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一、现状
随着聋校的规范化,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沟通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的现象很普遍,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教师在唱独角戏一样,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其实呢,下面的学生懵懵懂懂,他们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意思,师生之间鸡同鸭讲,靠猜测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并不罕见,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好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有再渊博的知识、再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学生,因为沟通不畅如同一道被阻塞的桥梁,阻碍着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二、原因及对策
原因1:师生手语不一致。对于一些新手语,生僻手语,教师如果不及时教给学生,学生就有可能打指语,或者自己根据理解创造一个手语。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打手语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很常见。从总体上说,因为聋生的手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由于不了解有些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在表达上产生误区。
对策:规范师生手语。教师要勤查手语,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有不规范的手语要及时纠正。建议师生在交流中,当时就提出看不懂的手语,做到及时沟通。
原因2:师生手语的语法不一致。教师对一个句子是按照汉语的语言顺序打的,而聋生对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会因为视觉的先后而产生理解上的误区。
有时候因为语序的不同,学生会感觉强调的部分不一样。
比如,教师在讲一个句子“我买了一个苹果”时,容易让学生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我买了一个苹果。(强调“我”)
2.苹果我买了一个。(强调“苹果”)
3.一个我买了苹果。(强调“一个”)
对此,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对策,应该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观察,研究他们的手语表达习惯,在看懂学生手语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句子的语法顺序。
原因3: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这也是形成语言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聋校的教学语言中,口语和手语一般是最普遍的,指语和书面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但是,有时候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造成了这些方法的混乱使用,没有让它们用对位置,这样造成的沟通障碍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
针对此种情况的对策是:规范课堂语言,板书语言。
原因4:一些课堂教学本身没有最大程度地结合一定的环境、聋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而无法吸引聋生,更谈不上有效沟通;
对策: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还要创设一些有利于沟通的课堂环境。
三、建议
1.把聋生的培养放在手语的练习上,强化纸上交谈这一项。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都抱着美好的愿望,即自己的学生也能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跟别人交流,能够开口说话。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开口说话这一要求。
其实,我们应该针对聋生的实际调整训练的方向。练习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温柔地教给他们如何正确流利地用手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手语成为他们最熟练、最喜欢、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正视聋生的实际,他们毕竟跟正常的学生不一样,语言是他们的弱点和差项,而手语的表达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奋感,手语的表达会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让手语的表达把聋生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动他们学习聋语的积极性。
2.适时和聋人教师沟通和交流。聋人教师和聋人学生的生活环境一样,心理状态和心灵心心相印,因此非常容易沟通,而且聋人教师的语言和手语非常迎合聋人学生的特点,因为同是聋哑人,所以他们对聋人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地了解和认同。作为一名身体器官发育正常的教师,我们应该跟聋人教师学习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聋人学生形成有效沟通的。例如,一个知识点如果与聋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就非常容易被他们接受,如果知识点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的话,那么就非常难以被学生接受了。
四、愿望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假如有一天,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好沟通,学生和家长、社会可以很好沟通,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要一直努力!
(责编 金 东)
第二篇:聋校沟通课
聋校“沟通与交往”教材选用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 laihuimei
更新时间:2011-10-3
阅读: 103
摘要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沟通与交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各校可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由于该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我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采取“三合一”的方式组合教材,采用“手口合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聋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
沟通与交往
教材选用
实践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单纯使用“口语”进行交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次教育部颁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把以前的“语言训练”课程调整为了“沟通与交往”。这不仅仅是名字的调整,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跟着做出调整。由于国家没有同时出台相关的教材,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但同时也给了我们自主选择的余地,给了我们发挥自我能动性的机会。
二、“三合一”的方式选用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抓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专业的师资队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材的选择了。针对“沟通与交往”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这种情况,我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采取“三合一”的方式组合教材。所谓“三合一”就是以现有的“语言训练”教材为基本内容,选择“语文”教材中适合的短文为辅助内容,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教学场景为补充内容。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训练”是1996年版的,内容、插图都早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看看现在的教材,内容新颖,插图精美,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但是,这并不是说“语言训练”教材就没有可取之处,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符合聋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先易后难;其次,这套教材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编写的,比如开学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去说,再到国庆节、元旦、春节等等,这样编排,孩子们随处可以看到正在学习的东西,有利于学以致用。所以,在目前没有更好教材的情况下,我还是以此套教材为基本内容。
现在的“语文”教材印刷精美,很多内容很适合我们进行沟通训练。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文章,我就找来网上的动画,放给孩子们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来说,每一段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怎么说?孩子们由于学习过了课文,所以比较容易说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为训练内容,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说这些孩子课堂上学会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用,还等于不会。问题不出在孩子们身上,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比如,在教学“语言训练”第四册第四课“到图书馆借书”这个内容时,我就没有按照课文内容去教学,而是直接带孩子们到图书馆,不管这个孩子怎么说,也不管他们用什么手势和方法,只要借到想要的书就可以了。第二节课,我把大家当时的用语和借书的方法一一告诉同学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同时我们评选出了最好的方法。我相信通过这次训练,孩子们下次借书时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三、“手口合一”的教学方法
“语言训练”调整为“沟通与交往”,可谓用心良苦。课程名称的改变,要求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要与时俱进。我采取“手口合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摒弃了手语、口语孰重孰轻的争论,采取手语、口语并重的方法进行教学,并结合书面语这种沟通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孩子们沟通与交往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我先用手语告诉孩子们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我不会单纯选择“中国手语”中的词汇,我会告诉孩子们“中国手语”是这样打的,但是也有的聋人朋友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同学自己商量用哪一个;然后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句子用口语怎么读,并让孩子们看口型;最后我会要求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打手语,当然我强调的是汉语书面语语序的打法;在课堂练习时,我会要求孩子们把这些句子写成书面语,不仅仅是默写,可以适当改变句子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表扬了我”,孩子们写成了“爸爸妈妈夸奖了我”,也算对,因为“表扬”本来就是“夸奖”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课前必须作足手语功夫。所有的课程,我都要求孩子们自己预习,不会的手语去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同时,我会去请教学校里的聋人教师,这些词语用聋人的自然手语如何表示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词语“中国手语”中没有或者打的不科学,但是聋人在使用时有很简便的手势表示,比如传真机,“中国手语”对“传真”是这样表述的“双手平伸,掌心向下。左手在上,指尖朝右,右手在下,指尖朝前慢慢伸出。”我相信这样的打法估计打出来没有几个孩子能明白,当我请教聋人教师时,他们很简单的一个手势解决了我的问题,她先打一个电话的手势,然后“双手掌心向下,同时向前伸出”,就好像纸张从传真机中出来的样子。
只有课前作足了手语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孩子们才能真正明白同一句话“手语”、“口语”、“书面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才能真正提高交往的能力。
四、实践的效果
沟通与交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见到很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实践,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
首先,孩子们上“沟通与交往”课的热情高涨。在一年级的时候,尽管我还是我,孩子还是这些孩子,但是他们对“沟通与交往”课的兴趣却大不一样。以前,我如果出差几天,没有上课,他们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但是到了二年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之后,如果我有几天没有上课,他们看到我之后都会跑过来抱住我,然后问我什么时候上课?都说很想上“沟通与交往”课。
其次,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通过一年的实践,孩子们上“沟通与交往”课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进,都很愿意举手发言。孩子们会主动思考了,有一次,我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了“爸爸带我去公园”这句话,结果我还没说话,几个孩子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在公园玩了木马,有的说坐了飞机,还有的居然说爸爸很小气,不给他买零食等等。
再次,孩子们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一次上“红绿灯”的课,我带孩子们到学校对面的马路上去,到了校门口,我故意不说话,让他们自己和保安叔叔说,结果我看到他们有的使用含糊的口语和简单的手语,有的使用书面语,写给保安员,最终保安员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锻炼,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解决问题,远比在课堂上说几句话要有用的多。
五、思考
1、国家应该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大纲。虽然说没有教材给了我们一线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并非所有的一线教师都有很好的经验和很专业的知识,往往是使用原来的“语言训练”教材来代替,这就违背了《方案》的初衷。
2、“沟通与交往”应该由专业的教师来任教。现在很多学校,由于缺乏“沟通与交往”的专业教师或者对“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由语文教师或别的学科教师兼任。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除了教学语言的差异外,能称得上专业课的就是律动和“沟通与交往”了,如果“沟通与交往”还象现在一样由语文老师任教,大多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3、“沟通与交往”的课堂教学应该摒弃手语、口语孰重孰轻的问题,采取手口并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最终落实到书面语,因为很多聋人在现实中与健听人交往靠的还是书面语。
4、对于同一词汇,而“中国手语”和聋人自然手语又不同的手势,应该告诉孩子们,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使用什么手势,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孩子们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他们选择了自己认为简便易学的手语,同时也知道还有不同的手势,更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台湾学者林宝贵说:“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语言沟通中,流利的口语对聋生来说是天方夜谭,娴熟的手语对听人来说是如同天书,只有书面语才能真正让聋人融入社会。这就要求聋人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正确掌握一定数量的书面语。在沟通课教学中,书面语训练部分,只有抓住聋生的认知特点,密切联系聋生生活,才将受到聋生的欢迎,才能让聋生自觉地在运用中去学习和改进。
一、聋生书面语沟通能力现状中年级聋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初步能够通过笔谈与家长、老师、同学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与交往,正是学习使用规范化书面语的最佳起始阶段。可实际上,聋生书面语沟通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我班一名三年级聋生写过一句话:“我一个人宿舍笤帚,快完,干静。”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个人去宿舍打扫,很快就打扫完了,宿舍变干净了。”从中可以看出,中年级聋生对字、词、句的运用尚属起步阶段,混乱现象比较常见,运用书面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还很弱。1.手语和书面语言是两种语言。书面语源于口语,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传递人们的思想、观点等信息的交际工具。手语是.....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里不再提以哪种沟通方法为主,而是强调多元化。这是因为,语言沟通多元化是聋生语言沟通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沟通多元化,不宣称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也不否定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应是具有特殊需要的不同个体,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儿童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方法”要服务于聋童,不能让聋童来适应和服务于“方法”。因此,各校可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使聋生通过亲身实践,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
第三篇: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内容摘要】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 有效 多元化 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加德纳还认为,不同的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少数人可能7种全能,许多人可能某几项或者某一项突出。但更多的人则呈现梯形分布,即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弱、某几项缺乏。如有的人语言智能有优势;有的人音乐智能是强项;还有的人可能对体育运动特别感兴趣。也就是说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那么,在特殊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这种多元化智能理论,让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课堂,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优势和弱势能互补,也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热爱这门学科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鼓励残疾学生勤动脑,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多元化
陶行知说:我们要发展的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在特殊教育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残疾学生懒于思考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创造想象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通常属于数学和科学课范围的逻辑数理概念进行训练,而且聋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也可进一步促进语文的学习。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逻辑推理概念。比如,在归纳课文大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出示些大意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提示来找出正确的大意,从而锻炼聋生各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司马光》一课中,教师想要聋生归纳出司马光砸缸的过程时,单单提问可能学生无法正确的流畅的概括出,当教师适当的出示些关键字、词、句时让学生排列组合,更有效的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课堂沟通语言手段的多元化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老师的语言很清晰流畅,滔滔不绝,实际上听觉障碍学生真正接收和理解的并不多,同时教师也不能充分理解听障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课堂教学看成自身表演的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活动看上去花样繁多,而实际上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培养和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如何提高聋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问题成为聋校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1.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们一味的为了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单一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常会起到反效果,学生不但没有接受和掌握知识还会更加容易遗忘,如何增加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呢?我觉得把游戏和表演融于语文课堂之中更容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它不仅能把枯燥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师生情感。而表演也是一种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同时也能够锻炼聋生的组织、思维、逻辑能力。如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一课中,寓意深刻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得到了锻炼,更好的帮助其理解课文。
2.增强师生的课外交流
作为一个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传授给他们只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切机会,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聋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有很好的帮助。
3.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许多聋校都配备多媒体设施,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多媒体设备,如班班通等。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不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而且更能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达到直观具体的效果,既形象有生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属于童话故事,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让聋生观摩这则童话的动画版,从出发点上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听力障碍儿童更有着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的独特性,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不能形成很好的认识,从而造成自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加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让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2.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还是占着重要作用,但不在是审判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和学生自评或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如: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分组学习,并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这样更能有竞争意味,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性评价,让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语文课堂中评价的方式不能只单一的书面测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只有充分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的评价。
总之,上述的一些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相信随着对特殊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将会更好的去把握课堂的每分每秒,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灵活多变性,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更积极去学习去探索知识,相信运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手段,能尽可能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智能,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建琛.试谈多元智能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02.4.[2] 蒋丹林.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01.2.[3] 刘国江.多元智能理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特殊教育网.(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
第四篇: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郯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郭凤侠
综观现今聋校语文课堂,大多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评析、提问,学生的回答问题、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所替代。至于背诵,则大多被挤出课堂,要么让学生课后去背诵,要么课堂上挤出两三分钟时间走走背诵的过场。这些做法使得学习语言文字本来就存在困难的聋生对学过的课文大多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四、五年级还写不出多少通顺的句子,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认为,让背诵真正回归聋校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赏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对背诵的要求更多的是“背诵课文的几个自然段或全文背诵”我们不妨把它改为“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对自己越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主动性越大,在大脑记忆库中留下的印象也越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并且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也更牢固。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这样的背诵要求,有的学生根本不去背诵,理由是自己都不喜欢;有的学生专挑那些短小易背的段落(有的学生专挑文中只有一两句话的段背,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结果出现的正常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品析重点语段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段落背诵的更有价值。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以下句段。
1.描写形象的部分。《翠鸟》作者在介绍翠鸟时,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描写。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
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作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沫,“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类似这种描写生动形象的部分,应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反复诵读。
2.情感浓郁的部分。如《师生情》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三位女同学不能进病房看望王老师,在病房外的举动和心情。语句含义深刻,感情真挚强烈。文中最后一句用“也许看到了……”“也许看到……”“也许看到……”,似实似虚地表达了她们内心渴望见到王老师的心情。紧接着,又用“深情地看着、等着”“默默地祝愿着”,进一步表达了同学们对王老师的爱戴、深情达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这种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段落是文中的重点段,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
3.蕴含哲理的部分。《两只小狮子》一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文中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以及狮子妈妈的话都值得反复诵读、体会。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背诵有价值的段落,体现的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上教师把希望学生背诵的提出来跟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引导学生喜欢这一部分,发现这一部分值得积累。这样做既尊重了主体,又固本强基,自由而不失度。
二、因文而异,多种方法指导背诵
背诵也是有方法可循,有窍门可依的。只要掌握了背诵方法,背诵起来就轻松得多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背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背诵呢?
1.抓关键词句背诵。背诵《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的水时,引导抓住“大海、西湖——静、清、绿——感觉”这些词,因为这些词语起着提示每一句的关键作用。第一句通过大海和西湖比较,衬托漓江水的美;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水的三大特点;最后写了自己坐在船上的感觉。让学生一边想这些关键词,一边背诵。
2.理清条理背诵。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描写外形特点部分,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进行描写,对照翠鸟的图片,理清描写的顺序,然后分别背诵描写这四个部位的句子。其中写羽毛颜色的四句话是背诵的难点,引导学生再理清写羽毛部分的顺序: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总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的……。腹部的羽毛像……的……。(分述)这里的“头上”“背上”“腹部”是按翠鸟的外形从上而下的顺序来描写的,而且语言的表达形式基本是一样的:从“色”到”“形”。色——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形——像头巾、像外衣、像衬衫。这样记住部位顺序,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想象画面背诵。借助有关的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或者让学生画一画等方法,把要背诵的内容转换成画面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背诵。背诵《富饶的西沙群岛》鱼多一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文中描述的各种鱼的样子,在课本的插图上,画上各种鱼;然后放录像,让学生认识那些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的鱼,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的鱼,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等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4.表演体会背诵。背诵《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先板书关联词,让学生抓住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座桥不但……而且……。有的刻着……所有的……。”再让学生表演“双龙缠绕吐出水花;
前爪相互抵着、回首遥望……”指导着学生回忆表演背诵,或边做动作边背诵。背诵《课间十分钟》第四自然段丢沙包活动时,让学生亲自表演体会一下,然后再背诵,效果好很多。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方式,在演中练习背诵。
5.读背结合背诵。就是学生对背诵的课文熟读之后,要求合起书本进行试背。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读几遍。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课堂上既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背诵,还要通过同桌对背、接龙背诵、齐背、以默写促背诵等方式检查背诵效果,也要遵循遗忘曲线,合理安排复习。既要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
现行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通过背诵,不但能让聋生反复感知语序,还能让他们从中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精美篇章,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厚积薄发”,只要能一年一年地坚持下来,必将对聋生的语言文字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五篇:如何让聋校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教过聋校语文的教师往往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教师精心备课,可到了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于是老师就变成了独角戏的角色。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毫无生机和活力,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很难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低,以致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师生双边关系处理恰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劲头足,效果好。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聋校语文课堂“活”起来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它能促使聋生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或辅助教具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教学内容反映的特定情境称之为实物演示情境。例如:《皮球浮上来了》,其中一些原理很难以讲述的办法讲清,我就做了一个实验,用一个瓶子较深、瓶口较小的瓶子当作树洞,拿一只乒乓球当作皮球,然后按文中的步骤演示,其中的道理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同时,课堂气氛也活了起来。
2、图片再现情境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几乎离不开大字课文与放大照片。图片既能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精彩的马戏》一课,上课的时候,当我出示挂图《猴子爬竿》时,班上马上就有一位同学举手到黑板前做了一个“倒竖蜻蜓”的动作,教室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然,句中“倒竖”“顽皮”之类的词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表演体验情境
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艺术表演家,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有丰富的表情,而且还要适时地做一些精湛的表演。特别是有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教师的神情演示,结合手语,学生才能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如理解“高兴”这个词,就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理解“悲伤”这个词,就要表现出难过的样子,学生看着老师的表演,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教学中,我先帮助聋生读通课文,了解基本情节然后指导聋生表演课文的情境。当聋生戴上头饰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表演者和观看者共同进入情境,在表演中自然体会了本文蕴含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义了。
二、让开一条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管是普教还是特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还是不变的,聋生听觉受损,教师采取“一言堂”的方法只能造成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使聋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如《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整体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其次让学生看画,理解图意;第三,让每位同学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老师再加以纠正、指导;第四,老师结合上下文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第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讨论。①鲁班手中的小草和锯有什么相似之处?②什么事启发鲁班发明了锯?通过这一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有演示的,有讨论的,还有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斧了、锯和鲁班手中的小草,全体学生都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加强训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目前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意识淡薄,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很少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学习仅停留在简单的心理记忆水平上。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大纲要求,突出章节、单元训练重点,设计要科学、精要,难易要适度,富有层次。耳聋学生个别差异大,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全面兼顾,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冷落,要多安排练习的机会,多予鼓励,使他们敢于练习,敢于提问,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优等生在严格要求答案正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多动脑思考、想象。只有这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气氛。
四、走出语文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
聋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聋校的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带入生活的场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客体,帮助学生感知教材。如上完《公园的一角》一课后,要求仿写课言语,以《学校的一角》为题写一段话。上课时,我就带领同学们站在校门口观察学校的教学楼,指导他们从远到近地观察。观察完毕,回到教室,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1、教学楼从整体上看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墙?什么样的玻璃?2、楼顶上有什么?3、教学楼正前方是什么?4、走道两旁有些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一会儿就把《学校的一角》这段话写完了,习作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对于聋校语文课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的成败得失。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努力让聋生在“活”的课堂教学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