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颜色说课稿修改[精选]
《送颜色》说课修改
315特教2班
黄嘉璐 14
一、对教材的分析
本文选自课文《送颜色》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当中的第一篇课文,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介绍了颜色的特点,语句简单,通俗易懂。区分不同颜色,能认识出生活中物体的颜色,这是基本能力。日常生活中颜色多种多样,然而一年级的智力障碍学生能力不足,无法灵活分辨各种颜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能够区分出红色和绿色,就可以指引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基于这点的考虑,我们将其放在第二册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二、对学生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学生,全班一共7人,其中4人均为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他们具有相较更为丰富的词汇量和认知水平,但认知过程缺乏完整经验,难以顺利地把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其余3人为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少,语言理解能力不强,认知水平比较低。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障碍程度分成A、B两组(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为A组,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B组),对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
全班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比较低,语言发展有诸多障碍,他们需要大量的学具辅助学习。由于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暂,需要创设较多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分析
(1)直观教学法:借助实物、图片、活动、语言、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有利于建立清晰、1 明确的概念,让图片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创建“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
(2)发现法:提供给学生一个“七色花”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发现颜色,去发现衣服上的颜色和课件上相同的颜色,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学生能达到预期的认识颜色的效果。
(3)结构化教学法:提供给学生一个程序化的学习模式,辅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颜色,认识简单生字“白”,并能进行书写。
(4)启发式:课堂中识字时对学生们的提问体现了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们产生联想,跟随教师的思路,对生字的理解更加深入。
(5)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七色花教具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6)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检验,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识记。
四、教学目标
A组:
1、认识不同的颜色,知道各种颜色的名称,能分辨并认识生活中各种物体不同的颜色。(认知)
2、掌握简单生字“白”的听、说、读、写。(技能)
3、体会到在生活中不同颜色带来的美,喜欢各种美丽的颜色。(情感)B组:
1、认识不同的颜色,知道各种颜色的名称。(认知)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听、说、读生字“白”,不作写出生字要求。(技能)
3、能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颜色。(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语音:对于生字“白”训练音准、气息、音调和清晰度、字意、听字能力、对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书写:A组对生字“白”笔画、笔顺认识清晰,听写练习顺畅,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B组对生字“白”能够听、说、读。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把卡纸剪成若干花瓣形状,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张大白纸。
(二)教学导入(3分钟):
放一首《送颜色》,以歌曲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语言导入:“这首歌里面提到了很多种颜色,那么有谁能说说是哪些呢?”
(三)教学开始: 识色(10分钟)
1、拿出之前准备好的教具的“七色花”,教大家区分不同的颜色。(依据:培智学生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易接受生动、活泼,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快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有所收获。)
2、玩游戏《美丽的七色花》,找几名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学生,让学生找到与自己衣服颜色相同的花瓣,再让学生们把花瓣贴到白卡纸上,变成一朵美丽的“七色花”。(依据: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的方法。依据培智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控力差,自觉意识淡薄,易疲劳走神。在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中,参与式、互动式的方法,做游戏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跟随老师的步伐,主动参与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识字(10分钟)
1、学习课文《送颜色》,教师通过播放PPT、播放儿歌《送颜色》,要求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含义,从《送颜色》课文中得到相应的认知:红太阳,绿小草,蓝天空,黑头发,紫葡萄,黄香蕉,白云朵。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记忆和社会经验,进行相应的理解,拓展课文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依据:通过儿歌来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并初步认识本节课生字,为本课新授的学习汉字部分做铺垫。同时能加强学生咬字吐字清晰度准确度并进行个别的辅导。)
2、教师通过播放书面田字格板书的方式教学生学习本节课生字“白”。要求A组学生能认读并跟随教师写出生字,B组学生能认读生字。(依据: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等融于一体,满足了智障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从而激发培智学生学习的爱好,帮助学好语文。)
(1)提问云朵是什么颜色?(白)还有什么是这个色的?搜索图片提高视觉感官能力。
(2)板书生字“白”,全班同学齐读。
(3)提问这个字的拼音(bái),帮助B组学生听、说、读的训练。
(4)通过分析,归纳这个字的部首(白)和结构(单一结构)
(5)提问这个字有几画?尽量让A组学生练习并数出生字“白”的笔画(5画)带着同学数笔画验证。
(6)在黑板画田字格示范书写:撇、竖、横折弯钩、横、横。并在空中和学生们进行生字“白”的书写。重点辅导A组同学的书写,B组同学不作书写要求。
(7)引导A组同学进行拓展调动自己已有的记忆和社会经验练习说话,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辅导B组同学参与。是否能运用生字“白”组词,B组同学能够认识生活中的“白”色。
(8)结合图片帮助同学加深印象,并与学生一同读,一同说。
(四)巩固练习(5分钟)颜色游戏
1、出示各色颜色卡片,让同学们分辨并说出。
2、在众多字中找出“白”。
3、将相对应的颜色和生活图片相配对。
4、播放PPT中的连线游戏,让学生共同完成。(依据: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完成课后对整节课程的总结和回忆巩固。以此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书写练习
1、A组学生独立抄写生字在练习本上
2、B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描字
3、检查A组同学练习完成情况,并小结订正
七、课堂小结(2分钟)
1、总结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
2、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颜色还认识了一个字。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3、总结学生表现,进行相应的强化物奖励,对同学进行表扬,增加学生积极性。
第二篇:说课稿《多变的颜色》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多变的颜色》,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苏教版美术第13册第6课,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衬”,在大自然和许多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种色彩关系,使人产生美感,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在本单元中,我们着重要向学生介绍的是色彩的对比色、类似色、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相关知识,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等能力。色彩的视觉规律范围很广,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从感性、理性分别来认识色彩,注重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欣赏--感受—体验--来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让每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很随意地画出记忆中或想象中的美丽的色彩。让学生掌握色彩的知识是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12色轮环中,相邻的色彩为类似色,相对的色彩为对比色。类似色在同一环境或画面配合时,产生柔和、悦目的感觉;对比色在同一环境或画面配合时,则会产生强烈而灿烂的色彩效果。教材通过大量大自然优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色调,分辨对比色和类似色,在欣赏中自主探究色彩知识,易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而小知识和提示语给学生提供了专业的美学知识,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红花需要绿叶衬”这句话不仅告诉人们一个辩证的哲学原理,从色彩学角度来研究,它告诉我们这是色彩的色相对比。红色置于绿色中,红色更艳,绿色更碧。色彩对比是一种有趣而奇特的现象,例如橙色放在蓝色上会产生稍微带黄色的味道,而在黄色上则看上去带有红色的感觉。这种色彩对比给人多变的感觉运用到画面上,便产生了活力。理解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奇特效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要素对画面的作用,并能运用于美化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12—13岁的年龄正处于审美的“转型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用颜料绘画练习的体验,绝大多数学生都十分缺乏色彩知识。课堂上我随机抽了几名学生问几种简单的色彩调配知识,其效果较差,学生基本上不能调配颜色,尤其是复色的分析性调配。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1、演示导入法:教师通过色彩入水和让学生吹肥皂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2、直观教学法: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和现场演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
3、问题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
4、尝试练习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媒材,进行色彩渐变的练习。
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练习。
教学难点为:利用 进行设计和表达。
教学兴趣点为:调配各种色彩并进行搭配。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我以体验、问答、小组组合制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读图讨论互动,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引导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尽情表达情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表现能力。
七、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1、演示导入:
A、老师将红色水渐渐倒入桌上分别装有黄色和蓝色水的杯中。同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注意看,桌上杯里的水颜色有什么变化?
B、请两位学生巡回各组吹肥皂泡,让学生观察肥皂泡上的七彩颜色。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多变的颜色。设计这样的导入,目的在于上课一开始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
①走进色彩,感受色彩。展示课件,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五颜六色的花卉,色彩斑澜的日常用品,美丽多彩的服装,等等。然后提问:在我们的世界里,如果没有色彩会是什么感觉,请同学们谈一谈。启发学生对色彩美的感受和它的作用?学生交流后,教师点评。这一段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以审美眼光来感受生活,关爱大自然,达成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②观察色彩,了解色彩。从观察色彩入手使学生感知色彩的属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彩虹图片(红橙黄绿蓝靛紫,凌空南北架彩桥,寻常时日看不见,雨后偶尔露妖娆),提问: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引入三棱镜、牛顿色环的知识,启发同学们思考:在所有颜色中,不能由其他颜色调配出来的有那几种颜色?引导学生尝试三原色配色实践,感受调色的变化。色相、明度、纯度又是怎么一回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感知原色、色环、色相、明度、纯度方面的内容并进行归纳小结。通过这一段设计和学习,达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3、活动实践,尝试色彩。
学生练习,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及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目的是学科落实新课标的整合,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在学生感受色彩美和对色彩的属性有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渐变的图片,包括教师的范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同类色或对比色的色彩渐变练习,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每个小组分发一组材料,如旧纸杯、空塑料瓶等,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调配颜色,利用媒材进行色彩渐变尝试,老师巡回辅导。通过这一段设计和学习,突出本课重点,努力突破难点,达成本课的能力教学目标。
4、作业展评:
选择学生作业,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教师为学生作业摄影留念。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5、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活动情况,评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同学们对色彩美的感受程度及对色彩运用的能力。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6、板书设计:详见课件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7、拓展:
完成色彩联想表,为下节课作准备。色相 自然联想 红 火、血、太阳 橙
黄
绿
蓝
紫
情感联想
温暖、热情、喜悦、暴力
黑
白
灰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故拓展为举办画展。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三篇:秋天的颜色说课稿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红黄蓝绿”这个主题的一个部分。幼儿通过前两周的活动,感知了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红彤彤的太阳、黄橙橙的梨子、蔚蓝的天空等等。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秋天的颜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它从多角度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变化,以及颜色的绚丽多彩。重复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理解。同时,通过仿编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说教材:
(一)活动目标: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观察到秋天的各种变化,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基本讲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变化。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二)重点和难点: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语言发展比较好了,但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习按散文诗的内容仿编句子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外,我们班的幼儿大部分对文字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将图文结合记录仿编的句子也将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本次活动运用了谈话法、讲解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幼儿所熟悉的且优美的散文诗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再用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最后让幼儿大胆地将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展示给同伴,让他们相互交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对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幼儿有谈话的内容,想说的.愿望,教师再及时地将他们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幼儿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因此,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来进行仿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主要分两个部分:
1、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观察秋天,寻找秋天的颜色并做记录,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准备。
2、每人2张句型卡、油画棒,是供幼儿记录所用的。
六、说教学程序:
1、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内容。
幼儿在课前与父母一起观察了秋天,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始时,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十分重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看所听的表达出来,然后再请他们欣赏散文,将他们的以往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理,使他们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
2、欣赏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第二遍欣赏时,教师结合挂图,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更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纲要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跟着朗诵散文诗,能更好地加深幼儿的记忆。
3、仿编散文诗。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学习了散文后,对散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再用句型卡的方式,图文结合,引导幼儿先学习句型,让幼儿能完整地学说“我问xx。告诉我说:‘秋天是xx’”为幼儿用散文的方式进行仿编做一定的铺垫,然后再让幼儿将空白处加入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更容易让初学的幼儿学会仿编。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自信心,以此来激发每个孩子尝试仿编的愿望。
然而在一节活动中难以让每位幼儿来展现自己的想法,纲要中提出:“为幼儿创设展现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及满足他们交流成果的愿望。”因此,我请幼儿在自己的卡片上进行仿编记录,然后提供一面墙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课后可以让他们能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让每一位幼儿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
秋天到了,大地的颜色也愈加美丽了。诗歌中的菊花、枫叶、松树孩子们都已经认识并熟悉了,这些颜色虽然是单一的,但是综合在一起就巧妙的形成了美丽的颜色,通过让每个孩子都说说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在秋天都能看到哪些不同的颜色,孩子自然就会知道秋天是五颜六色的,看来孩子的体验感受比什么都来得真实。活动中第二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孩子们欣赏散文诗《秋天的颜色》,让他们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和语言美。这一环节的顺利开展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图文并茂的电脑课件的使用;教师与幼儿的提问互动中回忆、思考,从而达到对散文诗的识记;师生合作朗诵诗歌;幼儿分组扮演角色朗诵诗歌等等,都为这一环节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在于引导幼儿积极创编,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让每个孩子将原有经验与散文诗相结合进行仿编,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小朋友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如有的孩子想象力强我就让孩子自己仿编诗歌,有的孩子稍弱一些,我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图片,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句句诗歌创编的有模有样。另一方面我想到大部分幼儿都会从常见的事物,比如水果、小草等等来诠释秋天的色彩,但幼儿对一些平常不关注的事物不会引发他们的思考,因此我准备了很多的图片引起孩子们创编的兴趣,这些活动前的思考让我得教学更加严谨、细致。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秋天的颜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它从多角度引导儿童感受秋天的变化,以及颜色的绚丽多彩。本次活动是省编教材中班语言课程“秋天的颜色”这个主题的一个部分。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重复的句式让儿童更加便于记忆和理解。
二、说幼儿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本活动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说目标
《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说重点难点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语言发展比较好了,但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我们班的儿童大部分对文字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
五、说活动准备:
六、说教法学法: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童对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儿童有谈话的内容,想说的愿望,幼师再及时地将他们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儿童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七、说教学过程
儿童在课前与父母一起观察了秋天,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始时,幼师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十分重要。
维能力。”儿童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幼师再引导儿童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说“我问,告诉我说:秋天是。为儿童用散文的方式进行仿编做一定的铺垫,然后再让儿童将空白处加入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更容易让初学的儿童学会仿编。
然而在一节活动中难以让每位儿童来展现自己的想法,纲要中提出:“为儿童创设展现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及满足他们交流成果的愿望。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
(二)幼儿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活动目标
(四)活动准备
(五)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散文诗这是语言的范畴。
2、联系法:
3、游戏法:
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六)说学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
(七)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
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第七环节:仿编诗歌。
可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让幼儿朗诵,使散文内容升华!
(八)活动延伸: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4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以色彩及其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引发与它们之间发生互动,这对在认知建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二)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三)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四)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出题目
我首先以一首小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这首诗少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组成一首小
在这里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
游戏是低年级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都闻到了秋天的哪些气味。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
最后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秋天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会像课文中那样观察仔细,他们有一些粗略的印象,需要通过课文的描述去回忆,并且通过课文来加深这样的印象。在读中去品味秋天的美,去体会语言的美。教学设计中的小诗首尾呼应,起到了较好的落实知识点作用。
第四篇:颜色变变变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颜色变变变》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与地位
《颜色变变变》是大班主题活动《变变乐园》的一个子课题,是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基于现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教育上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孩子之间缺乏交流、不懂得协商、合作,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等方面问题的考虑。本人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发现,从中渗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把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考虑到这是幼儿第一次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在操作中会异常兴奋和忙乱,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发现、记录这一探究过程,本人把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我给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调色盘,一张记录表和一支笔。还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陀螺用的硬纸片和若干牙签。准备的每一种材料都是要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记录表的讲解上,通过直观的记录表,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记录的方式方法。同时,演示调颜色和做记录表的时候,本人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探究空间,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结果。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调色和记录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配合调色和做记录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调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幼儿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记录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调色盘、棉签、纸片等进行调色操作,在调色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延伸部分,幼儿又利用自己所调出的颜色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后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玩转陀螺的游戏,充分体验操作的乐趣。
3、讨论法
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幼儿调色及记录之前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完成调色、记录一系列探究过程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讨论、交流操作结果。
四、说教学过程
1、观摩小魔术表演
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魔术演示特意请个别幼儿尝试,有的幼儿能变出颜色,有的幼儿却变不出颜色,什么原因呢?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亲手操作
通过观看老师小魔术表演,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这时,老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骤教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同时,老师又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让孩子自己调配。因为,如果老师把所有的颜色都调配出来呈现给孩子,等孩子们自己变颜色的时候,可能新鲜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3、谈话小结
小结环节是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
4、活动延伸:《我的陀螺转起来》
孩子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陀螺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孩子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快速旋转自己制作的陀螺,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我设计的小魔术演示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从活动中学到自己需要的本领,比如说,通过合作他们完成了记录表,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zl
他们通过语言交流,获得自己没有的,但又想要的颜色让自己的陀螺变得更漂亮,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很需要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五篇:雷雨 修改说课稿
《雷雨》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雷雨〉,《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二说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缺对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水平的分析)
三说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好),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热爱大自然情趣。能写观察日记。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情景。难点:体会描写雷雨前后景象的重点字词,句子。五说教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确定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将采用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音频视频小黑板辅助”等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
同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先播放一段与雷雨有关的声音,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第二步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有识读拼音的能力,在此基础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我通过展示小黑板(雷声 压下来 渐渐的 彩虹)让学生认读重点词汇,对个别难认难读的字词进行重点充分指导,同时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比如“垂”字的书写,本字中有多道横,中间的横最长,同时注意笔顺(先写千,再写最长横,再写两小竖,最后写两横)的讲解。再由学生自主讨论提出生字难点,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由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压”“”等 讨论分析之后同桌互读,将识字、积累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趁热打铁,接下来由学生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受雨前雨中雨后景象的不同特点,突破重难点,读中感
悟。
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我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分几个阶段写雷雨的?写了那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默读中快速找出答案,通过汇报交流自由讨论做初步分析(?)。引出雷雨的三个阶段: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总结出雨前写了乌云、树叶、蝉、闪电、雷声,雨时写了雨声、模糊的事物、雨后写到彩虹、太阳、池塘等
接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充分利用课文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景物特点,先看图说话,训练之后再回到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精当,比如我引导学生重点感受雨前的景物描写,提出“树叶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天气的闷热,再让学生带上情感朗读,就容易的多了。同时也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雨前还有那些景象表现啊?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开阔了。运用同样的方法对比学习雨中、雨后的情景。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插图等形象手段将学生带入情境,做到体悟情感,有感情朗读,训练方式可采取由有一个学生朗读,其它同学生看图,然后再一起朗读的练习方式。不到位的词、句我及时指导、示范读,例如在朗读雷雨前时要读出闷躁之感,雷雨时要读出急迫之感,雷雨后的情境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来读。
乘胜追击(?),读中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给“垂”字换成“划”“掉”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体会词语用的精妙。此时可以对比引出雨后蜘蛛“坐”在网上的“坐”的理解,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还比如“黑沉沉”等叠词的出现,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这种结构形式的词汇和叠词,在后面的练习中我对学生进行适当强化训练,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步,趣味练习,引导积累运用。
1.叠词的运用:黑沉沉 红艳艳 亮晶晶 2.越来越 第六步课堂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天气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学习这一课,大家学会了怎样写雷雨,不仅仅只写下雨的过程,还要写雨前、雨后的景象。结合本课的写作顺序,让学生仔细观察天气变化,通过回忆,搜集资料等方式写一篇关于天气的日记。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文字表达及思维能力。
第七步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依据内容三个层次设计递进式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总结,以上是我的说课,本课设计所 我依据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据其对二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求,确定了以学
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此稿设计得还可以。读书的方式还可再多一点(以体现过程、方法目标)。说课稿中“训练”一次出现的频率较高,应适当注意。