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方才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有机整体。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功能主要有三项: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通过采取村民 “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着办,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努力把村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是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农村社区缺乏了社区成员的参与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意识的强弱事关社区最终能否实现社区成员齐心协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表现。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对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把村庄规划建设好,对本村村庄外围的散居农户,要着力搞好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与村庄建设相结合,搞好村庄建设是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对搞好村庄建设,让亿万农民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有三大好处: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大大节约肥沃耕地,散居1户农民住房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村庄1户农民住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第三,给村民用水、电、气、电话、电视机、微机等都会带来便利。如四川省宜宾县新联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听说要组建社区搞村庄建设了,在会上就有20多户农民自愿报名要求在公路旁边新建1个小型村庄,配套建起农贸市场。但要求散居农民尽可能在村庄居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集中。现在农村许多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加上农民信迷信,建房讲究座东向西、座南向北,农民建房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村庄建设,逐步将混乱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村庄。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个设计新颖的崭新的村庄诞生之时,就标志着中国农村村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管理功能。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村干部制度,确保民主选举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确保民主决策落到实处;三是要健全和完善社区村民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确保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四是健全和完善“一事一议”民主协商制度,确保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确保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尤其要健全和完善“鉴别和论证特别重大问题制度”,确保重大问题决策科学性和正确性,防止决策失误。
4、服务功能。组建农村社区的村,村干部工作方式应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用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上。农村社区服务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满足需求。具体运作模式:有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微偿(低偿)服务运用市场和行政机制,无偿服务运用自愿和互助机制。农村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是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留守儿童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卫生服务、治安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开展农村社区服务,除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外,还要把“爱心超市”和便民链锁店建立起来,把现代远程电化教育中心和科技信息发布中心建立起来,推动农村社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5、发展功能。农村社区的发展功能,主要是社区和村民的经济文化发展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农村社区发展是有计划、分步骤和制定近、中、远期目标引导农民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动过程,必须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通过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援助,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安良好、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广大农民来说,发展农村经济,一靠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专协组织经营,二靠普及科技,三靠传递信息。要搞好这三件事,就必须通过社区建设,选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村干部,配备必要的电器化设备,才能实现振兴农村经济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社区的作用
1、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农村社区的村,首先,要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每个农村社区必须要配备1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第二,建立农村社区的村,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客观上要求村干部的工作方法要由轮流值班制改变为8小时座班制。第三,建立农村社区的村,村干部必须提高综合管理素质。要求村干部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文体方面的基本素质,引导农民经常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
2、展示村庄建设美好发展前景。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是建立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建立农村社区的村,必须制定村庄建设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展示未来几年村庄建设的美好发展前景。农村社区对村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布局,一定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讲求特色,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规划设计的档次要高雅,风格要别具特色,修建的速度要加快,让农民尽快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经济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将规划设计新型村庄的效果图拿出来,分步实施村庄建设,也就是说,今后农民在村庄里面建房,必须按照村上的统一规划进行修建,坚决杜绝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的局面,要通过村民自觉行动,分近中远期逐步把村庄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村庄。
3、整合社区资源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区的村,除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投入外,还应采取城市扶持农村的办法,建立“五位一体”共建农村社区新机制。开展由市级领导、市级部门、市属及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五位一体”共建农村社区新机制,各区县也应相应建立“五位一体”共建农村社区新机制,每个试点农村社区都应有市、县(区)领导、市、县(区)级部门、市、县(区)属企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定点联系,为农村社区建立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和人财物支持,共同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翠屏区谢坝村举行成立农村社区挂牌仪式时,共收到单位捐款9.4万元;珙县兴太村成立农村社区共有58个单位捐款17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珙县人民政府行文规定,县级各部门收取农村社区的各种管理费,返还50%的资金给农村社区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4、普及科技和传递信息。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农业实用技术资料,无偿发给农户。第二,通过现代远程电化教育,定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第三,组织科技人员集中培训农民群众,请当地懂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给农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第四,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急需的实用技术。第五,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赶场”等活动,把致富技术普及到家家户户。第六,对农村人才实施职业技术培训。
在传递信息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农村致富信息发布中心,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随时为村民提供全国各地致富信息,把致富信息收集并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千家万户带入大市场,沟通农民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农村社区要及时向群众发布外界劳动力市场信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
5、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促进农村社区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农村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形式主要是农忙突击、公共服务、邻里互助、互帮互助、调解纠纷等。服务范围主要有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帮教服务、心理疏导服务、健康服务等。志愿者服务队员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姿态,开展人性化的服务活动。农村社区主要是要组建好七个志愿者服务队:第一,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要按照“党政所需、群众所急、志愿者所能”的要求,重点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第二,组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生活在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复退军人“五老”人员,认真开展社会互助救助、卫生环境监督、民间(家庭)纠纷调解、文体活动联络、关心教育下一代和其他公益事业服务。第 三,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要按照“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要求,致力于帮助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致力于消除公害和保护环境及普及科技知识,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第四,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巾帼志愿者服务,要按照“自我示范、帮助他人、营造和谐”的要求,采取贴近邻里、贴近家庭、贴近妇女儿童的服务方法,多做一些心理疏导和身心健康常识的普及等工作,促进家庭和邻里和谐。第五,组建民兵志愿者服务队。民兵志愿者服务队,要按照“集中人力物力搞好农忙突击和实行低偿或无偿服务”的要求,切实帮助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搞好耕种和收割。与此同时,还要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治安巡逻、十户联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搞好生产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第六,组建低保对象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低保对象志愿者服务,要按照“不忘社会救助,乐于奉献他人,主动回报社会”的要求,动员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为邻里求助的群众提供低偿服务或无偿服务。第七,组建邻里志愿者服务队。邻里志愿者服务小组由3至5户邻居组成,一般以就近自由自愿组合为原则,在邻里互助服务小组范围内,农忙季节,互相换工抠背,不计报酬,不斤斤计较,在农闲时候,无论大事小事,大家都要主动上门互助,平时经常来往,走家串户,在生产、生活,特别是在科技、信息等方面互相交流,互通情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促进邻里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共事、心心相印、和睦相处的充满人情味的小团体,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乐于奉献、和谐协调、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尚。
第二篇:农村党支部的职能与作用
农村党支部的职能与作用
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我国农村基层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基本政治格局。所谓“乡政”,是指以乡这一级作为国家基层政权单位,代表国家,负责执行国家政务;所谓“村治”,是指以村这一级作为社会自治单位,代表农民,负责治理农村内部事务。“乡政村治”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政治国家同民间社会有了基本的分野,公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利。但是,“乡政村治”格局的出现并非意味着村这一级可以完全独立于国家政权体系的管理和规制之外,变成若干个“法外自治王国”。村民自治是事务性自治,而不是实体性自治(即村自治)。国家政务的推行在很多时候必然要延伸、下沉到村这一级,具体落实到每个村和每个村民头上。因为每一个村的居民不仅是这个村的村民,而且是国家的公民;村也是乡镇基层政权组织行使国家管理职能和推行国家政务的实体性条件与对象。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乡镇政府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同人民公社时期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乡镇政府同村委会的关系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协助与合作关系。这种变化的确给乡镇政府行使国家管理权和推行政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制度和组织机理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困难,根本的原因在于授权方式的不同。村委会是由农民直接授权(即由村民直选产生),乡镇政府则是由农民间接授权(即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委会的权力不是来自乡镇政府,村委会与村委会之间也没有通过共同的契约关系和委托授权方式授权给乡镇政府。这样,在国家政权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村民自治组织与自治组织之间,就发生了权力关系的“断层”。
然而,上述分析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表象分析,并不能反映我国政治体制的全部内容和实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执政地位,即使是在出现“乡政村治”格局以后,共产党的乡镇一级组织即乡镇党委同农村党支部之间并没有相应地出现相对分离关系,从而使村党支部相对于乡镇党委而言获得了自治权。相反,乡镇党委同村党支部的关系仍然是上下级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仍然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因此,在有机连接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国家政权组织与农民自治组织,修复基层政治体制断层方面,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党支部获得了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与功能的制度空间与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那么,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党支部的角色与功能应当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党的有关政策、文件为依据,结合有关理论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基本角色
本文所讲农村党支部的“角色”,是指政治角色,即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基层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从这个角度看,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党支部的基本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核心地位
我国的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都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章》第32条还专门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党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同样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正是根据这一逻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那么,如何理解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作用)”?根据《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第一,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一个农村里,有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共青团支部、妇女联合会、民兵等主要组织,这些不同的组织承担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体体现就是,这些组织必须服从和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紧密团结在村党支部周围,这种服从和团结不仅是思想上的,更重要是组织上和行动上的。
第二,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章》第31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党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都要农村党支部去宣传,去动员和组织群众学习、掌握,并且要通过党支部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去影响和带动群众,使之得以贯彻实施。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只能通过农村党支部这一组织资源,而不能通过其他任何别的组织资源,否则,就不能够最充分、最广泛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和造福群众,就有可能偏离甚至背离党的宗旨与目标。第三,农村党支部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主要组织载体。农村党支部处在同农民群众最接近的地位,同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具备广泛和直接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客观条件。而在农村现有各种正式组织之中,村委会是管理村民内部事务的自治组织,它不能够同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发生直接的联系,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农村的妇女组织、青年组织、民兵组织以及其它经济合作组织尽管在一定的意义上联系着一部分农民群众,但是,它们的活动内容、目的与实际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够最广泛地联系农民群众。因此,要在农村最充分、最广泛地代表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组织载体只能够是农村党支部。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种抽象的原则规定,而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要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既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的,也是在政治上不可动摇、不可代替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妇女、青年、民兵等群众组织都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自治活动和各项工作。
2.国家代理人角色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指出,国家是在社会中产生但是又同社会日益相脱离并且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从这一原理来看,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家高于社会,国家统治社会,国家可以同社会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同社会的这一关系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尽管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是国家还权于农村社会的行动,但是,国家在农村社会的主权始终存在。国家是由主权、政府、人口和领土等有机要素组成的政治实体,而主权是国家的灵魂与核心。在中国国家主权范围内,每一个村庄都是它的主权、政府人口和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主权范围的任何一个村庄,尽管实行村民自治,但是不能够脱离国家主权(即国家对这一地方的最高统治权)的制约。政治学关于国家与政府关系的理论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国家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代表,国家的基本职能通常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和执行的,但是,政府不能等同于国家,更不能代替国家。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政府在农村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在农村的弱化。在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基层实行“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融为一体,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基层党组织既是国家代理人,又是政府代理人;既是国家代理人,也是社会代理人,基层党组织集多种代理人角色于一身,权力高度集中。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实际上发生了体制性的分化,基层党组织主要是作为执政党的一部分,充当国家代理人角色,而政府代理人角色由乡镇政府担任,社会代理人角色由村民委员会和其它社会组织担任。农村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其主要角色是国家代理人。有国内学者认为,作为国家代理人,农村党支部书记以及支部成员理当享受国家付给的“代理费”,也就是由国家付给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成员一定的工资。但是,实行村民自治以后,农村党支部成员同村委会成员一样,都属于非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的工作报酬,只能够以“误工补贴”的形式由本村群众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决定补贴名额和补贴标准。这似乎就把村党支部同村委会的角色与地位混作一团,农村党支部既不像是国家代理人,也不像是社会代理人,而是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如果仅仅简单地从“委托—代理”关系的一般意义上理解农村党支部目前的处境,仅仅从报酬给付的角度看问题,难免会把问题简单化和庸俗化。农村党支部作为国家代理人,之所以没有从国家那里享有代理工资报酬,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家人”,一方面同国家经济困难和财政短缺有关,[31]中国现有大约70-80万个村级单位,如果由国家给每个村的党支部成员发工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这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也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原则有关。农村党支部成员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他们已经拥有国家分配给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难以获得超过当地群众的特殊利益。尽管农村党支部作为国家代理人,没有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和供养,但是,国家在政治上赋予了党支部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党支部在村一级的存在,意味着国家政权的根基在农村。只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唯一领导核心这一政党体制不改变,党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维护者和代理人的角色就不会改变。
3.政务推行者角色
在农村基层“乡政村治”的格局下,由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村委会不是乡镇政府行政业务上的下属,因此,国家政务的推行和实施不能够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更不能以强迫压制的方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那么,乡镇人民政府如何对村委会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如何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进行协助,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既熟悉国家政策意图,又了解本地农村实际情况的,应当是村党支部。借助于农村党支部的中介作用,可以把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变成村委会的实际需要,把村委会对乡镇政府的协助变成有效的合作。
具体就国家经常延伸、下沉到村一级的政务而言,主要包括组织地方和基层政治选举、征粮收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义务教育、环境保护、义务兵役等方面。这些方面国家政务的推行,不能够直接作为工作任务命令村委会实施执行,必须首先通过村党支部的宣传、号召和教育引导,使村民了解国家的实际要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在村委会的协助配合下完成。从政务推行的责任承担方面来看,责任人应当是党支部,而不是村委会。只有在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行交差任职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政务推行的责任定位于村委会主任。现在,有不少地方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将上述国家政务推行的责任赋予自己,是虚权,是吃力不讨好、得罪群众的苦差事,应当赋予自己一定的农村经济事务管理权。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党支部将农村经济管理权、利益分配大权、社会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国家政务的推行责任交给村委会主任,这也是不恰当的,是颠倒轻重主次关系的表现。这种权力与责任关系的错位必然导致两委关系不清,职责不明,争权夺利,冲突对抗。因此,要从根本上理顺农村两委关系,必须明确党支部的政务推行者角色和村委会的村务管理者角色,在二者权力与责任边界清晰的前提下谋求两委合作与协调。有人总是在两委权虚权实、利大利小方面作比较,认为对哪一方不公平。这些想法只是看到眼前与暂时的情况,是一种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实际上,在村委会选举对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合法村民开放以后,所有人的机遇和选择是平等的,制度的公平性已经具备。具体就一个人而言,在党支部工作或在村委会工作,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志向与才能,另一方面取决于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如果在村委会工作,就是村务管理者,如果在党支部工作,就是政务推行者。
4.村务监管者角色
尽管国家法律将村务管理权、决策权以及具体执行权赋予了村委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内部事务完全就处于无权地位,也不是意味着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内部事务完全可以不承担任何权力和责任。我们姑且撇开两委交差任职的情况不说,仅就两委分任的情况而言,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内部事务中也是具有重要职责的。
国内部分研究村民自治问题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党章》第9条对村党支部职责的六项规定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9条对村委会职责的八项规定存在交叉重叠,这是导致两委矛盾的主要根源。实际上,如果从理论上仔细推敲这“六项规定”和“八项规定”,二者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在党支部职责的“八项规定”中,第一、四、六项完全是党务和政务方面的内容,第二、三、五项涉及村民自治内部事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项规定中都明确提到村委会、村民会议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是把权力和责任完全归于党支部一方。这几项涉及村民自治内部事务的规定其基本前提十分清楚,那就是,党支部在其中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主要角色是领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村委会、村民会议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涉及自身具体工作的事务方面起基础性作用,主要角色是执行者和承担者。具体而言,当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原则、方向、计划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确定以后,党支部从监督保证的角度发挥作用,村委会和其他组织从执行者的角度发挥作用。党支部不一定直接参与村民自治内部具体工作的管理,而是实行监管。而党支部实行监管的主要依据就是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与要求,在这一方面,党支部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这种监管者角色对于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功不可没的。
(二)基本功能
本文所讲的功能,是指农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应当发挥的基本作用。根据对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党支部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党支部的基本功能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领导功能
农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功能是由其所具有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一项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具体内容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以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本地区的实施;领导和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支持和保证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负责组织和落实国家政务的推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党员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发展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向村委会和其他群众自治组织推荐自己的优秀分子担任领导者,维护党的利益和威信。
2.利益表达功能
政治学理论认为,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政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益表达功能,政党组织将本阶级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综合为政策,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32]《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的全部责任与首要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其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农村党支部必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最新动向,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党中央和上级党政领导部门反映情况和问题,让中央和上级了解各地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作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政治决策,将广大农民的利益要求综合进国家政策之中。另一方面,村党支部应当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和山林湖塘承包、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管理事项方面向村委会和有关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保证农村利益分配原则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3.服务支持功能
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党支部的服务支持功能包括为村委会开展工作服务和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两个主要方面。从为村委会开展工作服务来看,包括为村委会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提供后备人才队伍,提供道义支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本村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还包括争取动员群众参与和民意支持。从为村民提供服务方面来看,包括支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支持村民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经济活动,支持村民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行动,支持村民开展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帮助农村老弱病残者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农村群众抗击各种自然灾害,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帮助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抵御各种不法侵害,调解农村各种民间纠纷,公平公正地处理民间矛盾和农民家庭矛盾,帮助农村群众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监督制约功能
农村党支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主要是对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政治监督和法律监督。党支部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按照多数村民的意见和要求,对村委会执行村民授予和国家法律赋予认可的权力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向村委会提出基本的问题和意见,以便村委会及时改正。党支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监督制约主要不是对他们内部具体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的干预和插手,而是保证他们依法经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同时保证他们公平办事,体现内部成员多数人的利益。党支部在农村的监督制约作用还在于对农村各种非正式组织如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和黑恶势力的活动进行监督制约,及时向国家和上级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党支部角色与功能的经验分析
通过对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党支部的角色与功能的理论分析,我们从理性认识的层面建立了一套理想化的模式,这种理想模式的普遍实现,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反面教训。从广东省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在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完善党支部角色与功能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经验,广东经验不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而且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概括起来,广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农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二选联动”
为了提高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村党支部自身的素质,广东省在广泛学习借鉴内地有关省市农村党支部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党支部建设经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实行农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二选联动”。“两推一选”的具体做法是,在进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一方面由村党员大会提出村党支部新一届成员的候选人名单,另一方面由村民或者村民代表提出党支部成员候选人名单,把党员大会提名结果同村民提名结果综合起来,再确定党支部成员正式候选人,最后回到党内,由全体党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二选联动”的具体做法是,在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同时考虑村党支部的选举,鼓励村在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成员、普通党员参加村委会主任的竞选,如果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人本身就是村在任党支部书记,就实行两委一肩挑;如果当选村委会主任的人是支委成员或普通党员,则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尽量让在党员群众中威信高的党员村主任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原任村支部书记必须让位下台;如果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人不是党员,原任党支部书记也要下台,先由镇党委委派一位临时党支部书记,等条件成熟时再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广东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人认为,之所以要求在村民直选中失败的村党支部书记下台,主要原因就是,如果一个党的支部书记在农村真正有能力、有威信,综合素质强,一般能够赢得选举,就不会埋没党的人才;在一次村党员和多数村民都参加了的民主选举中,党支部书记如果不能经受民主选举的洗礼和考验,仅仅只得到少数选民支持,就不能体现“三个代表”要求,就是给党丢脸和抹黑。我们决不能再在农村做“群众不需要党需要,群众不欢迎党欢迎,群众不信任党信任,群众不依靠党依靠”的怪事。
“二选联动”在广东有两种具体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党支部改选,根据党支部班子的情况,再进行村委会改选,争取把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党支部书记推荐给村民选举委员会,经过民主选举程序,党支部书记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实现两委交叉。这种两委交叉方式从程序上是先支委后村委,广东顺德市、东莞市、广州市花都区和从化市等多数地方采用这一方式。如果村党支部整体素质强、群众威信高,则有可能村两委完全重合,“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广东南海市、东莞市有的农村就存在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先村委会改选,根据村委会成员的情况,再进行党支部改选,如果村委会主任是原任村支书,就直接实行一肩挑;如果当选村主任的人是支委、普通党员,则再经过党员大会选举,使村委会主任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原任党支部书记必须让位。这种两委交叉方式从程序上看是先村委后支委。广州市沙河镇、番禺区部分农村、增城市部分农村等少数地方采用这种方式。
“二选联动”机制的引入,使广东农村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出现了四种主要的交叉形式:(1)党支部与村委会完全交叉重合,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两委其他成员分任,两套班子,一个首脑;(3)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分任,委员实行交叉兼职;(4)党支部与村委会基本分任,或者由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者是由村党支部委员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两委之间简单交叉。
“两推一选”和“二选联动”机制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素质,提高了两委班子的威信和号召力,增强了两委协调与合作,减少了两委之间的摩察成本,减少了农村干部编制职数,降低了农村治理成本,从而,使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实际上达到两强合作的“双赢”结果。实践证明,广东农村实行的“两推一选”和“二选联动”机制是解决目前党支部面临的两委关系问题、自身素质问题、工作作风问题和群众威信问题的有效举措。
(二)在村级选举中赋予党组织建议权
为了在村委会选举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作用,保证农村基层选举合法、公平、公正地进行,为农村两委协调合作奠定基础,2002年1月,广东省委组织部、民政厅进一步制定了《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实施细则》。这一细则根据广东农村的具体情况,结合上一届村委会直选工作的经验教训以及基层第一线工作部门的意见,专门规定了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乡镇党委具有提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建议意见的建议权。该实施细则规定:“乡镇党委在村民选举委员会召开提名大会前,应根据考察和民意调查的情况,提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候选人建议意见,交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将乡镇党委的建议意见张榜公布或印发给村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作说明。”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就是保证党对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地位,以有利于农村两委在将来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两委交叉兼职,有利于减少选举的不必要环节与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乡镇党委建议权的行使,首先经过村党支部,由村党支部根据本村现任村委会班子成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和群众意见,向乡镇党委汇报,乡镇党委再向村民或者村民代表进行摸底调查,核实情况,最后作出决定,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建议人选名单。而东莞市的有些镇在2002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实际上把党组织的建议权交给村党支部,村党支部直接根据工作考核和民主评议的情况,形成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建议名单,上报镇党委审查备案,经镇党委认可以后,建议意见交给村民选举委员会,向村民公布。对于乡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建议意见,村民在进行选举时,可以采纳,可以部分采纳,也可以不予采纳,而乡镇党组织不强制农民。
在村委会选举中赋予基层党组织建议权,既不是指定、任命和委派,也不是强制干预民主选举,而是找到了一种将多数群众意愿同党组织意图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找到了将党的领导作用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的着力点和具体依托。这种做法在一些地方的实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乡镇党委建议权的行使,使村委会选举中党组织获得了制度安排上的新空间,它能够切实有效地防止基层选举中利用选举搞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防止农村公共权力被少数不正义势力获取,是保障农村选举公平公正、提高党组织威信和战斗力的新举措。乡镇党委建议权的行使,通过村党支部将乡镇党组织和政府同村民自治组织联系起来,弥补了“乡政村治”格局中基层政治体制的断层,使国家代理人同社会代理人能够在制度化基础上谋求合作,既推行国家政务,有管理农村村务,达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村委会选举中赋予乡镇党组织建议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基层党组织的建议权必须保持适度行使,不能变成变相的强制命令和内定。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一权力行使的度,就可能引发同农村群众的矛盾和冲突。从2002年初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等地农村换届选举的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地方乡镇党委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前,进行民意调查和考察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听取群众的意见不够充分,同群众和普通党员沟通不够深入,把建议意见变成了划框定调,引起群众和党员的不满和反感。有的地方出现了抵制乡镇党委建议名单的现象。例如,在广州市沙河镇K村,村党支部和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前脚在村务公开栏上贴出乡镇党委的建议名单,村民后脚就把它撕下来;有的地方出现选民要求把建议名单从秘密写票处撕下来才肯投票的对立现象,例如广州市花都区的L村。还有的地方乡镇党委不顾群众的意见和民愤,执意把一些群众怀疑有严重经济问题的在任村干部列入建议名单,导致村民集体罢选,近3000人有组织地堵塞交通要道以示抗议,例如东莞市桥头镇S村。这些情况说明,在村级选举中,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和依靠群众,不能过分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农村群众,更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违反法律规定,给民主选举制造障碍。基层党组织的建议权应当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使用。乡镇党组织应当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排查出问题村,将工作重点放在问题村,把行使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建议权主要用来针对问题村。而对于正常和比较正常的村,应当放手放心地让群众依法进行自由、公开的选举,保证和支持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利。
(三)建立农村干部培训考核评议制度
为了适应从农村管理区向村民委员会转型的制度变迁,在1999年,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专门建立了培训工作领导班子,编写和印发了培训教材,制定了培训计划,将这一工作当作基层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从培训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广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研究与探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问题,乡镇党委建设问题,农村党支部建设问题等等。[33]同时,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对农村党支部成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和教育。通过一系列培训和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了观念转变和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转变,重新树立了党支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党支部的威信和号召力、战斗力,选好配强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健全了农村党的组织和民主生活制度。农村党支部凝聚力的增强,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在一些地方,农村有文化、有能力、群众基础好、年富力强的优秀分子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要求加入共产党。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民主选举产生的非党员村主任、民营企业家出身的村委会主任也积极要求入党。例如,广州市沙河镇龙洞村,1999年村民直选产生的村委会主任一正两副都是非党人士,但是到2001年,村主任已经加入共产党。[34]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有一个村叫民主村,一个村叫共和村,民主村的村主任当选时不是党员,但是在2001年申请要求入党;共和村的副主任不是党员,现在也在积极争取入党。[35]
在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考核方面,广东农村各地建立了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对于促使基层干部积极作为,在其位、某其政,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起到有力的鞭策和激励作用。例如,在广州市沙河镇,镇党委和镇政府制定了一套切合城市近郊、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农村实际的村级干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工作,党建工作,宣传文体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社区卫生与环境保护工作,社会治安工作,教育工作,社区服务与公共福利工作等14项指标。每一项指标按照一定的分值予以量化,按照百分制由群众和上级主管部门打分。分出优秀、称职、一般和不称职四个等次,根据不同等次,由镇党委和镇政府审批他们在村里享受误工补贴与奖励工资的标准。另外,在东莞市的虎门镇,也是实行这一种量化考核评估的方法。由于量化考核评估方法把群众民主评议同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权威评议与专业评议结合起来,考评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可信性比较高,基层干部一般大多数能够接受。基层干部考核评议的制度化、正规化和科学化,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激励他们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廉政勤政,把国家政务同村级事务结合起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功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加强村民自治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
在中央赋予广东地方立法权的一些特殊政策以后,广东省人大按照重要和全国人大“先行一步,搞好立法试验”的指示精神,在各方面加强立法力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在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建设方面,就村民自治地方立法而言,从1998年以来,广东地方先后颁布实行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方面,制订和颁布了《广东省村民自治示范方案》、《关于在全省乡镇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2月,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制订颁布的《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党支部同乡镇党委的关系、农村党支部的地位、党支部同各种村级组织的关系、村务管理的原则、村务管理的具体方法、村务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两委会议与工作制度进行了明确细致的规定,这一《办法》对目前政务与村务执行、党支部的地位、作用以及两委工作关系与权限边界划分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国家政务由村党支部具体负责、村委会协助推行的做法;村民自治重要事务先由村委会提出方案、再由党支部讨论通过,最后交村民大会民主表决的方法;村级集体开支实行村主任和村支书“两笔合签”的办法;定期召开两委联系会议,互相通报工作情况、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的制度;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会纳入村务管理范围的做法等等。在制订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相关地方法规和配套政策法规时,广东的基本经验是,省委、省政府根据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立法草案,然后,经过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颁布实施。在一项地方法规颁布实施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制订进一步实施完善的法规,或者先由省委、省政府以政策、行政规定的形式试行,等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和完善以后,再经过地方人大讨论通过,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广东在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和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总而言之,尽管在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广东农村同全国先行省份相比落后了将近10年时间,但是,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对村民自治工作非常重视,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提出了“起步晚,起点要高,一步到位,后来居上”的基本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实践,广东省在吸收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党支部的角色与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广东农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广东在这些方面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否定广东经验的普遍意义。当然,广东还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党支部角色与功能,促进村民自治制度顺利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结 论
从全国各地的普遍情况来看,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党支部确实面临着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自身建设问题、工作作风问题和群众威信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农村宗族势力的挑战和农村黑恶势力的挑战。由于思想认识的不清晰、理论研究的不充分和具体制度措施的不得力,在一些地方,农村党支部的角色模糊,功能紊乱,致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农村受到不利影响。从理论上看,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地给农村党支部的角色与功能进行定位。本文认为,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党支部应当具有的基本角色是领导核心地位、国家代理人、政务推行者和村务监管者;基本功能包括政治领导功能、利益表达功能、服务支持功能和监督制约功能。从广东的实践经验来看,为了使农村党支部具备上述理想的角色与功能,通过实行农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二选联动”机制,赋予基层党组织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建议权,建立农村干部培训考核评议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的领导,完善农村党支部的角色与功能,较好地处理村民自治同党的领导的关系,处理村委会同党支部的关系,处理乡镇党委和政府同村委会的关系,修复“乡政村治”格局下基层政治体制的断层,保证国家政务与农村村务的顺利推行,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第三篇:协会职能与作用
协会职能与作用:
1、开展人才,技职业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
2、开展企业情况和动态调查,把握行业现状,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3、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本行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订本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意见。
4、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抑制不正常竞争。
5、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要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6、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节能减排降耗的申报优惠提供帮助。
7、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为企业采用“国标”或“行标”生产报备提供咨询。
8、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工作予以协助,为会员提供服务。
9、推荐会员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申报评比,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
10、开展本行业在国内外的广泛交流,建立行业联络网。向企业提供国内外经贸信息和发展趋势、动态的有关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11、组织会员参加各种展销会、展览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12、为企业引进大专院校科研人才,建立研发机构牵线搭桥,提供咨询。
13、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事项。
14、条件许可时创办经济实体,为会员提供服务。
15、开展符合行业协会宗旨的其他活动。
第四篇:信托的职能与作用
信托的职能与作用
来源:百度作者:
信托的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受人之托,履人之嘱,代人理财”
1.信托的基本职能:
是财产管理职能。体现在:
① 管理内容上的广泛性:一切财产,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自然人、法人、其他依法成立的组织、国家。
② 管理目的的特定性:为受益人的利益。
③ 管理行为的责任性:发生损失,只要符合信托合同规定,受托人不承担责任;如违反规定的受托人的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失,受托人有赔偿责任。
④ 管理方法的限制性: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只能按信托目的来进行,不能按自己需要随意利用信托财产。
2.信托的派生职能:
① 金融职能即融通资金。信托财产多数表现为货币形态。同时为使信托财产保值增值,信托投资公司必然派生出金融功能。
② 沟通和协调经济关系职能。即代理和咨询。信托业务具有多边经济关系,受托人作为委托人与受益人的中介,是天然的横向经济 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与经营各方建立互动关系,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为委托人的财产寻找投资场所,从而加强经济联系与沟通。包括:见证、担保、代理、咨询、监督职能。
③ 社会投资职能。指受托人运用信托业务手段参与社会投资活动的职能,它通过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得到体现。
④ 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职能。指信托业可以为捐助或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委托人服务,以实现其特定目的功能。
3.信托的作用:
信托的作用是信托职能发挥的结果,包括:
① 代人理财的作用,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其特点:一是规模效益,信托将零散的资金巧妙的汇集起来,由专业投资机构运用于各种金融工具或实业投资,谋取资产的增值;二是专家管理,信托财产的管理的运用均是由相关行业的专家来管理的,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投资经验,掌握先进的理财技术,善于捕捉市场机会,为信托财产的增值提供了重要保证。② 聚集资金,为经济服务:
由于信托制度可有效的维护、管理所有者的资金和财产,它具有很强的筹资能力,为企业筹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储蓄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可有力的支持了经济的。
③ 规避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由于信托财产具有的独立性,使得信托财产在设立信托时没有法律瑕疵,在信托期内能够对抗第三方的诉讼,保证信托财产不受侵犯,从而使信托制度具有了其他经济制度所不具备的风险规避作用。
④ 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一直以银行信用为主,这种状况存在着制度性、结构性缺陷,无法满足社会对财产管理和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的需要,而信托制度以独特的优势可最大限度满足这些需求。
⑤ 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通过设立各项公益信托,可支持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慈善等事业的发展。
⑥ 信托制度有利于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市场规则的基础,而信用是信托的基石,信托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如没有诚信原则支撑,就谈不上信托,而信托制度的回归,不仅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对构筑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工会的职能与作用
工会的职能与作用
工会作为以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也是全体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因此,工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和职责,同时它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所以,充分认识工会在各级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组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引导服务职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如何正确引导职工群众发挥主人翁地位,协助林业局和林场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建和谐林场目标而努力,是摆在我们基层工会面前的新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工会工作的职能作用
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赋予工会的职能。它们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和把握四项职能,是顺利开展工会工作的前提。
工会的参与职能:是指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挥职工参政议政民主渠道的职能。它是工会代表职工权益,依法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渠道、途径和形式。在基层,工会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的性质、地位所决定的。它具有参与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层次性强的特点。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工会的维护职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这是我国工会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工会所以存在的基础。在实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责方面,工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监督、规范和保障职工的各项劳动标准,通过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等形式形成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突出维护职能是工会性质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劳动关系转变后向工会提出新的的客观要求,是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权利,是工会面临的社会现实生活矛盾的迫切需求。工会履行维护职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职工物质利益的增长,职工生活改善,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要有全局观点,从政策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使他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工会的建设职能:是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和建设,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工会具有的一项社会职能。工会代表和维护的职工具体利益的最终实现也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实现建设职能方面,工会必须从职工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配合各级党政,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职工主动为祖国建设、社会繁荣,为企业改革和促进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工会的教育职能:工会要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和不断的接受教育。因此,工会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就必须履行好教育这一职能。
二、通过工会职能,拓宽工会工作途径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富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利用基层工会离职工最近,更直接面对基层各项工作,更容易了解和贴近百姓生活的优势,全方位的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抓好思想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竞争观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前提和手段。目前,林区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职工群众思想变得复杂,一些深层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基层工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去影响职工的思想,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竞争观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把职工的合法权益、民主权益、发展需求同企业的兴衰结合在一起,把职工的责任感意识、服务意识、争创一流的意识,引导和归入到企业精神之中,使企业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激发热情,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增加职工收入的同时,也使包括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思想、价值观念变得极为复杂多变,因此要必须加大宣教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板报和各种宣传手册等,开展多种形式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凝聚职工思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职工言行,用北大荒精神鼓舞和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使职工队伍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昂扬的斗志、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做好职工维权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热点、难点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职工的劳动权益,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调整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劳动关系稳定与和谐发展,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环节与基本内容,随着林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加速推进,基层企业与职工的摩擦、矛盾逐渐变得突出。这就要求基层工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做好源头维护,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面对维权方式和维权途径的新变化,基层工会组织要本着“以人为本,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勤走访,勤谈心,主动了解职工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主动争取和维护职工利益变被动维权为主动维权,正确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要引导和强化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明确法律所赋予的各种权益,要对涉及职工群众和工会自身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运用,使工会在依法维权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民主协商对话,利用民主议事会,民主管理委员会等,参与基层“一事一议”以及重大决策的制定、监督运作,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主心骨”,“娘家人”。
(三)大力提高职工素质建设,创建知识型企业,树立知识型标兵 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职工在基层生产中主力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发展先进性,这是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建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会组织要积极配合企业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在参与培训计划的拟定、实施过程中,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培训方案更加切合企业发展实际,做好计划,记录和总结,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要不断适应当前职工队伍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培训方式,以“争创”活动为载体,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争做“四有”职工,不断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林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四)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企业文化。
基层工会组织既要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又要强调维护职工群众的自身利益;既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要强调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因此,工会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在构建和谐工会文化的实践工作中发挥优势、有所作为。企业文化应当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主动为目的,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最为强大的内动力。
在基层,企业文化产生于职工的行为实践,又指导着职工的行动实践。工会组织源于基层,具有最接近职工优势。因此,参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基层工会应该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标准,通过企业理念的教育和灌输,通过发挥典型示范效应,通过优化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环境,促使全体职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机制。
基层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必须适应垦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工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工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应切实加以解决。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务实的决策。
工会工作要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要紧紧围绕“切实维护、真诚奉献、参与建设、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探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职工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等来开展。切实做到“履行基本职责,真情奉献职工”。
基层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仅仅依靠工会自身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加之工会维权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当前情况复杂,涉及面广。
以林区跨越式发展为载体,以创新求发展,以帮扶促稳定,以维权保和谐为工作切入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会的四项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