史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厚爱困难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性原则,取得心理相容;注重激励性原则,调动内驱力,注重个性化原则,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不歧视、不厌烦、不体罚,注重捕捉其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力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不信春风唤不回”。

除以上途径和方法外,我们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能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德育实践,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德育设施等,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德育渗透对历史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它的基础应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多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模式,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千变万化和风格迥异,但历史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也决定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常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十性,即科学性、时代性、计划性、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十性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中的三个特点。

1、普及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点燃学生的热情,真正做到烛古然今,叙史载道。

2、基础性。

历史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方法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每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上所期望的目标。

3、发展性。

德育渗透需要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渗透本身的多样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历史创新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进而优化德育渗透,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真正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四)历史德育渗透教学与教学能力研究。

在德育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超凡的教学能力和过人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决不能失于空泛。

1、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它的互融性、渐进性和借鉴性,德育必须依附于历史知识,论从史出,教高于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这样的德育犹如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德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就能够完成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立场,批判性地分析,不应迎合时政的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2、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客观性、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上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要脱离历史知识,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不仅未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可能误导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意义重大。

(五)初中历史课程德育渗透功能评价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评价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把握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强化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1、导向功能。

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有时也可能偏离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导向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道德发展的偏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今天,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对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从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学生的道德朝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诊断功能。

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道德不一定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的道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诊断。教师把德育渗透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思想碰撞,产生互动效应的效果,达到诊断学生在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求实创新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达到的水平。

3、强化功能。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的强烈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人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由于道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进步。学生道德评价的教育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它不直接训练学生的行为,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四、结论和思考

(一)课题所取得的初步成绩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故事会,这就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变得栩栩如生;编演历史剧,使复杂、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

历史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历史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教导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学生领悟到落后就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去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五、推广的价值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现实的教育中,还是过分强调知识,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在新课改中,许多的教学研究,也多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而对德育的研究却鲜有一见。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推广,能引起学生领导、教师、学生对德育的重视,也能给其他教师在思想上、方法上以更多的借鉴,能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日祥主编

5、《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教学与德育渗透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渗透德育教育 刘俊清 摘要:新的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仅关注学生......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钱国梅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专题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申易能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首次组织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1989年召开了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价值、道德教育......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3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东关小学 李常军 在我17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始终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

    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长寿区渡舟街道中心小学校: 殷嘉翼 电话:*** 学科:小学体育 摘 要: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德......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合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

    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教案

    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教案 【教学内容】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 【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让学生掌握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 以及懂得做人也像写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