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科科技月活动总结
化学科科技月活动总结-广雅实验学校
时间过的飞快,化学科组织的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在5月29号的现场演示活动中拉下了帷幕,并且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在此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总结如下:
1.在时间安排方面,我们于四月份中旬开始在初一二级接受学生报名并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保证了学生的数量,大概在20人/年级左右;在四月底开始便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的培训,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了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获得了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并熟悉了基本的实验操作。
2.在内容安排方面,此次给予学生准备的化学实验都是针对学生特点经过了挑选的趣味性实验,同时又结合了初三化学的学习了内容,既学到了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其中一个实验:“铜树”与“银树”,由于该实验现象非常直观且外形漂亮,所以一开始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跃跃欲试,其实该实验就是应用到了初三化学第八单元中的金属一节内容,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置换反应。
3.关于“魅力化学”现场演示活动的总结:在5月29号我们举行的现场演示活动中,我们具体安排了有8个趣味性实验,具体有:水下公园、漂亮的“铜树”“银树”、“人造雪景”、“想测测你的指纹吗?”、会“踩水”的鸡蛋、神奇的烟灰、发射火箭、红色喷泉。在此次活动中,兴趣小组的成员表现出来很高的积极性,从实验的准备到现场演示场地的布置等方面给予了老师很大的帮助,在这过程了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学校活动的支持,应该说,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我们的活动是没可能获得成功的。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没有在各年级做正式的书面通知具体活动时间,但我们将现场演示活动时间安排在第九节学生放学以后进行,并且由于活动成员之前在各班的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充足,所以活动现场的气氛还是比较热烈的,很多学生慕名而来,且对我们所演示的实验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其中“铜树”“银树”、“想测测你的指纹吗?”以及“红色喷泉”项目最受学生们的欢迎,很多人围了向演示的同学请教实验的原理等。
4.不足之处:在我们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的同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也不能忽略,例如:由于各种比赛或活动的时间冲突,有很多的学生缺席了我们的实验培训,这就造成了演示活动的时候在人员安排上的被动;另一方面,也许是我们的宣传不够,有部分学生在态度上还不够珍惜与重视他们所参与的此次活动,出现比较散漫的现象等。
总体来说,我们的第一次科技活动在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下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尽管有不足有遗憾,但这并不能遏制我们对科学的追求,期待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能够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更大的进步。
魔棍下的猴变蛇
“下一个节目,魔棍之下猴变蛇,是由化学组张老师表演。”报幕员的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年过半百的张老师信步走到讲台上来,只见他右手拿着个洁白如玉的工艺品小猴,左手拿一根二尺多长的细玻璃棒,让观众看过之后,把猴子放在表演台上。接着又用玻璃棒的一端轻轻地点了一下猴子的小脑袋,奇迹立刻出现了:顿时,小猴升烟起火,变成了一条婉蜒的淡黄色的长蛇,冲天而竖,摆出要袭击宿敌的架势,他的精采表演,令人感到惊奇。诚然,除了张老师的搁熟的技巧之外,一定还有什么诀窍。请大家动脑深思,他的诀窍在什么地方?
原来,这个小猴子是用一种叫做硫氰化汞的材料做成的。其方法是:取适量的硫氰化汞,少许的水,微量的胶水,再加一些蔗糖和硝酸钾,把这些物质粘聚后,做成小猴,待干后便可表演。表演前,将小猴的头部钻一个小洞,然后滴进几滴酒精。玻璃棒的一端事先蘸上一些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混合液,因为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和浓硫酸混合后,具有强烈的氧化燃烧作用。所以,只要轻轻地点一下小猴子的头部,酒精即燃,随后整个猴子开始燃烧,因为含有硝酸钾(硝酸钾受热时放出氧气),所以燃烧的猛烈。由于硫氰化汞受热时膨胀极大,于是,一条弯曲的谈黄色的长“蛇”拔地而起。但是,当蛇形发生时,有一种难闻的气味,注意不要把灰弄到嘴里。茶水—墨水—茶水
星期夭,晓明同学和爸爸在市工人文化宫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台上的魔术师手里端着不满一杯棕黄色的茶水,只见他用玻璃棒在茶水中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此时,茶水立刻变成了蓝色的墨水。接着,这位魔术师又将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杯里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果然,刚刚变成的蓝墨水又变成了原来的茶水了。多么奇妙的表演呀!晓明同学赞不绝口。但是他怎么也弄不清楚是怎样变来变去的,请读者帮助他把变的道理搞清楚。
原理: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化学反应。原来玻璃棒的一端事先蘸上绿矾(化学名称叫硫酸亚铁)粉未,另一端蘸上草酸晶体粉未。因为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后立刻生成单宁酸亚铁,它的性质不稳定,很快被氧化生成单宁酸铁的络合物而呈蓝黑色,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草酸具有还原性,将三价的铁离子还原成两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溶液的蓝黑色又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这种现象在人们生活中也是经常遇到的,当你用刀子切削尚未成熟的水果时,常常看到水果刀口处出现蓝色,有人以为是刀子不洁净所造成的。其实,这种情况同上述茶水变墨水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刀子上的铁和水果上的单宁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水下公园
小好奇同学,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晚会上,表演了一个精彩的小节目——水下花园。表演开始了,在几百双急切而好奇的眼睛的注视下,只见小好奇在一个盛满无色透明水溶液的玻璃缸中,投入了几颗米粒大的不同颜色的小块块。不一会儿,在玻璃缸中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枝条来,纵横交错地伸长着,绿色的叶子越来越茂盛,鲜艳夺目的花儿也开放突起!一座根深叶茂、五光十色的水下花园,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顿时掌声四起,大家为小好奇的精采表演表示祝贺。一会儿他又咧开小嘴,指着这座水下花园解释着。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小好奇建造这座水下公园的秘密吗?
原理:玻璃缸中原来盛的那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是水,而是一种叫做硅酸钠的水溶液(人们称为水玻璃)。投入的各种颜色的小颗粒,是几种能溶解于水的有色盐类的小晶体,它们是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等,这些小晶体与硅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结果生成紫色的硅酸亚钻、蓝色的硅酸铜、红棕色的硅酸铁、淡绿色的硅酸亚铁、深绿色的硅酸镍、白色的硅酸锌。这些小晶体和硅酸钠的反应,是非常独特而有趣的化学反应。当把这些小晶体投入到玻璃缸里后,它们的表面立刻生成一层不溶解于水的硅酸盐薄膜,这层带色的薄膜覆盖在晶体的表面上)然而,这层薄膜有个非常奇特的脾气,它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把其他物质的分子拒之门外,当水分子进入这种薄膜之后,小晶体即被水溶解而生成浓度很高的盐溶液于薄膜之中,由此而产生了很高的压力,使薄膜鼓起直至破裂。膜内带有颜色的盐溶液流了出来,又和硅酸钠反应,生成新的薄膜,水又向膜内渗透,薄膜又重新鼓起、破裂……如此循环下去6每循环一次,花的枝叶就新长出一段。这样,只需片刻,就形成了枝叶繁茂花盛开的水下花园了。
清水—豆浆—清水
星期天,小化学迷莉莉给同院的小朋友表演一个小戏法,内容是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只见莉莉拿着一个无色透明的瓶子,里面装着大半瓶清水,然后用橡皮塞盖好。接着对小观众说:“我可以把这瓶清水变成豆浆”,再把豆浆变成清水。”说完,只见她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说声“变”,立刻瓶子中的清水变成了乳白色的“豆浆”。莉莉告诉她的小伙伴说:“请注意,这豆浆只能看,不能喝!”接着又大喊一声“变”,只见她用力将瓶子又摇荡几下,果然白色的“豆浆”又变成了清水。围观的小伙伴都感到莫名其妙。请大伙
猜猜,这位小化学迷的戏法是怎么变的?
原理:原来,莉莉事先将瓶里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的明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因为明矾溶解于水,所以瓶中仍然是无色透明的清水。当她第一次喊“变”的时候,由于她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将粘在橡皮塞凹陷处的火碱片(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钠)的一小部分溶解在清水里。这时,火碱与明矾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乳白色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清水变成乳白色溶液,形如豆浆。反应如下:
2KA1(S04)2 + 6Na0H = 3Na2S04 + K2S04 + 2Al(OH)3(乳白色)
当莉莉第二次喊变的时候,她用力地摇荡瓶子几下,这时瓶中的液体又将橡皮塞中凹陷处的全部火碱片溶解掉,火碱和氢氧化铝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解于水的无色的偏铝酸钠,这就使白色“豆浆”又变为
清的了。反应如下:
Al(OH)3 + NaOH = NaAl02 + 2H20 莉莉变的这个小戏法,证明了铝这种物质有着极为特殊的化学性质——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第二篇:科技月活动总结
2013年王家巷小学科技月活动总结
科技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动手动脑、寓教于乐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正确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我校形成良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环境,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我校在11月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结合我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我校在科技活动上的常规活动,组织了学生的以下几项活动:
一、饲养观察活动总结汇报。
春天,万物复苏,正是种植饲养的大好时节,通过科技辅导员的精心策划,决定把养蚕作为新年科学实践活动的开端。消息告知中年级学生,他们跃跃欲试,积极报名,对这项活动充满了热情。辅导员下发蚕卵,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有思考能力的学生,辅导员还要求他们在饲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让孩子们作好观察记录,把每天的观察和活动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学生们每天都忙着去找蚕宝宝的食物,每天都坚持观察蚕的生长情况。看到他们能坚持做一件事,辅导员都认为这项活动很有意义,感到很开心。
这次我校开展的饲养活动非常成功,学生不仅了解了家蚕一生的生长特点与生活习性,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又教育了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们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事物。更懂得了爱惜生命,热爱科学,热爱身边的一切。
二、开展小发明讲座,征集科技作品。
科技月期间,我校在科技辅导员的策划下,开展了《如何进行小发明》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教师借助往届参赛的学生作品图片和获奖实物,使学生明确了创新思维的来源与方向,对形成创新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还下发了“小学生科技创新意向表”让他们与家长商议填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家庭的创新热情。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全体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以及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截止到11月22日,作品征集活动圆满结束,全校共征集科技作品50余件。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本次活动,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更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科学,走进科技,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举行了一次“探究机器人”的实践活动。我校机器人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培养了众多热爱机器人活动的小粉丝。学校参赛队在参与国家各类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力较大。这次利用科技月的时机,组织低年级学生观看了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活动过程,并由今年参加全国赛的同学演示了全国项目迷宫电脑鼠机器人,培养学生对电脑机器人的兴趣和认知度。
四、举行了一次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科幻画绘画比赛。这次活动是在美术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先给孩子们欣赏一些好的科幻画,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由创作,大胆设计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然后选出作品参加区级评比。
这次科技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科技月虽然结束了,但是科学活动将继续开展下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三篇:科技教育月活动总结
莒南县博雅学校 科技教育月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根据教体局有关文件通知,我校 11月份在全校开展科技主题教育月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班级氛围,现将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宣传发动,周密部署,为开展好科技周各项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周的组织安排,为搞好科技宣传工作,办好科技周活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内容、形式、时间都做出了统一安排。及时张贴了活动方案,通知各班主任组织学生积极配合参加,为科技周各项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营造氛围,注重实效,认真组织好科技周各项工作。我校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的传播优势,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十几条,利用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结合红领巾广播站每日播音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及科技的典型人物等,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加大了科技知识的普及。我校每班都出了一期以“学科学、爱科学”为主题的黑板报,我们今后要好好学习科普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
3-6年级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200余篇;3-6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150余篇;4-6年级的学生参加画科幻绘画活动,共完成科幻绘画60幅,幅幅精彩、内容丰富。
四、部分班级学生观看了地震知识宣传片(动画片),使学生对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来了如何自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总之,通过举办科技教育月,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校园里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2007年高考化学科总结
2007年高考化学科总结
200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08年的高考复习又摆在了我们眼前,回首07年的高考和备考过程,感概良多。
一、2007年高考试卷特点
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化学科命题,严格执行化学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试题以能力立意,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为高校选拔出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化学科试卷共六大题,29小题;其中选做题2题。必考内容涵盖考纲考点95%;选考内容对考纲考点覆盖率约60%。各专题考查内容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整卷阅读量适中,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关注化学科学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注重试题的一定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体现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二、2007年高考成绩统计和分析
在07年高考中我们学校化学科单科平均分101.82分,参加考试人数212人,最高分126,各分数段人数:130~120分数段共7人,120~110分数段共63人,110~100分数段共63人,100~90分数段共44人;90~80分数段共24人,80~70分数段共6人,70分以下共5人。
从成绩分布看来,高分层分数不高,人数不多,中间分人数太多,无法向高分层分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答题不够规范,造成失分严重所致。
三、2007年高考备考做法
回顾07年的备考过程,我们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多方学习,采取了全方位的复习策略。
1、复习模式:“系统分块复习→专题指导→综合模拟”的复习模式。在完成选修教材内容后,补充了一个化学计算专题讲座后直接进入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分块复习。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穿插于其中复习。这样可以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将教材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而割裂的系统知识在总复习中重新整合,找到各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立体的、发散的、独立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阶段:专题指导。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考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命题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即高考热点)进行专题指导,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如:化学实验及方案设计,开放性试题研究等,在专项指导中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规范指导。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高考综合模拟,通过模拟高考练习达到“理解、准确、熟练、规范”。
2.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学习07高考考试大纲,明确今年高考的命题意向和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点、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明确需要强化训练的得分点所在。
3.强化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教学,突出重点。
不管怎么变革,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必定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
重点知识,复习过程不能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因此我们高三的化学复习起点一定要低,一定做到基本题不失分,但是又要清醒的知道作为新课程指挥棒的高考试题绝对不会允许过去那种“繁、难、偏、旧”试题的出现,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新题型的题目的训练,达到强化化学主干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结合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命题改革,做好应试的准备工作。
(1)适量增加情景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对化学高考题来说,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变的是知识点,变化的只是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不断引入“新活”的材料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化”学生的知识。
(2)充分利用主观题特点逐步加强对化学基本方法、化学思维过程的考查。化学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化学思维过程考查是化学试题注重能力的根本体现。
(3)加大实验在平时纸笔测试中的分数比例,侧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重点关注实验与其它知识点的多重交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点、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结合点。这是应对新高考试题变化的最有效、最可能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4、强化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要争取准确无误,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文字表达要规范简要,能切中要点。做题需要适时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但是一定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考性,要善于进行总结,每做一题,要注意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复习的质量,做到事半功倍,切忌搞“题海”战术。做适量经过精心挑选的、难度适中的、有助于深刻理解重点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题,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并逐渐提高,这是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应对高考的根本策略。所以在平时的习题、测验、模考中,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都严格控制评分标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得分的技巧和喜悦、失分的遗憾和教训,并且在评讲中加以指导和归纳、总结,而且在第二轮复习后期还设计专题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思考方向、答题的切入点把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2007年高考化学科试题试题解读后的反思:
面对2007年的广东省化学高考试题,毫不讳言地说,我和许多高三老师一样并不是很满意。可能是大家对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的期望值太高,对高考试题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或幻想。不过如果要我们静下心思客观评价,我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指挥棒”的尝试,在大方向上是不容质疑的。通过对本校2007年高考化学成绩的分析,我认为化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把握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双基,同时加强原理的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及时归纳总结;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一些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密切联系实际,关注与生产、生活及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更要重视重要题型的研究,最起码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类题型,了解解此类题的基本
方法。
2.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实验题的考查重点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复习重点是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要注意常见仪器的规格与使用、常见物质的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实验的安全性等。
3.注重学生的整体提高,不能只抓尖子,忽视大多数。因此,在选题上要照顾中等偏下的学生,千万不能追求偏难怪,也不能贪多,一定要适量。
4、化学考试中,一些题型是历年必考的。根据近几年高考备考的经验,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一章一节的复习到位,也要针对这几个重要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比如选择题,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选择题得满分是每一位同学的唯一目标,不管你现在的水平是高或是低。选择题训练时要把准确率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好习惯,好节奏。做题不要快,审题要细致,四个选项一一弄懂,争取少失分。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少猜答案。
5、重视并挖掘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中的习题的导向作用。如鲁科版化学I第25页的“练习与活动”关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习题,就是广东省高考试题第13题进行物质组成、化合价等化学基础知识考查的题源;让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实验探究试题就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7页“练习与活动”的“动手实验”中找到原型。选择题第6题选项D关于粗硅提纯的知识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第110页“练习与活动”的第2题得到完整全面的补充。第22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图表处理能力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I第56页的“本章自我评价”的第4题的解决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总之,高考是高中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行为探索必须跨过的最重要的一道“坎”,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2011年化学科总结
2010—2011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学科工作总结
授课教师 :寻建刚 2011-12-17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我已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了,现在我就把我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一下。
九年级化学是初中最后一学年才开的一门新的学科。按理来说学生都在统一起跑线上,考试成绩不会很差,但通过期中考试成绩来看的话并不是十分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九年级是毕业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但是我发现好多同学学习习惯不好,早上到校不知道该干什么,要不就去聊天,要不就干别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再监督他们早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九年级学生有的基础太差觉的跟不上了,也就破罐子破摔,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我曾经教过的学生的事例。让他们从现在就知道只要现在努力了即使将来中考没有考好也没有遗憾了。
为什么我在总结教学工作时一直在讲习惯和态度,我认为教学方面下再多的工夫,想再多的办法如果学生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话付出再多也是白搭。所以在作好以上工作的前提下,我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综观广州市这几年的中考题,可以看出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可以灵活用运。
二、注重学生的分层训练
九年级学生不是七、八年级的学生不能像教他们一样要全盘抓,九年级必须要有的放矢的抓,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高要求。
三、注重学生多考多练
九年级学生要想出成绩,就要让他们多见题型。让他们自己感受各知识点的分布和侧重点。我一直强调考试不是目的,分数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是想让他们掌握知识,灵活用运知识,不要自己骗自己。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九年级学生在中考中一定会考出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