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13:3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

第一篇: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

“新课程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大田县第五中学 施生浥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基础和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缘起

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2006年我省各市又均进入高中新课改,存在于课标、教材、教法上的矛盾大量凸现出来,高一新生和任课教师均大面积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尽快投入高中新生活中,严重影响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推进。随着高中教材“一纲多本”的广泛推广,态势将更加严重。

据不完全调查,现行高中课程和(初中)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的衔接安排,三明市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失,如:学科高、初中课标、教材衔接的不配套,给高中新课程的教学造成困难。

高中教师不了解新生的学业水平,导致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并未建立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之上。换言之,由于评价需要的侧重点不同,中考还没有真正测试出学生衔接新课程所需的全部知识水平和能力。

初、高中对于彼此用何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如何纪录学习的进步情形,如何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并不清楚,再加上高中新课程的推广,大家过去都没教过,更是无法应对。因此,可能出现新生入学的时候,高中重新为新生做了许多测验,而初中义务教育毕业的中考的标准评价测验对高中而言变成了废纸一张,出现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显现了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缺失。

高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向,对于学生成绩的期待水准等等,并没有充分的沟通讨论。高中学校都体会到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也肯定必须进一步改善继续性与学习进展的问题。遗憾的是对于初、高中转接方案中比较困难,或比较花时间的措施,则少有学校愿意做优先的考虑。

由此可以看出,此课题对提高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国内教育界人士也大多认识到高初中学段衔接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但尚未见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和对物理教学的重新认识之上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在学校的科学运行机制是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急需有所突破和建树。研究跨整个初高中年段,其整体创新程度较高,实用性强,其成果必将促进对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也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括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看作动物和机器,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括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 课题研究的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11年1月~2011年5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有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11年6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11年9月~2012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12年6月~2012年7月)

成员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1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13年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2年12月)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计各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座谈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Internet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建立部分初

三、高一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过程

4、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经过课题组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宏观层面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又有微观层面的教学和实验案例等。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兼顾了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衔接与初高中衔接的关系以及物理与数学等学科间的渗透和衔接。这些做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将会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1.衔接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不少教师意识到物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除了对衔接内容的不了解,衔接内容的选择不准确,对能力和方法的衔接不重视,衔接基点的不确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重视衔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没有很好注意衔接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应用。所以,衔接教学同样要注意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要注意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做好发现者和探索者,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教学策略的涵义

“策略”一词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是美国学者埃金等较早地将“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进行研究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策略”一词广泛应用于教育文献之中,也是目前教学问题研究中的新热点之一。

“教学策略”的定义比较复杂,不同的研究者因认识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如①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①;②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意识地对教学进行计划、实施、调节,以求得最大教学效能的艺术、技巧或者方法”②;③教学策略是“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纬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纬度”③;④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④;⑤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运用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⑤;⑥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是具体教学行为的总和,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教与学行为程序等”⑥。

综合上述教学策略的涵义,我们认为,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为了最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而实施教学的措施和程序的组合。

(2)衔接教学的策略

★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物理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能使学习者趋向化学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对物理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它不但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物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已经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被强化,有利于今后的物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重视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对物理的认识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特别是注意满足学习者的缺失性需要,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是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

★问题导引的策略

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素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物理的衔接教学结构中,问题导引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支柱。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在物理学科中这种序列性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素材,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探索过程,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认知而活动的策略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是促进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教师必须能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提高,如查阅有关数据、实验方案、文献资料、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再探索试误、比较分析、紧张思考等,都是自主学习探索中常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不仅注意了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同时注重了在能力和方法上的衔接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衔接教学中逐渐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探索相结合的策略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衔接教学中既有学生已知的知识,又有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知识,教师适时激发动机,启发学生问题解决,利用个人思考和同伴合作学习探索来解决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也是初高中物理教与学不同层次所在。教与学是不可分隔的整体,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思维发展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等。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实践表明,考虑学生的差异,接近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1)观察的学习策略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是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以外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图表、数学函数、模型等从表象的观察到实质的分析,从现象的观察到结论的得出,注重过程的体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观察学习的策略,逐步达到高中学习所具备的观察能力。

(2)动手的学习策略

积极动手查找资料、进行调查、开展实验探究等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形成的一种意识和能力,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在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安排学生的调查活动、资料查找、实验验证和探究、试题设计等,强化学生的动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

(3)思考和总结的学习策略

高中的学习密度大,教师的课堂容量大,规律多,教师应及时给与学生总结的学习策略。在衔接教学中,抓住衔接内容的特点,及时小结,教会学生善于小结、联系对比,帮助学生养成小结的习惯和技巧,以适应高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衔接研究

分析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困惑,除了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外,还存在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习心理的不适应等,如:觉得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学生不能尽快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和跟上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初中物理学习相对简单轻松,心理压力小,高中物理有难度、知识抽象、密度大、进度快,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大等等。

高中教师也觉得新高一的学生与自己的预期落差很大,这不仅是在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物理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以,衔接的根本问题是能力和方法的衔接。实际上,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注重于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初高中教师只要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理解初高中教学目标的差异,研究教材中初高中方法和能力要求的预期的差异,采取上下对接的方法和策略,寻找方法和能力的对接点和情境素材,对方法的衔接形成共识,是处理好方法和能力的衔接的途径之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从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即可看出,在高初中教学目标上存在的差异: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等,即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物理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物理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物理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课标要求,初高中的学生在衔接上必然存在能力和方法上的落差。方法衔接的对接点示例

根据高初中的教学视角的差异,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衔接上列举以下对接点:(1)内容一:运动描述

初中物理: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例1利用步长估测学校教学楼的长度。

例2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高中物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5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内容二:力 初中物理: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例1实验探究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的方向。

例2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例3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高中物理: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例4 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例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例6 在等式 中给定k = 1,从而定义力的单位。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课程标准要求,还是以自己对原教材教学的经验组织教学,造成教学内容的不衔接;二是部分初中教师对新课标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吃不透,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认为新课程理念就是不需要形成概念,不需要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初中物理很多公开课只注意师生、生生活动的表面形式和热闹程度,丢弃了该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形成要求,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忽视了最基本的物理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形成,更谈不上在应用中不断加深理解。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追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物理阶段,思维能力的表现,就是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调动物理学科的有关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双基”的缺陷对于解决问题而言是致命的,是思维能力不强的主要成因,也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主要障碍。另一方面,高一教师很多是从高三循环教学到高一任教,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力求一步到位,对高中必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吃不透,对高中各模块的功能和衔接吃不透,造成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落差较大。这些问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的。

附初高中物理知识差异分析 ★初高物理知识本身的差异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 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描述,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平衡,第五章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三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 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实验教学的衔接研究

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建构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提倡科学探究。如果说“知识与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难以靠讲授灌输、接受学习来形成,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

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灵魂,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主要活动载体之一。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脉络,实验教学的衔接是重点和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说解决了衔接的问题。科学探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实现。我们以初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探究性实验内容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对高初中学段部分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从探究实验能力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了做好高初中探究性实验衔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力求在初中阶段为高中探究性实验打好铺垫,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探究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四.课题引发的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物理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物理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它将会对初高中的物理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物理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二篇:高一初高中英语衔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终版]

高一初高中英语衔接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 罗连英

更新时间:2013-1-24 13:41:47 一 课题研究的构思

高一学,根据高一年级初高中英语衔接的研究课题计划,我的课题研究是围绕“加强语音和词汇教学以及学法指导,逐步过渡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来“这一主题展开的.我结合学生的现状分析和探讨高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所教的两个班中分析和摸索初高中英语衔接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一)学生状况调查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 采集高一新生英语学习基本信息,了解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 主要情况调查结果: 大多数学生早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除了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外很少花时间学习英语,课前不预习,课后少复习,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只是被动应付,学得很苦,很累,但效果甚微,因此成绩一般。(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1.极度薄弱的基础制约着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1)音标完全过关的没有一个,绝大部分都未掌握到三分之一!

(2)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都没有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因此,从来不背单词的大有人在,听写成绩低得令人大跌眼镜!

(3)真正掌握词组的人不多,能够活学活用的更少。

(4)学习句型更没有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任务,死记硬背不成,干脆放弃!(5)语法功底极差,因而影响文章理解,影响做题,低分接踵而至。(6)听力、写作成绩非常糟糕,始终不得要领,成绩徘徊。

(7)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得分极少,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2.学习方法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基础太差的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成功学习方法可言,将初中阶段几乎无所作为的五花八门、因人而异的方法照搬到高中阶段,失败是必然的。3.高中课程要求不同于初中课程

一般地说,初中课程也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初中差生经过努力,英语成绩提高几十分的现象累见不鲜,高中英语重在语言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们经常发现,高中考试试卷与高中课程似乎却风马牛不相及。不少学生在课本上花了很大力气,考试成绩有时不升反降,真不知如何是好。

4.初高中题型不尽相同

这几年,尽管初高中题目越来越靠拢,但题型、赋分、要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5.初高中英语教师教法各有千秋。个性不同,初高中教师教法有差异;学识不同,表现的手法也不相同;育人环境不同,也影响着不同教师的心态。不少高中新生发现:现在的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大不一样了——节奏快了,联系多了,容量大了,要求高了……

面对这些令人焦头烂额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后果不堪设想。许多老师早就认识到这点,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着手。

当然,面对一个学期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允许我们用于搞好衔接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其次,衔接工作也不等于从头到尾复习初中英语课程。那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应抓哪些重点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三)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一、加强调查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调整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别,因此,新组成的班级的水平仍然因人而异,最好的与最差的差距仍然比较大。有些学生思想比较活,观点比较新,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而有些学生就显得较为害羞,不善言谈。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假如不问情由,一开头就完全使用高中的新课本和高中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部分学生的不适应和慢慢地掉队,甚至是两极分化的出现。导致这样的结果再采取补救措施将会事倍功半。因而,教师必须在起始阶段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弄清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毕业学校以及他们的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他们阅读的书籍和知识面。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分析学生的现状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调整。不仅要刻苦钻研教材,研习教法,相互听课,尤其要了解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现状,经常去听一听初中教师的课,汲取也能适应高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高中的教学是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上并加以提升而进行的。这样做学生才能易于接受,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二、关爱学生,使他们智商与情商并举

心理学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一位学生假如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jeremy harmer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好的教师仅有知识和技巧是不够的,更要有耐心、幽默和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态度。这是因为教师假如没有教好课的热情和教好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教师只有个人修养高,才会爱学生,才能乐于去寻找更合适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而高一的新生入学尤其需要关爱。因此,质量的保证,需要热爱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研究证实,“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学生总是喜欢态度和蔼可亲,布满师爱的老师上课。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英语就对不起老师的辛勤培育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爱好与自觉性”。

当然,热爱学生并不等于溺爱学生、不治理学生。热爱必须与严格治理相结合,二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对于那些思想上放松的和行动上懈怠了的学生,要多进行交流谈心,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懒惰或畏难的心理,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课后多检查督促他们。所以,在严格治理的基础上关爱学生,在热爱、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严格治理,这才是教育、教学中情感协调的基础,也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教学

高一新生入学后,尤其对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考查题有些茫然。这是因为高中考查的方法与初中的迥然不同,高一刚入学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高一第一学期应为“二传调整”的打基础阶段,重点突破语音、词汇和基础语法关,初步接触高中教学考查的题型。第二学期开始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打基础阶段首先要帮助学生突破语音关,增强他们的词汇学习能力。为数不少的学生不具备自学英语的能力,根本就不懂音节和字母组合读音规则,所以要引导学生从26个字母的发音开始,系统地复习48个音素,复习有关单词读音中的开音节、闭音节、r音节以及单词的重音、次重音、双重音等规则,并在随后的单元教学中,让学生来领读而加以运用和巩固。为了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词汇量,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坚持每周对每一个单元的生词和短语进行1~2次听写方法巩固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构词法为主线,拓宽词汇。

2、以词义辨析为主线,新旧结合,广泛联想。

3、要求每个学生预备一本背单词的手册,收集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生词,让他们收集那些生词后,再要求他们去查词典、资料或者是问老师、同学,弄懂了意思并加以记忆,下一周再对此进行检查,如听写或口头翻译等。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打基础阶段还要适时复习初中语法,逐步过渡到高中语法。初中学到的英语基础语法比较多,有词性,代词的分类,句子的成分,五大基本句型,句子的种类,动词的分类和动词的时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被动语态,宾语从句等。这些语法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法知识,而初中教师往往淡化了这一点,尤其不讲“词性,句子的成分和句子的基本类型”,这样导致学生上了高中以后一接触到复杂的句子就晕头转向。如:在高一(新教材是初三的最后两个单元)学习到定语从句时,许多学生连什么叫定语都弄不清,还谈什么定语从句呢?引导从句的词必须要作从句中的某一成分或是主语,或是宾语,或是表语,或是状语,或是定语,许多学生不知道从句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因而也就无法弄清楚引导词该做从句的什么成分了。

培养英语的阅读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合理地引导与指点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速度。二是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介绍说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英语读物的内容提要,教给他们使用各种参考书、工具书等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量排除来自学生方面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引起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三是指导学生克服英语阅读中的心理障碍,跳过生词,带着“问题”去阅读。众所周知,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学完了汉语拼音后,就能在短短的五天当中读完用拼音标注的《西游记》;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看完没有拼音的《西游记》。难道他们熟悉其中的所有字吗?当然不能。他们都是阅读小说中熟悉的字,跳过了生字。这也许就是一种自然萌发的阅读技巧罢。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往往是一看到生词就头痛,脑海里老是在回荡着“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导致在随后的阅读中,昏昏沉沉,不能正确思维。所以指导他们跳过生词或是利用已学过的词来推测生词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另外,要强调的是无论是速读、跳读还是细读都要建立在带着问题去读的基础上。有许多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一看到文章就开始读起来,读完以后开始做理解题,结果每做一题就有可能碰到问题而不得不回到文章中去查寻有关要点,这样,会做了许多的重复劳动而耽误了很多时间。因此,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细心审题,弄清楚题干的要求和选项的含义,审完以后就可能已猜出文章的大意或是有了该文章的轮廓了,这时再去阅读,就会知道重难点内容之所在而避免盲目地阅读了。此外,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组读或连读,点读和跳读等方法,也就是要尽量去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不必停留在个别的生词或语言点上,缩短阅读时间,以达到加快速度的效果。三.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经过一年以来课题的实验研究,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消除了对高中英语的惧怕心里,词汇学习能力增强了,逐步从初中语法过渡到了高中语法,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也有提高。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是很有帮助的,只要坚持不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地进行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不断地探讨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懈地努力;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自身的严谨作风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过硬的能力指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第三篇: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XX年9月~XX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XX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XX年9月~XX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XX年6月~XX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XX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XX年12月)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四篇: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06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06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06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五篇: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福州格致中学

陈敏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学科课程相衔接”。但长期以来,初高中物理的台阶太大,高一物理难学,一直是一个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认识。

一、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1.初、高中物理教学互相不了解实际情况

初高中分离后的教学,使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

2.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3.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时间进行联系,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学习很容易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学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运动学四个基本公式,牵涉到s、t、a、v0、vt五个物理量,初中一个学期都学不到四个公式,而高中一节课就学完,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图象表述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初中却很少用到,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二、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首先,教学要求适度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其次,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再次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体育项目中实例(如:撑杆跳高等)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如:用光学实验的激光演示仪放在水平桌面上,激光仪产生的光照在白墙上形成一个亮点。让一个学生压这个水平桌面,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将本节课创设的简易实验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物理情景,才能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如高中学习电学的电阻定律时,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来同化。但学习欧姆定律,尤其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需要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3.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过渡的难点,缩小台阶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 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受力分析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应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4.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是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的物理问题。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新课程第二章第二节《质点和位移》的教学,讲质点概念时,就要强调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对于弹力,也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成良好习惯。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总之,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课题结题报告剖析(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

    初中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题报告 《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探新》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已成为2l世......

    物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预习交流,学练展评 ——课前预习、练展结合 研究教师: 赵全金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物理预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前奏,物理预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以探索者......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选题依据 (一)研究的目的 初高中的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一短时间,为了处理和把握初中生初入高中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初高中教......

    初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衔接 人教版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反映物理难学;有些高中物理教师也常常责怪初中教师牧师未教好,使学生一进高中物理成绩就掉队。不少学生初中物理成绩一直在80分以上,初中升高中的入学......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