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13: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第一篇: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调研文章

加入时间:11-12-5 8:16:3

5杨柳铺中学副校长 张宏

点击:410

从事教务工作十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意识的增强,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学校教务主任,应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今天,又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我想,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应是首要职责。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一名优秀的教务主任,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

思想是先导。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在于促使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课堂封闭,教师只要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只粉笔和一张嘴就上讲台,较为普遍的是一讲到底,满堂灌。所以,教务主任要把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现代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坚持了几点做法: 一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标志、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学校坚持运用多媒体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观看到当前最好的教学、演讲模式,让老师们接触最先进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

二是组织教师到县内和外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邀请知名教师到学校讲学。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两次,同时也邀请其他优秀教师来我校上课指导,让老师们真正体会身边的优秀教学方法和观点。

三是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情况。通过督促和加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实现树立现代教学思想,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把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在实处。因此,教务主任在教学过程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准确了解教师。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因此,听课应做到全面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专题听和随堂听相结合;集中听和分散听相结合。可以分为:了解情况的听课,解决问题的听课,总结经验的听课,提高师资的听课。听课后要及时和老师交换意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少指责,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

(二)执行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落实。一是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慈利县教育教学常规》制定了《杨柳铺乡教育教学常规》。该制度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考试、质量分析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如:备课——应按教研室对教案的要求,超前备课2至4节;上课——应提前2分钟到教室,按现代课堂教学的五个标志实施教学;听课——全期不少于15节,认真做好记载,作一定的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明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点抓哪几个方面的工作。二是加强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做到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数量检查和质量检查相结合;每次检查要认真作好记载,并和学月或期末考核挂钩。教学检查做到一月一总结,一月一公布,备课好的公布,备课差的也要公布。讲清楚好在哪儿,差在哪儿,让教师真正明白教学常规检查是对教学工作的促进,是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走过场。

(三)严格执行《课时津贴方案》,落实常规制度。课时津贴是以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质量挂钩的一项制度。为确保其公正公平性,学校每月教学常规检查都是全体班子和教研组长参加的。做到一月一结算,一月一公布,一月一发放,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三、提高教学质量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我有几点做法:

(一)尽量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严肃考风考纪,认真组织每一次考试,提高考试信度,让学生,让教师,让家长都明白孩子在学校真的学到了知识。我校每次考试都严格按中考要求组考,采用电脑排号。

(二)尽量制定满意的奖励细则。学校每年举行教学质量表彰会,主要是表彰先进、总结成绩,并定期召开教代会,讨论和修改教学质量奖励方案,让每位教职工都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让他们明白学校是重视教学质量的,是重视大家的意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尽量发挥班主任核心作用。班级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班教学质量好,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好。我认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对班级成绩的好坏负有领导责任。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多数学生最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思想,这时候如果班主任认为自己只是这个班的一位任课教师,利用自己与学生接触多的机会只注重任教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各个学科在时间上的合理分配,这个班上学生的整体成绩便差强人意。如果班主任站在全班各学科均衡发展的高度,给班上制定好各学科的课余学习计划,并督促完成。这个班的学生成绩整体发展一定是相对较好的。

四、树立管理即服务意识

学校教务处就是学校老师教学的后勤服务处,老师们在教学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教务主任就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我认为一切学校的管理都是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我甚至还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校领导服务的态度,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做为教务主任还应做到:

一是要尊重教师,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深入教学一线,体验教师工作艰辛。三是要吸收、消化、及时传递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教改信息,发挥引导作用。四是要关心教师,热心为教师服务。

总之,教学管理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教育无大事,处处是楷模”,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就把握了教学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把握住了这条生命线,就能促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前进。

第二篇:教学管理工作反思范文

教务管理工作反思

一年悄然过去,教务处的教学、管理工作匆忙中也过去了两个学期。在新的一年里,沐浴着春的气息,静下心来,细细反思过去,许多工作令人烦躁与不安:为什么学校的教学成绩不升反降、且处于持续状态呢?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没有换来良好的成绩呢?为什么教学上处心积虑的管理工作却没有得到良好效果呢?为什么领导层只是再追问教学管理者问题出在哪、而不自我反思呢?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去分析呢?新的一学期就要开始了,如果还是找这原因、那因素的,不敢直面现实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决心走进矛盾、理顺关系,今年的教学目标也就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了。

学校教学成绩持续走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权力失信是教学走低的根本原因。权力作为一个公信力,当它失去了最基本的信服力的时候也就成为了阻碍它的基本力,当教师们只把它作为一种存在而不信服与依靠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号召力。权力失去了“基本力”和“号召力” 时,它也就“失信”了。当这种失信的权力依然运行时,“权力”徒然成为了教师们外在的存在,当然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管理与教师的行为各行其是了,那也就是貌合神离了。我校的管理行为就在这种“貌合神离”中依然我行我素,其影响还在持续下去,未来堪忧啊。是什么让我们的“权力失信”呢?

首先,教学上的行政权力在权力者心目中失衡:是治“人”而非治“学”。学校的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服务“教书育人”,那就是让老师们教好学、让学生做好人,它不是用来束缚教师教育教学的,也不是用来惩罚“离经叛道”的学生的。在我们行使“权力”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的权力是否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体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我的权力是否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我们在运用权力的时候,是否存在着这样的意识:我“管”住老师们了吗?我让学生“老实”了吗?当我们还没有扪心自问、还存在这种意识时,也正是学校权力急剧“弱化”的渊薮。

其次,教学上的行政权力在权力者脑海中私有化:是为“己”而非为“人”。为“己”者不外乎为自己的乌纱帽、个人私利;为“人”者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即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完善而作为。现实中,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这个“家当”越来越大,作为家长的行政代表和负责人“权力”也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财力的分配、职称的评定、人事工作的安排等等都在“校长负责制”下,变得越来越集中。当然,集中也未必不是好事,集中了好做大事;然而,当这种集中没有的监督或者说监督形同虚设时,学校的一切也就成为了校长的“家当”,“私有化”,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们,披肝沥胆、呕心呖血地做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时,却成为了“家奴”,其心理失衡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次,教学上的行政权力在权力者意识里倾斜:领导群体与教师群体的不公正待遇。考核和晋级成了教师个人实现职业价值的基本追求,甚至是教师人生价值的至高目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有着独特的职业道德,教好书、育好人这是教师良心上的“诉求”,但作为这种“诉求”的载体——考核与晋级也是老师们正当的需求和工作评价的明证。但是,在现实中,在学校里,因两种群体的存在,考核与晋级出现了分层:领导层与教师层。领导层有领导层的评价标准,教师层有教师层的评价标准(暂且不论其标准的公正性了),况且,其操作过程也掌握在领导层手中,其结果,无论如何都给教师们一些不良的心理揣摩和追问:领导者都“优”吗?如果,学校的领导群体在大些,人数在多些,在考核中,普通教师还有多大希望评“优”呢?其结果就是晋级的“难”。当这两种“希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时,教师良心上的“诉求”还有多大动力。

在教学管理上缺乏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甚至是制约教师的手段是教学质量持续走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是人的工作,是教师的“教与育”、学生的“学与长”,无论施教者还是被教育者,其对象都是“人”,这决定了教育过程和结果绝大部分是隐性的、甚至是不可量化的,这与工厂的产品可用“数量”、“时间”等可数性单位衡量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教与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积极性和自觉性,没有积极性的工作是无效的工作,没有自觉性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无效的教学是对生命的浪费,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学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导致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缺失呢?我看最主要的就是学校权力的失信。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拾权力的公信力呢?

首先,保证行政权力的公正性。不论这种权力体现在管理制度上,还是评价方式上,其公正性是能让教师信服的唯一途径。一视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公正性的体现,制度上有约束是对所有人都约束,而不是某些人规避所,评价上有偏颇那是对所有的偏颇,而不是层级的失衡。

其次,让学校权力的行使给教师以希望和价值感。教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教师发展的土壤依赖于环境的支持,需要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平台。也许学校领导不遗余力地扩大学校规模、不断完善学校的设施、创建各种荣誉称号,但是,学校的高楼大厦和完善的设施只是一种外在的“硬件”和形式上的现代化,而真正起作用的是“软件”——激起教师自我成长的沃土、奋进的氛围。学校在管理上,应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创建一个让每位教师有一种冲出去的欲望,一个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冲动和信心的大环境。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一个大局观和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政策。

教学质量好坏对管理层个人发展与否没有起到关键影响是教学质量持续走低的关键因素。

学校的管理工作或者说学校治教、治校理念的落实最终都要由个人去践行,只有个人你真正践行了,才能落实了,而这个最重要的“个人”就是管理层的个人,也就是学校的管理层人员。这个群体也是要有一定制约的,特别是在教师心目中的榜样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这个群体走在“仕途”的最前端,他们的发展与其“政绩”是否挂钩对一所学校的的风气和教师工作的士气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要么这个人十分的优秀,所以才走上了领导岗位,这能树立学校的正气;要么这个人本身就平平淡淡,甚至道德低下,借助外力也走上了领导岗位,这能败坏学校的风气,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学校管理层的人太多,占教师的比例较高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打击,因为在考核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领导层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评优的可能性最大,过多地占用了优秀或者说更高等级的名额,其他教师也只有在较低等级排队了,这很可能使教师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第三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军城镇中小学中层领导会议讲话

军城镇中心王常辉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既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又是对教研工作的挑战。因此教学管理者强化人本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是新时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工作者,是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一)学会换位思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

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会尊重与信任。“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人们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由此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三)满足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

当然,教学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和目标实施角色,因为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

在学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

工作的科研含量是一条必由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向科研要质量;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拓宽常规管理的视野和范围;

2、在严把静态要求关的基础上强化动态管理;

3、在工作进程中要逐步实施多层次分类别管理。

由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

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2011.3.19

第四篇: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教学反思1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认识教学反思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认识教学反思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的创设。本节课安排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收看,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2、自主探索。“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

3、加强体验。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习、做手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几秒,如估画画的时间,估广告的时间及小闹钟。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4、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认识教学反思5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认识教学反思6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教学反思7

《小数的初步认识》,初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细地去思考,会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反思,启发颇多感想,有柳暗花明后的飞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下面谈一点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帮助小红解决问题,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实施有效迁移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1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

3.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尝试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你来报厘米数或者分米数,然后由同桌说出它们的分数以及小数。也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有趣。

4、合理设计习题,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功能(我的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还值得深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发现学生在我第二节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上就出现了困难。1元=10角。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1元是100分。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造成这原因除了前面提及的情况外,令一种是这一课时包括的新课内容很多:(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一节课没来得及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课本上的习题编排其实非常巧妙,一个习题一个要求,教学时应该尽量节省出时间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如对口令、猜谜语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从而练习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习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认识教学反思8

《认识几分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2—93页内容。这节课也是本人在这学期执教的教研公开课。集体备课和多次试教,让我在收获中成长。现将执教中的反思作简单的文字记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分月饼。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条香蕉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是怎样分的?

师:什么是平均分呀?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数学作业纸上表示表示吧。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数吗?(分数)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用各种图形来折出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知道不同的物体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认识1/4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纸折出1/4,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相同的分数,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同一个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1/2与1/4,1/3与1/4比较大小的规律: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在这一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我没有反馈,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折?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

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不久就会忘记。

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能写,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联系生活,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认识教学反思9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在引出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先数出过马路的有几人?再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图上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的个数,并通过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的小下去。这样的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系列的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在写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这一系列活动是既尊重学生,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教学反思10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认识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感觉比较的失败。一是我在课前从分的进行的准备,但是总有学生在下面说话,不听。而有学生不听,我就比较的生气,停下来不讲。这样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想来,我应该怎样的处理这件事呢?我是点名批评,而且个别的同学我让他到旁边站着。但是效果不佳。我反思这是怎样回事,真是杀鸡给猴看,而猴子不看。那么怎样处理这种情况的呢。在我上课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应该怎样的进行处置这样的情况。我想了一天,现在想来,不能够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影响整个班的学习。我让学生去听,学生一定听老师的吗。那不一定的。因此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怎样进行教学呢?

第一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只要认真的进行指导。对于个别说话不听的,我想应该予以个别的处理。还有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上课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一些。一个接一个环节,这样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融入整个的学习中,同时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我想这样能够带动同学们积极的进行活动的。

第二在教学的中教学生安排的更加的新颖一些,这样学生能够有兴趣。这样再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的用一些技巧和想法。

第三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时时刻刻的都听。这是不现实的。应该怎样去处理呢。我想教学的过程每个活动的结束之后,可以放松一下。调剂一下紧张的氛围。这样学习中,学生有张有驰,效果会更好的。怎样进行放松呢,我想比较讲个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这样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我想再者就是在上课的过程可以先忽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个别的学生不听课等等现象。我想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将它们吸引过来会更好。当然对于个别的故意的扰乱的同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我想这样有张有驰的学习活动会更好的。

认识教学反思12

今天学习《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习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习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习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认识教学反思13

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高涨,表现活跃:

一、给学生一个期望。

上课之前,我先对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和坐姿进行了表扬,接着对孩子们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更加出色,有信心吗?”孩子们自信被我调动了起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相信孩子们会不辜负我的期望越来越出色。

二、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1、调查中国各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2、说说这些数字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3、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

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准备得不错,大多数孩子搜集了,但缺少对搜集数据的思考,交流时用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节课的练习没有进行。学生交流和展示占用时间太多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反思今后的教学还应继续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质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进行估计,感知十万是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其数感,我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的变化过程,在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1、虽然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感知其大小并非易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的活动只是让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很多学生仍感知困难,今后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感的训练和培养。

2、因为条件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带来计数器,在数数感知万以上的数时,效果不好,如果每个学生能用计算器动手操作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3、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数感的形成也需提高和加强。

我在让学生练习万以上数的读法时,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概括一些规律和方法,还引导学生分解出每一个小的步骤,使其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在练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万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给数分级,第二步看看这个数一共有几级,第三步按个级数的读法读读每一级上的数是几,第四步完整地读出这个数。然后进行集中训练,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一画(分级)二看三说四读的读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数。慢慢地学生在读数时养成了给数分级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感觉就越来越强。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读万以上数的读法以后,我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现实的问题上,出示课后练习中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大数,让小组合作尝试着读。在这里,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数,而是通过读法来体会大数的意义。这时的读数,学生已经对大数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通过读数可以理解每一个大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对大数的意义的理解。

认识教学反思14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认识教学反思15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我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经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我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我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分两教时教学:认识一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一元以上的人民币。在教材分析时,我产生几点想法:第一,关于教学重点,以往教学时总把重心放在识别面值和弄清进率进行换算上。而对于这些,学生都有生活积累,过分强调、单纯讲授显然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关于内容呈现的顺序,课本分成两段教学:先认识1元、1角、1分三种人民币以及1元=10角、1角=10分;然后认识5角币、2角币、5分币、2分币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已有认识势必将硬生生地割裂开来以配合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显然,这样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谈起?

我试图在教学中改变这一状况。

二、案例

下面,是认识人民币

(一)课堂教学的简单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以购物情境导入

2.认一认

师: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1元以内的人民币,大家拿出来同桌间相互介绍一下。

生1:我带来了五角。

师:你能详细描述一下它的样子,怎样辨认出是五角的呢?

生1:它是用纸做的,长方形的,上面写了5角两个字。

师:谁也拿了五角,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的五角钱也是纸做的,但比生1的小些。

生3:我的五角钱是金属做的,形状是圆圆的。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好,纸做的人民币叫纸币,金属制成的人民币叫硬币。人民币有很多版本,所以会有大小和图案的差别,但面值都是五角。观察一下,不同的五角币分别画有什么?

生4:有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人民币是我国自己的货币,我们都要来爱护人民币。谁再来介绍你带的其它面值的人民币?

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进行介绍,很快对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3.练一练

根据价钱把要买的物品和要付的那张人民币用线连起来。

4.拿一拿

出示:

练习本

自动铅笔

笔芯

5角

8角

1元

(1)要买一本练习本,需要多少钱?你会拿出5角钱吗?试试看。

学生们都专注于把自己手里的钱币进行合理选择、搭配,短暂的安静后,他们开始兴奋地交流各自不同的拿法。在老师的点拨后很快达成共识:用同一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种拿法(5个1角);用两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两种拿法(3个1角、1个2角和2个2角、1个1角);用三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种拿法(1个1角、1个2角、1个5角)。

要买一支自动铅笔,应付多少钱?你会拿出8角钱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组内交流,比一比哪组拿法最多;再请一组在班内交流,其它组补充。(3)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a提问:如果买1盒笔芯,要付多少钱?你能拿出一元吗?

学生试拿,同桌检查、交流。.b.学生回答各种拿法后,老师启发:付1元的方法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元就是几角?10角就是几元? 出示:1元=10角

c.思考:1角=()分

5.练习(略)

(二)购物活动(教科书第62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挂图,提问:一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对于学生多样性的回答,只要价钱在1元以内都应给予肯定。

2.师述:有些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正好是1元,而有的物品的价钱不到1元,这时就要找钱。

3.提问:1元钱买1支笔,应找回多少钱?买橡皮、尺呢?

4.同桌合作开展付钱、找钱活动。

(三)总结、布置作业

三、反思

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教学知识点在学生们的合作、互动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所得,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其中,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

(一)善于冲出教材内容的束缚,让学生在开放的背景中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我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在所教的另一班级进行了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尝试,基本上忠于教材的安排。虽说学生们作业反馈的正确率是比较高的,也基本达到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的,但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环节中积极性不高,比较被动。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人民币,大多还有过使用小额人民币的经验。看来,完全按教材的编排去组织教学,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先认识1元、1角、1分,再认识其它1元以内的人民币,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完全有能力通过互动交流来自己认识这些人民币。

为此,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先以购物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组织学生同桌间介绍自己带来的人民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大小、颜色、图案不同,同一面值的人民币由于版本不同也有差异等知识,同时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这样,不仅弥补了教材内容单薄、过程死板的不足,而且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发现数学知识的情景,为展示答案及过程的多彩提供了可能,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不同特征、辨认方法及其它一些相关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的,学的自然、学的轻松。

(二)以购物为主线,合理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通过深入地学习新教材精神,我转变了以往以掌握进率、熟练换算为重的教学思路,而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在交流中有所悟。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接着在同桌合作,初步认识了1元以内人民币的特征后,又创设了货架这一情境,通过要分别购买这三样物品(5角、8角、1元)怎样拿钱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价钱有不同的取钱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而且从1元的不同拿法中,自然而然地引出1元=10角、1角=10分,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我又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学习关于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前,指导每个学生都准备些人民币,需要哪些面值的、要多少都仔细安排;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下载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江西省永修县梅棠小学 郑亚珍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设计理念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一、教材简析 《认识百分数》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带来了两位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放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衣服,由于他们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的大小也......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

    “认识键盘”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键盘”教学设计 孙疃中心小学陈晓令 【教学目标】 1.认识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 2.能够输入字母和数字 3.学会几个常用的控......

    认识键盘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合集

    教学内容:人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起点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认识键盘》 教学目标: 1.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2.学会使用几个常用的......

    “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2页。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开始。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本单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