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政治必修四主观题测试题范文
高三政治测试题(哲学主观题)2014-8-21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上述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2分)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6分)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推动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通过巩固发展演艺、娱乐、影视等传统文化行业,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游艺、文化休闲等新兴文化产业,并加强粤港澳文化合作。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要挖掘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2分)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顶层设计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8分)
材料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二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党中央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作出的努力。(12分)
高三政治测试题(主观题)答案
1、(8分)方法论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具体要求: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1分)。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1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1分);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1分)。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1分);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1分)。
2、(12分)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广东省文化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又存在不足。(3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东省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发展广东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3分)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广东省文化建设既要重点推动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又要发展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3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广东文化强省既注重发展自身个性特色,又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3分)
3、(1)(8分)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联系的多样性。“顶层设计”应协调好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2分)②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顶层设计”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3分)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顶层设计”应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3分)[评分说明]须准确写出方法论,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分数。
(2)(12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用正确的的社会意识推进社会的发展。(2分)党中央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是对我国社会现实的正确反映,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1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2分)党中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1分)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分)党中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1分)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分)党中央坚持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分)
(若考生回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则等同①给分,回答“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则等同③给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期中考试测试题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2012—2013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学习了《生活与哲学》之后,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加科学、活跃,以下是几位同学学习之后的感受,其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②哲学比较神秘,一般人是不能掌握的③哲学博大精深,需要在实践中去理解和运用
④哲学学好了,其他学科自然也就学好了
A.① ④B.② ③C.③ ④D.① ③
2.下列选项中与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存在即被感知
C.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D.气者理之依也
3.今天,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遇到的矛盾纷繁复杂,更需要哲学的指导。这是因为()
A.哲学解释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C.哲学思想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总结
D.哲学为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4.在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拍脑袋决策,造成工作上的严重失误。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5.下列说法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③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④ 理在气先
A.① ②B.② ④C.③ ④D.① ③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1 页(共 6 页)
6.随着全球能源供应的普遍趋紧,提高全民的能源危机意识和节能意识,已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人类也越来越意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要实现天人合一,就要()
A.加大力度改革自然,人定胜天
B.崇尚自然,崇拜自然
C.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D.回避自然、顺应自然
“新年到送你鸟巢做新房,送张床叫水立方,祥云围绕在身上,“鼠”不尽的祝福送到你身旁。”据此回答7-8题。
7.该短信将奥运标识窜成一串美好的祝愿,有利于促进全国上下对奥运的关注和支持。这主要表明()
A.物质依赖于意识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奥运标志具有意识
8.鸟巢、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由设计图纸到建成实物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
A物质B意识C实践D反思
9.宋代诗人陈与义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漫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10.2008年6月1日,第三届安全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基本方针、奋斗目标、侦测措施等,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1.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这是因为()A真理和谬误的界定是主观的B.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C.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2.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2 页(共 6 页)
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联系具有普遍性
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具有无条件性
C.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办事情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D.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13.某手机网站反弹出广告:“发送短信,告知生辰八字,可洞晓您的姻缘……”等等。这些广告()
①否认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②否认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是唯物论的一种具体表现
④用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④
14.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B.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15-16题。
15.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16.调整农业结构的依据是()
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联系的普遍性
1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8.从摇把电话、拨盘电话到数字键盘电话,从功能单一的大哥大到 可视频通话的3G手机。通讯工具的进步说明()
A.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B.事物发展的道路时曲折的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3 页(共 6 页)
C.事物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19.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发展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0.“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后人。”与本句话反应的哲理相同的诗句是:
A.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的觉得委屈:“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要和偷牛贼一起游街,不公平。”偷牛贼却对他说:“别嚷了,我走到这一步就是从偷针开始的。”这一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①事物发展变化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有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下列选项中,与此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3.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的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4.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看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2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决定的。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4 页(共 6 页)
26.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是要人为抑制经济增长。这告诉我们()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7.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飓风式影响,今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实行了“非对称”形式贷款利率(即存贷款利率非同时上升或下跌),这也是在非常时期做出的非常抉择。这一政策所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善于抓中心、抓关键
28.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能使我们更加理性的面对社会,面对自己,从而促进我们更加全面的发展。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生活的态度是()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扬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
29.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密切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同样离不开创新。这说明()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可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④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
D.是否坚持运动的观点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计40分)
31.2008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两周年。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建设人员再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请从规律客观性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5 页(共 6 页)
32.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凳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需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他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5分)
33.“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发展”,这是今年以来中央在全国范围内以扩大内需、普惠农民、改善民生、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所带来的成效和反应。但在一些地方,却发现家电下乡也存在诸如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下乡产品品种不齐全,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网点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运用联系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企业应如何开拓农村家电市场。(6分)
3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差,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经发展更看重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突出了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总要求。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彻底否定。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7分)
35.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地处珠三角背部边缘的某市断然告别过去已知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的启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他们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营造工业制造产业圈;中部地区环境优美,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该市探索出的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目前广东各地正在学习推广该市的做法。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广东各地学习该市模式的做法。(6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第 6 页(共 6 页)
第三篇:高三政治主观题训练
高三政治主观题训练:
1.材料: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的。(10分)
2.材料:回顾历史,儒家文化在汉代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一路走来,吸收了佛教和中亚一些其他宗教的因素,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宋代出现的理学,定下了一套相当固定的规格,再加上儒家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的影响以及皇权的庇护,彼此结合为相互依靠的共同体,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僵化。明代晚期,阳明之学兴起,要回到个人自己的心性,争回个人的自主权。但是,清代的考证之学,又将义理的探讨搁在一边,儒学最终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了新的复兴时期。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8分)
3.材料: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主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材料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12分)
第四篇: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核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否定政治经济的作用)(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必答)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措施选答)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文化塑造人生”分析问题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表现: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一)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二、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细化三点)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二、大众传媒
1、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为什么
(1)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外进行文化交流,是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2)意义: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2、怎样做: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形式
(1)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题意加入为什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作用(必要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重要性)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四、怎样继承传统文化(1、2为第四课,3、4加入为整个单元)
1、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2、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与教育相关知识点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地位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要求(怎么做)
(1)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2)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纳入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5、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源远流长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二)博大精深
1、独特性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地域性
(1)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2)关系即发展态势: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的文化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创造新的辉煌的原因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3)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4)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团结统一。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爱好和平。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运用“爱国主义”分析问题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不加材料)
二、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分开分析)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修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6、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
1、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措施
(1)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
(3)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二、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内涵: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2、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二、为什么会有落后、腐朽文化
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2、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原因)
3、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外部原因)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诱发拜金主义,滋生唯利是图现象。(内部原因)
三、怎么应对落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 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
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人民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为什么是目标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2、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3、与我国丰富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什么
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意愿决定的;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怎样做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7、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
(1)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第一单元)
(2)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3)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第四单元)
3、文化自信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作(2)发展民族文化(3)继承传统文化
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二、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 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文化产业、事业
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人民群众
①大力发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
3、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
材料:广州某古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计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1)注重对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业,体现了该镇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扩大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该镇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强镇建设,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重要语句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 社会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二、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个人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要求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4、社会主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地位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两者区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
2、社会层面
3、个人层面
二、两者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地位)
2、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意义)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区别
1、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联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国家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8、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1、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1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人民
1、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3、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5、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五篇:2014高三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
2014届高三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
1.材料:广东自2009年2月和9月分别启动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进家电下乡销售网点代垫补贴,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后,可直接从销售网点拿到销售网点垫付的补贴资金,家电下乡产品类型也将更加丰富,中高端的产品有望迅速下乡。据测算,该政策的实施,平均每年可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家电下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2009山东文综]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井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结合材料,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8分)
3.(2008广东卷)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2分)
4.[2009重庆文综]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10分)
5.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12分)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有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近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7.材料:小李考进某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后,客观分析了自己的情况:一方面基础知识扎实、能吃苦耐劳,另一方面缺少社会经验、家境贫困。据此,他制定了大学四年的发展规划: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既能解决学习生活费用,又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小李是如何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的。(8分)
8.(2011高考安徽卷)《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情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感悟反思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9.没量变就没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发展。
10.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4届高三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参考答案
1.注意辩证唯物论是指唯物论,唯物辨证法是指辩证法。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广东启动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正是根据当前农村市场的现状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而制定和实施的。(4分)
(注意根据„情况,针对„形势,由„ 决定,从„ 出发,随着„变化考虑用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正成为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助推器。(4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广东启动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和实施的,这将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分)
2.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
②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件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实现。
③运用了系统优化法。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制定切实可行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努力去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发挥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来回答也可,但答案要做调整。)
5.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4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要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4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逐步深化和发展的。(4分)
6. ①联系具有普遍的性、客观性,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7.①小李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4分)
②小李一分为二地分析自身情况,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4分)
8.①重视保障民生和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同学们关注安徽发展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9.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是正确的。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不完全准确。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最终点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因为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下降的,而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才属于发展。
10.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在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进而推进了我国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